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3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ffect of post weld heat treatment on grain boundary character distribution and corrosion resistance of friction stir welded armourgrade nickel and molybdenum-free high-nitrogen austenitic stainless steel
1
作者 Arun Kumar Gurrala Raffi Mohammed G Madhusudhan Reddy 《Defence Technology(防务技术)》 2025年第9期246-261,共16页
This study examines the effects of friction stir welding(FSW)and post-weld heat treatment(PWHT)on the grain boundary character distribution and corrosion resistance of cross sectional(top and bottom)regions of nickel-... This study examines the effects of friction stir welding(FSW)and post-weld heat treatment(PWHT)on the grain boundary character distribution and corrosion resistance of cross sectional(top and bottom)regions of nickel-and molybdenum-free high-nitrogen austenitic stainless steel(HNASS).FSW at 400 rpm and 30 mm/min resulted in finer grains(4.18μm)and higher coincident site lattice(CSL)boundaries(32.3%)at the top of the stir zone(SZ)due to dynamic recrystallization(DRX).PWHT at 900℃for 1 h led to grain coarsening(12.91μm the bottom SZ)but enhanced CSL boundaries from 24.6%to 30.2%,improving grain boundary stability.PWHT reduced the kernel average misorientation(KAM)by 14.9%in the SZ-top layer and 20.4%in the SZ-bottom layer,accompanied by a 25%decrease in hardness in the SZ-top layer and 26.7%in the SZ-bottom layer,indicating strain recovery and reduced dislocation density.Potentiodynamic polarization tests(PDP)showed a 18%increase in pitting potential and a 76%reduction in corrosion rate after PWHT.The improvement in corrosion resistance is attributed to the increase inΣ3 twin boundaries,which enhance grain boundary stability and reduce susceptibility to localized corrosion.These findings highlight the role of PWHT in refining the microstructure and strengthening corrosion resistance,making HNASS a promising material for demanding applica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ickel and molybdenum free high-nitrogen austenitic stainless steel Friction stir welding Post-weld heat treatment Electron backscattered diffraction Microstructural gradients Pitting corrosion resistance Coincident site lattice Grain boundary characteristic distribu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处理对奥氏体不锈钢熔覆层微观组织、力学性能和使役性能的影响
