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56篇文章
< 1 2 2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三种抗水解聚合物的合成与性能评价及现场应用
1
作者 徐辉 宋倩 +2 位作者 潘斌林 孙秀芝 庞雪君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67-174,共8页
常规驱油用聚合物为部分水解聚丙烯酰胺(HPAM),当温度大于80℃时,酰胺根水解速度加快,水解后产生的羧酸根易与钙镁离子络合,性能大幅降低。为了提高聚合物耐温抗盐性能,一般通过引入抗水解单体N-乙烯基吡咯烷酮(NVP)、N,N-二甲基丙烯酰... 常规驱油用聚合物为部分水解聚丙烯酰胺(HPAM),当温度大于80℃时,酰胺根水解速度加快,水解后产生的羧酸根易与钙镁离子络合,性能大幅降低。为了提高聚合物耐温抗盐性能,一般通过引入抗水解单体N-乙烯基吡咯烷酮(NVP)、N,N-二甲基丙烯酰胺(DMAA)、2-丙烯酰胺-2-甲基丙磺酸(AMPS)等与丙烯酰胺(AM)单体进行二元、三元或四元共聚,但每种单体的引入对聚合物性能影响尚未进行深入研究。为此,通过引入三种抗水解单体分别与AM共聚,合成了三种抗水解聚物P(AM-NVP)、P(AM-DMAA)和P(AM-AMPS),考察了三种单体的引入对聚合物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HPAM主链上分别引入质量分数为20%的NVP、DMAA和AMPS,黏均相对分子质量分别由3050×10^(4)降至720×10^(4)、1500×10^(4)和2800×10^(4),流体力学直径分别降低39.5%、27.7%和增加12.4%,AMPS的引入对HPAM黏均相对分子质量的影响小于NVP和DMAA的,且由于AMPS中磺酸根不与钙镁离子络合,分子间排斥作用强,分子链在水溶液中更舒展,大幅提升了聚合物的增黏性能、黏弹性能和热稳定性能。室内实验和现场试验结果表明,P(AM-AMPS)可大幅度提高高温高盐油藏条件下聚合物驱油性能,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温高盐油藏 驱油用聚合物 抗水解单体 黏均相对分子质量 驱油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MA-GD模式的2 m气温逐小时预报误差订正方法分析
2
作者 李健 樊琦 +1 位作者 张瑛 徐星生 《高原气象》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26-642,共17页
温度是最重要的气象要素,其预报准确率对于天气预报至关重要。本文针对华南区域中尺度数值模式(China Meteorological Administration Guangdong,CMA-GD)2 m气温逐时预报产品,使用线性不分级回归法对地形偏差导致的气温预报误差进行订正... 温度是最重要的气象要素,其预报准确率对于天气预报至关重要。本文针对华南区域中尺度数值模式(China Meteorological Administration Guangdong,CMA-GD)2 m气温逐时预报产品,使用线性不分级回归法对地形偏差导致的气温预报误差进行订正,并使用一维卡尔曼滤波法和双权重滑动平均法对结果再订正。结果表明,模式地形高度偏差与温度误差均值呈线性负相关关系,准确率逐时效分布呈日变化特征,不分级回归法订正后,白天的订正效果优于夜间。使用最优周期的数理订正方法(卡尔曼法周期为15 d,平均值法周期为20 d)进行再订正,平均值法的订正效果优于卡尔曼法,对比日内时段,白天订正效果优于夜间。夏、秋季的订正效果优于冬季、春季,前者平均值法优于卡尔曼法,后者两种方法差异不大,春季部分时段呈负订正效果。不分级回归法订正后有8个站点为负订正,数理方法再订正后无负订正站点,对北部区域的订正效果总体优于南部。逐时效MAE和ACC订正幅度占比呈二项式正相关关系,不分级回归法的斜率最小,订正效果有限,平均值法相关性最好,斜率最高。对鄱阳湖平原中部和浙闽丘陵南部区域进行误差评估,前者误差峰值小于后者,峰值处订正幅度也小于后者,订正后MAE分别降低25.1%、19.8%,2022年11月至2023年1月冷空气入侵频繁,鄱阳湖平原中部MAE降低13.5%。模式对高海拔山区的预报显著偏高,8-10月气温预报误差振荡幅度最小,春、冬季误差振荡幅度最大,订正后预报误差围绕0轴振荡,系统性正误差得到明显改善。以增温(2022年5月1-6日)和强降温(2022年11月28日至12月3日)过程为例,订正后MAE分别降低18.2%、16.0%,表明方法对转折性天气取得了稳定的订正效果。该复合订正方法稳定性好,预报订正能力较强,易于业务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MA-GD 逐时 气温预报 回归 一维卡尔曼 滑动平均 误差订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苹果初期损伤温度变化导致光谱特征演化机理研究
3
