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ICF架构比较4种残疾标准分类分级方法 被引量:3
1
作者 田益凡 陈迪 +3 位作者 邱卓英 杨亚茹 吕军 董向兵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82-390,共9页
目的基于《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ICF)的理论框架,对我国现行残疾标准中4个领域残疾标准的分类分级方法进行比较。研究重点聚焦于定义方法、分类依据、分级标准、编码系统及评估工具等核心维度。方法以《人身保险伤残评定及代码》... 目的基于《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ICF)的理论框架,对我国现行残疾标准中4个领域残疾标准的分类分级方法进行比较。研究重点聚焦于定义方法、分类依据、分级标准、编码系统及评估工具等核心维度。方法以《人身保险伤残评定及代码》(保险标准)、《人体损伤致残程度分级》(司法标准)、《劳动能力鉴定职工工伤与职业病致残等级》(工伤标准)和《残疾人残疾分类和分级》(残疾分类分级标准)为研究对象,对各标准的文本进行文献回顾,梳理残疾定义、分类和分级方法的核心要素;采用内容分析法,提取并比较各标准在定义、分类、分级、编码系统及评估工具等方面的异同;结合ICF的理论框架,分析各标准的优缺点及其在实际应用中的局限性。结果各标准在残疾定义、分类分级、编码系统及评估工具等方面存在差异。在定义方面,保险标准侧重ICF的身体结构和功能损伤;司法标准将残疾定义为身体损伤导致的生活和工作能力受限,涵盖ICF的身体结构、功能、活动和参与;工伤标准关注因工伤导致的劳动能力丧失,涉及身体功能和结构、活动和参与;残疾人残疾分类分级标准参照ICF模式,定义残疾为身体结构、功能损害及活动和参与的局限性。在分类分级上,保险标准依据身体结构与功能分为8大类,伤残程度分为10级;司法标准先分级再分类,分为10级,同级内按损伤部位分类;工伤标准按临床分科原则分为5门类,级别1~10级;残疾人标准分为7大类,每类分4级。在编码系统及评估工具上,保险标准采用ICF编码体系,残疾人标准使用数字编码但非ICF编码,其他标准未使用编码系统;评估工具差异显著,残疾人标准提出使用世界卫生组织残疾评定量表(WHODAS 2.0),但未实际应用于分级。结论本研究基于ICF的分类架构,对国内4种典型的与残疾相关的标准进行了系统的比较和分析。从残疾的定义上看,《人身保险伤残评定及代码》《人体损伤致残程度分级》和《残疾人残疾分类和分级》3种标准均于2011年后颁布,采用了ICF的理念和方法定义残疾并且对残疾进行分类。考虑到残疾涉及的身体功能和结构、活动和参与以及环境因素。但由于用途不同,分级的方法和级别不同,除《残疾人残疾分类和分级》外,其他3类标准均采用10级的分级方法。分级的依据主要涉及身体功能和结构。在残疾评估方面,各标准推荐了不同评估工具,有的依据日常生活能力,有的依据身体的功能,表现出差异性。由于4类残疾标准的分类分级方法不同,残疾数据用于不同的目的,残疾数据之间缺乏可比性。国际发展趋势倡导基于ICF和ICD-11建立统一的残疾标准架构,以实现不同残疾数据的可比性和数据之间交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 残疾 人身保险伤残评定及代码 人体损伤致残程度分级 劳动能力鉴定职工工伤与职业病致残等级 残疾人残疾分类和分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实时分层关联ICD-10疾病诊断形成模式的研究 被引量:3
2
作者 方永平 云凤羽 +5 位作者 黄建军 马伟东 连晓丹 陈虹 黄彩莲 潘志新 《中国医院管理》 2014年第3期41-43,共3页
目的实现诊断疾病名称和ICD-10(国际疾病分类)同步录入,既能确保编码的正确性又能准确无误地反映出病人病情的真实状态,同时提高ICD-10编码使用率。方法将ICD码字典库嵌入医院信息系统中医生工作站的电子病历模块中,在病历首页设计一种... 目的实现诊断疾病名称和ICD-10(国际疾病分类)同步录入,既能确保编码的正确性又能准确无误地反映出病人病情的真实状态,同时提高ICD-10编码使用率。方法将ICD码字典库嵌入医院信息系统中医生工作站的电子病历模块中,在病历首页设计一种分层录入模式,整个录入框由诊断主体、诊断前体和诊断补充构成。录入时,由诊断医生采用下拉框的方式,选择所需要的诊断名称和对应的ICD-10编码。结果疾病诊断形成标准化,同步与ICD-10关联,符合国际标准的疾病诊断表述。打破传统模式,由医生完成诊断主体判断与操作,结果更准确。结论实时、标准化的数据将极大提高病案数据的挖掘与利用,更好地为医、教、研及医院管理者服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际疾病分类 疾病诊断 编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际初级卫生保健分类第3版》编码框架与使用流程简介
3
作者 姜岳 李杰 顾湲 《中国全科医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9期I0001-I0004,共4页
