期刊文献+
共找到150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脑络欣通通过激活HIF-1α/VEGF信号通路促进氧糖剥夺/复氧复糖损伤后大鼠的脑微血管内皮细胞增殖
1
作者 张玉 胡音琦 +3 位作者 李佩佩 时潇 徐伟 胡建鹏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980-1988,共9页
目的探讨脑络欣通(NLXTD)靶向缺氧诱导因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HIF-1α/VEGF)信号通路对大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BMECs)氧糖剥夺/复氧复糖(OGD/R)损伤后增殖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构建OGD/R损伤BMECs模型,随机分为5组:正常细胞组(Normal... 目的探讨脑络欣通(NLXTD)靶向缺氧诱导因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HIF-1α/VEGF)信号通路对大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BMECs)氧糖剥夺/复氧复糖(OGD/R)损伤后增殖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构建OGD/R损伤BMECs模型,随机分为5组:正常细胞组(Normal)、模型组(OGD/R)、脑络欣通血清组(OGD/R+10%NLXTD)、脑络欣通血清+HIF-1α通路阻断剂组(OGD/R+10%NLXTD+2ME2),脑安颗粒血清组(OGD/R+10%NAKL),并分别给予相应的药物干预24 h。利用CCK-8法评估NLXTD对BMECs增殖以及对BMECs通透性的影响;采用Transwell实验、管腔形成实验检测NLXTD对BMECs迁移和管腔形成的影响;采用ELISA法检测VEGF含量的表达,采用激光共聚焦免疫荧光法检测VEGF、Notch含量的表达。采用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HIF-1α、VEGFR2及其下游信号通路中Notch1以及ERK、P-ERK1/2蛋白的表达。结果BMECs经OGD/R诱导后细胞活力出现明显下降(P<0.01),相较于OGD/R组,NLXTD能显著促进BMECs增殖、促进其迁移和管腔形成能力(P<0.01),而NLXTD+2ME2组相较NLXTD组,细胞的增殖、迁移、成管能力下降(P<0.01)。ELISA实验结果显示,与OGD/R组比较,NLXTD可促进BMECs上清VEGF表达(P<0.01),激光共聚焦免疫荧光实验结果同样显示,相较于OGD/R组,NLXTD组VEGF与Notch阳性细胞数占比提升(P<0.01),Western blotting实验结果进一步显示,NLXTD提高了HIF-1α、VEGFR2、及VEGF下游Notch1、P-ERK1/2蛋白表达量(P<0.01)。结论NLXTD能够促进OGD/R损伤后BMECs增殖,影响血管新生,其机制可能与调控HIF-1α/VEGF信号通路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卒中 络欣通 HIF-1α/VEGF信号通路 氧糖剥夺/复氧复糖 微血管内皮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良组织块培养法提取原代大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及鉴定 被引量:1
2
作者 张帆 李柏霖 +2 位作者 池茗 刘海琴 唐元瑜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14,共5页
目的探究脑微血管组织块培养法提取原代大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并对其进行鉴定。方法取4周龄SD大鼠脑皮层,经过筛网、预消化、微血管组织块固化处理后,置于CO_(2)培养箱中进行原代培养。通过细胞形态学观察、第Ⅷ因子相关抗原免疫细胞化... 目的探究脑微血管组织块培养法提取原代大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并对其进行鉴定。方法取4周龄SD大鼠脑皮层,经过筛网、预消化、微血管组织块固化处理后,置于CO_(2)培养箱中进行原代培养。通过细胞形态学观察、第Ⅷ因子相关抗原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法鉴定所培养的目的细胞。结果体外培养48 h后短梭形细胞从脑微血管段周围爬出;72 h后岛屿状的细胞团簇形成;96 h后团簇融合,细胞呈典型的单层铺路石样镶嵌式排列生长。第Ⅷ因子相关抗原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法检测显示,细胞胞质呈棕红色,表达为阳性,细胞核被苏木精衬染成蓝黑色。结论脑微血管组织块培养法能够成功提取原代大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血管内皮细胞 原代培养 微血管组织块培养法 第Ⅷ因子相关抗原 大鼠 鉴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代家兔脑微血管内皮细胞的体外提取、培养及鉴定
3
作者 李柏霖 池茗 +1 位作者 张帆 唐元瑜 《神经解剖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01-205,共5页
目的:建立一种简单高效的原代家兔脑微血管内皮细胞(BMECs)体外提取、培养及鉴定方法。方法:将3周龄家兔脑皮质经剪碎、过筛及Ⅱ型胶原酶消化后获得纯净的脑微血管段并对其进行培养。结果:培养的目的细胞呈典型的“鹅卵石样”排列生长;... 目的:建立一种简单高效的原代家兔脑微血管内皮细胞(BMECs)体外提取、培养及鉴定方法。方法:将3周龄家兔脑皮质经剪碎、过筛及Ⅱ型胶原酶消化后获得纯净的脑微血管段并对其进行培养。结果:培养的目的细胞呈典型的“鹅卵石样”排列生长;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法检测血管性血友病性因子(vWF),细胞质呈现为棕红色,表达为阳性。结论:物理过筛法结合化学酶消化法可简单高效地培养出活性强、纯度高的原代家兔BMEC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血管内皮细胞 原代培养 鉴定 兔瘟 家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补阳还五汤通过抑制脑微血管内皮细胞自噬减轻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 被引量:2
