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刺槐根系和根际土对7种乔灌草植物的化感潜力
1
作者 朱玲 魏天兴 +3 位作者 于欢 王仙 范德卉 赵雨琪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406-1415,共10页
刺槐(Robiniapseudoacacia)抗干旱胁迫能力、生长速率和适应性较强,是黄土丘陵区主要造林树种之一。为探究刺槐根系和根际土对该区常见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的化感潜力,以刺槐根系和根际土为实验材料,采用生物测定法,设定根系和根际土... 刺槐(Robiniapseudoacacia)抗干旱胁迫能力、生长速率和适应性较强,是黄土丘陵区主要造林树种之一。为探究刺槐根系和根际土对该区常见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的化感潜力,以刺槐根系和根际土为实验材料,采用生物测定法,设定根系和根际土浸提液质量浓度为0.5、1.0、3.0、5.0、7.0、10.0mg·mL^(-1),测定不同质量浓度浸提液对冰草(Agropyroncristatum)、侧柏(Platycladusorientalis)、刺槐、胡枝子(Lespedezabicolor)、绣线菊(Spiraea salicifolia)、油松(Pinustabuliformis)、紫花苜蓿(Medicagosativa)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分析其化感作用。结果表明,刺槐根系和根际土对受体植物各指标的化感作用受到质量浓度、受体植物种类和化感物质来源,及两两之间交互作用的显著影响。1)刺槐根系和根际土浸提液促进刺槐和绣线菊的种子萌发,促进作用随浸提液质量浓度增加而加强,对绣线菊的促进作用强于刺槐;根际土对刺槐种子萌发的促进作用强于根系,对绣线菊来说则相反。刺槐根系和根际土浸提液对冰草、侧柏、胡枝子、油松、紫花苜蓿种子萌发的化感作用规律一致,呈现“低促高抑”的效应。2)刺槐根系和根际土浸提液对胡枝子、冰草、侧柏、油松、绣线菊和刺槐幼苗生长的化感作用一致,其中根系和根际土浸提液促进胡枝子幼苗生长,促进作用随浸提液质量浓度的增加先增强后减弱,且根系的促进作用强于根际土;对其他5种受体植物均表现为“低促高抑”的效应。刺槐根系和根际土浸提液对紫花苜蓿幼苗生长的化感作用不一致,根系浸提液抑制紫花苜蓿的幼苗生长,根际土浸提液对其呈现“低促高抑”的效应。该研究可为刺槐林的乔灌草复合搭配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刺槐 根系 根际土 化感潜力 种子萌发 幼苗生长 人工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凋落物输入对刺槐林土壤线虫群落结构和代谢足迹的影响 被引量:2
2
作者 施赟 樊晓婧 +8 位作者 刘俊利 张若冰 贺雨轩 付鑫磊 何长江 凡转转 何京隆 刘梦舟 王冬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4期11276-11285,共10页
线虫是经典的土壤健康指示生物。研究选取黄土高原刺槐人工林,探究去除与添加刺槐凋落物对土壤线虫群落结构及代谢足迹的影响,旨在为西北地区人工林的可持续管理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凋落物输入显著改变了线虫丰度、生态指数和代谢... 线虫是经典的土壤健康指示生物。研究选取黄土高原刺槐人工林,探究去除与添加刺槐凋落物对土壤线虫群落结构及代谢足迹的影响,旨在为西北地区人工林的可持续管理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凋落物输入显著改变了线虫丰度、生态指数和代谢足迹。与对照相比,三倍凋落物处理下线虫丰度显著提高了76.25%,线虫丰富度指数显著降低了27.11%(P<0.05)。随着凋落物输入的增加,成熟度指数、瓦斯乐斯卡指数、线虫复合代谢足迹和食真菌线虫代谢足迹显著提高,而植物寄生线虫相对丰度、植物寄生线虫指数显著降低(P<0.05)。冗余分析表明,微生物生物量碳、速效氮、可溶性有机碳是影响线虫群落的重要环境因子。研究表明刺槐凋落物的大量输入使线虫食物资源单一化,降低了线虫的物种多样性。然而,凋落物输入为线虫提供了充足的有机质资源及适宜的土壤生境,利于线虫丰度增加及代谢活性的提升,同时通过抑制植物寄生线虫生长繁殖,削弱了植物寄生线虫对生态系统的侵害强度,利于土壤健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凋落物输入 土壤线虫群落 代谢足迹 刺槐人工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晋西黄土区不同林龄人工刺槐林下植被及土壤水分特征 被引量:21
