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9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AFM-IR的高分子聚合物添加剂定量检测新方法
1
作者 罗放 《合成树脂及塑料》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0-33,共4页
基于原子力-红外检测平台开发了一种定量检测聚合物中少量添加剂的方法。通过表征不同抗氧剂168含量的聚丙烯试样,统计不同试样特征红外吸收峰处的红外图像高亮点占比和平均信号强度变化,成功绘制了抗氧剂含量标准曲线,拟合度高达0.9967... 基于原子力-红外检测平台开发了一种定量检测聚合物中少量添加剂的方法。通过表征不同抗氧剂168含量的聚丙烯试样,统计不同试样特征红外吸收峰处的红外图像高亮点占比和平均信号强度变化,成功绘制了抗氧剂含量标准曲线,拟合度高达0.9967,这一方法可用于未知试样中不同添加剂含量的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子力-红外技术 抗氧剂 聚丙烯 定量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子力显微镜红外光谱和化学成像的技术与应用
2
作者 贺静 郑娜 +4 位作者 徐丽 沈素丹 浦群 房尔园 介素云 《化工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156-2171,共16页
探讨了原子力显微镜红外光谱技术(AFM-IR)的核心机制、技术进展及其在多个学科中的广泛应用。AFM-IR技术融合了原子力显微镜(AFM)的纳米级空间分辨率与红外光谱(IR)的化学分析能力,基于光热诱导共振(photothermal induced resonance,PT... 探讨了原子力显微镜红外光谱技术(AFM-IR)的核心机制、技术进展及其在多个学科中的广泛应用。AFM-IR技术融合了原子力显微镜(AFM)的纳米级空间分辨率与红外光谱(IR)的化学分析能力,基于光热诱导共振(photothermal induced resonance,PTIR)原理,其不仅延续了AFM在微观形貌表征上的优势,还克服了传统红外光谱在空间分辨率上的局限,并且补充了AFM在化学组分分析上的空白。文中阐述了AFM-IR的工作原理和三种成像技术(接触、轻敲和峰值力轻敲),随后着重讨论了其在聚合物复合材料、生物组织、环境污染物检测以及压电铁电材料和电池材料表征等领域的应用实例。同时,也提出了AFM-IR技术在提高信噪比和软物质研究中应用的挑战。最后,提出了未来研究方向,以期推动AFM-IR技术的进一步发展,进而促进其在材料的设计与性能优化中发挥更加关键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子力显微镜红外光谱 纳米结构 聚合物 电池材料 生物工程 环境科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红外光谱的紫外老化沥青扩散行为研究
3
作者 王佳妮 潘阳光 +2 位作者 薛忠军 徐立廷 任万艳 《建筑材料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808-815,共8页
为研究紫外光照射下老化沥青的扩散行为,通过对经历不同暗黑温度、暗黑时长的90#基质沥青紫外老化试样进行不同深度的分层,利用组分分析、红外光谱、原子力显微镜及荧光显微镜等测试手段,对比分析老化沥青的轻、重质组分含量,羰基和亚... 为研究紫外光照射下老化沥青的扩散行为,通过对经历不同暗黑温度、暗黑时长的90#基质沥青紫外老化试样进行不同深度的分层,利用组分分析、红外光谱、原子力显微镜及荧光显微镜等测试手段,对比分析老化沥青的轻、重质组分含量,羰基和亚砜基吸收峰强度,表面微观形貌及荧光显微图像。结果表明:表层老化沥青存在由表及里的扩散,各官能团与组分沿浓度梯度扩散,羰基和亚砜基含量变化率可较好地反映老化沥青的扩散程度;老化沥青的扩散程度与暗黑温度、暗黑时长正相关,其中,暗黑温度对老化沥青的扩散行为影响最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外老化 沥青 扩散行为 红外光谱 组分分析 原子力显微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原子力显微镜的红外光谱在聚合物领域的应用进展 被引量:1