作者 徐涛 许旭锋 +2 位作者 魏子朝 李泽通 饶秀勤 《农业机械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495-501,566,共8页
为提升商品果品质,及早进行机械损伤检测至关重要。针对苹果初期损伤部位光谱演化机理不明,导致损伤检测模型识别准确性和鲁棒性较低的问题,本文采集蛇果机械损伤初期(0~2 h)损伤演化过程的损伤区域和未损伤区域的温差时序数据,并结合... 为提升商品果品质,及早进行机械损伤检测至关重要。针对苹果初期损伤部位光谱演化机理不明,导致损伤检测模型识别准确性和鲁棒性较低的问题,本文采集蛇果机械损伤初期(0~2 h)损伤演化过程的损伤区域和未损伤区域的温差时序数据,并结合敏感波段(1255~1314 nm)的光谱特征,利用Granger因果检验方法揭示和论证了温度变化导致光谱特征演化的机理:随着苹果损伤时间推移,温差先上升后下降,而后趋于平稳,且损伤越严重,温差越大;Granger因果检验结果表明,苹果损伤部位温度变化是导致其特征波段1255~1314 nm的光谱特征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损伤越严重,温差对图谱特征的影响越强;光谱特征R^(-)在损伤后苹果表面温度表征上更具有代表性和全面性。通过对蛇果损伤后光谱特征演化机理研究,为后续更可靠地进行苹果初期轻微损伤检测提供了研究思路和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苹果 高光谱成像 平均光谱反射率 光谱曲线形状特征 温差 GRANGER因果检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传感器数据的设施番茄地上、地下环境三维曲面模型分析
4
作者 腰彩红 王建春 +3 位作者 李扬 封成智 王志伟 暴廷燊 《天津农业科学》 2025年第7期30-40,共11页
为研究设施内地上、地下环境因素的变化趋势,以设施番茄种植为例,在温室外、灌溉液中和温室内地上、地下安装多个传感器采集温室内外和温室内地上、地下的环境数据,试验重点研究了地上距离温室后墙不同宽度(2、4、6、8、10 m)处日平均... 为研究设施内地上、地下环境因素的变化趋势,以设施番茄种植为例,在温室外、灌溉液中和温室内地上、地下安装多个传感器采集温室内外和温室内地上、地下的环境数据,试验重点研究了地上距离温室后墙不同宽度(2、4、6、8、10 m)处日平均温度随温室外日平均温度变化的趋势和地下距离土壤表面不同深度(5、15、25、35、45 cm)处日土壤电导率最大差值随肥液电导率值变化的趋势。同时,利用MATLAB的三维曲面拟合建立了地上日平均温度变化模型和地下电导率最大差值变化模型,并明确了定量公式。结果表明,距离后墙9 m处日平均温度最高,距离后墙3 m处日平均温度最低,距离土壤表面深度10 cm处电导率最大差值最大,距离土壤表面深度40 cm处电导率最大差值最小。最后,由实测值与地上温度模型、地下电导率模型所得预测值比较结果可知,平均绝对误差分别为1.61℃、10.68μs·cm^(-1),均方根误差分别为2.09℃、14.71μs·cm^(-1)。综上,该模型拟合程度较好,可为设施番茄种植中的环境变化研究提供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上、地下环境模型 三维曲面拟合 多传感器采集 日平均温度 日电导率最大差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工件浸入电镀液温度状态控制方法研究
5
作者 薛迪杰 忽晓伟 《电镀与精饰》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6,28,共7页
当工件的温度与电镀液的温度存在差异时,工件浸入电镀液会立即发生热交换效应。这种热交换会导致电镀液的温度迅速上升或下降,从而影响电镀过程的稳定性和镀层质量。为了有效控制电镀液温度,进而提升工件电镀的质量,研究工件浸入电镀液... 当工件的温度与电镀液的温度存在差异时,工件浸入电镀液会立即发生热交换效应。这种热交换会导致电镀液的温度迅速上升或下降,从而影响电镀过程的稳定性和镀层质量。为了有效控制电镀液温度,进而提升工件电镀的质量,研究工件浸入电镀液时的温度状态控制方法。建立电镀液温度状态控制架构,通过温度传感器实时采集工件浸入电镀液的温度数据,运用移动平均滤波和非模型修正算法对采集的电镀液的温度数据进行校正,控制电镀液温度的波动范围,降低热交换带来的影响。通过专家PID控制器对经过校正后的数据输出温度控制指令,调节电镀槽的温度,从而实现工件浸入电镀液时温度状态的精确控制。实验分析结果显示:该控制方法能够在恒温设定、单次变温设定以及多次变温设定下均实现精确的温度控制,并且在多次电镀液温度控制过程中能够保持较低的超调量,这表明该方法具备稳定的温度控制能力,提高镀层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件浸入 电镀液温度 非模型修正算法 移动平均滤波 专家PID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混合模型的船舶主机排烟温度预测
