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1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数据驱动模型的2025年1月7日西藏定日6.8级地震参数快速估算
1
作者 赵庆旭 荣棉水 +3 位作者 张斌 王继鑫 孔小山 李小军 《地震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969-983,共15页
2025年1月7日,西藏藏族自治区日喀则市定日县发生6.8级地震,造成了人员伤亡和严重的财产损失,快速准确地估算地震震级、仪器烈度及地震动参数对于地震应急与减灾具有重要意义。文中基于快速估算地震震级与仪器烈度模型SeismNet和快速估... 2025年1月7日,西藏藏族自治区日喀则市定日县发生6.8级地震,造成了人员伤亡和严重的财产损失,快速准确地估算地震震级、仪器烈度及地震动参数对于地震应急与减灾具有重要意义。文中基于快速估算地震震级与仪器烈度模型SeismNet和快速估算地震动参数模型CRAQuake对定日6.8级地震的震级、仪器烈度和地震动参数进行了并行估算和分析,并验证模型性能和积累震例经验。研究结果如下:1)在输入3s地震波时,SeismNet即可估算震级的平均值为6.17级,且随着地震波时长的增加,估算震级的平均值与编目震级逐渐接近;2)在仪器烈度估算方面,当SeismNet输入8~10s的地震波时,能够输出与烈度速报比较一致的结果,且输入6s及以上地震波时,无误报或漏报现象;3)CRAQuake估算的地震动参数与观测值具有较好的吻合度,能够在数秒内给出相对可靠的结果。这些结果表明,基于数据驱动的估算模型在本次地震中表现出优异的性能,具有较强的泛化能力,显著提升了地震应急响应的效率与准确性。文中的研究成果为后续应急管理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和技术支持,同时也表明数据驱动方法能为大地震应急提供有价值的评价结果和重要的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定日6.8级地震 数据驱动模型 震级 仪器烈度 地震动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地震动衰减规律和土层反应的地下地震动特征研究
2
作者 任长青 程艺 《世界地震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03-112,共10页
本研究意在研究地下地震动特性,为纯地下结构和有多层地下室的超高层建筑抗震设计提供合理的地下地震动参数。谢礼立团队曾利用立体台阵的强震记录对地下地震动参数做过相关研究,本文借助基岩地震动衰减规律和土层反应分析理论研究地下... 本研究意在研究地下地震动特性,为纯地下结构和有多层地下室的超高层建筑抗震设计提供合理的地下地震动参数。谢礼立团队曾利用立体台阵的强震记录对地下地震动参数做过相关研究,本文借助基岩地震动衰减规律和土层反应分析理论研究地下地震动特性,构建基于强、弱、远、近不同的大量基岩地震动记录,可以弥补立体台阵记录不足的缺陷,更易得到接近统计平均的结果。利用基岩地震动衰减规律生成不同震级和震中距组合的基岩地震动作为输入;根据不同的场地条件构建Ⅱ、Ⅲ、Ⅳ类场地土层模型;用等效线性化方法完成土层反应分析,得到地表和地下不同深度处的峰值加速度和反应谱;探讨地震动幅值和频谱特性随深度的变化及与地震动强度、场地类型、震源特性和震中距的变化规律。研究结果大体验证了谢礼立团队利用立体台阵实际强震记录得到的有关地下地震动的结论,得到的结果可供地震安全性评价和工程抗震设计参考。采用的基于强震记录和场地土层反应分析结合的方法可为地下地震动参数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地震动参数 衰减关系 地震动峰值加速度 土层反应分析 反应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地震学的天山地区地震动衰减关系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李文倩 冉慧敏 赵瑞胜 《地震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49-456,464,共9页
