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0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小檗碱联合抗菌药对动物源大肠杆菌的体外抑菌效果研究
1
作者 黄慧 罗梦东 +5 位作者 娄飞 祁宇彤 裴亚玲 王晓琳 彭志锋 李利红 《中国畜牧兽医》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3471-3478,共8页
【目的】探究小檗碱与抗菌药联用对动物源大肠杆菌的体外抑菌作用效果。【方法】试验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分别测定小檗碱及抗菌药(恩诺沙星、环丙沙星、多西环素、氟苯尼考、黏菌素)对18株动物源大肠杆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通过棋盘稀... 【目的】探究小檗碱与抗菌药联用对动物源大肠杆菌的体外抑菌作用效果。【方法】试验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分别测定小檗碱及抗菌药(恩诺沙星、环丙沙星、多西环素、氟苯尼考、黏菌素)对18株动物源大肠杆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通过棋盘稀释法测定小檗碱与抗菌药联合作用的分级抑菌浓度指数(FICI);针对FICI≤0.50的药物联用组合,测定时间-杀菌曲线分析其抑菌动力学特点。【结果】18株大肠杆菌对恩诺沙星、环丙沙星、多西环素、氟苯尼考、黏菌素的耐药率分别为55.56%、55.56%、50.00%、88.89%和27.78%;小檗碱与恩诺沙星联用的FICI为0.31~2.00,协同率为33.33%;小檗碱与环丙沙星联用的FICI为0.31~2.00,协同率为27.78%;小檗碱与多西环素联用的FICI为0.50~1.00,协同率为27.78%;小檗碱与氟苯尼考联用的FICI为0.63~0.75,协同率为0;小檗碱与黏菌素联用的FICI为0.31~1.00,协同率为66.67%。时间-杀菌曲线显示,1/2 MIC小檗碱与1/2 MIC黏菌素联合作用于菌株E-01和E-06、1/2 MIC小檗碱与1/2 MIC恩诺沙星联合作用于菌株E-06、1/2 MIC小檗碱与1/2 MIC多西环素联合作用于菌株E-03,24 h内菌液浓度比单药作用时降低≥2 lg CFU/mL,呈现明显的协同作用。【结论】小檗碱与抗菌药联用对多数大肠杆菌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协同或相加作用,试验结果为兽医临床小檗碱与抗菌药联用增强抗菌药的作用效果研究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檗碱 抗菌药 最小抑菌浓度(mic) 分级抑制浓度指数(FICI)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宿主来源产气荚膜梭菌生物被膜形成前后药物敏感性分析
2
作者 吴莹 邵长军 刘文华 《动物医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8-42,共5页
为了检测5株不同宿主来源产气荚膜梭菌形成生物被膜能力及其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差异,首先用纸片扩散法药敏试验测定5株不同来源的产气荚膜梭菌对7种抗菌药物的敏感性;筛选高敏药物测定各菌株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利用结晶紫染色法检测... 为了检测5株不同宿主来源产气荚膜梭菌形成生物被膜能力及其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差异,首先用纸片扩散法药敏试验测定5株不同来源的产气荚膜梭菌对7种抗菌药物的敏感性;筛选高敏药物测定各菌株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利用结晶紫染色法检测不同来源产气荚膜梭菌生物被膜形成能力和高敏药物对生物被膜的抑制和清除能力。药敏结果显示,5株不同宿主来源产气荚膜梭菌均对氨苄西林高度敏感,对其余6种抗菌药物有不同程度耐药;氨苄西林对不同菌株的MIC值在0.031~2.000μg/mL之间;所有菌株均能生成生物被膜,但生物被膜生成能力有差异;不同菌株在各自4、2、1 MIC下生物被膜的生成受到不同程度抑制,而亚抑菌浓度的氨苄西林能刺激生物被膜的生成,氨苄西林对已经生成的生物被膜不能完全清除。结果表明,不同来源产气荚膜梭菌形成生物被膜前后对药物敏感性不同,可为产气荚膜梭菌的临床用药选择及使用剂量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气荚膜梭菌 生物被膜 最小抑菌浓度 耐药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果木姜子精油对黄曲霉菌和黑根霉菌的抑菌效果评价及活性成分解析
