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8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储集层构型及剩余油分布 被引量:58
1
作者 封从军 鲍志东 +3 位作者 杨玲 思雄 徐桂彬 韩雄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323-329,共7页
以吉林扶余油田J19密井网区为例,结合现代浅水三角洲沉积模式,综合应用岩心、测井等资料,对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单砂体内部构型进行了精细解剖。水下分流河道内部构型要素主要可分为前积体和前积层2种,前积层根据被破坏程度的不同又... 以吉林扶余油田J19密井网区为例,结合现代浅水三角洲沉积模式,综合应用岩心、测井等资料,对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单砂体内部构型进行了精细解剖。水下分流河道内部构型要素主要可分为前积体和前积层2种,前积层根据被破坏程度的不同又可分为保留型、破坏型和混合型,随湖平面升降及沉积物供给速率与可容纳空间增加速率的比值不同,前积体可分为进积型、退积型和加积型,各自具有不同的成因及沉积演化模式。应用岩电标定、公式拟合、密井网、对子井等资料对前积层和前积体进行了定量识别描述,建立了水下分流河道单砂体内部的三维构型模型。剩余油分析表明:前积层对剩余油的垂向分布有较强的控制作用,而在前积体内部剩余油主要在前积体的上倾方向富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角洲前缘 水下分流河道 单砂体 储集层构型 剩余油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流相储层单一河道的识别及其对油田开发的意义 被引量:80
2
作者 陈清华 曾明 +2 位作者 章凤奇 冷风 魏荷花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2004年第3期13-15,共3页
利用密井网条件下丰富的测井资料 ,通过储层建筑结构层次分析 ,对主河道、废弃河道、决口水道、决口扇、天然堤、河漫滩成因砂体进行了综合识别 ,其中河道成因的砂体是河流相储层的骨架砂体。总结出识别单一河道边界的五种标志 。
关键词 河流相储层 河道 油田开发 测井资料 含油气盆地 沉积物 剩余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尚堡油田砂质辫状河储集层构型与剩余油分布 被引量:65
3
作者 李顺明 宋新民 +4 位作者 蒋有伟 刘浪 陈能学 孙景民 李本维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474-482,共9页
以洪泛期沉积的泥岩作为标志层,应用精细成因地层对比方法建立南堡凹陷高尚堡油田新近系馆陶组下段辫状河单砂层成因地层格架。将辫状河地质露头及室内沉积模拟实验成果作为模式指导,通过辫状河单河道识别、地质统计学规律和生产监测资... 以洪泛期沉积的泥岩作为标志层,应用精细成因地层对比方法建立南堡凹陷高尚堡油田新近系馆陶组下段辫状河单砂层成因地层格架。将辫状河地质露头及室内沉积模拟实验成果作为模式指导,通过辫状河单河道识别、地质统计学规律和生产监测资料分析,确定该区辫状河单河道宽140~560 m。根据岩相组合类型及其顶底界面特征,识别出河道充填、顺流增生、砂质底形、砂席和溢岸细粒等5类辫状河储集层构型单元。河道充填构型单元发育和优势渗流通道导致河道充填构型单元形成底水水锥型水淹,剩余油分布在油井间且丰度高。顺流增生单元纵向渗透率级差小,水淹均匀,剩余油呈薄层状低丰度分布在油井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砂质辫状河 单砂层 单河道规模 储集层构型 优势渗流通道 剩余油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曲流河单砂体精细刻画在老油田二次开发中的应用 被引量:29
4
作者 周新茂 胡永乐 +3 位作者 高兴军 张征 陈建阳 王继强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284-287,共4页
点砂坝是曲流河单砂体的基本成因单元,废弃河道和末期河道可以控制点砂坝砂体发育的规模及形态,不同类型废弃河道内部的泥质沉积可以遮挡其两侧点砂坝,使其相互间呈不连通或弱连通状态。曲流河单砂体刻画的核心是对末期(废弃)河道的识别... 点砂坝是曲流河单砂体的基本成因单元,废弃河道和末期河道可以控制点砂坝砂体发育的规模及形态,不同类型废弃河道内部的泥质沉积可以遮挡其两侧点砂坝,使其相互间呈不连通或弱连通状态。曲流河单砂体刻画的核心是对末期(废弃)河道的识别,以及确定河道与点砂坝间的组合配置关系。通过建立废弃河道的测井、地震识别标志,辅以动态监测资料,进行了地下曲流河单砂体精细刻画,可为认识油藏提供精确的地质模型,从而有助于解决注采矛盾,并形成对剩余油富集规律的新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曲流河 单砂体 末期河道 废弃河道 点砂坝 剩余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扶余油田扶余油层储集层单砂体划分及成因分析 被引量:74
