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24篇文章
< 1 2 2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heoretical Insights into the Atomic and Electronic Structures of Polyperyleneimide:On the Origin of Photocatalytic Oxygen Evolution Activity
1
作者 Yi-Qing Wang Zhi Lin +1 位作者 Ming-Tao Li Shao-Hua Shen 《电化学(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8-36,共9页
Polymeric perylene diimide(PDI)has been evidenced as a good candidate for photocatalytic water oxidation,yet the origin of the photocatalytic oxygen evolution activity remains unclear and needs further exploration.Her... Polymeric perylene diimide(PDI)has been evidenced as a good candidate for photocatalytic water oxidation,yet the origin of the photocatalytic oxygen evolution activity remains unclear and needs further exploration.Herein,with crystal and atomic structures of the self-assembled PDI revealed from the X-ray diffraction pattern,the electronic structure is theoretically illustrated by the first-principles 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 calculations,suggesting the suitable band structure and the direct electronic transition for efficient photocatalytic oxygen evolution over PDI.It is confirmed that the carbonyl O atoms on the conjugation structure serve as the active sites for oxygen evolution reaction by the crystal orbital Hamiltonian group analysis.The calculations of reaction free energy changes indicate that the oxygen evolution reaction should follow the reaction pathway of H_(2)O→^(*)OH→^(*)O→^(*)OOH→^(*)O_(2)with an overpotential of 0.81 V.Through an in-depth theoretical computational analysis in the atomic and electronic structures,the origin of photocatalytic oxygen evolution activity for PDI is well illustrated,which would help the rational design and modification of polymeric photocatalysts for efficient oxygen evolu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hotocatalytic oxygen evolution Polymeric perylene diimide atomic structure Electronic structure Reaction pathway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智能赋能核科技发展:人工智能在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的应用现状与前景展望
2
