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反身、链接与想象:中国艺术乡建“乡愁乌托邦”建构的美学审视
1
作者 屈行甫 刘英田 李瑞君 《艺术设计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9-76,139,140,共10页
在快速城市化的进程中,现代人以反身性的观看在乡村寻求诗意的生命家园,形成了关于“乡愁”的美学叙事。其中艺术乡建的在场实践链接了关于乡土传统的历史记忆和现代生活的美学营造,使乡村成为安放“乡愁乌托邦”的文化场景。概言之,“... 在快速城市化的进程中,现代人以反身性的观看在乡村寻求诗意的生命家园,形成了关于“乡愁”的美学叙事。其中艺术乡建的在场实践链接了关于乡土传统的历史记忆和现代生活的美学营造,使乡村成为安放“乡愁乌托邦”的文化场景。概言之,“乡愁乌托邦”是“他者”视角下艺术乡建实践者对乡村的想象性改造,体现的往往是现代精英群体的审美意识,这不仅很难消除长久以来所形成的城乡主客体之间的观看关系,并且对乡村价值的滤镜化放大还会加深城乡之间的文化隔膜。本文尝试从反身性观看、在场的链接与想象的叙事等维度,对中国艺术乡建实践的“乡愁乌托邦”审美理念进行辨析与反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艺术乡建 乡愁乌托邦 反身性 想象性改造 链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和美乡村建设目标下艺术乡建成效评价体系构建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李朝阳 丁凡倬 龚袒祥 《家具与室内装饰》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24-131,共8页
“艺术乡建”作为一种备受关注的建设方法,在创新乡村建设模式,提升乡村内生力,提高村民生活质量等方面发挥特殊作用。但由于目前“艺术乡建”缺少统一的执行标准,更多是基于建设者的感性认知,导致建设质量参差不齐,并与乡村基本发展逻... “艺术乡建”作为一种备受关注的建设方法,在创新乡村建设模式,提升乡村内生力,提高村民生活质量等方面发挥特殊作用。但由于目前“艺术乡建”缺少统一的执行标准,更多是基于建设者的感性认知,导致建设质量参差不齐,并与乡村基本发展逻辑、国家战略产生偏差,甚至起反作用。构建科学严谨的艺术乡建成效评价指标体系,实现面向全国艺术乡建情况的定量评估和动态管理,对高质量推进艺术介入“宜居宜业的和美乡村”建设至关重要。因此,本研究立足于乡村建设的国家政策及战略目标,综合全面地考虑了以艺术为特色的乡村建设模式各方影响因素,试图构建一套“艺术乡建成效评价体系”。该指标体系具有以“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为原则的5项一级指标,以“建设和美乡村”为目标的25项二级指标,可科学系统地评估艺术乡建的综合成效,以期推动艺术乡建高质量执行与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和美乡村 艺术乡建 成效评价 评价体系构建 新质生产力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设计介入,共创共生响堂村四季活动策划与视觉推广的设计实践
3
作者 姚翔宇 华培 姜春艳 《包装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8期467-474,共8页
目的基于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发展背景,将智创应用于乡建,通过艺术的介入和参与,重构人与自然、人与人,以及人与乡村的关系,激发乡村的内生动力,探索与构建智创型乡建设计实践路径。方法本研究将乡建主题纳入实践,结合设计思维和艺术理念... 目的基于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发展背景,将智创应用于乡建,通过艺术的介入和参与,重构人与自然、人与人,以及人与乡村的关系,激发乡村的内生动力,探索与构建智创型乡建设计实践路径。方法本研究将乡建主题纳入实践,结合设计思维和艺术理念,深入分析乡村振兴的现状和需求,以及艺术乡建的理论与实践。从身份视角、文化语境、空间场域及视觉媒介四个维度融合智创型乡建进行设计实践,进一步激活新乡建价值,创新乡村特色,成为乡村振兴的新动力。结论响堂村四季活动策划与视觉推广设计实践,深入探索了设计实践中设计艺术与乡建主题的结合方式。将设计介入共创与乡村振兴结合,以文艺赋能乡村振兴的创新之路,提升智创型设计实践对乡建主题的认知和参与度,为乡村振兴提供一种新的思路和方法,丰富了乡村振兴的智创型乡建设计实践路径,促进了艺术乡建与设计实践的创新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艺术乡建 艺术介入 响堂村 设计实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和美乡村建设目标下艺术乡建成效评价体系实证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丁凡倬 龚袒祥 李朝阳 《家具与室内装饰》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6-13,共8页
