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02篇文章
< 1 2 3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波斯湾盆地油气分布有序性及成藏富集主控因素
1
作者 王建君 翟光明 +1 位作者 李浩武 张宁宁 《石油勘探与开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17-829,共13页
基于波斯湾盆地油气勘探实践成果和研究进展,以成藏组合为解剖单元,对油气分布的有序性及成藏富集主控因素开展分析。研究表明,该盆地以中阿拉伯次盆加瓦尔油田一带为中心,不同时代烃源岩生烃中心与富油气区带以顺时针同向旋转迁移;在... 基于波斯湾盆地油气勘探实践成果和研究进展,以成藏组合为解剖单元,对油气分布的有序性及成藏富集主控因素开展分析。研究表明,该盆地以中阿拉伯次盆加瓦尔油田一带为中心,不同时代烃源岩生烃中心与富油气区带以顺时针同向旋转迁移;在平面上总体呈现出“西油东气”、“盆地中心大油气田密集、边缘稀疏”有序分布的格局;垂向上油气系统复合及混源程度自西向东增大,与构造强度的“西弱东强”匹配良好,形成了“古生界富气、中生界富油、新生界油气均富集”的分布特征。波斯湾盆地油气大规模成藏富集和有序性分布主要受以下因素控制:(1)多套巨型烃源灶为近源成藏组合奠定了资源基础,侧向运移距离短的特点决定了油气富集于有效烃源岩展布区及附近;(2)台地区硬石膏盖层厚度小,但遭受的后期构造弱,良好的封盖性能使油气很难穿越盖层发生垂向浅层运聚;扎格罗斯造山带构造运动强烈,形成的冲断层和高角度裂缝沟通多套源储组合,但新近系Gachsaran组膏盐岩厚度大、塑性强,封盖性能普遍保持较好,盐下仍能形成大规模油气聚集;(3)各套成藏组合在烃源岩与储盖组合发育、烃源岩成熟生烃、圈闭形成等方面于时空上有序良好匹配,因此形成了丰富的多层系油气聚集。目前波斯湾盆地总体仍处于构造圈闭勘探阶段,有效烃源灶内的盐下远景圈闭依然为首选目标,中生界沉积相变化大的地区具备形成大规模岩性油气藏条件,深层古生界常规油气藏和下志留统Qusaiba段页岩气有较大的勘探潜力,有望成为未来重要的储量增长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东 波斯湾盆地 油气分布 有序性 烃源岩 成藏组合 硬石膏盖层 盐下 油气富集规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中地区侏罗系沙溪庙组二段富钙地层水成因及其对天然气运聚的指示意义
2
作者 杨跃明 王茂云 +6 位作者 吴长江 曾溅辉 潘珂 张欢乐 王小娟 陈冬霞 崔虎旺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78-191,共14页
基于34口井的地层水地球化学数据、含气饱和度数据和岩矿资料,分析了川中地区侏罗系沙溪庙组二段(沙二段)富钙地层水成因,探讨了地层水对源-储分离型致密砂岩气运聚的指示意义。研究结果表明:川中地区沙二段地层水较中国其他致密砂岩气... 基于34口井的地层水地球化学数据、含气饱和度数据和岩矿资料,分析了川中地区侏罗系沙溪庙组二段(沙二段)富钙地层水成因,探讨了地层水对源-储分离型致密砂岩气运聚的指示意义。研究结果表明:川中地区沙二段地层水较中国其他致密砂岩气藏具有明显的“钙富集和钠亏损”的特征。地层水矿化度为3.3~45.6 g/L,为CaCl_(2)型,Ca^(2+)当量比[γ(Ca^(2+))]为24.7%~69.5%。根据γ(Ca^(2+))将研究区沙二段地层水划分为高钙地层水[γ(Ca^(2+))≥60%]、中钙地层水[40%≤γ(Ca^(2+))<60%]和低钙地层水[γ(Ca^(2+))<40%]3种类型。3类地层水的化学特征和分布存在明显的差异:高钙地层水主要分布在距角①断裂相对较近且与角①断裂连通的河道砂组,矿化度平均值为34.1 g/L,相对较高,阳离子以Ca^(2+)为主,钠氯系数、脱硫酸系数和碳酸盐平衡系数最小;低钙地层水主要分布在距角①断裂较远或不与角①断裂直接连通的河道砂组,矿化度平均值为3.9 g/L,阳离子以Na^(+)为主,钠氯系数、脱硫酸系数和碳酸盐平衡系数最大;中钙地层水矿化度平均值为17.7 g/L,Na^(+)与Ca^(2+)含量相差不大,钠氯系数、脱硫酸系数和碳酸盐平衡系数介于前两者之间。Ca^(2+)含量较高的须家河组地层水的混入是沙二段地层水富钙的主要原因,后续的水-岩相互作用,尤其是斜长石的钠长石化导致钙进一步富集,而钠减少。川中地区沙二段地层水碳酸盐平衡系数、矿化度以及γ(Ca^(2+))沿着天然气侧向运移路径逐渐减少,表明富钙地层水化学指标对源-储分离型致密砂岩气藏具有较好的示踪能力。沙二段地层水中的钙越富集,储层的含气性越好,说明富钙地层水对天然气的富集具有指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岩相互作用 源-储分离型气藏 富钙地层水 天然气运聚 沙溪庙组 川中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渤海湾盆地黄骅坳陷歧北次凹古近系沙河街组三段一亚段页岩含油性控制因素与页岩油富集模式