选取天山地区3171条矩震级为3.5~4.5级测震记录,通过计算S波段速度傅里叶幅值谱,采用微遗传算法,反演得到5个区域地壳介质参数,即应力降Δσ为18.206 MPa,品质因子参数Q 0为444.20,η值为0.35,几何衰减参数R 1和R 2分别为74.30 km和106.... 选取天山地区3171条矩震级为3.5~4.5级测震记录,通过计算S波段速度傅里叶幅值谱,采用微遗传算法,反演得到5个区域地壳介质参数,即应力降Δσ为18.206 MPa,品质因子参数Q 0为444.20,η值为0.35,几何衰减参数R 1和R 2分别为74.30 km和106.59 km。根据地壳介质参数计算加速度傅氏谱,再配合随机相位谱,得到某一震级、震中距下地震动时程,提取其PGA,建立区域地震动峰值加速度衰减关系。研究结果显示,矩震级为5级和6级中远场地震动衰减关系与强震动记录符合较好,尤其是5级结果,在选取的5条经验值衰减关系中,其均值和标准差均为最小,结果最优;矩震级为7级的地震动衰减关系,远场结果高于大多数强震动记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测震记录 地壳介质参数 微遗传反演 地震动衰减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域地震动强度包络模型研究
4
作者 张超 陈昽 +3 位作者 武程 杜修力 赖志超 王丕光 《防灾减灾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06-517,共12页
人工模拟地震动是目前开展海洋工程结构抗震分析的主要地震输入分析。强度包络函数是人工模拟地震动的重要参数,决定了地震动的强度非平稳性特性,并对地震动持时起控制作用。目前的地震动强度包络模型均是基于陆域地震动记录统计分析得... 人工模拟地震动是目前开展海洋工程结构抗震分析的主要地震输入分析。强度包络函数是人工模拟地震动的重要参数,决定了地震动的强度非平稳性特性,并对地震动持时起控制作用。目前的地震动强度包络模型均是基于陆域地震动记录统计分析得出,无法准确反应海域地震动的强度特性。因此,基于日本K-Net强震动观测台网的实测地震数据库,分析海域地震动在时域中强度分布特性;提出适用于海域地震动的三段式强度包络模型,回归得到震级M、震中距R及关键参数上升段t_(1)、强震平稳段ts、下降段衰减率c(无量纲)的计算表达式;研究震级、震中距对海域地震动强度包络模型的影响规律,并探讨海域地震动与陆域地震动强度包络模型的异同。研究结果表明:海域地震动强度包络模型中关键参数上升段t_(1)、强震平稳段ts、下降段衰减率c的取值范围分别为[13~52 s],[12~79 s],[0.037~0.173];震级对关键参数(t_(1)、t_(s)、c)的影响要大于震中距;与陆域地震动相比,海域地震动的强度包络模型的下降段衰减率c相差显著,且各关键参数的分布范围更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域地震动 强度包络模型 衰减关系 三段式模型 相模湾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下部结构单层球面网壳的地震动参数与易损性分析
5
作者 韩庆华 孙明阳 徐杰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9-40,共12页
目前大跨空间球面网壳结构的地震动参数研究与易损性分析多关注于上部结构,忽视了下部支承体系对整体结构的影响。为选取适于评估带下部结构肋环斜杆型单层球面网壳响应的地震动参数,以6个不同矢跨比、不同下部结构的单层球面网壳为模型... 目前大跨空间球面网壳结构的地震动参数研究与易损性分析多关注于上部结构,忽视了下部支承体系对整体结构的影响。为选取适于评估带下部结构肋环斜杆型单层球面网壳响应的地震动参数,以6个不同矢跨比、不同下部结构的单层球面网壳为模型,研究下部支承体系对球面网壳动力特性的影响,选取多条三维地震动作为输入对模型进行增量动力分析,从相关性、有效性和充分性三个方面对18个地震动参数进行分析评估。并基于大量算例失效时刻的特征响应,建立了考虑下部结构的单层球面网壳的地震损伤模型。结果表明:有无下部支承对结构基频影响较大,随着下部结构高度的增加,结构基频不断减小,无支承柱结构与带10 m支承柱结构的基频相差高达24%;加速度谱强度、峰值加速度与结构地震响应的相关性、有效性及充分性均优于其它地震动参数,可作为考虑下部结构肋环斜杆型单层球面网壳易损性分析的地震动参数。与此同时,在下部支承结构相同时,矢跨比小的网壳结构抗震性能更好,所致结构倒塌的临界荷载更大;支承高度对网壳抗震性能的影响并非呈线性关系,因此,在结构设计时应合理选取下部支承结构高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部结构 肋环斜杆型 球面网壳 地震动参数 损伤模型 易损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opula模型的多维地震动参数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4
