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0407号台风“蒲公英”路径突然北折的原因分析 被引量:12
1
作者 高珊 何小宁 凌士兵 《台湾海峡》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448-454,共7页
本文主要从天气学的角度分析0407号台风“蒲公英”在巴士海峡上空突然北折 的原因,发现双台风相互作用牵制了“蒲公英”,增加了台风路径北折的突然性,而其 南侧高压环流的发展对台风路径北折有决定性作用.扩大传统中双台风发生作用的 ... 本文主要从天气学的角度分析0407号台风“蒲公英”在巴士海峡上空突然北折 的原因,发现双台风相互作用牵制了“蒲公英”,增加了台风路径北折的突然性,而其 南侧高压环流的发展对台风路径北折有决定性作用.扩大传统中双台风发生作用的 距离,将两个台风之间可以直接、半直接或间接作用的概念引入日常预报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象学 突然北折 双台风 相互作用 南侧高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大尺度环流确定2006年南海夏季风爆发日期 被引量:12
2
作者 郑彬 林爱兰 +1 位作者 谷德军 李春晖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690-696,共7页
南海夏季风爆发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南海地区西南风的突然增强和降水的明显增多,往往采用南海地区低层平均风场和(或)对流强度来判别南海夏季风的爆发日期。这种方法在大多数的年份是适用的,但是2006年由于0601号台风"珍珠"的介... 南海夏季风爆发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南海地区西南风的突然增强和降水的明显增多,往往采用南海地区低层平均风场和(或)对流强度来判别南海夏季风的爆发日期。这种方法在大多数的年份是适用的,但是2006年由于0601号台风"珍珠"的介入,利用南海地区的区域指标来确定南海夏季风的爆发日期就略显不足。要解决以上的问题,必须从更大尺度上去想办法。利用经圈和纬圈环流可以较好地确定2006年南海夏季风的爆发日期。分析结果表明2006年南海夏季风爆发于5月16日(第4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气学 南海夏季风 环流 爆发 台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集合预报及其在中期天气预报中的应用 被引量:17
3
作者 李小泉 刘金达 汪迎辉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8期3-9,共7页
作者概述了集合预报的基本概念,集合预报在中期天气预报中的意义与作用,现有的主要集合预报产品以及集合预报在美国国家气象中心和欧洲中期天气预报的业务运行。简要介绍了我国国家气象中心在动力延伸预报和集合预报方面的试验研究情况。
关键词 集合预报 集合预报产品 天气预报 中期天气预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3年夏季我国南方大旱天气学背景分析 被引量:14
4
作者 郭锐 智协飞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234-241,共8页
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我国南方25个测站逐日降水量资料,分析了2003年我国南方夏季降水异常与春季、夏季高空环流场和温度场异常的关系。结果表明,2003年夏季西太平洋副高异常偏西、偏北,控制了长江以南大部分地区,这是造成夏... 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我国南方25个测站逐日降水量资料,分析了2003年我国南方夏季降水异常与春季、夏季高空环流场和温度场异常的关系。结果表明,2003年夏季西太平洋副高异常偏西、偏北,控制了长江以南大部分地区,这是造成夏季少雨的主要原因。夏季南亚高压异常强大东伸,对西太平洋副高的西伸加强起着一个动力引导作用。西太平洋副高与南亚高压重叠区域对应主要干旱区域。此外,我国南方夏季降水与100hPa温度场存在1~2个月滞后相关美系.前期欧亚大陆中高纬地区100hPa温度场异常可以作为长江以南地区旱涝的预报因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 南亚高压 副热带高压 环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台风影响南海上层环流的统计分析研究 被引量:3
5
作者 王银霞 隋俊鹏 +4 位作者 曾纪胜 孙玉超 田松 李子牛 王兆宇 《海洋预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5-20,共6页