2
作者 吉效科 毛勇 +6 位作者 李茂 张海瑜 见飞龙 庄磊 王玮晨 王明静 刘二勇 《矿冶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12-217,223,共7页
针对奥氏体不锈钢激光熔覆层成分偏析、脆性倾向明显的现状,利用激光熔覆技术制备奥氏体熔覆层,考察预热、退火热处理对熔覆层及热影响区微观组织、力学性能和使役(腐蚀与腐蚀磨损)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预热、退火奥氏体熔覆层物相仍... 针对奥氏体不锈钢激光熔覆层成分偏析、脆性倾向明显的现状,利用激光熔覆技术制备奥氏体熔覆层,考察预热、退火热处理对熔覆层及热影响区微观组织、力学性能和使役(腐蚀与腐蚀磨损)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预热、退火奥氏体熔覆层物相仍以奥氏体相为主,仅出现晶粒长大和(111)晶面择优转变;熔覆层及热影响区硬度下降,而抗拉强度和延伸率明显升高,因为热处理不仅减弱了熔覆层的沿晶断裂倾向,还改善了热影响区的韧性断裂倾向;其次,预热、退火提升了奥氏体熔覆层的耐磨抗蚀性能,尤其是退火处理效果更明显,归因于熔覆层和热影响区的成分偏析减弱和塑韧性提升的协同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熔覆 奥氏体不锈钢 熔覆层 热影响区 热处理 退火处理 微观组织 力学性能 使役性能 耐磨性能 抗蚀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硫酸盐环境中奥氏体耐热钢的高温腐蚀行为及机理
3
作者 张宁 杜华云 +4 位作者 贾建文 侯利锋 卫欢 周延 卫英慧 《腐蚀与防护》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5-42,共8页
研究了TP347HFG、316L和C-HRA-5奥氏体耐热钢在650、750、850℃硫酸盐环境中的热腐蚀行为,通过腐蚀动力学曲线以及腐蚀产物成分和形貌分析,探究奥氏体耐热钢在硫酸盐中的热腐蚀机理。结果表明:在不同温度的硫酸盐环境中,3种奥氏体耐热... 研究了TP347HFG、316L和C-HRA-5奥氏体耐热钢在650、750、850℃硫酸盐环境中的热腐蚀行为,通过腐蚀动力学曲线以及腐蚀产物成分和形貌分析,探究奥氏体耐热钢在硫酸盐中的热腐蚀机理。结果表明:在不同温度的硫酸盐环境中,3种奥氏体耐热钢腐蚀后均表现为质量增加,其递减顺序为316L、TP347HFG、C-HRA-5;当温度较低时,在“协同助熔”机理作用下基体表面保护性氧化层发生腐蚀溶解,当温度较高时,在“协同助熔”与“碱性助熔”双重机理作用下氧化层发生严重腐蚀;较高的铬、镍元素含量使奥氏体钢表现出较好的耐蚀性,铜元素的添加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奥氏体钢的耐高温腐蚀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奥氏体耐热钢 硫酸盐 热腐蚀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循环对奥氏体耐热钢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
4
作者 何阳 翟亚中 +2 位作者 赵吉庆 车洪艳 李激光 《兰州理工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18,共8页
奥氏体耐热钢由于良好的高温性能因而在火电、核电、航空航天等领域有着重要的应用.细小的晶粒尺寸及基体中弥散分布的碳化物是奥氏体钢具有优异高温性能的关键.奥氏体钢在服役过程中受热循环的影响,其显微组织发生衰退.为探究热循环过... 奥氏体耐热钢由于良好的高温性能因而在火电、核电、航空航天等领域有着重要的应用.细小的晶粒尺寸及基体中弥散分布的碳化物是奥氏体钢具有优异高温性能的关键.奥氏体钢在服役过程中受热循环的影响,其显微组织发生衰退.为探究热循环过程中组织演变对力学性能的影响,针对一种供货态的奥氏体耐热钢0Cr25Ni13Si2MoN开展了三组热循环实验.借助光镜(optical microscope,OM)、扫描电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SEM)、透射电镜(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e,TEM)和冲击试验机等试验设备,对不同热循环次数后的试样分别进行了显微组织及力学性能分析.结果表明:热循环过程中的组织演变表现出一定的时间依赖性,一次热循环过程完成了回复与再结晶,晶界处析出网状分布的M 23 C 6,降低了材料的韧性.后两次的热循环过程退火孪晶密度增大,但晶界处碳化物数量增加并发生粗化,材料的韧性逐渐恶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奥氏体耐热钢 0Cr25Ni13Si2MoN钢 热循环 组织演变 冲击韧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工质纯度对超临界CO_(2)下材料腐蚀行为影响规律