“艺术”对于乡村的特殊价值体现在创新性与趣味性,而“艺术”之感性、随机性与乡村建设之理性发生不同程度的冲突,甚而发生牵制乡村建设理想愿景构建的窘境,“艺术”对于乡村建设成效是弯道超车还是自我感动,成为学科之问,亦是时代之... “艺术”对于乡村的特殊价值体现在创新性与趣味性,而“艺术”之感性、随机性与乡村建设之理性发生不同程度的冲突,甚而发生牵制乡村建设理想愿景构建的窘境,“艺术”对于乡村建设成效是弯道超车还是自我感动,成为学科之问,亦是时代之问。本研究基于“和美乡村建设目标下艺术乡建成效评价体系”,以江西景德镇寒溪村艺术乡建项目为样本进行实证研究,通过定量与定性结合的分析方法,分析艺术作品、艺术策划、艺术行为介入乡村建设后对乡村带来的各层面连锁反应与成效优劣,理性挖掘其待完善之处并给予相关优化策略,并试图反思“艺术乡建”的本质属性与运行逻辑,以期为同类项目建设与评价工作的开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和美乡村 艺术乡建 成效评价 实证研究 乡村振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艺术介入与地方创生共生发展模式与路径探赜 被引量:3
5
作者 江凌 《学术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37-148,共12页
艺术介入与地方创生所构成的共生系统以艺术家、地方居民、地方政府、企业、游客等主体作为共生单元,根据“在地化”实践可划分为点共生(间歇共生)、连续共生、一体化共生三种共生模式,其发展逻辑包含生态、场景、文化、产业、体验五个... 艺术介入与地方创生所构成的共生系统以艺术家、地方居民、地方政府、企业、游客等主体作为共生单元,根据“在地化”实践可划分为点共生(间歇共生)、连续共生、一体化共生三种共生模式,其发展逻辑包含生态、场景、文化、产业、体验五个维度,五维一体,共同维系艺术介入与地方创生之间的共生系统。在具体实践路径中,艺术介入与地方创生共生发展需要积极引导多方主体参与,提升共生单元的黏合度和参与度;完善艺术介入与地方创生的精细化服务平台,构建人—地强关系;深耕地方特色文化,避免乡村文化同质化现象;扩大社会化传播途径,营造正向共生环境;数字化赋能互惠共生模式,促进艺术介入与地方创生共生发展;注重艺术介入的“在地化”,保护地方文化特性,从而实现更高质量的共生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 艺术介入 地方创生 共生关系 共生发展 艺术乡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艺术介入乡村建设的多个案比较研究 被引量:40
6
作者 王宝升 尹爱慕 《包装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226-231,共6页
目的研究艺术介入乡建案例,发掘可借鉴要素,为我国乡村建设提供经验启示。方法采用多个案比较法,通过"最大化变异"原则来挑选艺术乡建案例,对比各案例的异同优劣。结论从发起方式(本地人自发、外来人自发、政府邀请、第三方邀... 目的研究艺术介入乡建案例,发掘可借鉴要素,为我国乡村建设提供经验启示。方法采用多个案比较法,通过"最大化变异"原则来挑选艺术乡建案例,对比各案例的异同优劣。结论从发起方式(本地人自发、外来人自发、政府邀请、第三方邀请)、艺术家角色(创作者、发起人、组织者)和目标(经济性、社会性、环境性、文化性)等方面对比分析了各艺术乡建案例,总结出了在地化、协同设计和产业化的可借鉴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艺术介入 乡村建设 多个案比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乡村营建视角下风景园林建造教学实验探索——以2016、2017、2018年建造教学为例 被引量:1
7
作者 胡一可 于博 辛善超 《风景园林》 2018年第A01期31-35,共5页
传统建造教学大多在校园中进行,关注材料、结构、构造等建构层面的教学,乡村营建逐步脱离单一的对形式逻辑和建构方式的追求,探寻作品的"在地性",促使学生在现实条件下认知场地、空间和行为;关注物质空间并探讨如何通过设计... 传统建造教学大多在校园中进行,关注材料、结构、构造等建构层面的教学,乡村营建逐步脱离单一的对形式逻辑和建构方式的追求,探寻作品的"在地性",促使学生在现实条件下认知场地、空间和行为;关注物质空间并探讨如何通过设计、文化、艺术的力量激活乡村。经过2016-2018三年4次以国际建造大赛为背景的建造教学研究,对比分析了风景园林建造教学模式的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营造 建造教学 在地性 有限介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的分离均衡及其金融介入:临沂案例 被引量:1