6
作者 刘明旭 姚国文 +4 位作者 彭刚辉 姜云木 喻宣瑞 宋安祥 靳红华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3096-3106,共11页
地震动常被拆解为两个水平向分量(x、y)和一个竖向分量(z)。为探寻Copula模型在多维地震动参数相关性分析中的应用可行性,从太平洋工程抗震研究中心选取1500组实测地震动,并从强度、持时和频谱3个方面筛选出12组地震动参数用于表征分析... 地震动常被拆解为两个水平向分量(x、y)和一个竖向分量(z)。为探寻Copula模型在多维地震动参数相关性分析中的应用可行性,从太平洋工程抗震研究中心选取1500组实测地震动,并从强度、持时和频谱3个方面筛选出12组地震动参数用于表征分析地震动不同向分量间的相关性。首先,计算得到u-v(u、v为地震动两个水平向分量和一个竖向分量中的任意两个分量,u、v=x,y,z)向分量间12组地震动参数的Pearson线性相关系数、Kendall秩相关系数和Spearman秩相关系数。其次,结合柯尔莫哥洛夫-斯米尔诺夫(Kolmogorov-Smirnov,K-S)检验和贝叶斯信息准则(the Bayesian information criteria,BIC)建立了12组地震动参数在x、y、z向分量上的最优概率模型。最后,利用BIC准则确定了u-v向分量间地震动参数的最优Copula函数,建立了u-v向分量间12组地震动参数的联合概率函数。结果表明:12组地震动参数相关性较好,但反应谱峰值对应周期参数在u-v向分量间的相关性和阿里亚斯强度参数在x-z向、y-z向分量间的相关性较低;通过Copula理论可以较为精准的建立u-v向分量间地震动参数的联合概率函数;在给定u向分量地震动参数条件下,得到的Copula条件均值和条件随机数能够用于v向分量地震动参数预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PULA模型 多维地震动参数 相关系数 参数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震动演变功率谱模型参数的统计建模
7
作者 范颖霏 姜云木 刘章军 《地震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26-135,145,共11页
工程上常将规范反应谱拟合的确定性取值作为地震动演变功率谱参数,这虽然便于工程应用,但同时存在明显弊端:一方面,参数并非从实测强震记录中获得,具有较强的经验性;另一方面,确定性参数生成的地震动样本过于规则,且工程特性单一,无法... 工程上常将规范反应谱拟合的确定性取值作为地震动演变功率谱参数,这虽然便于工程应用,但同时存在明显弊端:一方面,参数并非从实测强震记录中获得,具有较强的经验性;另一方面,确定性参数生成的地震动样本过于规则,且工程特性单一,无法全面地反映地震动的随机性。为了克服上述难题,从PEER的NGAGWest2地震动数据库中筛选1766条主轴方向的实测强震记录,并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建议的场地类别和聚类方法划分为15组;随后,识别实测强震记录的演变功率谱参数,并结合K-S检验和BIC信息准则,确定每个参数最优概率模型;最后,根据演变功率谱参数统计建模结果,结合降维方法,生成了Ⅱ类场地与Ⅲ类场地的代表性时程。与《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中建议取值不同,研究参数来源于实测地震动,且具有随机性,避免地震动样本工程特性的单一化和规则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参数识别 全随机性地震动 实测记录 统计建模 降维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震动过程的时域降维建模
8
作者 阮鑫鑫 刘章军 姜云木 《振动与冲击》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311-319,共9页
