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8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GPS探测汶川地震电离层TEC的异常 被引量:46
1
作者 林剑 吴云 +2 位作者 祝芙英 乔学军 周义炎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297-300,共4页
利用球谐模型和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及IGS(International GNSS Service)基准站的GPS观测数据,分别计算了中国区域及全球电离层电子总含量(Total Electron Content,TEC),采用了不同的统计分析方法,对汶川震中上空及邻近区域的TEC进... 利用球谐模型和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及IGS(International GNSS Service)基准站的GPS观测数据,分别计算了中国区域及全球电离层电子总含量(Total Electron Content,TEC),采用了不同的统计分析方法,对汶川震中上空及邻近区域的TEC进行检查.结果发现:震前后一个星期,孕震区上空连续出现电离层异常扰动,其异常形态具有共轭结构,且呈现向磁赤道漂移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ps 电子总含量(tec) 球谐模型 电离层 地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PS技术实时监测2009年7月22日日全食期间长三角区域电离层TEC变化 被引量:9
2
作者 王虎 王解先 +3 位作者 白贵霞 王潜心 李浩军 朱卫东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1718-1726,共9页
2009年7月22日上午发生的日全食是21世纪持续时间最长的日全食,其全食带覆盖了中国中部的长江流域,为研究日全食对电离层的影响提供了一次难得的机会.为此本文通过卡尔曼滤波算法实现了实时求解TEC和GPS系统硬件延迟,为实时监测日全食... 2009年7月22日上午发生的日全食是21世纪持续时间最长的日全食,其全食带覆盖了中国中部的长江流域,为研究日全食对电离层的影响提供了一次难得的机会.为此本文通过卡尔曼滤波算法实现了实时求解TEC和GPS系统硬件延迟,为实时监测日全食期间电离层变化提供了绝对的电离层TEC.采用上海和浙江区域内GPS网的观测数据,建立了实时区域电离层延迟模型,进而计算出了实时的VTEC和TEC变化率.同时考虑太阳和地磁活动参数,综合上述方法详细分析和讨论了长三角区域在此次日全食期间的TEC变化的电离层异常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全食 电离层 tec Vtec gps 卡尔曼滤波 gps系统硬件延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PS的南极中山站电离层TEC特征研究 被引量:12
3
作者 孟泱 安家春 +1 位作者 王泽民 鄂栋臣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43-47,共5页
利用2000—2006年南极中山站GPS观测数据,研究中山站电离层TEC随太阳活动、地磁环境、单日、年和季节变化的特征。结果表明,GPS-TEC随太阳活动和地磁环境的影响呈线性变化特征,单日、年和季节性TEC变化表现出电离层气候学特征的同时,也... 利用2000—2006年南极中山站GPS观测数据,研究中山站电离层TEC随太阳活动、地磁环境、单日、年和季节变化的特征。结果表明,GPS-TEC随太阳活动和地磁环境的影响呈线性变化特征,单日、年和季节性TEC变化表现出电离层气候学特征的同时,也出现了磁中午异常的极区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极中山站 全球定位系统 电离层 电子总含量(tec) 周期性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地基GPS探测震前电离层TEC异常 被引量:81
4
作者 吴云 乔学军 周义炎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36-40,共5页
利用地基GPS测量获得垂直电子总含量(VTEC)数据,采用统计分析方法,对亚洲3次大地震震前VTEC进行了检查。结果发现,在临震前10天之内,孕震区上空的VTEC均出现了明显的异常扰动,异常的增加一般出现在异常减少之前,但距发震时刻较远,该异... 利用地基GPS测量获得垂直电子总含量(VTEC)数据,采用统计分析方法,对亚洲3次大地震震前VTEC进行了检查。结果发现,在临震前10天之内,孕震区上空的VTEC均出现了明显的异常扰动,异常的增加一般出现在异常减少之前,但距发震时刻较远,该异常可能与太阳或地磁活动增强有关;异常的减少一般临近发震时刻,基本可以归结为地震引起的电离层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基gps 地震 电离层 垂直电子总含量 tec 异常现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COSMIC低轨卫星对GPS信号的顶部TEC观测资料研究等离子体层电子含量的变化特征 被引量:4