5
作者 张庆国 鲍志东 +1 位作者 宋新民 孙继武 《石油勘探与开发》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57-163,共7页
油田注水开发中后期,储集层单砂体的三维空间展布及相互间连通关系成为研究重点。应用岩心、录井及密井网测井资料,综合层序地层分析及储集层层次分析,把扶余油田扶余油层划分为4个砂层组、13个小层,识别出三角洲平原与三角洲前缘2... 油田注水开发中后期,储集层单砂体的三维空间展布及相互间连通关系成为研究重点。应用岩心、录井及密井网测井资料,综合层序地层分析及储集层层次分析,把扶余油田扶余油层划分为4个砂层组、13个小层,识别出三角洲平原与三角洲前缘2种亚相以及9种沉积微相、7种单一成因砂体。在沉积微相研究成果基础上,利用顶面拉平的小层对比技术和测井曲线特征变化,提出了复合河道的4种叠加模式,在垂向上和平面上进一步对单体河道边界进行了识别。分析表明,单体河道砂体平均宽度150~500m,平均厚度3~7m,平均宽厚比为40~120。三角洲平原分支河道与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支河道砂体相互切割、叠加形成了宽度和厚度较大的复合河道,构成了油气富集的主要储集体及剩余油挖潜的最有利部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扶余油层 单砂体 成因 层次划分 复合河道 剩余油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流相储层细分对比方法探讨 被引量:48
6
作者 渠芳 陈清华 连承波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8年第1期17-21,共5页
小层规模内单砂体的细分是目前油气田开发地质研究中亟待解决的问题.综合运用"旋回对比,分级控制"的小层对比技术、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及储层建筑结构层次分析法,详尽剖析了目前在河流相单砂层细分对比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小层规模内单砂体的细分是目前油气田开发地质研究中亟待解决的问题.综合运用"旋回对比,分级控制"的小层对比技术、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及储层建筑结构层次分析法,详尽剖析了目前在河流相单砂层细分对比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过于强调沉积间歇面的作用、机械运用等高程对比原则、单纯依据砂体厚度劈分等.指出在层次细分与对比过程中,不可过分拘泥于沉积砂体的层次性,而是需要对沉积过程和砂体的成因作出合理解释,研究砂体本身固有的沉积学特征及其空间展布特点,将各种地层对比、划分方法有机结合,才能建立精确的储层地质模型,为油藏数值模拟及剩余油分布预测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层建筑结构 单砂层 隔夹层 成因砂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流相储层构型及其对油水分布的控制 被引量:29
7
作者 渠芳 陈清华 连承波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14-18,共5页
针对传统的小层平面图油水分布复杂,难以掌握其分布规律的现象,以孤岛油田馆上段河流相储层为例,对储层构型研究与传统沉积微相研究进行了对比,通过储层构型要素分析法建立了精细的单一成因砂体级别的储层剖面及平面构型,并以单砂层为... 针对传统的小层平面图油水分布复杂,难以掌握其分布规律的现象,以孤岛油田馆上段河流相储层为例,对储层构型研究与传统沉积微相研究进行了对比,通过储层构型要素分析法建立了精细的单一成因砂体级别的储层剖面及平面构型,并以单砂层为单位作主力层的小层平面图,分析了储层构型对油水分布的控制作用。研究表明,储层构型研究在垂向及平面上的研究尺度均比传统沉积微相研究更加精细,建立精细的储层构型的关键是识别单一成因砂体,尤其是对单一河道砂体的识别,将直接影响剖面及平面构型的精准度。储层构型要素的空间展布及平面配置结构直接控制着油水分布。层状油气藏可以存在多个油水界面,在内含油边界以上通常形成"满注"型油藏;在内、外含油边界之间,多形成大片水层中夹透镜状或条带状分布的"水包油"型油气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流相 储层构型 单一成因砂体 废弃河道 油水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角洲平原复合分流河道内部单砂体划分——以扶余油田中区南部泉头组四段为例 被引量:50
