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Discover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后异位骨化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梁英杰 张光明 +6 位作者 温世锋 郭东明 徐中和 刘恩志 钟润泉 肖文德 尹庆水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336-340,共5页
目的分析Discover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治疗颈椎病的异位骨化形成原因及防治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23例应用Discover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治疗的颈椎病患者。在术前、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时的颈椎X线片上测量置换节段矢状位、冠状位活动度,并根... 目的分析Discover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治疗颈椎病的异位骨化形成原因及防治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23例应用Discover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治疗的颈椎病患者。在术前、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时的颈椎X线片上测量置换节段矢状位、冠状位活动度,并根据Mc Afee分级法判断末次随访时置换节段的异位骨化情况。结果术后患者23例患者均获随访,时间27~36个月。末次随访置换节段矢状位活动范围(5.5±2.2)°;冠状位左右侧屈活动范围分别为(3.4±1.2)°和(3.6±0.8)°。共有5例患者在末次随访时出现置换节段假体周围异位骨化,发生率21.7%。结论 DISCOVER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治疗颈椎病存在一定的异位骨化发生率,与文献报道相符,术者应有意识地预防异位骨化的发生以避免置换节段的活动度丢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病 人工颈椎间盘 异位骨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腰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治疗腰椎间盘退变性疾病的中长期疗效分析 被引量:11
2
作者 康南 鲁世保 +5 位作者 海涌 王庆一 藏磊 刘玉增 王宇 孔超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296-301,共6页
目的:评定腰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TDR)治疗腰椎间盘退变性疾病的中长期疗效。方法: 1999年12月~2006年12月应用Charite SB Ⅲ假体进行腰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治疗腰椎间盘退变性疾病患者65例,其中随访时间≥5年的患者48例,共52个假... 目的:评定腰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TDR)治疗腰椎间盘退变性疾病的中长期疗效。方法: 1999年12月~2006年12月应用Charite SB Ⅲ假体进行腰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治疗腰椎间盘退变性疾病患者65例,其中随访时间≥5年的患者48例,共52个假体。均在术前和末次随访时进行疼痛VAS评分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定,测量术前及末次随访时手术节段的活动度和椎间隙高度。对上述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随访时间≥5年但<10年患者(A组)33例,≥10年者(B组)15例。