3
作者 游祖辉 赵建华 +7 位作者 蒲秀刚 刘可禹 张伟 王志昊 时战楠 韩文中 官全胜 王纪扬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43-461,共19页
渤海湾盆地黄骅坳陷歧北次凹古近系沙河街组三段(沙三段)页岩油展现了巨大的勘探开发潜力。通过开展系统的岩心观察、薄片鉴定、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XRD)、高压压汞、总有机碳含量(TOC)以及岩石热解等实验分析,探讨了页岩油富集的地质... 渤海湾盆地黄骅坳陷歧北次凹古近系沙河街组三段(沙三段)页岩油展现了巨大的勘探开发潜力。通过开展系统的岩心观察、薄片鉴定、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XRD)、高压压汞、总有机碳含量(TOC)以及岩石热解等实验分析,探讨了页岩油富集的地质条件及控制因素。研究表明:①歧北次凹沙三段一亚段主要发育纹层状中粒灰云质页岩、纹层状细粒混合质页岩、层状细粒混合质泥岩、层状中粒混合质泥岩、层状粗粒长英质泥岩和块状中粒混合质泥岩6种典型岩相。②泥/页岩TOC介于0.23%~2.57%,有机质类型以Ⅱ_(1)型-Ⅲ型为主,沙三段一亚段页岩最高热解峰温(T_(max))介于435~463℃,整体处于成熟阶段。③主要发育颗粒间孔、晶体间孔、黏土矿片间孔、粒内溶蚀孔、有机质孔和微裂缝6种类型的储集空间。页岩油主要赋存于小孔喉的黏土矿片间孔、溶蚀孔和大孔喉的晶体间孔、微裂缝中。④有机质含量、有机质类型、储层类型和沉积构造耦合构成的微观“源-储”组合是歧北次凹沙三段一亚段页岩油富集的主控因素。⑤纹层状中粒灰云质页岩、纹层状细粒混合质页岩和层状细粒混合质泥岩具备良好的源-储组合关系,是研究区页岩油富集的有利岩相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相类型 微观“源-储”组合 页岩油 沙河街组三段一亚段 歧北次凹 渤海湾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渤海湾盆地东濮凹陷洼陷带油气地质新认识与勘探突破
4
作者 段金宝 徐田武 +5 位作者 杨栋栋 姜振学 高永涛 王德波 李路 袁波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77-391,共15页
洼陷带作为油气勘探的重点领域,在渤海湾盆地东濮凹陷40余年的勘探历程中,其勘探面积占东濮凹陷的49%,但探明石油地质储量仅占东濮凹陷的1%,呈现出“剩余资源大、探明储量少、有油流无高产、有发现难展开”的勘探困境。近年来,通过持续... 洼陷带作为油气勘探的重点领域,在渤海湾盆地东濮凹陷40余年的勘探历程中,其勘探面积占东濮凹陷的49%,但探明石油地质储量仅占东濮凹陷的1%,呈现出“剩余资源大、探明储量少、有油流无高产、有发现难展开”的勘探困境。近年来,通过持续加强油气富集规律研究,综合利用岩心、测井和分析化验资料,对东濮凹陷不同洼陷开展了烃源岩、源-储配置关系和成藏序列系统研究。研究表明:①厚度相对薄、有机质丰度相对高(总有机碳含量TOC>1%)的高效源岩是洼陷带的主要生油岩,打破了洼陷带普遍发育烃源岩的传统认识。②湖平面高频振荡,形成独特的砂、泥互层“千层饼”式沉积韵律,高效源岩与砂体叠置,近洼储层连片分布,打破了洼陷带泥岩发育而储层不发育的传统认识。③烃类充注和流体超压作为近洼成储的主控因素,极大地拓展了有效储层深度下限,打破了3500 m埋深是传统陆相碎屑岩“死亡界限”储层深度的固有认识。④洼陷带油气藏具有“接续成藏”的特点,打破了“水层之下无油气藏”的传统认识。基于上述创新认识,取得了“百方油流、千米含油层段、亿吨资源量”的重大突破,实现了东濮凹陷勘探由构造带向洼陷带的战略转移,落实了规模增储阵地,对渤海湾盆地洼陷带勘探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效源岩 有效储层 接续成藏 洼陷带 东濮凹陷 渤海湾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顺北4号断裂带凝析气藏相态特征及差异富集主控因素
5
作者 任泓宇 张子轶 +3 位作者 肖重阳 谭涛 马冬晨 黄诗文 《油气藏评价与开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6-63,共8页
顺北4号断裂带位于顺托果勒低隆起中部,该条带油气藏类型为受断裂带控制的凝析气藏,内部凝析气藏相态特征具有明显的南北分异性,国内外同类型的油气藏较少,因此,对该条带的相态特征及造成其差异性分布的主控因素进行深入研究能为同类型... 顺北4号断裂带位于顺托果勒低隆起中部,该条带油气藏类型为受断裂带控制的凝析气藏,内部凝析气藏相态特征具有明显的南北分异性,国内外同类型的油气藏较少,因此,对该条带的相态特征及造成其差异性分布的主控因素进行深入研究能为同类型凝析气藏的勘探开发提供借鉴。研究利用PVT(压力—容积—温度)高压物性实验分析、有机地球化学分析、流体包裹体分析测试等技术手段,综合研究得出相关认识。研究结果表明:顺北4号断裂带原油整体为低凝固点、低含硫、中—高含蜡的轻质油;天然气甲烷摩尔分数、气油比、天然气干燥系数、CO_(2)摩尔分数在段内呈现差异性分布特征;通过PVT实验分析油气藏类型为凝析气藏,地露压差较大,属于未饱和油藏,北段的临界温度、临界压力明显高于中、南段,由北向南存在递减趋势;从烃源岩和成藏的角度分析,认为顺北4号断裂带凝析气藏差异富集的主控因素为多源供烃和多期成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顺北油田 油气成藏 凝析气藏 油气藏相态 烃源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藏东南迦巴瓦构造结高硫酸盐地热水的形成机理探讨