3
作者 吴小凤 杨昌贵 +3 位作者 周涛 张红霞 朱贵红 江维克 《贵州农业科学》 2025年第3期115-125,共11页
【目的】探明大果木姜子精油的抑菌防霉作用,解析其抑菌防霉物质基础,为开发大果木姜子精油的抑菌防霉作用奠定基础。【方法】以黄曲霉菌和黑根霉菌为供试菌,最小抑菌浓度和杀菌浓度为指标,评价大果木姜子精油的抑菌效果;以各供试菌抑... 【目的】探明大果木姜子精油的抑菌防霉作用,解析其抑菌防霉物质基础,为开发大果木姜子精油的抑菌防霉作用奠定基础。【方法】以黄曲霉菌和黑根霉菌为供试菌,最小抑菌浓度和杀菌浓度为指标,评价大果木姜子精油的抑菌效果;以各供试菌抑制率为指标,采用GC-MS法对该精油成分进行解析,利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和偏最小二乘法建立谱效关系模型进行分析。【结果】大果木姜子精油对黄曲霉菌的抑制率为44.68%~77.31%,最小抑菌浓度为10.0~20.0μL/mL;对黑根霉菌的抑制率为65.98%~100.00%,最小抑菌浓度为5.00~10.00μL/mL;谱-效关系分析表明,斯巴醇、左旋α-蒎烯、4-松油醇、八氢四甲基萘甲醇和石竹素是大果木姜子精油发挥抑菌作用的主要成分。【结论】大果木姜子精油对霉菌具有广谱的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果木姜子精油 抑菌作用 黄曲霉菌 黑根霉菌 最小抑菌浓度 谱效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肉汤微量稀释法对耐多药结核分枝杆菌敏感性检测的评价 被引量:1
4
作者 钟业腾 王洁莹 +3 位作者 陈灼霖 许玉妮 邱文华 裴华 《中国感染控制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840-846,共7页
目的评价肉汤微量稀释(BMD)法在耐多药结核分枝杆菌(MDR-MTB)敏感性检测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罗氏比例法和BMD法对海南省108株MDR-MTB及11株非MDR-MTB菌株进行药敏试验,并对两种药敏方法检测结果不一致菌株进行全基因组测序(WGS)。结... 目的评价肉汤微量稀释(BMD)法在耐多药结核分枝杆菌(MDR-MTB)敏感性检测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罗氏比例法和BMD法对海南省108株MDR-MTB及11株非MDR-MTB菌株进行药敏试验,并对两种药敏方法检测结果不一致菌株进行全基因组测序(WGS)。结果罗氏比例法和BMD法药敏结果平均判读时间分别为28.0、8.5 d。罗氏比例法检测异烟肼、利福平、乙胺丁醇、卡那霉素和卷曲霉素的耐药率高于BMD法(均P<0.001);BMD法检测丙硫异烟胺和对氨基水杨酸的耐药率高于罗氏比例法(均P<0.001)。以罗氏比例法药敏结果为金标准,BMD法检测耐药性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50.00%~100%、95.69%~100%,除EMB(87.39%)、INH(94.96%)外,BMD法检测其他药物的耐药性符合率均≥95%。罗氏比例法药敏结果与WGS总符合率为76.19%(32/42),BMD法药敏结果与WGS总符合率为23.81%(10/4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23.048,P<0.001)。两种药敏方法检测结果不一致的MTB共34株,罗氏比例法耐药+BMD法敏感的26株MTB中,22株(84.62%)相关耐药基因发生突变;罗氏比例法敏感+BMD法耐药的11株MTB中,5株(45.45%)相关耐药基因发生突变。结论BMD法是一种准确、快速的MDR-MTB敏感性检测方法,但仍需要进一步改进和优化,耐药性与相关耐药基因的突变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耐多药结核分枝杆菌 罗氏比例法 肉汤微量稀释法 最低抑菌浓度 药物敏感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株类芽孢杆菌的鉴定及抗菌活性探究
