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49篇文章
< 1 2 2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haracteristic of Atmospheric Pressure Plasma Jet in Coplanar Dielectric Barrier Discharge
1
作者 LIU Lijuan ZHANG Yu OUYANG Jiting 《高电压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2248-2253,共6页
Non-thermal plasma jet at atmospheric pressure has recently attracted lots of attention because of its applications in plasma bullet or plasma plume.Thus,we studied on generating plasma jet by coplanar dielectric barr... Non-thermal plasma jet at atmospheric pressure has recently attracted lots of attention because of its applications in plasma bullet or plasma plume.Thus,we studied on generating plasma jet by coplanar dielectric barrier discharge in a device driven by sinusoidal voltage.The processes of plasma discharges in both positive and negative half cycles were recorded using a high-speed ICCD(intensified charge-coupled device)camera;based on the results we estimated the velocity of plasma propagation,and investigated the influence of gas flow on the plasma development.It is shown that the plasma bullets,which have velocity in the order of 103~104m/s,exist only outside the cathode.APPJ(atmospheric pressure plasma jet)is created by the electron beam from the cathode,and then sustained by a strong radial electric field near and outside the cathode.The gas flow influences the APPJ length in air but not the APPJ discharge,while the discharge is affected significantly by the applied voltag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等离子体射流 介质阻挡放电 大气压力 共面 电荷耦合器件 特性 电压驱动 传播速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ransition of Streamer, Corona and Glow Discharges in Needle-to-plane Dielectric Barrier Discharge at Atmospheric Pressure Air 被引量:2
2
作者 YU Zhe YANG Haidong +3 位作者 DU Huan YAO Jing XU Shaojie ZHANG Zhitao 《高电压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2553-2559,共7页
To discuss the modes of dielectric barrier discharge(DBD) between needle-to-plane electrodes in air,DBD is generated and observed on a needle-to-plane device at atmospheric pressure air.Fast images of the DBD are take... To discuss the modes of dielectric barrier discharge(DBD) between needle-to-plane electrodes in air,DBD is generated and observed on a needle-to-plane device at atmospheric pressure air.Fast images of the DBD are taken by using a charge couple device(CCD) cinema with a