5
作者 何闯 梁志远 +2 位作者 郭亭山 邵怀爽 赵钦新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4期5358-5368,I0002,共12页
超临界二氧化碳(supercritical carbon dioxide,S-CO )能够显著提升循环发电效率而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然而高温材料的耐腐蚀性能是限制机组效率的主要因素,要求耐热钢能够满足发电设备的安全运行需求。该文选取3种耐高温材料(铁素体... 超临界二氧化碳(supercritical carbon dioxide,S-CO )能够显著提升循环发电效率而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然而高温材料的耐腐蚀性能是限制机组效率的主要因素,要求耐热钢能够满足发电设备的安全运行需求。该文选取3种耐高温材料(铁素体耐热钢T91、奥氏体不锈钢304和镍基高温合金617),探究3种耐热材料在600℃、15 MPa的研究级和工业级S-CO_(2)环境下500 h的腐蚀行为。利用腐蚀动力学增重曲线、电子显微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SEM)、分析能谱(energy dispersive spectrometer,EDS)、X射线衍射仪(X-Ray diffraction,XRD)和Raman图谱对腐蚀产物进行表征。结果表明:T91和304在工业级S-CO_(2)下的腐蚀增重量均大于研究级S-CO_(2);T91的双层氧化膜由外层Fe_(3)O_(4)和内层(Fe,Cr)_(3)O_(4)组成,在工业级S-CO_(2)腐蚀下氧化膜中出现Fe_(2)O_(3);304和617氧化膜是单层Cr_(2)O_(3)氧化物,能较好地阻止杂质气体的腐蚀和渗碳反应的发生,因此研究级与工业级S-CO_(2)下腐蚀差异较小。结果可为S-CO_(2)机组的选材和预防腐蚀提供一定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临界二氧化碳 铁素体耐热钢 奥氏体不锈钢 镍基高温合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元微合金化25-13型耐热耐磨铸钢显微组织与高温性能 被引量:2
6
作者 郑开宏 苏志辉 +1 位作者 毕亮 王向明 《热加工工艺》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7期17-19,共3页
研究了含氮、稀土、铌的高铬镍耐热耐磨铸钢的显微组织和高温力学性能。经电厂应用证明,该材质制作的喷火嘴使用寿命是原用耐热钢喷嘴的3.5倍。
关键词 耐热性能 耐磨性能 高铬镍铸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5-12型奥氏体耐热铸钢时效后的组织与性能 被引量:1
7
作者 刘江文 欧阳柳章 +2 位作者 罗承萍 肖晓玲 陈和兴 《机械工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33-36,共4页
研究了经N ,Nb和Re微合金化的 2 5 12型奥氏体耐热铸钢的显微组织。该钢淬火时效后的组织由树枝状初晶奥氏体基体及分布于枝晶间的M2 3C6 共晶碳化物组成 ,奥氏体中析出了二次M2 3C6 ,共晶碳化物附近存在无析出区现象 ;
关键词 奥氏体耐热钢 显微组织 力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温软化和轧制对Super304H耐热钢晶粒长大的影响机理 被引量:1
8
作者 吴跃 柴付方卓 +4 位作者 王家庆 刘俊建 方文 王万里 杜成超 《热加工工艺》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96-100,104,共6页
