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道了分布在贵阳地区的药用植物1 792种。根据世界卫生组织1993年创建的ICD—10(《国际疾病分类系统》第10次修订本International C lassification D iseases)国际疾病分类系统,首次对中国的药用植物与国际疾病分类进行了接轨的分类应...报道了分布在贵阳地区的药用植物1 792种。根据世界卫生组织1993年创建的ICD—10(《国际疾病分类系统》第10次修订本International C lassification D iseases)国际疾病分类系统,首次对中国的药用植物与国际疾病分类进行了接轨的分类应用。并对药用植物所涉及到的476类2 113条疾病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涉及最多的疾病是L02皮肤脓肿、痈和疖(Cutaneous abscess,furuncle and carbuncle)、A03.901痢疾(Shigellosis unspec ified bac-illary dysentery NOS)和J06.903感冒发热(Acute upper resp iratory infection,unspec ified),分别有592种、343种和226种植物与此相关,分别占药用植物总数的33.04%、19.14%和17.24%。展开更多
目的研发急性脑梗死诊断编码临床决策支持系统(clinical decision support system,CDSS),并在具体临床应用环境中评价其对提高疾病编码的精准度是否具有积极作用。方法基于中国缺血性卒中亚型,建立诊断、病因、发病机制、责任血管、国...目的研发急性脑梗死诊断编码临床决策支持系统(clinical decision support system,CDSS),并在具体临床应用环境中评价其对提高疾病编码的精准度是否具有积极作用。方法基于中国缺血性卒中亚型,建立诊断、病因、发病机制、责任血管、国际疾病分类(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s,ICD)第11次修订版(ICD-11)知识库,开发ICD第10次修订版(ICD-10)急性脑梗死诊断编码CDSS。回顾性纳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应用CDSS前(2017年1—6月)急性脑梗死(I63类目)患者主要诊断编码作为对照组,应用CDSS后(2023年1—6月)急性脑梗死患者主要诊断编码作为干预组。比较两组编码体现急性脑梗死病因与责任血管双轴心分类的情况,评估CDSS对编码精准度的影响。结果本研究研发了急性脑梗死诊断编码CDSS并集成入临床电子病历系统,临床医师可自主选择应用。验证过程共纳入1847例住院急性脑梗死患者,对照组849例,干预组998例。干预组I63类目诊断编码中体现病因与责任血管双轴心分类率高于对照组(93.99%vs.9.42%,P<0.001)。结论急性脑梗死诊断编码CDSS是一种融合临床实践与ICD-10分类规则的新编码模式,较传统编码方法精准度高。同时,CDSS为临床医师提供了编码自学工具,也可为获取病种诊疗质量控制数据提供帮助。展开更多
国际疾病分类(ICD)编码的频率分布呈现出长尾的情况,因此,对少样本编码进行多标签文本分类极具挑战性。针对少样本编码分类中训练数据不足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元网络的自动ICD编码模型(MNIC)。首先,将特征空间中的实例和语义空间中的...国际疾病分类(ICD)编码的频率分布呈现出长尾的情况,因此,对少样本编码进行多标签文本分类极具挑战性。针对少样本编码分类中训练数据不足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元网络的自动ICD编码模型(MNIC)。首先,将特征空间中的实例和语义空间中的特征拟合到同一个空间进行映射,并将频繁编码的特征表示映射到它的分类器权重上,从而通过元网络学习到元知识;然后将学习到的元知识从数据丰富的频繁编码转移到数据贫乏的少样本编码;最后,为元知识的可转移性和通用性提供了合理的解释。在MIMIC-Ⅲ数据集上的实验结果表明,与次优的AGM-HT(Adversarial Generative Model conditioned on code descriptions with Hierarchical Tree structure)模型相比,MNIC将少样本编码的Micro-F1与曲线下面积(Micro-AUC)分别提高了3.77和3.82个百分点,显著提高了少样本编码分类的性能。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研发急性脑梗死诊断编码临床决策支持系统(clinical decision support system,CDSS),并在具体临床应用环境中评价其对提高疾病编码的精准度是否具有积极作用。方法基于中国缺血性卒中亚型,建立诊断、病因、发病机制、责任血管、国际疾病分类(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s,ICD)第11次修订版(ICD-11)知识库,开发ICD第10次修订版(ICD-10)急性脑梗死诊断编码CDSS。回顾性纳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应用CDSS前(2017年1—6月)急性脑梗死(I63类目)患者主要诊断编码作为对照组,应用CDSS后(2023年1—6月)急性脑梗死患者主要诊断编码作为干预组。比较两组编码体现急性脑梗死病因与责任血管双轴心分类的情况,评估CDSS对编码精准度的影响。结果本研究研发了急性脑梗死诊断编码CDSS并集成入临床电子病历系统,临床医师可自主选择应用。验证过程共纳入1847例住院急性脑梗死患者,对照组849例,干预组998例。干预组I63类目诊断编码中体现病因与责任血管双轴心分类率高于对照组(93.99%vs.9.42%,P<0.001)。结论急性脑梗死诊断编码CDSS是一种融合临床实践与ICD-10分类规则的新编码模式,较传统编码方法精准度高。同时,CDSS为临床医师提供了编码自学工具,也可为获取病种诊疗质量控制数据提供帮助。
文摘国际疾病分类(ICD)编码的频率分布呈现出长尾的情况,因此,对少样本编码进行多标签文本分类极具挑战性。针对少样本编码分类中训练数据不足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元网络的自动ICD编码模型(MNIC)。首先,将特征空间中的实例和语义空间中的特征拟合到同一个空间进行映射,并将频繁编码的特征表示映射到它的分类器权重上,从而通过元网络学习到元知识;然后将学习到的元知识从数据丰富的频繁编码转移到数据贫乏的少样本编码;最后,为元知识的可转移性和通用性提供了合理的解释。在MIMIC-Ⅲ数据集上的实验结果表明,与次优的AGM-HT(Adversarial Generative Model conditioned on code descriptions with Hierarchical Tree structure)模型相比,MNIC将少样本编码的Micro-F1与曲线下面积(Micro-AUC)分别提高了3.77和3.82个百分点,显著提高了少样本编码分类的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