macro lens,while the electrical and photo-electricity waveforms of the DBD are recorded.The current waveforms show that under an applied voltage of 3 kV,there are numerous short current pulses in both positive and negative half-periods of discharges.However,under 6 kV,there are still the numerous short current pulses in the positive half-periods,but only one wide current pulse in each negative half-period.This difference is also found in the photoelectric signals.The streamer,corona and glow discharges are observed from the images of the discharges at different applied voltages.The structure of glow discharge in the negative period is exactly the same as that of the low pressure glow discharge.However,in the positive period of discharge there is always a streamer.In the negative period of discharge,while the applied voltage increases,the transition from corona to glow discharge is observed.The progress of a transition between streamer and glow discharge at 6 kV during one period is analyzed.The glow discharge appearance is determined by two factors: the discharge current is limited to a certain extent by the dielectric layer; the charges deposited on the dielectric layer during the last half period enhance the intensity of the electric field.At an insufficient applied voltage,the cathode drop leads to no glow discharge,but Trichel puls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介质阻挡放电 辉光放电 平面电极 流光 空气 电晕 电荷耦合器件 电流脉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mparison of Formation Mechanism Between Helium and Argon Atmospheric Pressure Plasma Jets 被引量:1
3
作者 SHAO Xianjun CHANG Zhengshi +1 位作者 ZHANG Zenghui ZHANG Guanjun 《高电压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2201-2206,共6页
To compare the formation mechanisms of He and Ar atmospheric pressure plasma jets(APPJs),an intensified charge-coupled device(ICCD)are utilized to observe the dynamic process of APPJ.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 that... To compare the formation mechanisms of He and Ar atmospheric pressure plasma jets(APPJs),an intensified charge-coupled device(ICCD)are utilized to observe the dynamic process of APPJ.