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民勤荒漠区人工梭梭种群自然更新与人工辅助恢复机理分析 被引量:2
1
作者 张俊年 张裕年 +2 位作者 赵鹏 段晓峰 许明 《林业科技情报》 2024年第2期22-24,共3页
本文探讨了民勤荒漠区内人工梭梭种群的自然更新和人工辅助恢复机理,文章通过调查民勤县荒漠区的概况,采用样地选择的调查方法收集了梭梭种群的相关数据,经过结果分析,发现不同土壤质地中盐碱度含量对梭梭种群的自然更新产生了影响,而... 本文探讨了民勤荒漠区内人工梭梭种群的自然更新和人工辅助恢复机理,文章通过调查民勤县荒漠区的概况,采用样地选择的调查方法收集了梭梭种群的相关数据,经过结果分析,发现不同土壤质地中盐碱度含量对梭梭种群的自然更新产生了影响,而灌溉对梭梭种群的水分利用和幼苗存活也有显著影响,最后深入分析了人工辅助恢复与梭梭种群自然更新之间的相互作用,强调了人工辅助恢复措施在增加种群数量和维护种群健康方面的关键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勤荒漠区 梭梭种群 自然更新 人工辅助恢复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草原化荒漠带人工固沙植丛区土壤水分动态 被引量:48
2
作者 王新平 康尔泗 +1 位作者 张景光 李新荣 《水科学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216-222,共7页
研究土壤水分动态有助于在水文过程与生态格局之间建立定量的联系。以大型自动称重式蒸渗仪为试验设施,对草原化荒漠带固沙植丛区与无植被沙区土壤水分动态及蒸散发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观测期内植丛区及无植被沙区土壤水分变化均与... 研究土壤水分动态有助于在水文过程与生态格局之间建立定量的联系。以大型自动称重式蒸渗仪为试验设施,对草原化荒漠带固沙植丛区与无植被沙区土壤水分动态及蒸散发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观测期内植丛区及无植被沙区土壤水分变化均与降水过程高度相关,油蒿与柠条植丛区总蒸散量大体相当,平均蒸散速率分别为1 31mm/d,1 22mm/d。受固沙植物种生育期差异与降水年内分配变化的综合影响,当经历连续30多天无雨期时,柠条植丛区土壤水分骤降,根系密集区土壤体积含水率降低至0 5%以下,平均蒸散速率由前期的2 2mm/d降至0 6mm/d。油蒿植丛区土壤体积含水率在1%左右变化,平均蒸散速率由1 8mm/d降为0 9mm/d,仍高于柠条植丛区达50%。无植被沙区土壤体积含水率保持在大于2%的水平,平均蒸发速率由1 1mm/d减小至0 4mm/d,平均为0 78mm/d,约为植丛区平均蒸散速率的60%。土壤深层渗漏量达113 4mm,占降水量的40 5%,渗漏速率平均为0 63mm/d。人工固沙植被有效地利用了这部分降水资源,使得植丛区土壤水分无深层渗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荒漠带 人工固沙植丛 土壤水分 水分平衡 蒸散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沙漠人工植被区的蒸发蒸腾 被引量:24
3
作者 张志山 李新荣 +3 位作者 王新平 张景光 刘立超 谭会娟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0期2484-2490,共7页