6
作者 邓承东 张云辉 +3 位作者 袁兴成 王鹰 吕国森 李星泽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73-189,共17页
藏东南迦巴瓦构造结广泛发育高硫酸盐地热水,开发利用潜力巨大,但硫酸盐来源和形成机理缺乏研究。以南迦巴瓦构造结的温泉水和钻孔水为研究对象,通过水化学组分特征初步揭示离子来源,借助锶和硫酸盐硫、氧同位素综合分析地热水硫酸盐的... 藏东南迦巴瓦构造结广泛发育高硫酸盐地热水,开发利用潜力巨大,但硫酸盐来源和形成机理缺乏研究。以南迦巴瓦构造结的温泉水和钻孔水为研究对象,通过水化学组分特征初步揭示离子来源,借助锶和硫酸盐硫、氧同位素综合分析地热水硫酸盐的来源,并利用氘氧同位素探明地热水补给来源,最终查明深部热储的水岩平衡状态和热储温度,归纳总结南迦巴瓦构造结高硫酸盐地热水形成机理。结果表明:(1)地热水属于弱酸及弱碱-碱性水,溶解性总固体含量为130~3265 mg/L,水化学类型包括HCO_(3)·SO_(4)—Ca·Na、SO_(4)—Ca及SO_(4)·HCO_(3)—Ca·Na型;(2)水化学和锶同位素结果表明片麻岩硅酸盐矿物和蒸发岩硫酸盐矿物溶解是影响水化学组分的关键,^(34)S_(SO_(4))-^(18)O_(SO_(4))同位素表明SO_(4)^(2-)存在大气降水、土壤硫酸盐、黄铁矿和石膏多源供给;(3)氢氧同位素揭示温泉热水补给来源为大气降水,补给高程为2646~3045 m;(4)二氧化硅地热温标和硅焓模型计算得到深部热储温度为232~275℃,浅部热储温度约为180℃,冷水混入比例为74%~82%。研究揭示该区大气降水沿断裂破碎带或基岩裂隙等导水通道向深部运移,沿途溶滤土壤硫酸盐、变质岩及局部膏盐层,在深部被加热后升流,最终于近地表混入下渗冷水后出露成泉。研究初步建立了高硫酸盐地热水的成因模式,可为南迦巴瓦构造结地热资源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迦巴瓦构造结 高硫酸盐地热水 水岩作用 补给来源 热储温度 成因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简阳地区须家河组断缝体油气成藏特征分析 被引量:2
7
作者 杨曦冉 曹脊翔 +3 位作者 肖伯夷 曾琪 王锦西 李唐律 《地质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8-89,共12页
四川盆地简阳地区须家河组的天然气富集在断缝体储层中。断缝体储层是指由断层破碎带及多种非均质裂缝共同构成的特殊储集体,在简阳地区须家河组中展现出规模化的发育特征。本文利用薄片鉴定、测井成像及地震属性分析等技术,对简阳地区... 四川盆地简阳地区须家河组的天然气富集在断缝体储层中。断缝体储层是指由断层破碎带及多种非均质裂缝共同构成的特殊储集体,在简阳地区须家河组中展现出规模化的发育特征。本文利用薄片鉴定、测井成像及地震属性分析等技术,对简阳地区的断缝体油气成藏特征进行了详细分析,认为研究区存在海陆两相优质烃源岩双源供烃的特点。断缝型储层中蕴含着丰富的次生溶蚀孔隙、构造裂缝、粒间杂基溶解形成的孔隙以及微裂缝等多种孔隙类型;这些孔隙提升了储集性能。深大断裂断穿须家河组并向下连接至深部烃源岩,深层油气源岩与储层通过断缝实现了有效连通,油气能够在断裂系统内实现垂直或水平方向的迁移,并最终汇聚在渗透性优良的断缝体内部。上覆的油页岩和泥岩等封闭性盖层为储层提供了有效的封闭保护,周边的泥岩及致密砂岩则构成了侧向屏障,协同造就稳定的断缝体油藏。针对特殊储集体断缝体进行深入研究,不仅可以为简阳地区下一步的勘探开发提供思路,而且可以为其他致密储层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简阳地区 断缝体 须家河组 双源供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华池地区三叠系长7页岩油储层特征、形成环境及富集模式 被引量:1
8
作者 梁锋 曹哲 《岩性油气藏》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4-40,共17页