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 that,He APPJ is first ignited,which is independent of the dielectric barrier discharge(DBD)between the two wrapped electrodes when the high voltage placed at the downstream.The intensity and APPJ length under positive discharge pulses are bigger than that under negative discharge pulses due to the space charge effect.The He APPJ is formed by the DBD development when the high-voltage electrode placed at the upstream side of tube.However,the plasma plume in Ar APPJ is formed by the propagation of DBD whatever the high-voltage electrode is arranged on upstream or downstream side of ground electrode.The difference in formation mechanism between He and Ar APPJs is mainly caused by the gas properties.Moreover,during the discharges,Ar tends to lead to thermal instability and electron Maxwellian instabili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等离子体射流 机制 大气压力 氩气 氦气 介质阻挡放电 接地电极 电荷耦合器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雷诺数下基于介质阻挡放电等离子体激励的翼型小迎角阻力控制实验研究
4
作者 阳鹏宇 张鑫 +3 位作者 左峥瑜 马志明 李昌 张秋云 《力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043-1053,共11页
以提升高空长航时无人机在低雷诺数下的气动性能为背景,以GAW-1翼型为研究对象,以对称布局介质阻挡放电等离子体激励器为控制手段,采用测力与测压相结合的方法,在0.5 m×0.6 m低速风洞开展了低雷诺数下翼型等离子体流动控制实验研究... 以提升高空长航时无人机在低雷诺数下的气动性能为背景,以GAW-1翼型为研究对象,以对称布局介质阻挡放电等离子体激励器为控制手段,采用测力与测压相结合的方法,在0.5 m×0.6 m低速风洞开展了低雷诺数下翼型等离子体流动控制实验研究,辨析了阻力反常变化的产生机制,探索了等离子体流动控制机理.翼型弦长为160 mm,实验雷诺数为8.3×10^(4)和1.56×10^(5).结果表明:(1)施加激励前,当雷诺数为8.3×10^(4)时,翼型升力出现了非线性变化,阻力出现了先增大后减小的反常情况.在较大迎角范围内,翼型绕流流场保持了完全层流分离形态,随后发生了从完全层流分离向后缘附着的快速过渡.这种流动形态的变化成为升力非线性和阻力反常变化的主要机制;当雷诺数为1.56×10^(5)时,翼型升阻特性的变化趋于正常;(2)施加激励后,等离子体促进层流分离剪切层失稳,使完全层流分离形态在较小迎角下转变为后缘附着形态,有效改善翼型低雷诺数小迎角的升阻力特性,将升阻比最大提高了87.9%.研究结果为提升高空长航时无人机气动性能提供了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动控制 等离子体 介质阻挡放电 层流分离 风洞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气压湿空气纳秒脉冲介质阻挡放电研究
5
作者 王凯 张丽阳 +1 位作者 吴凯玥 罗海云 《电工技术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6期5355-5368,共14页
该文主要研究大气压湿空气条件下纳秒脉冲平行平板介质阻挡放电(DBD)的放电和发射光谱特性。首先,基于DBD等效电路模型计算得到了脉冲上升沿和下降沿阶段的气隙击穿电压。特别地,随着脉冲上升和下降时间的增大(50~500 ns),上升沿击穿电... 该文主要研究大气压湿空气条件下纳秒脉冲平行平板介质阻挡放电(DBD)的放电和发射光谱特性。首先,基于DBD等效电路模型计算得到了脉冲上升沿和下降沿阶段的气隙击穿电压。特别地,随着脉冲上升和下降时间的增大(50~500 ns),上升沿击穿电压降低,而下降沿击穿电压先降低后增加,由此导致放电功率和氮气谱线强度在200~300 ns范围内存在极小值。并且发现击穿电压与湿度近似呈线性关系,拟合得到完全干燥空气的上升沿击穿电压为7.19 kV(1 mm气隙),且相对湿度每上升20%,击穿电压提高0.14 kV。在给定实验参数范围下,氮气分子的发射光谱强度与放电功率近似成正比,而受具体脉冲参数的影响较小,表明放电功率对放电产物的线性调控作用。最后,基于流注理论提出了简化模型用于估算纳秒脉冲放电的击穿电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压 湿空气 纳秒脉冲 介质阻挡放电(DBD)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TM32驱动的可触摸调控DBD高压逆变电源
6
作者 王兴权 余洁 +3 位作者 袁林森 刘玲丽 谭礼军 朱荣兴 《电机与控制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77-188,共12页
