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渭北旱原区域气候变化及其对冬小麦产量的潜在影响 被引量:9
1
作者 王宝良 潘贤章 +5 位作者 梁音 刘通 杨轩 穆欢 苏春丽 关庆伟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227-232,共6页
对渭北旱原长武地区冬小麦产量与农业气候因子变化进行了通径分析,结果表明,降水和地温是影响该地区冬小麦生产的主要气候因子,播种-出苗期降水对小麦产量的影响较大,在分孽-越冬、返青-拔节、灌浆-乳熟期地温对产量影响更大。该地区近5... 对渭北旱原长武地区冬小麦产量与农业气候因子变化进行了通径分析,结果表明,降水和地温是影响该地区冬小麦生产的主要气候因子,播种-出苗期降水对小麦产量的影响较大,在分孽-越冬、返青-拔节、灌浆-乳熟期地温对产量影响更大。该地区近50年来年均气温呈明显上升趋势,而年降水总量总体有减少趋势,波动较大; 且在播种-出苗期降水量有减少的趋势,极值出现几率增加,而在返青-拔节期地温有增加的趋势,且2000年后增加幅度增大。因此,在区域气候变化影响下,随着气候变暖和降水量减少及波动性增加,将会导致未来冬小麦产量的波动性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渭北旱原 小麦 产量 气候因子 通径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宝鸡渭北旱原农业气候资源分析与评价 被引量:7
2
作者 李团胜 周育红 刘哲民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89-193,共5页
根据近 3 0年资料 ,对宝鸡渭北旱原农业气候资源、农业气象灾害发生规律进行了系统的分析 ,结论是 :光能资源丰富 ,光合生产潜力较大 ,热量资源充足 ,有利于玉米等喜温作物的种植。光照充足 ,温差大 ,对作物和瓜果产量和质量的提高有利 ... 根据近 3 0年资料 ,对宝鸡渭北旱原农业气候资源、农业气象灾害发生规律进行了系统的分析 ,结论是 :光能资源丰富 ,光合生产潜力较大 ,热量资源充足 ,有利于玉米等喜温作物的种植。光照充足 ,温差大 ,对作物和瓜果产量和质量的提高有利 ,雨量季节分布不均 ,降水变率大。干旱、冰雹、连阴雨、暴雨、大风、干热风和霜冻是该区农业的主要气象灾害 ,特别是春夏连旱 ,严重影响农业生产 ,所以 ,要充分利用光能资源优势 ,发展灌溉和科学用水 ,提高水的利用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渭北旱原 农业气候资源 宝鸡市 农业气象灾害 资源分析 资源评价 光能资源 热量资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土壤水分生态效应研究 被引量:5
3
作者 胡江波 杨改河 +4 位作者 贺桂芹 张笑培 刘志超 淮宗安 李会萍 《中国水土保持》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0期29-31,共3页
采用野外调查、定点观测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渭北旱塬丘陵沟壑区不同植被恢复模式(A组为刺槐林1和荒坡,B组为封育和未封育,C组为刺槐林2和农田)土壤水分的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土壤水分的季节动态变化... 采用野外调查、定点观测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渭北旱塬丘陵沟壑区不同植被恢复模式(A组为刺槐林1和荒坡,B组为封育和未封育,C组为刺槐林2和农田)土壤水分的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土壤水分的季节动态变化趋势基本一致,近似于抛物线形,但也存在一定的差异。10月份以前,A、B两组植被恢复模式的土壤含水量均小于对照,此后较对照明显提高,说明在降水较少的月份,尤其是旱季,保水效果好;C组中,刺槐林2土壤含水量表现出和农田基本相似的变化趋势,且土壤含水量始终较农田高。3组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土壤水分平均值总体上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逐渐增加,当年降水对土壤水分的补偿作用均较好;其变异系数总体上随着土层的增加而逐渐减小;3组不同植被恢复模式不同层次土壤水分的变化幅度差异较大,随着土层深度的加大,土壤水分含量随时间的变化幅度呈减少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恢复 模式 土壤水分 渭北旱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渭北旱塬小流域土地利用空间分布与地形因子的关系——以陕西省淳化县秦庄沟流域为例 被引量:12
4
作者 陈见影 孙虎 常占怀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63-167,共5页
以渭北旱塬秦庄沟流域为例,以土地利用现状为基础数据,结合ArcGIS技术,对地形因子数据和土地利用数据进行了叠加并提取,采用地形分布指数(LDI)分析了土地利用空间分布与地形因子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地类空间分布与地形因子坡度... 以渭北旱塬秦庄沟流域为例,以土地利用现状为基础数据,结合ArcGIS技术,对地形因子数据和土地利用数据进行了叠加并提取,采用地形分布指数(LDI)分析了土地利用空间分布与地形因子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地类空间分布与地形因子坡度、高程、沟壑密度存在密切关系,并呈现一定的规律性。耕地优势分布主要在海拔900-1 100m,坡度为5°-25°,沟壑密度为0-4km/km2的区域;在海拔800-1 200m,坡度为0°-15°,沟壑密度为0-2km/km2和4-6km/km2的区域是园地优势分布区;林地优势区主要在海拔1 100-1 250m,坡度为15°-25°和〉25°,沟壑密度为2-6km/km2的区域;裸地的优势区在海拔800-1 000m和1 100-1 200m,坡度为〉25°,沟壑密度为4-8km/km2的区域;居民点用地优势区在海拔900-1 000m,坡度为0°-5°,沟壑密度为0-2km/km2的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渭北旱塬小流域 地形因子 土地利用 分布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宝鸡—常兴段滑坡分布规律与发育背景 被引量:2