3
作者 王舒 马岚 +3 位作者 张栋 梅雪梅 李倩 潘成忠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253-258,共6页
以晋西黄土丘陵沟壑区10、15、20 a人工刺槐林为研究对象,原生荒草地为对照,采用时空互代法,调查分析坡面刺槐人工林植被恢复过程中林下植被演替和0~400 cm土层土壤水分分布情况.结果表明:随着人工刺槐林林龄的增加,林下灌草植被物种... 以晋西黄土丘陵沟壑区10、15、20 a人工刺槐林为研究对象,原生荒草地为对照,采用时空互代法,调查分析坡面刺槐人工林植被恢复过程中林下植被演替和0~400 cm土层土壤水分分布情况.结果表明:随着人工刺槐林林龄的增加,林下灌草植被物种丰富度变大,植被结构发育变好;不同林龄刺槐林地与荒草地土壤平均含水量由大到小顺序为荒草地(16.61%)、20 a刺槐林地(10.08%)、15 a刺槐林地(9.54%)、10 a刺槐林地(8.52%);随着刺槐林龄的增加,土壤水分随坡位下降而增大的趋势有所改变,成熟刺槐林对坡面土壤水分空间分配的调节作用明显;人工刺槐林土壤水分沿垂直剖面变化方式与原生荒草地差异明显,15 a以上刺槐林对100 cm以下土壤水分的影响已基本稳定;人工刺槐林的生长造成了严重的林地土壤水分亏空,随着林龄的增长0~200 cm土层土壤水分条件有所改善,但深层土壤(200~400 cm)没有明显的恢复迹象.研究结果为黄土区植被恢复和刺槐林的经营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晋西黄土区 人工刺槐林 土壤水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渭北黄土高原人工刺槐林植物多样性动态 被引量:14
4
作者 张晶晶 赵忠 +2 位作者 宋西德 张永 刘恩田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2490-2496,共7页
以陕西省永寿县人工刺槐林为研究对象,采用"空间序列代替时间序列"法,研究了人工刺槐林下植物群落的物种多样性特征。结果表明:(1)渭北黄土高原人工刺槐林下植被的演变依次经历了艾蒿(水蒿)、葎草、葎草+糙苏3种主要类型;主... 以陕西省永寿县人工刺槐林为研究对象,采用"空间序列代替时间序列"法,研究了人工刺槐林下植物群落的物种多样性特征。结果表明:(1)渭北黄土高原人工刺槐林下植被的演变依次经历了艾蒿(水蒿)、葎草、葎草+糙苏3种主要类型;主要建群种表现为一年生向多年生、低级向高级的演变趋势。(2)Patrick、Shannon-Wiener、Simpson和Pielou指数随刺槐林龄级的增加均呈现二次函数变化,说明该地区刺槐林林下植被通过自然恢复可达到相对稳定的状态,但该过程比较缓慢。(3)阴坡的各个多样性指数明显大于阳坡,说明阳坡生态修复的自然条件(主要是土壤水分条件)更差,植被自然恢复的速率更缓慢。研究表明,渭北黄土高原阳坡的生态修复应以选用耐旱植物或者以保护和恢复草本群落为主,仅在水分条件较好、能够满足乔木或灌木生长的小地形内进行适当比例的乔、灌、草复合配置,以丰富群落层次结构,优化群落生态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渭北黄土高原 人工刺槐林 植物多样性动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丘陵区主要林分生物量及营养元素生物循环特征 被引量:77
5
作者 张希彪 上官周平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527-537,共11页
以黄土丘陵区子午岭为研究区域 ,用标准木法和收获法对暖温带森林优势群落辽东栎林、油松林及刺槐人工林的生物量、营养元素生物循环量及循环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黄土丘陵区子午岭油松林、辽东栎林和刺槐人工林 3林分总生物量为 ... 以黄土丘陵区子午岭为研究区域 ,用标准木法和收获法对暖温带森林优势群落辽东栎林、油松林及刺槐人工林的生物量、营养元素生物循环量及循环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黄土丘陵区子午岭油松林、辽东栎林和刺槐人工林 3林分总生物量为 :86 .2 4 7、12 9.0 0 5 t/ hm2和 14 4 .795 t/ hm2 ,乔木层生物量分别为 :85 .2 2 3、12 6 .989t/ hm2和 14 2 .4 88t/ hm2 ,随群落针阔树种转化替代 ,群落总生物量呈现明显的增加趋势。年均生长量为 3.2 75~ 5 .6 99t/ hm2。