8
作者 封从军 鲍志东 +3 位作者 单启铜 孙萌思 于世岩 段宏臻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77-83,共7页
以扶余油田中区南部泉头组四段为例,在沉积微相研究的基础上,综合应用岩心、测井、动态等资料,对三角洲平原复合分流河道内部的单砂体进行系统识别。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泉头组四段发育大面积连片状、条带状的多成因复合分流河道砂体。... 以扶余油田中区南部泉头组四段为例,在沉积微相研究的基础上,综合应用岩心、测井、动态等资料,对三角洲平原复合分流河道内部的单砂体进行系统识别。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泉头组四段发育大面积连片状、条带状的多成因复合分流河道砂体。在单砂体精细解剖的基础上,发现该区单砂体主要包括多层式、叠加式、多边式、单边式、对接式、孤立式六种叠置关系,识别出单砂体垂向分期、横向分界的8种测井相标志。采用研究区密井网小井距资料建立了单砂体宽厚比定量预测模式,以此为指导,在研究区泉头组四段5—10小层内共识别出44个低弯度曲流型单砂体。这些单砂体在平面上主要呈西南-东北方向条带状展布,宽度介于150~500 m,厚度介于2~8 m,宽/厚比介于40~100。最后,通过多组示踪剂分析测试资料,验证了单砂体划分的合理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砂体 分流河道 废弃河道 三角洲平原 泉头组 扶余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堡油田储层构型分级方案建议 被引量:5
9
作者 徐波 廖保方 +4 位作者 张帆 曾诚 李丹 张旭光 杨建平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65-170,共6页
针对现有储层构型分级方案中命名混乱、级别不对应的现状,充分调研国内外构型分级方案,分析了各分级方案间的差异及其形成原因;在此基础上,针对南堡油田,提出了界-系-统-组-段-油层组-砂层组-小层-单砂层-单成因砂体-单一河道砂体-砂体... 针对现有储层构型分级方案中命名混乱、级别不对应的现状,充分调研国内外构型分级方案,分析了各分级方案间的差异及其形成原因;在此基础上,针对南堡油田,提出了界-系-统-组-段-油层组-砂层组-小层-单砂层-单成因砂体-单一河道砂体-砂体内部大型底形-大型底形内部的增生体-层系组-层系-纹层的储层构型分级方案。依据南堡油田目前开发现状,重点阐述了单砂层、单一成因砂体、单一河道砂体的沉积成因及其相互关系。据此分级方案,可将以往认为大面积连续发育的河道砂体细分为多个单一河道砂体,为储层精细研究指明了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型 分级方案 单砂层 单成因砂体 单一河道砂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道内单砂体成因分析与刻画——以扶余油田中38区扶余油组为例 被引量:13
10
作者 秦刚 成群 +2 位作者 熊金红 潘喻斌 孙萌 《断块油气田》 CAS 2014年第3期309-313,共5页
为了弄清小层内部的砂体成因及接触关系,文中以中38区块扶余油组为例,运用层次分析和分级控制等方法,将扶余油组细分到单砂体。在此基础上,通过沉积相的划分与识别,对单砂体的成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扶余油组主要发育河道砂体、扇状远... 为了弄清小层内部的砂体成因及接触关系,文中以中38区块扶余油组为例,运用层次分析和分级控制等方法,将扶余油组细分到单砂体。在此基础上,通过沉积相的划分与识别,对单砂体的成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扶余油组主要发育河道砂体、扇状远砂坝砂体、河口坝砂体及席状砂体等4种成因砂体。以高程差异、侧向叠加、河间沉积、河道砂体厚度差异,以及"厚—薄—厚"组合5种典型的河道砂体识别样式为基础,结合前人的研究理论和研究区的实际情况,根据目的层段的砂体在垂向及横向上的展布特征,将其归纳为孤立式、对接式、切叠式、叠加式和复合式5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型 单砂体 复合河道 扶余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喇嘛甸油田密井网砂质辫状河厚砂层单砂体识别 被引量:19