研究于2003年6月至8月在沙坡头沙漠试验研究站的水分平衡观测场进行.利用微型蒸渗仪结合大型称重式土壤蒸渗仪测定了流沙、油蒿(Artemisia ordosica)和柠条(Caragana korshinskii)3类样地的土壤蒸发;油蒿和柠条的蒸腾利用表面覆盖油毡... 研究于2003年6月至8月在沙坡头沙漠试验研究站的水分平衡观测场进行.利用微型蒸渗仪结合大型称重式土壤蒸渗仪测定了流沙、油蒿(Artemisia ordosica)和柠条(Caragana korshinskii)3类样地的土壤蒸发;油蒿和柠条的蒸腾利用表面覆盖油毡的大型非称重式蒸渗池和气孔计测定;同时对降水量、流沙渗漏量、0~200cm土层的土壤含水量进行了观测.结果表明:在沙漠人工植被区由于植被比较稀疏,土壤蒸发不受植株遮阴的影响,但不同样地的蒸发量是有差异的,样地和位置间的互作效应差异不显著;在沙漠区有很大比例的蒸发发生在稀少的降水事件之后.气孔计测定的蒸腾速率经单位换算统一,用多项式拟合得到日变化曲线均达到显著水平(p<0.05);将蒸渗池和气孔计2种方法测定结果方差分析表明油蒿的蒸腾均高于柠条的(p<0.05),测定方法间(蒸渗池和气孔计)差异不显著;从而说明本研究以叶面积指数和植物冠层盖度为基础进行叶片与种群间的尺度转换是可行的.2003年6月至8月期间,该区的降水量为159.1mm,渗漏量为48.5mm,裸沙蒸发量为63.0mm;油蒿样地的蒸发量、蒸腾量和蒸散量分别为54.1mm、59.0mm和119.4mm;柠条样地的蒸发量、蒸腾量和蒸散量分别为59.5mm、56.4mm和127.6m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漠人工植被区 蒸发 蒸腾 尺度转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荒漠人工固沙植被区土壤水分的时空变异性 被引量:28
4
作者 潘颜霞 王新平 +2 位作者 苏延桂 何明珠 贾荣亮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993-1000,共8页
表层土壤水分具有高度的时间和空间变异性。研究的目的:(1)揭示沙坡头人工固沙植被区浅层土壤水分的时空变异性特征;(2)确定驱动土壤水分变异的主要环境因子。在人工固沙植被区内一个4500m2的网格样地上每隔10m设置取样点,在连续7个月... 表层土壤水分具有高度的时间和空间变异性。研究的目的:(1)揭示沙坡头人工固沙植被区浅层土壤水分的时空变异性特征;(2)确定驱动土壤水分变异的主要环境因子。在人工固沙植被区内一个4500m2的网格样地上每隔10m设置取样点,在连续7个月的时间内(2005年4~10月),每隔15d用时域反射仪测量各样点表层以下15cm和30cm深度的土壤容积含水量。结果表明,该区网格尺度上浅层土壤水分的分布具有明显的空间变异性,其变异性随着土壤水分含量的降低而减小;相对海拔是驱动土壤水分空间变异的主要环境因子,其作用在降雨后尤为显著,且其对土壤下层的影响比上层更明显;植被和土壤水分含量的相关性时间序列与相对海拔一致——降雨使其相关性增加;土壤质地(土壤粒径分布)和土壤水分含量的相关性时间序列特征与植被和相对海拔相反,且其对土壤上层的影响比下层更明显。因此,在沙坡头荒漠人工固沙植被区,降雨后的短暂湿润期,地形和植被是驱动浅层土壤水分变异的主要影响因子,而随着降雨之后土壤逐渐变干,土壤质地的影响变得更加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植被 荒漠 土壤水分 空间变异性 影响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半荒漠风沙区人工柠条群落生物量动态及经济性状分析 被引量:14
5
作者 孙德祥 李少雄 +3 位作者 钱拴提 刘智宏 韩刚 汶录凤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24-27,共4页
根据柠条生长发育过程中的两个不同阶段,探讨了不同龄级柠条人工群落生物量的季节性动态,建立了生物量动态模型。调查和试验分析结果表明,柠条群落是毛乌素沙地西南部半荒漠风沙区较稳定的人工固沙植物群落。确定平茬萌芽更新是柠条群... 根据柠条生长发育过程中的两个不同阶段,探讨了不同龄级柠条人工群落生物量的季节性动态,建立了生物量动态模型。调查和试验分析结果表明,柠条群落是毛乌素沙地西南部半荒漠风沙区较稳定的人工固沙植物群落。确定平茬萌芽更新是柠条群落更新的主要途径,可提高地上部分生物量,平茬最佳年龄为4a生。采用半定位方法测定了柠条丛生物量(鲜重)可食与不可食部分之比及生物量的干鲜比及其营养成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荒漠风沙区 人工柠条群落 生物量动态 营养成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沙漠人工植被蒸渗池测定及蒸腾量推算 被引量:10
