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44篇文章
< 1 2 2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如何提升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绩效——基于TOE框架的组态分析 被引量:1
1
作者 张亚明 赵科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0-90,共11页
高校是科技成果的重要产出地,如何提升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绩效是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以河北省23所高校为案例,基于TOE框架理论,运用fsQCA方法探究技术、组织、环境层面要素对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绩效的多重并发影响,研究发现:高校科技成果... 高校是科技成果的重要产出地,如何提升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绩效是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以河北省23所高校为案例,基于TOE框架理论,运用fsQCA方法探究技术、组织、环境层面要素对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绩效的多重并发影响,研究发现: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绩效不受单一必要条件影响,但人力技术水平、技术创新能力和政府支持力度是驱动转化绩效提升的核心条件;存在4种高转化绩效条件组态和2种非高转化绩效条件组态,二者具有非对称性,其中技术创新能力和机构制度环境缺失是导致非高转化绩效的重要原因;在一定条件下组织要素可与技术创新能力发挥等效作用,且TOE因素可按重要程度排列为“技术>环境>组织”。研究结论为高校制定科技成果转化绩效提升策略提供了参考,有助于实现教育、科技与经济协同联动,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 TOE框架 组态路径 产教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校与科研院所沉睡专利价值评估 被引量:1
2
作者 孙笑明 熊旺 +2 位作者 宇文乐薇 姚馨菊 赵婕 《科技进步与对策》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99-108,共10页
相关数据显示,我国高校发明专利的产业化率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大量没有应用的专利成为“沉睡专利”,唤醒沉睡专利有助于挖掘潜在技术,推动专利转化,促进创新发展。选择高校与科研院所沉睡专利作为研究对象,结合沉睡专利的两大唤醒机制... 相关数据显示,我国高校发明专利的产业化率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大量没有应用的专利成为“沉睡专利”,唤醒沉睡专利有助于挖掘潜在技术,推动专利转化,促进创新发展。选择高校与科研院所沉睡专利作为研究对象,结合沉睡专利的两大唤醒机制——技术唤醒和商业唤醒,构建高校与科研院所沉睡专利评估体系,以2000-2015年上海交通大学已公开、未发生过专利转化的有效发明专利为样本,利用随机森林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高校与科研院所沉睡专利并非无价值专利,部分专利存在唤醒潜力,产学研合作对高校与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转化具有重要作用;建立高校与科研院所沉睡专利价值评估体系有助于高校和科研院所识别高质量沉睡专利,提高科研投入效率,减少科研浪费,为后续科技成果转化提供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睡专利 专利价值评估 科技成果转化 高校专利 科研院所专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时代高等师范院校师范生培养的组织变革策略研究——基于AGIL模型
3
作者 宫天文 张爽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28-133,共6页
随着基础教育的深刻变革以及对优秀教师需求的持续提升,现有人才培养模式面临诸多挑战,“修修补补式”的改革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迫切需要从组织变革的维度进行重构。AGIL模型为分析高等师范院校的组织变革提供了恰当的视角。借助AGI... 随着基础教育的深刻变革以及对优秀教师需求的持续提升,现有人才培养模式面临诸多挑战,“修修补补式”的改革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迫切需要从组织变革的维度进行重构。AGIL模型为分析高等师范院校的组织变革提供了恰当的视角。借助AGIL模型,探讨高等师范院校师范生培养在适应功能、目标达成功能、整合功能与潜在模式维持功能方面存在的问题,例如,培养“供需”不匹配、外部适应性不足;课程体系对师范生培养目标的支撑力度不够;内部组织协同不到位;“师范”文化在代际传承中出现断裂,组织的“师范”属性被弱化。针对这些问题,高等师范院校可采取一系列组织变革策略:构建多主体协同的新型主体结构以优化内部系统;充分发挥统筹机构的功能以保障师范生培养的系统性整合;同时,通过完善制度设计,重塑“师范”文化,来优化师范生培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等师范院校 人才培养 组织变革 AGIL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一流”建设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作用机制分析
4
作者 任缙 高婷婷 +1 位作者 陈心蕊 王亚飞 《黑龙江高教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72-82,共11页
