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汉至唐之间屏风榻形制演变特点及成因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周振辉 《家具与室内装饰》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39-144,共6页
旨在研究汉至唐屏风榻从低矮型向高型转变过程中形制演变的特点以及产生原因。以画像石、墓室壁画、考古发掘文物以及相关文献等资料为基础,梳理了汉至唐各时期屏风榻形制的特点。结果表明,汉唐间屏风榻主要经历了尺度上由低型到高型、... 旨在研究汉至唐屏风榻从低矮型向高型转变过程中形制演变的特点以及产生原因。以画像石、墓室壁画、考古发掘文物以及相关文献等资料为基础,梳理了汉至唐各时期屏风榻形制的特点。结果表明,汉唐间屏风榻主要经历了尺度上由低型到高型、结构上由开放到封闭、屏风样式上由独扇到多扇、屏画题材上由教化到审美的演进趋势;同时发现,南北朝是屏风榻形制转变的重要时期,此时南北地区屏风榻形制存在较大差异。自南北朝后,隋唐屏风榻在南北朝北方地区形制的基础上继续发展。究其原因,这与传统礼制的规训、技术的制约,以及外来文化的影响存在必然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屏风榻 汉唐 形制演变 成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唐宋时期汉赋的经典化过程 被引量:8
2
作者 张新科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44-50,共7页
唐宋文学家在创作实践中对汉赋的认可与接受,促进了汉赋的经典化过程,主要表现在传统题材的拓展、艺术形式的发展、表现手法的学习等方面。文学家、评论家在理论上的批评总结,也是汉赋经典化的重要途径。唐宋时期理论上出现了一种"... 唐宋文学家在创作实践中对汉赋的认可与接受,促进了汉赋的经典化过程,主要表现在传统题材的拓展、艺术形式的发展、表现手法的学习等方面。文学家、评论家在理论上的批评总结,也是汉赋经典化的重要途径。唐宋时期理论上出现了一种"去经典化"的文学思潮,但主流还是肯定汉赋的功绩,对汉赋的发展、价值、作家作品、创作手法等方面予以评价。这种肯定对于汉赋经典化起了积极的作用。唐宋时期对于汉赋的注释、选辑、摘引等,也是经典化的途径之一,为明清时期大规模的汉赋文献整理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赋 唐宋文学 文学经典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唐人宋神:韩愈在潮州的神话与神化 被引量:5
3
作者 李志贤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66-171,共6页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韩愈历来享有盛誉,即便在贬谪潮州的人生低谷期也以其勤政爱民的斐然功绩在唐宋潮州民众心目中赢得了由人到神的升格。在这一演变、升格的过程中,潮州本地盛行的先贤崇拜和人神合一以及宋代理学的兴盛加速...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韩愈历来享有盛誉,即便在贬谪潮州的人生低谷期也以其勤政爱民的斐然功绩在唐宋潮州民众心目中赢得了由人到神的升格。在这一演变、升格的过程中,潮州本地盛行的先贤崇拜和人神合一以及宋代理学的兴盛加速了韩愈的神化,唐宋地方祠庙祭祀政策的变化以及韩愈自身所具有的文化人格魅力等多种因素共同合力而促成了韩愈这一"唐人宋神"文化奇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宋史 民间信仰 韩愈 潮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韩愈颠覆“子夏作《序》”与宋代《诗》学格局的确立 被引量:1
4
作者 刘毓庆 唐婷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21-127,共7页
韩愈颠覆"子夏作《序》",挑战汉唐以来《诗序》研究的权威,其目的在于重建儒学,构建新的经典文化承传系统。这一创举不仅是《诗序》研究的大转折,也启发了宋代《诗》学,对于宋代《诗》学"尊序"和"反序"... 韩愈颠覆"子夏作《序》",挑战汉唐以来《诗序》研究的权威,其目的在于重建儒学,构建新的经典文化承传系统。这一创举不仅是《诗序》研究的大转折,也启发了宋代《诗》学,对于宋代《诗》学"尊序"和"反序"两大格局的确立有着决定性的影响,是汉、宋诗学过渡不容忽视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韩愈 《诗序》 唐宋《诗》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唐大曲与汉魏大曲、宋大曲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3