6
作者 张志山 李新荣 +3 位作者 何明珠 郑敬刚 贾荣亮 苏延桂 《草业学报》 CSCD 2006年第6期32-37,共6页
2003年6月-2004年10月植物生长季,利用表面覆盖油毡的非称重式蒸渗池测定了油蒿和柠条的蒸腾量,观测了土壤水分平衡场的蒸散量及植物地上部分生长情况。结果表明,蒸渗池测定结果通过单位换算统一和尺度转换,同LI-1600气孔计测定结果进... 2003年6月-2004年10月植物生长季,利用表面覆盖油毡的非称重式蒸渗池测定了油蒿和柠条的蒸腾量,观测了土壤水分平衡场的蒸散量及植物地上部分生长情况。结果表明,蒸渗池测定结果通过单位换算统一和尺度转换,同LI-1600气孔计测定结果进行方差分析表明物种间(油蒿和柠条)差异达显著水平(P<0.05),测定方法间(蒸渗池和LI-1600气孔计)差异不显著。从而说明,在干旱沙漠区利用蒸渗池表面覆盖油毡测定植物蒸腾是可行的,以叶面积指数和有效盖度为基础进行叶片水平与种群水平间的尺度转换是成功的;同时,基于蒸渗池测定结果推算出了土壤水分平衡场4个样地的蒸腾总量。2003年的降水量约是2004年降水量110.9 mm的2倍多;受此影响,2003年的植物地上部分生长情况好于2004年;同时,干旱不仅降低了样地内植物的蒸腾量和蒸散量,而且增加了降水的蒸发损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漠人工植被区 蒸渗池 蒸腾 蒸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沙漠水渠人工固沙区沙蒿和沙拐枣灌丛的土壤水分特征对比 被引量:8
7
作者 侯建秀 张元明 +3 位作者 陶冶 全永威 李铭杰 杜晓虎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164-167,173,共5页
在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引水渠沿线建植5 a的人工固沙区内,选择自然生长的沙蒿和沙拐枣灌丛,依据冠幅大小设置5个水平距离梯度和4个土层深度梯度,对比研究了二者的土壤水分特征。结果表明,随土层深度的增加,两种灌丛土壤含水量均呈增加趋势... 在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引水渠沿线建植5 a的人工固沙区内,选择自然生长的沙蒿和沙拐枣灌丛,依据冠幅大小设置5个水平距离梯度和4个土层深度梯度,对比研究了二者的土壤水分特征。结果表明,随土层深度的增加,两种灌丛土壤含水量均呈增加趋势,其中下部2层(20-40 cm和40-60 cm)土壤含水量显著(P〈0.05)高于上部2层(0-10 cm和10-20 cm),其他各层间差异不显著。在沙蒿灌丛上部2个土层、沙拐枣灌丛全部4个土层上,不同距离间的土壤含水量无显著差异;但沙蒿灌丛下部2个土层的中环区(50 cm)土壤含水量最高,显著(P〈0.05)高于灌丛边缘(80 cm)。两种灌丛上部2层土壤容重稍高于下部2层,但灌丛间、不同距离和不同土层间差异均不显著。研究发现,相比于稀疏分枝的沙拐枣灌丛,分枝稠密的沙蒿灌丛表现出一定的水分"沃岛效应",有利于沙蒿种群的生长和扩散,这可能是造成二者分布差异及沙蒿种群大面积分布于人工固沙区的重要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固沙区 沙蒿 沙拐枣 土壤水分 容重 沃岛效应 古尔班通古特沙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宁夏沙坡头人工植被区土壤真菌种群的动态研究 被引量:5
8
作者 窦彩虹 陈应武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1期9179-9180,9227,共3页