5
作者 陈利 黄升 +4 位作者 苏国旗 杨飞云 黄金秀 齐仁立 刘作华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499-1511,共13页
为了筛选产新型天然抗菌物质微生物,本研究利用共培养的方法筛选目的菌株;通过16S rDNA、生理生化性质和全基因组测序鉴定菌株种属;利用抗菌物质稳定性、菌株基因组次级代谢产物预测和最小抑菌浓度研究抗菌物质的生物学特性。从土壤中... 为了筛选产新型天然抗菌物质微生物,本研究利用共培养的方法筛选目的菌株;通过16S rDNA、生理生化性质和全基因组测序鉴定菌株种属;利用抗菌物质稳定性、菌株基因组次级代谢产物预测和最小抑菌浓度研究抗菌物质的生物学特性。从土壤中筛选了一株类芽孢杆菌Paenibacillus elgii CL-1,该菌所产抗菌物质具有广谱抗菌性能,且耐受过氧化氢酶、胃蛋白酶、胰蛋白酶、蛋白酶K和酸碱,高温不稳定;利用antiSMASH分析发现Paenibacillus elgii CL-1含有penisin和octapeptin C4等17种次级代谢产物基因簇;进一步的分析发现,通过高效液相色谱从该菌发酵液中分离纯化出的抗菌物质抗菌谱广,抗菌活性好,最小抑菌浓度值可达1μg/mL。通过质谱分析发现类芽孢杆菌Paenibacillus elgii CL-1能够产生抗菌谱广、稳定性好和抗菌活性强的抗菌物质pelgipeptin B。本研究为挖掘天然抗菌药物pelgipeptin B提供底盘菌株,为其研发和应用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类芽孢杆菌 天然抗菌物质 抗菌活性 最小抑菌浓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亚抑菌浓度抗菌药物影响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膜形成的研究进展
6
作者 张晓润 宋爽 +2 位作者 朱丽莹 王文静 陶臻 《中国感染控制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38-543,共6页
金黄色葡萄球菌(SA)是引起医院获得性感染的常见病原体之一,极易黏附在导管或植入物表面形成生物膜导致耐药性增加,给临床治疗带来极大挑战。近年研究表明,抗菌药物处于亚抑菌浓度时可影响SA生物膜形成。因此,本文阐述SA生物膜的形成过... 金黄色葡萄球菌(SA)是引起医院获得性感染的常见病原体之一,极易黏附在导管或植入物表面形成生物膜导致耐药性增加,给临床治疗带来极大挑战。近年研究表明,抗菌药物处于亚抑菌浓度时可影响SA生物膜形成。因此,本文阐述SA生物膜的形成过程及基因调控,不同抗菌药物在亚抑菌浓度下对SA生物膜形成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以期为有效控制及治疗SA生物膜相关感染提供一定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抑菌浓度 抗菌药物 金黄色葡萄球菌 生物膜形成 作用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郑州市13种常绿灌木及其主要挥发物抑菌效应研究
7
作者 原江琴 王翼飞 +4 位作者 汪安印 李朝梅 刘召强 贺丹 张曼 《林业调查规划》 2024年第1期125-132,共8页
为探究郑州市常绿灌木的抑菌能力,以十大功劳(Mahonia fortunei)、南天竹(Nandina domestica)等13种常见常绿灌木为试验材料,采用平板计数法测定抑菌率,选择癸醛、苯甲醛、β-蒎烯、柠檬烯、3-蒈烯5种叶片中主要的挥发物单体,以抑菌圈... 为探究郑州市常绿灌木的抑菌能力,以十大功劳(Mahonia fortunei)、南天竹(Nandina domestica)等13种常见常绿灌木为试验材料,采用平板计数法测定抑菌率,选择癸醛、苯甲醛、β-蒎烯、柠檬烯、3-蒈烯5种叶片中主要的挥发物单体,以抑菌圈直径、最小抑菌浓度和最小杀菌浓度为检测指标,研究不同挥发物单体的抑菌能力。结果表明,13种常绿灌木间抑菌率差异显著(P<0.05),同一植物碎叶的抑菌率大于相同质量的整叶,南天竹和海桐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抑制效果最好,对枯草芽孢杆菌和大肠杆菌抑制效果最好的均为南天竹;5种挥发物单体对供试菌株的抑制程度不同,苯甲醛的抑菌和杀菌效果最强,β-蒎烯最弱。在今后郑州市进行城市绿化时,可以选择南天竹等抑菌能力较强的树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郑州市 常绿灌木 挥发物 抑菌率 抑菌圈直径 最小抑菌浓度 最小杀菌浓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蒜蒜瓣中细菌多样性分析及抑菌剂筛选