在全球老龄化加速、慢性病共病负担激增的背景下,全科医疗面临健康数据碎片化、医防协同低效、资源错配三大核心挑战。世界家庭医生组织(WONCA)2020年12月发布的《国际初级卫生保健分类第3版》(ICPC-3)延续了对就诊原因、健康问题和诊... 在全球老龄化加速、慢性病共病负担激增的背景下,全科医疗面临健康数据碎片化、医防协同低效、资源错配三大核心挑战。世界家庭医生组织(WONCA)2020年12月发布的《国际初级卫生保健分类第3版》(ICPC-3)延续了对就诊原因、健康问题和诊疗流程进行系统性分类编码的优势,增加了功能相关等章节,并重新分类和提供编码框架。相比于其他疾病分类系统,ICPC-3更加注重以患者为中心,囊括初级卫生保健/基层医疗卫生工作中面临的复杂症状、未分化疾病和非疾病状况,突出了基层医疗的服务价值。ICPC-3特有的双轴分类法提升了其系统性和合理性,可与其他疾病分类方法互补,因而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使用。本文系统介绍了ICPC-3的编码框架和使用流程,以期为ICPC-3在我国推广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际初级卫生保健分类第3版 疾病分类 国际疾病分类法 编码框架 使用流程 全科医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阳地区药用植物在ICD—10(国际疾病分类)中的对应分析 被引量:3
4
作者 钱津 戴石元 +1 位作者 袁万清 齐兴顺 《山地农业生物学报》 2006年第4期307-314,共8页
报道了分布在贵阳地区的药用植物1 792种。根据世界卫生组织1993年创建的ICD—10(《国际疾病分类系统》第10次修订本International C lassification D iseases)国际疾病分类系统,首次对中国的药用植物与国际疾病分类进行了接轨的分类应... 报道了分布在贵阳地区的药用植物1 792种。根据世界卫生组织1993年创建的ICD—10(《国际疾病分类系统》第10次修订本International C lassification D iseases)国际疾病分类系统,首次对中国的药用植物与国际疾病分类进行了接轨的分类应用。并对药用植物所涉及到的476类2 113条疾病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涉及最多的疾病是L02皮肤脓肿、痈和疖(Cutaneous abscess,furuncle and carbuncle)、A03.901痢疾(Shigellosis unspec ified bac-illary dysentery NOS)和J06.903感冒发热(Acute upper resp iratory infection,unspec ified),分别有592种、343种和226种植物与此相关,分别占药用植物总数的33.04%、19.14%和17.2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用植物 icd-10国际疾病分类 分类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ICD-11现场测试的初期实践与分析 被引量:6
5
作者 张萌 廖爱民 +5 位作者 崔胜男 白雪 周婧雅 陈甜甜 慈璞娲 王怡 《中国医院管理》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37-39,共3页
目的探讨ICD-11的准确性和适用性,分析目前ICD-11和现场测试中存在的不足,以指导后续修订与测试。方法通过现场测试,对使用ICD-10和ICD-11在疾病编码时实际编码与金标准的距离,以及两者的编码难度和特异性进行比较与分析。结果使用ICD-1... 目的探讨ICD-11的准确性和适用性,分析目前ICD-11和现场测试中存在的不足,以指导后续修订与测试。方法通过现场测试,对使用ICD-10和ICD-11在疾病编码时实际编码与金标准的距离,以及两者的编码难度和特异性进行比较与分析。结果使用ICD-11和ICD-10编码的总体准确率相当,分别为80.0%和79.5%。ICD-11在血液或造血器官疾病与睡眠觉醒障碍两章中编码准确率明显低于ICD-10。ICD-11特异性评价优于ICD-10,编码主观难度(3.5%)略低于ICD-10(4.7%),但在某些传染病与寄生虫病,视觉、循环、肌肉骨骼、泌尿生殖系统疾病和妊娠、分娩或产褥期情况等疾病编码中有难度者比例较高。结论 ICD-11在发病率统计中的适用性良好,重点章节需进行更广泛的现场测试,以帮助其进一步修订与完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际疾病分类 icd-11 icd-10 现场测试 修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结合真实世界数据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ICD-10应用效果和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7
6
作者 黄艳丽 倪志刚 吴行伟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3期1607-1615,共9页