基于2011—2021年我国三大证券交易所上市企业的非平衡面板数据,将2016年逐步在全国范围内开始第一轮“双一流”建设事件作为准自然实验,使用双重差分模型(DID)检验“双一流”建设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TFP)的影响,并进一步探讨了产学研... 基于2011—2021年我国三大证券交易所上市企业的非平衡面板数据,将2016年逐步在全国范围内开始第一轮“双一流”建设事件作为准自然实验,使用双重差分模型(DID)检验“双一流”建设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TFP)的影响,并进一步探讨了产学研合作、产业集聚、数字化转型在上述影响过程中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双一流”建设本身未能直接显著提升企业TFP,但其与产学研合作、产业集聚等机制的协同作用能有效扭转上述结论,表现出“双一流”建设对企业TFP的积极赋能效应;异质性分析进一步揭示,在具有资本偏向型技术进步特征、自主创新、非国有控股、规模较小、知识产权保护度弱和市场化程度低的企业中,“双一流”建设的赋能潜力未能充分发挥。上述结论强调了优化协同机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揭示了如何最大化激发“双一流”建设对企业TFP积极影响的优化路径。这为深入理解“双一流”建设对实体经济的真实影响、优化政策实施、推动高等教育强国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中国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一流”建设 全要素生产率 产学研合作 产业集聚 数字化转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向全民健康的医疗保险费用覆盖:理念框架、结构困境与制度转型
5
作者 翟绍果 徐咪 《学术论坛》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42-156,共15页
全民健康是健康中国战略的重要目标,医疗保险承担着费用覆盖的重要角色,应针对新时代价值体系重构与功能结构转型的需求而进行适配性调整。面对社会变革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医疗保险应构建“人口适配—服务革新—财务韧性”的保障结构,通... 全民健康是健康中国战略的重要目标,医疗保险承担着费用覆盖的重要角色,应针对新时代价值体系重构与功能结构转型的需求而进行适配性调整。面对社会变革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医疗保险应构建“人口适配—服务革新—财务韧性”的保障结构,通过参保渗透度、服务承载面和财务保护度三个维度的结构优化,推进费用覆盖实现高效保障。但从实践效应来看,当前我国医疗保险费用覆盖面临多维结构性失衡,其中,参保渗透度对人口结构变迁的适配不足,直接引发公平性缺口下医保基金的脆弱性;服务承载面对疾病结构转型的响应滞后,加剧了疾病经济负担与分级保障能力的错配;财务保护度对治疗结构优化的牵引失效,致使碎片化诊疗带来的效率性损耗难以遏制。三重矛盾体现了医疗资源配置与社会公平诉求之间的冲突,并叠加形成制约全民健康的“不可能三角”。为了破解医疗保险费用覆盖面临的现实困境,需要建构人群结构适配的弹性筹资机制以推动基本医保服务的公平可及,重塑疾病结构响应的智能支付体系以适配新型医疗技术的价值实现,再造治疗结构优化的整合保障架构以承载主动健康管理的模式转型。通过构建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全民医保制度,适应人口老龄化与技术迭代的双重压力,切实强化全民健康的底线保障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民健康 医疗保险 费用覆盖 健康管理 制度转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科技成果转化“分权异构”模式——基于校企协同孵化与风险投资互联的多案例研究
6
作者 郭庆磊 李宇 《管理案例研究与评论》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3-59,共17页
在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时代背景下,高校与企业作为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否在创新生态系统中深度融合,是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的关键。以四所高校的科技成果转化实践为案例,系统地探索了... 在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时代背景下,高校与企业作为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否在创新生态系统中深度融合,是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的关键。以四所高校的科技成果转化实践为案例,系统地探索了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模式与过程机制。研究发现: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分权异构”模式存在科学边界、边界融合和市场边界三种构型,以应对科技成果转化制度逻辑的复杂性;校企协同孵化和风险投资互联构成了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生态环境,校企协同孵化是指高校与企业在同一创新平台直接交互与协同,高校的知识创新向后延伸至孵化阶段,企业的技术创新向前延伸至成果研发阶段;风险投资互联作为知识中介,以多种形式参与科技成果转化,包括内部风投、外部风投和联合风投三种形式。研究结论对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实践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技成果转化 “分权异构”模式 校企协同孵化 风险投资互联 科技创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空间集聚效应——基于统计数据与组基多轨迹解析 被引量:1