针对介质阻挡放电(DBD)等离子体高压逆变电源的许多参数只能用机械按钮调节,且电源内部封闭容易出现负载不适配的问题,设计了一款STM32驱动的可触摸调控DBD高压逆变电源,其频率、占空比连续可调,以匹配不同类型的DBD负载。电源电路主要... 针对介质阻挡放电(DBD)等离子体高压逆变电源的许多参数只能用机械按钮调节,且电源内部封闭容易出现负载不适配的问题,设计了一款STM32驱动的可触摸调控DBD高压逆变电源,其频率、占空比连续可调,以匹配不同类型的DBD负载。电源电路主要包括IGBT半桥逆变主电路、IGBT驱动及隔离电路、过流保护电路和过温保护电路。采用STM32F103ZET6作为主控芯片产生两路脉宽调制信号,信号经过电压放大后输入6N137芯片及图腾柱电路进行光电信号的隔离及功率放大,再驱动2个IGBT开关管G4PH50UD工作。电源利用STM32芯片对电流和温度反馈电压进行采样,根据电压大小来判断是否关闭输出。最后,搭建一台可触摸调控DBD高压逆变电源样机,参数为频率5.5~25 kHz可调,占空比0~40%可调,过温和过流保护关断响应时间0.05~500 ms可调,对等离子体负载进行放电匹配验证了样机的适应性和通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TM32芯片 绝缘栅双极性晶体管驱动及隔离 可触摸调控 介质阻挡放电 高压逆变电源 等离子体负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平衡态等离子体催化CO_(2)加氢逆水煤气反应的实验研究
7
作者 李森 赵悦彤 +2 位作者 孙康宁 马婷婷 戴健男 《真空科学与技术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421-429,共9页
文章采用非平衡态等离子体放电技术协同Cu基催化剂的方法,促进CO_(2)加氢逆水煤气反应低温高效地进行。实验对比分析了纯催化、纯等离子体以及二者协同作用下对CO_(2)转化性能的影响,重点考察了等离子体放电电压、气体流量、CO_(2)和H_... 文章采用非平衡态等离子体放电技术协同Cu基催化剂的方法,促进CO_(2)加氢逆水煤气反应低温高效地进行。实验对比分析了纯催化、纯等离子体以及二者协同作用下对CO_(2)转化性能的影响,重点考察了等离子体放电电压、气体流量、CO_(2)和H_(2)的比例、循环水温度对CO_(2)转化率、CO选择性的影响,以及不同条件下的SEI值和能量效率。结果表明,等离子体放电与催化剂协同作用效果显著,在放电电压为16 kV,气体流量为20 mL/min,CO_(2):H_(2)=1:3,循环水温度为80℃时,CO_(2)的转化率高达79.17%,CO选择性达到50.83%。在CO_(2):H_(2)比例为1:1、1:2以及60-90 mL/min的大流量条件下能量效率较高,最高可达208.47μmol/kJ。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平衡态等离子体 介质阻挡放电 CO_(2)转化 逆水煤气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介质阻挡放电等离子体处理变压器废弃绝缘油的实验探究 被引量:3
8
作者 张国治 王文祥 +2 位作者 张磊 邵涛 张晓星 《电工技术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25-334,共10页
变压器废弃绝缘油不仅危害人体健康,而且威胁生态环境,安全有效地处理废弃绝缘油具有深远意义。基于此,该文采用介质阻挡放电(DBD)等离子体技术处理变压器废弃绝缘油,实验探究不同背景气体下平板式DBD和同轴式DBD降解处理废弃绝缘油的... 变压器废弃绝缘油不仅危害人体健康,而且威胁生态环境,安全有效地处理废弃绝缘油具有深远意义。基于此,该文采用介质阻挡放电(DBD)等离子体技术处理变压器废弃绝缘油,实验探究不同背景气体下平板式DBD和同轴式DBD降解处理废弃绝缘油的特征。实验结果表明:经DBD等离子体处理后的废弃绝缘油发生断键脱氢反应,质量减少并生成气体,其中氩气背景下的同轴式DBD反应程度更充分;在氩气背景气体下,气体产物中H2组分体积分数超过50%,在空气背景气体下,气体产物中H_(2)及CO_(2)组分体积分数基本相当,均接近50%;且经DBD等离子体处理后的废弃绝缘油热重特性发生严重变化,转变为少量碳链更长的烷烃分子及大量更短的烷烃分子。该文研究成果可为变压器废弃绝缘油的处理提供新的解决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介质阻挡放电 变压器油 等离子体 降解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介质阻挡放电部分氧化典型焦油组分混合物的转化特性
9
作者 杨岚梅 徐彬 +3 位作者 刘华财 杨文申 阴秀丽 吴创之 《化工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3869-3878,共10页