术前、末次随访时疼痛VAS评分,A组分别为94.0±6.3分、23.0±3.1分,B组分别为92.0±5.8分、21.0±2.2分,每组末次随访时与术前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前、末次随访时ODI,A组分别为(66.0±4.2)%、(12.0±2.9)%,B组分别为(65.0±7.8)%、(9.0±2.8)%,每组末次随访时与术前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前、末次随访时手术节段活动度,A组分别为5.0°±2.3°、6.0°±1.1°,B组分别为4.0°±3.8°、6.0°±2.2°,每组末次随访时与术前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末次随访时3例患者手术节段基本丧失活动度(平均为1.2°±0.4°,术后5年1例,术后7年2例),其余患者保留了2°~10°的活动度,平均为6.5°。48例患者中,出现相邻节段退变4例,其中1例患者术后8年出现腰痛,影像学检查发现手术相邻上位节段椎间盘退变并膨出,行手术治疗;1例患者术后7年手术相邻上位节段椎间隙高度较术前降低>2mm,2例(术后5年、8年各1例)患者手术相邻上位节段椎体前缘骨赘高度>3mm。2例出现假体移位(分别于术后5年和6.5年),3例出现异位骨化(分别于术后6年、7年和9年),均未出现临床症状。结论:腰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治疗腰椎间盘退变性疾病的中长期疗效较为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间盘退变性疾病 人工椎间盘置换术 临床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腰椎间盘置换术的并发症及其防治 被引量:10
3
作者 苏庆军 王庆一 +3 位作者 康南 张岑山 曲铁兵 王志为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5年第6期326-329,共4页
目的:探讨人工腰椎间盘置换术并发症的原因及防治方法.方法:1999年12月~2001年11月间,应用Link(r)SB ChariteⅢ型人工椎间盘假体对30例患者的33个椎间盘进行了置换术,男16例,女14例;年龄36~54岁,平均44岁.腰椎间盘突出症22例,腰椎间... 目的:探讨人工腰椎间盘置换术并发症的原因及防治方法.方法:1999年12月~2001年11月间,应用Link(r)SB ChariteⅢ型人工椎间盘假体对30例患者的33个椎间盘进行了置换术,男16例,女14例;年龄36~54岁,平均44岁.腰椎间盘突出症22例,腰椎间盘切除术后失败6例,腰椎间盘退行性变2例.统计并发症发生的例数,分析其发生原因并探讨预防处理方法.结果:随访4个月~2年3个月,平均16.7个月.共发生7例20例次并发症,术中并发症包括腹膜撕裂3例次,椎前静脉出血1例次,椎体后上缘骨折1例次,假体位置不良4例次;术后并发症包括切口裂开1例次,腹膜后血肿1例次,腹壁切口疝1例次,6个椎间盘假体无运动,关节突关节自发性骨融合1例次,术后16个月椎弓根断裂1例次.结论:人工椎间盘置换术虽可保留手术节段的运动功能,但存在其特有的并发症,应严格手术适应证、掌握手术操作原则及技术并完善围手术期处理,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背痛 椎间盘突出症 人工腰椎间盘假体 置换 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椎间盘植入术后颈椎邻近节段生物力学变化的有限元分析 被引量:19
4
作者 李斌 赵文志 +3 位作者 陈秉智 苏晋 何盛为 方旭 《医用生物力学》 EI CAS CSCD 2010年第2期94-99,共6页
目的研究人工椎间盘植入术后邻近节段的运动范围及椎间盘应力改变。方法将接触问题引入生物建模,建立正常全颈椎有限元模型,模拟C5/6椎间植骨融合和C5/6人工间盘植入,分析两种状态下其相邻节段的运动范围及椎间盘的应力改变。结果(1)所... 目的研究人工椎间盘植入术后邻近节段的运动范围及椎间盘应力改变。方法将接触问题引入生物建模,建立正常全颈椎有限元模型,模拟C5/6椎间植骨融合和C5/6人工间盘植入,分析两种状态下其相邻节段的运动范围及椎间盘的应力改变。结果(1)所建立模型包含了韧带、关节囊及其他软组织结构,而且真实细腻,准确度高;(2)椎间植骨融合术后邻近椎间隙运动范围增加,相应椎间盘应力明显增大,上位节段髓核与纤维环的应力约增加70%,而下位节段髓核与纤维环应力约增加40%;(3)人工间盘植入后颈椎运动范围除仅后伸受限(P(0.05)外,邻近节段椎间盘应力增加不超过10%。结论植入的颈椎人工间盘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相邻椎体节段的应力,且有利于改善颈椎的活动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 生物力学 有限元 植骨融合 人工间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腰椎间盘的测量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13