8
作者 王朝阳 《金融发展研究》 2010年第12期54-58,共5页
本文在对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的背景、内涵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临沂市增减挂钩的实践模式进行了总结,分析了运作过程中的分离均衡,并对金融机构创新融资方式,支持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的情况进行了分析、研究,指出当前运作中的局限性... 本文在对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的背景、内涵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临沂市增减挂钩的实践模式进行了总结,分析了运作过程中的分离均衡,并对金融机构创新融资方式,支持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的情况进行了分析、研究,指出当前运作中的局限性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以期对后续工作有所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设用地 分离均衡 金融介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艺术乡建的实践与未来:与方李莉的对话 被引量:30
9
作者 方李莉 向丽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18-125,共8页
基于中国乡村百年之痛以及对现代性及其后果的反思,艺术乡建主要从“生态性”“治理性”和“美好性”三个层面对乡村建设做出新的规划与构建,在乡村振兴和中华文化复兴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艺术人类学逐渐关注人的情感之维,探讨... 基于中国乡村百年之痛以及对现代性及其后果的反思,艺术乡建主要从“生态性”“治理性”和“美好性”三个层面对乡村建设做出新的规划与构建,在乡村振兴和中华文化复兴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艺术人类学逐渐关注人的情感之维,探讨情感结构与社会转型和变迁之间的深刻联系。在艺术人类学视野中,中国手工艺的复兴和乡村复兴实则是一套文化样态和审美哲学的复兴。艺术家介入乡村建设可以让乡民重新感知乡村的美,从而引领新时尚和社会革新。乡村是中国文化之根,不是我们拯救乡村,而是乡村拯救我们。我们的社会结构已经发生改变,今后的社会发展是去中心和多中心的重构。在这样的社会转型中,我们更需要迈向“生态中国”,需要新的看世界的方式和生活样式,从而真正在艺术层通达美美与共之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艺术人类学 艺术乡建 乡村复兴 多中心重构 时尚 生活样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画境观念与乡境营造——18世纪英国画境观念下乡村建筑实践及其当下中国启示 被引量:7
10
作者 姚冬晖 段建强 《中国园林》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16-20,共5页
当代中国乡村建设正以迅速扩展的方式影响着乡村景观,而美学取向的"乡境营造"是其重要特征。拟从18世纪英国的画境观念入手,探讨这一观念在历史中率先展开的对乡村环境、乡土民居美学价值的认知、学习和吸收,及其师法民居浪... 当代中国乡村建设正以迅速扩展的方式影响着乡村景观,而美学取向的"乡境营造"是其重要特征。拟从18世纪英国的画境观念入手,探讨这一观念在历史中率先展开的对乡村环境、乡土民居美学价值的认知、学习和吸收,及其师法民居浪漫形式的"如画风格"实践。并进一步以历史回顾为参照,对我国当下乡村建设热潮中以"乡境营造"为价值目标的一些实践倾向进行审视与批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画境 如画风格 乡土民居 乡村建设 乡境营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艺术乡建的主体性研究 被引量:18
11
作者 路艳红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81-186,共6页