作者 杨红义 吕兆福 +14 位作者 郭冰 宋青 朱庆福 于婷 安世忠 任丽霞 郑安然 张英逊 高继宁 商澄铭 黄鹏 王文 余华金 夏芸 伍险峰 《原子能科学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757-1769,共13页
本文旨在系统梳理人工智能(AI)技术在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简称原子能院)各研究领域的应用现状,精准识别当前存在的应用空白、技术瓶颈与数据壁垒,并基于此科学制定原子能院未来AI研发路线图。通过全面调研与分析,聚焦原子能院在核物... 本文旨在系统梳理人工智能(AI)技术在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简称原子能院)各研究领域的应用现状,精准识别当前存在的应用空白、技术瓶颈与数据壁垒,并基于此科学制定原子能院未来AI研发路线图。通过全面调研与分析,聚焦原子能院在核物理、核化学与放射化学、反应堆工程、核安全、核技术应用等核心领域的AI应用实践,总结代表性成果,深入剖析AI与核科技创新链、产业链融合不足的深层次原因,评估高质量数据缺口、模型可靠性验证需求、算力与网络设施短板等关键制约因素。研究表明,原子能院已积极布局AI应用,建成超算设施支撑数字化研发,并在多个方向取得突破性成果。然而,存在的显著挑战为:AI产业链与核领域双链融合不深;高质量核领域训练数据在规模、质量及共享机制上存在瓶颈;现有大模型可解释性不足,其在核领域关键场景的准确性、鲁棒性、安全性亟需大量严格验证;算力资源与国际先进水平有差距,传统科学装置智能化升级需求迫切,现有网络设施难以满足未来数据治理与模型训练需求。为应对挑战并把握机遇,原子能院未.来将重点推进构建核智融合创新体系,健全数据治理与建设平台,建立核领域基础模型平台,打造核科技综合研究平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子能院 人工智能 核能技术 智能装备 数据治理 模型可靠性 核智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笼目结构表面的原子操纵及图形化研究
3
作者 周贞如 王婷婷 +11 位作者 范浩龙 李燕 郝小雨 詹凌涛 曹雄柏 余钦泽 杨惠霞 张腾 张全震 陈岚 王业亮 高鸿钧 《真空科学与技术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619-627,共9页
原子操纵技术在新型量子结构可控构筑、新奇物性调控和探索新型纳电子器件等领域具有重要作用,应用前景广阔。目前,大多数原子操纵是在单质金属表面如Cu(111)、Au(111)和半导体如Si、InAs等表面进行,而在更加复杂的表面,例如笼目(Kagome... 原子操纵技术在新型量子结构可控构筑、新奇物性调控和探索新型纳电子器件等领域具有重要作用,应用前景广阔。目前,大多数原子操纵是在单质金属表面如Cu(111)、Au(111)和半导体如Si、InAs等表面进行,而在更加复杂的表面,例如笼目(Kagome)结构表面的原子操纵技术却鲜有涉及。在本研究工作中,通过扫描隧道显微镜(STM)超高精度原子操纵技术,首次在笼目结构KV3Sb5的Sb表面实现了钾(K)原子的精确操控及其原子图案化构筑,操控STM探针可控地推动K原子,克服了Sb表面势能起伏对原子定向移动所造成的干扰,成功将K原子进行了单晶格和连续多晶格的精确迁移,并构建出规则的“BIT”原子图案。除此之外,实验表明,Sb表面电荷密度波(CDW)诱导的对称性破缺,为K原子提供了各向异性的势能基准,显著提升了操纵精度。研究工作不仅拓展了原子操纵技术的应用范围,验证了STM在复杂笼目结构材料表面实现原子级操控的可行性,也为未来新型纳米电子器件在原子尺度的定向设计提供了重要的实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笼目结构 电荷密度波 原子操纵 原子图形化 扫描隧道显微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子力显微镜观察体外纯化蛋白分子的表面结构
4
作者 陈昭颖 方骁枫 +5 位作者 刘丹彦 陈梦琴 凌夕 赵洁旻 魏伟 吴育晶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93-199,共7页