生物量和年生长量排序为刺槐人工林 >辽东栎林 >油松林。 3林分林下植被层生物量、凋落物贮量表现为刺槐林 >辽东栎林 >油松林 ,林下植被层生物量的差异主要是由林分郁闭度和林下凋落物的不同引起的 ;刺槐林和辽东栎林林下植被层发达的根系和较高的凋落物量有利于提高土壤肥力、保持水土。同化器官的各种元素含量高于其它器官 ,茎中营养元素的含量最低。乔木层营养元素积累量分别为 :0 .74 5、1.378t/ hm2和 1.80 5 t/ hm2 。不同林分不同营养元素的积累量差别较大。因采伐而引起的 3林分林地养分流失量分别达 6 5 .4 5 %、5 3.76 %和 2 5 .1%。 3林分林下植被层和凋落物层的营养元素积累量排序为 :刺槐林 >辽东栎林 >油松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丘陵区 林分 生物量 营养元素 生物循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晋西黄土区刺槐人工林林冠截留模拟 被引量:10
6
作者 王晓燕 毕华兴 +2 位作者 高路博 朱悦 刘李霞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CSCD 2012年第2期44-49,共6页
为探讨晋西黄土区刺槐人工林生态水文过程和影响机制,以2007和2008年7—10月的19场降雨和气象及林分结构资料,用修正的Gash林冠截留模型,对刺槐人工林林冠截留进行模拟。结果表明:刺槐人工林林冠持水能力和树干持水能力分别为0.55和0.10... 为探讨晋西黄土区刺槐人工林生态水文过程和影响机制,以2007和2008年7—10月的19场降雨和气象及林分结构资料,用修正的Gash林冠截留模型,对刺槐人工林林冠截留进行模拟。结果表明:刺槐人工林林冠持水能力和树干持水能力分别为0.55和0.109 1 mm,使林冠达到饱和的降雨量为0.75 mm,使树干达到饱和所必需的降雨量为8.70 mm;修正的Gash模型可以较好地模拟晋西黄土区刺槐人工林的林冠累计截留量,林冠累计截留量相对误差最小值为0.76%,最大值为12.60%,平均林冠累计截留量相对误差为6.40%,林冠累计截留量模拟值小于实测值,截流率比实测值低2.6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刺槐人工林 修正的Gash模型 林冠截留 晋西黄土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泰山刺槐林抚育间伐后林分结构变化调查研究 被引量:2
7
作者 郭慧玲 申卫星 +4 位作者 李传荣 吕蒙蒙 张兴忠 王玉杰 贾思民 《山东林业科技》 2014年第3期17-21,共5页
研究了泰山刺槐人工林经不同次数抚育间伐后的林分结构及刺槐的径级分布变化,结果表明:(1)在混交林还是纯林中,保留刺槐的胸径和树高均随间伐次数的增加而减少,表现为抚育间伐0次>抚育间伐1次>抚育间伐2次>抚育间伐3次。(2)混... 研究了泰山刺槐人工林经不同次数抚育间伐后的林分结构及刺槐的径级分布变化,结果表明:(1)在混交林还是纯林中,保留刺槐的胸径和树高均随间伐次数的增加而减少,表现为抚育间伐0次>抚育间伐1次>抚育间伐2次>抚育间伐3次。(2)混交林的林分密度和刺槐现存密度随采伐次数的增多都有加大的趋势。抚育间伐对刺槐混交林起到定向引导作用。(3)建议营建适当配比的块状混交林以提高森林的生态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刺槐 人工林 混交林 树种组成 径级分布 抚育间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恢复年限刺槐林土壤碳、氮、磷含量及其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被引量:25
8
作者 张富荣 柳洋 +3 位作者 史常明 赵云飞 肖锦锦 汪霞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485-491,共7页
