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1961-2010年安徽省大气环境容量系数变化特征分析 被引量:15
1
作者 吴蓉 卢燕宇 +1 位作者 王胜 杨元建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545-556,共12页
基于1961—2010年安徽省气象台站的定时观测资料,采用国标法计算安徽省近50年大气稳定度、混合层厚度和大气环境容量系数,并结合合肥市空气质量逐日观测数据初步分析了大气环境容量系数对空气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安徽省大气稳定度以... 基于1961—2010年安徽省气象台站的定时观测资料,采用国标法计算安徽省近50年大气稳定度、混合层厚度和大气环境容量系数,并结合合肥市空气质量逐日观测数据初步分析了大气环境容量系数对空气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安徽省大气稳定度以中性类居多,稳定类其次;近50年来,中性类稳定度呈明显下降趋势,不稳定类和稳定类呈显著上升;不稳定类和稳定类有明显的季节差异,中性类不明显。年平均混合层厚度显著下降;春季混合层厚度在2000年左右发生转折,夏、秋、冬三季下降趋势显著;春、夏季混合层厚度高于秋、冬季,冬季最低,春季最高。安徽省大气环境容量系数以沿淮中部、大别山区南部和沿江中西部最大,淮北大部、大别山区北部和江南南部最小,各地均呈现一致的显著下降趋势,并具有明显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年内大气环境容量系数呈"双峰型"分布,秋、冬季为低值时段,大气对污染物容纳能力较差,不利于扩散和清除,空气质量较差。总的来看,1961—2010年安徽省大气稳定度显著增加,混合层厚度较明显下降、风速快速减弱是全省大气环境容量系数变小、大气自净能力减弱的最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稳定度 混合层厚度 大气环境容量系数 空气质量指数 安徽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气环境容量系数A值频率曲线拟合及其应用 被引量:43
2
作者 徐大海 王郁 朱蓉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2913-2922,共10页
在用A值法确定大气环境容量的方法研究中,给出了大气环境容量系数的理论定义、特性及其累积频率曲线的PIII型拟合,同时证明该系数亦可定义为空气自洁指数.以北京为例探讨了各重现期的大气环境容量系数在不同控制区面积、时段所对应的容... 在用A值法确定大气环境容量的方法研究中,给出了大气环境容量系数的理论定义、特性及其累积频率曲线的PIII型拟合,同时证明该系数亦可定义为空气自洁指数.以北京为例探讨了各重现期的大气环境容量系数在不同控制区面积、时段所对应的容量及其相应空气质量的关联.按1951-2014的气象数据计算的北京百年一遇的年均A值为4.47,而百日一遇的日均A值仅为0.23.研究结果表明大气环境容量系数的频率分析或可成为大气环境管理中的一个重要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环境容量系数 A值 累积频率曲线 空气自洁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61—2017年华北区域大气自净能力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9
3
作者 井元元 李宏宇 +2 位作者 张婧 许启慧 刘咪咪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233-244,共12页
基于华北区域80个国家地面气象观测站资料,采用大气自净能力指数(ASI)分析了1961—2017年华北区域大气自净能力的气候分布特征及长期变率;用MK和MT法及Morlet小波对ASI进行了突变检验和能量谱分析;结合ASI的REOF空间载荷场分布特征,将... 基于华北区域80个国家地面气象观测站资料,采用大气自净能力指数(ASI)分析了1961—2017年华北区域大气自净能力的气候分布特征及长期变率;用MK和MT法及Morlet小波对ASI进行了突变检验和能量谱分析;结合ASI的REOF空间载荷场分布特征,将华北区域进行分区,并研究了气象要素与华北区域及各分区的可能联系;对于大气自净能力较低的IV区,选择近年污染相对严重的部分城市(石家庄、保定和唐山),对比了ASI与污染气象条件及不同级别AQI天数占比情况。结果表明:年、季尺度的大气自净能力在京津冀和山西大部、内蒙古东北部等区域呈现出较低的气候值,在内蒙古中部等其他地区呈现出相对较高的气候值,大气自净能力在季节尺度上呈现出从春季到冬季逐渐下降的变化趋势;区域变暖背景下,冬季风环流减弱,天气过程频率和强度减弱,地面风速随之降低,导致ASI降低;研究区域的ASI与混合层高度、地表通风系数、良和轻度级别天数占比均呈现出同相月变化,而与静稳天气指数、重度和严重级别天数占比呈现出反相月变化规律。根据风速和气温对大气自净能力的影响规律,推测未来大气自净能力很可能进一步降低,因此建议地方政府进行适当的大气污染减排和区域产业升级,有利于控制未来的空气污染形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自净能力指数(ASI) 时空变化特征 影响因素 华北区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61~2019年黄河流域大气自净能力指数变化特征分析 被引量:2
