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从高盐稀态酱醪中筛选得到的米曲霉(Aspergillus oryzae)K9进行常压室温等离子体(atmospheric and room temperature plasma,ARTP)复合紫外诱变,并利用高盐含量平板进行驯化培养和筛选,旨在得到产耐盐高活性蛋白酶的菌株。首先对K9进...对从高盐稀态酱醪中筛选得到的米曲霉(Aspergillus oryzae)K9进行常压室温等离子体(atmospheric and room temperature plasma,ARTP)复合紫外诱变,并利用高盐含量平板进行驯化培养和筛选,旨在得到产耐盐高活性蛋白酶的菌株。首先对K9进行ARTP诱变,筛选得到优势菌株S-G27,其中性蛋白酶活性较K9提高35.82%;接着以S-G27为出发菌株进行紫外诱变,筛选得到优势菌株G-U2,其中性蛋白酶活性较K9提高56.81%;G-U2所产蛋白酶的耐盐性进一步提高,在15%NaCl溶液中,G-U2中性蛋白酶活性残留率为K9的1.94倍;G-U2稳定性良好,第7代时菌株的中性蛋白酶活性残留率为92%;和出发菌株K9相比,G-U2的菌丝更短、孢子更多、孢子体积更大且表面纹饰更多;诱变未引起黄曲霉毒素相关基因的表达,符合生产安全要求。在模拟发酵酱油实验中,发酵终点G-U2中性蛋白酶活性、酸性蛋白酶活性、氨基酸态氮质量浓度分别较K9高出120.19%、52.29%、18.37%。展开更多
利用常温常压等离子体诱变(Atmospheric and Room Temperature Plasma, ARTP)蜡状芽孢杆菌,筛选获得酶活提升的菌株。结果表明,蜡状芽孢杆菌在种子液中培养6 h可达到对数期中后期,常温常压等离子体诱变时间为60 s时,蜡状芽孢杆菌的致死...利用常温常压等离子体诱变(Atmospheric and Room Temperature Plasma, ARTP)蜡状芽孢杆菌,筛选获得酶活提升的菌株。结果表明,蜡状芽孢杆菌在种子液中培养6 h可达到对数期中后期,常温常压等离子体诱变时间为60 s时,蜡状芽孢杆菌的致死率达到85%,筛选得到一株壳聚糖酶活性提高13.19%的突变株,然后进行酶活稳定性验证,经六代培养的平均酶活为9.643367 U/mL,波动在5%之内,表明其产酶量高,稳定性强,可用于后续出发菌株。诱变后菌株经电镜观察,发现菌落形态无明显变化,但是菌株的个体形态发生了变化,比原始菌株细长,证明酶活提高是ARTP诱变起到的作用。展开更多
L-丝氨酸在医药、食品和化工等领域应用广泛,然而L-丝氨酸是目前工业化生产难度较大的氨基酸之一。该文以实验室前期构建的产L-丝氨酸的谷氨酸棒杆菌A36-AB为出发菌株,利用常温常压等离子体诱变(atmospheric and room temperature plasm...L-丝氨酸在医药、食品和化工等领域应用广泛,然而L-丝氨酸是目前工业化生产难度较大的氨基酸之一。该文以实验室前期构建的产L-丝氨酸的谷氨酸棒杆菌A36-AB为出发菌株,利用常温常压等离子体诱变(atmospheric and room temperature plasma,ARTP)结合高通量筛选,获得突变菌株A36-AB-pDser-6。突变菌株前期生长迅速,60 h时L-丝氨酸产量为15.60 g/L。进一步利用响应面法优化突变菌株发酵培养基,L-丝氨酸产量达到29.23 g/L,生产强度为0.48 g/(L·h),生产强度较出发菌株[0.36 g/(L·h)]提高了33%;发酵周期从120 h缩短至60 h。对出发菌株及高产突变株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及比较分析,发现突变株存在12个单碱基突变(single nucleotide variant,SNV)和15个插入缺失突变(insertions and deletion,InDel)。其中糖酵解途径中的关键酶葡萄糖-6-磷酸异构酶(由pgi基因编码)发生较多突变,这可能是由于突变菌株发酵周期缩短。该研究为利用谷氨酸棒杆菌产L-丝氨酸的工业化生产奠定了基础。展开更多
文摘对从高盐稀态酱醪中筛选得到的米曲霉(Aspergillus oryzae)K9进行常压室温等离子体(atmospheric and room temperature plasma,ARTP)复合紫外诱变,并利用高盐含量平板进行驯化培养和筛选,旨在得到产耐盐高活性蛋白酶的菌株。首先对K9进行ARTP诱变,筛选得到优势菌株S-G27,其中性蛋白酶活性较K9提高35.82%;接着以S-G27为出发菌株进行紫外诱变,筛选得到优势菌株G-U2,其中性蛋白酶活性较K9提高56.81%;G-U2所产蛋白酶的耐盐性进一步提高,在15%NaCl溶液中,G-U2中性蛋白酶活性残留率为K9的1.94倍;G-U2稳定性良好,第7代时菌株的中性蛋白酶活性残留率为92%;和出发菌株K9相比,G-U2的菌丝更短、孢子更多、孢子体积更大且表面纹饰更多;诱变未引起黄曲霉毒素相关基因的表达,符合生产安全要求。在模拟发酵酱油实验中,发酵终点G-U2中性蛋白酶活性、酸性蛋白酶活性、氨基酸态氮质量浓度分别较K9高出120.19%、52.29%、18.37%。
文摘利用常温常压等离子体诱变(Atmospheric and Room Temperature Plasma, ARTP)蜡状芽孢杆菌,筛选获得酶活提升的菌株。结果表明,蜡状芽孢杆菌在种子液中培养6 h可达到对数期中后期,常温常压等离子体诱变时间为60 s时,蜡状芽孢杆菌的致死率达到85%,筛选得到一株壳聚糖酶活性提高13.19%的突变株,然后进行酶活稳定性验证,经六代培养的平均酶活为9.643367 U/mL,波动在5%之内,表明其产酶量高,稳定性强,可用于后续出发菌株。诱变后菌株经电镜观察,发现菌落形态无明显变化,但是菌株的个体形态发生了变化,比原始菌株细长,证明酶活提高是ARTP诱变起到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