5
作者 卢万发 李祥鹏 +4 位作者 杜建平 姜学智 苗环宇 姚宇英 李桂兰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245-246,共2页
目的:为人工椎间盘的设计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用18具成年新鲜标本,在椎骨左、右矢状面上分别测量了椎间盘左、右矢状径、椎间盘和椎体软骨板的厚度。结果:椎体软骨板平均厚1.3±0.1mm,椎间盘平均厚11.6±... 目的:为人工椎间盘的设计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用18具成年新鲜标本,在椎骨左、右矢状面上分别测量了椎间盘左、右矢状径、椎间盘和椎体软骨板的厚度。结果:椎体软骨板平均厚1.3±0.1mm,椎间盘平均厚11.6±1.9mm,椎间盘左、右矢状径平均长36.7±3.1mm。结论:本文的结果可提供人工椎间盘假体设计的参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间盘 椎体软骨板 厚度 人工椎间盘 测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腰椎间盘源性疾病人工间盘置换的评价 被引量:10
6
作者 徐义春 刘尚礼 +3 位作者 黄东生 郑召民 李春海 马若凡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295-297,共3页
目的 :评价腰椎间盘源性疾病的人工间盘置换。方法 :在确诊为椎间盘源性疾病的患者中按拟定人工间盘置换的指征进行SBChariteⅢ型人工椎间盘置换术 ,并进行相关评价。结果 :3 4例患者共 41个椎间盘给予人工间盘置换 ,平均随访时间 18.6... 目的 :评价腰椎间盘源性疾病的人工间盘置换。方法 :在确诊为椎间盘源性疾病的患者中按拟定人工间盘置换的指征进行SBChariteⅢ型人工椎间盘置换术 ,并进行相关评价。结果 :3 4例患者共 41个椎间盘给予人工间盘置换 ,平均随访时间 18.6个月 (3~ 3 8个月 ) ,3 4例患者的优良率 90 .1% (JOA评价标准 ) ,其中椎间盘突出伴不稳 4例 ,术后腰椎动力位摄片证实手术节段椎体间无异常位移 ,2 5例行L4~ 5节段椎间盘置换术后的椎间最大前屈后伸活动度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 (P >0 .0 5 )。 15例L4~ 5椎间隙狭窄手术后椎间隙高度和椎间孔面积比术前显著增加 (P <0 .0 1)。结论 :对腰椎间盘源性疾病进行人工间盘置换 ,除能恢复腰椎节段的运动功能外 ,还可以重建椎间隙高度 ,扩大椎间孔面积 ,有利于腰椎的稳定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间盘源性疾病 人工间盘置换 评价 生物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正常成人腰椎间盘相关参数的测量和意义 被引量:9
7
作者 白文媛 顾洪生 +1 位作者 廖振华 刘伟强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505-510,共6页
目的测量正常成人腰椎间盘相关参数,为设计符合国人腰椎结构特征的人工腰椎间盘和人工髓核提供参数值,同时提供正常人腰椎间隙高度数据,为临床诊断腰椎疾病提供依据。方法随机抽取自2010.1~2013.1间,腰背痛患者的MRI阴性图像资料300例(... 目的测量正常成人腰椎间盘相关参数,为设计符合国人腰椎结构特征的人工腰椎间盘和人工髓核提供参数值,同时提供正常人腰椎间隙高度数据,为临床诊断腰椎疾病提供依据。方法随机抽取自2010.1~2013.1间,腰背痛患者的MRI阴性图像资料300例(男136例,女164例)。分别测量L1/2~L5/S15个节段椎间隙的前高、中高、后高、角度以及L2/3~L5/S14个节段的椎间盘矢径、横径和髓核矢径、横径。结果各测量值年龄差异不显著(P>0.05)。性别差异显著,且测量值多为男性大于女性。节段差异显著(P<0.05),椎间盘前高和角度的测量值随着节段增加而递增,中高、后高、椎间盘矢径和横径、髓核矢径和横径的测量值除L5/S1节段外都随着节段的增高而递增。各节段椎间盘的矢径和横径,髓核的矢径和横径间存在线性关系。结论腰椎间隙高度测量对腰椎疾病的诊断具有参考价值;在设计人工腰椎间盘和人工髓核时应考虑性别和节段差异,并且应符合矢径和横径间的线性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椎间盘 人工髓核 腰椎 测量 MRI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椎间盘置换腰椎节段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被引量:5