5
作者 张满莲 刘立波 +1 位作者 万卫星 宁百齐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7,共7页
本文尝试利用COSMIC低轨卫星对GPS信号的顶部TEC观测资料研究等离子体层电子含量(简称PEC)的变化规律.首先介绍从低轨卫星对GPS的顶部TEC观测资料提取等离子体层垂直电子含量的方法,然后利用该方法提取2008年全年的PEC数据,进而研究了2... 本文尝试利用COSMIC低轨卫星对GPS信号的顶部TEC观测资料研究等离子体层电子含量(简称PEC)的变化规律.首先介绍从低轨卫星对GPS的顶部TEC观测资料提取等离子体层垂直电子含量的方法,然后利用该方法提取2008年全年的PEC数据,进而研究了2008年这一太阳活动低年PEC随地磁纬度(MLAT)、磁地方时(MLT)以及不同季节的变化规律.此外,还利用提取的120°E和300°E经度链上的数据对比研究了PEC的经度变化情形.研究结果表明:(1)PEC主要集中分布在磁赤道±45°之间的一个绕地球的环带状区域中;(2)PEC表现出以下的昼夜变化规律特征:白天时段之值高于夜间,约在12—16MLT之间达到最高峰值,而最小PEC值出现在日出前大约4—5MLT左右的时段;(3)相比其他季节月份而言,PEC在北半球夏季月份(5—8月)具有最小值;(4)PEC存在明显的经度变化,不同经度链上的PEC存在不同的季节变化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等离子体层 电离层 总电子含量(tec) 等离子体层电子含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GPS计算TEC的方法及其对电离层扰动的观测 被引量:66
6
作者 张东和 萧佐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451-458,共8页
在总结用GPS研究电离层电子总量TEC的数据处理方法基础上,分析了利用伪距观测量和载波相位观测量计算电离层TEC的特点及误差来源.在处理过程中考虑了卫星的硬件延迟偏差,分析了应用IRI模型进行接收机硬件延迟偏差修正的... 在总结用GPS研究电离层电子总量TEC的数据处理方法基础上,分析了利用伪距观测量和载波相位观测量计算电离层TEC的特点及误差来源.在处理过程中考虑了卫星的硬件延迟偏差,分析了应用IRI模型进行接收机硬件延迟偏差修正的可能性,发现利用少量GPS数据和IRI模型修正接收机硬件延迟偏差有一定的困难.最后,利用一些GPS观测数据有针对性地研究了电离层对若干次扰动事件的响应.包括一次大的太阳耀斑期间的电离层TEC变化、一次较典型的电离层行扰以及日食期间的电离层TEC的相对变化等电离层物理问题.结果表明,利用该方法计算TEC的精度可满足电离层扰动现象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伪距 总电子含量 电离层行扰 gp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NSS电离层TEC反演方法综述
7
作者 马冠一 《电波科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80-695,783,共17页
电离层总电子含量(total electron content,TEC)是影响无线电系统性能的核心参量。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GNSS)具有全球覆盖、实时性强的优势,基于GNSS观测反演的TEC(GNSS-TEC)已成为监测和研究电离层... 电离层总电子含量(total electron content,TEC)是影响无线电系统性能的核心参量。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GNSS)具有全球覆盖、实时性强的优势,基于GNSS观测反演的TEC(GNSS-TEC)已成为监测和研究电离层的重要手段,但其精准度受限于硬件偏差与电离层时空复杂性的两大挑战。本文根据电离层电波传播理论,详细描述了GNSS-TEC反演的基本原理,系统梳理了常用的GNSS-TEC反演方法,揭示了其核心在于电离层模型假设、电离层TEC与GNSS基本观测量之间的数学建模以及求解算法的协同优化。通过分析不同时期GNSS-TEC反演方法的特点,指出了其发展由电离层科学研究需求、工程应用需求、GNSS系统与应用演进以及算力提升,而共同驱动。最后对GNSS-TEC反演方法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NSS 电离层总电子含量(tec) 单/双层模型 硬件偏差 数学建模 球谐函数 卡尔曼滤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融合CNN/BiLSTM/attention的滇川电离层TEC预测模型
