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树种更新对马尾松采伐迹地凋落物及土壤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
1
作者 傅成杰 应宇馨 +1 位作者 高伟 巫智斌 《防护林科技》 2025年第2期17-20,共4页
探明采用不同营林树种对马尾松林改造更新后的养分平衡机理,可为亚热带人工林造林树种选择和养分调控提供理论依据。以在马尾松人工林采伐迹地上栽植的马尾松、杉木及木荷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分析林地转换后对凋落物和土壤化学计量特性影... 探明采用不同营林树种对马尾松林改造更新后的养分平衡机理,可为亚热带人工林造林树种选择和养分调控提供理论依据。以在马尾松人工林采伐迹地上栽植的马尾松、杉木及木荷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分析林地转换后对凋落物和土壤化学计量特性影响。结果表明:马尾松林转换为木荷林可提高凋落物分解速率和土壤有机碳及有效磷质量分数;转换为杉木人工林,土壤碳磷比(C/P)、碳氮比(C/N)及有效磷显著上升;连作马尾松时,凋落物总碳(TC)、土壤有机碳、碱解氮显著增加,凋落物C/N和氮磷比(N/P)下降;林地转换后马尾松和木荷受氮(N)元素的影响,杉木则受磷(P)的限制。与马尾松林相比,转换为木荷林加快了凋落物分解速率,提高了有机碳质量分数;转换为马尾松和杉木则提高了土壤TC、TN质量分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林 松林改造 养分循环 马尾松 杉木 木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亚热带不同林龄杉木人工林径级结构与林下物种多样性分析 被引量:25
2
作者 巢林 洪滔 +3 位作者 李键 陈灿 洪伟 吴承祯 《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88-96,共9页
采用典型抽样法,以位于中亚热带的福建省将乐县的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Lamb.)Hook.〕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对10、15、20、25、30和40 a林分的径级结构、林下植被组成以及物种多样性变化进行调查和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林龄杉... 采用典型抽样法,以位于中亚热带的福建省将乐县的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Lamb.)Hook.〕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对10、15、20、25、30和40 a林分的径级结构、林下植被组成以及物种多样性变化进行调查和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林龄杉木人工林的径级结构均呈正态分布,均在接近平均胸径的径级上植株数量最多;径级和密度间的关系可以用3参数的Gaussian函数表征;不同林龄间胸径差异显著。杉木人工林林下分布有45科80属97种植物,其中灌木层69种、草本层28种,物种丰富,但不同林龄的林分内各种类的重要值差异较大,且不同林龄的林分间优势种、共有种和独有种均明显不同。随林龄的增加,林下灌木层和草本层的物种组成、丰富度指数(R0)、Simpson多样性指数(D)和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Pielou均匀度指数(Jsw)和Alatalo均匀度指数(Ea)均有明显变化。10 a林分的林下物种数量最少(18种),而20 a林分的林下物种数量最多(40种)。林下灌木层的D和H'值分别为0.827-0.923和1.956-2.917,且随林龄的增加均呈“上升—下降—平稳”的变化趋势;灌木层的Jsw和Ea值分别为0.876-0.959和0.686-0.890,随林龄增加均呈“降低—升高—降低—升高”的变化趋势,且均在20 a林分中最小、在25 a林分中最大。林下草本层的D和H'值分别为0.639-0.898和1.274-2.435,并随林龄增加均呈波动的变化趋势;草本层的Jsw和Ea值分别为0.775-0.949和0.663-0.896,随林龄增加均呈“降低—升高—降低—升高—降低”的变化趋势,且均在15 a林分中最小、在10 a林分中最大。总体上看,林龄对杉木人工林林下灌木层和草本层的物种丰富度指数和多样性指数以及草本层的均匀度指数均有显著影响。根据研究结果,建议在杉木人工林的经营过程中对林下物种进行合理配置,并进行合理间伐,以促进林下植被的生长发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杉木人工林 中亚热带 林龄 径级结构 林下植被 物种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杉阔混交人工林皆伐前后植物种类组成变化 被引量:8