6
作者 江亮 黄再辉 +1 位作者 胡睿 陈民锋 《舰船科学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65-169,共5页
本文提出一种新的基于时间序列分解和混合模型的排烟温度预测模型。使用自适应噪声完备集合经验模态分解(Complementary Ensemble Empirical Mode Decomposition with Adaptive Noise,CEEMDAN)将温度序列数据分解为一系列具有不同特征... 本文提出一种新的基于时间序列分解和混合模型的排烟温度预测模型。使用自适应噪声完备集合经验模态分解(Complementary Ensemble Empirical Mode Decomposition with Adaptive Noise,CEEMDAN)将温度序列数据分解为一系列具有不同特征尺度的本征模态函数(Intrinsic Mode Functions,IMFs)和趋势项。通过增项DF单位根(Augmented Dickey-Fuller,ADF)检验判断每个IMF和趋势项的稳定性。采用自回归滑动平均(Autoregressive Moving Average,ARMA)模型对平稳序列进行预测,采用长短期记忆(Long Short Term Memory,LSTM)神经网络模型提取不稳定序列的抽象特征。对各时间序列的预测结果进行重构,得到最终预测值。经实船数据验证,该算法相比于差分自回归滑动平均模型、LSTM模型和CEEMDAN-LSTM模型,RMSE和MAE误差值分别降低约30%和35%,显著提高了主机排烟温度预测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船舶主机排烟温度 经验模态分解 自回归滑动平均 长短期记忆神经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牧交错带蒲公英春季物候期变化及其驱动气象因子
7
作者 王姝纯 林楠 +1 位作者 刘冬 李翔 《安徽农学通报》 2025年第16期97-101,共5页
本研究以内蒙古农牧交错带为研究区域,以蒲公英为研究对象,基于1980—2018年研究区域内的蒲公英物候观测资料(萌芽期、展叶始期、展叶盛期)、气象数据(平均温度和降水量等)和土壤水分含量数据,利用线性趋势分析和偏最小二乘回归分析,探... 本研究以内蒙古农牧交错带为研究区域,以蒲公英为研究对象,基于1980—2018年研究区域内的蒲公英物候观测资料(萌芽期、展叶始期、展叶盛期)、气象数据(平均温度和降水量等)和土壤水分含量数据,利用线性趋势分析和偏最小二乘回归分析,探究研究区气候变化对蒲公英春季物候变化的影响,及其主要驱动气象因子。结果表明,1980—2018年,研究区年平均气温、年降水量和年平均土壤水分含量的倾向率分别为0.38℃/10a、-0.68mm/10a和-0.004(m^(3)/m^(3))/10a,呈暖干化趋势;蒲公英平均春季物候均有提前趋势,萌芽期平均每10a提前1.1d,展叶始期平均每10a提前0.8d,展叶盛期平均每10a提前0.7d。蒲公英萌芽期、展叶始期、展叶盛期的最佳期间长度分别为40、83、80d。偏最小二乘回归分析表明,萌芽期各气象因子的VIP值由大到小依次为最低气温>平均气温>最高气温>土壤水分>降水量;展叶始期的VIP值由大到小依次为土壤水分>最低气温=平均气温>最高气温>降水量;展叶盛期的VIP值由大到小依次为土壤水分>最低气温>平均气温>最高气温>降水量;回归模型的R^(2)X(cum)、R^(2)Y(cum)、Q2(cum)均大于0.5,拟合效果较好。综合表明,平均气温和土壤水分含量是影响蒲公英春季物候的主要气象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牧交错带 蒲公英 物候期 平均温度 土壤含水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昌市≥10℃积温变化特征及对农作物的影响
8
作者 刘腾娇 刘小瑛 +2 位作者 张军鹏 陈文博 黄建文 《寒旱农业科学》 2025年第2期159-165,共7页
通过探究金昌市气候变化背景下活动积温(≥10℃)对农作物生长的影响,因地制宜地安排作物布局、合理部署农业生产。选用金昌市金川区、永昌县1991—2020年30 a的观测数据,运用趋势分析法、M-K突变检验法、五日滑动平均法等气候统计诊断... 通过探究金昌市气候变化背景下活动积温(≥10℃)对农作物生长的影响,因地制宜地安排作物布局、合理部署农业生产。选用金昌市金川区、永昌县1991—2020年30 a的观测数据,运用趋势分析法、M-K突变检验法、五日滑动平均法等气候统计诊断方法对金昌市≥10℃积温时空变化特征及玉米、春小麦的种植面积、产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气候变暖背景下,金昌市热量条件有较好的改善,对农作物产生了一定影响,喜温作物玉米的种植比例和产量显著增加,喜凉作物春小麦的种植比例减少。金昌市≥10℃积温、积温持续日数总体呈波动增加的趋势,但金川区≥10℃积温持续日数的增加主要由初日提前造成,永昌县由终日延后造成。金昌市≥10℃积温异常概率较小,偏高年均在积温突变之后,金川区积温突变发生在1996年,永昌县发生在1997年。金昌市≥10℃积温与海拔密切相关,海拔每升高100 m,≥10℃积温减少187.5℃·d、终日提早2.4 d、初日推迟2.4 d、持续日数延长5.1 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趋势分析 M-K突变检验 五日滑动平均 均方差判别 ≥10℃积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铁联络通道冻结壁冻融灾害效应及其平均温度预测 被引量:3