通过对鄂尔多斯盆地华池地区三叠系长7段钻井岩心进行岩石学特征以及元素地球化学测试分析,采用V/(V+Ni),Ni/Co,U/Th,Sr/Cu,CaO/(MgO*Al_(2)O_(3)),Sr/Ba,Fe/Mn,Mn/Ti,Ba_(bio)值和P/Al值等多种判别标准,并结合总有机碳的含量,进行古环... 通过对鄂尔多斯盆地华池地区三叠系长7段钻井岩心进行岩石学特征以及元素地球化学测试分析,采用V/(V+Ni),Ni/Co,U/Th,Sr/Cu,CaO/(MgO*Al_(2)O_(3)),Sr/Ba,Fe/Mn,Mn/Ti,Ba_(bio)值和P/Al值等多种判别标准,并结合总有机碳的含量,进行古环境分析,恢复了沉积期的古气候、古盐度和古氧化还原条件等。研究结果表明:①鄂尔多斯盆地华池地区三叠系长7段岩石主要为深灰色泥岩、深灰色灰质泥岩及含炭屑的粉砂质泥岩、富含有机质的粉砂质泥岩,黏土矿物晶间孔与粒间孔是主要的孔隙类型,可见少量溶蚀孔和微裂缝。②研究区延长组长7沉积时期,有机质生产力强,环境以淡水为主且处于贫氧到缺氧状态,其中长7_(2)—长7_(3)亚段沉积时期,部分水体较深的区域出现极强的还原条件,主要为温湿气候。整体上为深水环境,长7_(2)亚段沉积时位于深水区的边界地带,其水深明显较长71与长7_(3)亚段更深,P/Al值以及Ba_(bio)值总体上变化趋势一致,自下而上具有逐渐增大的趋势。③研究区延长组长7段古沉积环境具备适宜的温度和盐度条件,与深水和强还原性特征共同促进了有机质的广泛发育、富集和保存,源岩与储层之间通过裂缝连通,离源岩较近的储层,其捕获原油的数量和效率更高,这种源储配置为页岩油的大规模富集成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油储层 元素地球化学 古环境 古生产力 有机质富集 源储配置 长7 三叠系 华池地区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上扬子地区南华系大塘坡组沉积期岩相古地理及对油气成藏的指示
9
作者 宋腾 林拓 +3 位作者 李飞 李浩涵 吴海 段轲 《中国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613-630,共18页
【研究目的】中上扬子地区在新元古代南华纪中期发育大塘坡组海相黑色含锰碳质页岩,长期以来作为锰矿层被广泛关注,但对其油气地质特征研究较少。本文从油气地质角度详细阐述了大塘坡组岩相古地理及其对油气成藏的指示作用,以期为中国... 【研究目的】中上扬子地区在新元古代南华纪中期发育大塘坡组海相黑色含锰碳质页岩,长期以来作为锰矿层被广泛关注,但对其油气地质特征研究较少。本文从油气地质角度详细阐述了大塘坡组岩相古地理及其对油气成藏的指示作用,以期为中国南方地区油气调查提供指导。【研究方法】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和资料收集,采用单井分析、连井对比、岩相古地理图编制等方法,结合烃源岩特征分析、储层分析等实验测试手段,详细梳理了大塘坡组沉积特征和油气地质条件,分析了烃源岩特征和潜在油气组合。【研究结果】大塘坡组形成于间冰期,沉积过程受拉张裂陷活动控制,可划分出2大类沉积相、7类沉积亚相及若干沉积微相,整个沉积期构成一个完整的海侵—高位—海退沉积旋回;大塘坡组最具油气资源潜力的相带为局限陆棚亚相和潟湖亚相,主要分布在大塘坡组一段,有机地球化学指标特征好,为优质烃源岩。【结论】大塘坡组一段具有良好的生烃潜力和页岩气发育潜力,松桃、花垣、秀山、湘潭、鹤峰等地区具有页岩气发育有利条件,为潜在页岩气发育区。以大塘坡组为烃源岩发育多类油气成藏组合,渝黔湘交界的秀山、松桃、花垣地区源储配置条件较好,为潜在常规油气发育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气 新元古界 大塘坡组 岩相古地理 烃源岩 成藏组合 油气勘查工程 中国南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烃类分子相态分异过程的化学分馏机理与油气示踪意义
10
作者 王晓锋 刘鹏 +3 位作者 王杰 王志勇 李孝甫 郑嘉树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01-612,共12页
作为地壳中重要的地质流体之一,烃类的生成演化与运聚过程与规模油气藏的形成具有密切关系。干酪根裂解生烃是油气形成的主要化学反应途径。不同碳数的烃类分子自形成后将经历差异运聚而进入不同相态,从而分别形成油气藏。然而,目前对... 作为地壳中重要的地质流体之一,烃类的生成演化与运聚过程与规模油气藏的形成具有密切关系。干酪根裂解生烃是油气形成的主要化学反应途径。不同碳数的烃类分子自形成后将经历差异运聚而进入不同相态,从而分别形成油气藏。然而,目前对烃类从形成后至进入气液两相中的化学分馏表征缺乏有效手段,从而影响对干酪根裂解生烃后的初次运移中相分离和气液相平衡过程的深入理解。该文以建立的烃源岩热脱附烃在线获取装置为基础,以近源成藏的吐哈盆地深层致密油气藏为研究对象,系统开展了短距离运移的致密油气系统中烃类形成后在气液两相间的化学分异。结果表明,相同碳数的不同类型烷烃分子在不同相态之间也存在化学分馏。与异构烷烃相比,正构烷烃倾向于在液相(原油与地层水)中富集,而芳香烃则更倾向于富集于地层水中。而对于烃源岩而言,热脱附烃的相关参数介于富集相态与亏损相态之间。基于质量守恒定律建立的数学模型进一步证实了相对封闭的油气系统中烃源岩形成原始烃类、原油、天然气与地层水相应正构/异构和芳香烃/烷烃比值之间应具有线性关系。该理论和相应的实验测试技术将为烃类初次运移中相分离和气液相平衡机理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同时为直接气源对比技术提供新的思路与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轻烃 相态分异过程 化学分馏 致密油气藏 油气源对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源-储单元的页岩油气甜点段评价优选新思路