11
作者 刘钰铭 李园园 +3 位作者 张友 苏爱芹 陈世泽 张厚源 《断块油气田》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556-559,共4页
以大庆喇嘛甸油田葡Ⅰ组2_3小层(PⅠ2_3)厚砂层为研究对象,总结了砂质辫状河单砂体分布模式,并相应探索了一套密井网区单砂体识别方法。辫状河厚砂层由多期辫状河叠加而成,发育心滩坝和辫状水道砂体,以心滩坝砂体为主。依据单井泛滥平... 以大庆喇嘛甸油田葡Ⅰ组2_3小层(PⅠ2_3)厚砂层为研究对象,总结了砂质辫状河单砂体分布模式,并相应探索了一套密井网区单砂体识别方法。辫状河厚砂层由多期辫状河叠加而成,发育心滩坝和辫状水道砂体,以心滩坝砂体为主。依据单井泛滥平原细粒夹层垂向上对厚砂层进行期次划分对比,然后分别对每期辫状河连片砂体采用"单井识别、侧向划界、平面组合"的方法识别出单砂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辫状河 单砂体 心滩坝 构型模式 喇嘛甸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苏西X井区盒8段砂体发育模式研究 被引量:14
12
作者 范玲玲 宋荣彩 +2 位作者 金文辉 王勇 王姝 《岩性油气藏》 CSCD 2012年第4期29-33,共5页
砂体内部构型控制流体渗流,影响开发效果。依据现有的储层砂体构型研究方法,通过短期旋回对比,对苏西X井区盒8段分流河道砂体发育特征进行了研究。认为研究区砂体结构类型主要有削截式、完整式和相对孤立式河道。在上升半旋回内测井曲... 砂体内部构型控制流体渗流,影响开发效果。依据现有的储层砂体构型研究方法,通过短期旋回对比,对苏西X井区盒8段分流河道砂体发育特征进行了研究。认为研究区砂体结构类型主要有削截式、完整式和相对孤立式河道。在上升半旋回内测井曲线多表现为箱形、圣诞树形,下降半旋回内测井曲线多呈指形;河道砂体在纵向上有一定的叠置现象,在横向上具交织特征;同一条河道砂体在平面上向西迁移明显。砂体分布特征表现为:砂体宽度与厚度的比值大、弯度小、不连续。据此,总结出4种河道砂体发育模式:迁移强叠置型、河道交汇型、相对孤立型和弱叠置型河道砂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流河道 砂体结构 盒8段 砂体发育模式 苏西X区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合砂体中单一河道的识别方法 被引量:16
13
作者 舒志华 张立有 刘刚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18-20,共3页
自储层精细地质描述技术在大庆油田萨北开发区全面推广应用以来,解决了现阶段油田开发调整中的一些问题,但在北三西葡一组聚驱开采中发现,在大面积分布的河道砂体中,处在河道某些部位的注采井之间原属一类连通,但注入井注入状况不好,油... 自储层精细地质描述技术在大庆油田萨北开发区全面推广应用以来,解决了现阶段油田开发调整中的一些问题,但在北三西葡一组聚驱开采中发现,在大面积分布的河道砂体中,处在河道某些部位的注采井之间原属一类连通,但注入井注入状况不好,油井采出状况也不太好。经进一步研究表明,在这些大面积分布的河道砂体中还存在单一河道砂体边界。针对这种情况,在北三西展开了单一河道砂体的追踪。在研究过程中主要采取两点做法:一是根据砂体切割关系首次对复合砂体进行分类,从而有利于单一河道识别后对复合砂体内部连通关系的认识;二是提出了定量参数与定性参数相结合的单一河道识别方法,从而提高了单一河道识别的可操作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层描述 复合砂体 单一河道 识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井震反演识别复合砂体内单一河道 被引量:10
14
作者 徐立恒 郝兰英 刘江玉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64-70,共7页
随着开发井网依次加密,储层砂体分布趋势逐渐明确,在纵向上可根据测井资料准确地识别砂体,但横向上很难确定井间砂体的分布特征。针对连井剖面上进行单一河道识别任务重且存在多解性的难题,提出了采用井震结合反演技术来预测复合砂体内... 随着开发井网依次加密,储层砂体分布趋势逐渐明确,在纵向上可根据测井资料准确地识别砂体,但横向上很难确定井间砂体的分布特征。针对连井剖面上进行单一河道识别任务重且存在多解性的难题,提出了采用井震结合反演技术来预测复合砂体内单一河道的边界,再进一步利用测井曲线特征对河道边界进行验证。基于该思路,在反演剖面上识别了复合砂体内单一河道的4个典型标志,并依据地震反演属性平面图上的砂岩变差带发育位置,清晰识别出8条同层不同期单一河道,且单一河道识别成果在完善油田注采关系、挖潜剩余油上见到良好效果,展现了较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井震结合 反演技术 单一河道 复合砂体 识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泌阳凹陷双河油田扇三角洲前缘构型精细解剖 被引量:11