9
作者 邹宝平 牟军东 +4 位作者 罗战友 邓沿生 董涛 范秀江 易觉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42-151,共10页
冻结法因具有施工方便、强度高、防水效果好及对土体扰动小等优点在软土地区地铁联络通道施工中获得广泛应用。冻结壁平均温度作为衡量冻结效果的重要参数之一,其解析公式求解较为复杂,在实际工程中难以应用。建立了包括冻结管断裂灾害... 冻结法因具有施工方便、强度高、防水效果好及对土体扰动小等优点在软土地区地铁联络通道施工中获得广泛应用。冻结壁平均温度作为衡量冻结效果的重要参数之一,其解析公式求解较为复杂,在实际工程中难以应用。建立了包括冻结管断裂灾害、隧道收敛变形灾害、冻结帷幕收敛变形灾害、冻结帷幕透水灾害和融沉灾害的地铁联络通道冻结壁冻融灾害链式效应机制,并考虑多种布管方案,采用冻结壁平均温度等效梯形法建立完整数据集,利用神经网络的高度非线性特征,建立能同时预测单排、双排和多排(n>3)布管形式下冻结壁平均温度的神经网络预测模型。研究结果表明,基于完整数据集构建的冻结壁平均温度神经网络预测模型能有效地反映不同冻结管布置参数和冻结壁厚度等参数与冻结壁平均温度之间的关系;冻结壁平均温度均随冻结管排数和冻结壁厚度增大而逐渐降低,随盐水温度、冻结管间距和排距增大而逐渐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冻结壁 平均温度 冻融灾害效应 联络通道 地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木兰科植物花期迟早与气象因子相关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邹璐 冯敏玉 +3 位作者 黎芳 刘逸思 刘曦雯 叶清 《温带林业研究》 2024年第3期1-7,33,共8页
【目的】本文旨在明确木兰科植物开花期的迟早与气象因子之间的相关性。【方法】本研究以8种木兰科植物作为研究对象,与历年平均气温、最高气温、太阳辐射、气温日较差、日照时数、积温等气象因子进行统计分析。【结果】8种木兰科植物... 【目的】本文旨在明确木兰科植物开花期的迟早与气象因子之间的相关性。【方法】本研究以8种木兰科植物作为研究对象,与历年平均气温、最高气温、太阳辐射、气温日较差、日照时数、积温等气象因子进行统计分析。【结果】8种木兰科植物的始花期受平均气温、最高气温、太阳辐射、气温日较差以及积温显著性影响。白玉兰、广玉兰、乐昌含笑、二乔玉兰的始花期与平均始花期当月或者前1—2个月的平均气温呈显著负相关;巴东木莲、白玉兰、二乔玉兰、广玉兰、乐昌含笑的始花期与平均始花期当月或者前1—2个月的最高气温呈显著负相关;白玉兰、二乔玉兰、乐昌含笑、醉香含笑的始花期与平均始花期前1个月的太阳辐射呈显著负相关;白玉兰、二乔玉兰、乐昌含笑、深山含笑的始花期与平均始花期前1—3个月的有效积温呈显著负相关;白玉兰、鹅掌楸、广玉兰、乐昌含笑的始花期与平均始花期当月或始花期前1个月气温日较差呈显著负相关。【结论】8种木兰科植物中大多数植物的花期长度受太阳辐射、日照时数和有效积温的影响,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结果可为木兰科植物花期调整提供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兰科 花期 平均温度 积温 最高气温 太阳辐射 日较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风加热沥青路面冲击射流共轭传热特性
11
作者 徐信芯 刘道成 +3 位作者 郑江溢 蔡万智 顾海荣 张辉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48-157,共10页