地震动建模是工程结构随机地震反应和动力可靠度分析的基础。为此,提出了一类新的地震动过程的时域降维模型,并建议了模型中确定性参数的取值及随机参数的概率分布。首先,从平稳过程时域表达的基本理论出发,导出了平稳和非平稳地震动过... 地震动建模是工程结构随机地震反应和动力可靠度分析的基础。为此,提出了一类新的地震动过程的时域降维模型,并建议了模型中确定性参数的取值及随机参数的概率分布。首先,从平稳过程时域表达的基本理论出发,导出了平稳和非平稳地震动过程的时域表达形式,通过引入随机函数的降维思想,实现了地震动过程的时域降维表达。同时,基于实测强震记录,给出了地震动时域降维模型的参数识别方法,进而获得模型中基本参数的确定性取值或概率分布。最后,通过地震动过程的降维模拟分析,并与实测强震记录的反应谱和傅里叶幅值谱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地震动过程的时域降维模型具有良好的精度、收敛性和工程适用性,生成的代表性地震动时程能够反映地震动的自然变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平稳地震动 时域表达 降维建模 参数识别 自然变异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西部地区新一代地震动衰减模型 被引量:8
9
作者 张齐 胡进军 +1 位作者 谢礼立 姜治军 《天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1079-1088,共10页
针对我国西部地区,选取汶川地震和部分国外地震记录,通过残差分析方法建立考虑断层破裂机制、场地条件以及上盘效应的地震动衰减模型,应用随机效应回归方法确定模型系数.结果分析表明:模型整体上能较好地预测汶川Ms8.0级地震断层距200,k... 针对我国西部地区,选取汶川地震和部分国外地震记录,通过残差分析方法建立考虑断层破裂机制、场地条件以及上盘效应的地震动衰减模型,应用随机效应回归方法确定模型系数.结果分析表明:模型整体上能较好地预测汶川Ms8.0级地震断层距200,km以内的地面运动,但在反应谱长周期段,模型预测值比实际观测值略大;模型在短周期段(T<1,s)预测反应谱与4个美国下一代地震动衰减关系(NGA)模型平均值一致,长周期段(T>2,s)模型预测反应谱小于美国下一代衰减关系模型平均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地震 地震动衰减模型 残差分析 随机效应回归 下一代衰减关系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混合方法的南海海域地震动衰减关系研究 被引量:9
10
作者 胡进军 郑旭 谢礼立 《土木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36-49,共14页
我国南海海域面临俯冲带地震的影响,海域俯冲带地震的工程特性是海域工程抗震研究的基础,为给海域工程地震危险性分析提供合理的地震动输入,对于没有实际地震动数据的我国南海海域,文中提出一种基于数值模拟结合其他区域已有经验衰减关... 我国南海海域面临俯冲带地震的影响,海域俯冲带地震的工程特性是海域工程抗震研究的基础,为给海域工程地震危险性分析提供合理的地震动输入,对于没有实际地震动数据的我国南海海域,文中提出一种基于数值模拟结合其他区域已有经验衰减关系建立本地衰减关系的方法。该方法采用随机有限断层法分别对南海俯冲带和日本东北部俯冲带板内地震动进行模拟,以模拟的不同震级、不同距离下的大量地震动为基础,回归了日本俯冲带与南海俯冲带地震动衰减关系,并推导二者的定量关系,基于此定量关系和已知的日本东北部俯冲带板内地震的经验衰减关系,最终建立南海俯冲带板内地震动的衰减关系。将文中建立的南海地震衰减关系与日本以及汶川地震衰减关系进行对比,结果表明:不同类型的地震的衰减特征存在一定的差异性,海域俯冲带板内地震的衰减速率要快于我国陆地地区的汶川地震的浅地壳地震;数值模拟结合经验关系的混合方法得到的南海俯冲带板内地震动衰减关系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此方法可为没有实际地震动的地区建立衰减关系提供参考,建立的衰减关系可为海洋工程和近海交通重大工程的建设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区域 俯冲带 地震动 衰减模型 混合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NGA模型的汶川地震区地震动衰减关系 被引量:15
11