8
作者 陈冠宇 李旺 +4 位作者 李家乐 刘佳悦 张仁中 朱浩泽 李震 《导航定位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28-239,共12页
针对中国云南-四川位于赤道电离异常区域(EIA)北冠带,“喷泉效应”导致电离层动力学特征异常复杂,传统的电离层模型适应性较差的问题,提出一种融合卷积神经网络(CNN)/双向长短时记忆(BiLSTM)神经网络/注意力机制(attention)的滇川电离... 针对中国云南-四川位于赤道电离异常区域(EIA)北冠带,“喷泉效应”导致电离层动力学特征异常复杂,传统的电离层模型适应性较差的问题,提出一种融合卷积神经网络(CNN)/双向长短时记忆(BiLSTM)神经网络/注意力机制(attention)的滇川电离层总电子含量(TEC)预测模型:采用具有多通道特征的CNN-BiLSTM-注意力机制(attention)神经网络构建该区域电离层模型;然后选取2023年(磁暴年)的双分日和双至日作为验证时段,评估模型的有效性。结果表明,在春分、夏至、秋分和冬至的预测精度分别为1.24总电子含量单位(TECU)、2.06TECU、1.69TECU和2.35TECU,对应的皮尔逊相关系数分别为0.988、0.961、0.944和0.987;说明提出的模型可显著改正滇川区域太阳高峰年内的电离层延迟,能够为深入了解滇川区域的电离层时空演变机制,以及增强该区域的导航定位服务质量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离层模型 神经网络 滇川区域 全球卫星导航系统(GNSS) 总电子含量(tec)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EEMDAN改进的CNN-LSTM短期电离层TEC预测模型
9
作者 焦迎香 李克昭 岳哲 《导航定位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07-115,共9页
针对电离层总电子含量(TEC)值的时序变化通常呈现非线性和随机性的问题,提出一种结合完全集合经验模态分解(CEEMDAN)和基于卷积神经网络和长短时记忆网络的时空网络(CNN-LSTM)神经网络的TEC预测模型:采用分解、预测和重构的方法,结合CEE... 针对电离层总电子含量(TEC)值的时序变化通常呈现非线性和随机性的问题,提出一种结合完全集合经验模态分解(CEEMDAN)和基于卷积神经网络和长短时记忆网络的时空网络(CNN-LSTM)神经网络的TEC预测模型:采用分解、预测和重构的方法,结合CEEMDAN在时间序列分解上和CNN-LSTM在预测精度上的优势,对电离层TEC值进行短期预测;然后利用国际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服务组织(IGS)中心发布的2019和2023年4个季节,以及分布在中高低纬度的6个格网点的TEC格网数据进行实验分析。实验结果表明,CEEMDAN-CNN-LSTM组合模型的预测结果能很好地反映电离层TEC的时间变化特性,在2019年太阳活动低年和2023年太阳活动高年的预测精度均方根误差(RMSE)相较于长短时记忆(LSTM)网络模型可分别平均提升2.62总电子含量单位(TECU)和10.44TECU,相较于CNN-LSTM模型可提升1.85TECU和7.23TECU。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离层总电子含量(tec) 长短期记忆(LSTM)神经网络 卷积神经网络(CNN) 完全集合经验模态分解(CEEMDAN) 预测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GPS监测电离层不均匀结构探讨 被引量:15
10
作者 朱文耀 章红平 +1 位作者 黄珹 金双根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941-948,共8页
利用上海地区GPS综合应用网提供的高时空分辨率的双频GPS观测资料 ,研究了该区域内一电离层不均匀体的产生、消亡过程 .首先 ,采用Kalman滤波的方法改善双频伪距之差的观测精度 ,并利用参数估计的方法计算该时段内相应的硬件延迟 .再根... 利用上海地区GPS综合应用网提供的高时空分辨率的双频GPS观测资料 ,研究了该区域内一电离层不均匀体的产生、消亡过程 .首先 ,采用Kalman滤波的方法改善双频伪距之差的观测精度 ,并利用参数估计的方法计算该时段内相应的硬件延迟 .再根据电离层单层模型 ,利用GPS双频观测量、测站位置和GPS精密星历 ,求出GPS信号穿刺点的坐标和垂直方向电离层的电子含量 ;然后内插并获取其等值线图 .等值线图随时间的变化表明 ,受等离子体湍流的影响 ,2 0 0 3年 9月 8日北京时间 9时 4 0分左右在 38°N、118°E左右产生了一电离层不均匀体 ,其尺度大约在 5 0km左右 ,生存时间大约为 5min .受地球重力场和高空风场的影响 ,该不均匀体向东北方向扩散 .然后 ,利用大气扩散模型 ,按扩散方程计算分析了该不均匀体可能发生的电离层层区 .理论计算表明 ,该不均匀体发生在电离层扩展F区 ,高度在 3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ps 总电子含量 扩散方程 电离层不均匀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3年10月29~31日太阳耀斑对中国大陆电离层扰动的GPS监测与分析 被引量:10