4
作者 罗放 《合成树脂及塑料》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0-55,69,共7页
综述了近年来基于原子力显微镜的红外光谱(AFM-IR)在高分子科学、材料科学等领域的应用进展,着重突出了AFM-IR在表征不同试样时的优势。AFM-IR克服了传统表征手段的诸多缺点,可以在纳米尺度上获得试样的化学组成信息,且表征精确性高,检... 综述了近年来基于原子力显微镜的红外光谱(AFM-IR)在高分子科学、材料科学等领域的应用进展,着重突出了AFM-IR在表征不同试样时的优势。AFM-IR克服了传统表征手段的诸多缺点,可以在纳米尺度上获得试样的化学组成信息,且表征精确性高,检测过程对试样无损,因而在聚合物、复合材料以及薄膜材料等领域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为研究聚合物构效关系、改善多种材料性能提供了重要助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子力显微镜-红外光谱 高分子 聚合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干燥条件下壳聚糖膜表面的微观结构及微观力学性能 被引量:12
5
作者 赵宏霞 金花 蔡继业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649-653,共5页
以自然风干(NW)、真空干燥(VD)及红外干燥(ID)三种干燥方式制备了壳聚糖膜.利用原子力显微镜(AFM)研究这三种壳聚糖膜的表面形貌及微观力学性能.实验结果表明VD和ID改善了膜材料的表面平整度,膜表面粗糙度分别为(5.47±1.34)和(2.79... 以自然风干(NW)、真空干燥(VD)及红外干燥(ID)三种干燥方式制备了壳聚糖膜.利用原子力显微镜(AFM)研究这三种壳聚糖膜的表面形貌及微观力学性能.实验结果表明VD和ID改善了膜材料的表面平整度,膜表面粗糙度分别为(5.47±1.34)和(2.79±0.93)nm,均显著低于NW膜((30.67±8.06)nm).干燥条件对壳聚糖膜的微观力学性能有较大影响:ID壳聚糖膜的粘附力((2595.0±68.5)pN)显著大于NW壳聚糖膜((982.6±149.3)pN)和VD壳聚糖膜((1817.9±279.2)pN);而ID壳聚糖膜的杨氏模量((158.8±15.2)MPa)则低于NW壳聚糖膜((204.3±22.7)MPa)和VD壳聚糖膜((195.8±14.6)MPa)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壳聚糖 自然风干 真空干燥 红外干燥 原子力显微镜 微观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红外光谱与原子力显微技术揭示纳米级大豆肽结构及其与溶解性的关系 被引量:4
6
作者 杨杨 郭庆启 +4 位作者 张娜 刘丽洁 杨晓婉 王冰 石彦国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2期1-5,共5页
以大豆分离蛋白为原料进行胃蛋酶水解,得到大豆肽。通过红外光谱、原子力显微镜对大豆蛋白和大豆肽的二级结构及微观结构进行分析,揭示结构与溶解性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与大豆分离蛋白相比,大豆肽二级结构主要以无规则卷曲为主,其α-... 以大豆分离蛋白为原料进行胃蛋酶水解,得到大豆肽。通过红外光谱、原子力显微镜对大豆蛋白和大豆肽的二级结构及微观结构进行分析,揭示结构与溶解性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与大豆分离蛋白相比,大豆肽二级结构主要以无规则卷曲为主,其α-螺旋和β-折叠结构含量低16.38%,而无序结构的β-转角和无规则卷曲含量高15.37%。大豆肽表面较平滑颗粒较分散,以单个分子状态存在,粒径为大豆分离蛋白的50%,在pH为4.0时,其溶解性为大豆分离蛋白的4.43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分离蛋白 大豆肽 红外光谱 原子力显微技术 溶解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机/无机复合型抗污染油水分离膜研究 被引量:15
7