目的以课题组纯化获得的蛋白样本为观察对象,对比原子力显微镜(atomic force microscope,AFM)及扫描电子显微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SEM)的观察结果,并总结AFM观察生物大分子的主要问题和解决方法。方法将蛋白样本使用PBS稀释... 目的以课题组纯化获得的蛋白样本为观察对象,对比原子力显微镜(atomic force microscope,AFM)及扫描电子显微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SEM)的观察结果,并总结AFM观察生物大分子的主要问题和解决方法。方法将蛋白样本使用PBS稀释至15 nmol·L^(-1),分别固定于载玻片、硅片和云母片上烘干,制成固相观察样本,SEM样本在观察前镀铂,使用AFM及SEM观察蛋白质表面结构,计算样本高度,对比结果差异。结果带正电的蛋白样本在观察时由于AFM探针的斥力会向右偏移;云母片能很好地消除蛋白正电荷从而避免样本移动;PBS能为蛋白样本提供良好的稳定环境,但PBS盐结晶会干扰探针运行和成像清晰度;SEM样本需要镀铂后观察,无法达到AFM的精度。结论使用AFM和SEM均可在体外环境直接观察蛋白质结构,AFM能提供更高精度的观察结果;在蛋白样本稳定性允许的情况下首选超纯水为溶剂载体,乙醇等挥发性液体也可作为溶剂载体,AFM的应用可为药理学生物大分子互作研究提供一新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子力显微镜 扫描电子显微镜 受体结构 蛋白质体外结构 超微结构 云母载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在碳化物陶瓷中构筑金属原子层分相共生结构
5
作者 鲍伟超 郭晓杰 +5 位作者 辛晓婷 彭湃 王新刚 刘吉轩 张国军 许钫钫 《无机材料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7-22,共6页
在保持结构陶瓷高硬度的同时提高其韧性和塑性,可以显著拓展其在极端环境中的应用前景,其中微结构设计是一项重要策略。本工作研究了在碳化物陶瓷中构筑金属单原子层分相共生结构的可行性。以过渡金属单质、石墨和少量Al为原材料,采用... 在保持结构陶瓷高硬度的同时提高其韧性和塑性,可以显著拓展其在极端环境中的应用前景,其中微结构设计是一项重要策略。本工作研究了在碳化物陶瓷中构筑金属单原子层分相共生结构的可行性。以过渡金属单质、石墨和少量Al为原材料,采用放电等离子体烧结工艺在1900℃和30 MPa压力下制备不同组元数的过渡金属碳化物陶瓷,发现只有高熵(TiZrHfNbTa)C陶瓷形成了Al原子层分相共生结构。该结构不是长程序的单相化合物(如MAX相),而是一种无周期性的碳化物和金属单原子层交叉堆叠的复合物。通过纳米至原子尺度的球差校正透射电子显微镜和能谱表征,揭示了少量Al单原子层无周期性地嵌入高熵碳化物面心立方结构的{111}面。结合第一性原理计算,发现形成原子层分相共生结构的关键因素不是Al在不同碳化物晶格中的扩散差异,而是高熵带来的热力学稳定性、晶格畸变和迟滞扩散效应等。本研究有助于推动结构陶瓷中原子尺度微结构的设计和调控,从而获得硬度-强度-韧性综合力学性能优异的结构陶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构陶瓷 高熵碳化物陶瓷 金属原子层分相 共生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音速动力喷雾装置结构优化及尘噪协同控制效果研究
6
作者 张天 陶爽 +4 位作者 葛少成 李胜 王长友 穆新升 郭雨浩 《煤炭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540-2549,共10页
超音速同轴气动喷雾降尘技术在呼吸性粉尘方面治理良好,其具有喷雾浓度高、雾滴粒径小、运动速度快等优势,但会带来严重的噪声污染,尤其是高频噪声。为解决该问题,对超音速同轴气动雾化降尘装置进行了结构优化,通过COMSOL Multiphysics... 超音速同轴气动喷雾降尘技术在呼吸性粉尘方面治理良好,其具有喷雾浓度高、雾滴粒径小、运动速度快等优势,但会带来严重的噪声污染,尤其是高频噪声。为解决该问题,对超音速同轴气动雾化降尘装置进行了结构优化,通过COMSOL Multiphysics软件研究了该装置优化前后拉瓦尔喷管内流场速度分布及声场分布,验证了其可行性,并结合试验,利用YSD130噪声分析仪、激光粒度分析仪、粉尘采样器开展测量,研究了不同气动压力、水流量下的喷雾噪声特性和变化规律及两喷嘴的雾滴粒径、降尘效率。结果表明:在拉瓦尔喷管内,两喷嘴声压级沿中心轴向外皆逐渐降低。优化后喷管内超音速层的厚度减小,使其所对应的声压级降低。当水流量为10 L/h时,随气动压力增大,两喷嘴声源处高频段声压级均呈增长趋势,传播方向处优化前呈先增大后减小趋势转变为上升趋势。优化后声源处声压级降低了约16.7%,峰值声压级降低了8.5%~9.3%,传播方向处声压级降低了约18%。气动压力为0.4 MPa时,随水流量增大,声源处优化前声压级由一直增大转变为低频段声压级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中高频段呈上升趋势,传播方向处优化前呈先增大后减小趋势转变为下降趋势。优化后喷嘴声源处声压级降低了约9.8%,峰值声压级降低了19.2%~20.9%,传播方向处声压级降低了约12.7%。压力为0.4 MPa,水流量为12 L/h时,两喷嘴雾滴数量在50%的雾滴粒径皆在11μm左右,空间分布均匀。降尘效果随着测试时间的增加呈线性增长,降尘效率皆达到84%以上。研究在保证喷雾降尘效果的同时,通过结构优化降低了雾化过程的致噪声压级,为超音速动力降尘喷雾的安全应用及粉尘、噪声的协同控制提供了理论与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音速同轴雾化 结构优化 噪声测量 降尘效率 喷雾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向基因调控网络的基因关联分析算法