细晶Super304H管被广泛应用于超(超)临界机组的过热器和再热器,然而其细晶的形成及控制机理仍较模糊。系统研究了高温软化和轧制变形对Super304H钢晶粒长大行为和纳米级MX相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高温软化后,MX相部分溶解进入奥氏体基体... 细晶Super304H管被广泛应用于超(超)临界机组的过热器和再热器,然而其细晶的形成及控制机理仍较模糊。系统研究了高温软化和轧制变形对Super304H钢晶粒长大行为和纳米级MX相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高温软化后,MX相部分溶解进入奥氏体基体,在最终固溶处理过程中又以纳米级形态在晶界析出。轧制变形量越大,纳米级MX相越弥散,MX相对晶界迁移的钉扎作用越强,对晶粒长大的抑制作用越明显。当轧制变形量为56%时,在100 min的最终固溶处理后,晶粒尺寸仍控制在20μm以内。未做高温软化的Super304H,最终固溶过程中无纳米级MX相析出,在0~100 min的最终固溶处理后,晶粒尺寸为25~40μ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奥氏体耐热钢 高温软化 轧制 晶粒尺寸 MX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HRA-5和HR3C钢在650℃超临界水中的高温氧化行为 被引量:1
9
作者 方旭东 王剑 +2 位作者 韩培德 马云海 王延峰 《锅炉技术》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44-49,共6页
在650℃和压力为27 MPa的蒸汽中对太原钢铁(集团)有限公司产C-HRA-5(简称C5)钢和HR3C奥氏体耐热钢进行了不同氧化时间的超临界水蒸气氧化试验,研究了不同氧化时间表面氧化层的形貌和结构组成,并分析了氧化层截面形貌及氧化机制。结果表... 在650℃和压力为27 MPa的蒸汽中对太原钢铁(集团)有限公司产C-HRA-5(简称C5)钢和HR3C奥氏体耐热钢进行了不同氧化时间的超临界水蒸气氧化试验,研究了不同氧化时间表面氧化层的形貌和结构组成,并分析了氧化层截面形貌及氧化机制。结果表明:材料在200 h之前增重较快,而氧化时间在200~2000 h氧化速率较慢,这说明材料在超超临界水环境中的氧化可以分为保护性氧化膜的生长和致密氧化膜形成后材料缓慢氧化2个阶段。随氧化时间延长到2000 h,2种钢均形成了外层为Fe_(2)O_(3)和Fe_(3)O_(4),内层为致密的Cr_(2)O_(3)和(Fe,Ni)Cr_(2)O_(4)的双层氧化层结构。C5钢和HR3C钢在650℃超临界水蒸气中的抗氧化性能相近,均可以作为高参数等级超超临界电站锅炉关键部位的备选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温氧化 水蒸气 奥氏体耐热钢 超临界水 电站锅炉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P2215和HR3C异种钢焊接接头长期服役后的微观组织和力学性能
10
作者 吝江 张永辉 +6 位作者 王晓春 马志宝 曲桂阳 高静 王庆峰 周浩 图嘎 《精密成形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15-224,共10页
目的对比国内外超超临界机组锅炉用奥氏体耐热钢及异种钢焊接接头的服役状况差异及可靠性。方法通过室温拉伸测试、冲击测试以及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对620℃下服役4000 h的再热器蒸汽管的母材HR3C、SP2215以及这2种钢焊接接头... 目的对比国内外超超临界机组锅炉用奥氏体耐热钢及异种钢焊接接头的服役状况差异及可靠性。方法通过室温拉伸测试、冲击测试以及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对620℃下服役4000 h的再热器蒸汽管的母材HR3C、SP2215以及这2种钢焊接接头的显微组织和力学性能进行精确表征和测试。结果服役后,母材SP2215、HR3C以及焊接接头均具有较高的强度,但塑性和韧性较低。与焊接接头相比,母材的强度、塑性和韧性均更高,且SP2215的强度性能优于HR3C的。对微观组织进行观察后发现,母材和接头的断口形貌都呈现出明显的冰糖状,是典型的沿晶断裂模式。结论母材SP2215由奥氏体基体组成,晶界处富Cr碳化物M_(23)C_(6)已形成链状结构,HR3C也由奥氏体基体组成,晶界处发生Cr元素聚集,焊缝金属也为典型的奥氏体组织,晶界处有M_(23)C_(6)和G相析出。母材SP2215和HR3C的晶粒内部均有富Nb相析出,焊缝处的晶粒内部则有富Nb相和γʹ相析出。晶界的析出相对母材及接头的塑性和韧性都产生了不利影响,而晶粒内部的析出相使母材及接头在服役后仍保持着较高的强度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超临界机组 奥氏体耐热钢 焊接接头 微观组织 力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e-Cr26-Ni13系中碳耐热铸钢高温抗氧化性能分析 被引量:4
11