5
作者 王安潮 《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79-88,共10页
大曲这一古代音乐体裁在不同历史时期呈现出有同有异的特点,认识到这些异同对深入了解大曲的发展线脉非常必要。文章运用比较音乐学的方法,对各个时期大曲进行了曲辞、结构、曲名、宫调、伴奏乐器及风格特征等诸要素的比较,认识到汉魏... 大曲这一古代音乐体裁在不同历史时期呈现出有同有异的特点,认识到这些异同对深入了解大曲的发展线脉非常必要。文章运用比较音乐学的方法,对各个时期大曲进行了曲辞、结构、曲名、宫调、伴奏乐器及风格特征等诸要素的比较,认识到汉魏至宋等不同时期大曲的异同,由此了解大曲这一古代音乐体裁的发展与演变线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曲 唐大曲 汉魏大曲 宋大曲 比较 音乐体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韩诗之变与苏诗的变中之变——论苏轼对韩愈诗歌的承传创变与宋代新诗格的确立 被引量:3
6
作者 谷曙光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87-94,共8页
从艺术创新的角度考察苏轼对韩愈诗歌的承传创变,揭示韩诗之变与苏诗“变中之变”的关捩点皆“以文为诗”。作为诗歌革故鼎新的一大法门,“以文为诗”在苏轼手中得到了新拓展。苏轼对韩诗承袭因革的背后尚有深层的诗学意义。有别于丰神... 从艺术创新的角度考察苏轼对韩愈诗歌的承传创变,揭示韩诗之变与苏诗“变中之变”的关捩点皆“以文为诗”。作为诗歌革故鼎新的一大法门,“以文为诗”在苏轼手中得到了新拓展。苏轼对韩诗承袭因革的背后尚有深层的诗学意义。有别于丰神韵度的唐诗,典型意义的宋诗是一种以思理筋骨见长的新诗格,新诗格在苏、黄手中得以定型确立;而这,与他们借鉴韩愈的“以文为诗”有一定的艺术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韩诗 苏诗 唐宋诗流变 以文为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晋唐粉本宋人妆——四议《韩熙载夜宴图》图像 被引量:7
7
作者 张朋川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41-52,共12页
运用粉本是中国古代绘画进行习艺、传承和再创作的重要形式,中国古画鉴定中称作"摹本"的画作,不少是根据粉本有所损益而制作的。本文以《韩熙载夜宴图》、《簪花侍女图》、《北齐校书图》为例,分析了凭借粉本构成绘画作品的... 运用粉本是中国古代绘画进行习艺、传承和再创作的重要形式,中国古画鉴定中称作"摹本"的画作,不少是根据粉本有所损益而制作的。本文以《韩熙载夜宴图》、《簪花侍女图》、《北齐校书图》为例,分析了凭借粉本构成绘画作品的三种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晋唐粉本 宋人妆 《韩熙载夜宴图》 《簪花侍女图》 《北齐校书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开禁”还是“飨宴”?——汉唐北宋赐酺举措缘起、背景与施行动因的再探讨 被引量:2
8
作者 杨国誉 《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4-12,共9页
汉唐北宋时代的"酒禁"政策并不能直观地理解为"禁民饮酒"。"禁群饮"之举在当时虽有发生,却始终并非一项整体与长期的国家政策,在其已然宣布的时期之内,执行与贯彻的力度也大可存疑。笼统地以"酒禁&q... 汉唐北宋时代的"酒禁"政策并不能直观地理解为"禁民饮酒"。"禁群饮"之举在当时虽有发生,却始终并非一项整体与长期的国家政策,在其已然宣布的时期之内,执行与贯彻的力度也大可存疑。笼统地以"酒禁"或"禁群饮"政策的存在来解释赐酺举措发生和存续的合理性缺乏说服力。酺会在汉唐北宋的不断发生、持续流行,根本原因在于其最为核心的内容与意义是飨宴欢会。其给民众带来更热烈的欢宴体验、更加丰富的公共活动内涵以及更为广大的社交活动平台,同时为统治者提供得力的政治工具。赐酺之举的丰富功能使得其能够横历不同王朝,长期存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唐北宋 酒禁 赐酺 原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新唐书》传记的“崇韩”观念 被引量:2
9
作者 田恩铭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83-89,共7页