4
作者 李猛 左春月 +3 位作者 靳晓飞 张天赐 周晓红 高维娟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81-491,共11页
目的:探讨补阳还五汤(Buyang-Huanwu decoction,BYHWD)是否通过调节脑微血管内皮细胞(brain micro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s,BMECs)自噬发挥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cerebral 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CIRI)大鼠的脑保护作用。方法:(1... 目的:探讨补阳还五汤(Buyang-Huanwu decoction,BYHWD)是否通过调节脑微血管内皮细胞(brain micro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s,BMECs)自噬发挥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cerebral 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CIRI)大鼠的脑保护作用。方法:(1)制备大鼠大脑中动脉栓塞/再灌注(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reperfusion,MCAO/R)模型,分为假手术(sham)组、模型(MCAO/R)组、BYHWD组和丁苯酞(3-n-butylphthalide,NBP)组。通过Zea Longa评分法检测各组大鼠神经功能缺损情况;2,3,5-氯化三苯基四氮唑(2,3,5-triphenyltetrazolium chloride,TTC)染色测定脑梗死体积;HE染色观察皮质缺血半暗带区的病理损伤情况;伊文思蓝(Evans blue,EB)染色检测血脑屏障(blood-brain barrier,BBB)通透性;透射电镜观察BMECs的超微结构;免疫荧光双染观察自噬相关蛋白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microtubule-associated protein 1 light chain 3,LC3)在BMECs中的表达情况及阳性细胞率;Western blot法检测大鼠脑缺血半暗带皮质区紧密连接蛋白ZO-1、claudin-5和occludin的表达水平。(2)制备大鼠BMECs氧糖剥夺/复氧复糖(oxygen-glucose deprivation/reoxygenation,OGD/R)模型。(1)将大鼠BMECs分为正常对照(control,CON)组、OGD/R组、二甲基亚砜组、雷帕霉素组和3-甲基腺嘌呤组,用单丹酰尸胺(monodansylcadaverine,MDC)染色观察细胞的自噬程度;(2)将大鼠BMECs分为CON组、OGD/R组、含BYHWD血清(BYHWD-containing serum,BHDS)组和NBP组,CCK-8法检测细胞活力,MDC染色和Western blot方法检测细胞自噬程度。结果:(1)与sham组相比,MCAO/R组神经功能学评分增高(P<0.01);脑梗死体积增加(P<0.01);缺血半暗带区损伤严重,组织结构紊乱,细胞间隙增宽、结构消失;EB染料渗透严重(P<0.01);BMECs结构被破坏,细胞膜结构损伤,高尔基体肿胀,内质网囊泡化扩张,线粒体损伤;LC3+CD31+/CD31+比值显著升高(P<0.01);ZO-1、claudin-5和occludin蛋白的表达水平升高(P<0.05)。与MCAO/R组相比,BYHWD组和NBP组的神经功能学评分降低(P<0.05);脑梗死体积减小(P<0.05);EB渗透性降低(P<0.05);BMECs的形态有所恢复;ZO-1、claudin-5和occludin蛋白表达水平上升(P<0.05)。(2)与CON组相比,OGD/R组LC3和beclin 1蛋白表达水平上升,P62蛋白表达水平下降(P<0.01)。与OGD/R组相比,BHDS组和NBP组细胞活力升高(P<0.01),LC3和beclin-1蛋白表达水平下降,P62蛋白表达水平升高(P<0.05)。结论:BYHWD可以通过抑制大鼠BMECs自噬减轻CIRI。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补阳还五汤 微血管内皮细胞 自噬 屏障 缺血再灌注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4-乙酰泽泻醇A通过miR-98-5p/TRPM2改善脑微血管内皮细胞缺血/再灌注损伤 被引量:1
5
作者 魏伟 李惠红 +3 位作者 徐沛韬 陶大梅 邓云飞 詹增土 《中国药理学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95-702,共8页
目的探讨24-乙酰泽泻醇A(Alisol A 24-acetate,24A)改善脑微血管内皮细胞(brain micro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s,BMECs)缺血/再灌注损伤分子机制及其与miR-98-5p/瞬时受体电位离子通道-2(TRPM2)的相关性。方法bEnd.3细胞OGD 8 h/R 16 ... 目的探讨24-乙酰泽泻醇A(Alisol A 24-acetate,24A)改善脑微血管内皮细胞(brain micro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s,BMECs)缺血/再灌注损伤分子机制及其与miR-98-5p/瞬时受体电位离子通道-2(TRPM2)的相关性。方法bEnd.3细胞OGD 8 h/R 16 h构建离体BMECs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miR-98-5p mimics转染后18.77μmol·L-124A干预24 h,分为对照、OGD/R、OGD/R+24A、OGD/R+24A+miR-98-5p mimics及OGD/R+miR-98-5p mimics组;qPCR检测miR-98-5p和TRPM2 mRNA水平;ELISA检测IL-1β、TNF-α水平;Western blot检测TRPM2、p-AKT、p-GSK3β、AKT、GSK3β、Bcl-2、Bax、ZO-1、Occludin、Claudin-5蛋白表达水平;流式细胞术检测凋亡及活性氧(ROS)水平;双荧光素酶验证miR-98-5p与TRPM2靶向关系。