3
作者 张正雄 周新年 +3 位作者 郑世群 丘进渊 李勤良 陈玉凤 《福建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4,共4页
通过对皆伐作业前后杉阔混交人工林林地植被变化的调查分析,结果表明:皆伐后一部分植物消失(衰退种)、一部分植物增加(侵入种),但优势植物基本保留下来(保留种),这主要是由于迹地清理方式采用带堆法的缘故.皆伐后灌木层种数减少,草本层... 通过对皆伐作业前后杉阔混交人工林林地植被变化的调查分析,结果表明:皆伐后一部分植物消失(衰退种)、一部分植物增加(侵入种),但优势植物基本保留下来(保留种),这主要是由于迹地清理方式采用带堆法的缘故.皆伐后灌木层种数减少,草本层种数增加,且皆伐对灌木层植物的干扰影响比草本层的大.因此,为了减小皆伐对林地生态环境(植被和水土流失)的负面影响,使皆伐后林地植被能尽快恢复,建议皆伐后迹地清理方式采用沿等高线分布的带堆法,避免采用火烧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皆伐 杉阔混交人工林 植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皆伐作业对林地土壤因子的影响 被引量:9
4
作者 张正雄 周新年 +2 位作者 高山 陈珍华 李勤良 《安全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2004年第4期35-37,共3页
对福建省永安市元沙林业采育场杉阔混交人工林林地皆伐作业前后土壤理化性质变化进行试验研究。结果表明 ,皆伐作业使林地土壤许多理化性质发生改变。皆伐导致土壤容重增大 0 .13 g·cm- 3,土壤结构体破坏率提高 12 .5 0 % ,最大持... 对福建省永安市元沙林业采育场杉阔混交人工林林地皆伐作业前后土壤理化性质变化进行试验研究。结果表明 ,皆伐作业使林地土壤许多理化性质发生改变。皆伐导致土壤容重增大 0 .13 g·cm- 3,土壤结构体破坏率提高 12 .5 0 % ,最大持水量下降 6.65 % ,总孔隙度减小 3 .88% ;同时土壤主要化学性质 ,如有机质、全 N、水解性N、全 P、速效 P、全 K、速效 K等普遍降低 ,它们的含量分别下降 8.14g· kg- 1 、0 .18g· kg- 1 、7.2 0 mg· kg- 1 、0 .3 8g· kg- 1 、3 9.98mg·kg- 1 、6.95 g· kg- 1 和 12 .3 1mg· kg- 1 ;此外 ,对皆伐作业造成土壤理化性质变化的原因进行了分析 ,并从森林生态采运角度出发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土壤学 皆伐 杉阔混交 人工林 土壤理化性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类型杉木人工混交林乔木层结构及动态分析 被引量:5
5
作者 封磊 洪伟 +1 位作者 吴承祯 宋萍 《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2008年第1期48-53,共6页
对福建省建瓯市东安林场的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 (Lamb.) Hook.〕人工混交林乔木层结构及动态进行了分析比较。结果表明,6种混交林中杉木的长势均优于杉木纯林,其中杉木-楠木〔Phoebe bournei(Hemsl.) Yang〕混交林中杉木的平... 对福建省建瓯市东安林场的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 (Lamb.) Hook.〕人工混交林乔木层结构及动态进行了分析比较。结果表明,6种混交林中杉木的长势均优于杉木纯林,其中杉木-楠木〔Phoebe bournei(Hemsl.) Yang〕混交林中杉木的平均胸径、平均树高和平均单株净生产力均最大,分别达到19.5cm、15.5m和0.00284m3·a-1;杉木-檫木〔Sassa fras tzumu (Hemsl.) Hemsl.〕混交林中杉木的平均胸径和平均单株净生产力最小,分别仅为15.7cm和0.00182m3·a-1;杉木-樟树〔Cinnamomum camphora (L.) Presl〕混交林中杉木的平均树高最低,仅为14.1m。在6种混交林中,除杉木-檫木混交林中杉木的功能重要值小于檫木外,其他混交林中杉木的各项重要值均大于其混生树种,表明杉木在与混交树种的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杉木 人工混交林 乔木层 重要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方杉木人工林树高曲线模型研究 被引量:8