在对韩愈传记的处理上,有争议的地方都被用为尊者之笔法避之,相同内容经过语言层面上的处理将韩愈形象美化起来,形成了一个高大的儒者形象,纵横捭阖的古文家领袖形象,这样就确立了韩愈的中心地位。而大量采摭韩文入史则展现出史臣对韩... 在对韩愈传记的处理上,有争议的地方都被用为尊者之笔法避之,相同内容经过语言层面上的处理将韩愈形象美化起来,形成了一个高大的儒者形象,纵横捭阖的古文家领袖形象,这样就确立了韩愈的中心地位。而大量采摭韩文入史则展现出史臣对韩愈史才、议论的认可,在"传赞"之中呈现了一个全能形象的定评,这些因素整合起来构成了崇韩的场效应。至此《新唐书》中的崇韩理念被全方位地展现出来,进一步说崇韩的中心是对儒学复兴理念的张扬,而在这个张扬的过程中旧资源也就转换成了新思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唐书》 宋祁 传记文学 崇韩观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唐宋古文家的双重批评标准——从韩柳欧苏的妓妾声色谈起 被引量:2
10
作者 沙红兵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70-75,共6页
食色性也,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轼等古文家也不例外。不过,同一个玩妓置妾、追求声色之欢的事实,历来批评家却对韩、欧严,对柳、苏宽。而往深一层看,这种宽严不均的批评现象其实还代表着对古文家评价的双重标准:在儒道之"正&qu... 食色性也,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轼等古文家也不例外。不过,同一个玩妓置妾、追求声色之欢的事实,历来批评家却对韩、欧严,对柳、苏宽。而往深一层看,这种宽严不均的批评现象其实还代表着对古文家评价的双重标准:在儒道之"正"的标准下,韩欧的妓妾声色有可能成为人品方面的玷污,他们作为古文运动领袖须要人品与文品的合一,而在文章之"妙"的标准下,柳宗元、苏轼的妓妾声色经历不遭诟病,甚至还成为"文采风流"的一个必要组成部分。这种对古文家评价的双重标准,最终还与古文家本人不同的自我期许大有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宋古文 韩柳欧苏 妓妾声色 双重标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胡僧憇松:文化意象的唐宋变迁——兼论《憇寂图》的经典化 被引量:2
11
作者 李小荣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87-97,共11页
韦偃是唐代著名的松石画高手,其《双松图》因杜甫《戏为韦偃双松图歌》广为后人所熟知,而诗中最重要的文化意象是胡僧憇松。北宋元祐三年正月十二日,苏轼、李公麟应柳仲远之请,联袂而作《憇寂图》。它与韦偃《双松图》相比,《憇寂图》... 韦偃是唐代著名的松石画高手,其《双松图》因杜甫《戏为韦偃双松图歌》广为后人所熟知,而诗中最重要的文化意象是胡僧憇松。北宋元祐三年正月十二日,苏轼、李公麟应柳仲远之请,联袂而作《憇寂图》。它与韦偃《双松图》相比,《憇寂图》中的人物从外来"胡僧"变成了本土"老僧",植物从"双松"变成了"孤松"。此变化虽小,却包含了丰富的唐宋文化变迁的信息。此外,苏、李《憇寂图》是杜甫《戏为韦偃双松图歌》经典化进程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后来《憇寂图》自身也被经典化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僧憇松 文化意象 《双松图》 《憇寂图》 唐宋之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汉晋唐宋美术作品中人物造型的演变——兼谈《韩熙载夜宴图》的人物造型 被引量:2
12
作者 张朋川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1-17,165,共17页
不同历史时期美术作品中人物造型的不同,绝不是偶然的现象,而是当时约定俗成的已经标准化的人物造型。本文探讨了汉晋唐宋美术作品中人物造型的变化,并重点研究《韩熙载夜宴图》中人物面相和体态,区分五代和两宋美术作品的人物造型的不... 不同历史时期美术作品中人物造型的不同,绝不是偶然的现象,而是当时约定俗成的已经标准化的人物造型。本文探讨了汉晋唐宋美术作品中人物造型的变化,并重点研究《韩熙载夜宴图》中人物面相和体态,区分五代和两宋美术作品的人物造型的不同类型,对五代两宋传世古画从人物造型的角度进行梳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晋唐宋美术作品 人物造型 演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唐宋八大家”与《中庸》的升格 被引量:2
13
作者 杨少涵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17-124,共8页