8
作者 包佳亮 杜贺超 +2 位作者 李思雨 姚宏亮 蒋加进 《农产品加工》 2024年第7期76-81,84,共7页
微生物的生长会限制大蒜蒜瓣的贮藏期。通过分离纯化,结合菌落形态、菌体形态和PCR序列比对,分析大蒜蒜瓣中细菌多样性;测定抑菌圈直径、最小抑菌浓度和最小杀菌浓度,比较常用生物抑菌剂和化学防腐剂对大蒜蒜瓣中常见细菌的抑菌能力。... 微生物的生长会限制大蒜蒜瓣的贮藏期。通过分离纯化,结合菌落形态、菌体形态和PCR序列比对,分析大蒜蒜瓣中细菌多样性;测定抑菌圈直径、最小抑菌浓度和最小杀菌浓度,比较常用生物抑菌剂和化学防腐剂对大蒜蒜瓣中常见细菌的抑菌能力。结果表明,从大蒜蒜瓣中分离得到的菌株主要有水生拉恩菌、土生拉乌尔菌、表皮葡萄球菌、肠膜明串珠菌、乳酸明串珠菌、苏云金芽孢杆菌、成团泛菌、柠檬酸杆菌。生物抑菌剂肉桂醛和化学防腐剂双乙酸钠对4种指示菌(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土生拉乌尔菌和水生拉恩菌)的抑菌效果最好,肉桂醛和双乙酸钠联用对大蒜蒜瓣中菌落总数的抑菌率达到98.4%,对大肠菌群的抑菌率达到10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蒜蒜瓣 细菌多样性 生物抑菌剂 化学防腐剂 最小抑菌浓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BD3的衍生肽对犬皮肤源多药耐药菌的抑菌活性
9
作者 吴方溶 欧阳明瑜 +2 位作者 赵逸轩 王雨晴 胡长敏 《养殖与饲料》 2024年第7期20-25,共6页
[目的]筛选犬皮肤源多药耐药菌,同时基于犬防御素设计衍生肽并探究其抗菌作用。[方法]通过K-B药敏纸片法对临床分离的菌株进行筛选,随后以犬β-防御素3(cBD3)的氨基酸序列为模板,采用氨基酸替换的方式对序列进行设计,选取优化肽cBD3-AB... [目的]筛选犬皮肤源多药耐药菌,同时基于犬防御素设计衍生肽并探究其抗菌作用。[方法]通过K-B药敏纸片法对临床分离的菌株进行筛选,随后以犬β-防御素3(cBD3)的氨基酸序列为模板,采用氨基酸替换的方式对序列进行设计,选取优化肽cBD3-ABU进行化学合成,利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检测cBD3-ABU对多药耐药菌的抑菌活性。[结果]筛选获得8株犬皮肤源多药耐药菌;通过固相合成法获得纯度达95.61%的cBD3-ABU;cBD3对大肠杆菌、表皮葡萄球菌、伪中间型葡萄球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最小抑菌浓度分别为32、64、64、128μg/mL,高浓度cBD3-ABU对犬皮肤源大肠杆菌、表皮葡萄球菌、伪中间型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率分别为96.02%、81.85%、87.25%、98.91%。[结论]cBD3-ABU在体外具有良好的抑菌活性,具有进一步开发为治疗性药物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犬β防御素-3 多药耐药菌 最小抑菌浓度 抑菌活性 耐药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酮康唑-甲基-β-环糊精包合物的表征及抑菌活性研究
10
作者 徐淑凤 张志远 +2 位作者 马艳芝 聂结华 廖洁丹 《养殖与饲料》 2024年第5期17-22,共6页
[目的]为了提高低水溶性抗真菌药物酮康唑(ketoconazole,KCZ)的水溶性及抑菌活性,减少临床应用限制。[方法]采用饱和溶液法制备酮康唑-甲基-β-环糊精包合物,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检测其溶解度,通过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IR)法对其结构进... [目的]为了提高低水溶性抗真菌药物酮康唑(ketoconazole,KCZ)的水溶性及抑菌活性,减少临床应用限制。