6
作者 黎良财 邓利 关健超 《广东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1期169-171,共3页
采用多模型对比选优法,以639组南方杉木人工林胸径-树高调查值为依据,求解了24组树高曲线模型的参数和评价指标。经检验,双曲线、Gompertz和Logistic模型均能取得较好的拟合效果,且模型用于杉木树高估计的精度高于98%;双曲线模型略优于... 采用多模型对比选优法,以639组南方杉木人工林胸径-树高调查值为依据,求解了24组树高曲线模型的参数和评价指标。经检验,双曲线、Gompertz和Logistic模型均能取得较好的拟合效果,且模型用于杉木树高估计的精度高于98%;双曲线模型略优于其他模型;杉木人工林胸径和树高呈紧密相关关系,双曲线、Gompertz和Logistic模型能够作为杉木树高曲线参考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杉木 人工林 树高曲线 模型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昌(湾里区)长岭杉木人工林生态系统生物量的研究 被引量:8
7
作者 石玉麟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1989年第4期32-45,共14页
本文是根据1983年以来.在南昌(湾里区)长岭万亩杉木人工林基地设立的定位观测点进行定位观测所收集的资料,对杉木人工林生态系统的生物生产量进行了较全面系统的分析研究。文中简要介绍了森林生物量的测定方法,探讨了不同立地条件下杉... 本文是根据1983年以来.在南昌(湾里区)长岭万亩杉木人工林基地设立的定位观测点进行定位观测所收集的资料,对杉木人工林生态系统的生物生产量进行了较全面系统的分析研究。文中简要介绍了森林生物量的测定方法,探讨了不同立地条件下杉木人工林生物量的变化和分配规律、林分生产潜力与提高途径以及影响生产量的因素等。旨在为进一步研究杉木人工林生态系统提供基础和合理利用生物资源、创建稳产高产的杉木人工林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杉木人工林 生态系统 生物量 定位观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龙胜县里骆林场杉木人工林生态系统的水量结构、分配与平衡 被引量:5
8
作者 黄承标 李信贤 《广西科学》 CAS 1994年第2期24-28,48,共6页
根据1980~1990年的定位观测.广西龙胜县里骆林场23~33年生杉木人工林生态系统的自然贮水量结构为:乔木层17.2mm.灌木层0.1mm.草本层0.9mm.枯枝落叶层0.2mm.土壤层354.7mm;依次占系统... 根据1980~1990年的定位观测.广西龙胜县里骆林场23~33年生杉木人工林生态系统的自然贮水量结构为:乔木层17.2mm.灌木层0.1mm.草本层0.9mm.枯枝落叶层0.2mm.土壤层354.7mm;依次占系统总贮水量的4.61%、0.03%、0.24%、0.05%、95.07%。系统对大气降水的年分配为:林冠截留198.5mm,灌草截留27.2mm,枯枝落叶截留78.0mm,地表径流14.7mm,地下渗透65.9mm,土壤持水354.7mm,蒸散量870.1mm;依次占年降水量的12.91%、1.77%、5.07%、0.96%、4.29%、23.06%和56.5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杉木人工林 水量结构 降水分配 水量平衡 广西龙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州杉木人工林蓄积相关因子的主成分分析 被引量:3
9
作者 杜明凤 李明军 徐海 《林业科技开发》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32-135,共4页