作者 王枢 褚良银 +3 位作者 陈文梅 顾雪林 李艳 王广金 《高校化学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1-16,共6页
采用界面聚合法对具有陶瓷基膜的聚偏氟乙烯(PVDF)超滤膜进行表面改性,制备出具有聚酰胺/聚乙烯醇(PVA)复合功能表层的抗污染有机/无机复合膜。用红外光谱,电镜扫描和原子力显微镜对复合膜的结构进行了表征。利用制备的复合膜对平均油... 采用界面聚合法对具有陶瓷基膜的聚偏氟乙烯(PVDF)超滤膜进行表面改性,制备出具有聚酰胺/聚乙烯醇(PVA)复合功能表层的抗污染有机/无机复合膜。用红外光谱,电镜扫描和原子力显微镜对复合膜的结构进行了表征。利用制备的复合膜对平均油滴粒径为 2.365μm 的油水乳化液在 0.4MPa 操作压力下进行分离,并系统研究了在界面聚合法制备复合膜过程中各反应物浓度对复合膜油水分离性能的影响。 结果表明复合膜的油截留率随界面聚合反应物浓度增加而增大;哌嗪与对苯二甲酰氯的浓度对于提高复合膜水通量存在最优值,分别为 15g·L-1和 40g·L-1,复合膜水通量随 PVA 浓度增加持续减小;优选性能参数的复合膜的水通量为 190L·m-2·h-1,滤液油含量小于 1.6mg·L-1,油截留率大于 98.5%,皆优于 PVDF 超滤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无机复合膜 抗污染 油水分离 乳化液 界面聚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化学沉积DLC薄膜的摩擦学性能研究 被引量:8
8
作者 阎兴斌 徐洮 +1 位作者 杨生荣 薛群基 《摩擦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169-173,共5页
采用直流电源,以有机溶剂作为碳源,通过电化学沉积方法在单晶硅表面制备了类金刚石碳薄膜.用原子力显微镜、拉曼光谱仪和傅立叶红外光谱仪等表征了薄膜的结构,用DF-PM型动-静摩擦系数精密测定仪考察了薄膜的摩擦学性能.结果表明:电化学... 采用直流电源,以有机溶剂作为碳源,通过电化学沉积方法在单晶硅表面制备了类金刚石碳薄膜.用原子力显微镜、拉曼光谱仪和傅立叶红外光谱仪等表征了薄膜的结构,用DF-PM型动-静摩擦系数精密测定仪考察了薄膜的摩擦学性能.结果表明:电化学沉积含氢类金刚石碳薄膜的硬度较高(约14GPa),薄膜均匀、致密,表面粗糙度小;在室温干摩擦条件下,薄膜同GCr15钢以及α-Al2O3和Si3N4陶瓷对摩时的摩擦系数随载荷增加而略微减小;陶瓷材料/类金刚石碳膜的摩擦系数较低,钢/类金刚石碳膜的摩擦系数较高;类金刚石碳薄膜同Si3N4陶瓷对摩时呈现断裂剥落特征;同GCr15钢对摩时发生转移并形成转移膜,耐磨寿命缩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化学沉积 类金刚石碳膜 摩擦学性能 DLC薄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抑制Q235钢CO_2腐蚀的气液双相咪唑啉衍生物缓蚀剂的缓蚀行为(英文) 被引量:10
9
作者 王彬 杜敏 张静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20-126,共7页
采用失重法、电化学交流阻抗谱(EIS)及傅里叶变换红外(FT-IR)光谱、原子力显微镜(AFM)、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等分析测试方法研究了硫脲基咪唑啉衍生物(TAI)作为抑制CO2腐蚀的气液双相缓蚀剂的缓蚀行为.结果表明,该硫脲基咪唑啉缓蚀剂... 采用失重法、电化学交流阻抗谱(EIS)及傅里叶变换红外(FT-IR)光谱、原子力显微镜(AFM)、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等分析测试方法研究了硫脲基咪唑啉衍生物(TAI)作为抑制CO2腐蚀的气液双相缓蚀剂的缓蚀行为.结果表明,该硫脲基咪唑啉缓蚀剂能有效地抑制Q235钢在气液双相中的CO2腐蚀.AFM测试结果表明该缓蚀剂能显著地降低碳钢表面的腐蚀破坏,并且由于碳钢表面形成的缓蚀剂吸附膜的疏水作用,可在AFM探头和碳钢表面之间检测到更大的粘附力,而探针与试样表面之间的长程静电斥力在气相中增加,在液相中由于表面电荷的屏蔽效应而减小.XPS和FT-IR光谱测试表明液相中和气相中在碳钢表面形成吸附膜的缓蚀剂成分分别是硫脲基咪唑啉衍生物和其酸水解产物——酰胺.以上结果也进一步证实了咪唑啉衍生物在酸性溶液中的水解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2腐蚀 咪唑啉衍生物 酸水解 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 原子力显微镜 X射线光电子能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废旧橡塑合金改性剂制备及其改性基质沥青的机理 被引量:19