为提高热风加热沥青路面的就地再生加热效果,基于热风冲击射流对流换热和沥青路面内部导热的共轭传热过程,建立了热风加热沥青路面的冲击射流共轭传热理论模型,选取有限容积法得到了共轭传热模型的通用离散方程,采用压力-速度耦合半隐... 为提高热风加热沥青路面的就地再生加热效果,基于热风冲击射流对流换热和沥青路面内部导热的共轭传热过程,建立了热风加热沥青路面的冲击射流共轭传热理论模型,选取有限容积法得到了共轭传热模型的通用离散方程,采用压力-速度耦合半隐式算法(semi-implicit method for pressure linked equations,SIMPLE)获得了整个求解域内温度场分布,选取平均热流密度和平均换热系数反映沥青路面加热效果,通过正交试验研究了热风出口速度和热风出口温度对路面加热效果的影响程度。仿真和试验结果表明:理论计算与实验温度场分布趋势吻合度高,两者平均误差为8.4%;平均热流密度和平均换热系数在加热初期均从最大值急剧下降,而后下降幅度逐渐减小趋于平衡,两者的仿真计算与实验结果趋势相同,平均误差分别为6.4%和7.8%;热风出口速度和热风出口温度对平均热流密度均有显著影响,热风出口速度对平均换热系数有显著影响,热风出口温度对平均换热系数的影响相较于平均热流密度指标表现为不显著。研究结果为后续沥青路面就地热再生热风加热温度控制和加热器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就地热再生 冲击射流 热风出口速度 热风出口温度 平均热流密度 平均换热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海湖地区紫花针茅型高寒草原群落特征变化 被引量:3
12
作者 王婷 史倩倩 +2 位作者 祁得胜 陈克龙 杜岩功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204-1209,共6页
气候变暖促进青藏高原高寒草原分布面积逐渐增加,但有关紫花针茅(Stipa purpurea)型高寒草原生产力与物种丰富度长期变化特征及其驱动因素尚不明确。本研究连续13年观测青海湖地区高寒草地地上生物量、物种丰富度和盖度等指标,阐明了植... 气候变暖促进青藏高原高寒草原分布面积逐渐增加,但有关紫花针茅(Stipa purpurea)型高寒草原生产力与物种丰富度长期变化特征及其驱动因素尚不明确。本研究连续13年观测青海湖地区高寒草地地上生物量、物种丰富度和盖度等指标,阐明了植被群落特征的长期变化规律,采用结构方程模型,解析了紫花针茅型高寒草原生产力和物种丰富度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高寒草原地上生物量和物种丰富度均呈现较强的波动上升趋势,平均鲜重和物种数分别为215.41 g·m^(-2)和15,高物种丰富度促进生产力增加;高寒草原群落总盖度和平均高度呈现显著增加趋势。紫花针茅型高寒草原地上生物量和总盖度分别受到年均气温和生产力的显著影响。未来增温气候情景将会显著增加青海湖地区紫花针茅型高寒草原生物量,但降雨量增加会降低物种丰富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寒草原 地上生物量 物种丰富度 年均气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ANSYS的真空热处理炉的温度场分析 被引量:2
13
作者 周军勇 俞能君 +4 位作者 金向阳 单杰锋 张朋越 张志高 葛洪良 《热加工工艺》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31-37,共7页
利用ANSYS Workbench软件分析了管式真空热处理炉炉膛内部温度场分布,通过模拟隔热层放置位置/厚度、工件盒厚度/材质、筛网厚度/材质对炉膛内部均温区范围及其平均温度的影响,获得了不同热处理炉隔热层、工件盒与筛网的设计参数;通过... 利用ANSYS Workbench软件分析了管式真空热处理炉炉膛内部温度场分布,通过模拟隔热层放置位置/厚度、工件盒厚度/材质、筛网厚度/材质对炉膛内部均温区范围及其平均温度的影响,获得了不同热处理炉隔热层、工件盒与筛网的设计参数;通过优选设计参数,可使均温区长度从240 mm提升至320 mm,提升了33.33%,平均温度从958.25℃提升至962.94℃。最后采用优化后的热处理炉结构参数对负载Nd2Fe14B试样的温度场进行了仿真。结果表明,Nd2Fe14B永磁体的均温区范围及平均温度得到了明显提升,磁体平均温度从959.07℃提高到963.06℃,且磁体的温度起伏明显趋于平稳,从±1.06℃优化至±0.2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真空热处理炉 ANSYS 温度场仿真 均温区 永磁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81-2020年陕西安康冬小麦生育期对农业气象条件的响应 被引量:5
14
作者 张全军 吴东丽 +2 位作者 宏观 张波 段后浪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560-1572,共13页