背景人群管理是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现全科医学管理的重要方法,国际疾病统计分类(ICD)是通过诊断分类记录人群特征的重要分类方法,但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使用和研究较少。目的通过对成都市武侯区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统一实施ICD-10诊断规... 背景人群管理是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现全科医学管理的重要方法,国际疾病统计分类(ICD)是通过诊断分类记录人群特征的重要分类方法,但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使用和研究较少。目的通过对成都市武侯区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统一实施ICD-10诊断规范化干预行动,提炼诊断规范干预实施的影响因素和实施效果。方法根据实施研究综合框架(CFIR)设计问卷,对武侯区的13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所有门诊医生及其所在机构管理者进行调查,调查ICD-10诊断规范化行动可能存在的应用障碍和风险;通过医院信息管理系统后台数据库自动提取2017年6月—2020年10月不同阶段诊断种类的触发记录及规范化率,以及行动实施过程(2019年11月—2020年7月)中的咨询数据。结果83.1%(133/160)的调查对象认为推动基层医疗的诊断规范化非常重要。对应用ICD-10促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作用预期集中(50%以上选择率)在人群管理(59.4%,95/160)、风险分层(55.6%,89/160)和诊断质量(53.8%,86/160)。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干预特征中人群管理(群体干预)、风险分层、患者沟通、团队内部工作安排、诊断质量、基于管理人群的科研数据获取、建立患者信任感、与外部资源沟通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有促进作用是推动基层医疗诊断规范化重要性的影响因素(P<0.05)。项目实施观察9个月中,总门诊诊断数为161.09万人次,通过微信咨询群提出的问题率仅为0.01%,频次最高的是信息系统操作相关(19.5%,38/195)。干预期间未新增需自定义的ICD外诊断名称,干预后大部分疾病诊断占比上升,诊断结构及顺位均有较大变化。结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有必要尽快实施诊断规范化干预工作;ICD-10是适宜的规范化分类工具;国家需加强对基层医疗相关数据化标准的协同研发和应用管理工作,为数据驱动的基层医疗服务业务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区卫生服务 国际疾病统计分类 实施研究综合框架 真实世界研究 影响因素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脑梗死诊断编码临床决策支持系统的研究与应用 被引量:2
7
作者 辛娜 林琳 +3 位作者 白波 田昭曾 姜加林 王韬 《中国卒中杂志》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313-1320,共8页
目的研发急性脑梗死诊断编码临床决策支持系统(clinical decision support system,CDSS),并在具体临床应用环境中评价其对提高疾病编码的精准度是否具有积极作用。方法基于中国缺血性卒中亚型,建立诊断、病因、发病机制、责任血管、国... 目的研发急性脑梗死诊断编码临床决策支持系统(clinical decision support system,CDSS),并在具体临床应用环境中评价其对提高疾病编码的精准度是否具有积极作用。方法基于中国缺血性卒中亚型,建立诊断、病因、发病机制、责任血管、国际疾病分类(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s,ICD)第11次修订版(ICD-11)知识库,开发ICD第10次修订版(ICD-10)急性脑梗死诊断编码CDSS。回顾性纳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应用CDSS前(2017年1—6月)急性脑梗死(I63类目)患者主要诊断编码作为对照组,应用CDSS后(2023年1—6月)急性脑梗死患者主要诊断编码作为干预组。比较两组编码体现急性脑梗死病因与责任血管双轴心分类的情况,评估CDSS对编码精准度的影响。结果本研究研发了急性脑梗死诊断编码CDSS并集成入临床电子病历系统,临床医师可自主选择应用。验证过程共纳入1847例住院急性脑梗死患者,对照组849例,干预组998例。干预组I63类目诊断编码中体现病因与责任血管双轴心分类率高于对照组(93.99%vs.9.42%,P<0.001)。结论急性脑梗死诊断编码CDSS是一种融合临床实践与ICD-10分类规则的新编码模式,较传统编码方法精准度高。同时,CDSS为临床医师提供了编码自学工具,也可为获取病种诊疗质量控制数据提供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编码 临床决策支持系统 急性脑梗死 国际疾病分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基层医疗诊断编码实施现况与优化策略 被引量:3
8
作者 周英达 瞿怡倩 +4 位作者 李笑飞 卓书雄 杨郗 金花 于德华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6期1935-1941,共7页