10
作者 任瑞波 耿立涛 +1 位作者 徐强 王飞 《建筑材料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528-533,共6页
基于废旧橡胶粉和废旧塑料的组分分析,制备了不同橡塑比(质量比)的废旧橡塑合金改性剂,并研究了废旧橡胶粉和废旧塑料的共混机理;利用优选的废旧橡塑合金改性剂制备了废旧橡塑改性沥青,分析了废旧橡塑合金改性剂对基质沥青的改性机理,... 基于废旧橡胶粉和废旧塑料的组分分析,制备了不同橡塑比(质量比)的废旧橡塑合金改性剂,并研究了废旧橡胶粉和废旧塑料的共混机理;利用优选的废旧橡塑合金改性剂制备了废旧橡塑改性沥青,分析了废旧橡塑合金改性剂对基质沥青的改性机理,测试了废旧橡塑改性沥青的技术性能和存储稳定性.结果表明:当橡塑比为7∶3时,废旧橡胶粉和废旧塑料具有良好的相容性;废旧橡胶与废旧塑料的共混过程及废旧橡塑合金改性剂对基质沥青的改性过程均以物理作用为主;废旧橡塑合金改性剂与基质沥青具有良好的相容性,废旧橡塑改性沥青具有良好的技术性能和存储稳定性.废旧橡塑合金改性剂明显改善了基质沥青的路用性能,具有应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废旧橡塑合金改性剂 红外分析 差热分析 组分分析 原子力显微镜分析 PG分级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涤纶材料表面类金刚石薄膜的沉积及其抗菌性能研究 被引量:16
11
作者 王进 潘长江 +2 位作者 李鹏 孙鸿 黄楠 《功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563-565,共3页
 采用乙炔等离子体浸没离子注入与沉积(PIII D),对医用涤纶(PET)缝合环材料进行表面改性,Raman光谱、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和衰减全反射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ATR FTIR)的分析结果表明:在涤纶材料表面有效地沉积了一层类金刚石(DLC)薄膜...  采用乙炔等离子体浸没离子注入与沉积(PIII D),对医用涤纶(PET)缝合环材料进行表面改性,Raman光谱、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和衰减全反射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ATR FTIR)的分析结果表明:在涤纶材料表面有效地沉积了一层类金刚石(DLC)薄膜。原子力显微镜(AFM)的图像分析进一步证明表面平均粗糙度从58.9nm降低到11.2nm。细菌粘附实验结果证明沉积了类金刚石薄膜的表面对5种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SA)、表皮葡萄球菌(SE)、大肠杆菌(EC)、绿浓杆菌(PA)和白色念珠菌(CA)的粘附均有明显抑制作用,其中从培养时间为15h的吸附情况比较来看,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粘附率降低了70%,表皮葡萄球菌降低了8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类金刚石薄膜 细菌粘附 等离子体浸没离子注入与沉积(PIII0D) 涤纶 表面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液相外延碲镉汞表面化学腐蚀研究 被引量:5
12
作者 周连军 王静宇 +7 位作者 田丽萍 任华 袁绶章 李东升 舒畅 王晓娟 谢刚 周嘉鼎 《红外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506-509,522,共5页