作者 喻畑 李小军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552-558,共7页
基于汶川地震64个余震强震动记录数据,结合NGA衰减关系模型以及一维场地非线性反应模型,应用基于最大可能性估计的统计算法,对峰值加速度、峰值速度、峰值位移以及不同周期的加速度反应谱进行了衰减关系研究。得到了汶川地震区基岩场地... 基于汶川地震64个余震强震动记录数据,结合NGA衰减关系模型以及一维场地非线性反应模型,应用基于最大可能性估计的统计算法,对峰值加速度、峰值速度、峰值位移以及不同周期的加速度反应谱进行了衰减关系研究。得到了汶川地震区基岩场地以及各类土层场地的地震动衰减关系。与其他人的研究成果对比,表明NGA模型衰减关系估计的基岩场地地震动相对较低,而估计的土层场地地震动相对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场地反应 地震动 衰减关系 NGA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模糊数学方法建立汶川地震滑坡灾害评判标准 被引量:14
12
作者 王秀英 聂高众 王松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403-410,共8页
利用汶川地震主震在龙门山震区的强震资料,建立了利用地震动参数估计斜坡位移的Newmark累积位移模型。借助于模糊数学中的隶属函数方法,实现了对模型估计累积位移的隶属度定量计算,进而用以判定滑坡危险性分级。为使计算结果定量化,进... 利用汶川地震主震在龙门山震区的强震资料,建立了利用地震动参数估计斜坡位移的Newmark累积位移模型。借助于模糊数学中的隶属函数方法,实现了对模型估计累积位移的隶属度定量计算,进而用以判定滑坡危险性分级。为使计算结果定量化,进一步利用模糊转换方法,将定性的滑坡危险性判定结果转换为定量的概率表达,使滑坡判定结果可以继续应用于其他环节的计算分析。以汶川地震在龙门山震区的滑坡分布为例,对模型的计算结果及其定量转换结果与实际情况进行了分析,表明模型结果与实际情况非常吻合。分析认为,以概率方式可以使滑坡灾害的空间分布描述更为准确,文中的方法使之得以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滑坡 评估模型 地震动参数 隶属函数 模糊转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震动的空间变化特性分析与修正相干模型 被引量:14
13
作者 李英民 吴哲骞 陈辉国 《振动与冲击》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64-170,共7页
利用空间地震动相关性描述度量如相关、相干函数分析地震动在局部尺度内的相关性随空间距离、频率的变化规律。在此基础上,基于随机场基本理论对Harichandran-Vanmarcke模型进行了修正,在原一维模型基础上考虑了空间的二维因素,并通过Sm... 利用空间地震动相关性描述度量如相关、相干函数分析地震动在局部尺度内的相关性随空间距离、频率的变化规律。在此基础上,基于随机场基本理论对Harichandran-Vanmarcke模型进行了修正,在原一维模型基础上考虑了空间的二维因素,并通过Smart-1台阵event-40记录给出了模型参数的具体取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点地震动 台阵记录 相干模型 参数分析 特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物理的随机地震动模型研究 被引量:56
14
作者 李杰 艾晓秋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21-26,共6页
基于物理联系研究地震动随机性,建立了随机地震动与基底输入傅氏谱、场地固有圆频率和场地等价阻尼比之间的物理关系,从随机傅氏谱函数角度描述了地震动随机过程的随机性本质。结合Ⅳ类工程场地的实测地震动记录资料,由数值方法识别了... 基于物理联系研究地震动随机性,建立了随机地震动与基底输入傅氏谱、场地固有圆频率和场地等价阻尼比之间的物理关系,从随机傅氏谱函数角度描述了地震动随机过程的随机性本质。结合Ⅳ类工程场地的实测地震动记录资料,由数值方法识别了给出基本随机变量的概率分布参数。与实测记录对比表明,本文建立的随机地震动模型具有明确的物理概念,可充分反映地震动的变异性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动模型 随机过程 随机变量 随机傅氏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滇地区中小震地震动衰减特征分析 被引量:7