结果OGD/R组比对照组凋亡明显、Bcl-2/Bax降低,ZO-1、Occludin、Claudin-5减少,IL-1β、TNF-α和ROS增加,miR-98-5p、p-AKT/AKT、p-GSK3β/GSK3β降低但TRPM2增加;但与OGD/R组相比,除对照组外其余三组在以上方面表现出了相反趋势;与OGD/R+24A组相比,OGD/R+24A+miR-98-5p mimics组凋亡减轻,ZO-1、Occludin、Claudin-5降解减少,炎症和ROS减轻,miR-98-5p、p-AKT/AKT、p-GSK3β/GSK3β增加且TRPM2降低;但与OGD/R+24A+miR-98-5p mimics组相比,OGD/R+miR-98-5p mimics组则逆转了这种趋势。双荧光素酶证实miR-98-5p靶向调控TRPM2。结论24A通过miR-98-5p抑制BMECs内TRPM2表达,调控AKT/GSK3β信号通路,减少OGD/R炎症及氧化应激介导的细胞凋亡,阻止ZO-1、Occludin及Claudin-5降解,改善血脑屏障(blood brain barrier,BBB)渗透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4-乙酰泽泻醇A 缺血/再灌注损伤 微血管内皮细胞 miR-98-5p TRPM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缺氧条件下,神经干细胞衍生的外泌体通过miR-9/Hes1轴调节脑微血管内皮细胞的细胞增殖、迁移和细胞死亡
6
《中国实验动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03-203,共1页
研究背景:先前的研究发现,小鼠胚胎神经干细胞(NSC)衍生的外泌体(EXOs)通过miR-9/Hes1轴调控NSC分化。然而,EXOs通过miR-9/Hes1轴对脑微血管内皮细胞(BMEC)功能障碍的影响仍然未知。因此,本研究旨在确定EXOs通过miR-9/Hes1轴对BMEC增殖... 研究背景:先前的研究发现,小鼠胚胎神经干细胞(NSC)衍生的外泌体(EXOs)通过miR-9/Hes1轴调控NSC分化。然而,EXOs通过miR-9/Hes1轴对脑微血管内皮细胞(BMEC)功能障碍的影响仍然未知。因此,本研究旨在确定EXOs通过miR-9/Hes1轴对BMEC增殖、迁移和死亡的影响。研究方法:采用免疫荧光、定量实时聚合酶链反应、细胞计数试剂盒检测、伤口愈合检测、钙素-乙酰氧甲基/碘化丙啶染色、苏木精-伊红染色等方法确定EXOs对BMEC的作用和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时聚合酶链反应 外泌体 微血管内皮细胞 伤口愈合 细胞计数 缺氧条件 神经干细胞 细胞死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株bEnd.3的细胞特征及基因表达谱分析 被引量:13
7
作者 乐飞 张国平 +2 位作者 金惠铭 史连国 殷莲华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8期1340-1344,共5页
目的 :对一种小鼠脑组织来源的血管内皮细胞株bEnd .3的主要细胞特征进行研究并做血管内皮细胞生物学功能基因芯片分析。方法 :利用倒置显微镜、扫描和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特征 ;免疫细胞化学法显示血管内皮细胞特异性表面标志 ;... 目的 :对一种小鼠脑组织来源的血管内皮细胞株bEnd .3的主要细胞特征进行研究并做血管内皮细胞生物学功能基因芯片分析。方法 :利用倒置显微镜、扫描和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特征 ;免疫细胞化学法显示血管内皮细胞特异性表面标志 ;ELISA定量检测PGE2 ;流式细胞术、MTT法研究增殖和凋亡、血管内皮细胞基因芯片研究正常培养bEnd 3基因表达谱。结果 :bEnd 3具备多种典型的微血管内皮细胞 (MVEC)特征 :细胞呈多边形或梭型、呈铺路石样生长 ;存在管腔样结构 (TLS)和毛细血管样网络 ,细胞表面有丰富的微绒毛 ;vW因子、CD34阳性 ;CD31、CD36、CD10 5等也有不同程度的表达 ;细胞高水平分泌前列腺素E2 (PGE2 ) ;多种与正常血管功能密切相关的基因也有不同程度的表达。结论 :bEnd .3保留了MVEC的基本特性 ,可用于心脑血管疾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end.3细胞 内皮 von WILLEBRAND因子 抗原 CD34 寡核苷酸序列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活血定眩胶囊含药血清减轻小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bEnd.3缺氧损伤 被引量:16
8
作者 刘涛 宋敏 +3 位作者 巩彦龙 周灵通 董万涛 刘建鸿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552-556,共5页
目的:研究活血定眩胶囊含药血清对抗缺氧所致小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bEnd.3损伤的作用。方法:将30只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15只和活血定眩胶囊组15只,采集2组大鼠血清。将bEnd.3细胞分为正常组、缺氧模型组和活血定眩胶囊血清组,给药后,b... 目的:研究活血定眩胶囊含药血清对抗缺氧所致小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bEnd.3损伤的作用。方法:将30只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15只和活血定眩胶囊组15只,采集2组大鼠血清。将bEnd.3细胞分为正常组、缺氧模型组和活血定眩胶囊血清组,给药后,bEnd.3细胞缺氧6 h。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率及细胞周期,按试剂盒方法检测细胞上清液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丙二醛(MDA)的含量。结果:活血定眩胶囊含药血清可显著对抗缺氧造成的损伤,明显改善bEnd.3细胞的形态,使缺氧所致细胞凋亡数明显减少,有效抑制缺氧诱导的bEnd.3细胞发生G_1/S期阻滞,抑制MDA生成,增强SOD活性。结论:活血定眩胶囊对缺氧所致bEnd.3细胞的损伤具有明显的对抗作用,其机制与增强细胞抗氧化能力、抑制细胞凋亡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血定眩胶囊 小鼠微血管内皮细胞 缺氧 细胞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XCL1通过促进蛋白激酶B磷酸化导致bEND.3小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骨架收缩和通透性增加 被引量:1