以典型焦油组分甲苯与苯的混合物为模型化合物,于介质阻挡放电反应器上开展等离子体部分氧化焦油研究。考察O_(2)添加量、放电功率、焦油混合物组成对甲苯与苯转化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介质阻挡放电部分氧化可高效转化甲苯与苯的混合物... 以典型焦油组分甲苯与苯的混合物为模型化合物,于介质阻挡放电反应器上开展等离子体部分氧化焦油研究。考察O_(2)添加量、放电功率、焦油混合物组成对甲苯与苯转化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介质阻挡放电部分氧化可高效转化甲苯与苯的混合物,300℃下可取得最高100.0%的甲苯转化率和98.2%的苯转化率,相应的总能量效率达34.2g/kWh,产物中CO与CO_(2)选择性之和可达74.8%。提高O_(2)添加量与放电功率可提高甲苯与苯混合物的转化率,并促进气相产物生成。焦油混合物中甲苯与苯比例的变化对气相产物生成和甲苯脱除影响不大,但苯脱除率随其中苯比例的降低而下降。苯基和苄基自由基是甲苯和苯转化过程中的重要中间产物,可与分子碎片反应生成液相产物,与含氧活性物质反应生成气相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焦油 部分氧化 介质阻挡放电 低温等离子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温等离子体技术提取柚皮鼠李半乳糖醛酸聚糖Ⅰ型果胶及特性研究
10
作者 赖慧宁 赵振刚 +7 位作者 徐玉娟 吴继军 康志英 余元善 王艳慧 黄雯倩 温靖 刘海洋 《食品与发酵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83-192,共10页
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优化低温等离子体技术辅助提取柚皮鼠李半乳糖醛酸聚糖Ⅰ(rhamnus galacturonideⅠ,RG-Ⅰ)型果胶的工艺,并对其单糖组成、热稳定性、乳化特性、流变特性、抗氧化活性进行表征。结果表明,柚皮RG-Ⅰ型果胶最佳... 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优化低温等离子体技术辅助提取柚皮鼠李半乳糖醛酸聚糖Ⅰ(rhamnus galacturonideⅠ,RG-Ⅰ)型果胶的工艺,并对其单糖组成、热稳定性、乳化特性、流变特性、抗氧化活性进行表征。结果表明,柚皮RG-Ⅰ型果胶最佳提取条件为,温度65℃,介质阻挡放电(dielectric barrier discharge,DBD)处理时间15 min,氢氧化钠质量浓度2.2 g/L。在此条件下,柚皮RG-I型果胶提取率为(24.85±0.64)%。所得果胶的单糖组成含量由高到低依次为半乳糖醛酸、阿拉伯糖、半乳糖、鼠李糖、葡萄糖、岩藻糖、甘露糖,其果胶分子具有最低的线性化程度,而RG-I结构含量最高,达到(61.14±0.09)mol%,且具有最高的侧链分支程度。在热稳定性方面,经DBD处理的果胶(DAP)和对照样品(AP)的热稳定性均优于商品果胶(CP)。DAP的乳化性能最好,其乳化稳定性略低于CP,但高于AP。流变学研究表明,AP、DAP和CP均为剪切变稀的非假塑性流体,CP的表观黏度高于AP和DAP。体外抗氧化实验结果显示DAP的ABTS阳离子自由基清除率和氧自由基吸收能力均最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柚皮RG-Ⅰ型果胶 介质阻挡放电等离子体 工艺优化 流变特性 抗氧化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介质阻挡放电等离子体降解水中氯霉素
11
作者 唐晨晨 胡淑恒 +1 位作者 程诚 韩伟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009-1015,1021,共8页
通过实验探究CAP初始质量浓度、CAP溶液处理量、蠕动泵流速以及放电功率对CAP降解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CAP初始质量浓度为20 mg/L、放电功率为25 W的条件下,该装置在25 min内可实现80.4%的降解效率。同时还研究了自然水体中常见的阴离... 通过实验探究CAP初始质量浓度、CAP溶液处理量、蠕动泵流速以及放电功率对CAP降解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CAP初始质量浓度为20 mg/L、放电功率为25 W的条件下,该装置在25 min内可实现80.4%的降解效率。同时还研究了自然水体中常见的阴离子(如Cl^(-)、CO_(3)^(2-)、HCO_(3)^(-)、NO_(3)^(-))及腐殖质对CAP降解的影响。实验发现,上述物质会与放电产生的活性物质发生反应,在一定程度上抑制CAP的降解。最后通过质谱法对降解中间产物进行检测,并提出了可能的降解路径。该研究不仅为CAP的降解提供新的技术途径,也为等离子体技术在环境污染治理领域的应用提供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氯霉素(CAP) 介质阻挡放电(DBD)等离子体 阴离子 腐殖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面积介质阻挡放电纳秒脉冲电源研制
12
作者 王瑞杰 刘宏伟 +3 位作者 王凌云 高彬 张东东 袁建强 《强激光与粒子束》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60-165,共6页