应用不同浓度的溴甲醇溶液对液相外延碲镉汞表面进行化学腐蚀,并且测量了腐蚀速率。然后通过原子力显微镜及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了碲镉汞材料的表面状态。发现经过溴甲醇溶液腐蚀后,碲镉汞表面富碲现象较为严重而且表面粗糙度略有增加。
关键词 碲镉汞 化学腐蚀 原子力显微镜 X射线光电子能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温拌胶粉改性沥青的流变和微观性能评价 被引量:12
13
作者 王岚 张琪 冯蕾 《建筑材料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458-1463,1495,共7页
以EM型降黏剂、SDYK型表面活性剂为温拌剂制备温拌胶粉改性沥青.通过动态剪切流变仪(DSR)、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和原子力显微镜(AFM)对胶粉改性沥青(CR)、EM型温拌胶粉改性沥青(CR-EM)和SDYK型温拌胶粉改性沥青(CR-SDYK)的性能进... 以EM型降黏剂、SDYK型表面活性剂为温拌剂制备温拌胶粉改性沥青.通过动态剪切流变仪(DSR)、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和原子力显微镜(AFM)对胶粉改性沥青(CR)、EM型温拌胶粉改性沥青(CR-EM)和SDYK型温拌胶粉改性沥青(CR-SDYK)的性能进行测试,研究2种温拌剂对沥青流变性能的影响,并探究其微观力学性能和宏观流变性能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CR-EM和CR-SDYK的抗变形能力均优于CR;温拌剂对胶粉改性沥青以物理改性为主;2种温拌剂的掺入使沥青微观均方根粗糙度Rq减小、微观杨氏模量增大;利用统计分析软件对3种沥青的微观力学指标(微观杨氏模量)与宏观流变性能(改进车辙因子G*/sin9δ)进行相关性分析,两者具有良好的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拌剂 胶粉改性沥青 动态剪切流变仪 原子力显微镜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g/Zn双元离子注入不锈钢的研制与抗菌性能研究 被引量:5
14
作者 詹玮婷 倪红卫 +3 位作者 陈荣生 霍开富 张寒霜 熊平源 《功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1635-1638,共4页
在单一金属离子抗菌性能和作用范围存在不足的基础上,提出了Ag/Zn双元抗菌金属离子注入制备抗菌不锈钢的方法。该方法将有助于抗菌广谱性和抗菌性能的提高,迄今未有双元抗菌金属离子不锈钢的报道。平板菌落计数法表明,Ag/Zn双元离子注... 在单一金属离子抗菌性能和作用范围存在不足的基础上,提出了Ag/Zn双元抗菌金属离子注入制备抗菌不锈钢的方法。该方法将有助于抗菌广谱性和抗菌性能的提高,迄今未有双元抗菌金属离子不锈钢的报道。平板菌落计数法表明,Ag/Zn双元离子注入试样对革兰氏阴性大肠杆菌(E.coil)和革兰氏阳性金黄色葡萄球菌(S.aureus)都具有优良的抗菌效果(抗菌率>99%);电化学极化曲线表明,注入试样的耐腐蚀性能较未注入试样略有提高;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原子力显微镜(AFM)等对离子注入层离子化学状态及微观形貌进行了表征,并初步讨论了注入层性质与抗菌性能之间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子注入 抗菌不锈钢 平板菌落计数法 电化学极化曲线 X射线光电子能谱 原子力显微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ECVD淀积氮化硅薄膜性质研究 被引量:44
15
作者 王晓泉 汪雷 +3 位作者 席珍强 徐进 崔灿 杨德仁 《太阳能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341-344,共4页