7
作者 李志杰 廖莎 +1 位作者 刘安丰 李青蓝 《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55-165,共11页
基因调控网络是基于微阵列基因表达数据,对基因之间表达关系依赖程度的一种仿真或重建。从基因表达数据挖掘基因之间存在的一定程度因果关系,对重构基因调控网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提出一种基于频繁原子序列关联熵的基因关联分析算法... 基因调控网络是基于微阵列基因表达数据,对基因之间表达关系依赖程度的一种仿真或重建。从基因表达数据挖掘基因之间存在的一定程度因果关系,对重构基因调控网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提出一种基于频繁原子序列关联熵的基因关联分析算法,通过基因关联熵有效识别基因之间的因果关系,并采用启发式搜索策略构建基因关联贝叶斯调控网络(gene association based Bayesian regulatory,GABR)。与基因贝叶斯网络描述基因表达水平值之间依赖关系不同,GABR是一种基因序列贝叶斯网络,基因关联分析对象是生物组织样本的基因表达值排序并置换为基因列下标所形成的序列。算法的优势在于基因变量取值原子序列,该基因为原子序列的结果,基因关联熵以及条件概率分布的计算更符合基因表达数据分析的生物本质特征。ALARM网络模拟数据的实验结果表明,基因关联分析算法性能明显优于同类算法。在酵母菌微阵列基因数据GDS2267和小鼠胚胎基因GSE76118等GEO数据集进行实验,测试结果表明GABR方法重构的基因调控网络具有较高的有效性和鲁棒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因表达数据 基因调控 频繁原子序列 关联熵 基因序列贝叶斯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卤族轴向配位原子对Fe-N_(4)位点氧还原活性调控机制的密度泛函理论研究
8
作者 徐昊 李若鹏 +2 位作者 杨培霞 刘安敏 白杰 《无机化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95-701,共7页
采用密度泛函理论构建了不同卤族轴向配位原子修饰的碳载Fe-N_(4)位点(Fe原子与同一水平面的4个N原子配位成键)模型(Fe-N_(4)-F/C、Fe-N_(4)-Cl/C和Fe-N_(4)-Br/C),通过计算上述模型的态密度、Mulliken电荷、氧还原中间体吸附能以及氧... 采用密度泛函理论构建了不同卤族轴向配位原子修饰的碳载Fe-N_(4)位点(Fe原子与同一水平面的4个N原子配位成键)模型(Fe-N_(4)-F/C、Fe-N_(4)-Cl/C和Fe-N_(4)-Br/C),通过计算上述模型的态密度、Mulliken电荷、氧还原中间体吸附能以及氧还原自由能,深入研究卤族轴向配位原子对Fe中心电子结构和吸附行为的调控机理,明确不同卤族轴向原子与Fe-N_(4)位点氧还原活性之间的构效关系。计算结果发现,引入Br作为轴向配位原子可以有效优化Fe原子的电子结构,从而适当降低Fe中心对OH*中间体的吸附强度,促进OH*解吸反应顺利进行。与Fe-N_(4)/C模型相比,Fe-N_(4)-Br/C模型具有更低的决速步骤(即OH*解吸)反应能垒。因此预测卤族轴向配位原子修饰策略能够改善Fe-N_(4)位点的氧还原本征催化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还原反应 Fe-N_(4)位点 卤族轴向配位原子 电子结构 密度泛函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1_(2)-Ni_(3)Al亚晶格第三合金化元素原子占位研究
9
作者 王锟 张静 马文来 《西北工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85-294,共10页