利用第8次国家森林资源连续清查贵州省第6次复查(2010年)的数据资料,从中提取杉木人工林样地321块,通过主成分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研究林分蓄积的相关因子。结果显示:中心区特征值大于1的有3个公因子,累积贡献率68.012%;第1公因子包括平... 利用第8次国家森林资源连续清查贵州省第6次复查(2010年)的数据资料,从中提取杉木人工林样地321块,通过主成分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研究林分蓄积的相关因子。结果显示:中心区特征值大于1的有3个公因子,累积贡献率68.012%;第1公因子包括平均胸径、平均树高、平均年龄、郁闭度和林分密度,定义为林分因子,贡献率为37.353%;第2公因子包括枯枝落叶、土壤厚度、腐殖质层,定义为土壤因子,贡献率17.606%;第3公因子为海拔,定义为环境因子,其方差贡献率为13.052%。一般区特征值大于1的有2个公因子,累积贡献率66.151%;第1公因子的定义与中心区一致,其方差贡献率分别为47.772%;第2公因子包括海拔、土壤厚度,定义为环境因子,其方差贡献率分别为18.378%。多元回归建模并对其进行t检验发现,中心区、一般区的回归方程与其因子分析结果均有差异。综合表明,中心区和一般区林分蓄积的相关因子均是平均胸径、平均树高、平均年龄、郁闭度和林分密度;此外,中心区林分蓄积相关因子还包括海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杉木 人工林 林分蓄积 主成分分析 多元线性回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纯林和混交林中南酸枣木材解剖特性的比较分析 被引量:8
10
作者 林金国 陈慈禄 林秀芳 《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2009年第4期46-52,共7页
对林龄为25a的南酸枣〔Choerospondias axillaris(Roxb.) Burttet Hill〕纯林、南酸枣-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 Lamb.)混交林和南酸枣-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Lamb.) Hook.〕混交林中南酸枣木材的解剖特性进行了比较分析。测... 对林龄为25a的南酸枣〔Choerospondias axillaris(Roxb.) Burttet Hill〕纯林、南酸枣-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 Lamb.)混交林和南酸枣-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Lamb.) Hook.〕混交林中南酸枣木材的解剖特性进行了比较分析。测定结果表明,在25a的树龄内,南酸枣-马尾松混交林、南酸枣-杉木混交林和南酸枣纯林中南酸枣木材纤维的长度分别为0.843~1.401、0.858~1.489和0.873~1.347mm,宽度分别为19.28~23.58、19.34~22.34和19.76~25.26μm,长宽比分别为39.70~62.04、39.20~63.96和40.60~59.34;随树龄的增加,纯林和混交林中南酸枣木材纤维的长度、宽度及长宽比均逐渐增加,且不同林分间的差异逐渐达到显著水平,并以南酸枣-杉木混交林中南酸枣木材纤维的长度和长宽比最大、宽度最小。3种林分中南酸枣木材的导管组织比量、纤维组织比量和木射线组织比量分别为16.1%~16.7%、64.7%~65.2%和12.9%~13.4%,以南酸枣-杉木混交林中南酸枣木材导管组织比量和纤维组织比量最大,但差异均不显著;仅纯林的木材轴向薄壁组织比量(5.8%)显著高于混交林(5.1%和5.2%)。随树龄的增加,3种林分中南酸枣木材微纤丝角均逐渐减小,南酸枣-马尾松混交林、南酸枣-杉木混交林和南酸枣纯林中南酸枣木材微纤丝角分别为23.33°~16.82°、23.20°~16.36°和23.34°~17.41°,且仅在树龄16~25a阶段,混交林中的南酸枣木材微纤丝角显著小于纯林,其中又以南酸枣-杉木混交林中的南酸枣木材微纤丝角最小。研究结果显示,南酸枣-杉木混交林中南酸枣木材的解剖特性总体上最优,在南酸枣木材品质定向培育过程中宜选择杉木作为伴生树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酸枣 杉木 人工纯林 混交林 木材解剖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杉木酸枣人工混交林生产力和林木生长规律的研究 被引量:16
11
作者 刘春华 《福建林业科技》 北大核心 1998年第2期33-37,共5页