8
作者 迟增德 刘尚礼 +2 位作者 张美超 李春海 黄东生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303-306,共4页
目的:建立L4/L5节段正常及人工腰椎间盘置换的三维有限元模型,用于进一步的腰椎生物力学研究。方法:取新鲜成人腰椎标本,通过螺旋CT扫描、图像数字化处理、三维图像重建技术及自由造型系统进行图像表面光滑处理,再对表面图像矢量化,转... 目的:建立L4/L5节段正常及人工腰椎间盘置换的三维有限元模型,用于进一步的腰椎生物力学研究。方法:取新鲜成人腰椎标本,通过螺旋CT扫描、图像数字化处理、三维图像重建技术及自由造型系统进行图像表面光滑处理,再对表面图像矢量化,转入有限元软件,建立L4/L5腰椎节段和SMH人工腰椎间盘的有限元模型,模仿腰椎前路椎间盘摘除术,建立人工腰椎间盘置换的三维有限元模型,用不同的材料参数仿真腰椎和人工椎间盘各结构特性。结果:建立了L4/L5节段人工腰椎间盘置换的有限元模型,模型由皮质骨、松质骨、椎间盘、韧带和人工椎间盘等结构组成。模型分为53452个单元,86329个结点,其中包括53408个固体单元,44个缆绳单元。结论:通过CT扫描可以获得准确的腰椎几何构型数据,并可在此基础上建立高仿真脊柱节段有限元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椎间盘 腰椎 有限元模型 生物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正常人腰椎间盘的MRI测量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6
9
作者 赵亮 瞿东滨 金大地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3年第4期241-243,共3页
目的:为国人开展腰椎间盘人工髓核假体(prostheticdicsnucleus,PDN)置换术提供影像解剖学资料。方法:对56例正常人的腰椎间盘(男44例,女12例)MRIT2加权像中髓核矢状径、横径,椎间隙前、中、后高度进行了测量。所选PDN假体为目前统一规格... 目的:为国人开展腰椎间盘人工髓核假体(prostheticdicsnucleus,PDN)置换术提供影像解剖学资料。方法:对56例正常人的腰椎间盘(男44例,女12例)MRIT2加权像中髓核矢状径、横径,椎间隙前、中、后高度进行了测量。所选PDN假体为目前统一规格:前后径为12mm,高度分别为5mm、7mm、9mm。结果:髓核矢状径、横径及椎间隙高度均数之间无明显性别差异(P>0.05)。髓核矢状径均大于12mm,但大于24mm在L2/3中为23.2%,L3/4中21.4%,L4/5中21.4%,L5/S1中16.1%。椎间隙后高较低,5mm^9mm者在L2/3中为85.7%,L3/4中82.1%,L4/5中82.1%,L5/S1中58.9%,大于9mm者L2/3中0%,L3/4中1.8%,L4/5中1.8%,L5/S1中3.6%。结论:国人中大多数人腰椎间盘内仅可容纳单枚PDN假体,适合高度为5mm或7mm,可因人而异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常人 腰椎间盘 MRI测量 腰椎间盘人工髓核假体置换术 解剖学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限元法在腰椎融合术与置换术生物力学研究中应用进展 被引量:8
10
作者 张振军 孙艺萄 +2 位作者 廖振华 孙学君 刘伟强 《医用生物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82-88,共7页