7
作者 杨红斌 张洪波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52-158,共7页
采用集聚度分析和组基轨迹模型对我国72所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空间集聚效应、空间分异性及发展轨迹进行系统分析,分省区探讨了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多轨迹趋势与驱动特征。研究发现,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整体形势趋好,空间集聚度正在减弱;... 采用集聚度分析和组基轨迹模型对我国72所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空间集聚效应、空间分异性及发展轨迹进行系统分析,分省区探讨了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多轨迹趋势与驱动特征。研究发现,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整体形势趋好,空间集聚度正在减弱;但校际与地区发展轨迹间的分异性相对明显,超80%的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效能不高。促进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高质量发展,需深化区域合作与集群联动,强化协同创新与集群攻关,完善激励与产研融合机制,建设集成型的从业人才队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 协同创新 产研融合 集群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新科技成果转化促进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机理、困境与对策 被引量:1
8
作者 李鸿飞 赵春江 李瑾 《农村金融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4-22,共9页
农业高新科技成果转化是促进颠覆性科技创新向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桥梁,贯穿农业新质生产力培育与发展始终。论文明确了农业高新科技成果转化与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之间的互动关系,认为通过全方位、多维度的成果转化活动,优化资源要素配... 农业高新科技成果转化是促进颠覆性科技创新向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桥梁,贯穿农业新质生产力培育与发展始终。论文明确了农业高新科技成果转化与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之间的互动关系,认为通过全方位、多维度的成果转化活动,优化资源要素配置,将颠覆性、原创性科技成果深度落地扎根至农业生产经营管理中,可以促进产业深度转型升级,形成农业新质生产力。高新科技成果转化主要通过催生农业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和新动能,培育和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在高新科技成果转化促进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中,仍面临农业高新科技成果与产业发展需求脱节、成果转化机制尚不健全、跨领域协作难度大、缺乏高质量科技成果转化平台与推广队伍等诸多问题,需要深化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改革,构建以企业为主导的产学研协同创新生态,打造高效的农业高新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对接平台,健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服务的人才队伍,促进高新科技成果转化落地,形成农业新质生产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新质生产力 农业高新技术 科技成果转化 科技创新 产学研协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教育数字化时代大学教师角色转换的个案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唐卫民 程乔 《教育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68-75,共8页
教育数字化转型在为教师和学生带来前所未有的教育体验的同时,也对大学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基于行动者网络理论,以C教师为研究对象,运用个案研究法,通过对C教师的教学情境以及教学故事分析发现,随着教育数字化的转型,大学教师的角色... 教育数字化转型在为教师和学生带来前所未有的教育体验的同时,也对大学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基于行动者网络理论,以C教师为研究对象,运用个案研究法,通过对C教师的教学情境以及教学故事分析发现,随着教育数字化的转型,大学教师的角色也随之发生了转换:在课程层面,大学教师从课本的忠实讲解者走向课程的创新者;在教学层面,从集体授课者走向个性化指导者;在育人层面,从传道授业者走向心灵对话者;在教师自身层面,从“人机分离”的教学者走向“人机合一”的合作者。为了推动教育数字化时代大学教师的角色转换,提升高等教育教学质量,培养社会优质人才,大学教师应转变观念,提升自身数字素养;坚持人机协同共育,创新数字教学设计;牢牢把握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重构共生型师生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数字化 大学教师 角色转换 个案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校科研创新中的图书馆发展——2025年高校图书馆发展论坛综述