本文分析比较了20年生杉木与酸枣人工混交林以及杉木纯林、酸枣纯林生产力和林木生长规律。结果表明:杉木与酸枣人工混交林乔木层生物量为168.74t/hm2>杉木纯林乔木层生物量135.95t/hm2>酸枣纯林乔木层生物... 本文分析比较了20年生杉木与酸枣人工混交林以及杉木纯林、酸枣纯林生产力和林木生长规律。结果表明:杉木与酸枣人工混交林乔木层生物量为168.74t/hm2>杉木纯林乔木层生物量135.95t/hm2>酸枣纯林乔木层生物量107.01t/hm2;杉木与酸枣混交林林分蓄积量为355.113m3/hm2>杉木纯林蓄积量301.672m3/hm2>酸枣纯林蓄积量173.150m3/hm2;杉木与酸枣混交可改变树种单调状况,防止地力衰退,提高林地生产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杉木 酸枣 人工混交林 生产力 生长规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岭杉木人工林生态系统叶面积指数及净生产量的研究 被引量:4
12
作者 石玉麟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1990年第4期40-47,共8页
本文是自1983年以来在南昌湾里区长岭万亩杉木人工林基地进行杉木人工林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研究的内容之一。根据定位观测所搜集的资料,对不同立地条件下杉木人工林生态系统的叶面积指数及净生产量进行较为全面的分析研究。文中简要介绍... 本文是自1983年以来在南昌湾里区长岭万亩杉木人工林基地进行杉木人工林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研究的内容之一。根据定位观测所搜集的资料,对不同立地条件下杉木人工林生态系统的叶面积指数及净生产量进行较为全面的分析研究。文中简要介绍了森林叶面积指数和净生产量的测定方法,探讨了不同立地条件下杉木人工林的叶面积指数和净生产量的变化规律、叶面积指数与净生产量的相互关系等。为进一步研究人工林生态系统结构和如何创建稳产高产的杉木人工林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杉木 人工林 叶面积指数 净生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周山地5种典型林分的植物多样性分析 被引量:6
13
作者 王玉杰 李绍才 +5 位作者 缪宁 王伟平 马瑞 张磊 李桾溢 孙海龙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89-98,共10页
【目的】了解四川盆周山地西缘5种典型林分(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林、柳杉Cryptomeria fortunei林、杉木-柳杉混交林、人工-天然混交林、天然次生林)林下植物多样性的现状和差异。【方法】选择立地条件和林龄相近的5种典型林分,... 【目的】了解四川盆周山地西缘5种典型林分(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林、柳杉Cryptomeria fortunei林、杉木-柳杉混交林、人工-天然混交林、天然次生林)林下植物多样性的现状和差异。【方法】选择立地条件和林龄相近的5种典型林分,进行灌木和草本物种多样性调查,计算其物种丰富度、Shannon-Wiener、Simpson和Pielou指数,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多重比较分析林分之间的物种多样性差异,用Jaccard相似性指数来衡量林分之间的物种相似性。【结果】1、人工林(杉木林、柳杉林、杉木-柳杉混交林)的草本优势种均为蕨类,如红盖鳞毛蕨Dryopteris erythrosora、尖头蹄盖蕨Athyrium vidalii;人工林的优势灌木主要为耐荫的常绿种类,如西南红山茶Camellia pitardii、川黔尖叶柃Eurya acuminoides;天然次生林优势灌木为喜阳的先锋种类,如高粱泡Rubus lambertianus、川莓R.setchuenensis。2、天然次生林的林下灌木层和草本层物种多样性高于其余4种林分,其灌木层和草本层的物种丰富度指数分别为4.37、4.63,Shannon-Wiener指数分别为1.20、1.29,Simpson指数分别为0.63、0.67。3、杉木林、柳杉林、杉木-柳杉混交林、人工-天然混交林4种林分之间灌木层的Shannon-Wiener指数和Simpson指数均无显著差异(P>0.05),4种林分的草本层Shannon-Wiener指数和Simpson指数亦无显著差异。4、3种人工林之间(杉木林和柳杉林、杉木林和杉木-柳杉混交林、柳杉林和杉木柳杉混交林)的相似系数分别为19.35%、23.60%和21.95%,大于其他林分之间的群落物种相似系数。【结论】1、在四川盆周山地西缘5种典型林分中,天然次生林林下的物种多样性水平最高。2、杉木林、柳杉林、杉木-柳杉混交林、人工-天然混交林的林下物种多样性水平相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种多样性 四川盆周山地 杉木林 柳杉林 杉木-柳杉混交林 人工-天然混交林 天然次生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杉木与米老排人工混交林群落木本植物空间格局研究 被引量:6