15
作者 喻畑 崔建文 +1 位作者 李小军 杨黎薇 《中国地震》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409-418,共10页
利用2007年以来川滇地区24次中小型破坏性地震(MS4.7-6.7)的基岩场地和土层场地的强震动记录,分别统计获得了川滇地区水平向基岩场地和土层场地的地震动峰值及加速度反应谱衰减关系。通过与俞言祥等2006年基于转换方法得到的我国西部... 利用2007年以来川滇地区24次中小型破坏性地震(MS4.7-6.7)的基岩场地和土层场地的强震动记录,分别统计获得了川滇地区水平向基岩场地和土层场地的地震动峰值及加速度反应谱衰减关系。通过与俞言祥等2006年基于转换方法得到的我国西部基岩地震动衰减关系的对比,验证了本文衰减关系对利用中小地震进行地震动估计的可靠性。同时,根据强震动数据随震级以及震中距的分布,分析了本文结果的适用性和可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滇地区 地震动 衰减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区域特征的地震动模拟——以2020年伽师M_(S)6.4地震为例 被引量:6
16
作者 王宏伟 温瑞智 任叶飞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430-446,共17页
为研究伽师地区地震动的区域特征,提高地震动预测的可靠性,文中利用伽师地区近10a收集的强震动观测记录,采用非参数谱反演方法分离了地震动的震源、传播路径及场地影响,建立了反映伽师地区地震动区域特征的路径衰减、路径持时、场地线... 为研究伽师地区地震动的区域特征,提高地震动预测的可靠性,文中利用伽师地区近10a收集的强震动观测记录,采用非参数谱反演方法分离了地震动的震源、传播路径及场地影响,建立了反映伽师地区地震动区域特征的路径衰减、路径持时、场地线性反应等经验模型,并给出了伽师地区46次地震的震源参数(矩震级、拐角频率和应力降)。文中确定的伽师M_(S)6.4地震的矩震级为5.893、拐角频率为0.362Hz、应力降为6.684MPa。伽师地区地震动的近场路径衰减较慢,而远场更快的路径衰减与显著的非弹性衰减有关,文中将伽师地区的路径衰减近似地描述为双段线性几何扩散经验模型和品质因子Q=60.066f 0.988表示的非弹性衰减项的叠加;伽师地区地震动的路径持时较长,明显高于四川地区;对比SS14场地线性反应模型,伽师地区局部场地对10~30Hz频段地震动的线性放大效应很弱,其他频段的场地线性反应与SS14模型接近,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适用于伽师地区的SS14调整模型。文中进一步将伽师地区地震动区域特征应用于伽师M_(S)6.4地震的地震动模拟,震源破裂过程采用随机产生的震源运动学破裂模型表示,通过对比观测和模拟记录的峰值和反应谱,检验了区域特征的可靠性,最后给出了伽师M_(S)6.4地震的地震动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伽师 M_(S)6.4地震 震源参数 路径衰减 区域特征 地震动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衔山北缘断裂西段地震动场估计的震源模型 被引量:6
17
作者 刘海明 陶夏新 +1 位作者 孙晓丹 刘陶钧 《世界地震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60-66,共7页
为估计近场地震动场,研究了设定在邻近兰州市马衔山北缘断裂西段一个6.5级地震的震源模型。在这个混合震源模型中有2类震源参数。全局参数主要根据区域地壳结构、区域地震活动性和半经验标定公式确定。局部参数分两组,一组是描述凹凸体... 为估计近场地震动场,研究了设定在邻近兰州市马衔山北缘断裂西段一个6.5级地震的震源模型。在这个混合震源模型中有2类震源参数。全局参数主要根据区域地壳结构、区域地震活动性和半经验标定公式确定。局部参数分两组,一组是描述凹凸体的,主要根据详细的活断层探查资料和标定公式确定;另一组是k平方模型参数,依标定公式估算。文中展示了生成震源模型的6个例子。最后,依选定的计算点随机合成的地震动反应谱选定了代表平均特征的震源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场地震动 混合震源模型 全局参数 局部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震动参数衰减规律的研究 被引量:7