作者 武昭 王鹏程 +1 位作者 赵锦龙 李进福 《热加工工艺》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6期146-148,共3页
基于研制使用温度在1200℃耐热铸钢的目的,通过化学成分设计,使用中频感应炉冶炼,研制了一种铁铬镍稀土耐热铸钢,并在其基础上分别加入了含量为2wt%、4wt%、6wt%的铝,铸造了三种铁铬镍铝稀土耐热铸钢,并在1200℃进行了高温抗氧化性试验... 基于研制使用温度在1200℃耐热铸钢的目的,通过化学成分设计,使用中频感应炉冶炼,研制了一种铁铬镍稀土耐热铸钢,并在其基础上分别加入了含量为2wt%、4wt%、6wt%的铝,铸造了三种铁铬镍铝稀土耐热铸钢,并在1200℃进行了高温抗氧化性试验。通过氧化增重测量、氧化动力学分析,并使用X射线衍射仪对氧化膜结构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适量的铝能明显提高耐热铸钢的高温抗氧化性,铝含量在4wt%左右时,高温抗氧化性能最佳,最佳的保护性氧化膜是Al2O3和(Al,Cr)2O3的复合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耐热铸钢 抗氧化性 复合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r-Mo-V耐热钢焊条电弧焊焊缝金属低温冲击韧性研究 被引量:5
12
作者 董万龙 曹睿 +4 位作者 蒋勇 杨飞 黄义芳 徐晓龙 陈剑虹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5期142-146,共5页
本工作通过研究焊条电弧焊耐热钢多层多道焊缝金属焊态和热处理态下的微观组织与低温冲击韧性的关系,揭示低温冲击韧性出现低值及韧性不稳定的原因。通过-30℃的夏比冲击试验得到低温冲击吸收功,使用光学显微镜(OM)、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本工作通过研究焊条电弧焊耐热钢多层多道焊缝金属焊态和热处理态下的微观组织与低温冲击韧性的关系,揭示低温冲击韧性出现低值及韧性不稳定的原因。通过-30℃的夏比冲击试验得到低温冲击吸收功,使用光学显微镜(OM)、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能谱(EDS)等手段对材料的微观组织进行表征,结果表明:焊态试样中存在大量塑性差、脆硬的马氏体-奥氏体(M-A)组元,使得冲击韧性急剧下降;柱状晶区粗大的铁素体晶粒尺寸决定了起裂的早晚,直接决定冲击韧性的好坏;焊缝中不同类型的组织对韧性的影响不同:针状铁素体(AF)的冲击韧性最好,侧板条铁素体和晶粒边界铁素体次之,粗大块状铁素体的冲击韧性最差;连续分布的M-A和碳化物团簇产生应力集中,对韧性造成不利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焊条电弧焊 耐热钢 低温冲击韧性 晶粒尺寸 马氏体-奥氏体(M-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e-Cr26-Ni13系中碳耐热铸钢的制备和组织性能分析 被引量:1
13
作者 武昭 王鹏程 +1 位作者 李进福 赵锦龙 《热加工工艺》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8期45-47,51,共4页
基于研制使用温度高达1200℃耐热铸钢的目的,通过化学成分设计,使用中频感应炉冶炼,研制了一种铁铬镍稀土耐热铸钢以及在其基础上分别加铝2wt%、4wt%、6wt%的三种耐热铸钢。通过金相显微镜、X射线衍射和扫描电子显微表征以及Gleeble热... 基于研制使用温度高达1200℃耐热铸钢的目的,通过化学成分设计,使用中频感应炉冶炼,研制了一种铁铬镍稀土耐热铸钢以及在其基础上分别加铝2wt%、4wt%、6wt%的三种耐热铸钢。通过金相显微镜、X射线衍射和扫描电子显微表征以及Gleeble热模拟机,研究了这4种耐热铸钢的显微组织、结构和高温力学性能。结果表明:铁铬镍稀土耐热铸钢的组织为奥氏体+碳化物,含铝耐热铸钢的组织为铁素体+碳化物+金属间化合物;在含铝耐热铸钢中,含6wt%的耐热铸钢的高温屈服强度和高温强度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耐热铸钢 金属间化合物 组织 高温抗压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5-20型奥氏体钢在650℃超临界水中的腐蚀行为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陈欣 王起江 彭碧草 《矿冶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12-115,共4页