回顾近年来有限元法(finite element method,FEM)在腰椎椎间融合术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生物力学中的研究进展,并对其应用前景进行展望。通过归纳整理,得出FEM在腰椎椎间融合术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生物力学中的研究要点是手术方案的优化... 回顾近年来有限元法(finite element method,FEM)在腰椎椎间融合术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生物力学中的研究进展,并对其应用前景进行展望。通过归纳整理,得出FEM在腰椎椎间融合术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生物力学中的研究要点是手术方案的优化选择、植入器械的性能评价和临床手术的效果预测。最后依据当前的研究要点和发展方向,对FEM在个性化手术模拟、弹性内固定性能评价和新型术式效果预测等方面的应用前景进行展望。通过对FEM在腰椎椎间融合术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生物力学研究中的应用进展进行回顾和展望,以期为临床腰背痛疾病的手术治疗提供更加全面和系统的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限元法 腰椎 椎间融合术 人工腰椎间盘置换术 生物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髓核置换术治疗退变性腰椎间盘病的近期效果 被引量:6
11
作者 邓方跃 刘尚礼 +3 位作者 郑召民 黄东生 李春海 郭家伟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664-667,671,共5页
目的:评价人工髓核置换术治疗退变性腰椎间盘疾病的近期效果.方法:2002年1月至2003年6月,对单节段退变性腰椎间盘病患者施行人工髓核置换术21例,男15例,女6例,平均年龄39.1岁;均为单节段退变性腰椎间盘疾病,其中L4~55例,L5S116例;病程... 目的:评价人工髓核置换术治疗退变性腰椎间盘疾病的近期效果.方法:2002年1月至2003年6月,对单节段退变性腰椎间盘病患者施行人工髓核置换术21例,男15例,女6例,平均年龄39.1岁;均为单节段退变性腰椎间盘疾病,其中L4~55例,L5S116例;病程4个月~10年,平均26个月.19例经后侧手术入路,2例经腰大肌的前外侧入路;均采用单枚PDN置入:PR725型4例,PR925型1例,PW525型2例,PW725型14例.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平均14个月.患者术后临床症状、运动功能明显改善,椎间隙高度增加.Oswestry疼痛功能指数评分由术前61%改善为术后1年的17%,VAS评分则由8.2分降为2.8分.早期有2例假体发生移位,引起神经受压症状而再次手术.临床优良率达90.5%.结论:人工髓核PDN置换术能有效地治疗退变性腰椎间盘病,近期效果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 椎间盘退变 人工髓核 椎间盘成形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位置植入SMH人工腰椎间盘对小关节应力分布的影响 被引量:2
12
作者 李春海 叶伟 +4 位作者 迟增德 黄东生 张美超 梁安靖 刘尚礼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458-461,共4页
目的:通过三维有限元方法研究正常椎间盘、SMH人工腰椎间盘前置、中置和后置四组模型中小关节的应力分布情况,探讨不同位置植入SMH人工腰椎间盘对小关节应力分布的影响。方法:建立正常腰椎间盘、人工SMH腰椎间盘前置、中置和后置的三维... 目的:通过三维有限元方法研究正常椎间盘、SMH人工腰椎间盘前置、中置和后置四组模型中小关节的应力分布情况,探讨不同位置植入SMH人工腰椎间盘对小关节应力分布的影响。方法:建立正常腰椎间盘、人工SMH腰椎间盘前置、中置和后置的三维模型,然后模拟腰椎节段的运动,进行小关节应力分布的比较研究。结果:与正常L4/5椎间盘模型相比,除SMH人工腰椎间盘前置模型前屈时比正常模型小关节应力小外,其余运动时SMH人工腰椎间盘前置、中置和后置模型中小关节的应力均高于正常腰椎间盘组,但后置SMH人工腰椎间盘组则相对较小。结论:SMH人工腰椎间盘后置可以更好地预防小关节的退变;人工椎间盘植入位置的不同对人工腰椎间盘术远期疗效的预测具一定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 人工椎间盘 生物力学 小关节 应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人工腰椎间盘的研制及其静态力学性能 被引量:15
13
作者 黄东生 郝松林 +1 位作者 刘尚礼 李春海 《中山医科大学学报》 CSCD 1998年第2期124-127,共4页