为了明确陕西安康地区冬小麦生育期演变规律及主要影响因素,基于该地区农业气象观测站点的气象观测和小麦生育期观测数据,利用线性倾向估计法和线性多元回归法分析了1981-2020年陕西安康冬小麦生育期变化趋势以及冬小麦生长季(每年10月... 为了明确陕西安康地区冬小麦生育期演变规律及主要影响因素,基于该地区农业气象观测站点的气象观测和小麦生育期观测数据,利用线性倾向估计法和线性多元回归法分析了1981-2020年陕西安康冬小麦生育期变化趋势以及冬小麦生长季(每年10月至翌年6月)气象要素的变化趋势,解析了冬小麦生育期变化与气象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1981-2020年陕西安康冬小麦生长季日平均气温、日平均地温、气温日较差、降水量和日照时数均呈现上升趋势,相对湿度呈下降趋势(P<0.001),其中3月份日平均气温上升幅度最明显,升幅达0.82℃·10 a^(-1),1和3月份相对湿度下降趋势最明显,降幅分别达1.62和1.65个百分点·10 a^(-1)。1981-2020年,陕西安康冬小麦各生育时期的日期均显著提前,平均每10 a约提前3.18~12.69 d。营养生长期持续时间平均每10 a缩短8.11 d,营养生殖生长期持续时间平均每10 a延长7.67 d。冬小麦生育期变化和气象因子极显著相关。其中生育期与温度相关性最强。冬小麦10个生育时期日序数与气温、地温呈显著负相关,乳熟期日序数与气温日较差呈显著负相关(P<0.001)。各生育时期日序数与相对湿度均呈正相关关系,与降水量、日照时数呈负相关(P<0.001)。影响陕西安康冬小麦生育期的主导气象因子主要是气温、地温和气温日较差(P<0.01),相对湿度、降水和日照时数影响较小。综上所述,温度升高可能是导致陕西安康冬小麦生育期日期提前、营养生长期持续时间缩短和营养生殖生长期延长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生育期 气侯变化 气象因子 平均气温 相对湿度 日照时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然光照下不同昼间均温对番茄生长发育的影响 被引量:1
15
作者 朱栋霖 毛欣 +4 位作者 隋心意 王建霞 白龙强 温祥珍 李亚灵 《山东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62-69,共8页
光温配比不当限制设施番茄生长。为明确不同自然光照条件下番茄生长的最适温度,本试验以中杂9号番茄为材料,分别于春夏(2022年4月8日—7月6日)、夏秋(2022年8月3日—10月31日)两个不同光照条件下开展温度控制试验。试验共设置4个温度处... 光温配比不当限制设施番茄生长。为明确不同自然光照条件下番茄生长的最适温度,本试验以中杂9号番茄为材料,分别于春夏(2022年4月8日—7月6日)、夏秋(2022年8月3日—10月31日)两个不同光照条件下开展温度控制试验。试验共设置4个温度处理,分别是20、25、30℃和35℃,其中春季试验各处理实测温度分别为24.6、28.2、31.9、34.2℃,记作T_(20)、T_(25)、T_(30)、T_(35),以T_(20)为对照;秋季试验实测温度分别为22.6、24.5、28.0、31.4℃,记作T_(20’)、T_(25’)、T_(30’)、T_(35’),以T_(20’)为对照。结果表明:春夏季节在日均光合有效辐射量为15.8 mol/(m^(2)·d)条件下,昼间均温31.9℃处理(T_(30))与对照T_(20)(24.6℃)相比,出叶速率加快,相邻花穗开花时间较短,果实发育速度较快、成熟时间提前,试验结束时T_(30)处理单位光合有效辐射生物量达到1.24 g/mol,产量为4.54 kg/m^(2),分别较对照提高11.7%和46.9%;夏秋季在日均光合有效辐射量为11.0 mol/(m^(2)·d)条件下,昼间均温24.5℃处理(T_(25’))相较于对照(T_(20’))出叶速率较快,且在试验结束时T_(25’)处理单位光合有效辐射生物量最高,达到0.95 g/mol,较对照增加6.7%。试验还表明,番茄幼苗从六叶一心定植到果实成熟需要光合有效辐射累积量要达到988 mol/m^(2)以上,积温要在1 484℃·d以上。综上所述,番茄从幼苗定植到商品果实成熟,需要达到一定的积温并累积一定的光合有效辐射量;日均光合有效辐射量高时植株对高温响应的上限也较高,管理上应该提高温度,反之则然,这样有利于番茄植株生长发育、生物量积累和果实产量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番茄 光温互作 光合有效辐射量 昼间均温 产量 积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降水年型下旱地春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对播期和日均温度变化响应的模拟分析 被引量:1
16
作者 王志刚 王瑾 刘强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474-1481,共8页