11
作者 郭旭升 申宝剑 +7 位作者 王鹏威 卢龙飞 李倩文 王冠平 常佳琦 刘伟新 李楚雄 何晋译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4,共14页
目前行业内尚未从页岩油气统一性的角度建立甜点段评价参数与标准体系。总有机碳含量(TOC)被认为是必不可少的评价参数,但仅仅利用TOC作为主要参数进行甜点评价而不充分考虑页岩油气储集条件的重要性,会导致评价结果与最优甜点段偏离。... 目前行业内尚未从页岩油气统一性的角度建立甜点段评价参数与标准体系。总有机碳含量(TOC)被认为是必不可少的评价参数,但仅仅利用TOC作为主要参数进行甜点评价而不充分考虑页岩油气储集条件的重要性,会导致评价结果与最优甜点段偏离。在研究中国页岩油气甜点段类型特征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源-储单元的页岩油气甜点段评价新思路,并结合典型地区和典型页岩层系甜点段,提出了该方法的评价流程。源-储分离型页岩油气甜点段的孔隙度与含油/气性正相关,孔隙度是甜点段优选的关键参数;源-储一体型页岩油气甜点段的TOC与含油/气性正相关,无论是TOC还是孔隙度均可作为是甜点段评价的关键参数;源-储共生型页岩油气甜点段的含油/气性受TOC和孔隙度共同控制,只有综合考虑两者才能准确地评价甜点段。页岩油气甜点段评价应聚焦良好的储集层段,而非高有机质丰度层段。今后在页岩油气甜点段评价方法体系中,应对储集条件予以更多考虑,增加孔-缝-纹一体化储集条件评价,并结合地球物理甜点评价技术,提高甜点评价的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隙度 TOC 甜点段 源-储单元 页岩油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松辽盆地北部葡萄花油田白垩系泉四段源下型致密油成藏条件
12
作者 冉逸轩 杜长鹏 张晶晶 《岩性油气藏》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7-58,共12页
为明确松辽盆地北部葡萄花油田白垩系泉四段源下型致密油成因和有利勘探区,通过精细刻画其烃源岩特征、输导通道、生烃增压特征和优质储层特征等,明确了不同构造单元的致密油类型及分布特征,建立了各构造单元差异化成藏模式。研究结果表... 为明确松辽盆地北部葡萄花油田白垩系泉四段源下型致密油成因和有利勘探区,通过精细刻画其烃源岩特征、输导通道、生烃增压特征和优质储层特征等,明确了不同构造单元的致密油类型及分布特征,建立了各构造单元差异化成藏模式。研究结果表明:①古龙凹陷高成熟的青一段烃源岩是葡萄花油田白垩系泉四段致密油成藏的物质基础,孔隙度大于10%的优质储层有利于致密油的富集,断层+河道砂体组成的L型输导体为油气侧向运移通道。②葡萄花油田白垩系泉四段经历了2期成藏,明水组末期的生烃增压形成了19.6~23.5 MPa的超压,使油气倒灌形成了源下型致密油。③泉四段发育断层-岩性油藏、断层油藏、砂岩透镜体型油藏和上倾尖灭型岩性油藏等4类致密油藏,茂兴向斜主要发育小型砂岩透镜体型和断层油藏,含油面积零散,头台鼻凸为上倾尖灭岩性和断层-岩性油藏,含油性较好,葡西鼻凸以断层、断层-岩性油藏为主,油气连续成片分布。④致密油成藏受生烃中心、L型输导体、超压和储层质量等因素联合控制,茂兴向斜、葡南鼻凸和头台鼻凸成藏模式分别为“上生下储、源内超压驱动、油气倒灌、局部‘甜点’富集”,“源-储紧邻、断-砂接力L型输导、高部位聚集”和“源-储分离、断-河匹配侧向运聚、优质储层富集”,葡南鼻凸为致密油有利勘探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油 源下型油藏 L型输导体 超压 上倾尖灭型岩性油藏 泉四段 白垩系 葡萄花油田 松辽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上断陷湖盆页岩油储集特征及“双甜点”评价——以北部湾盆地涠西南凹陷流沙港组二段为例
13
作者 范彩伟 陈鸣 高永德 《地质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897-913,共17页