目的:研制一种新型的人工腰椎间盘用来代替人体被切除的椎间盘。方法:用钛合金制成上下盖板,用超高密度聚乙烯制成中间的滑动核。盖板表面经生物活性处理并通过其上的6个突齿与上下椎骨牢固固定。用材料试验机测定其静态力学性能。... 目的:研制一种新型的人工腰椎间盘用来代替人体被切除的椎间盘。方法:用钛合金制成上下盖板,用超高密度聚乙烯制成中间的滑动核。盖板表面经生物活性处理并通过其上的6个突齿与上下椎骨牢固固定。用材料试验机测定其静态力学性能。结果:新型人工腰椎间盘静态试验呈现粘弹性特征。既具有纵向弹性,又具有前屈、后伸、左右侧弯及旋转功能。结论:新型人工腰椎间盘的静态力学性能符合人体腰椎间盘的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假体设计 人工器官 生物力学 人工腰椎间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尸体植入新型人工腰椎间盘腰椎节段生物力学测试 被引量:8
14
作者 黄东生 刘尚礼 +4 位作者 朱青安 欧阳钧 李春海 马若凡 麦金成 《中山医科大学学报》 CSCD 1999年第4期280-283,共4页
目的:评价植入新型人工腰椎间盘的腰椎节段的稳定性和压缩力学性能。方法:将人工腰椎间盘植入6具新鲜青壮年尸体标本的L4-5椎间隙,进行三维运动范围和压缩刚度测试,并与植入前和髓核切除后进行比较。结果:新型人工腰椎间盘植入后,腰椎... 目的:评价植入新型人工腰椎间盘的腰椎节段的稳定性和压缩力学性能。方法:将人工腰椎间盘植入6具新鲜青壮年尸体标本的L4-5椎间隙,进行三维运动范围和压缩刚度测试,并与植入前和髓核切除后进行比较。结果:新型人工腰椎间盘植入后,腰椎节段的三维运动范围为前屈146°,后伸66°,左侧弯79°,右侧弯89°,左轴向旋转85°,右轴向旋转87°。其压缩刚度比髓核切除后高(P<005)。结论:新型人工腰椎间盘植入后既保证了腰椎节段的三维运动功能,又起到了稳定脊柱的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 椎间盘 腰椎节段 生物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限制性人工椎间盘假体植入三维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被引量:1
15
作者 郑圣鼐 韩廷成 +6 位作者 姚庆强 王黎明 金成哲 唐城 胡文浩 魏波 杜小涛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1155-1160,共6页
目的:建立非限制性人工椎间盘假体(NAD)及腰椎L4~L5活动节段高精度三维有限元(FE)模型,拟为生物力学实验研究提供标准数学模型。方法:在Auto CAD中设计NAD假体,基于CT数据通过Mimics建立腰椎L4~L5节段三维模型,将NAD模型放置于L4~L5... 目的:建立非限制性人工椎间盘假体(NAD)及腰椎L4~L5活动节段高精度三维有限元(FE)模型,拟为生物力学实验研究提供标准数学模型。方法:在Auto CAD中设计NAD假体,基于CT数据通过Mimics建立腰椎L4~L5节段三维模型,将NAD模型放置于L4~L5椎间盘,数据导入Abaqus采用有限元装配技术转换成有限元模型。观察NAD置换后FE模型的模拟单元、节点及构成组件。采用轴向负荷400 N以模拟L4~L5节段正常的中立位负荷,采用轴向负荷400 N及10 N.m模拟后伸负荷,验证所建立模型的科学性。结果:建立了非限制性人工椎间盘假体放置于腰椎L4~L5活动节段高精度三维有限元模型,包括:腰椎L4~L5活动节段FE模型34 123个节点及162 858个单元,其中椎体161 679个四面体单元,椎间盘、终板共1 053个六面体单元,韧带、关节囊、纤维共126个Link单元;NAD的FE模型1 583个节点及4 927个单元,其中终板共1 053个六面体单元,髓核3 724个六面体单元。力学测试显示中立位负荷及后伸负荷时所建立FE模型力学分布与现有结果一致。结论:通过计算机辅助设计可以自动化程度较高的方法建立高精度NAD假体有限元模型,Mimics通过基于阈值算法及参数化建模提供精确腰椎活动节段模型,两者可以基于有限元装配技术转换成有限元模型,该模型可用于脊柱生物力学的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限元 腰椎 人工椎间盘 非限制性人工椎间盘 生物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维有限元法人工椎间盘力学分析 被引量:2
16
作者 葛磊 李康华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1期1041-1046,共6页