[方法]采用饱和溶液法制备酮康唑-甲基-β-环糊精包合物,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检测其溶解度,通过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IR)法对其结构进行表征,用纸片扩散法(K-B法)和最小抑菌浓度(MIC)方法对比检验酮康唑原药与酮康唑-甲基-β-环糊精包合物对白色假丝酵母菌的体外抗菌活性。[结果]通过甲基-β-环糊精包合,酮康唑在包合物中的水溶性比单一酮康唑增加了约2 941倍,通过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IR)法证实了有新物相形成。酮康唑原药的抑菌圈为(22.00±1.63) mm,酮康唑-甲基-β-环糊精包合物的抑菌圈则提升至(28.00±1.63) mm。最低抑菌浓度结果显示,酮康唑原药的最低抑菌浓度为(0.125±0.029)μg/mL,酮康唑-甲基-β-环糊精包合物的最低抑菌浓度为(0.062 5±0.015 0)μg/mL。[结论]酮康唑-甲基-β-环糊精包合物不仅没有破坏酮康唑原药对白色假丝酵母菌原有的抑菌能力,还提高了其抑菌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酮康唑 包合物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 药敏试验 最小抑菌浓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苍术挥发油的提取及其抑菌活性研究 被引量:61
11
作者 唐裕芳 张妙玲 +1 位作者 陶能国 刘华兵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588-594,共7页
采用水蒸气蒸馏法、微波萃取法和索氏提取法3种方法提取苍术挥发油。平板法涂布研究了3种苍术挥发油对3种细菌和4种真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滤纸片固相扩散法研究了苍术挥发油对供试菌体的抑菌活性。结果表明,3种方法提取的苍术挥发油... 采用水蒸气蒸馏法、微波萃取法和索氏提取法3种方法提取苍术挥发油。平板法涂布研究了3种苍术挥发油对3种细菌和4种真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滤纸片固相扩散法研究了苍术挥发油对供试菌体的抑菌活性。结果表明,3种方法提取的苍术挥发油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枯草芽孢杆菌、酵母、青霉、黑曲霉、黄曲霉的MIC分别为:水蒸气蒸馏法为5.00、150.00、150.00、5.00、5.00、5.00、20.00 mL/L;索氏提取法的为10.00、150.00、200.00、20.00、5.00、60.00、40.00 mL/L;微波萃取法的为10.00、150.00、150.00、20.00、20.00、20.00、20.00 mL/L。3种苍术挥发油对供试细菌和真菌都具有相当强的抑菌活性,且浓度越高效果越好。抑菌实验表明3种方法提取的苍术挥发油对金黄色葡萄球菌、酵母、青霉、黑曲霉、黄曲霉的抑菌圈直径都比对大肠杆菌、枯草芽孢杆菌的抑菌圈直径大。不同提取方法得到的苍术挥发油对同一种菌的最低抑制浓度和抑菌效果不相同,同一种方法提取的苍术挥发油对不同菌的最低抑制浓度和抑菌效果也不相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苍术 挥发油 水蒸气蒸馏法 微波萃取法 索氏提取法 最低抑制浓度 抑菌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丁香和肉桂挥发油的提取、主要成分测定及其抗菌活性研究 被引量:73
12
作者 李京晶 籍保平 +1 位作者 周峰 李博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8期64-68,共5页
本文采用水蒸汽蒸馏法提取丁香和肉桂的挥发油,并对所得挥发油主要成分进行气相测定,通过体外抗菌试验,比较了这两种挥发油及其主要成分和目前常用化学防腐剂苯甲酸钠和山梨酸钾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枯草芽孢杆菌、沙门氏菌和... 本文采用水蒸汽蒸馏法提取丁香和肉桂的挥发油,并对所得挥发油主要成分进行气相测定,通过体外抗菌试验,比较了这两种挥发油及其主要成分和目前常用化学防腐剂苯甲酸钠和山梨酸钾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枯草芽孢杆菌、沙门氏菌和志贺氏菌等5株食品中常见污染菌的抗菌作用。