9
作者 韩雨红 董逸舒 +6 位作者 李雪蒙 熊倩倩 陈晓芬 李柏青 汪洪涛 宋传旺 吴凤娇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17-123,共7页
目的探讨脓毒症脑病炎症中CXC趋化因子配体1(CXCL1)及其受体CXC趋化因子受体2(CXCR2)对脑内皮细胞骨架重排和通透性的影响及其相关机制。方法野生型小鼠腹腔注射脂多糖(LPS)(10 mg/kg)建立脓毒症脑病模型,ELISA检测全脑组织肿瘤坏死因子... 目的探讨脓毒症脑病炎症中CXC趋化因子配体1(CXCL1)及其受体CXC趋化因子受体2(CXCR2)对脑内皮细胞骨架重排和通透性的影响及其相关机制。方法野生型小鼠腹腔注射脂多糖(LPS)(10 mg/kg)建立脓毒症脑病模型,ELISA检测全脑组织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CXCL1含量。使用500 ng/mL LPS和200 ng/mL TNF-α刺激bEND.3脑微血管内皮细胞后,Western blot法检测细胞CXCR2的表达。以150 ng/mL CXCL1刺激bEND.3细胞,免疫荧光染色观察脑内皮细胞骨架纤维型肌动蛋白(F-actin)重排的变化。脑内皮细胞通透性实验中,将bEND.3细胞随机分为PBS对照组、CXCL1组、CXCL1联合选择性CXCR2拮抗剂SB225002组,Transwell^(TM)小室检测各组通透性变化情况。CXCL1刺激bEND.3细胞后,Western blot法检测细胞中蛋白激酶B(AKT)和磷酸化AKT(p-AKT)蛋白表达。结果腹腔注射LPS导致小鼠全脑组织中TNF-α和CXCL1水平显著升高;LPS和TNF-α刺激可增高bEND.3细胞CXCR2蛋白的表达。CXCL1刺激bEND.3细胞使其细胞骨架收缩,细胞间隙形成增加,且细胞渗透性增加,而CXCR2拮抗剂SB225002预处理可显著抑制CXCL1引起的脑内皮细胞肌动蛋白应力纤维和细胞间隙的形成、以及通透性的增高,同时CXCL1(150 ng/mL)刺激使得脑内皮细胞AKT的磷酸化水平明显升高。结论CXCL1通过AKT磷酸化激活引起脑内皮细胞骨架收缩、细胞通透性增加,CXCR2拮抗剂SB225002可有效抑制CXCL1诱导的细胞骨架收缩和通透性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多糖 bend.3脑微血管内皮细胞 CXC趋化因子配体1(CXCL1) CXC趋化因子受体2(CXCR2) 内皮细胞 细胞骨架重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麻素与薯蓣皂苷元配伍对大鼠缺氧损伤脑微血管内皮细胞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3
10
作者 王志昊 祝娜 +5 位作者 唐茂红 付饶 阿热依·巴哈提 李彦文 黄秀兰 李志勇 《医药导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667-679,共13页
目的探讨天麻素(Gas)、薯蓣皂苷元(Dio)及其组合物(GDC)对大鼠缺氧损伤脑微血管内皮细胞(BMECs)的保护作用和对脑微血管新生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将BMECs分为5组: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Gas组(1、2、4、8、16、32μmol·L^(-1))... 目的探讨天麻素(Gas)、薯蓣皂苷元(Dio)及其组合物(GDC)对大鼠缺氧损伤脑微血管内皮细胞(BMECs)的保护作用和对脑微血管新生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将BMECs分为5组: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Gas组(1、2、4、8、16、32μmol·L^(-1)),Dio组(0.25、0.5、1、2、4、8μmol·L^(-1)),GDC组(Gas和Dio浓度分别为1和0.25、2和0.5、4和1、8和2、16和4、32和8μmol·L^(-1))。分组给药12 h后,对模型对照组、Gas组、Dio组和GDC组通过氧糖剥夺法建立BMECs缺氧模型。检测乳酸脱氢酶(LDH)漏出率、白细胞介素1β(IL-1β)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丙二醛(MDA)浓度;观察Hoechst 33258、FITC-Annexin V/PI染色,采用Transwell小室实验、细胞划痕实验和小管形成实验,考察Gas、Dio及GDC对缺氧损伤BMECs的保护作用及促进血管新生作用。进一步利用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方法研究GDC抗脑缺血的作用机制。结果Gas、Dio以2、0.5μmol·L^(-1)组合时,可显著提高缺氧损伤BMECs细胞活力(P<0.05),促进细胞增殖;与模型对照组比较,Gas组LDH漏出率降低(P<0.05);Gas组、Dio组与GDC组IL-1β含量均显著下降(均P<0.05),Gas组、GDC组SOD活力升高(P<0.05),Gas组、Dio组以及GDC组凋亡小体减少。GDC可促进BMECs缺氧模型的增殖、侵袭、迁移以及小管形成,表明其在细胞水平上一定程度促进血管新生。