为探讨播期调控及降水量和日均温度变化对旱地春小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耦合效应,基于甘肃省陇中地区气象数据、土壤数据和管理数据,通过APSIM模型对不同播期及日均温度变化情景下春小麦产量和生物量进行模拟分析,并利用试验区2013-2018... 为探讨播期调控及降水量和日均温度变化对旱地春小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耦合效应,基于甘肃省陇中地区气象数据、土壤数据和管理数据,通过APSIM模型对不同播期及日均温度变化情景下春小麦产量和生物量进行模拟分析,并利用试验区2013-2018年大田试验的春小麦产量及生物量数据对该模型进行适用性验证。结果表明,春小麦模拟产量及生物量的NRMSE均在8%以内,模型的有效性均大于0.80,说明模型具有较高的准确度和适用性。使用1970-2018年研究区的气象及土壤数据,设置不同播期及日均温度变化的模拟情景[早播(3月3日)、正常播(3月18日)、晚播(3月31日);日平均温度变化范围为降温2.0℃~增温2.0℃,以温度变化量1℃为1个梯度],经回归分析,小麦产量受影响程度表现为降水量>温度>播期,相同气候条件下小麦产量均表现为正常播>早播>晚播。春小麦在湿润年、正常播、日均温度降低2.0℃的条件下可获得最高产量。降水量对春小麦千粒重和籽粒数分别表现出负效应和正效应,温度则分别表现出正效应和负效应,千粒重和籽粒数均随着播期的推迟先增加后减少。综合分析,降水增多可通过增加春小麦籽粒数来提高产量;当地春小麦宜在3月中旬播种且应注重防寒与蓄水保墒,以促进小麦的高产与稳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小麦 APSIM模型 播期 降水量 日均温度 产量 生物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种植季节对高直链淀粉水稻品种淀粉消化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3
17
作者 胡丽琴 肖正午 +3 位作者 方升亮 曹放波 陈佳娜 黄敏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2347-2357,共11页
为探究早季与晚季不同种植季节对高直链淀粉水稻消化特性的影响,本研究以6个高直链淀粉水稻为供试品种,于2020-2021年进行早、晚季种植,通过体外消化模拟方法结合气象数据,研究高直链淀粉水稻在早季种植时和晚季种植时的淀粉消化特性的... 为探究早季与晚季不同种植季节对高直链淀粉水稻消化特性的影响,本研究以6个高直链淀粉水稻为供试品种,于2020-2021年进行早、晚季种植,通过体外消化模拟方法结合气象数据,研究高直链淀粉水稻在早季种植时和晚季种植时的淀粉消化特性的差异。结果表明,高直链淀粉水稻在早季种植时,灌浆期平均温度和平均辐射量比晚季种植分别高16.1%和10.1%。总葡萄糖生成量(total glucose production, TGP)和葡萄糖生成速率(glucose production rate, GPR)比晚季种植时分别降低4.1%和10.0%,而活跃消化时间(active digestion duration, ADD)增加7.8%。与晚季种植相比,高直链淀粉水稻在早季种植时直链淀粉增加3.1%,蛋白质降低8.5%。稻米RVA谱特征值中峰值黏度、最低黏度、崩解值、最终黏度、回复值和糊化温度分别增加34.4%、29.7%、51.6%、26.2%、20.6%和1.3%,而消减值降低2.6%。相关性分析表明,GPR与直链淀粉含量、峰值黏度、最低黏度和最终黏度呈显著负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分别为–0.429、–0.558、–0.662和–0.439,与蛋白质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0.565。直链淀粉含量、峰值黏度、最低黏度都与灌浆期的日平均温度和日平均太阳辐射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蛋白质与灌浆期的日平均温度和日平均太阳辐射呈显著正相关关系。由此可知,高直链淀粉水稻品种在早季种植后,灌浆期日平均温度及日平均太阳辐射量增加,导致直链淀粉含量、峰值黏度、最低黏度和最终黏度增加,蛋白质含量降低,进而导致淀粉消化速率变慢。本研究结果可为高直链淀粉水稻品种淀粉消化快慢的栽培调控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直链淀粉水稻 种植季节 消化特性 平均温度 太阳辐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炭对土壤无机氮含量影响的Meta分析 被引量:1
18
作者 罗灏程 刘秋霞 +4 位作者 王劲松 董二伟 黄晓磊 王媛 焦晓燕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826-834,共9页