结果表明丁香油中丁香酚含量为78.1%,肉桂油中肉桂醛含量为86.8%;这两种挥发油及其主要成分丁香酚和肉桂醛的抗菌作用均强于两种化学防腐剂,其中肉桂油与其主要成分肉桂醛表现出的抗菌活性最强,最小抑菌浓度(MIC)为200~1600mg/L;仅为苯甲酸钠和山梨酸钾MIC(6400~25600mg/L)的1/64~1/16;丁香油及其主要成分丁香酚的抗菌活性次之,MIC为800~1600mg/L,相当于苯甲酸钠和山梨酸钾MIC的1/16~1/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挥发油 水蒸汽蒸馏 体外抗菌 mic 肉桂醛 丁香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载银沸石抗菌剂的制备及其抗菌性能 被引量:30
13
作者 王洪水 乔学亮 +3 位作者 王小健 陈建国 熊建裕 曹元成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40-43,共4页
本文通过离子交换法制备了抗菌性能良好的载银沸石抗菌剂,研究了制备工艺对抗菌剂载银量(CAg)及抗菌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AgNO,浓度对CAg的影响十分显著,随AgNO,浓度的增加CAg呈线性增加;反应温度对CAg也有较大影响,在50℃时... 本文通过离子交换法制备了抗菌性能良好的载银沸石抗菌剂,研究了制备工艺对抗菌剂载银量(CAg)及抗菌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AgNO,浓度对CAg的影响十分显著,随AgNO,浓度的增加CAg呈线性增加;反应温度对CAg也有较大影响,在50℃时CAg达到最大值;pH值和反应时间对CAg的影响不大,pH值从3增大到8,CAg仅增加0.21%,反应时间从1小时延长到8小时,CAg仅增加0.2%。制备工艺对抗菌性能的影响主要是由其对CAg的影响所引起的,增加体系的AgNO3浓度可明显提高抗菌剂的抗菌活性,pH值在3~8之间变化对抗菌性能没有明显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子交换 抗菌剂 载银沸石 最小抑菌浓度(mic)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芪提取物对细菌抑制作用的研究 被引量:31
14
作者 姚淑敏 池振明 段效辉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8期90-93,共4页
本文以黄芪作为研究对象,利用制得的黄芪提取物对多种细菌进行了抑菌活性实验,结果表明:黄芪提取物抑菌作用因菌种不同而最低抑菌浓度有所不同,大肠杆菌为7.5%、产气杆菌为8%、变形杆菌为4.5%、金黄色葡萄球菌为9.5%、沙门氏菌10%,其抑... 本文以黄芪作为研究对象,利用制得的黄芪提取物对多种细菌进行了抑菌活性实验,结果表明:黄芪提取物抑菌作用因菌种不同而最低抑菌浓度有所不同,大肠杆菌为7.5%、产气杆菌为8%、变形杆菌为4.5%、金黄色葡萄球菌为9.5%、沙门氏菌10%,其抑菌直径分别为:大肠杆菌8.6mm、产气杆菌8.1mm、变形杆菌8.2mm、金黄色葡萄球菌7.7mm、沙门氏菌8.4mm,表明对常见细菌有较好的抑制作用,其抑菌效果与时间有一定关系,在121℃湿热条件下20min后黄芪提取物抑菌效果基本不变,说明制得的黄芪提取物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此外,黄芪提取物抑菌浓度与时间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芪提取物 抑菌作用 最低抑菌浓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棘托竹荪子实体抑菌活性的研究 被引量:18
15
作者 卢惠妮 潘迎捷 +1 位作者 孙晓红 赵勇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5期120-123,共4页