介质阻挡放电(DBD)技术作为一种新兴的空气消毒手段,因其能够在常温下产生低温等离子体,并有效杀灭空气中的细菌和病毒,受到了广泛关注。为满足DBD技术的应用需求,完成了DBD放电脉冲电源的研制。该电源采用倍压电路对前级电容进行充电,... 介质阻挡放电(DBD)技术作为一种新兴的空气消毒手段,因其能够在常温下产生低温等离子体,并有效杀灭空气中的细菌和病毒,受到了广泛关注。为满足DBD技术的应用需求,完成了DBD放电脉冲电源的研制。该电源采用倍压电路对前级电容进行充电,不仅保证了IGBT(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的零电流关断,还防止了后级短路可能对固态开关造成的击穿风险。通过将脉冲变压器的电压提升作用与磁开关的脉冲陡化作用相结合,实现了负载电压的快前沿、高峰值输出。这一设计不仅减轻了前级系统的负担,还显著提高了系统的寿命和重复工作频率。实验结果表明,该电源的负载输出电压峰值可达27 kV,脉冲宽度为650 ns,脉冲前沿时间为60 ns,且重复频率在0~500 Hz范围内连续可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气消杀技术 等离子体 介质阻挡放电 脉冲电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等离子体协同催化分解甲醇制氢研究
13
作者 李淑铭 胡二江 +1 位作者 殷阁媛 黄佐华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639-1647,共9页
为探究介质阻挡放电等离子体技术和催化剂对甲醇制氢的影响,本文设计了双层介质阻挡放电反应器,采用纳秒脉冲放电激励方式,探究了不同的电源参数对甲醇分解制氢动力学的影响,获得了等离子体作用下甲醇分解制氢的物种浓度,发现增大电压... 为探究介质阻挡放电等离子体技术和催化剂对甲醇制氢的影响,本文设计了双层介质阻挡放电反应器,采用纳秒脉冲放电激励方式,探究了不同的电源参数对甲醇分解制氢动力学的影响,获得了等离子体作用下甲醇分解制氢的物种浓度,发现增大电压和提高放电频率有利于提高甲醇分解制氢效率,且增大电压的效果更为显著。在电源参数研究的基础上,比较了等离子体单独作用、催化剂单独作用和等离子体协同催化作用方式下甲醇分解制氢的氢气产量和产物选择性。研究结果表明:在等离子体单独作用下,氢气的产物选择性较低,同时伴随着甲烷、乙烷等副产物的生成;在催化剂单独作用下,产物种类较少,但制氢效率过低;在等离子体协同催化作用方式下,氢气产率高于两者单独作用的氢气产率之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制氢 甲醇 介质阻挡放电 非平衡等离子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添加剂对DBD处理亚甲基蓝模拟废水的影响
14
作者 韩雨璇 倪志娇 卢洪伟 《工业水处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65-174,共10页
采用柱状降膜介质阻挡放电(Dielectric barrier discharge,DBD)反应器处理初始质量浓度为100 mg/L的亚甲基蓝(MB)模拟废水,通过研究放电电压、液体流速对降膜DBD降解MB的效果,确定最佳反应条件为放电电压70 V,泵转速100 r/min。在最佳... 采用柱状降膜介质阻挡放电(Dielectric barrier discharge,DBD)反应器处理初始质量浓度为100 mg/L的亚甲基蓝(MB)模拟废水,通过研究放电电压、液体流速对降膜DBD降解MB的效果,确定最佳反应条件为放电电压70 V,泵转速100 r/min。在最佳反应条件下,对比了添加酸、碱对MB降解率的影响,结果表明:H_(2)SO_(4)的加入能提升DBD放电初期对MB的降解速率,NaOH的加入显著提升了放电后期对MB的降解速率。根据实验结果改进降解过程中酸碱投入方式为放电前期投入H_(2)SO_(4)放电后期投入NaOH,1 h内MB降解率高达92%。考察了H_(2)O_(2)、O_(3)与叔丁醇的添加对DBD降解MB的效果及能量利用率,结果表明H_(2)O_(2)与O_(3)对MB降解有促进作用,叔丁醇的加入对MB的降解有明显的抑制作用,H_(2)O_(2)与O_(3)的加入可以明显提升DBD反应装置的能量利用率,H_(2)O_(2)投加量为400μL反应30 min时能量利用率最高,为587.698 mg/(kW·h),O_(3)投加量为600 mL/min反应30 min时能量利用率最高,为307.600 mg/(kW·h)。拉曼光谱表明H_(2)O_(2)、O_(3)与DBD耦合可以产生更多的·OH,由MS分析推测DBD耦合添加剂降解MB有3种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温等离子体 介质阻挡放电 亚甲基蓝 降解 氧化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雷诺数范围内两段翼等离子体流动控制研究
15
作者 左峥瑜 张鑫 《力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541-1554,共14页