10
作者 龚瑾 曹金生 +3 位作者 邹淑丽 刘艳华 谢旭明 徐伟 《大学图书馆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05-111,共7页
2025年6月24-27日,“2025年高校图书馆发展论坛”在江西省南昌市成功举办,来自国内200余所高校图书馆以及相关行业的嘉宾、学者、馆长与馆员代表等400余人参加会议。论坛以“高校科研创新中的图书馆”为主题,设立主论坛、分论坛、圆桌... 2025年6月24-27日,“2025年高校图书馆发展论坛”在江西省南昌市成功举办,来自国内200余所高校图书馆以及相关行业的嘉宾、学者、馆长与馆员代表等400余人参加会议。论坛以“高校科研创新中的图书馆”为主题,设立主论坛、分论坛、圆桌会议等议程,围绕人工智能在图书馆的场景化应用与融合发展、数智时代图书馆与用户关系的连接赋能与共生、AI时代馆员素养与专业队伍建设、高校创新文化生态构建等前沿议题展开研讨交流。会议深入探讨了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背景下,高校图书馆如何深度融入科研创新体系,成为高校创新生态中不可或缺的智慧中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校图书馆 科研创新 人工智能 数智化转型 用户关系 馆员素养 文化引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学向终身学习机构转型的趋势与应对——基于国际组织1995年至2023年相关报告的省思
11
作者 高迪 黄健 《现代大学教育》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1-111,F0003,共12页
面对21世纪社会发展的新挑战,大学等高等教育机构由于具有培养学习者技能、调动教育资源和提供学习机会的潜力,成为国际社会推进终身学习的着力点。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为代表的相关国际组织,相继发布了一系列报告推进大学开展终身学习... 面对21世纪社会发展的新挑战,大学等高等教育机构由于具有培养学习者技能、调动教育资源和提供学习机会的潜力,成为国际社会推进终身学习的着力点。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为代表的相关国际组织,相继发布了一系列报告推进大学开展终身学习活动。这一进程历经理念化、战略化、实践化及制度化4个阶段,呈现出深刻内涵,并具有前瞻性指导意义。其中,从关注个体技能提升到增进全民福祉的价值转向,促使大学社会服务职能呈现新的范式特征,并要求终身学习从大学第三使命转变为机构核心使命。面对这一国际趋势,未来中国需在政策层面指引大学变革的总体方向,鼓励大学等相关机构将终身学习作为优先事项,并在学习变革中为学习者提供多元教育服务,以推进大学向全民终身学习机构转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 终身学习机构 国际趋势 核心使命 转型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社会转型背景下高校毕业生空间反向流动的影响因素及机制解释
12
作者 罗加威 马凌 +1 位作者 陈家豪 王海峰 《热带地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19-332,共14页
时代变迁引发青年求变,随着中国内外部环境的转变,一些高校毕业生出现空间上的反向流动趋势。文章以广州市高校毕业生为例,采用问卷调查、网络民族志与深度访谈等定量定性混合方法,基于空间流动与社会流动理论,从结构属性与能动意愿视... 时代变迁引发青年求变,随着中国内外部环境的转变,一些高校毕业生出现空间上的反向流动趋势。文章以广州市高校毕业生为例,采用问卷调查、网络民族志与深度访谈等定量定性混合方法,基于空间流动与社会流动理论,从结构属性与能动意愿视角建立了新时期高校毕业生反向流动的解释框架,结果发现:1)地理空间资源的不均衡、现代社会的流动方式多样化和高校毕业生(“Z世代”)所处的社会历史环境共同推动青年反向流动的择地意愿;2)高校毕业生反向流动的影响因素包括其教育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等的实现,以及对城市生活成本与综合环境的考虑等;3)高校毕业生空间上的反向流动,即向更低等级城市流动,并不一定代表其社会阶层的降低;一部分人适应反向流动后的生活,在经济和文化上渐渐融入当地,并建构新的社会网络,享受到在原大城市不同的生活品质。研究通过分析高校青年人才空间流动的新特点和现象,为优化城市引才体系提供实证依据,也为未来城市发展提供理论指引和人才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反向流动 社会流动 高校毕业生 社会转型 “Z世代” 广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尽前沿的再迈进:美国科技战略变革与高等教育的转型 被引量:1
13
作者 石耀月 鞠法胜 《高教发展与评估》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7-57,I0004,共12页