L1_(2)晶格结构Ni_(3)Al相为航空发动机镍基高温合金最重要的强化相,其亚晶格上合金体系组成元素的原子占位配置对热-力环境下服役性能起决定性作用。针对L1_(2)-Ni_(3)Al内不同亚晶格上原子占位的时-空信息追踪与第三合金化元素的占位... L1_(2)晶格结构Ni_(3)Al相为航空发动机镍基高温合金最重要的强化相,其亚晶格上合金体系组成元素的原子占位配置对热-力环境下服役性能起决定性作用。针对L1_(2)-Ni_(3)Al内不同亚晶格上原子占位的时-空信息追踪与第三合金化元素的占位能力评估,通过求解微观扩散动力学方程,构建三元合金体系相场模型,得到单晶格格点原子密度分布,研究了经FCC→L1_(2)+D022相变路径后的Ni-Al-Cr与Ni-Al-V沉淀相L1_(2)-Ni_(3)Al中的原子占位。结果表明,平衡期占位通过与时间相关的有序化过程消除相变早期的同相/异相竞争生长,以及界面迁移对亚晶格上原子占位带来的随机波动性影响;Ni-Al-Cr与Ni-Al-V中Ni_(3)Al相均为复合金属间化合物相,Ni、Al亚晶格上反位、替位为双溶质比的函数;Cr、V添加对Ni_(3)Al中不同亚晶格的反位、替位的影响具有明显差异性,与晶格类型、缺陷类型以及组元类型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1_(2)结构 Ni_(3)Al 亚晶格原子占位 固态相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结构内混式抑尘喷嘴雾化特性实验研究
10
作者 邵和 郑沂怡 +1 位作者 李文璞 梁忠秋 《太原理工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77-686,共10页
【目的】为了研究喷嘴结构对内混式喷嘴雾化特性的影响。【方法】采用粒径分析和粒子图像测速(PIV)系统,在相同的初始条件下对3种不同内混式喷嘴的雾化特性进行了对比分析。进一步地,利用Fluent软件对喷嘴的内部流动特性和雾化场射流特... 【目的】为了研究喷嘴结构对内混式喷嘴雾化特性的影响。【方法】采用粒径分析和粒子图像测速(PIV)系统,在相同的初始条件下对3种不同内混式喷嘴的雾化特性进行了对比分析。进一步地,利用Fluent软件对喷嘴的内部流动特性和雾化场射流特性开展了数值模拟,以揭示内部结构与雾化性能之间的内在联系。【结果】研究结果表明:随着供水压力的逐步增加,三种内混式雾化喷嘴在雾化射程、雾化角度、雾滴速度以及雾滴粒径方面均展现出显著的增大趋势,喷嘴的雾化范围受到喷孔形状的影响显著,其中扇形喷孔的喷雾作用范围最广,而圆形喷孔则在喷雾射程上表现最佳。在较高的气水压力比(ALR)下,混合腔较长的喷嘴能够维持理想的雾滴粒径,在相同的初始边界条件下,空气帽出口处为圆形的喷嘴所产生的雾滴速度高于扇形喷嘴。数值模拟结果与实验数据基本一致,VOF多相流模型预测的雾化角度与实验观测值几乎吻合。模拟进一步揭示了液相在扇形喷孔喷嘴混合腔内部的回流现象,导致大液滴被压缩空气推向两侧,形成了发散态的雾化场。相比之下,圆形喷孔喷嘴的混合腔内液相集中于中央,形成了集束态的雾化场,且在喷口附近,雾滴速度随轴向距离的增加而降低,雾滴粒径则随之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混式喷嘴 空气助力 雾化特性 数值模拟 结构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据缺失情况下的原子钟频率稳定度评估方法
11
作者 雷雨 赵丹宁 乔海花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44-350,共7页
针对数据间断和无数据段时原子钟的频率稳定度评估问题,给出补零、线性模型拟合和重采样3种缺失数据处理方法,并提出计算重叠哈达玛方差的直接计算法,然后基于钟差仿真数据对比分析不同处理方法对计算频率稳定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数... 针对数据间断和无数据段时原子钟的频率稳定度评估问题,给出补零、线性模型拟合和重采样3种缺失数据处理方法,并提出计算重叠哈达玛方差的直接计算法,然后基于钟差仿真数据对比分析不同处理方法对计算频率稳定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数据缺失率分别低于1%、10%和20%时,补零、线性模型拟合和重采样法计算的稳定度与真实稳定度比较接近,补零和线性模型拟合法仅适用于缺失数据量较少的情况,而重采样法比前两者具有更好的适用性;直接计算法在数据缺失率达到50%时仍能准确评估稳定度,在缺失数据量较多的情况下可利用原始数据直接进行稳定度评估。最后,对存在钟差数据缺失的BDS-3星载原子钟的频率稳定度进行评估,结果表明,星载铷钟、氢钟的平均万秒稳和日稳分别优于2.12×10^(-14)和2.15×10^(-15),与GPSⅢA铷钟和Galileo氢钟基本处于同一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子钟 频率稳定度 数据缺失 数据填补 重叠哈达玛方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强相互作用Rydberg气体中的自组织光学斑图