以提升长航时无人机巡航性能为背景,采用测力与PIV(particle image velocimetry)相结合的方法,以正弦交流式介质阻挡放电等离子体激励器为控制手段,在低速风洞开展了低雷诺数范围内两段翼分离流控制研究,分析了雷诺数Re对控制效果的影... 以提升长航时无人机巡航性能为背景,采用测力与PIV(particle image velocimetry)相结合的方法,以正弦交流式介质阻挡放电等离子体激励器为控制手段,在低速风洞开展了低雷诺数范围内两段翼分离流控制研究,分析了雷诺数Re对控制效果的影响规律,辨析了增大环量与抑制分离在等离子体流动控制中的作用.实验时,将对称布局等离子体激励器布置在翼型前缘, Re范围为4.14×10^(4)~1.62×10^(5).翼型迎角固定为0°.结果表明:(1)等离子体流动控制效果与Re之间的关系是非线性的.随着Re增加,控制效果先增强后减弱.中等Re下(1.05×10^(5)~1.21×10^(5)),等离子体流动控制效果最好,等离子体激励器可在略微减小阻力(-1.30%)的同时大幅增大升力(+20.68%),有效提升翼型的气动性能.较低Re(4.14×10^(4)~8.17×10^(4))和较高Re(1.40×10^(5)~1.62×10^(5))下控制效果欠佳;(2)等离子体激励主要通过抑制分离和增大环量来控制两段翼流动,不同Re下两种效应占比不同.在较低Re下,激励会使分离剪切层提前断裂并脱落出更靠近壁面的涡来抑制流动分离,抑制分离效应占主导;在中等Re下,激励会增大翼型上翼面流速,并诱导分离剪切层附近的一系列小尺度展向涡融合成大尺度展向涡来抑制分离,两种效应效果相当;在较高Re下,激励会增大翼型上翼面流速,但对分离区的流动影响较小,增大环量的效应占主导.研究结果为提升长航时无人机巡航性能提供了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介质阻挡放电 等离子体 两段翼 流动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等离子体合成射流激励器诱导流场特性研究
16
作者 马志明 张鑫 《力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80-387,共8页
正弦交流电压激励下的介质阻挡放电等离子体合成射流激励器是一种典型的主动流动控制激励器,具有结构简单、布置位置灵活及响应时间短等优点,在飞行器增升减阻、抑振降噪和防/除冰等方面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该激励器由两个传统的非对称... 正弦交流电压激励下的介质阻挡放电等离子体合成射流激励器是一种典型的主动流动控制激励器,具有结构简单、布置位置灵活及响应时间短等优点,在飞行器增升减阻、抑振降噪和防/除冰等方面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该激励器由两个传统的非对称布局等离子体激励器组成,通过两个等离子体激励器诱导壁射流的相互作用,产生一股垂直向上的射流,从而促进高能主流与壁面附近低能气流之间的掺混,实现流动控制.文章针对“该激励器诱导流场时空演化过程不清”这一问题,采用高频PIV (particle image velocimetry)技术,在静止空气下开展了等离子体合成射流激励器诱导流场特性研究,揭示了激励器诱导流场的时空演化过程,发现了激励器诱导射流的振荡现象,阐明了激励器诱导流场的演化机制.结果表明:激励器诱导流场经历了启动涡发展、两股射流耦合和合成射流振荡3个阶段;激励器诱导射流的振荡角度范围能达到±45°.研究结果为完善等离子体合成射流激励器数值模拟模型和提升激励器控制效果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动控制 等离子体 介质阻挡放电 正弦交流 合成射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等离子体激励的两段翼型阵风减缓控制研究
17
作者 马志明 张鑫 宋亚航 《力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5-64,共10页
介质阻挡放电等离子体流动控制技术是基于等离子体激励的主动流动控制技术,具有响应时间短、结构简单、能耗低及不需要额外气源装置等优点,在飞行器增升减阻、抑振降噪和助燃防冰等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在延长无人机滞空时间和促进... 介质阻挡放电等离子体流动控制技术是基于等离子体激励的主动流动控制技术,具有响应时间短、结构简单、能耗低及不需要额外气源装置等优点,在飞行器增升减阻、抑振降噪和助燃防冰等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在延长无人机滞空时间和促进低空无人机发展的背景下,以GAW-1两段翼型为研究对象,以正弦交流电压激励下的介质阻挡放电等离子体激励器为控制方式,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开展了基于介质阻挡放电等离子体激励的1-cos型阵风减缓研究,评估了等离子体控制效果,揭示了等离子体阵风减缓机理.在计算时,将单个非对称布局介质阻挡放电等离子体激励器布置在翼型尾缘处,激励器诱导的准定常射流的方向与来流相反.结果表明:(1)施加等离子体激励后,升力系数的波动量最大减小了51.6%,自下而上型阵风对翼型的影响大幅减缓;(2)等离子体激励能够增大边界层形状因子、延长分离区长度和增加分离区面积;(3)等离子体诱导射流与诱导涡是实现阵风减缓的关键.诱导的逆向射流通过阻碍来流发展、引射下翼面流线加速并向上偏转的方式,减小了上下翼面的压力差,从而降低了升力系数;而诱导涡形成的“虚拟凸起”进一步扩大了分离区面积.研究结果为提升低空无人机气动性能提供了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动控制 等离子体 介质阻挡放电 两段翼型 无人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介质阻挡放电等离子体活化水的物化特性及杀菌效果