以水为提取剂,对棘托竹荪子实体进行浸提,利用琼脂平板打孔法测定棘托竹荪子实体对大肠杆菌O157:H7、副溶血弧菌、单增李斯特菌、肠炎沙门氏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效果,并研究其对5种病原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热稳定性以及抑菌pH... 以水为提取剂,对棘托竹荪子实体进行浸提,利用琼脂平板打孔法测定棘托竹荪子实体对大肠杆菌O157:H7、副溶血弧菌、单增李斯特菌、肠炎沙门氏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效果,并研究其对5种病原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热稳定性以及抑菌pH值范围。结果表明,棘托竹荪子实体的浸提液对副溶血弧菌抑制作用最好,其次是单增李斯特菌、大肠杆菌O157,对肠炎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抑制效果最差;棘托竹荪子实体的浸提液最低抑菌浓度小,抑菌pH值范围广而且热稳定性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棘托竹荪 子实体 抑菌作用 最低抑菌浓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姜挥发油抑菌活性研究 被引量:26
16
作者 刘瑜 张卫明 +2 位作者 单承莺 刘艳 姜洪芳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88-90,共3页
应用水蒸汽蒸馏法提取全姜挥发油、去皮姜挥发油和姜皮挥发油,通过体外抗菌实验,比较了这3种挥发油与常用食品防腐剂山梨酸钾对6种常见细菌和霉菌的抑菌活性。结果表明,3种挥发油对6种常见菌表现出不同的抑制活性,其抑制作用由强到弱依... 应用水蒸汽蒸馏法提取全姜挥发油、去皮姜挥发油和姜皮挥发油,通过体外抗菌实验,比较了这3种挥发油与常用食品防腐剂山梨酸钾对6种常见细菌和霉菌的抑菌活性。结果表明,3种挥发油对6种常见菌表现出不同的抑制活性,其抑制作用由强到弱依次为姜皮挥发油、全姜挥发油、去皮姜挥发油。3种挥发油的抑菌作用都强于相同浓度的山梨酸钾水溶液。由此可见,生姜挥发油在天然防腐剂开发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姜 挥发油 抑菌活性 最低抑菌浓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仿刺参水溶性海参皂苷的分离制备及抗真菌活性的研究 被引量:26
17
作者 丛日山 袁文鹏 +4 位作者 樊廷俊 郭瑞超 宣昭 张春阳 蔡慧坤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959-964,共6页
利用海洋生物资源进行天然抗真菌新药的开发,从冻干海参加工废液中提取了水溶性海参皂苷,并对其抗真菌活性进行了研究。采用大孔吸附树脂法提取水溶性海参皂苷,经Libermann Burchard反应等对提取物的性质进行鉴定后,利用管碟法对所... 利用海洋生物资源进行天然抗真菌新药的开发,从冻干海参加工废液中提取了水溶性海参皂苷,并对其抗真菌活性进行了研究。采用大孔吸附树脂法提取水溶性海参皂苷,经Libermann Burchard反应等对提取物的性质进行鉴定后,利用管碟法对所得提取物的抗菌活性进行了测定,并利用琼脂稀释法测定了所得水溶性海参皂苷对6株供试真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提取物在Molish反应、沉淀反应和泡沫实验中均为阳性,说明提取物中确含有皂苷类成分;在Libermann Burchard反应中,液体的颜色处在红色与紫色之间,显示提取物可能是1种三萜类皂苷。水溶性海参皂苷对6株供试真菌均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且在浓度为0.5~4mg/mL的范围内,其抑菌活性与所用浓度之间呈明显的正相关性;在浓度为4mg/mL时,水溶性海参皂苷对6株供试真菌抑制活性的大小依次为裂殖酵母菌、啤酒酵母菌、白色念珠菌、葡萄炭疽病原菌、黄瓜枯萎病原菌和黑曲霉,海参皂苷对6株真菌的MIC值依次分别为0.002,0.016,0.063,0.063,0.125.0.250mg/m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仿刺参 水溶性海参皂苷 三萜类皂苷 抗真菌活性 最低抑菌浓度(mic)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泰宁等7种抗菌药物对临床常见致病菌抗菌活性的比较 被引量:13
18
作者 王睿 陈迁 +3 位作者 陈孟莉 吴坚 祝勇梅 刘桂兰 《中国抗生素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5期356-362,共7页