[目的]研究宁夏沙坡头人工植被区不同沙丘土样在不同时间、不同土层真菌的变化情况。[方法]以9个沙地土样与1个土壤土样作比较,对不同时间、不同土层真菌的种类、数量和分布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同一样地环境、不同空间层次以及不同... [目的]研究宁夏沙坡头人工植被区不同沙丘土样在不同时间、不同土层真菌的变化情况。[方法]以9个沙地土样与1个土壤土样作比较,对不同时间、不同土层真菌的种类、数量和分布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同一样地环境、不同空间层次以及不同样地环境、相同空间层次草地土壤真菌数量变化均较大,而各土壤类型的真菌数量分布均以翠柳沟(天然荒漠草原)最多、流沙最少;在不同固沙地类型中,翠柳沟真菌种类和数目最多。[结论]人工植被区土壤真菌的数量随固沙年代的增加而增加,因此加强沙地的植被建设和人工管理有助于改善沙漠化现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漠 人工植被区 真菌种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采煤沉陷区林下植物多样性与土壤因子的关系 被引量:6
9
作者 李欣颖 张萌 +3 位作者 郭洋楠 李丹丹 邓杨 陆兆华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268-276,共9页
为了研究荒漠草原采煤沉陷区生态恢复效果和影响草本层物种多样性的土壤因子,采用时空替代法,选择人工恢复5,7年的区域作为研究样地,并将未种植样地(C)作为对照组。通过野外植物群落调查和土壤采样,研究了不同恢复年限的物种多样性及其... 为了研究荒漠草原采煤沉陷区生态恢复效果和影响草本层物种多样性的土壤因子,采用时空替代法,选择人工恢复5,7年的区域作为研究样地,并将未种植样地(C)作为对照组。通过野外植物群落调查和土壤采样,研究了不同恢复年限的物种多样性及其与土壤因子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相较于对照区,人工恢复增加了菊科(Compositae)、苋科(Amaranthaceae)的数量,减少了禾本科(Gramineae)的数量;人工恢复5年后物种数增加,7年后物种数减少,且多年生草本植物的比例逐渐减少;人工恢复提升了灌木层物种丰富度。(2)人工恢复7年后显著增加了草本层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P<0.05),优势种由以华虫实(Corispermum stauntonii)为主的单优群落逐渐转变为以刺藜(Dysphania aristata)、大赖草(Leymus racemosus)、草木樨状黄耆(Astragalus melilotoides)、狗尾草(Setaria viridis)等为主的多优群落。(3)在采煤沉陷区进行植被的人工恢复可以提高土壤含水量和全氮含量,且对土壤全氮的影响更显著(P<0.05)。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含水量是对沉陷区草本层Shannon-Wiener、Simpson和Pielou指数影响最大的环境因子,土壤全氮对Shannon-Wiener指数也有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采煤沉陷区进行植被的人工恢复对提高土壤含水量、土壤全氮,以及改善研究区植被群落结构、提高植物物种多样性具有积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采煤沉陷区 荒漠草原 半干旱区 人工恢复 植物多样性 土壤理化性质 草本层 时空替代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调亏灌溉对高寒荒漠区人工混播草地土壤环境与牧草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10
10
作者 汪精海 李广 +3 位作者 银敏华 齐广平 康燕霞 马彦麟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95-106,共12页