12
作者 沈嘉宁 白正阳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6-32,共7页
理论研究了在非均匀耦合光束作用下,Rydberg原子气体中光的非线性传播动力学.通过电磁感应透明(electromagnetically induced transparency,EIT)效应,Rydberg原子之间的长程相互作用可以有效映射到光场上,从而产生很强的光子-光子相互作... 理论研究了在非均匀耦合光束作用下,Rydberg原子气体中光的非线性传播动力学.通过电磁感应透明(electromagnetically induced transparency,EIT)效应,Rydberg原子之间的长程相互作用可以有效映射到光场上,从而产生很强的光子-光子相互作用.以往的研究中,耦合光场被视为空间均匀的常数场,光场的相互作用具有空间平移不变性的势能.在排斥原子相互作用的情况下,当探测光场的强度超过临界阈值时,由于动量空间中roton模式的不稳定性,体系会发生一级相变,系统会自组织形成光学斑图.但在实际实验中,耦合光的空间分布往往是非均匀的,这种非均匀性一定程度上会破坏体系的空间平移不变性.计算显示,当考虑有限耦合光束腰,在原子密度较低时,系统依然可以自组织形成光学图案结构;但随着原子密度的增加,由于体系的非均匀激发增加,斑图边缘处的结构会被破坏.该结果不仅有助于发展Rydberg非线性光学,还对在多体体系中设计新型非线性光学器件有着潜在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YDBERG原子 电磁感应透明 自组织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原子Pt负载在锐钛矿(001)表面的电光学特性研究
13
作者 靳帆 赵志超 《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43-50,共8页
基于第一性原理的多体格林函数理论方法,系统探究了锐钛矿TiO_(2)(001)表面负载Pt单原子催化剂的电子结构和光学性质,考虑Pt在完美表面和缺陷表面(O空位)两种基底上的负载.结果发现,Pt会在TiO_(2)禁带中间、价带和导带边缘引入新能级,... 基于第一性原理的多体格林函数理论方法,系统探究了锐钛矿TiO_(2)(001)表面负载Pt单原子催化剂的电子结构和光学性质,考虑Pt在完美表面和缺陷表面(O空位)两种基底上的负载.结果发现,Pt会在TiO_(2)禁带中间、价带和导带边缘引入新能级,但不同基底负载的Pt单原子催化剂存在不同的带隙特性.Pt的负载会引起体系光学吸收红移,增大光学吸收范围,延伸光吸收至可见光甚至是红外区域,提升可见光活化的可能性,同时改善体系的激子束缚能,有利于空穴与电子有效分离,这可能是Pt负载后光催化性能提升的原因之一.然而,若在可见光或低能量紫外光激发后,分离的电子与空穴没有及时参与反应,体系衰变回最低激发态,此时极大的激子束缚能可能会加速电子与空穴重组,不利于表面催化反应的进行.负载在O空位的催化剂最低激发态的激子束缚能比完美表面小,重组速率慢.计算结果能够为理解单原子催化剂结构-性能关系提供一些见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氧化钛 Pt单原子催化剂 多体格林函数理论 电子结构 光吸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分子筛负载单原子金属催化剂的研究进展
14
作者 时骏 张成喜 陈强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32-541,共10页
近年来,利用分子筛的热稳定性和择形性作为负载单原子金属催化剂的载体已成为催化领域的研究热点。该类催化剂可将催化活性中心原子利用率提高至理想的100%,显著改善催化性能。对分子筛负载单原子金属催化剂的合成方法、催化性能、结构... 近年来,利用分子筛的热稳定性和择形性作为负载单原子金属催化剂的载体已成为催化领域的研究热点。该类催化剂可将催化活性中心原子利用率提高至理想的100%,显著改善催化性能。对分子筛负载单原子金属催化剂的合成方法、催化性能、结构表征及应用等方面进行了归纳总结与系统性分析和讨论,指出了单原子金属催化剂结构特点及其对应表征方法的主要进展。在此基础上,对分子筛负载单原子金属催化剂在规模化合成和先进表征等领域面临的挑战及研究前景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子筛 单原子催化 热稳定性 择形性 结构特征 催化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离心喷嘴喷雾特性对燃烧室火焰结构影响的测量分析