用琼脂平板稀释法测定泰宁等7种抗菌药物对5种215株临床常见致病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井统计敏感率。结果表明7种抗菌药物对大多数受试菌均显示较高的抗菌活性,其中泰宁的抗菌活性最强。金葡球菌、变形杆菌、大肠埃希氏... 用琼脂平板稀释法测定泰宁等7种抗菌药物对5种215株临床常见致病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井统计敏感率。结果表明7种抗菌药物对大多数受试菌均显示较高的抗菌活性,其中泰宁的抗菌活性最强。金葡球菌、变形杆菌、大肠埃希氏菌、肺炎克雷白氏菌对泰宁的敏感率达97.6~100%;绿脓假单胞菌17.02%耐药,绿脓假单胞菌4.26~12.77%和肺炎克雷白氏菌1株对泰宁和其他抗菌药物呈现部分交叉耐药性,而CPLX与其他抗菌药物对不同受试菌呈现2.38~19.05%的交叉耐药率。该结果提示对其他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耐药的致病引起的严重感染,可考虑选用泰宁,但CPLX的选用还应根据药敏试验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泰宁 最低抑菌浓度 交叉耐药性 环丙沙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枯草芽孢杆菌抗菌脂肽对嗜水气单胞菌抑菌效果 被引量:20
19
作者 杨丽莉 吕凤霞 +3 位作者 别小妹 何义进 王恬 陆兆新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93-198,共6页
为了研究Bacillus subtilis fmbJ产生的抗菌脂肽对嗜水气单胞菌的抑菌效果,采用抑菌圈法测定抗菌脂肽对嗜水气单胞菌的最小抑菌质量浓度(MIC)和最小杀菌质量浓度(MBC),并从其对嗜水气单胞菌形态结构、膜通透性来探讨其抗菌作用。结果表... 为了研究Bacillus subtilis fmbJ产生的抗菌脂肽对嗜水气单胞菌的抑菌效果,采用抑菌圈法测定抗菌脂肽对嗜水气单胞菌的最小抑菌质量浓度(MIC)和最小杀菌质量浓度(MBC),并从其对嗜水气单胞菌形态结构、膜通透性来探讨其抗菌作用。结果表明,嗜水气单胞菌对枯草芽孢杆菌抗菌脂肽具有较高的敏感性,最小抑菌质量浓度(MIC)为20μg/mL,最小杀菌质量浓度(MBC)为32μg/mL;该抗菌脂肽导致嗜水气单胞菌细胞膜通透性增加,使细胞内一些离子以及大分子的蛋白质和核酸泄漏到细胞外,从而引起细胞的死亡;显微结构影响的研究表明,该抗菌脂肽还可以造成嗜水气单胞菌细胞壁缺失、鞭毛散失、胞内物质模糊不清等现象,抑菌效果较明显,可用于嗜水气单胞菌感染引起的水生动物疾病预防和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菌脂肽 嗜水气单胞菌 最小抑菌质量浓度 最小杀菌质量浓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麝香草酚抑菌活性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17
20
作者 王娣 谢海伟 +4 位作者 曹珂珂 柯春林 钱时权 石亚中 任茂生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4期96-99,共4页
采用滤纸片法和扩散法,研究不同浓度的麝香草酚对食品中常见10种污染菌的体外抑菌作用,并对其抑菌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表明,麝香草酚对细菌、酵母和霉菌均有一定抑制作用。经测定,麝香草酚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杆菌、大... 采用滤纸片法和扩散法,研究不同浓度的麝香草酚对食品中常见10种污染菌的体外抑菌作用,并对其抑菌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表明,麝香草酚对细菌、酵母和霉菌均有一定抑制作用。经测定,麝香草酚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杆菌、大肠杆菌、变形杆菌、保加利亚乳杆菌、嗜热乳酸链球菌、异常汉逊氏酵母、酿酒酵母、黑曲霉、黄曲霉的最低抑菌浓度分别为10、20、20、40、40、40、80、40、80、160μg/mL。抑菌影响因素研究表明,吐温-80和有机氮(BSA)能明显消弱麝香草酚的抑菌能力;低pH则会明显增强麝香草酚的抑菌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麝香草酚 抑菌活性 最低抑菌浓度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