北部湾盆地涠西南凹陷流沙港组二段页岩油压裂测试获得成功,拉开了海上页岩油气勘探和研究的序幕。针对海上页岩油研究资料缺乏、储层发育特征不清、甜点识别困难等问题,本文以涠西南凹陷流沙港组二段页岩储层为研究对象,首次将高精度... 北部湾盆地涠西南凹陷流沙港组二段页岩油压裂测试获得成功,拉开了海上页岩油气勘探和研究的序幕。针对海上页岩油研究资料缺乏、储层发育特征不清、甜点识别困难等问题,本文以涠西南凹陷流沙港组二段页岩储层为研究对象,首次将高精度岩芯实验分析及高分辨率测井技术引入海上断陷湖盆页岩油储层的精细表征,开展岩石脆性指数、地应力参数等完井品质评价,优选海上页岩储层品质及工程品质的双甜点段。结果表明:流沙港组二段页岩油储层矿物主要表现为黏土、石英及碳酸盐矿物混积特征,岩相类型以富泥硅质页岩、混合型硅质页岩及泥质硅质页岩为主。流二段页岩油储层总有机碳(TOC)含量较高,平均可达4.5%,具有较强的生烃能力。研究区页岩油储层有效孔隙度及可动流体孔隙度均较高,平均值分别可达8%及4%,孔隙结构也较为复杂,并发育高角度开启缝及闭合缝。储层含油性较好,页岩油轻质组分富集于无机孔缝中,重质组分富集于有机孔中,可动油饱和度可达60%。完井品质分析结果表明流二段储层脆性指数高且两向应力差较小,体积压裂改造时易于形成复杂缝网。综合地质甜点与工程甜点,优选了流二段中部地层为页岩油储层地质工程一体化开发的靶窗。研究结果为流二段页岩油有效勘探开发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 储层品质 完井品质 源岩品质 流沙港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昌凹陷中深层油气断裂控藏规律及断圈有效性评价
14
作者 范彩伟 李明 陈林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71-284,共14页
珠江口盆地文昌凹陷是南海西部重要的富烃凹陷之一,剩余油气资源量主要集中在中深层圈闭。本文在分析了烃源岩和优质储层分布规律的基础上,研究断裂活动规律和演化特征,明确不同断裂控源储、控圈、控运的作用,以指导文昌凹陷深层油气勘... 珠江口盆地文昌凹陷是南海西部重要的富烃凹陷之一,剩余油气资源量主要集中在中深层圈闭。本文在分析了烃源岩和优质储层分布规律的基础上,研究断裂活动规律和演化特征,明确不同断裂控源储、控圈、控运的作用,以指导文昌凹陷深层油气勘探。研究结果表明,断裂活动强度差异控制了研究区发育滨浅湖和中深湖两类烃源岩。中深层大型砂体以扇三角洲沉积为主,沿珠三南断裂连片分布。生烃期断裂带附近有机酸的溶蚀改造作用和绿泥石包膜的超压胶结抑制作用共同控制了中深层优质储层的形成。因此,文昌凹陷多期构造运动背景下,珠三南断裂带不同时空的差异分段生长过程控制了源储配置。不整合面、砂体和长期活动断裂的相互配置共同控制了油气向琼海凸起聚集。在这样的成藏背景下,建立的断层封闭性分级评价标准可有效指导下一步油气勘探部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段生长 烃源岩分布 优质储层 断裂封闭性 输导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部湾盆地乌石凹陷西洼烃源岩特征与勘探前景
15
作者 胡德胜 满晓 +2 位作者 高铭恒 李文龙 余敏 《中国海上油气》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3-25,共13页
北部湾盆地乌石凹陷西洼为小型边缘洼陷,因生烃潜力不确定性高,多年来勘探进展缓慢。综合应用三维地震资料和已钻井资料,通过对乌石凹陷西洼构造演化、洼陷结构、沉积充填开展研究,分析了西洼烃源岩发育特征及勘探潜力。结果表明:(1)边... 北部湾盆地乌石凹陷西洼为小型边缘洼陷,因生烃潜力不确定性高,多年来勘探进展缓慢。综合应用三维地震资料和已钻井资料,通过对乌石凹陷西洼构造演化、洼陷结构、沉积充填开展研究,分析了西洼烃源岩发育特征及勘探潜力。结果表明:(1)边界断层六号断层分为NNE、NE、NWW、NW、近EW共5段,差异活动明显,流沙港组二段沉积期,NWW段活动性最强,其下降盘流二段沉积厚度最大,可以达到1 000 m;(2)西洼流二段发育好—优质烃源岩,主生烃灶烃源岩成熟度为1.5%~2.8%,TOC平均含量为2.1%,S1+S2平均为7.2 mg/g,有机质类型为Ⅱ1—Ⅱ2型干酪根,以Ⅱ1型为主,为好—优质烃源岩,且处于大量生烃阶段,资源潜力1.1×10^(8) t,具备良好的资源基础;(3)乌石西洼西侧构造脊为下步最有利勘探方向,流一段、涠三段具备良好储盖组合,并发育地层、断块、半背斜等多类型圈闭,为最有利的成藏组合。油气通过洼中EW断裂垂向运移、大型构造脊优势汇聚、砂体-不整合面侧向输导,在有利目标区成藏,整体潜力大,勘探前景好。该成果为乌石西洼下步勘探指明了方向,对类似的小型边缘洼陷的勘探起到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部湾盆地 乌石凹陷西洼 边缘洼陷 成藏模式 烃源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渤海湾盆地莱州湾凹陷古近系沙四段走滑盐拱带特征及控藏作用
16
作者 陈怀毅 李龙 +3 位作者 白冰 岳军培 康荣 张兴强 《岩性油气藏》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20-128,共9页