在《中庸》由《礼记》之一“篇”升格为“四书”之一“经”的过程中,中唐与北宋是两个关键阶段。在这两个阶段,涌现了中国文化史上赫赫有名的“唐宋八大家”。他们或多或少对《中庸》都给予了一定的表章。中唐的韩愈与柳宗元,人称“韩柳... 在《中庸》由《礼记》之一“篇”升格为“四书”之一“经”的过程中,中唐与北宋是两个关键阶段。在这两个阶段,涌现了中国文化史上赫赫有名的“唐宋八大家”。他们或多或少对《中庸》都给予了一定的表章。中唐的韩愈与柳宗元,人称“韩柳”,他们主要关注并讨论了《中庸》的“诚明”思想。北宋的欧阳修、曾巩、王安石被称为“江右三杰”,欧阳修曾就《中庸》的性论批评过当时学界的空言高论之风;曾巩在继承欧阳修文论的同时,也引用《中庸》来解释《洪范》;王安石则很早就借《中庸》来论述过自己的人性论思想。“三苏”中的苏洵对《中庸》只有零星的关注,但苏轼则专门写过《中庸论》三篇,苏辙也曾以佛解儒,用《坛经》“不思善,不思恶”来解释《中庸》首章的“中和”思想。“唐宋八大家”因其举足轻重的历史地位,他们对《中庸》的关注与表章,在《中庸》升格过程中起到了强劲的助推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庸》升格 唐宋八大家 韩柳 江右三杰 三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藩学术思想倾向再审视 被引量:1
14
作者 杨朝亮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49-53,共5页
传统观点认为江藩学术思想为褒汉抑宋,实则不然。江藩学术思想不仅仅得益于汉学,同时也较多地吸收了宋学,宋学对江藩学术思想产生了相当的影响;江藩所著《宋学渊源记》一书,恰好体现出江藩的学术思想倾向不是褒汉抑宋,而是汉宋兼采。他... 传统观点认为江藩学术思想为褒汉抑宋,实则不然。江藩学术思想不仅仅得益于汉学,同时也较多地吸收了宋学,宋学对江藩学术思想产生了相当的影响;江藩所著《宋学渊源记》一书,恰好体现出江藩的学术思想倾向不是褒汉抑宋,而是汉宋兼采。他的思想与当时学术潮流有内在逻辑关联,顺应了当时学术发展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 江藩 《宋学渊源记》 汉宋兼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凌濛初戏曲小说中的侠义作品考释 被引量:1
15
作者 徐永斌 《新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118-122,共5页
本文主要考述了现存的凌氵蒙初戏曲小说中侠义作品的渊源。凌氵蒙初在创作或改编戏曲小说中侠义题材的作品时,十分重视吸取宋明笔记小说乃至民间传说中的素材,尤其重视《剑侠传》、《亘史》这两部著作。凌氵蒙初创作或改编了一些侠义题... 本文主要考述了现存的凌氵蒙初戏曲小说中侠义作品的渊源。凌氵蒙初在创作或改编戏曲小说中侠义题材的作品时,十分重视吸取宋明笔记小说乃至民间传说中的素材,尤其重视《剑侠传》、《亘史》这两部著作。凌氵蒙初创作或改编了一些侠义题材的小说和戏曲,并得到了行家们的好评,这在戏曲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凌濛初 戏曲艺术 明朝 小说 文学题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唐宋玉带中伎乐纹装饰艺术考 被引量:2
16
作者 李坤元 梁惠娥 《丝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16-123,共8页
玉带可谓是中国玉器世俗化发展的重要代表,唐宋玉带所使用玉料大多来自于阗,在丝路南路朝贡和贸易中占有重要地位。唐宋时期胡人伎乐纹和汉人雅集纹为带具上具有时代特色的伎乐纹样,两者之间有传承与相异性,但目前学者研究胡人伎乐纹与... 玉带可谓是中国玉器世俗化发展的重要代表,唐宋玉带所使用玉料大多来自于阗,在丝路南路朝贡和贸易中占有重要地位。唐宋时期胡人伎乐纹和汉人雅集纹为带具上具有时代特色的伎乐纹样,两者之间有传承与相异性,但目前学者研究胡人伎乐纹与汉人雅集纹样之间关系的较少。本文以出土和传世玉带、图像及文献资料为依据进行三重互证,探讨带具上伎乐纹的传入、融合与衍生过程,探寻从胡人伎乐向汉人雅集转变中所反映士人的夷夏观念。研究认为,唐代胡人伎乐纹玉带的兴盛映射统治阶级对胡乐的热爱和开放的政治态度,同时隐匿对胡人的征服欲。玉带上汉人雅集纹样在构图和装饰主题上沿袭胡人伎乐纹,并且发生了人物、乐器、场景三重转化,这与中唐以后倡导华音、反对胡乐及宋代生活审美转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这一转变展现乐舞艺术在中西方文化接纳、融合与衍生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带 伎乐纹 胡汉 唐宋时期 丝绸之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汉末文人五言诗的源流与影响 被引量:3
17
作者 江艳华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0年第4期14-17,共4页