针对中国高寒荒漠草原区牧草种植模式单一、产量水平低下的草业畜牧业生产现状,探究更为有效的灌水模式以提高牧草产量,以实现区域水土资源高效利用。以燕麦和箭筈豌豆混播草地为研究对象,采用大田试验对比分析了7种调亏灌溉模式(拔节... 针对中国高寒荒漠草原区牧草种植模式单一、产量水平低下的草业畜牧业生产现状,探究更为有效的灌水模式以提高牧草产量,以实现区域水土资源高效利用。以燕麦和箭筈豌豆混播草地为研究对象,采用大田试验对比分析了7种调亏灌溉模式(拔节期轻度亏水BW_(1):65%~75%,拔节期中度亏水BW_(2):55%~65%,拔节期重度亏水BW_(3):45%~55%,开花期轻度亏水KW_(1):65%~75%,开花期中度亏水KW_(2):55%~65%,开花期重度亏水KW_(3):45%~55%,以全生育期充分灌水QW0:75%~85%为对照)对混播草地土壤水分、土壤温度和土壤养分及牧草株高、茎叶比、产量和水氮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1)平均土壤贮水量随灌水亏缺程度的提高呈降低趋势,同一亏缺度条件下,拔节期亏水与开花期亏水间无显著差异。2)水分亏缺处理的平均土壤温度显著高于充分灌水处理,且水分亏缺度一定时,拔节期亏水处理的平均土壤温度显著高于开花期亏水处理。3)收获后各处理的土壤养分含量较播种前呈降低趋势。与充分灌水相比,开花期轻度亏水可显著提高土壤速效氮含量,而中度或重度水分亏缺不利于牧草对土壤速效磷和钾的吸收。4)同一灌水模式下,燕麦株高、茎叶比和产量均显著高于箭筈豌豆。7种灌水模式的草地耗水量为386.1~502.6 mm,与处理QW0相比,处理KW2的灌水量减少20.6%,牧草总产量无显著差异,可获得较高的水分利用效率(31.5 kg·hm^(-2)·mm^(-1))、灌水利用效率(81.0 kg·hm^(-2)·mm^(-1))、氮素吸收效率(0.99 kg·kg^(-1))和氮肥偏生产力(191.1 kg·kg^(-1)),是高寒荒漠区燕麦与箭筈豌豆混播人工草地节水、增产和高效的水分管理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调亏灌溉 混播 人工草地 土壤环境 生长 高寒荒漠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西走廊沙漠人工植被区土壤种子库特征 被引量:12
11
作者 占玉芳 马力 +2 位作者 滕玉风 钱万建 鲁延芳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922-934,共13页
土壤种子库作为地上植被更新的重要的种源储备库,在植被自然恢复和演替过程以及生态系统建设中起着重要作用。以河西走廊不同区域沙漠人工植被为研究对象,研究了土壤种子库物种组成、时空分布和数量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河西走廊沙漠人... 土壤种子库作为地上植被更新的重要的种源储备库,在植被自然恢复和演替过程以及生态系统建设中起着重要作用。以河西走廊不同区域沙漠人工植被为研究对象,研究了土壤种子库物种组成、时空分布和数量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河西走廊沙漠人工林土壤种子库共出现27种植物,分属8科22属,以藜科植物最多,生活型以草本植物种子比例最高,占到90.6%-95.06%;土壤种子库密度介于19.29粒/m^(2)-858.57粒/m^(2)之间,从东到西呈水平地带性分布,土壤种子库分布主要集中在0-2cm土层中,不同样地土壤种子库密度均呈明显的垂直分布,在0-10cm土层内,随着土层深度增加,种子库密度先减小后增大;土壤种子库多样性(Simpson指数)在河西走廊东段沙漠人工植被区最高,在0.671-0.812之间,河西走廊中段沙漠人工植被区为0.417-0.809之间,河西走廊西段沙漠人工植被区为0.256-0.707之间,从东到西呈下降趋势,Shannon-Wiener指数、Margalett丰富度指数、Peilow均匀度指数也表现出相同的趋势,说明由于生境的植被的异质性程度高,使土壤种子库之间的差异性显著;河西走廊沙漠人工植被区的土壤种子库和地上植被的相似性系数均在0.45以下,为中等不相似水平,说明在组成上差异显著;土壤种子库以一年生、多年生草本为主,也有少量灌木种子,表明土壤种子库对灌木层更新和演替影响较小。