网络药理学研究发现,Gas与半胱天冬酶3(CASP3)、过氧化物酶体增生激活受体γ(PPARG)、凝血因子Ⅱ(F2)、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Akt)1蛋白具有良好的结合活性,Dio与内皮一氧化氮合成酶(NOS3)、KDR蛋白具有良好的结合活性,Gas、Dio可能主要通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信号通路、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信号通路、磷酯酰肌醇3-激酶(PI3K)-Akt信号通路以及缺氧诱导因子-1(HIF-1)信号通路调控脑缺血后血管新生。结论Gas、Dio及GDC具有抗缺氧损伤作用并可促进缺氧损伤后血管新生,作用机制可能与其作用于Akt1、NOS3、VEGFR2等蛋白,调控VEGF/Akt/MAPK等信号通路促进血管新生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麻素 薯蓣皂苷元 缺血 微血管内皮细胞 血管新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姜黄素通过PINK1/Parkin通路减轻OGD/R诱导的脑微血管内皮细胞损伤
11
作者 覃玉群 赵建军 +3 位作者 王辉 温李滔 胡亚妮 付饶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93-600,共8页
目的:探究姜黄素激活PINK1/Parkin通路增强线粒体自噬,改善氧糖剥夺再灌注(OGD/R)引起内皮细胞损伤的作用机制。方法:建立小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BMECs)的OGD/R损伤模型,用不同浓度姜黄素处理内皮细胞,使用免疫荧光和透射电镜评估姜黄素... 目的:探究姜黄素激活PINK1/Parkin通路增强线粒体自噬,改善氧糖剥夺再灌注(OGD/R)引起内皮细胞损伤的作用机制。方法:建立小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BMECs)的OGD/R损伤模型,用不同浓度姜黄素处理内皮细胞,使用免疫荧光和透射电镜评估姜黄素对BMECs线粒体自噬的影响。细胞计数试剂盒8(CCK-8)、乳酸脱氢酶释放检测和跨内皮电阻值检测用于评估细胞增殖、损伤和屏障完整性。Western Blot检测姜黄素对PINK1/Parkin通路蛋白(LC-3 II/I、PINK1、Parkin及p62)表达的影响,采用Mdivi-1同时处理细胞,进一步确认线粒体自噬在姜黄素减轻OGD/R损伤中的作用。结果:姜黄素处理显著促进了线粒体自噬,并显著增加LC-3 II/I、PINK1和Parkin蛋白的表达(P<0.001),显著减少了p62蛋白的表达(P<0.001)。在OGD/R模型中,姜黄素显著提高了细胞增殖率(P<0.001),显著降低了乳酸脱氢酶释放(P<0.001),并显著改善了细胞屏障的电阻值(P<0.001)。而线粒体自噬抑制剂Mdivi-1可以逆转姜黄素的这些保护效果。结论:姜黄素通过激活PINK1/Parkin通路增强线粒体自噬,有效缓解BMECs在OGD/R条件下的细胞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姜黄素 微血管内皮细胞 氧糖剥夺再灌注 线粒体自噬 PINK1/Parkin通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经胶质瘤细胞与人脑微血管内皮细胞之间STAT3信号的交互作用 被引量:5
12
作者 刘雅琦 顾金海 +1 位作者 孟锐 安芳玲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432-437,共6页
目的:探讨神经胶质瘤细胞(A172/U251)与人血管内皮细胞(human brain micro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HBMEC)之间STAT3信号通路的交互作用。方法:建立A172、U251细胞与HBMEC的Transwell共培养体系,ELISA检测A172、U251细胞及其分泌因子V... 目的:探讨神经胶质瘤细胞(A172/U251)与人血管内皮细胞(human brain micro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HBMEC)之间STAT3信号通路的交互作用。方法:建立A172、U251细胞与HBMEC的Transwell共培养体系,ELISA检测A172、U251细胞及其分泌因子VEGF对HBMEC分泌IL-6的影响,Western blotting检测HBMEC与A172/U251细胞共培养30 min时HBMEC及其分泌因子IL-6对A172/U251细胞STAT3蛋白及其磷酸化状态p-STAT3的影响,CCK-8、Transwell侵袭实验分别检测HBMEC及其分泌因子IL-6对A172/U251细胞增殖和侵袭的影响。结果:VEGF(50 ng/ml)组和共培养组(HBMEC分别和A172,U251细胞共培养)HBMEC的IL-6的表达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共培养30 min时,A172/U251细胞的IL-6(50ng/ml)组、共培养组及(共培养+AZD1480)组的STAT3/p-STAT3蛋白的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共培养+AZD1480)组的胶质瘤细胞STAT3/p-STAT3蛋白的表达能力显著低于共培养组(P<0.01)。IL-6(50 ng/ml)组,共培养组及(共培养+AZD1480)组的A172/U251细胞增殖及侵袭能力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共培养+AZD1480)组的细胞增殖及侵袭能力显著低于共培养组(P<0.01)。结论:神经胶质瘤细胞与人脑微血管内皮细胞之间存在信号交互作用,且与JAK2/STAT3信号通路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胶质瘤细胞 微血管内皮细胞 STAT3/p-STAT3 增殖 侵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补阳还五汤激活PI3K-AKT通路促进氧糖剥夺再灌注损伤的脑微血管内皮细胞血管生成 被引量:11
13
作者 胡小伟 李琳 +4 位作者 龚荧荧 方燕 杨琰 许家栋 储利胜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544-551,共8页