《科学:无尽的前沿》引领了美国20世纪科技的高速发展。21世纪以来,公共研发经费减少间接引发经济增长缓慢、私人研发为主的科研体制弊端日渐显露、全球科技领导地位遭受挑战等因素促使美国积极调整国家科技战略。《无尽的前沿:未来75... 《科学:无尽的前沿》引领了美国20世纪科技的高速发展。21世纪以来,公共研发经费减少间接引发经济增长缓慢、私人研发为主的科研体制弊端日渐显露、全球科技领导地位遭受挑战等因素促使美国积极调整国家科技战略。《无尽的前沿:未来75年的科学》和《无尽前沿法案》均以“无尽的前沿”作为命名的一部分,表明其被赋予了特殊的政治意蕴与国家期望。以《科学:无尽的前沿》为参照基准,对比分析上述两项科技战略的核心内容发现,高等教育的理念与布局在助益美国成为科技强国的过程中发生了转型。主要体现为:在战略定位上,从联邦政府期望的维护传统安全到保障非传统安全;在研究模式上,从线性创新模型到有组织科研;在人才培养上,更重视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人力资本的培育;在区域布局上,兼顾地区创新能力与地理多样性;在技术转移上,加快推进大学科技成果转化;在资金援助上,构建多元化组合式的资金支持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国高校 科技强国 国家科技战略 高等教育转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智赋能情境下的数字素养教育实践——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图书馆创新创意空间的探索 被引量:1
14
作者 罗小英 石志松 乔莎 《大学图书馆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11-118,共8页
支持创新体验、创造性活动与跨学科交流的图书馆新型学习空间,能够为数字时代拓展和创新数字素养教育,赋能数字社会提供新的窗口。文章在总结国内外高校图书馆数字素养教育实践现状与问题的基础上,以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图书馆数智赋能... 支持创新体验、创造性活动与跨学科交流的图书馆新型学习空间,能够为数字时代拓展和创新数字素养教育,赋能数字社会提供新的窗口。文章在总结国内外高校图书馆数字素养教育实践现状与问题的基础上,以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图书馆数智赋能的数字素养教育实践探索为案例,阐释从空间与队伍建设对创新创意空间进行优化,将创新创意空间与数字素养教育有机融合,并探索面向学生、科研、学科和社会等“四个面向”,以及在学习、科研、教学与创新实践、社会服务等“四个场景”下,二者融合的数字素养教育实践。最后,总结服务经验,并提出在该探索中的优化与推广策略,以期为推动图书馆服务转型提供一种新的实施途径和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智赋能 高校图书馆 创新空间 数字素养教育 服务转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政策工具视角下地方高校转型发展政策研究——基于165份政策文本的分析
15
作者 黄旭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20-129,共10页
地方高校转型发展是推动高等教育分类发展、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举措。通过构建“政策工具-政策内容主题”二维分析框架,对165份地方高校转型相关文本进行分析发现,当前地方高校转型政策合力效应尚未形成、内涵界定尚未厘清、共... 地方高校转型发展是推动高等教育分类发展、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举措。通过构建“政策工具-政策内容主题”二维分析框架,对165份地方高校转型相关文本进行分析发现,当前地方高校转型政策合力效应尚未形成、内涵界定尚未厘清、共治机制亟待构建、政策协同效应不足。为进一步推进地方高校转型发展,未来应出台国家层面总体建设方案,统筹高校转型发展;统筹推进高校分类体系建设,明确高校分类标准;划定“政-校-企”法定权责,实现多主体共治;优化“工具-主题”组合配置,提升政策科学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方高校 转型发展 政策工具 政策文本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语》中“仁道”的人权意蕴及其创造性转化
16
作者 戴激涛 《浙江工商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5-45,共11页
要实现人人充分享有人权的目标,既需要及时总结现有实践中的成效经验,也需要回顾历史,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思想力量和理论滋养。中国古代典籍中包含着丰富的人权思想资源。作为《论语》中的核心概念,“仁道”内蕴着人人皆可自我造就成... 要实现人人充分享有人权的目标,既需要及时总结现有实践中的成效经验,也需要回顾历史,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思想力量和理论滋养。中国古代典籍中包含着丰富的人权思想资源。作为《论语》中的核心概念,“仁道”内蕴着人人皆可自我造就成为“仁者”和人人均能“弘道”以改造世界的道德理想,彰显了人之为人的普遍价值,为人权普遍性原理奠定了道德基础。人能运用道德自主性实现其尊严和自我价值,契合了人性尊严作为人权的正当性基础的逻辑理据。每个人与生俱来的道德资质生而平等,这是践行“仁道”的关键所在。为新时代更好推动我国人权事业全面发展,可对“仁道”进行创造性转化,使之成为尊重、发展和保障人权的动力机制,从而为全球人权治理提供中国方案、贡献中国智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仁道” 人权普遍性 人性尊严 道德自主性 创造性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儿童福利制度的进阶式普惠型转型道路:2025—2050
17
作者 万国威 《中州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98-107,共10页
儿童福利制度关系到近3亿儿童的健康成长,是我国高质量民生福祉建设的关键组成部分。展望我国2025—2050年儿童福利制度的现代化发展前景,需要回答儿童福利制度“为何要变”“朝哪里变”“怎样去变”三个核心问题。研究发现,我国长期以... 儿童福利制度关系到近3亿儿童的健康成长,是我国高质量民生福祉建设的关键组成部分。展望我国2025—2050年儿童福利制度的现代化发展前景,需要回答儿童福利制度“为何要变”“朝哪里变”“怎样去变”三个核心问题。研究发现,我国长期以来实行的“补缺型”和“选择型”为主的既有制度已难以应对“被压缩的现代性”带来的巨大挑战,儿童养育赤字逐步加深的态势使得我国尽快进行儿童福利制度的结构性转型成为必然。这一转型就是要逐步摒弃过度强调社会政策的生产属性、过度依赖家庭、对社会共济重视不足的福利建设传统,坚持“向儿童投资”的历史发展主线,重塑“国—家”“公—私”的福利关联及其福利转换形式,通过更加普惠的家庭育儿津贴与更加均等的基本公共服务来减少育儿责任的“隐性家庭化”,以资金与服务相均衡的保障形式来推动从“特定儿童友好”到“全龄友好”的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保障 儿童福利 养育赤字 儿童投资 进阶式普惠型转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部高校应用型本科专业转型发展的探索与实践