本文从《古诗十九首》的体制特点、语言风格两方面考查汉末文人五言诗的发展源流及其对后世诗歌的影响 ,指出汉末文人五言诗直接导源于乐府歌辞五言体 ,但又在声韵、对偶、句式及语言锤炼诸方面有着重要的发展变化。文人们从乐府民歌中... 本文从《古诗十九首》的体制特点、语言风格两方面考查汉末文人五言诗的发展源流及其对后世诗歌的影响 ,指出汉末文人五言诗直接导源于乐府歌辞五言体 ,但又在声韵、对偶、句式及语言锤炼诸方面有着重要的发展变化。文人们从乐府民歌中吸取丰富的艺术营养 ,又有意识地对其下“作用之功”,使其创作的五言诗既不失民歌的清新与自然 ,又有着文人诗的精致与华美 ,在诗歌史上树立了优良传统 ,对中国古代诗歌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乐府 文人五言诗 汉代 《古诗十九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胡适治学方法的传统文化源流考
18
作者 卢介然 王志强 卢昌崇 《中国软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60-165,共6页
胡适治学方法的精髓是"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本文承接已有的研究成果继续上溯,本着胡适的治学精神,放胆假定其源流起于汉唐的中医和天文,继之以宋代的(濂)关洛闽各学派,并小心地为这些假定寻求相关的证据支持。胡适治学... 胡适治学方法的精髓是"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本文承接已有的研究成果继续上溯,本着胡适的治学精神,放胆假定其源流起于汉唐的中医和天文,继之以宋代的(濂)关洛闽各学派,并小心地为这些假定寻求相关的证据支持。胡适治学方法可谓历经了一个漫长的形成和凝炼过程,是中国传统文化长期浸淫和西学轻巧撩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适治学方法 汉唐宋影响假设 证据支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汉唐宋时期体育题材陶瓷的社会背景与社会成因分析 被引量:1
19
作者 李红 陈利和 桑敏 《中国陶瓷》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83-92,共10页
综合运用艺术学、社会学、体育学、陶瓷美学和陶瓷文化研究的方法和手段对汉唐宋时期体育题材的陶瓷进行交叉分析和研究。研究认为:汉唐宋时期体育题材陶瓷展现了当时社会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和社会活动,一定程度反映了各自社会的发展面... 综合运用艺术学、社会学、体育学、陶瓷美学和陶瓷文化研究的方法和手段对汉唐宋时期体育题材的陶瓷进行交叉分析和研究。研究认为:汉唐宋时期体育题材陶瓷展现了当时社会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和社会活动,一定程度反映了各自社会的发展面貌,与各时期的经济、文化、社会生活、政治等密切相关;体育与陶瓷结合得益于古代陶瓷造型和纹饰的多元化发展,受益于古代陶瓷的记事功能;陶瓷反映生活,而古代体育本身就是生活的一部分,生活促使了两者结合;体育题材的陶瓷记载的大多是社会主流体育活动;这种题材的陶瓷具有独特的艺术形式、审美价值和社会功能,现代社会应该从中得到启示,促进陶瓷艺术和文化与体育的结合,实现两者的双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唐宋 体育题材 陶瓷 生活 社会现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初唐歌行的都城书写及其诗歌史意义 被引量:1
20
作者 向铁生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76-84,共9页
初唐歌行呈现出大量的都城书写,其书写模式主要可分为三种,运用散点透视的手法描写两京都城的建制和建筑景观,记录两京都城中的文化生活和都城意象的书写。其中,记录都城文化生活多有采用“公子”“娼妇”对写模式,浓缩化的都城意象书... 初唐歌行呈现出大量的都城书写,其书写模式主要可分为三种,运用散点透视的手法描写两京都城的建制和建筑景观,记录两京都城中的文化生活和都城意象的书写。其中,记录都城文化生活多有采用“公子”“娼妇”对写模式,浓缩化的都城意象书写则扩大了都城的文化内涵。这种书写受都城赋的影响很大,同时也与统治者的喜好、宫廷诗的影响及京都生活时尚有关。在这些书写中,诗人们将两汉以来都城建制中天人合一思想转换成宇宙意识,推进了唐诗时空意识的思考。都城书写中也富含诗人们的盛世想象和英雄怀才求志的抒写,是诗歌盛唐到来的重要准备。同时,也影响了其后的歌行创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初唐歌行 都城书写 缘由 诗歌史意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