研究证明了土壤种子库中的大量种子,是地上植被自然恢复的重要物质基础,并对了解沙漠人工植被区植被自然恢复特点具有重要的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漠人工植被区 土壤种子库 物种多样性 相似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羊河下游干旱荒漠区梭梭人工林病害发生种类及防治对策 被引量:5
12
作者 马存世 顾振东 +5 位作者 李进军 张有佳 闫好原 任巧兰 许明 张杰 《甘肃林业科技》 2012年第3期36-39,共4页
通过对石羊河下游干旱荒漠区梭梭人工林病害的调查,结果表明:梭梭人工林发生的各类病害有7种,其中:叶部病害有白粉病和枯萎病2种,枝干病害有枝枯病、瘤锈病、黑枯病和干枯病等4种,根部病害有根腐病1种。危害梭梭人工林主要病害有白粉病... 通过对石羊河下游干旱荒漠区梭梭人工林病害的调查,结果表明:梭梭人工林发生的各类病害有7种,其中:叶部病害有白粉病和枯萎病2种,枝干病害有枝枯病、瘤锈病、黑枯病和干枯病等4种,根部病害有根腐病1种。危害梭梭人工林主要病害有白粉病和枝枯病,有针对性地提出了防治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荒漠区 梭梭 人工林 病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旱荒漠区人工绿洲土壤盐碱化风险综合评估与演变分析 被引量:10
13
作者 刘子金 徐存东 +7 位作者 朱兴林 周冬蒙 田俊姣 谷丰佑 黄嵩 李智睿 赵志宏 王鑫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367-379,共13页
为明晰干旱荒漠区人工绿洲水盐时空分异特征与盐碱化风险空间格局演变过程,以甘肃省景电灌区为研究区,以2002,2010及2018年为研究代表年,基于多级模糊理论从地质气候驱动、水土环境驱动和自然-人类驱动3个驱动过程构建土壤盐碱化风险评... 为明晰干旱荒漠区人工绿洲水盐时空分异特征与盐碱化风险空间格局演变过程,以甘肃省景电灌区为研究区,以2002,2010及2018年为研究代表年,基于多级模糊理论从地质气候驱动、水土环境驱动和自然-人类驱动3个驱动过程构建土壤盐碱化风险评估体系,集成云发生器原理、黄金分割率法、组合赋权法以及排队理论构建土壤盐碱化空间风险综合评价模型.将长序列监测数据、多时相空间数据以及经济社会数据依据各驱动要素权重以ArcGIS10.2为技术平台进行多源融合,对各空间风险状态进行了空间可视化表达与流向追踪.结果表明:1)研究区2002,2010及2018年土地盐碱化整体风险分别为“临界状态”、“临界状态—轻度风险”、“轻度风险”;2)地下水埋深及地下水矿化度是驱动土壤盐碱化进程加剧的主导因素;3)灌区盐碱化空间风险演变模式剧烈程度排序为持续变化型>前期变化型>后期变化型>持续稳定型>反复变化型.研究区盐碱化整体风险状态呈现出由“无风险—临界状态”以及“临界状态—轻度风险”过渡的趋势;4)2002~2018年间研究区盐碱化空间风险整体呈升级态势,表征出明显的地区差异性且总体呈现由西北向东南以弧射状增高的空间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荒漠区 人工绿洲 盐碱化风险 空间格局 演变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勤沙区梭梭人工接种肉苁蓉栽培技术 被引量:14
14
作者 孙得祥 《甘肃林业科技》 2010年第2期60-62,共3页
从种子采收、种子处理、接种技术、病虫鼠害防治、采挖管理等方面介绍了民勤沙区梭梭人工接种肉苁蓉栽培技术。
关键词 肉苁蓉 梭梭 人工栽培 民勤沙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寒荒漠区混播草地土壤水热分布特征