18
作者 王建伟 余国林 卢辉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61-168,共8页
当前正值加快推进教育强国建设的关键时期,国家对分类推进高校改革、完善学科专业设置调整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更高要求。在国家政策引导、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及高校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多重驱动下,西部高校应用型本科专业转型显得... 当前正值加快推进教育强国建设的关键时期,国家对分类推进高校改革、完善学科专业设置调整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更高要求。在国家政策引导、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及高校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多重驱动下,西部高校应用型本科专业转型显得尤为重要且紧迫,然而其转型过程中仍面临着观念转变难、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校企合作不深入等现实问题。西部高校通过实施教学与管理的“五转五化”,加速推动教学革新以重塑育人生态,管理创新以驱动系统变革,战略突破以实现质变跃升,从而在本科专业设置、人才培养目标调整、课程体系重构、师资队伍结构优化、校企深度融合等方面取得成效,实现专业转型升级和学校高质量发展,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部高校 应用型本科专业 转型发展 产教融合 人才培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化转型背景下的大学治理策略
19
作者 李小元 《教育理论与实践》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2期25-28,共4页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数字化转型对大学治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中敏捷治理、协同治理和韧性治理已经成为新的发展趋势。数字化转型背景下,大学治理面临组织结构适应性不足、制度规范性不足以及组织认同感不足等现实问题。大学应当...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数字化转型对大学治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中敏捷治理、协同治理和韧性治理已经成为新的发展趋势。数字化转型背景下,大学治理面临组织结构适应性不足、制度规范性不足以及组织认同感不足等现实问题。大学应当在结构层面开展组织优化与重组,形成大学治理的协同效应;在组织制度层面实施制度规范与保障,规避大学治理的潜在风险;在组织文化认同层面重点提升数字领导力和数字素养,夯实大学治理的发展根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治理 数字化转型 组织结构 制度规范 组织认同 敏捷治理 协同治理 韧性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乡村振兴战略的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模式创新研究
20
作者 刘洁 吴海平 +1 位作者 张志红 傅建平 《农业技术与装备》 2025年第5期78-80,83,共4页
乡村振兴战略为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提供了新的政策支持和市场机遇,探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模式的创新策略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从自主创新能力、资金支持力度、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及科技成果转化机制等方面,分析了当前高校科技成果转化面临... 乡村振兴战略为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提供了新的政策支持和市场机遇,探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模式的创新策略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从自主创新能力、资金支持力度、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及科技成果转化机制等方面,分析了当前高校科技成果转化面临的困境,提出了加强科研团队建设、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拓宽融资渠道、建立科技成果转化专项基金、实施产教科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完善科技成果转化工作流程及建立科学的科技成果收益分配机制等创新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战略 高校 科技成果转化 创新策略 自主创新能力 转化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