"艺术乡建"是艺术家以温和的方式参与到乡村建设之中,力图修复乡村礼俗秩序和伦理文化,带动乡村走上文化复兴之路的一种尝试。在艺术乡建的过程中,艺术乡建的"主体性"问题是艺术家最为关注的。虽然学界认同艺术乡... "艺术乡建"是艺术家以温和的方式参与到乡村建设之中,力图修复乡村礼俗秩序和伦理文化,带动乡村走上文化复兴之路的一种尝试。在艺术乡建的过程中,艺术乡建的"主体性"问题是艺术家最为关注的。虽然学界认同艺术乡建的真正主体是村民本身,但是在实践过程中艺术以何种形式进入乡村,唤醒村民的"主体性"意识并激发村民"主体性"的可持续发展,尚需深入思考。文章通过分析对比艺术乡建相关案例,提示艺术家须以谦虚谨慎的态度融入村民生活,以在地性的艺术创作唤醒村民文化自信,实现乡村的文化复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艺术乡建 主体性 乡村建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iteSpace国内艺术乡建发展可视化分析与在地性设计研究 被引量:11
12
作者 陈景普 吴明月 +1 位作者 闫曦哲 汪瑞霞 《包装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4期511-521,共11页
目的 乡村振兴战略在十九大第一次被提出,国务院颁布《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学界就掀起了研究热潮。利用科学的知识图谱进行可视化呈现,针对美术设计领域开展艺术乡建研究与实践的热点与前沿趋势进行分析,总结艺术乡建助... 目的 乡村振兴战略在十九大第一次被提出,国务院颁布《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学界就掀起了研究热潮。利用科学的知识图谱进行可视化呈现,针对美术设计领域开展艺术乡建研究与实践的热点与前沿趋势进行分析,总结艺术乡建助力乡村振兴的成功案例,展望艺术乡建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艺术乡建发展中在地性理念的设计研究。方法 将2018—2022年知网数据库收录的以“艺术乡建”为主题的346条文献作为研究对象,结合CiteSpace技术,对其发文量、关键作者、关键词语、研究领域、研究热点等方面进行知识图谱绘制,并进行可视化分析。梳理分析艺术乡建的发展现状,了解艺术乡建的理论和实践经验,探究艺术乡建未来发展方向。根据乡村在地性文化的研究现状与价值,提出“在人”以村民为本的艺术乡建,艺术介入乡村中“在地”承载的自然要素,“在时”乡村在地性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研究思路。结果 从2018年对艺术乡建的研究数量较少,到2020年研究数量开始猛增。从开始的个案研究到不同艺术种类的介入,到艺术乡建的理论与实践方法的构建,在地性是研究者最关注的问题。通过在地性设计研究,为多样化的乡村振兴活动提供一定参考。结论 在地性设计是艺术乡建的基础,通过对不同艺术表现形式在地性设计的研究分析,形成在地性设计研究范式。使地域文化与艺术表现形式融合发展,为艺术表现形式注入文化内涵,同时促进乡村文化建设和当地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实现艺术乡建赋能乡村振兴的发展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ITESPACE 艺术乡建 可视化 在地性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艺术乡建与乡村“策略性”文化身份的构建 被引量:4
13
作者 张楠 单世联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36-47,共12页
重建乡村文化身份是当代艺术乡建的“根”与“魂”,而艺术乡建又是“接合”不同文化资源与要素的枢纽。尽管各乡建要素在重构乡村文化身份的目标上具有同一性,但其不同的内在逻辑及由此而来的复杂关系却是艺术乡建的实践难题之一。反思... 重建乡村文化身份是当代艺术乡建的“根”与“魂”,而艺术乡建又是“接合”不同文化资源与要素的枢纽。尽管各乡建要素在重构乡村文化身份的目标上具有同一性,但其不同的内在逻辑及由此而来的复杂关系却是艺术乡建的实践难题之一。反思艺术乡建的历史过程与实践得失,在地性、主体性和参与性是其中最重要的三大问题域。英国学者斯图亚特·霍尔的“策略性身份”的论说在当代社会—文化理论中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乡村文化身份是在当代实践中持续动态构建的、结合了怀旧和愿景的“策略性”身份,身份认同的主题是一种“策略性”的主体间性,涉及艺术家、基层政府和村民,他们在利益、目标和方法上相互竞争。其目标是村民在参与、互动与竞争中达成“策略性”文化认同。充分把握艺术乡建在构建乡村文化身份中的复杂关系,必须深入研究艺术乡建中具体的“接合”形式。鉴于去作品化、有限项目、文化产业作为“接合”路径是有限的,艺术乡建需要重构乡村审美生活和艺术趣味,在可持续性项目中积累文化内容,用乡土创意丰富文化生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艺术乡建 策略性身份 在地性 主体性 参与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乡村振兴背景下的中国艺术人类学研究热点与趋势可视化分析 被引量:2
14
作者 常鑫 《家具与室内装饰》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104-109,共6页