随着基层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基层卫生信息标准化建设愈发被重视。基层医疗诊断编码作为基层卫生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环节,在提高基层医疗管理效率、促进基层医疗质量控制、有效收集基层医疗数据等方面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我... 随着基层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基层卫生信息标准化建设愈发被重视。基层医疗诊断编码作为基层卫生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环节,在提高基层医疗管理效率、促进基层医疗质量控制、有效收集基层医疗数据等方面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我国长期以来沿用综合性医院使用的疾病分类作为基层医疗诊断编码使用,不仅导致基层医疗诊断不规范、无法统计的混乱状态,更可能造成基层医疗收集、记录、分析的数据出现缺失和误差。本文通过梳理国内外基层医疗诊断编码发展的历史沿革,指出当前我国基层医疗诊断编码所面临的5个主要问题:各方对基层医疗诊断编码的重视程度不足、缺乏统一的基层医疗诊断编码导致我国基层医疗功能与质量发展受限、我国基层医疗诊断编码与何种国际基层分类匹配存在分歧、基层医疗诊断编码本土化面临的诸多挑战及我国缺乏评价与优化基层医疗诊断编码的人才与工具。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国外基层医疗诊断编码的发展过程,提出我国各方应重视基层医疗诊断编码的发展,在进一步推动基层医疗信息建设与国际接轨的同时,基于目前试行的国际疾病分类编码(ICD)-11与基层医疗保健国际分类(ICPC)-3分类尽快制定全国统一的基层医疗诊断编码标准,并通过建立健全的基层医疗诊断编码人才培养体系,为我国基层医疗诊断编码的进一步实施和优化提供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床编码 诊断编码 基层医疗 国际疾病分类法 疾病分类 信息标准化建设 卫生服务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融合异构信息的自动国际疾病分类编码方法
9
作者 张全梅 黄润萍 +2 位作者 滕飞 张海波 周南 《计算机应用》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2476-2482,共7页
针对自动国际疾病分类(ICD)编码中医学电子健康记录(EHR)的结构多样性以及编码间复杂的关联关系等特点,提出一种融合异构信息的自动ICD编码方法AIC-HI(Automatic ICD Coding integrating Heterogeneous Information)。首先,针对编码任... 针对自动国际疾病分类(ICD)编码中医学电子健康记录(EHR)的结构多样性以及编码间复杂的关联关系等特点,提出一种融合异构信息的自动ICD编码方法AIC-HI(Automatic ICD Coding integrating Heterogeneous Information)。首先,针对编码任务中结构化编码、半结构化描述、非结构化医学文本这3种异构数据的不同特性设计了多种特征提取器;其次,构建编码知识图谱拟合编码的层次结构关系,将不同分支间关联关系转化为包含头尾编码的三元组;再次,运用表征学习融合编码和描述信息计算标签特征;最后,通过注意力机制提取在非结构化文档中与编码标签最为相关的特征表示。实验结果表明,与次优的基线模型MARN(Multitask bAlanced and Recalibrated Network)相比,AIC-HI在真实临床数据集MIMIC-Ⅲ上所有编码的微观F1值提升了4.3个百分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学代码预测 自动国际疾病分类编码 层次结构 异构信息 自然语言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功能性眩晕-眩晕诊治的新高度 被引量:10
10
作者 吴子明 张素珍 《中华耳科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613-618,共6页
近30年来,行为方式对空间定位和平衡的认识已有很多进步,功能性和心因性疾病引起前庭症状也越来越普遍,也比结构性(器质性)前庭疾病更常见。目前正在完善中的国际前庭疾病分类瞄准这一迫切解决的问题,在即将发布的ICD-11中,正式命名、... 近30年来,行为方式对空间定位和平衡的认识已有很多进步,功能性和心因性疾病引起前庭症状也越来越普遍,也比结构性(器质性)前庭疾病更常见。目前正在完善中的国际前庭疾病分类瞄准这一迫切解决的问题,在即将发布的ICD-11中,正式命名、定义功能性眩晕这一常见的慢性眩晕类型。功能性眩晕不同于心因性眩晕,但心因性眩晕如果不干预,会影响功能性眩晕的治疗效果。现今,眩晕的诊断模式也将打破二元论的桎梏,呈现结构、功能与心因三方面的格局。今后,动态姿势评价、磁共振成像等新技术手段将进一步推进该领域的认识和发展。功能性眩晕的治疗包括患者教育、前庭康复以及认知行为治疗。功能性眩晕诊治的多学科合作是这一疾病临床诊治的方向。而患者首诊的耳科或神经耳科专家将扮演核心角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主观性眩晕 功能磁共振成像 国际疾病分类第11版 国际前庭疾病分类 持续姿势感知性眩晕 恐怖性姿势性眩晕 空间运动不适 视觉性眩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际肿瘤分类编码质量的相关研究