14
作者 李宪 廖良宁 +3 位作者 杨海鹏 黄永珍 李远发 叶绍明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1842-1850,共9页
该研究在全面踏查广西大青山实验场杉木-米老排人工混交林群落的基础上,采用典型样方法选择1块90 m×110 m的永久固定样地,测量每株活立木中心位置坐标,检尺每株活立木胸径(地径)、树高、冠幅等,并采用径级代替龄级和空间点格局分... 该研究在全面踏查广西大青山实验场杉木-米老排人工混交林群落的基础上,采用典型样方法选择1块90 m×110 m的永久固定样地,测量每株活立木中心位置坐标,检尺每株活立木胸径(地径)、树高、冠幅等,并采用径级代替龄级和空间点格局分析方法的Ripley’s L(r)函数,分析杉木-米老排人工混交林的种群动态以及群落内主要木本植物种群的空间分布格局和主要种群的种间关联,以探讨杉木-米老排人工混交林群落内物种间的相互作用以及保持种群稳定与演替规律,为亚热带人工混交林培育的树种选择、空间结构调整及抚育管理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1)样地内胸径≥1 cm的活立木共计49个树种、 3 361株,其中杉木、米老排、三桠苦、红椎、九节、对叶榕、水锦树7个树种重要值都在4%以上,占有较大优势,是林分的主要树种。(2)杉木-米老排人工混交林群落内所有活立木(DBH≥1 cm)在0~40 m的尺度上表现出聚集分布,其中:幼树(1 cm≤DBH<5 cm)在0~40 m的尺度上的聚集程度较群落内所有活立木聚集程度高;小树(5 cm≤DBH<10 cm)在0~5 m的尺度上呈现随机分布,在6~40 m尺度上的聚集程度较弱;大树(DBH≥10 cm)在小于5 m的尺度上表现出均匀分布,在5~40 m尺度上服从于随机分布。(3)群落内7个主要种群除米老排和红椎接近随机分布外,其他种群皆服从聚集分布,且随尺度增加聚集程度增强。(4)样地内大树与小树之间相互独立,而小树与幼树、大树与幼树之间在研究尺度范围内存在正关联关系。(5)研究区群落内主要种群(21个种对)之间以无关联和负关联为主,只存在少量种群(5个种对)之间呈正关联,表明广西大青山实验场杉木-米老排人工混交林群落结构的稳定性较弱,尚未达到群落演替的顶级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杉木 米老排 人工混交林 种间关联 空间格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西雨屏区不同林龄杉木人工林土壤酶活性的动态变化 被引量:8
15
作者 涂程伟 彭彩云 +4 位作者 柳苹玉 李琪 张亚 李天玲 肖玖金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91-95,共5页
为了研究杉木人工林种植过程中土壤酶活性随种植时间的变化,以"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分别选取林龄为10、17、25 a的杉木林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荧光光度法和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1月、4月、7月、10月土壤中纤维素水解酶(CBH)、β-... 为了研究杉木人工林种植过程中土壤酶活性随种植时间的变化,以"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分别选取林龄为10、17、25 a的杉木林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荧光光度法和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1月、4月、7月、10月土壤中纤维素水解酶(CBH)、β-葡萄糖苷酶(βG)、酸性磷酸酶(AP)、β-N-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NAG)、多酚氧化酶(PPO)、过氧化物酶(POD)。结果表明:10 a林龄的杉木人工林土壤中,4种水解酶(CBH、βG、AP、NAG)活性均显著高于林龄17 a和25 a的杉木人工林土壤(P<0.05);林龄25 a的杉木人工林土壤PPO酶活性显著高于林龄10 a的杉木人工林(P<0.05);林龄25 a的杉木人工林土壤POD酶活性显著高于林龄10 a和17 a的杉木人工林(P<0.05)。