艺术人类学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学科,为人类学、艺术学乃至社会学等多学科门类研究者关注,目前我国艺术人类学研究由最初的启蒙阶段已逐步进入快速发展阶段。为明晰该领域的研究特征,应用CiteSpace文献计量工具,通过绘制可视化科学知识图... 艺术人类学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学科,为人类学、艺术学乃至社会学等多学科门类研究者关注,目前我国艺术人类学研究由最初的启蒙阶段已逐步进入快速发展阶段。为明晰该领域的研究特征,应用CiteSpace文献计量工具,通过绘制可视化科学知识图谱,对其研究基本情况、关键词、研究趋势等进行可视化分析,考察我国乡村振兴背景下的艺术人类学研究热点与趋势,明晰该领域的研究主题及未来发展方向,为我国艺术人类学理论与实践提供研究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 艺术人类学 艺术乡建 知识图谱 可视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乡村建设的高职环境艺术设计教育创新研究 被引量:9
15
作者 王沙莉 《家具与室内装饰》 2019年第12期122-123,共2页
党的十九大"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对乡村人居环境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乡村建设与环境艺术设计关系密切、互为指导。高职环境艺术设计教育以"设计介入"作为参与乡村建设的切入点,形成"设计介入"乡村建设... 党的十九大"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对乡村人居环境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乡村建设与环境艺术设计关系密切、互为指导。高职环境艺术设计教育以"设计介入"作为参与乡村建设的切入点,形成"设计介入"乡村建设的策略--决策、调研、规划、设计、营建,总结出"设计介入"乡村建设的两种模式,一种是基于乡村本土文化和行为需求做出的改造;另一种是基于乡村融入现代社会做出的改造,最后形成基于"设计介入"乡村建设的高职环境艺术设计教育的项目教学实施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建设 环境艺术设计教育 设计介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再生”理念下艺术介入美丽乡村建设的路径与策略研究
16
作者 赵秋阳 《现代农业研究》 2023年第7期50-52,共3页
在国家大力振兴乡村的背景下,各学科都涌现出了从专业知识面提出的建设形式,而其中以艺术的形式参与乡村文化建设,赋能乡村振兴将是艺术介入乡村建设的重要支撑。本文通过梳理艺术介入乡村建设的概念、要素,剖析国内外理论研究和案例实... 在国家大力振兴乡村的背景下,各学科都涌现出了从专业知识面提出的建设形式,而其中以艺术的形式参与乡村文化建设,赋能乡村振兴将是艺术介入乡村建设的重要支撑。本文通过梳理艺术介入乡村建设的概念、要素,剖析国内外理论研究和案例实践,针对性提出乡村经济、文化、主体及环境设计的再生建设路径与策略,从而为“美丽乡村”建设作出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再生 艺术介入 乡村建设 艺术乡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景观环境中的艺术介入研究
17
作者 隋洁 《绿色科技》 2023年第9期51-56,70,共7页
乡村景观作为具有美学、娱乐、生态价值的景观综合体,实现环境的艺术介入是乡村振兴战略的现实要求,对于提升城乡品质、赋能乡村振兴具有重大意义。基于此,对乡村景观环境艺术介入进行了研究,厘清了相关概念,分析了乡村景观环境的艺术... 乡村景观作为具有美学、娱乐、生态价值的景观综合体,实现环境的艺术介入是乡村振兴战略的现实要求,对于提升城乡品质、赋能乡村振兴具有重大意义。基于此,对乡村景观环境艺术介入进行了研究,厘清了相关概念,分析了乡村景观环境的艺术介入现状。以安徽省宣城市龙川村为例展开实践调研,提出了其艺术介入的实践类型,即“艺术家-作品-现场”“观众-作品-现场”和“艺术家-作品-观众”这3种类型,并为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景观环境的艺术介入提出了“源→汇”“源+汇→在场”“源+在场→汇”和“源+场→在场+汇”这4种模式策略,以此提升人们在乡村景观环境中的视觉与艺术享受,使中国乡村重现生机与活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景观综合体 艺术介入 景观环境 城乡一体化 乡村振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