15
作者 陈坚 董清清 薛九天 《航空发动机》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03-108,共6页
航空发动机燃烧室多使用液态燃料,而液态燃料的燃烧过程通常伴随着雾化、蒸发及掺混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燃油的雾化质量将直接影响蒸发及掺混的效果,从而对燃烧室燃烧、点火及排放性能产生直接的影响。为了研究离心喷嘴喷雾特性对火... 航空发动机燃烧室多使用液态燃料,而液态燃料的燃烧过程通常伴随着雾化、蒸发及掺混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燃油的雾化质量将直接影响蒸发及掺混的效果,从而对燃烧室燃烧、点火及排放性能产生直接的影响。为了研究离心喷嘴喷雾特性对火焰结构的影响,采用激光粒度分析仪等雾化测量系统,针对离心喷嘴的流量、喷雾锥角,以及喷口下游不同轴向位置的液滴索太尔平均直径、液滴尺寸分布指数等进行测量,并将其与火焰结构特征相结合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随着供油压力的提高,喷雾锥角逐渐增大,当供油压力达到0.3 MPa后,锥角基本保持为定值;喷嘴的流量逐渐增大,并与油压呈二次曲线增大关系;索太尔平均直径和液滴尺寸分布指数先迅速减小,之后其减小的程度减缓。在相同供油压力下,随着测点距离的增加,索太尔平均直径呈减小趋势,但液滴尺寸分布指数出现先减小(测点位置为20、30 mm)后增大(测点位置为40 mm)的趋势。火焰的初始扩张角度与喷雾锥角的变化趋势基本相同,同时燃油与气流之间的剪切力随着供油压力的提高而增大,增强了燃油的二次雾化,使得火焰的高亮度区域向燃烧室两侧转移,并基本稳定在剪切层,且其范围逐渐扩大并后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心喷嘴 喷雾锥角 索太尔平均直径 火焰结构 液态燃料 航空发动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强金属-载体相互作用的表征和构筑方法及其应用进展
16
作者 金科 《石油炼制与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79-188,共10页
强金属-载体相互作用(SMSI)在催化研究中占据核心地位,其在负载型金属催化材料的性能调控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SMSI效应的引入改善了负载型催化剂中活性金属组分的几何结构和电子结构,可提高催化活性和目标产物选择性,并增强催化剂的稳... 强金属-载体相互作用(SMSI)在催化研究中占据核心地位,其在负载型金属催化材料的性能调控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SMSI效应的引入改善了负载型催化剂中活性金属组分的几何结构和电子结构,可提高催化活性和目标产物选择性,并增强催化剂的稳定性。详细阐述了SMSI效应的表征技术、典型特征、构筑策略及其适用场景,回顾了SMSI效应在能源转化、环境保护和精细化学品合成领域的应用进展,探讨了其催化作用机制。未来,需开发更高效的表征技术以深入揭示SMSI效应的形成机制。此外,应拓展SMSI效应的应用领域,以满足不同工业场景和环境的催化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金属-载体相互作用 电子转移 包覆结构 可逆性 吸附质诱导法 原子层沉积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alculation of the fine structure of the level in Rydberg state of lithium 被引量:1
17
作者 HUXian-quan XU Jie +1 位作者 MA Yong HENG Rui-lun 《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B04期59-63,共5页
关键词 Rydberg态能量层 原子核极化 水平间隔 原子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长7_(3)亚段储层微观孔隙结构和固液作用力 被引量:5
18
作者 沈瑞 徐蕾 +5 位作者 李洋 杨航 曾旭 徐锐 董庆浩 艾信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208-2221,共14页