5
作者 王佳运 石小亚 冯卫 《工程地质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379-385,共7页
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借助实地调查、勘查等手段,分析研究了陕西省宝鸡—常兴段黄土塬边滑坡分布规律与发育背景。通过分析、研究认为:(1)宝鸡—常兴段黄土塬边自西向东滑坡规模由特大型向大型、中型甚至小型渐变;(2)三级阶地缺失或三级... 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借助实地调查、勘查等手段,分析研究了陕西省宝鸡—常兴段黄土塬边滑坡分布规律与发育背景。通过分析、研究认为:(1)宝鸡—常兴段黄土塬边自西向东滑坡规模由特大型向大型、中型甚至小型渐变;(2)三级阶地缺失或三级、二级阶地同时缺失地段均有滑坡发育;(3)宝鸡—常兴段黄土塬边滑坡集中发育在3个时期:晚更新世初期、全新世初期与全新世漫滩期;(4)渭河盆地西部地壳差异性向东掀斜运动形成了不同高差级别台塬的地貌格局,决定了滑坡发育规模的规律性变化;渭河北迁与侵蚀加剧造成了宝鸡—常兴段黄土塬边滑坡不同时期的集中出现;(5)人类工程活动的加剧是漫滩侵蚀期新滑坡或古老滑坡复活的主要诱发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塬边滑坡 分布规律 发育背景 掀斜运动 渭河北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渭北旱塬县域农业持续发展策略 被引量:2
6
作者 刘玉凤 樊鸿章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2004年第3期223-225,共3页
渭北旱塬农业的持续发展 ,对于实现区域内部农民增收、经济发展及生态环境改善有着重要的意义。在分析黄土高原县域 (市 )资源状况的基础上 ,探讨了县域农业持续发展战略的内涵与意义 ,确定了渭北县域农业持续发展的重点和方向 ,提出以... 渭北旱塬农业的持续发展 ,对于实现区域内部农民增收、经济发展及生态环境改善有着重要的意义。在分析黄土高原县域 (市 )资源状况的基础上 ,探讨了县域农业持续发展战略的内涵与意义 ,确定了渭北县域农业持续发展的重点和方向 ,提出以水肥资源持续利用为中心的农业发展模式和相应配套的技术措施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渭北旱塬 农业资源 县域农业 持续发展 发展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西渭北旱塬区土地利用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以陇县为例 被引量:15
7
作者 李怡 郭力宇 温豪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368-373,共6页
以陕西省陇县为研究对象,基于该区域2000年、2005年、2010年、2014年四期遥感影像,探讨了陇县土地利用变化情况,并参照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当量估算法定量分析了研究期内陇县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特征,以期为陇县生态环境保护和土地利用... 以陕西省陇县为研究对象,基于该区域2000年、2005年、2010年、2014年四期遥感影像,探讨了陇县土地利用变化情况,并参照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当量估算法定量分析了研究期内陇县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特征,以期为陇县生态环境保护和土地利用调控提供科学参考。结果表明:(1)近14年,陇县土地利用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耕地、未利用地、水体的面积出现减少,林地、草地、建设用地的面积均有不同程度增加,草地面积增加最多,增长了15.18%,耕地面积减少最多,减少了2.68%。(2)研究期内,林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最高,依次为耕地、草地、水体和未利用地。陇县总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增加了1.617×107元,林地和草地的贡献度最大。耕地和水体面积减少引起食物生产、废物处理、水源涵养和娱乐文化的生态服务价值在不同时期出现下降。(3)不同时期,各地类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敏感系数均小于1,表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对价值系数变化缺乏弹性,研究结果具有可信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变化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渭北旱塬区 陇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