目的:建立人工腰椎间盘的三维实体模型,应用有限元方法模拟人工椎间盘置换术后的受力状态,分析人工椎间盘的生物力学特性,建立以计算机辅助分析技术为基础的技术平台,为优化设计提供力学基础。方法:根据人工椎间盘在人体脊柱不同体位的... 目的:建立人工腰椎间盘的三维实体模型,应用有限元方法模拟人工椎间盘置换术后的受力状态,分析人工椎间盘的生物力学特性,建立以计算机辅助分析技术为基础的技术平台,为优化设计提供力学基础。方法:根据人工椎间盘在人体脊柱不同体位的受力特点施加不同载荷,采用梯度斜坡面力加载的方法,用三维有限元法分析各组件在不同载荷下的力学数据。结果:成功构建了人工椎间盘三维实体模型,并完成高阶实体单元分网。获得各组件力学特征值;获得结构内位移、应力、应变及能量分布。假体核内应力-应变-能量分布具有非均匀性。结论:建立了以三维有限元计算机辅助分析技术为基础的人工椎间盘逆向工程技术平台;梯度斜坡面力加载方法是高效可行的加载方法;指明假体核及盖板的设计使顶面保持更高的承载及分散载荷的能力,不易发生假体圆弧变形而导致应力集中和结构塌陷。采用均一材料制作的现有假体核在内部不均匀应力-应变分布的长期作用下,会发生非均匀的内部损害,需要设计优化;人工椎间盘置换术中,合适范围内尽量选择较大规格的假体核将获得更好缓冲和抗磨损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间盘假体/人工器官 计算机辅助分析 有限元法 生物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腰椎间盘摘除和假体置换对相邻近端节段椎间载荷的影响 被引量:2
17
作者 葛磊 李康华 +1 位作者 胡建中 雷光华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230-235,共6页
目的:研究椎间盘摘除和假体置换(artificial disc replacement,ADR)前后对相邻节段内载荷的影响,分析椎间盘摘除后相邻节段失稳及退变原因;为评价ADR长期疗效及对脊柱整体的影响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新鲜尸体保留韧带结构的完整腰段脊柱... 目的:研究椎间盘摘除和假体置换(artificial disc replacement,ADR)前后对相邻节段内载荷的影响,分析椎间盘摘除后相邻节段失稳及退变原因;为评价ADR长期疗效及对脊柱整体的影响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新鲜尸体保留韧带结构的完整腰段脊柱标本,设计3种模型:完整组,椎间盘摘除组及ADR组。模拟生理型载荷作用特点,标本各向运动都受垂直压力载荷,由小范围内变动的偏心性压力提供下压及各向弯曲载荷。结果:椎间盘切除后相邻近节段椎间载荷变化,引起相邻近节段压力性负荷增加;ADR明显减少各向运动时相邻节段的压力负荷;正常组与ADR组间压力负荷无明显统计学差异。结论:椎间盘摘除使近端节段的压力性负荷增加,机制与脊柱载荷重分布有关。ADR明显减少各向运动时相邻近节段内压力性负荷。相邻近节段压力性负荷低,表明假体的长期应用导致相邻节段退变的风险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腰椎间盘/假体置换 生物力学 相邻运动节段 椎间盘摘除 压力性载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腰椎间盘置换术后上位关节突关节内应力变化的研究 被引量:2
18
作者 袁一 孔超 +1 位作者 鲁世保 张美超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84-87,共4页
目的研究人工腰椎间盘置换术对上位相邻节段关节突关节内应力(Fs)的影响,并与腰椎融合术进行比较,为人工腰椎间盘的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6具新鲜成人尸体的腰骶段(L2~S1)标本,将每具标本依次制作成L4/5。椎间盘完整... 目的研究人工腰椎间盘置换术对上位相邻节段关节突关节内应力(Fs)的影响,并与腰椎融合术进行比较,为人工腰椎间盘的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6具新鲜成人尸体的腰骶段(L2~S1)标本,将每具标本依次制作成L4/5。椎间盘完整(对照组)、L4/5椎间盘置换和L4/5椎间融合模型,并依次进行生物力学实验,将压力传感器置人1、4。关节突关节,以400N的恒定轴向载荷,士7.5Nm的力矩模拟生理状态下轴向、后伸和左右侧弯4种运动,分别测量3种模型在各种运动下L3/4关节突关节内压力。结果在模拟生理载荷的各种运动下,人工椎间盘置换组与椎间盘完整组相比较,上位关节突关节内压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05),而腰椎间融合组相对于椎间盘完整组和人工椎间盘置换组,上位关节突关节内压力均显著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人工腰椎间盘置换术后,上位相邻节段关节突关节内压力与正常腰椎相比无明显改变,而腰椎间融合术后,上位相邻节段关节突关节内压力则显著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腰椎间盘置换术 生物力学 腰椎 小关节应力 椎间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腹腔镜下腰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的初步临床应用 被引量:1