地处西秦岭山地的甘肃天水吕二沟小流域土壤侵蚀问题严重,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当地政府在研究区实施了多年的生态恢复措施以保持水土,但目前尚未有植被恢复对土壤生态计量特征的系统调查。分析不同林龄人工林土壤碳、氮、磷含量及其... 地处西秦岭山地的甘肃天水吕二沟小流域土壤侵蚀问题严重,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当地政府在研究区实施了多年的生态恢复措施以保持水土,但目前尚未有植被恢复对土壤生态计量特征的系统调查。分析不同林龄人工林土壤碳、氮、磷含量及其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可在一定程度上揭示土壤养分的限制情况。选取黄土丘陵沟壑区不同生长年限(5、20、40、56 a)的人工刺槐林(Robinia pseudoacacia L.)为研究对象,以荒地为对照,探讨不同恢复年限人工刺槐林0-100 cm土壤碳、氮、磷含量及其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结果表明,5年恢复期后,随林龄的增加,土壤有机碳、全氮、C:P比和N:P比均显著增加(P<0.05),平均值分别为5.09 g·kg^(-1)、0.66 g·kg^(-1)、9.02、1.18,均低于中国土壤生态计量平均水平;土壤含水率下降,土壤干化明显;土壤容重和C:N比的变化不大(P>0.05);全磷无明显变化规律,均值为0.56 g·kg^(-1),接近中国土壤的平均值。长期的植被恢复有利于增加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但仍需要更长期的人工刺槐林种植来提高土壤肥力。研究区人工恢复水保林水分亏空是限制刺槐生长的重要因素,氮是流域土壤的主要限制性营养元素。本研究有助于当地政府调整植树造林措施、保持土壤质量稳步提升、预防人工林地退化,为人工林管理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化学计量学 土壤碳氮磷 不同恢复年限 人工刺槐林 西秦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刺槐人工林蓄积量模型筛选和影响因子 被引量:4
9
作者 赵迎雪 宋振洲 +1 位作者 杨新兵 王会岳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36-41,共6页
为了筛选出更精确的刺槐人工林林分蓄积量估算模型,减少林分调查成本,以河北省刺槐人工纯林为研究对象,选取海拔、坡度、坡向等立地因子,以及林龄、平均胸径、密度等测树因子,采用马氏距离法去除离群值,基于R语言建立多元回归、逐步回... 为了筛选出更精确的刺槐人工林林分蓄积量估算模型,减少林分调查成本,以河北省刺槐人工纯林为研究对象,选取海拔、坡度、坡向等立地因子,以及林龄、平均胸径、密度等测树因子,采用马氏距离法去除离群值,基于R语言建立多元回归、逐步回归、随机森林回归与BP神经网络模型,分析影响蓄积量分布各因子的重要性,筛选出最优模型。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模型分析均得出测树因子重要性大于立地因子,平均胸径和密度对刺槐蓄积量影响较大,坡向和地貌影响最小;(2)通过4种模型的精度对比,非线性模型对林分单位蓄积量预测精准度较高,BP神经网络模型最优(R^(2)=0.9635)。影响刺槐人工林蓄积量的主导因子为平均胸径与密度,在构建刺槐人工林蓄积量模型方面,相比于线性模型,非线性模型更好且BP神经网络模型表现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刺槐 人工纯林 蓄积量模型 BP神经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抚育对刺槐林地枯落物层持水能力的影响 被引量:2
10
作者 左志国 白冰 +1 位作者 孙冬迎 曹帮华 《吉林林业科技》 2015年第3期7-9,共3页
在抚育12 a、8 a和4 a后的刺槐林中布设样地,采集枯落物样品,对含水量、吸水速率和持水量指标进行分析,探讨人工抚育对刺槐林地枯落物层持水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林木生长郁闭以后,适时抚育可使林地积累更多的枯落物,相对于抚育较晚... 在抚育12 a、8 a和4 a后的刺槐林中布设样地,采集枯落物样品,对含水量、吸水速率和持水量指标进行分析,探讨人工抚育对刺槐林地枯落物层持水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林木生长郁闭以后,适时抚育可使林地积累更多的枯落物,相对于抚育较晚的林分而言,其枯落物层含水量、吸水速率及持水量提高明显。人工抚育可以有效地提高刺槐林枯落物层的持水能力,促进林分的健康发育,特别是在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减少地表径流、保持林内水分和湿度等方面的水文效应十分明显。开展抚育可以使刺槐林内生长空间增大,并可提供足够的光照、温度条件,促进枯落物的分解,有利于林木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抚育 刺槐林 枯落物层 持水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