为了解奥氏体耐热不锈钢HR3C、NF709R和SAVE25在服役条件下的抗蒸汽腐蚀性能,研究了3种材料在650℃/25 MPa超临界水中的腐蚀行为。采用SEM、XRD分析了氧化膜的表面形貌、成分分布和物相,结果表明,3种材料在超临界水中均具有良好的抗腐... 为了解奥氏体耐热不锈钢HR3C、NF709R和SAVE25在服役条件下的抗蒸汽腐蚀性能,研究了3种材料在650℃/25 MPa超临界水中的腐蚀行为。采用SEM、XRD分析了氧化膜的表面形貌、成分分布和物相,结果表明,3种材料在超临界水中均具有良好的抗腐蚀性能,因NF709R含有较多的Mo和Ni,生成的FeMo_2O_4减缓了Fe的扩散,有利于降低氧化速率,同时由于Ni可提高氧化膜的稳定性和抗腐蚀性能,NF709R耐腐蚀性能优于HR3C和SAVE2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奥氏体耐热钢 超临界水 腐蚀性能 氧化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R3C奥氏体耐热钢晶界蠕变损伤的电子背散射衍射分析 被引量:2
15
作者 胡正飞 张家乐 张洁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11-618,共8页
对不同条件下的HR3C奥氏体耐热钢蠕变试样进行性能测试和微观结构观察,研究奥氏体耐热不锈钢蠕变沿晶破坏行为和损伤特征。电子背散射衍射(EBSD)分析结果表明,不同蠕变速度下材料的晶粒尺寸基本不变,未产生择优取向,但高蠕变速度条件下... 对不同条件下的HR3C奥氏体耐热钢蠕变试样进行性能测试和微观结构观察,研究奥氏体耐热不锈钢蠕变沿晶破坏行为和损伤特征。电子背散射衍射(EBSD)分析结果表明,不同蠕变速度下材料的晶粒尺寸基本不变,未产生择优取向,但高蠕变速度条件下部分孪晶界演变成一般晶界,而低蠕变速度下原始孪晶结构基本保持不变。EBSD分析结果清楚地反映了微观蠕变应变的不均匀性。沿晶微裂纹和蠕变空洞的产生和扩展是最显著的损伤特征,这些损伤现象与不同蠕变速度下的蠕变机制及晶界性质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奥氏体耐热钢 蠕变 损伤特征 晶界 电子背散射衍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X12CrMoVNbN10-1-1耐热铸钢焊接接头微观组织及力学性能研究
16
作者 刘晓超 吴楠 《热加工工艺》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9期238-240,共3页
采用窄间隙钨极气体保护焊对GX12CrMoVNbN10-1-1耐热铸钢进行了焊接试验。通过金相试验、硬度测试、拉伸试验研究了焊接接头的显微组织和拉伸性能。结果显示:焊接接头各区域的显微组织差异明显,焊缝由于形成马氏体组织,显微硬度最大,热... 采用窄间隙钨极气体保护焊对GX12CrMoVNbN10-1-1耐热铸钢进行了焊接试验。通过金相试验、硬度测试、拉伸试验研究了焊接接头的显微组织和拉伸性能。结果显示:焊接接头各区域的显微组织差异明显,焊缝由于形成马氏体组织,显微硬度最大,热影响区的组织主要为回火马氏体,硬度降低。接头的屈服强度高于母材,但抗拉强度略低于母材;母材及接头的屈服强度和抗拉强度均随应变速率的增加而增加,但二者的伸长率变化不大,接头的伸长率比母材的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耐热铸钢 焊接接头 微观组织 力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HRA-5奥氏体耐热钢晶粒尺寸分布对晶间腐蚀性能的影响
17
作者 卢祉含 《腐蚀与防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58-63,共6页
通过DL-EPR试验研究了混晶和晶粒均匀对C-HRA-5奥氏体耐热钢晶间腐蚀性能的影响,采用金相显微镜、SEM、EBSD等分析了晶粒尺寸、特殊晶界、碳化物析出相和晶间腐蚀特征等。结果表明:晶粒均匀组织试样的耐晶间腐蚀性能高于混晶组织试样;... 通过DL-EPR试验研究了混晶和晶粒均匀对C-HRA-5奥氏体耐热钢晶间腐蚀性能的影响,采用金相显微镜、SEM、EBSD等分析了晶粒尺寸、特殊晶界、碳化物析出相和晶间腐蚀特征等。结果表明:晶粒均匀组织试样的耐晶间腐蚀性能高于混晶组织试样;两种试样都含有Σ3占主导的低ΣCSL特殊晶界,前者的特殊晶界含量为54.2%,远高于后者29.5%;可认为晶粒均匀组织试样高耐蚀性的原因是高含量的特殊晶界打断了大角度晶界网络的连通性,对富Cr的M23C6的析出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改善部分晶界的贫Cr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HRA-5奥氏体耐热钢 混晶组织(MGS) 晶粒均匀组织(UGS) 特殊晶界 晶间腐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R3C/T91异种耐热钢焊接接头的力学性能及界面蠕变失效行为研究 被引量:24