针对鄂尔多斯盆地长7_(3)亚段页岩储层孔隙结构和固液作用力问题,首先,通过聚焦离子束电子显微镜、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和原子力显微镜对纯页岩储层样品开展研究;其次,结合Avizo软件建立页岩多尺度三维重构模型,定量分析页岩孔隙结构特征... 针对鄂尔多斯盆地长7_(3)亚段页岩储层孔隙结构和固液作用力问题,首先,通过聚焦离子束电子显微镜、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和原子力显微镜对纯页岩储层样品开展研究;其次,结合Avizo软件建立页岩多尺度三维重构模型,定量分析页岩孔隙结构特征;最后,提出页岩储层固液相互作用黏附力测试方法,测定原油与孔隙壁面之间的黏附力。研究结果表明:长7_(3)储层发育有粒间孔、粒内孔和有机质孔隙,有机质孔隙形状主要有条状、弯月状和椭圆状;在微米尺度下,可以清晰看到层理缝;在纳米尺度下,不同页岩结构的样品孔隙结构特征无明显差异,孔喉形态多为片状和条状;有机质与原油之间的黏附力最大,长英质与原油之间的黏附力次之,层理面与原油之间的黏附力最小,3种平均黏附力分别为0.098、0.063和0.041μN,长7_(3)页岩储层中壁面原油启动难度较大,这从力学角度解释了该区为原位转化重点区域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油 孔隙结构 渗流 黏附力 有机质孔 原子力显微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iNb金属玻璃原子结构和力学性能的分子动力学研究 被引量:1
19
作者 马亮 潘少鹏 牛晓峰 《功能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6001-6008,6018,共9页
采用分子动力学模拟的方法,对不同成分的NiNb合金进行原子结构和力学性能方面的研究。通过对降温过程中玻璃转变温度的变化和高温熔体混合焓、混合熵的变化对比发现,在成分点c_(Ni)=0.65前后,合金表现出截然不同的变化趋势。同时利用双... 采用分子动力学模拟的方法,对不同成分的NiNb合金进行原子结构和力学性能方面的研究。通过对降温过程中玻璃转变温度的变化和高温熔体混合焓、混合熵的变化对比发现,在成分点c_(Ni)=0.65前后,合金表现出截然不同的变化趋势。同时利用双体分布函数,配位数,Warren-Cowley参数,键对分析,准近邻原子等方法对NiNb合金进行原子结构相关分析,发现在c_(Ni)=0.65前后,部分结构参数也表现出不同趋势,说明在此成分点前后,NiNb金属玻璃在原子结构上差异较大。综合热力学和结构参数的变化,c_(Ni)=0.65可能是两个合金体系的分界点,c_(Ni)=0.65之前为Nb基,c_(Ni)=0.65之后为Ni基。最后对力学性能进行了模拟,发现力学性能的表现主要和不同成分下NiNb之间的结合方式相关。此项研究有利于加深对金属玻璃原子结构和力学性能的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属玻璃 分子动力学模拟 混合焓 原子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乙炔氢氯化无汞催化剂研究进展
20
作者 王明明 范宇睿 +3 位作者 黄文君 徐浩淼 瞿赞 晏乃强 《中国材料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796-806,772,共12页
聚氯乙烯(PVC)是全球产量第三大的聚合物,而乙烯基氯化物是PVC的基本构建单元,催化乙炔氢氯化反应已被广泛应用于乙烯基氯化物的生产。高稳定性无汞催化剂(例如Au基催化剂)的研发对于实现乙炔氢氯化行业的绿色可持续具有重要的工业意义... 聚氯乙烯(PVC)是全球产量第三大的聚合物,而乙烯基氯化物是PVC的基本构建单元,催化乙炔氢氯化反应已被广泛应用于乙烯基氯化物的生产。高稳定性无汞催化剂(例如Au基催化剂)的研发对于实现乙炔氢氯化行业的绿色可持续具有重要的工业意义。用p-区(N)杂原子掺杂的贵金属单原子催化剂替代基于汞的催化剂已成为主流做法,在过去的几年中吸引了广泛的研究。N元素的掺杂可以解决催化剂失活和原子利用率低的根本问题,从而形成稳定的超细金属纳米颗粒甚至单原子催化剂,使该催化剂在乙炔氢氯化反应中表现出优异的催化性能。在此基础上,基于最新的理论和实验研究进展,全面回顾N元素调控的乙炔氢氯化催化剂的性质、性能和机制。讨论了催化剂结构与催化活性和稳定性的关系,总结出N掺杂单原子催化剂性能描述符,以强调设计催化剂的关键因素。最后,展望N元素调控催化剂的发展趋势。对性能提升机制和结构-性能关系的深入了解可以为定向合成材料提供参考,从而促进乙炔氢氯化无汞催化剂的实际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炔氢氯化 单原子催化 杂原子掺杂 结构-性能关系 性能描述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