15
作者 马彦麟 汪精海 +2 位作者 马文琼 马煜 吕亚茹 《农业工程》 2022年第12期70-77,共8页
探究土壤水热变化规律及特征有助于人工草地高效利用水热资源。利用数理统计和多重分形理论,对比分析了青海省乌兰县藜麦毛苕子混播和燕麦箭筈豌豆混播草地土壤水热变化对降雨的响应及其分布特征。结果表明,降雨对草地土壤含水率的影响... 探究土壤水热变化规律及特征有助于人工草地高效利用水热资源。利用数理统计和多重分形理论,对比分析了青海省乌兰县藜麦毛苕子混播和燕麦箭筈豌豆混播草地土壤水热变化对降雨的响应及其分布特征。结果表明,降雨对草地土壤含水率的影响具有明显的延迟效应;土壤含水率变化属于中等强度变异,呈“薄尾”分布,土壤含水率的变异主要由高值分布造成,并且主要为短距离变异;与燕麦箭筈豌豆混播相比,藜麦毛苕子混播土壤含水率较高,并且对降雨的表蓄作用较强。降雨对深层土壤温度的影响具有一定的延迟性;土壤温度属于中等强度变异,呈“厚尾”分布,其中0~10 cm土层变异强度最大,深层土壤温度主要为短距离变异,土壤温度变异主要由高值分布造成。与燕麦箭筈豌豆混播相比,藜麦毛苕子混播土壤温度较高,并且受降雨影响较小。综上,混播模式对草地土壤水热的影响存在差异,藜麦毛苕子混播较燕麦箭筈豌豆混播在土壤水热利用方面具有一定优势。该研究结果可为高寒荒漠区人工草地充分利用土壤水热资源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播 人工草地 分形理论 变异性 高寒荒漠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旱荒漠区白刺人工林幼树生长特性研究
16
作者 曾新德 李进军 +4 位作者 马存世 张有佳 赵多明 王承勋 张杰 《甘肃林业科技》 2012年第2期37-39,共3页
在干旱荒漠区选取白刺人工造林1-3年的幼树为研究对象,开展不同立地条件下白刺人工造林幼树生长特性的分析比较研究,结果表明:1)随栽植年限的增长,白刺人工造林1-3年幼树各项生长指标均呈增长趋势;白刺人工造林当年幼树生长较为缓慢,... 在干旱荒漠区选取白刺人工造林1-3年的幼树为研究对象,开展不同立地条件下白刺人工造林幼树生长特性的分析比较研究,结果表明:1)随栽植年限的增长,白刺人工造林1-3年幼树各项生长指标均呈增长趋势;白刺人工造林当年幼树生长较为缓慢,且容易出现干枝现象;2-3年后幼树随着年限的增长,其各项生长指标逐年增大。2)不同立地条件下,白刺3年幼树各项生长指标排序为:半固定沙丘〉草沙障地〉流动沙丘〉固定沙丘〉丘间地。3)半固定沙地和草沙障地适宜白刺人工造林,丘间地和固定沙地不适宜白刺人工造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荒漠区 白刺 人工造林 生长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新型沙漠压沙造林人工集雨板集雨产流特性的研究
17
作者 唐贵年 彭金凤 田小秀 《中国水土保持》 2020年第12期34-37,I0003,共5页
沙漠区干旱少雨,传统的压沙雨养造林不能有效提高植物成活率,而雨水收集利用能使沙漠造林得到充分灌溉。对研发的一种具有高集雨率的集雨板面集雨产流特性进行了试验观测和分析,结果表明,临界降雨量达到或接近0.115 mm时,该集雨板面即... 沙漠区干旱少雨,传统的压沙雨养造林不能有效提高植物成活率,而雨水收集利用能使沙漠造林得到充分灌溉。对研发的一种具有高集雨率的集雨板面集雨产流特性进行了试验观测和分析,结果表明,临界降雨量达到或接近0.115 mm时,该集雨板面即可产生径流,产流时间接近于降雨时间,径流强度略低于降雨强度,雨水收集率达90%以上,高于目前普遍应用的人工集雨板,具有诸如集雨板无入渗损失、蒸发损失少等优异特性,对造林苗木灌溉充分,压沙效果显著,有望应用于沙漠压沙雨养造林,从而解决当前植物成活率低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集雨板 压沙造林 产流特性 沙漠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