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一种新型底水油藏AICD控水原理与性能分析 被引量:14
1
作者 阳明君 李海涛 +1 位作者 蒋睿 朱世琰 《油气藏评价与开发》 CSCD 2016年第4期64-68,73,共6页
底水油藏水平井开发过程中出现的底水脊进问题,缩短了底水油藏的无水采油期,严重影响了水平井产能优势的发挥,成为了制约水平井高效开发底水油藏的关键因素。目前我国的大部分底水油田都进入中高含水期,产油量递减加快,而传统的ICD控水... 底水油藏水平井开发过程中出现的底水脊进问题,缩短了底水油藏的无水采油期,严重影响了水平井产能优势的发挥,成为了制约水平井高效开发底水油藏的关键因素。目前我国的大部分底水油田都进入中高含水期,产油量递减加快,而传统的ICD控水工具仅适用于井筒见水前,对于见水后的油井无效。为此,针对目前我国油田水平井开采面临的技术难题和现实问题,研发出了一种新的控水工具——一种新型自动流入控制器,该工具无运动部件仅根据流体性质和流动路径区分流体,限制水的产出。借助CFD软件对新型AICD进行流场分析和敏感性分析,流场分析结果表明:水在新型AICD中流动产生的压降比油在新型AICD中流动产生的压降高,主要原因是水会在工具中高速旋转从而产生更高的压降,而油不会在工具中旋转。对流体的敏感性分析可知,流体流过新型AICD的压降主要是由流体的黏度和流速决定,流体的密度对压降影响很小。通过对新型AICD的控水能力进行分析表明:含水率越高流过控水阀的压降越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自动流入控制器 控水原理 流场 敏感性 控水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级限流AICD装置的结构设计及性能测试 被引量:5
2
作者 赵麟 汪志明 +1 位作者 曾泉树 毕洁夫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227-231,共5页
长水平井生产剖面难以均衡推进,易过早见水。传统流入控制装置(ICD)存在见水后失效的问题。本文提出一种新型自适应流入控制装置(AICD),该装置基于多级限流原理,结合遇水膨胀材料,根据含水率自动改变流动阻力等级,以达到控水稳油的目的... 长水平井生产剖面难以均衡推进,易过早见水。传统流入控制装置(ICD)存在见水后失效的问题。本文提出一种新型自适应流入控制装置(AICD),该装置基于多级限流原理,结合遇水膨胀材料,根据含水率自动改变流动阻力等级,以达到控水稳油的目的。设计了全尺寸物理模拟试验装置,与国际上主要应用的AICD进行了对比试验。结果表明,该装置结构简单,防堵能力强,具有卓越的性能,对流体黏度、密度不敏感,在中高含水情况下,控水稳油效果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适应流入控制装置 结构设计 物理模拟试验 性能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混合型流入控制装置改进及性能分析 被引量:6
3
作者 曾泉树 汪志明 +3 位作者 王小秋 魏建光 邹伟林 李毅巍 《东北石油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06-111,7-8,共6页
被动式流入控制装置(PICD)在油井见水后易失效.提出一种基于混合型流入控制装置(ICD)和遇水膨胀橡胶(WSR)的自膨胀型自适应流入控制装置(AICD),分析流体性质敏感性并优化结构参数,与喷嘴型、喷管型、螺旋通道型和混合型等4种流入装置(... 被动式流入控制装置(PICD)在油井见水后易失效.提出一种基于混合型流入控制装置(ICD)和遇水膨胀橡胶(WSR)的自膨胀型自适应流入控制装置(AICD),分析流体性质敏感性并优化结构参数,与喷嘴型、喷管型、螺旋通道型和混合型等4种流入装置(在流动阻力等级FRR相同时)比较.结果表明:一旦油井见水,自膨胀型AICD上预装的遇水膨胀橡胶膨胀,且膨胀度根据含水率自动变化,从而改变装置的最小过流面积和流动阻力等级;在泥浆返排阶段防堵塞能力强,在稳产期抗冲蚀性能强,在衰竭生产时能够持续控制入流且对黏度不敏感.该装置还可以根据流体类型自动改变流动阻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膨胀型 混合型 自适应流入控制装置(aicd) 遇水膨胀橡胶(WSR)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储层物性的分段方法在控水完井中的应用 被引量:1
4
作者 李海涛 董婉琪 +2 位作者 王楠 张楠 崔小江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8期7873-7880,共8页
控水完井技术在中国海上油田已得到较好应用,但多数方案设计是基于水脊形态和现场经验进行分段,针对储层物性进行完井分段的方法研究相对较少。综合考虑储层渗透率、孔隙度、含油饱和度和岩性等参数,利用双指标指数法(物性指数和含油饱... 控水完井技术在中国海上油田已得到较好应用,但多数方案设计是基于水脊形态和现场经验进行分段,针对储层物性进行完井分段的方法研究相对较少。综合考虑储层渗透率、孔隙度、含油饱和度和岩性等参数,利用双指标指数法(物性指数和含油饱和度指数)对完井段进行评价;以各指数频率分布和累计分布情况为依据,划分为好、中和差三个等级并赋分;依据各段综合评价分值获得初始分段位置后,再结合岩性条件确定最终分段位置;最终形成了一套基于物性参数的控水完井分段综合评价方法,并开发了相应的完井分段设计程序模块。BH油田A井现场试验效果表明,该分段方法能够有效指导控水完井优化设计。为基于物性分段设计思路提供了理论依据,同时也为智能控水完井的推广应用提供了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平井 控水完井 分段完井 自动流入控制装置(aicd) 均衡注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浮盘式自适应流入控制装置控水性能及结构参数优化 被引量:4