CBH酶活性在春季极显著高于其它季节(P<0.01),βG酶活性多数情况下随季节变化不显著(P>0.05),但总体春季有所降低;在林龄10 a的杉木人工林土壤中,AP、NAG酶活性均表现出夏季显著高于其它季节(P<0.05),其它龄级中季节动态不明显;PPO酶活性总体呈现出冬季显著高于其它季节(P<0.05),POD酶活性亦为冬季最高,夏季显著低于其它季(P<0.05)。因此,杉木林土壤酶活性与不同林龄的立地差异及不同季节的气候差异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西雨屏区 杉木人工林 林龄 土壤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杉木人工林目标树经营技术参数的研究 被引量:4
16
作者 任蕾 徐端妙 +5 位作者 吴初平 焦洁洁 刘日林 朱锦茹 孙杰杰 袁位高 《浙江林业科技》 2019年第2期1-6,共6页
对浙江省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主要分布区51个不同发育阶段杉木人工林典型样地调查,分析不同优势木高杉木人工林的径级结构,并利用126株优势木数据,建立杉木人工林优势木的胸径、树高、冠幅之间关系,得出胸径与树高相关关系的最... 对浙江省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主要分布区51个不同发育阶段杉木人工林典型样地调查,分析不同优势木高杉木人工林的径级结构,并利用126株优势木数据,建立杉木人工林优势木的胸径、树高、冠幅之间关系,得出胸径与树高相关关系的最佳回归方程为:Y=0.361 8X+4.497 9,模型的拟合度R^2=0.796 5(X表示胸径,Y表示树高);胸径和冠幅的相关关系的最佳回归方程为:Y=0.137 9X+0.858 9,模型的拟合度R^2=0.881 6(X表示胸径,Y表示冠幅)。通过对3株50年生杉木人工林大径级林分优势木的树干解析,研究大径级杉木人工林优势木的胸径、树高与材积的生长规律,结果显示生长率都呈现逐年降低趋势,树高较为明显。树高、胸径、材积生长率最大值出现在10年生时分别为5.278 7%,15.069%,25.895%;而50年生时仅为0.273 3%,0.186 9%,0.921 7%。研究提出杉木人工林目标树经营的发育阶段划分、合理密度、目标树数量等关键经营技术参数,为杉木人工林的目标树经营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杉木 目标树 发育阶段 人工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杉木与火力楠人工混交林群落空间格局研究 被引量:11
17
作者 李宪 廖良宁 +3 位作者 杨海鹏 黄永珍 何吉安 叶绍明 《西南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9,共9页
运用空间点格局分析方法对广西大青山实验场杉木-火力楠人工混交林群落进行研究,对群落内主要木本植物种群的空间分布格局和主要种群的种间关联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1~20 m尺度范围内,该群落中木本植物大体上服从聚集分布,随尺度增... 运用空间点格局分析方法对广西大青山实验场杉木-火力楠人工混交林群落进行研究,对群落内主要木本植物种群的空间分布格局和主要种群的种间关联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1~20 m尺度范围内,该群落中木本植物大体上服从聚集分布,随尺度增加聚集分布减弱。群落内的6个主要种群,除火力楠与大叶山楝接近随机分布外,其他种群皆大致服从聚集分布,以黄椿木姜子和中平树聚集程度最强。样地内大树和小树之间不存在相关关系,而小树与幼树、大树与幼树之间在大尺度范围内相互独立,在小尺度范围内以正关联为主。该群落内主要种群之间以无关联和负关联为主,只存在少量正关联,杉木-火力楠人工混交林群落结构尚不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杉木 火力楠 人工混交林 种间关联 空间格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依据机器学习算法的杉木干形模拟 被引量:3
18
作者 梁瑞婷 周来 +2 位作者 谢运鸿 丁志丹 孙玉军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21-26,共6页