18
作者 刘玥汐 李宜谦 +2 位作者 孙琛 聂兰兰 卢新培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31-439,共9页
为了大规模制备具有高浓度活性粒子的等离子体活化水(PAW),提出一种新型高功率介质阻挡 PAW发生装置,其放电功率可达到 970 W.实验表明,等离子体处理 6 min后,PAW中长寿命粒子 H_(2)O_(2),NO_(2)^(-)和 NO_(3)^(-)的浓度分别为 59.27,71... 为了大规模制备具有高浓度活性粒子的等离子体活化水(PAW),提出一种新型高功率介质阻挡 PAW发生装置,其放电功率可达到 970 W.实验表明,等离子体处理 6 min后,PAW中长寿命粒子 H_(2)O_(2),NO_(2)^(-)和 NO_(3)^(-)的浓度分别为 59.27,718.49和 3341.42 μmol/L,pH值从 7.70降至 3.05,总活性粒子制备能耗从 40.62 MJ/mol降至 33.88 MJ/mol.PAW的酸化程度随等离子体处理时间的增加而增加,活性粒子浓度大幅度升高,PAW的杀菌能力大幅度增强.随着 PAW与菌液混合后的混悬液静置时间增加,PAW内部反应充分进行,致使更多细菌失活,杀菌效果提升.随着混悬液与空气接触面积变大,PAW 中的 NO_(2)^(-)被氧化为 NO_(3)^(-),影响 ONOO^(-)等关键活性物质的生成,导致 PAW活性极大衰减,杀菌能力降低.实验结果表明,等离子处理 6 min的 PAW与菌液混合后,混悬液在密闭离心管中静置 20 min即可取得较理想的杀菌效果,杀菌率达到 99.9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介质阻挡放电 等离子体活化水 物化特性 杀菌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温等离子体调节H3K4me2刺激灵芝生长和灵芝酸积累
19
作者 张莹 黄青 《生物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8,共8页
研究从表观遗传学角度探讨纳秒脉冲介质阻挡放电等离子体(NS-DBD)刺激灵芝生长和灵芝酸生物合成机制。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发现,NS-DBD可以促进灵芝酸的生物合成。生化指标检测发现,NS-DBD诱导了灵芝胞内活性氧的积累,使总超氧化物... 研究从表观遗传学角度探讨纳秒脉冲介质阻挡放电等离子体(NS-DBD)刺激灵芝生长和灵芝酸生物合成机制。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发现,NS-DBD可以促进灵芝酸的生物合成。生化指标检测发现,NS-DBD诱导了灵芝胞内活性氧的积累,使总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谷胱甘肽还原酶等抗氧化酶的活性升高。同时伴有灵芝酸生物合成相关基因转录水平的上调。免疫荧光和染色质免疫沉淀测序方法证实,NS-DBD处理后,灵芝酸合成通路上的基因hmgr、pmvk、mvd、sqs和ls的H3K4me2修饰水平都发生了显著变化。其中,基因hmgr、pmvk、mvd和ls的H3K4me2修饰主要分布于基因的外显子区域,而基因sqs的H3K4me2修饰则分布于上游2 kb和外显子区域。研究表明,NS-DBD通过刺激ROS积累调节灵芝酸合成通路上一些关键基因的H3K4me2修饰水平,进而调节灵芝的生长和灵芝酸的合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温等离子体 介质阻挡放电(DBD) 灵芝 灵芝酸 刺激效应 H3K4me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等离子体协同催化强化氨分解制氢的研究进展
20
作者 李钟帆 竺新波 +1 位作者 邬晨 洪瑜 《现代化工》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2-45,50,共5页
分析了不同放电形式的等离子体在氨分解领域的研究现状,着重讨论了介质阻挡放电等离子体的反应器结构参数和运行工况对氨分解效果的影响。分析了等离子体协同各类催化后对氨分解过程的影响规律和强化机制,指出通过催化剂的载体、金属活... 分析了不同放电形式的等离子体在氨分解领域的研究现状,着重讨论了介质阻挡放电等离子体的反应器结构参数和运行工况对氨分解效果的影响。分析了等离子体协同各类催化后对氨分解过程的影响规律和强化机制,指出通过催化剂的载体、金属活性组分等的调控优化可有效强化等离子体与催化剂的协同效应,进而提升氨分解效果并降低反应能耗。在此基础上,指出改进介质阻挡放电反应器和开发低温下高效的廉价过渡金属催化剂是基于等离子体的氨分解制氢方法的重要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氨分解制氢 等离子体 介质阻挡放电 催化剂 反应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