基于莱州湾凹陷垦利17-1构造区新三维地震资料解释成果,对走滑盐拱带分布形态、形成机制、演化模式及成藏意义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①莱州湾凹陷古近系沙四段盐类来源主要分为深层热液和陆源输入2类,采用有监督的KNN模式多属性识... 基于莱州湾凹陷垦利17-1构造区新三维地震资料解释成果,对走滑盐拱带分布形态、形成机制、演化模式及成藏意义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①莱州湾凹陷古近系沙四段盐类来源主要分为深层热液和陆源输入2类,采用有监督的KNN模式多属性识别方法对盐拱形态边界进行刻画,识别出盐构造近乎南北向展布,通过截取南部、中部、北部地震剖面将盐构造形态分为整合接触非刺穿型、隐刺穿型、非整合接触刺穿型3类;②研究区走滑盐拱带为“走滑-反转-盐拱”三位一体的成因模式,重力沉积差异负载与走滑挤压耦合叠加作用下,盐拱构造形成了南北形态差异,盐构造主要经历了发育期—成熟期—再活动期3个主要演化阶段;③走滑盐拱带具有加速上覆烃源岩成熟、降低排烃门限以及良好的封盖作用,并控制了油气的运移成藏,研究区南部垦利17-1地区古近系沙三段及以下地层多形成盐墙侧封型油气藏,中北部垦利11-2地区深层东营组与沙一段、沙二段多形成岩性上倾尖灭或构造岩性型油气藏,馆陶组及明化镇组多形成刺穿地堑式断块型油气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走滑盐拱带 热液成因 陆源输入成因 促进烃源岩早熟 降低排烃门限 封盖作用 控藏作用 沙四段 古近系 莱州湾凹陷 渤海湾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越南西北部Pu Sam Cap高钾碱性岩LA-ICPMS锆石U-Pb年龄与Hf同位素组成及其区域构造意义 被引量:8
17
作者 TRAN MyDung 刘俊来 +3 位作者 NGUYEN QuangLuat 陈越 纪沫 唐渊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902-1914,共13页
越南西北部Pu Sam Cap高钾碱性杂岩位于哀牢山剪切带南段西侧,由粗面岩、煌斑岩、碱性正长岩与碱性花岗岩组成。其中粗面岩不整合于晚白垩世陆相沉积岩之上,碱性侵入岩侵入到三叠纪陆源沉积岩、侏罗纪流纹岩及40~35Ma含角闪石二长岩-... 越南西北部Pu Sam Cap高钾碱性杂岩位于哀牢山剪切带南段西侧,由粗面岩、煌斑岩、碱性正长岩与碱性花岗岩组成。其中粗面岩不整合于晚白垩世陆相沉积岩之上,碱性侵入岩侵入到三叠纪陆源沉积岩、侏罗纪流纹岩及40~35Ma含角闪石二长岩-花岗岩中。该杂岩的岩石具有低TiO2(<0.8%)、P2O5(<0.64%)和FeO*(<7.74%),高Na2O(1.41%~4.5%)和K2O(5.22%~9.4%)的地球化学属性,属于高钾碱性玄武质到高钾碱性长英质岩浆岩类型与钾质至超钾质岩浆系列。这套岩石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轻稀土元素LREE和一组相容元素,具有明显的Ta、Nb和Ti异常,表明Pu Sam Cap高钾碱性杂岩形成于与俯冲带有关的大陆弧和后碰撞弧构造环境。锆石LA-ICPMS U-Pb年代学研究表明碱性正长岩与碱性花岗岩分别形成于32.70±0.24Ma、35.1±0.06Ma,上述年龄代表了Pu Sam Cap高钾碱性杂岩的侵入岩结晶年龄。两个样品中锆石的εHf(t)变化范围分别为-2.8~2.5和-4.9~0.1,在t-εHf(t)相关图上分析点落在下地壳和亏损地幔演化线之间,两阶段模式年龄变化范围为950~1286Ma和1107~1421Ma。该杂岩的εNd(t)变化范围-5.63~-3.26,具有低143Nd/144Nd比值(0.512336~0.512447)和高87Sr/86Sr比值(0.706254~0.707273),Sr-Nd同位素相关图上接近于EM2地幔端元趋势线,与大理地区新生代高钾岩浆岩十分相似,表明PuSamCap高钾碱性杂岩的岩浆是幔源岩浆和壳源岩浆的混合结果,同时可与大理地区新生代高钾岩浆岩对比,它们形成于哀牢山-红河左行走滑活动之前,墨江古特提斯洋盆的消减与印度-欧亚陆陆碰撞活动提供了宏观区域性构造背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u SAM cap高钾碱性岩 锆石U-PB年龄 Hf同位素 地幔源区 哀牢山-红河剪切带 越南西北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层古老碳酸盐岩-膏盐岩组合油气成藏特征 被引量:7
18
作者 石书缘 胡素云 +10 位作者 刘伟 王铜山 周刚 徐安娜 黄擎宇 徐兆辉 郝彬 王坤 姜华 马奎 白壮壮 《石油勘探与开发》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8-61,共14页