使用等离子体增强化学气相沉积(PlasmaEnhancedChemicalVaporDeposition,PECVD)在P型硅片上沉积了氮化硅(SiNx)薄膜,使用薄膜测试仪观察了薄膜的厚度、折射率和反射光谱,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原子力显微镜(AFM)观察了截面和表面形貌... 使用等离子体增强化学气相沉积(PlasmaEnhancedChemicalVaporDeposition,PECVD)在P型硅片上沉积了氮化硅(SiNx)薄膜,使用薄膜测试仪观察了薄膜的厚度、折射率和反射光谱,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原子力显微镜(AFM)观察了截面和表面形貌,使用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和能谱仪(EDX)分析了薄膜的化学结构和成分。最后,考察了薄膜在经过快速热处理过程后的热稳定性,并利用霍尔参数测试仪(Hall)比较了薄膜沉积前后载流子迁移率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阳电池 PECVD 氮化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二氧化钛的晶型转变及光催化性能研究 被引量:22
16
作者 孙丽萍 高山 +2 位作者 赵辉 霍丽华 赵经贵 《功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632-634,共3页
 采用溶胶 凝胶法制得稳定的TiO2透明溶胶,凝胶经焙烧制备了纳米TiO2粉体,利用FT IR、XRD和原子力显微镜(AFM)技术对其进行了结构和形貌表征,考察了其对水杨酸的光催化活性。研究结果表明,醇胺不同的加入量,对TiO2从锐钛矿转变为金红...  采用溶胶 凝胶法制得稳定的TiO2透明溶胶,凝胶经焙烧制备了纳米TiO2粉体,利用FT IR、XRD和原子力显微镜(AFM)技术对其进行了结构和形貌表征,考察了其对水杨酸的光催化活性。研究结果表明,醇胺不同的加入量,对TiO2从锐钛矿转变为金红石型的晶相转变温度(600~800℃)有很大影响,FT IR谱的423cm-1处吸收峰为金红石型TiO2的特征Ti—O键振动峰,采用310nm的紫外光波长照射时锐钛矿型TiO2粉体具有较高的光催化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二氧化钛 晶型转变 光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溶胶-凝胶V_2O_5薄膜的制备及其电化学特性研究 被引量:7
17
作者 夏长生 吴广明 +3 位作者 张志华 沈军 周斌 倪星元 《功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86-89,92,共5页
优化了以V2O5 粉末、苯甲醇和异丙醇为原料制备 V2O5 薄膜的溶胶 凝胶技术工艺,使用 XRD、FTIR、AFM、UV- VIS- NIR分光光度计和电化学分析等方法研究了薄膜的特性。实验结果表明:采用经过优化的工艺制备的V2O5 溶胶为 V4+ 离子和 V5+ ... 优化了以V2O5 粉末、苯甲醇和异丙醇为原料制备 V2O5 薄膜的溶胶 凝胶技术工艺,使用 XRD、FTIR、AFM、UV- VIS- NIR分光光度计和电化学分析等方法研究了薄膜的特性。实验结果表明:采用经过优化的工艺制备的V2O5 溶胶为 V4+ 离子和 V5+ 离子的混合体,具有很好的稳定性和重复性;随热处理温度的升高,薄膜结构收缩,晶粒长大,V4+ 离子逐渐被氧化为V5+离子;V2O5 薄膜具有良好的电化学伏安循环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胶-凝胶技术 五氧化二钒薄膜 电化学 阴极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硫脲基松香咪唑啉季铵盐对A3碳钢的缓蚀性能 被引量:5
18
作者 郭睿 李晓芳 +1 位作者 甄建斌 程敏 《精细化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326-333,共8页