18
作者 姚兵印 李太江 +3 位作者 刘福广 李巍 张建强 章应霖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92-98,共7页
针对新型奥氏体不锈钢HR3C与细晶粒强韧马氏体耐热钢T91异种钢焊接接头,采用手工氩弧焊接工艺、高温加速模拟、高温持久和常温力学性能试验研究HR3C与T91异种钢焊接接头的力学性能变化、高温强度、界面蠕变损伤及破坏特征。研究结果表明... 针对新型奥氏体不锈钢HR3C与细晶粒强韧马氏体耐热钢T91异种钢焊接接头,采用手工氩弧焊接工艺、高温加速模拟、高温持久和常温力学性能试验研究HR3C与T91异种钢焊接接头的力学性能变化、高温强度、界面蠕变损伤及破坏特征。研究结果表明,焊前预热448 K,焊后不进行热处理条件下,接头的力学性能优异。加速模拟运行3 004 h后,接头的力学性能仍然良好。而加速模拟运行5 012 h后,HR3C/T91界面发生了蠕变失效,蠕变裂纹在管接头内表面焊缝/T91界面形核、扩展,然后在管接头外表面T91的临界热影响区内发展,最后导致接头蠕变失效。拉伸和弯曲试验过程中,接头的强度和塑性下降严重,断裂位置均在焊缝/T91界面区域。因此,焊缝/T91界面容易发生早期蠕变失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奥氏体不锈钢 马氏体耐热钢 异种钢焊接接头 蠕变损伤 界面失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超临界锅炉用新型奥氏体耐热钢HR3C的高温时效脆化研究 被引量:43
19
作者 李太江 刘福广 +1 位作者 范长信 姚兵印 《热加工工艺》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4期43-46,共4页
通过冲击性能试验、光镜、透射电镜和扫描电镜等方法对超超临界机组用新型奥氏体耐热钢HR3C经650℃时效不同时间后的冲击韧度和显微组织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HR3C钢在650℃时效过程中具有较明显的时效脆化倾向,时效500 h后冲击韧... 通过冲击性能试验、光镜、透射电镜和扫描电镜等方法对超超临界机组用新型奥氏体耐热钢HR3C经650℃时效不同时间后的冲击韧度和显微组织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HR3C钢在650℃时效过程中具有较明显的时效脆化倾向,时效500 h后冲击韧度由时效前的351.7 J/cm2降低到40 J/cm2以下,而后随着时效时间的延长(直至6000 h),冲击韧度基本稳定在20~25 J/cm2;HR3C钢长时时效后的断裂形式主要是以沿晶断裂为主的脆性断裂;时效初期HR3C钢冲击韧度降低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沿晶析出较多网状M23C6和少量σ沉淀相造成的;时效后期,M23C6出现聚集、球化、长大,但由于σ相的析出量增加,使该钢时效6000 h后的冲击韧度仍保持在较低的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超临界机组 奥氏体耐热钢 HR3C 时效脆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91铁素体耐热钢过冷奥氏体转变过程中临界冷却速度的研究 被引量:14
20
作者 宁保群 刘永长 +1 位作者 乔志霞 杨留栓 《材料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9期9-13,22,共6页
利用DIL805A/D高精度差分膨胀仪,通过线膨胀行为测量与微观组织分析,获得T91铁素体耐热钢连续冷却转变过程中相关动力学信息,结合冷却后T91钢组织特征,确定了T91钢过冷奥氏体转变过程中的临界冷却速度。研究表明:T91钢过冷奥氏体连续... 利用DIL805A/D高精度差分膨胀仪,通过线膨胀行为测量与微观组织分析,获得T91铁素体耐热钢连续冷却转变过程中相关动力学信息,结合冷却后T91钢组织特征,确定了T91钢过冷奥氏体转变过程中的临界冷却速度。研究表明:T91钢过冷奥氏体连续冷却过程中只存在铁素体和马氏体转变区,而不出现贝氏体和珠光体转变。在冷却速度为10K/min时该钢获得完全板条马氏体组织,9K/min时组织中开始出现铁素体,即10K/min可以定为T91钢奥氏体向马氏体转变的上临界冷却速度;当冷却速度介于3-9K/min时为马氏体和铁素体的混合组织,冷却速度为2K/min时T91钢中不存在马氏体转变,室温组织为铁素体,即2K/min可以定为T91钢奥氏体向马氏体转变的下临界冷却速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差分膨胀仪 T91铁素体耐热钢 过冷奥氏体 临界冷却速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