15
作者 姜建伟 肖梦华 +1 位作者 王继鹏 胡书奎 《断块油气田》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560-568,共9页
利用岩心、测井和生产动态资料,在扇三角洲前缘内部构型级次划分及识别单一河道砂的基础上,精细解剖泌阳凹陷双河油田Ⅶ10小层扇三角洲前缘的构型。双河油田扇三角洲前缘复合砂体主要发育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和溢岸砂3类构成单元,单一... 利用岩心、测井和生产动态资料,在扇三角洲前缘内部构型级次划分及识别单一河道砂的基础上,精细解剖泌阳凹陷双河油田Ⅶ10小层扇三角洲前缘的构型。双河油田扇三角洲前缘复合砂体主要发育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和溢岸砂3类构成单元,单一砂体构型界面为泥粉砂质夹层、钙质砂砾岩夹层以及泥砾岩夹层。研究区砂体的拼接样式分为河口坝-河口坝拼接、河口坝-辫状水道拼接、辫状水道-辫状水道拼接以及辫状水道-溢岸砂拼接等4种类型。应用三维视窗内多视角栅状组合技术在小层内识别出3条单一河道及其相应河口坝和溢岸砂,单一河道宽度为100-150m,具有从北向南逐步交叉合并并分流的变化规律。油田现有的井网不能有效地控制单一河道砂体分布,需要缩小井距,沿单一河道完善注采系统,以提高注水开发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因单砂体 构型解剖 扇三角洲前缘 双河油田 泌阳凹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控浅水三角洲沉积构型 被引量:54
16
作者 吴胜和 徐振华 刘钊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202-215,共14页
自浅水三角洲的概念提出以来,已经历了60多年的研究历史。虽然在诸多方面取得了较大的研究进展,但在浅水三角洲的概念内涵、砂体成因类型及沉积构型样式等方面仍存在一定的分歧。本文探讨了浅水三角洲概念的内涵,并总结和分析了其沉积... 自浅水三角洲的概念提出以来,已经历了60多年的研究历史。虽然在诸多方面取得了较大的研究进展,但在浅水三角洲的概念内涵、砂体成因类型及沉积构型样式等方面仍存在一定的分歧。本文探讨了浅水三角洲概念的内涵,并总结和分析了其沉积构型特征和样式。根据浪基面和河-盆水深比(初始河道深度与河口盆地水体深度比值),可将三角洲分为极浅水三角洲、较浅水三角洲和较深水三角洲。典型的浅水三角洲为极浅水三角洲,发育于河-盆水深比值大于或等于1的浅水水体,分流河道可下切至下伏的前三角洲沉积。根据三角洲前缘分流河道与河口坝的组合样式,将河控浅水三角洲的端元类型分为分流砂坝型和指状砂坝型。分流砂坝型三角洲为河道入海(湖)后形成的多级分叉的河口坝与分流河道系统,平面上呈扇状,河—坝组合呈现"河在坝间"的样式,而指状砂坝型三角洲为指状砂坝与分流间湾相间分布的系统,平面上呈枝状,河—坝组合呈现"河在坝内"的样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浅水三角洲 沉积构型 分流河道 河口坝 砂体连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碎屑岩储层构型分级方案与研究方法探讨 被引量:7
17
作者 芦凤明 蔡明俊 +2 位作者 张阳 倪天禄 萧希航 《岩性油气藏》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11,共11页
为了完善碎屑岩储层构型级次划分方案,并更好地应用于油田开发,从大港油田不同沉积类型储层构型研究的实际出发,通过建立以储层构型为基础的三维地质模型,并开展数值模拟,认识储层构型控制的剩余油分布,并对构型研究精度提出要求。将构... 为了完善碎屑岩储层构型级次划分方案,并更好地应用于油田开发,从大港油田不同沉积类型储层构型研究的实际出发,通过建立以储层构型为基础的三维地质模型,并开展数值模拟,认识储层构型控制的剩余油分布,并对构型研究精度提出要求。将构型分级与地层划分分级、沉积微相分级有机结合和对应,重新确定储层构型分级方案,在此基础上提出储层构型研究的思路、内容和方法。结果表明:这种构型划分方案更明确,6级构型界面对应复合沉积体构型单元。平面上对应复合曲流带或复合辫流带,由2个以上单一复合体构成;剖面上为小层或砂层组,内部由多个单砂层组合而成,单砂层之间发育泥岩隔层。该方法应用于大港官80断块枣Ⅱ、枣Ⅲ油组,划分和表征7,8,9级构型单元(复合河道、单一沉积单元、增生体),对特高含水阶段密井网开发油田的构型研究具有明显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层构型 分级方案 微相复合体 单一微相 单砂体 构型解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分流平原相复合砂体单一河道识别及效果分析 被引量:48