利用福建省将乐国有林场46株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的793组干形数据,根据十折交叉验证,采用最近邻法(KNN)、随机森林(RF)和人工神经网络(ANN)3种机器学习算法对杉木干形进行模拟,并与传统削度模型(TM)进行比较分析。采用决定系... 利用福建省将乐国有林场46株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的793组干形数据,根据十折交叉验证,采用最近邻法(KNN)、随机森林(RF)和人工神经网络(ANN)3种机器学习算法对杉木干形进行模拟,并与传统削度模型(TM)进行比较分析。采用决定系数(R^(2))、均方根误差(E_(RMS))、平均误差(E_(M))和平均绝对误差(E_(MA))4个评价指标对模型的拟合结果和预测结果进行排序,并结合残差图和相对偏差图等进行分析。研究表明:(1)4个模型的决定系数均大于0.95,最近邻法、传统削度模型和人工神经网络的均方根误差小于1 cm,能较好地描述杉木树干形状。(2)人工神经网络对绝大部分树干的估计最精确,R^(2)分别在0.98以上。其检验集的绝大部分残差都在-2~1 cm,训练集的相对偏差在-50%~50%。(3)其次是最近邻法模型,其训练集的残差范围在4个模型间最小,但泛化预测能力不如人工神经网络模型。(4)随机森林模型精度最低,且其预测集残差分布有随直径(d_(i))增大而增大的趋势。传统削度模型模型表现居中。结果表明:人工神经网络模型与最近邻法模型的拟合精度与预测精度均高于传统削度模型模型,能更精确地模拟杉木干形,且机器学习算法可以不满足传统回归的统计学假设前提。利用机器学习预测林木干形是一种可靠的方法,在生产经营中值得考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神经网络 最近邻法 随机森林 杉木干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杉木人工幼林小气候特征研究 被引量:2
19
作者 李高峰 张翔 闫文德 《湖南林业科技》 2023年第1期53-62,共10页
于2021年1—12月对湖南省芦头林场的杉木人工幼林进行群落调查及小气候定位观测。结果表明:群落结构方面,调查样地共有植物9科9属11种,物种多样性草本层>灌木层>乔木层。小气候特征方面,林内全年净辐射为1 575.5 MJ·m-2,占... 于2021年1—12月对湖南省芦头林场的杉木人工幼林进行群落调查及小气候定位观测。结果表明:群落结构方面,调查样地共有植物9科9属11种,物种多样性草本层>灌木层>乔木层。小气候特征方面,林内全年净辐射为1 575.5 MJ·m-2,占太阳总辐射的66.70%;年均空气温度为16.4℃,7月平均温度最高(25.9℃),1月平均温度最低(5.8℃);土壤各层(0、5、10、20、40、60 cm)年平均温度分别为17.8、17.6、17.6、17.5、17.5、17.4℃;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土壤温度日、年较差均逐渐减小;不同深度的土壤湿度变化不大;全年降水量为1 936.4 mm,降水主要集中在3—8月,占全年总降水量的85.2%;年均风速0.8 m·s-1,10月份平均风速最大,8月份平均风速最小,全年以南风为主。研究结果有助于了解杉木人工幼林小气候变化特征,可为杉木人工林生产力的提高、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增加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杉木 人工幼林 小气候 芦头林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杉木闽粤栲混交林分特征与水土保持功能研究 被引量:19
20
作者 洪宜聪 《江苏林业科技》 2016年第5期18-24,共7页
为探讨杉木与闽粤栲混交林分特征与水土保持功能,以杉木纯林为对照,对杉木与闽粤栲以3∶1混交的林分特征和林分的持水量、土壤物理性质、渗透性、抗蚀性及水文效益进行了研究与分析。结果表明:杉木闽粤栲混交林乔木生物量、地被物生物... 为探讨杉木与闽粤栲混交林分特征与水土保持功能,以杉木纯林为对照,对杉木与闽粤栲以3∶1混交的林分特征和林分的持水量、土壤物理性质、渗透性、抗蚀性及水文效益进行了研究与分析。结果表明:杉木闽粤栲混交林乔木生物量、地被物生物量、凋落物现存量均显著高于杉木纯林;杉木闽粤栲混交林林分的总持水量、土壤渗透速度、林分地表抗冲刷能力、涵养水源的能力均显著高于杉木纯林。这些说明杉木与闽粤栲以3∶1混交的林分能更有效地改善土壤物理性质,提高土壤入渗能力,截持雨水,减少雨水对林地的冲刷和侵蚀,增强土壤抗蚀性,提高水文效益,从而提高林分的固土保水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闽粤栲 杉木 人工混交林 林分特征 固土保水 效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