11
作者 乔学军 郭利民 +2 位作者 杜瑞林 王琪 吴云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41-45,共5页
利用“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工程中28个GPS基准站和中国周边地区10个IGS站的GPS观测数据,研究了2003年10月29日~31日期间,X10级太阳耀斑引起的中国大陆电离层总电子含量(TEC)的变化特征,分析了本次太阳磁暴对我国不同地区电离层的影... 利用“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工程中28个GPS基准站和中国周边地区10个IGS站的GPS观测数据,研究了2003年10月29日~31日期间,X10级太阳耀斑引起的中国大陆电离层总电子含量(TEC)的变化特征,分析了本次太阳磁暴对我国不同地区电离层的影响。结果表明,太阳耀斑对中国大陆电离层的影响从29日中午10~11时开始,其影响强度与纬度有关,纬度越低,影响越大,且自东向西移动,TEC最大值达到120TECU,峰值比正常情况下高40多个TECU;且下午电离层对耀斑的响应强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电离层扰动 太阳耀斑 gps监测 地球定位系统 总电子含量 tec 太阳磁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非相干散射雷达和GPS观测研究Millstone Hill地区等离子体层电子含量 被引量:11
12
作者 种小燕 张满莲 +4 位作者 张顺荣 温晋 刘立波 宁百齐 万卫星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738-745,共8页
本文尝试结合非相干散射雷达和GPS TEC观测数据提取等离子体层总电子含量(PTEC).我们首先描述所用的技术方法,然后具体利用了Millstone Hill台站的观测数据研究该地区上空等离子体层总电子含量(PTEC)的变化情况.我们采用变化标高的Chap... 本文尝试结合非相干散射雷达和GPS TEC观测数据提取等离子体层总电子含量(PTEC).我们首先描述所用的技术方法,然后具体利用了Millstone Hill台站的观测数据研究该地区上空等离子体层总电子含量(PTEC)的变化情况.我们采用变化标高的Chapman函数对非相干散射雷达测得的电子浓度剖面数据进行拟合,然后通过对剖面积分得到100km到1000km高度范围的电离层总电子含量.GPS提供的TEC数据为高度达20200km的总电子含量,两者之差可近似看成等离子体层的电子含量.本文分别选取太阳活动高年(2000,2002年)和太阳活动低年(2005,2008年)Millstone Hill台站的静日数据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等离子体层电子含量及其所占GPSTEC的比例具有明显的周日变化.PTEC含量在白天高于夜间,而所占GPS TEC的百分比,夜间明显高于白天.太阳活动高年所选月份等离子体层电子含量在4~14TECU(1TECU=1016el/m2)范围内变化,夜间所占比例可达60%左右.太阳活动低年所选月份等离子体层电子含量在3~7TECU范围内变化,所占比例夜间最高可达80%左右.我们所得到的结果与前人基于其它观测手段所得结果在变化趋势上一致,在量级上也大致相当.因此,这从一个侧面证明了我们所用方法的可靠性.非相干散射雷达能够探测包括F2层峰值以下及以上高度的电子浓度,利用这一设备所观测得到的资料来推算电离层电子含量将比前人基于电离层垂测仪观测资料进行的推算更具真实性,由此得到的等离子体层电子含量也将更为接近真实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ec 等离子体层 非相干散射雷达 gpstec 电离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PS实时监测和预报电离层电子含量 被引量:11
13
作者 金双根 J.Wang +1 位作者 章红平 朱文耀 《天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213-219,共7页