4
作者 刘美 姬兴杰 +3 位作者 左璇 丁亚磊 朱业玉 王超杰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5591-5601,共11页
利用2015~2019年环境空气质量监测数据和黄河流域73个站点1961~2019年的气象观测资料,对11个站点的大气自净能力指数的适用性及其与环境空气质量之间的关联性进行了验证,并分析了黄河流域大气自净能力指数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影响因子.结... 利用2015~2019年环境空气质量监测数据和黄河流域73个站点1961~2019年的气象观测资料,对11个站点的大气自净能力指数的适用性及其与环境空气质量之间的关联性进行了验证,并分析了黄河流域大气自净能力指数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影响因子.结果表明,1961~2019年黄河流域大气自净能力指数整体呈下降趋势,下降速率为每10a下降0.18t/(d⋅km^(2)),平均值为4.44t/(d⋅km^(2)),且在1969年达到最大值,为5.32t/(d⋅km^(2)),2011年达到最小值,为3.81t/(d⋅km^(2));黄河流域73个站点中有64个站点大气自净能力指数呈下降趋势,50个站点呈显著和极显著下降趋势.从年内变化看出,黄河流域大气自净能力指数最高值出现在4月,为5.30t/(d⋅km^(2)),最低值出现在1月,为3.48t/(d⋅km^(2)).在年空间分布上,黄河流域大气自净能力指数分布以青海西南部,山东、四川大部分地区,内蒙古、宁夏以及甘肃少部分地区,陕西西安,山西的五寨和右玉等大气自净能力较好,大气自净能力指数在4.69~7.18t/(d⋅km^(2)),其余地区大气自净能力相对较差.影响因子中,混合层高度与大气自净能力指数呈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63(n=4307);小风日数与大气自净能力指数呈极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78(n=4307),日平均风速≥2.5m/s的日数及日平均风速≥5.5m/s的日数与大气自净能力指数均呈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78和0.55(n=4307);降水日数与大气自净能力指数呈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18(n=4307),中雨及以上日数与大气自净能力指数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03(n=4307),黄河流域小雨对大气自净能力的影响明显高于中雨.逐步回归分析显示,大气自净能力指数主要受日平均风速≥2.5m/s的日数、降水日数和混合层高度的综合影响,其中,日平均风速≥2.5m/s的日数对大气自净能力指数的贡献率最大,其贡献为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自净能力指数 混合层高度 风速 降水 PM_(2.5)
在线阅读 下载PDF
8种灌木对大气颗粒物污染的生理响应 被引量:4
5
作者 朱旭 李海梅 +2 位作者 李彦华 孙迎坤 田园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535-545,共11页
为深入探究灌木树种对大气颗粒物(PM)污染的生理响应,以青岛市3种尘源区域(燃煤区、燃油区和清洁区)中常见的8种灌木为对象,采用3级滤膜过滤法测定了灌木单位叶面积滞留不同粒径颗粒物(TSP、PM>10、PM_(10)和PM_(2.5))的质量,并对蒙... 为深入探究灌木树种对大气颗粒物(PM)污染的生理响应,以青岛市3种尘源区域(燃煤区、燃油区和清洁区)中常见的8种灌木为对象,采用3级滤膜过滤法测定了灌木单位叶面积滞留不同粒径颗粒物(TSP、PM>10、PM_(10)和PM_(2.5))的质量,并对蒙尘后灌木叶片的生理指标进行了比较测定,分析了叶片截留颗粒物的性质对植物生理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1)研究区域内灌木滞尘量总体表现为燃煤区>燃油区>清洁区,且叶片所截留的颗粒物以PM>10为主,其中小叶黄杨(Buxus sinica)对TSP、PM>10和PM_(10)的吸滞能力最强,平均单位叶面积滞尘量分别为4.89、3.45、1.54 g·m^(−2);大叶黄杨(Euonymus japonicus)对于PM_(2.5)的截留量最高,平均为0.21 g·m^(−2);而火棘(Pyracantha fortuneana)对不同粒径颗粒物均呈现出最低的吸滞水平。(2)随粉尘污染的加重,灌木叶绿素呈下降趋势,类胡萝卜素、抗坏血酸和叶干物质含量呈上升趋势。(3)相关性分析表明,紫荆(Cercis chinensis)叶片滞尘量与各生理指标之间具有显著相关关系(P<0.05),适合作为大气污染的指示植物;蔷薇(Rosa multifolora)叶片滞尘量与各生理指标之间无显著性相关,表明其不易受到蒙尘胁迫的影响。(4)冗余分析(RDA)表明,在大气污染下,植物叶绿素极易受到颗粒物粒径的影响,而类胡萝卜素易受到粉尘来源的影响。该研究结论可为青岛市绿化建设中不同尘源区域树种的选择、立地配置与滞尘效益的进一步量化评价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颗粒物 灌木 滞尘能力 生理指标 生理响应 颗粒物径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