目的:探讨补阳还五汤促进氧糖剥夺再灌注(OGD/R)损伤的大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RBMEC)血管生成的机制。方法:RBMEC经补阳还五汤含药血清孵育24 h后,构建OGD/R细胞损伤模型。将细胞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补阳还五汤组(给予补阳... 目的:探讨补阳还五汤促进氧糖剥夺再灌注(OGD/R)损伤的大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RBMEC)血管生成的机制。方法:RBMEC经补阳还五汤含药血清孵育24 h后,构建OGD/R细胞损伤模型。将细胞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补阳还五汤组(给予补阳还五汤含药血清)和LY294002组[给予补阳还五汤含药血清前使用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抑制剂LY294002预处理1 h]。采用CCK-8法、细胞划痕实验和Transwell迁移实验、管腔形成实验分别检测细胞增殖、迁移和形成管腔能力。蛋白质印迹法检测PI3K、蛋白激酶B(AKT)、低氧诱导因子(HIF)-1α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等蛋白的表达。结果:与模型对照组比较,补阳还五汤组RBMEC存活率、迁移能力及管腔形成能力显著增强(均P<0.01),磷酸化PI3K、磷酸化AKT、HIF-1α和VEGF蛋白表达增加(均P<0.05),而LY294002可阻断上述效应。结论:补阳还五汤含药血清可促进OGD/R损伤的RBMEC血管生成,其机制可能与其激活PI3K-AKT信号通路上调HIF-1α和VEGF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补阳还五汤 微血管内皮细胞 氧糖剥夺再灌注 血管生成 PI3K-AKT通路 低氧诱导因子-1Α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表达miR-132-3p间充质干细胞外泌体对缺氧/复氧受损脑微血管内皮细胞功能的改善作用 被引量:9
14
作者 杜东辉 王艳 +7 位作者 许小冰 郑杰怡 张惠婷 邝晓丽 马晓瑭 赵斌 陈颜芳 潘群文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584-591,共8页
目的研究高表达miR-132-3p间充质干细胞(MSCs)释放的外泌体(EXs)对缺氧/复氧(H/R)受损内皮细胞功能的作用。方法原代培养从C57BL/6小鼠骨髓中提取的MSCs,采用装载miR-132-3p载体的慢病毒感染MSCs获得MSC^(miR-132-3p),同时采用装载有scr... 目的研究高表达miR-132-3p间充质干细胞(MSCs)释放的外泌体(EXs)对缺氧/复氧(H/R)受损内皮细胞功能的作用。方法原代培养从C57BL/6小鼠骨髓中提取的MSCs,采用装载miR-132-3p载体的慢病毒感染MSCs获得MSC^(miR-132-3p),同时采用装载有scramble序列的对照慢病毒感染MSCs获得MSC^(NC)。分离提取MSC^(NC)及MSC^(miR-132-3p)释放的EXs,分别获得MSC-EXs及MSC-EXs^(miR-132-3p)。将所得EXs与H/R受损小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bend3)共培养,根据培养条件将细胞分为正常培养组(细胞正常培养)、H/R组(制作H/R模型)、MSC-EXs处理组(MSC-EXs共培养)、MSC-EXs^(miR-132-3p)处理组(MSC-EXs^(miR-132-3p)共培养)、MSC-EXs^(miR-132-3p)+LY294002组[细胞与MSC-EXs^(miR-132-3p)共培养前加入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信号通路阻断剂LY294002(20μmol/L)处理]。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MSCs、MSC-EXs及bend3细胞中miR-132-3p的表达。血管形成试剂盒检测bend3细胞血管形成能力,3-(4,5-二甲基噻唑-2)-2,5-二苯基四氮唑溴盐(MTT)法检测bend3细胞增殖能力,划痕实验检测bend3细胞迁移能力,hochest33258染色显示细胞的凋亡,Western blot检测蛋白激酶B(Akt)的磷酸化水平。结果与H/R组相比,MSC-EXs处理组显著改善H/R诱导下bend3细胞受损的血管形成、增殖、迁移能力及Akt磷酸化水平[H/R组分别为(3±1)条、0. 275±0. 020、(147±8)μm和0. 89±0. 12; MSC-EXs处理组分别为(8±3)条、0. 358±0. 030、(218±10)μm和1. 37±0. 25,均P <0. 01],细胞凋亡明显减少[(47±2)%比(63±2)%,均P <0. 01]。与MSC-EXs处理组比较,MSC-EXs^(miR-132-3p)处理组bend3细胞的血管形成、增殖、迁移能力及Akt磷酸化水平增加[分别为(14±3)条、0. 444±0. 050、(357±10)μm和1. 67±0. 23,均P <0. 01],细胞凋亡明显减少[(34±1)%,P <0. 01]。与MSC-EXs^(miR-132-3p)处理组比较,MSC-EXs^(miR-132-3p)+LY294002组细胞的增殖、迁移、血管形成能力及Akt磷酸化水平明显减少[分别为(5±2)条、0. 304±0. 050、(175±8)μm和0. 95±0. 11,均P <0. 01]。结论高表达miR-132-3p的MSC-EXs能够通过激活PI3K/Akt信号通路改善H/R诱导受损脑血管内皮细胞多种生理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R-132-3p 间充质干细胞 外泌体 微血管内皮细胞 细胞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与周细胞、星形胶质细胞共培养建立体外血脑屏障模型 被引量:28
15
作者 查雨锋 傅晓钟 +5 位作者 张顺 罗敏 欧瑜 董永喜 王爱民 王永林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730-735,共6页