通过分析塔里木、四川和鄂尔多斯三大海相盆地埃迪卡拉系—奥陶系,并对比参考东西伯利亚、阿曼和澳大利亚Officer三大国外盆地新元古界—寒武系的地层特征,将碳酸盐岩-膏盐岩组合划分成碳酸盐岩类和膏盐岩类互为夹层型、碳酸盐岩类和膏... 通过分析塔里木、四川和鄂尔多斯三大海相盆地埃迪卡拉系—奥陶系,并对比参考东西伯利亚、阿曼和澳大利亚Officer三大国外盆地新元古界—寒武系的地层特征,将碳酸盐岩-膏盐岩组合划分成碳酸盐岩类和膏盐岩类互为夹层型、碳酸盐岩类和膏盐岩类互层型以及碳酸盐岩类、膏盐岩类和碎屑岩类共生型3种类型,明确了碳酸盐岩-膏盐岩组合的概念及内涵。结果表明:(1)碳酸盐岩-膏盐岩组合的油气通常来源于泥页岩和泥质碳酸盐岩两类烃源岩,咸化环境膏盐岩可促进烃源岩生烃。(2)主要发育膏云坪型、颗粒滩和微生物丘型两大类白云岩储集层,准同生期或表生期的大气淡水淋滤是储集层规模发育的主要控制因素,后期埋藏溶蚀作用对储集层有调整和改造作用。(3)碳酸盐岩-膏盐岩组合油气成藏模式可划分为盐下成藏模式、盐上成藏模式和盐间成藏模式3大类8小类模式。塔里木盆地塔中隆起北坡、麦盖提斜坡和玛扎塔格前缘隆起带寒武系、四川盆地东部—南部地区寒武系和鄂尔多斯盆地奥陶系盐间马家沟组四段等为未来的有利勘探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酸盐岩-膏盐岩组合 白云岩储集层 烃源岩 油气成藏 四川盆地 塔里木盆地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盆1井西凹陷石炭系火山岩凝析气藏的发现与勘探启示 被引量:3
19
作者 卞保力 刘海磊 +2 位作者 蒋文龙 王学勇 丁修建 《岩性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96-105,共10页
准噶尔盆地石炭系火山岩油气藏是油气勘探的重点领域之一。根据录测井资料、地球化学分析数据及岩石薄片鉴定资料,结合地球物理方法,厘清了准噶尔盆地盆1井西凹陷石炭系火山岩油气成藏的主控因素,总结出深层火山岩气藏富集规律,明确了... 准噶尔盆地石炭系火山岩油气藏是油气勘探的重点领域之一。根据录测井资料、地球化学分析数据及岩石薄片鉴定资料,结合地球物理方法,厘清了准噶尔盆地盆1井西凹陷石炭系火山岩油气成藏的主控因素,总结出深层火山岩气藏富集规律,明确了有利勘探方向。研究结果表明:(1)准噶尔盆地盆1井西凹陷风城组烃源岩厚度为100~300 m,面积约为5 400 km2,整体进入生凝析油—干气阶段,生气强度大于20×108m3/km2,为凹陷提供了丰富的天然气源。(2)研究区石炭系火山岩岩性复杂,爆发作用形成的安山质火山角砾岩受到风化淋滤作用,可形成物性较好的风化壳型储层。石炭系—二叠系大型不整合面和广泛发育的深大断裂是重要的输导体系,二叠系上乌尔禾组泥岩作为区域盖层,为凝析气成藏提供了保存条件,油藏主要分布在高部位,气藏分布于低部位。(3)通过“两宽一高”(宽方位、宽频带、高密度)技术,提高地震成像精度,联合时-频电磁技术(TFEM),实现了石炭系火山岩的精细刻画,为深层油气藏的勘探提供了有力支撑。石西16井的重大突破,证实了盆1井西凹陷石炭系火山岩具有巨大的勘探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凝析气藏 火山岩 风城组烃源岩 上乌尔禾组泥岩盖层 不整合面 深大断裂 “两宽一高”技术 时-频电磁技术 石炭系 盆1井西凹陷 准噶尔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西非裂谷系富油凹陷石油地质特征与勘探方向 被引量:3
20
作者 窦立荣 史忠生 +1 位作者 庞文珠 马峰 《石油勘探与开发》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3,共13页
基于地震、钻井、烃源岩测试分析等资料,对中西非裂谷系主要盆地富油凹陷石油地质特征进行研究,并探讨未来油气勘探方向。研究表明:中非裂谷系发育下白垩统湖相优质烃源岩,西非裂谷系发育上白垩统陆源海相优质烃源岩,两类烃源岩为中西... 基于地震、钻井、烃源岩测试分析等资料,对中西非裂谷系主要盆地富油凹陷石油地质特征进行研究,并探讨未来油气勘探方向。研究表明:中非裂谷系发育下白垩统湖相优质烃源岩,西非裂谷系发育上白垩统陆源海相优质烃源岩,两类烃源岩为中西非裂谷系油气富集提供了物质基础。中西非裂谷系发育包括基岩在内的多套储集层,并存在下白垩统、上白垩统和古近系3套区域盖层。晚中生代以来,受中非剪切带右旋走滑作用等地球动力学因素的影响,中西非裂谷系不同方向的盆地在裂谷作用期次、区域盖层发育层段、圈闭类型及成藏模式等方面存在差异。其中,北东—南西向盆地主要保存了早白垩世一期裂谷层序,区域盖层位于下白垩统裂陷期地层内,形成反转背斜、花状构造及基岩潜山等圈闭类型,发育“源储一体、源内成藏”及“源上储下、源下成藏”两种成藏模式;北西—南东向盆地具有多期裂谷叠置特征,发育上白垩统和古近系区域盖层,形成披覆背斜、断背斜、反向断块等圈闭类型,以“源下储上、源上成藏”为主要成藏模式。多期叠置裂谷盆地的源内成藏组合、强反转盆地的源内岩性油藏及页岩油是中西非裂谷系盆地未来勘探的重要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烃源岩 区域盖层 圈闭类型 成藏模式 富油凹陷 中非剪切带 中西非裂谷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