以松香、二乙烯三胺、3-氯-2-羟基丙烷磺酸钠和硫脲为原料,经酰胺化、季铵化和脱氨缩合3步反应合成了硫脲基松香咪唑啉季铵盐,并用红外和核磁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采用失重法、动电位极化曲线、交流阻抗以及接触角测试分析了目标产物在... 以松香、二乙烯三胺、3-氯-2-羟基丙烷磺酸钠和硫脲为原料,经酰胺化、季铵化和脱氨缩合3步反应合成了硫脲基松香咪唑啉季铵盐,并用红外和核磁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采用失重法、动电位极化曲线、交流阻抗以及接触角测试分析了目标产物在质量分数为15%的盐酸溶液中对A3碳钢的缓蚀性能。采用AFM及XPS对产物的吸附膜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目标产物的缓蚀率随其质量分数的增加先增大后减小,当目标产物质量分数增至占盐酸质量的0.4%时,缓蚀率最高达到90.78%;该物质是一种阴极控制为主的混合型缓蚀剂;AFM及XPS结果证实,目标产物确实可以在碳钢表面形成缓蚀剂吸附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硫脲基松香咪唑啉季铵盐 缓蚀性能 极化曲线 交流阻抗 接触角 AFM A3碳钢 环境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种常规方法提取伊利石有效钾的机制比较 被引量:4
19
作者 李婷 王火焰 +1 位作者 陈小琴 周健民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654-662,共9页
采用化学分析、X射线衍射、中红外光声光谱以及原子力显微镜的方法,比较了0.2 mol L^(-1)四苯硼钠法、1 mol L^(-1)沸硝酸法、2 mol L^(-1)冷硝酸法和2 mol L^(-1)热盐酸法浸提伊利石中有效钾的机制。结果表明,四苯硼钠法浸提时,伊利石... 采用化学分析、X射线衍射、中红外光声光谱以及原子力显微镜的方法,比较了0.2 mol L^(-1)四苯硼钠法、1 mol L^(-1)沸硝酸法、2 mol L^(-1)冷硝酸法和2 mol L^(-1)热盐酸法浸提伊利石中有效钾的机制。结果表明,四苯硼钠法浸提时,伊利石中钾素释放量达到全钾量的59.5%,且基本均通过层间交换反应予以释放,结构离子铁、铝和硅释放量极低;采用三种酸溶液浸提时,其钾素释放量仅占全钾量的1.53%~2.46%,通过层间交换反应释放的钾量占释放量的比例为88.4%~94.0%。四苯硼钠浸提时伊利石层间距扩大,产生次生过渡矿物,并形成富硅表层,但在伊利石表面无溶蚀特征;三种酸溶液浸提时伊利石结构无改变,但其结晶度降低,且表面有明显的溶蚀特征。因此,土壤矿物层间钾是作物可利用有效钾的主要来源,三种酸溶液浸提方法一方面低估了有效钾容量,另一方面提取了一部分不能为植物所利用的结构态钾,不适宜于用来评价伊利石及土壤有效钾库容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效钾 X射线衍射(XRD) 中红外光声光谱(FTIR-PAS) 原子力显微镜(AFM) 伊利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哌嗪酰胺/聚砜纳滤复合膜结构的研究 被引量:2
20
作者 张宇峰 郭豪 +3 位作者 刘恩华 武长城 杜启云 肖长发 《天津工业大学学报》 CAS 2007年第5期1-5,共5页
以哌嗪水溶液和均苯三甲酰氯正己烷溶液,通过油水两相界面聚合在聚砜超滤膜表面形成功能层,制备了超薄聚哌嗪酰胺/聚砜纳滤复合膜,利用衰减全反射傅立叶变换红外技术和X光电子能谱研究了超薄复合膜(TFC)表面化学结构,利用扫描电子显微... 以哌嗪水溶液和均苯三甲酰氯正己烷溶液,通过油水两相界面聚合在聚砜超滤膜表面形成功能层,制备了超薄聚哌嗪酰胺/聚砜纳滤复合膜,利用衰减全反射傅立叶变换红外技术和X光电子能谱研究了超薄复合膜(TFC)表面化学结构,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和原子力显微镜观察了膜的形态结构.结果表明,在最初很短聚合时间(<30s)内基膜表面形成一层聚酰胺脱盐功能层.新生功能层不能阻隔两相界面聚合,使得功能层不断增厚趋于稳定.基膜表层对复合膜通量影响很大,基膜表层越薄,所得TFC通量越大;TFC表面粗糙度与其性能关系密切,适宜的粗糙度可以使其获得高通量和高脱盐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酰胺/聚砜复合膜 纳滤 傅立叶变换红外 X光电子能谱 原子力显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