11
作者 李蕊 郝珍 刘克新 《第一军医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87-187,191,共2页
目的探讨提高国际疾病分类(ICD)中原发恶性肿瘤编码质量的方法及其可行性和必要性。方法分析26 922例肿瘤诊断中肿瘤部位编码(C码)与肿瘤形态学编码(M码)的编配情况,发现错误,找出原因。结果在检索结果中,有5 329例错误的C码与M码的编配... 目的探讨提高国际疾病分类(ICD)中原发恶性肿瘤编码质量的方法及其可行性和必要性。方法分析26 922例肿瘤诊断中肿瘤部位编码(C码)与肿瘤形态学编码(M码)的编配情况,发现错误,找出原因。结果在检索结果中,有5 329例错误的C码与M码的编配,占全部编码的19.79%,成因复杂。结论现行的编码操作方式有待改进,且在目前的技术条件下,完全有可能找到更科学的ICD肿瘤编码的计算机录入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 编码质量 国际疾病分类 编码方式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元网络的自动国际疾病分类编码模型 被引量:5
12
作者 周晓敏 滕飞 张艺 《计算机应用》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2721-2726,共6页
国际疾病分类(ICD)编码的频率分布呈现出长尾的情况,因此,对少样本编码进行多标签文本分类极具挑战性。针对少样本编码分类中训练数据不足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元网络的自动ICD编码模型(MNIC)。首先,将特征空间中的实例和语义空间中的... 国际疾病分类(ICD)编码的频率分布呈现出长尾的情况,因此,对少样本编码进行多标签文本分类极具挑战性。针对少样本编码分类中训练数据不足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元网络的自动ICD编码模型(MNIC)。首先,将特征空间中的实例和语义空间中的特征拟合到同一个空间进行映射,并将频繁编码的特征表示映射到它的分类器权重上,从而通过元网络学习到元知识;然后将学习到的元知识从数据丰富的频繁编码转移到数据贫乏的少样本编码;最后,为元知识的可转移性和通用性提供了合理的解释。在MIMIC-Ⅲ数据集上的实验结果表明,与次优的AGM-HT(Adversarial Generative Model conditioned on code descriptions with Hierarchical Tree structure)模型相比,MNIC将少样本编码的Micro-F1与曲线下面积(Micro-AUC)分别提高了3.77和3.82个百分点,显著提高了少样本编码分类的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动国际疾病分类编码 少样本学习 元学习 自然语言处理 可解释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融合常用语的大规模疾病术语图谱构建 被引量:3
13
作者 张晨童 张佳影 +3 位作者 张知行 阮彤 何萍 葛小玲 《计算机研究与发展》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2467-2477,共11页
国家卫计委要求医疗机构使用国际疾病分类(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s, ICD)编码,然而由于临床疾病描述存在大量的常用词,导致电子病历中录入的诊断名称与ICD编码直接映射匹配率低.基于区域健康平台上的真实诊断数据,构... 国家卫计委要求医疗机构使用国际疾病分类(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s, ICD)编码,然而由于临床疾病描述存在大量的常用词,导致电子病历中录入的诊断名称与ICD编码直接映射匹配率低.基于区域健康平台上的真实诊断数据,构建了融合常用语的疾病术语图谱.具体来说,在基于疾病构成成分的规则算法基础上,提出了基于数据增强的BERT(bidirectional encoder representation from transformers)上下位关系识别算法,将5万多个诊断常用语和ICD10(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s 10th revision,Chinese version)中的疾病进行同义关系和上下位关系识别,进一步融合了ICD11(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s 11th revision,Chinese version)的层次结构,此外,还提出了基于疾病-科室关联图谱的任务分配方法以进行人工校验,最终94 478个疾病实体形成了包含1 460条同义关系、46 508条上下位关系的大规模疾病术语图谱.评估实验表明,基于疾病术语图谱,对临床诊断数据的覆盖率比基于ICD10的直接映射编码的覆盖率提升了75.31%,另外,利用疾病术语图谱自动进行编码疾病相比于医生人工编码会缩短约59.75%的编码时间,且正确率达到8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常用语 疾病术语图谱 国际疾病分类 关系识别 校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