目的应用原代培养的大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brainmicrovessel endothelial cells,BMECs)与脑微血管周细胞(brain-microvessel pericytes,BMPC)、星形胶质细胞(astrocytes,AS)共培养建立可模拟在体状态的体外血脑屏障(blood-brain barrier... 目的应用原代培养的大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brainmicrovessel endothelial cells,BMECs)与脑微血管周细胞(brain-microvessel pericytes,BMPC)、星形胶质细胞(astrocytes,AS)共培养建立可模拟在体状态的体外血脑屏障(blood-brain barrier,BBB)模型。方法原代分离、纯化和培养大鼠BMECs、BMPC和AS,通过细胞形态学和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方法鉴定原代培养的细胞,应用Millicell细胞培养插(孔径0.4μm)建立5种不同类型的体外BBB模型,经跨内皮电阻值(transendothelial electrical resistance,TEER)、荧光素钠通透性(sodium fluorescent,Na-FLU)、碱性磷酸酶(AKP)和γ-谷氨酰转肽酶(γ-GT1)的表达测定以及阳性药在体内和体外BBB通透量的相似性,比较评价其屏障功能。结果原代培养的BMECs呈典型的铺路卵石样结构,BMPC胞体较大且呈分枝状,AS有细长突触,胞质较浅;免疫细胞化学染色证实原代细胞为目标细胞;BMECs与BMPC、AS共培养后TEER值可达(478±25)Ω·cm2,Na-FLU的表观渗透系数为[(8.23±0.78)×10-6]cm·s-1,AKP和γ-GT1表达分别为(6.90±0.27)金氏单位·g-1Pro,(4.39±0.32)μg·g-1Pro;阳性药在体外BBB的表观渗透系数(apparent permeability coefficient,Papp)与在体数据具有较好的相关性(R2=0.92)。结论原代培养的大鼠BMECs与BMPC、AS共培养建立的体外BBB模型在形态、结构及屏障功能方面具备BBB的基本特征,为研究BBB的生理学、病理学以及筛选化合物提供了一种有用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代培养 微血管内皮细胞 细胞 星形胶质细胞 屏障 形态学 免疫细胞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七总皂苷对抗H_2O_2所致大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的物质基础研究 被引量:23
16
作者 李晓宇 孙建国 +5 位作者 郑媛婷 吴晓兰 李雁楠 夏春华 顾舒静 王广基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8期1030-1034,共5页
目的研究三七总皂苷对H2O2致大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损伤产生保护作用的物质基础。方法分离并培养大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RBMEC),以MTT和LDH的释放为指标,观察三七总皂苷(TPNS)、三七皂苷R1、人参皂苷Rg1、Rd、Re和Rb1对RBMEC损伤的保护作... 目的研究三七总皂苷对H2O2致大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损伤产生保护作用的物质基础。方法分离并培养大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RBMEC),以MTT和LDH的释放为指标,观察三七总皂苷(TPNS)、三七皂苷R1、人参皂苷Rg1、Rd、Re和Rb1对RBMEC损伤的保护作用。结果500μmol·L-1的H2O2对原代培养的RBMEC产生明显的损伤。20~200mg·L-1的TPNS,16·0μmol·L-1的R1,37·5~75·0μmol·L-1的Rg1,8·0~16·0μmol·L-1的Rd及5·4~54·0μmol·L-1的Rb1对H2O2致RBMEC的损伤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P<0·05或P<0·01),Re则无此作用。结论TPNS对H2O2所致原代培养的RBMEC损伤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产生这一作用的主要物质基础可能为Rb1、Rg1和R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代培养 微血管内皮细胞 三七总皂苷 物质基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鼠脑皮质微血管内皮细胞的分离和培养 被引量:15
17
作者 梁朝峰 郭英 +5 位作者 石德金 王辉 胡黎平 李文胜 叶卓鹏 李燕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1038-1040,共3页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索1种有效分离、培养和获取较高纯度大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BMECs)的方法。方法:自12dSD大鼠脑分离出皮质,采用二次酶消化、BSA和Percoll非连续梯度离心获得较纯的脑微血管段后,接种于涂布有明胶的培养皿进行原代培养;...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索1种有效分离、培养和获取较高纯度大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BMECs)的方法。方法:自12dSD大鼠脑分离出皮质,采用二次酶消化、BSA和Percoll非连续梯度离心获得较纯的脑微血管段后,接种于涂布有明胶的培养皿进行原代培养;相差显微镜观察细胞的形态学特性,进行血管内皮细胞特异性标志物Ⅷ因子相关抗原免疫组化检测。结果:培养24h即可见细胞从贴壁的脑微血管段周围爬出,细胞呈短梭形,集落呈典型的"鹅卵石样",区域性单层生长,6-7d内皮细胞开始融合,血管内皮细胞特异性标志物Ⅷ因子相关抗原表达阳性,纯度达92.6%。结论:成功地自大鼠脑皮质分离并培养出纯度较高的BMECs,为进一步开展脑微血管内皮细胞的生物学特性的相关研究提供有用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鼠 微血管内皮细胞 细胞培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高纯度和高活力的大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的提取及原代培养方法 被引量:15