GPS能高精度地实时监测电离层总电子含量(TEC)变化,对纠正单频GPS接收机电离层延迟和监测电离层活动及其所反映的太阳活动规律具有重要意义。上海地区GPS综合应用网的建立,为监测长江三角洲地区电离层变化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利用这些双频... GPS能高精度地实时监测电离层总电子含量(TEC)变化,对纠正单频GPS接收机电离层延迟和监测电离层活动及其所反映的太阳活动规律具有重要意义。上海地区GPS综合应用网的建立,为监测长江三角洲地区电离层变化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利用这些双频GPS接收机的连续观测资料,可近实时地监测和预报该地区电离层总电子含量,其内外符精度和外推预报30分钟的精度均优于0.4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体测量学 电离层 电子含量 gps 太阳活动规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GPS无线电掩星数据研究震前电离层异常 被引量:19
14
作者 杨剑 吴云 周义炎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6-22,64,共8页
利用COSMIC掩星观测得到的电离层电子密度,研究了2006年11月15日日本千岛Ms8.0地震和2007年2月25日青海海西Ms5.3地震临震前震区上空附近电子密度的异常变化,通过与K指数(磁暴)对比分析,发现其异常变化与外层空间的干扰无关。研究结果证... 利用COSMIC掩星观测得到的电离层电子密度,研究了2006年11月15日日本千岛Ms8.0地震和2007年2月25日青海海西Ms5.3地震临震前震区上空附近电子密度的异常变化,通过与K指数(磁暴)对比分析,发现其异常变化与外层空间的干扰无关。研究结果证实,GPS无线电掩星技术可以监测到临震前震中区上空附近的电子密度的异常变化,而异常变化极有可能是由地震引起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震前电离层异常 gps无线电掩星技术 总电子含量(tec) 地磁K指数 短临前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EO GPS接收机仪器偏差估计 被引量:3
15
作者 林剑 吴云 +2 位作者 熊晶 祝芙英 杨剑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1034-1038,共5页
LEO GPS观测已成为空间电离层研究重要手段之一,通过GPS双频观测值获取的TEC则是电离层探测的一个重要参量,为获取高精度TEC需估计和消除GPS接收机仪器偏差(DCB).本文旨在探索一种全新的LEOGPS接收机仪器偏差的估计方法:基于电离层球对... LEO GPS观测已成为空间电离层研究重要手段之一,通过GPS双频观测值获取的TEC则是电离层探测的一个重要参量,为获取高精度TEC需估计和消除GPS接收机仪器偏差(DCB).本文旨在探索一种全新的LEOGPS接收机仪器偏差的估计方法:基于电离层球对称的假设,利用CHAMP和COSMIC原始GPS观测数据,采用几何映射函数,通过最小二乘解算出GPS接收机仪器偏差.结果表明:(1)2008年1月份期间,通过上述方法解算的仪器偏差都较稳定,相比COSMIC网上发布结果,标准偏差都在0.6 ns以内;(2)COSMIC(轨道高度大约800km)仪器偏差估计结果优于CHAMP(轨道高度大约400 km)的结果,原因为:对于不同轨道高度LEO GPS仪器偏差估计,其较高轨道高度的电离层球对称假设影响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ps 电子总含量(tec) 仪器偏差 电离层球对称 CHAMP COSMIC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频GPS接收机的电离层延迟改正模型研究 被引量:15
16
作者 张勇 张斌 马能武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69-73,共5页
针对单频GPS接收机受电离层影响较大的特点,利用GPS实测数据,比较研究了Klobuchar模型、NeQuick模型、IRI模型和IGGSH模型的电离层延迟改正效果,统计分析了各模型在时空上的特点,计算结果表明,IGGSH模型优于其他3种电离层延迟改正模型。
关键词 单频gps 电离层延迟模型 总电子含量 单层模型 时空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日本GPS网探测2011年Tohoku海啸引发的电离层扰动 被引量:5
17
作者 唐龙 郭博峰 李哲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507-513,共7页