5
作者 贾朋 薛世峰 +5 位作者 雷玉建 朱秀星 周博 王海静 朱渊 房军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36-143,共8页
为分析浮盘式自适应流入控制装置(AICD)的控水特性,设计在一定流量下满足稳油控水要求的结构参数,提出一种浮盘式AICD的稳态特性力学表征模型,对不同流量、密度、黏度和结构参数下浮盘式AICD的流量-压力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油井常... 为分析浮盘式自适应流入控制装置(AICD)的控水特性,设计在一定流量下满足稳油控水要求的结构参数,提出一种浮盘式AICD的稳态特性力学表征模型,对不同流量、密度、黏度和结构参数下浮盘式AICD的流量-压力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油井常规产液量下,流体流经浮盘式AICD的压差随黏度增大而减小,随密度减小而减小;入口流道半径作为浮盘式AICD稳油控水的关键参数存在一个阈值(2.25 mm),当入口流道半径小于该阈值时控水效果较好;阀盘半径存在着与入口流道半径匹配的最佳值,该值处水相流经浮盘式AICD的压差最大,控水效果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盘 自适应流入控制装置 压力-流量关系 控水 结构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平井找水-控水一体化智能完井技术及其应用 被引量:14
6
作者 崔小江 李海涛 +4 位作者 李三喜 蔡斌 李艳飞 葛俊瑞 王楠 《中国海上油气》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58-164,共7页
底水脊进问题是制约水平井经济高效开发的难点之一,水平井找水-控水一体化智能完井技术是解决该难题的有效方法。介绍了水平井找水-控水一体化智能完井管柱的控水短节、开关短节、示踪短节和定压短节等主要组成部分,阐述了智能管柱的找... 底水脊进问题是制约水平井经济高效开发的难点之一,水平井找水-控水一体化智能完井技术是解决该难题的有效方法。介绍了水平井找水-控水一体化智能完井管柱的控水短节、开关短节、示踪短节和定压短节等主要组成部分,阐述了智能管柱的找水和控水原理,以及开关短节和定压短节的工作原理。通过实验验证了开关短节、定压短节的响应压力及固体示踪剂的释放速率。实验结果表明,找水与控水相结合的方法能有效提高产液剖面解释和产液剖面调整作业效率。水平井找水-控水一体化智能完井技术在中国海域Y油田目标井X8井的应用表明,该技术实现了对X8井的长效找水和均衡产液剖面,有效提高了找水-控水效率及经济开发效益,具有良好的推广和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找水-控水 智能完井 完井管柱 自动流入控制装置 固体示踪剂 均衡产液剖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控水防砂一体化工艺技术研究与应用 被引量:16
7
作者 单彦魁 王丙刚 +3 位作者 魏裕森 邢洪宪 张自印 季菊香 《中国海上油气》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33-138,共6页
海上油田疏松砂岩油藏水平井开发过程中,由于底水锥进、跟趾效应等原因,含水率的快速上升加剧了水平井的出砂,迫切需要在完井阶段实施控水与防砂综合性防治技术。本文以海上油田A1井为目标井,针对疏松砂岩油藏出砂和高含水问题,介绍控... 海上油田疏松砂岩油藏水平井开发过程中,由于底水锥进、跟趾效应等原因,含水率的快速上升加剧了水平井的出砂,迫切需要在完井阶段实施控水与防砂综合性防治技术。本文以海上油田A1井为目标井,针对疏松砂岩油藏出砂和高含水问题,介绍控流装置与防砂颗粒相结合的控水防砂一体化工艺技术,分析自适应控流装置与颗粒型材料阻流原理并开展了现场应用。A1井在采用控水防砂一体化工艺技术后,累积增产4万m^(3)以上,从2018年投产至2021年12月无出砂现象,表明该工艺技术可有效提高疏松砂岩油藏的防砂有效性及控水工艺效果,对海上油田水平井控水防砂具有一定的推广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防砂 控水 自适应控流装置 颗粒充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黏度原油自适应控水装置设计及试验研究 被引量:2
8
作者 袁辉 周泓宇 +3 位作者 吴绍伟 万小进 杨明 张玉涛 《钻采工艺》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88-91,共4页
海上油田多采用长水平井开发,其“趾端效应”突出、边底水锥进现象明显,制约了油田的高效开发。对于目前南海西部油田再生产井低黏度原油高含水的问题,常规自适应流入控制装置存在局限性,创新地提出了一种适用于低黏度油的新型自适应控... 海上油田多采用长水平井开发,其“趾端效应”突出、边底水锥进现象明显,制约了油田的高效开发。对于目前南海西部油田再生产井低黏度原油高含水的问题,常规自适应流入控制装置存在局限性,创新地提出了一种适用于低黏度油的新型自适应控水装置。新型自适应控水装置设计基于流体力学沿程摩阻理论与流体旋涡理论,其结构由择流器和旋流器组成,放大油水性质差异。采用软件对控水装置进行仿真模拟,将油水压差比作为性能指标,并搭建试验设备进行试验验证。根据仿真模拟及试验结果表明,水通过控水装置的压降远高于油的压降;且随着含水率增加,产生的过阀压降增加,证明新型自适应控水装置对低黏度油具有很好的控水稳油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适应控水装置 控水稳油 低黏度 仿真模拟 物理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