18
作者 查雨锋 张顺 +5 位作者 苏航 刘亭 傅晓钟 董永喜 王爱民 王永林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1616-1619,共4页
目的:建立一种纯度和活力较高、简单实用的大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分离及原代培养方法,为建立体外血脑屏障提供材料。方法采集1-2周SD大鼠大脑皮质,应用Ⅱ型胶原酶和分散酶/胶原酶连续消化法,筛网过滤法及20%BSA和44%Percoll两次梯度离... 目的:建立一种纯度和活力较高、简单实用的大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分离及原代培养方法,为建立体外血脑屏障提供材料。方法采集1-2周SD大鼠大脑皮质,应用Ⅱ型胶原酶和分散酶/胶原酶连续消化法,筛网过滤法及20%BSA和44%Percoll两次梯度离心法获得脑微血管段后,接种于培养瓶中进行原代培养,采用倒置显微镜对所培养的细胞进行形态学观察,以Ⅷ因子相关抗原免疫染色法对其进行鉴定。结果体外培养2h后,微血管内皮细胞爬出血管段进行贴壁生长,3~4 d呈典型的铺路卵石样结构,Ⅷ因子相关抗原免疫组化检测内皮细胞表达呈阳性,可见细胞胞质呈棕色,阳性细胞占99%以上。结论该方法能成功地分离并培养出高纯度的大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对体外血脑屏障的建立以及脑微血管内皮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和功能的深入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鼠 微血管内皮细胞 原代培养 屏障 形态学 免疫染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的原代培养 被引量:18
19
作者 刘恺鸣 迟路湘 +1 位作者 鲁向辉 何国祥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0期2011-2013,共3页
目的 建立稳定的大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brain micro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s,BMECs)体外培养模型,并对其生物学特性进行初步研究。方法取Sprague—Dawley大鼠脑组织,通过匀浆、酶消化和梯度离心获得纯化的脑微血管段后,接种于... 目的 建立稳定的大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brain micro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s,BMECs)体外培养模型,并对其生物学特性进行初步研究。方法取Sprague—Dawley大鼠脑组织,通过匀浆、酶消化和梯度离心获得纯化的脑微血管段后,接种于涂布明胶的培养瓶进行原代培养;培养的细胞采用相差显微镜形态学观察、Ⅷ因子相关抗原免疫细胞化学鉴定;采用跨内皮电阻(transendothelial electrical resistance,TEER)检测单层细胞通透性;CellCountingKit-8(CCK-8)方法测定细胞生长曲线。结果细胞从贴壁的脑微血管段周围长出.呈短梭形和多角形,区域性单层生长,5—7d细胞融合,经Ⅷ因子相关抗原免疫细胞化学检测证实培养的细胞是血管内皮细胞,原代培养的脑微血管内皮细胞表现出很强的屏障特性,随着传代次数的增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的跨内皮阻抗减弱。结论 提示该方法能成功进行纯度较高的大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原代培养.原代培养的脑微血管内皮细胞是研究脑部微血管和血脑屏障的可靠技术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血管内皮细胞 细胞培养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的纯化培养与鉴定 被引量:13
20
作者 鹿文葆 秦伟伟 +2 位作者 刘淑英 李宏伟 修瑞娟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11年第10期535-538,共4页
目的探讨获取纯度较高的原代大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BMECs)的分离和培养方法。方法选取10只3周龄Wistar大鼠,取大脑,去除白质,剪碎成大约1 mm^3大小,通过两次酶消化、20%BSA离心和33%连续密度Percoll梯度离心,获得纯度较高的大脑微血管片... 目的探讨获取纯度较高的原代大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BMECs)的分离和培养方法。方法选取10只3周龄Wistar大鼠,取大脑,去除白质,剪碎成大约1 mm^3大小,通过两次酶消化、20%BSA离心和33%连续密度Percoll梯度离心,获得纯度较高的大脑微血管片段,接种于涂布明胶的35 mm dish培养皿中,加入含4μg/ml嘌呤霉素的内皮细胞培养基,2d后更换新鲜培养基;采用倒置显微镜观察内皮细胞生长状况及其形态;免疫组化法检测BMECs标志物Ⅷ因子相关抗原(vWF)的表达,以及神经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GFAP)的表达情况。结果培养24 h后可见内皮细胞从贴壁的脑微血管片段周围长出,细胞呈梭形;5~6 d可形成融合;融合后的BMECs呈典型的"鹅卵石"样外观;免疫组化法检测显示BMECs的vWF表达阳性,CFAP表达阴性,内皮细胞纯度(vWF阳性细胞表达率)达96%以上。结论该方法能够成功获得纯度较高的原代大鼠BMEC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皮细胞 微血管 细胞 培养的 大鼠 体外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