为系统探究生物炭对农田土壤无机氮含量的影响,基于2013—2023年已公开发表的65篇文献375组数据,利用Meta分析方法定量研究在不同气候条件、土壤质地、施氮量、还田年限和生物炭施用量条件下土壤无机氮含量对生物炭施用的响应。结果表明... 为系统探究生物炭对农田土壤无机氮含量的影响,基于2013—2023年已公开发表的65篇文献375组数据,利用Meta分析方法定量研究在不同气候条件、土壤质地、施氮量、还田年限和生物炭施用量条件下土壤无机氮含量对生物炭施用的响应。结果表明:生物炭施用显著提高了年均降雨量为600~1000 mm区域的土壤无机氮含量,其中降雨量为957 mm时增幅最大;生物炭也显著提高了年均气温≥8℃地区的土壤无机氮含量。在砂土和壤土施用生物炭可明显提高土壤无机氮含量,与不施生物炭相比土壤无机氮含量增幅分别为21.85%和11.05%。在田间试验条件下,施氮水平≤120 kg·hm^(-2)时施用生物炭显著提升土壤无机氮含量,而在培养试验条件下不施氮时施用生物炭显著提高了土壤无机氮含量。施用生物炭年限≥1 a时能显著增加土壤无机氮含量;此外田间试验条件下生物炭施用量<0.5%时能显著提升土壤无机氮含量(17.70%)。综上所述,在年均降雨量600~1000 mm、年均气温≥8℃、土壤质地为砂土和壤土的地区,当施氮量≤120 kg·hm^(-2)、田间生物炭还田年限≥1 a、施用量<0.5%时,施用生物炭能显著增加土壤无机氮含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炭 土壤无机氮 年均降雨量 年均气温 META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TVDI结合ARIMA的河南省土壤旱情监测方法 被引量:5
19
作者 苏莹莹 卢小平 +4 位作者 肖锋 张向军 李国清 余海坤 王枭轩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391-401,522,共12页
针对河南省土壤旱情灾害频发,地面土壤墒情监测站监测面积有限等问题,将气象干旱指数与遥感监测模型相结合对土壤旱情开展预测研究。以2012—2021年间气象资料计算的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Standardized precipitation evapotranspiration ... 针对河南省土壤旱情灾害频发,地面土壤墒情监测站监测面积有限等问题,将气象干旱指数与遥感监测模型相结合对土壤旱情开展预测研究。以2012—2021年间气象资料计算的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Standardized precipitation evapotranspiration index,SPEI)为依据,对作物缺水指数(Crop water scarcity index,CWSI)、植被供水指数(Vegetation supply water index,VSWI)、温度植被干旱指数(Temperature vegetation drought index,TVDI)和条件植被温度指数(Vegetation temperature condition index,VTCI) 4个指数的干旱监测效果进行适用性评价,然后分析2012—2021年间河南省的TVDI空间分布规律和变化趋势,最后用ARIMA(Autoregressive integrated moving average)模型预测2022年土壤旱情。结果表明,CWSI、VSWI、VTCI研究结果不符合实际土壤墒情结果,TVDI值与实地历史记录的土壤墒情变化趋势整体一致,总体呈现出河南省西北部、中部、北部随时间变化而呈增大趋势,且ARIMA模型预测的2022年土壤墒情结果效果良好,为河南省的农业生产精准管理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旱情 温度植被干旱指数 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 ARIMA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SARIMA模型的近岸海表温度短期预报研究 被引量:3
20
作者 赵强 王擎宇 舒志光 《海洋预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2-49,共8页
基于石浦海洋站实测数据,采用周期性自回归积分滑动平均方法(SARIMA)构建了逐时海表温度短期预报模型,根据观测数据的周期特征和模型预报误差比选确定了模型参数。结果表明:与采用逐时观测数据作为输入的模型相比,采用逐0.5 h内插数据... 基于石浦海洋站实测数据,采用周期性自回归积分滑动平均方法(SARIMA)构建了逐时海表温度短期预报模型,根据观测数据的周期特征和模型预报误差比选确定了模型参数。结果表明:与采用逐时观测数据作为输入的模型相比,采用逐0.5 h内插数据构建的SARIMA模型的预报结果与实测数据间的相位更为一致,预报误差更小,但进一步将输入数据的时间分辨率提高,72 h逐时预报精度提升不明显;研究还发现模型预报误差总体随输入数据时长的减小而增大;采用366 d逐0.5 h数据构建的SARIMA(2,0,2)(2,1,0)25模型的预报结果较优,0~24 h、24~48 h、48~72 h预报的平均绝对误差分别为0.176℃、0.350℃、0.520℃,相应的均方根误差分别为0.217℃、0.396℃、0.56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期性自回归积分滑动平均方法 统计预报 海表温度 预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