海平面的海啸波会产生大气重力波进而引发电离层扰动.本文利用日本GPS总电子含量数据来探测2011年3月11日Tohoku海啸引发的电离层扰动.观测结果表明,在日本上空的电离层中存在两种重力波信号,分别由海平面的海啸波以及地震破裂过程产生... 海平面的海啸波会产生大气重力波进而引发电离层扰动.本文利用日本GPS总电子含量数据来探测2011年3月11日Tohoku海啸引发的电离层扰动.观测结果表明,在日本上空的电离层中存在两种重力波信号,分别由海平面的海啸波以及地震破裂过程产生.地震产生的电离层重力波分布在震中周围(包括海洋上空以及远离海洋的区域),而海啸引发的电离层重力波主要分布在海洋上空.地震产生的电离层重力波具有不同的水平速度,包括约210m·s^(-1)以及170m·s^(-1),其频率为1.5mHz;而海啸引发的电离层重力波水平速度快于前者,约为280m·s^(-1),其频率为1.0mHz.此外,海啸引发电离层重力波与海平面上的海啸波有相似的水平速度、方向、运行时间、波形以及频率等传播特征.本文的研究将电离层中的海啸信号与地震信号区分开来,进一步确认电离层对海啸波的敏感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ps 总电子含量 电离层扰动 大气重力波 海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地基GPS观测资料映射三维电离层剖面 被引量:10
18
作者 金双根 朱文耀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49-53,共5页
双频GPS接收机被广泛应用于监测电离层及其相关异常活动。过去通常利用地基GPS资料建立一个单层两维电离层格网模型进行应用,其最主要缺陷就是忽略了电离层垂直剖面信息。利用地基GPS资料通过乘积代数重建技术层析三维电离层电子密度剖... 双频GPS接收机被广泛应用于监测电离层及其相关异常活动。过去通常利用地基GPS资料建立一个单层两维电离层格网模型进行应用,其最主要缺陷就是忽略了电离层垂直剖面信息。利用地基GPS资料通过乘积代数重建技术层析三维电离层电子密度剖面。与国际电离层参考模型(IRI2001)和电离层探测仪结果相比,地基GPS层析电离层电子密度剖面基本一致,但更接近于电离层探测仪观测结果。因此,高时空分辨率的地基GPS资料在监测三维电离层活动及其相关空间气候研究方面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ps 总电子含量 层析 乘积代数重建技术(MART) 国际电离层参考模型(IRI-200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PS电离层反演方法研究及其在地震方面的应用 被引量:2
19
作者 邢楠 王小亚 胡小工 《空间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236-245,共10页
利用地基GPS数据计算了电离层单球壳模型穿刺点上的垂向总电子含量(VTEC),根据VTEC和卫星及测站接收机的差分码间偏差DCB的不同时变特性采用了复弧法,将VTEC作为局部变量(每30min一组,可调),DCB作为一天的全局量进行解算.在解算的过程中... 利用地基GPS数据计算了电离层单球壳模型穿刺点上的垂向总电子含量(VTEC),根据VTEC和卫星及测站接收机的差分码间偏差DCB的不同时变特性采用了复弧法,将VTEC作为局部变量(每30min一组,可调),DCB作为一天的全局量进行解算.在解算的过程中,充分考虑VTEC的空间分布特性,利用变异函数通过Kriging插值法建立电离层VTEC的二维格网模型,并给出了卫星和接收机的差分码间偏差DCB.通过与IGS结果的比较,发现其结果可靠,且时空分辨率和稳定性都有较大提高.同时,基于简化的三元样条插值基函数对电离层电子密度进行三维展开,利用乘型代数重建技术MART算法构建了同批数据的四维层析成像结果,获得了电离层电子密度的四维分布.其结果与CHAMP无线电掩星结果非常一致.利用上面两种算法又分别对2008年5月长江三角洲地区地基GPS数据进行处理,简要分析了该时段该地区上空电离层总电子含量和电子密度的变化情况及其对汶川地震的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ps 电离层 tec 克里格插值 乘型代数重建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GPS网观测反射海啸波引发的电离层扰动 被引量:3
20
作者 唐龙 郭博峰 郑凯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643-1649,共7页
震中产生的海啸波传播到海岸或者遇到水下障碍时会发生反射,从而形成反射海啸波.本文利用稠密的日本GEONET网,首次在电离层扰动图中观测到2011年3月11日Tohoku地震引发的反射海啸波信号.观测到的电离层扰动与海平面的反射海啸波具有相... 震中产生的海啸波传播到海岸或者遇到水下障碍时会发生反射,从而形成反射海啸波.本文利用稠密的日本GEONET网,首次在电离层扰动图中观测到2011年3月11日Tohoku地震引发的反射海啸波信号.观测到的电离层扰动与海平面的反射海啸波具有相似的波形、水平速度、方向、周期以及到达时间等传播特征,表明观测的电离层扰动为反射海啸波所引起,本文的观测结果表明反射海啸产生的大气内重力波也能向上传播到电离层与等离子体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ps 总电子含量 电离层扰动 大气内重力波 反射海啸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