18
作者 何宇航 于开春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7-19,i002,共4页
针对杏南地区三角洲分流平原相复合砂体的成因模式, 利用层序地层学原理在垂向上从识别沉积间断面入手确定出单期次的沉积单元, 在平面上根据废弃河道、砂体层位差异、测井曲线形态、韵律特征变化及砂体在横向上的厚度变化趋势等确定出... 针对杏南地区三角洲分流平原相复合砂体的成因模式, 利用层序地层学原理在垂向上从识别沉积间断面入手确定出单期次的沉积单元, 在平面上根据废弃河道、砂体层位差异、测井曲线形态、韵律特征变化及砂体在横向上的厚度变化趋势等确定出单一河道边界, 从而识别出复合砂体内的单一河道, 提高了对复合砂体的认识程度, 在油田开发应用中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流平原 复合砂体 沉积间断 单一河道 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厘定复合辫状河道砂体期次的新方法 被引量:9
19
作者 单敬福 李占东 +7 位作者 李浮萍 王一 胡光明 张彬 闫海利 陈欣欣 崔连可 葛雪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8-14,共7页
在对辫状河发育的地层进行小层划分对比研究过程中,常常遇到某些单井钻遇的厚层辫状河道砂体无法分期的情况,给辫状河道的平面组合和识别带来很大困难。为此,通过分析研究岩心、测井录井、野外露头剖面和现代卫星图片等资料,总结出了一... 在对辫状河发育的地层进行小层划分对比研究过程中,常常遇到某些单井钻遇的厚层辫状河道砂体无法分期的情况,给辫状河道的平面组合和识别带来很大困难。为此,通过分析研究岩心、测井录井、野外露头剖面和现代卫星图片等资料,总结出了一套简单且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在标志层顶拉平的基础上,呆用"去压实效应邻井单期河道标定法",用邻井的期次可明显划分的单期河道去标定复合河道,最终完成复合河道的分期。以鄂尔多斯盆地苏里格气田西区下二叠统石盒子组8段下亚段2小层为研究对象,基于连续取心的岩心标定法验证结果表明:①该方法分期精度较高,有助于揭示砂体空间叠置与局部砂体富集规律,提高砂体的钻遇率;②在消除压实效应过程中,采用了"松弛回弹技术"对因泥岩段的大量压实造成的河道上拉进行了拉伸复位,从而提高了同期河道对比的准确性,避免了误判。结论认为:该方法能够对切叠较严重、分期难度较大的复合辫状河道进行准确分期,可为后续小层地层精确对比和同期河道砂体的平面预测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辫状河 复合辫状河道砂体 期次 标志层 压实校正 单期河道 连续取心验证法 鄂尔多斯盆地 苏里格气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曲流河复合砂体内单一河道的识别方法 被引量:9
20
作者 施尚明 马艳平 +1 位作者 王雷 王琦 《科学技术与工程》 2011年第3期471-475,共5页
自大庆油田开发以来,随着油田注水开发的深入,处于大面积分布的河道砂体中某些部位的开发井水淹级别相差悬殊。经进一步研究表明:这些大面积分布的河道砂体并非单支河道,而是一支多期(或多支)河流平面侧向叠加所致。不同单一河道之间由... 自大庆油田开发以来,随着油田注水开发的深入,处于大面积分布的河道砂体中某些部位的开发井水淹级别相差悬殊。经进一步研究表明:这些大面积分布的河道砂体并非单支河道,而是一支多期(或多支)河流平面侧向叠加所致。不同单一河道之间由于其连通方式的复杂性及其自身储层性质的差异形成复杂的非均质性。因此,正确识别单一河道对于进一步研究储层的内部构型及分析剩余油的分布规律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以杏南开发区PI31小层为例,分析了各单一河道的成因,并在现代沉积理论的指导下利用地下密井网资料,采用平面、剖面及三维视窗法对研究区储层进行了研究。在研究区共识别出了3条单一河道,宽约(400~1200)m,流向由北向南,在此基础上总结了曲流河单一河道边界的识别标志,并提出了单一河道的划分方法,为油田储层的进一步详细描述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曲流河 单一河道 储层描述 复合砂体 储层构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