19
作者 王文军 刘尚礼 +6 位作者 晏怡果 贺更生 李学林 王麓山 蔡斌 韩冬 徐湘萍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998-1002,共5页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腰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的临床应用可行性。方法:2009年3月~2010年5月在腹腔镜下完成Active—L腰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12例,男性8例,女性4例;年龄42~56岁,平均46.6岁;椎间盘源性腰痛9例,腰椎间盘突出症3例;手...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腰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的临床应用可行性。方法:2009年3月~2010年5月在腹腔镜下完成Active—L腰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12例,男性8例,女性4例;年龄42~56岁,平均46.6岁;椎间盘源性腰痛9例,腰椎间盘突出症3例;手术椎间隙L4,57例,L5/S15例。术前均经6个月以上非手术治疗无效或加重:术前均常规行下腰椎前方血管三维CT血管造影(threedimensionalcomputedtomographicangiogra。phy,3D—CTA),术后3d、1个月、3个月、1年复查腰椎正侧位、动力位x线片。结果:所有患者均全程在腹腔镜下完成手术,手术时间90—180min,平均136rain;术中失血约80~360ml,平均120ml。术中无大血管、输尿管、腹腔脏器等损伤。术后患者症状均明显缓解。随访5~64周,平均33周,除1例假体位置不良外,其余无假体松动、移位及下沉发生;5例随访超过1年患者术后1年时手术节段活动范同(ROM)7°-9°,平均8.2°:结论:在具备腹腔镜技术与开放腰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技术的基础上,在腹腔镜下可以完成L4/5和L5/S1人工椎间盘置换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椎间盘置换 腰椎 腹腔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脊髓型颈椎病人工椎间盘置换术后肢体功能康复训练治疗42例分析 被引量:1
20
作者 张山 刘吉祥 +3 位作者 任洪波 祁红辉 侯林 李慧娟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2009年第4期374-375,共2页
目的观察脊髓型颈椎病人工椎间盘置换术后肢体功能康复训练的效果。方法42例行前路显微镜下手术减压后椎间植Bryan人工椎间盘术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护理组(20例)和功能康复训练组(22例),于术后2周及6个月分别对两组患者进行JOA评分。结果... 目的观察脊髓型颈椎病人工椎间盘置换术后肢体功能康复训练的效果。方法42例行前路显微镜下手术减压后椎间植Bryan人工椎间盘术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护理组(20例)和功能康复训练组(22例),于术后2周及6个月分别对两组患者进行JOA评分。结果两组患者术后6个月的JOA评分均高于术后2周,但功能康复训练组的评分明显高于常规护理组(P<0.01)。结论脊髓型颈椎病患者人工椎间盘置换术后加强功能康复训练能有效恢复脊髓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型颈椎病 人工椎间盘置换术 康复训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