18
作者 崔江余 杨伟毅 《世界地震工程》 CSCD 2002年第3期116-122,共7页
对收集到的近两万条美国西部的强震记录进行了分析整理,选用了108个台站共324条基岩强地震动记录,对建议的地震动参数衰减模型进行了统计。该地震动参数衰减模型小考虑了区域介质品质因子,试图通过不同地区介质品质因子的差异规律来实... 对收集到的近两万条美国西部的强震记录进行了分析整理,选用了108个台站共324条基岩强地震动记录,对建议的地震动参数衰减模型进行了统计。该地震动参数衰减模型小考虑了区域介质品质因子,试图通过不同地区介质品质因子的差异规律来实现地震动参数衰减特性的相互转换,这对缺乏强震记录资料地区的地震动参数估计将带来极大的方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动参数 区域介质品质因子 衰减特性 工程抗震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断层脉冲型地震动作用下大跨斜拉桥地震响应分析 被引量:22
19
作者 张凡 李帅 +1 位作者 颜晓伟 王景全 《振动与冲击》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1期163-172,184,共11页
为研究近断层脉冲效应和土-结构相互作用(SSI效应)对大跨斜拉桥地震响应的影响规律,以苏通大桥斜拉桥为研究对象,采用系统化的集总参数模型表征地基土的动力特性,建立了考虑SSI效应的结构动力数值计算模型,计算分析了破裂前方效应脉冲... 为研究近断层脉冲效应和土-结构相互作用(SSI效应)对大跨斜拉桥地震响应的影响规律,以苏通大桥斜拉桥为研究对象,采用系统化的集总参数模型表征地基土的动力特性,建立了考虑SSI效应的结构动力数值计算模型,计算分析了破裂前方效应脉冲、滑冲效应脉冲和无脉冲三组近断层地震动作用下结构的地震响应。计算结果表明:相对于塔底固结模型,SSI效应降低了斜拉桥自振频率,并改变了高阶振型的产生次序;近断层地震动作用下,SSI效应可增大主塔位移响应,对其内力有削弱作用,并可降低纵桥向激励时主梁的位移和内力响应,但横桥向激励时,脉冲效应地震动作用下SSI效应明显增大了主梁的响应;脉冲效应地震动引起斜拉桥地震响应明显高于无脉冲地震动,滑冲效应主要影响纵桥向激励时主塔响应以及纵桥向(或横桥向)激励下主梁响应,破裂前方效应对横桥向激励下主塔响应影响更加显著。研究成果可为大跨斜拉桥在近断层地震动作用下的抗震设计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断层地震动 破裂前方效应 滑冲效应 系统化集总参数模型 土-结构相互作用 大跨斜拉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周期地震波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5
20
作者 吴迪 罗奇峰 罗永峰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296-302,共7页
长周期地震波的研究对自振周期较长的大型结构的抗震设计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国内外主要的长周期地震波分析方法大致可分为两类:经验统计方法和地震学中的震源模型方法,通过对这两类方法的研究现状和适用范围的分析,提出了在地震动长周... 长周期地震波的研究对自振周期较长的大型结构的抗震设计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国内外主要的长周期地震波分析方法大致可分为两类:经验统计方法和地震学中的震源模型方法,通过对这两类方法的研究现状和适用范围的分析,提出了在地震动长周期的研究和应用中有待解决的关键问题。为了将长周期分析方法应用于大跨结构的抗震设计,还介绍了我国现有的抗震设计规范谱中对长周期部分的修正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周期地震波 地震动 震源模型 反应谱 衰减关系 研究进展 抗震设计规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