利用温州台风网台风信息以及卫星遥感海表风场数据,研究了南海上层环流对台风的响应特征。合成分析发现,台风以Ekman输运的形式,能够诱发上层海洋十几厘米每秒的流速变化,并且主要集中在南海东部海盆。虽然台风引起的上层环流异常比较小... 利用温州台风网台风信息以及卫星遥感海表风场数据,研究了南海上层环流对台风的响应特征。合成分析发现,台风以Ekman输运的形式,能够诱发上层海洋十几厘米每秒的流速变化,并且主要集中在南海东部海盆。虽然台风引起的上层环流异常比较小,但是其方差非常显著。另一方面台风通过Ekman抽吸,引发上层海洋垂向运动异常,并且能够诱发强烈的等效混合。基于历史温盐数据发现,这种强的等效混合主要分布在吕宋海峡以西、越南以东以及台湾海峡,并且能够达到10^-3 m^2/s的量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风 南海 上层环流 EKMAN抽吸 混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夏季贝加尔湖南侧环流异常的前兆信号 被引量:2
6
作者 王妍 谭桂容 卢明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758-766,共9页
利用1978—2012年NCEP/NCAR逐月再分析资料,对夏季贝加尔湖南侧环流异常的前兆信号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前期冬季印度尼西亚到西太平洋地区对流与夏季贝加尔湖南侧反气旋式环流异常存在一致的变化,为预测夏季贝加尔湖南侧环流异常的前兆... 利用1978—2012年NCEP/NCAR逐月再分析资料,对夏季贝加尔湖南侧环流异常的前兆信号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前期冬季印度尼西亚到西太平洋地区对流与夏季贝加尔湖南侧反气旋式环流异常存在一致的变化,为预测夏季贝加尔湖南侧环流异常的前兆信号之一。即当前期冬季印度尼西亚到西太平洋地区对流活动偏强时,夏季对流区北抬至青藏高原西侧,进而有利于贝加尔湖南侧反气旋式环流异常的发生和维持。但是,进一步研究表明,夏季西印度洋对流活动异常将干扰青藏高原及其西侧的对流上升运动对贝加尔湖环流的影响。当夏季西印度洋对流偏强时,前期冬季印度尼西亚到西太平洋对流和夏季青藏高原西侧对流变化表现出不一致。偏强的西印度洋对流将干扰青藏高原及其西侧的对流上升运动对贝加尔湖环流的影响,进而不利于贝加尔湖南侧反气旋式环流异常的形成。当夏季西印度洋对流异常弱时,前期冬季印度尼西亚到西太平洋地区的对流可能引起夏季贝加尔湖南侧环流异常,两者呈现一致的变化;但当夏季西印度洋对流强盛时,将可能改变上述两者的变化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贝加尔湖南侧反气旋式环流异常 印度尼西亚到西太平洋对流 青藏高原西侧对流 西印度洋对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夏季南亚高压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16
7
作者 冯琬 范广洲 +3 位作者 朱丽华 胡德强 周定文 张永莉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963-970,共8页
利用1951—2010年NCEP/NCAR再分析月平均资料研究夏季南亚高压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简称西太副高)的相关性。结果发现,夏季南亚高压与西太副高的联系密切,年际尺度上强度指数之间的显著正相关关系相对稳定,两者同时偏强(简称同强)与同... 利用1951—2010年NCEP/NCAR再分析月平均资料研究夏季南亚高压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简称西太副高)的相关性。结果发现,夏季南亚高压与西太副高的联系密切,年际尺度上强度指数之间的显著正相关关系相对稳定,两者同时偏强(简称同强)与同时偏弱(简称同弱)的模态超过70%。当南亚高压与西太副高同强(同弱)时,西风急流偏强(偏弱),高纬度地区大气环流呈经向(纬向)型,太平洋EAP遥相关为正(负)位相。贯穿对流层中上层的中纬度纬向西风与高压强度异常有密切的联系,西风急流可作为中纬度地区连接两者作用的纽带。青藏高原与太平洋地区对流层的温度差异分布对当地的环流系统造成很大影响,高原热力异常和海温异常联系着高压系统的演变。南亚高压、西太副高的异常影响了整体东亚大气环流的配置,是了解不同纬度系统相互作用的又一着眼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学 统计特征 大气环流 南亚高压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南方冬季降水与前期暖池热含量异常的关系及可能机制 被引量:7
8
作者 任倩 何金海 +1 位作者 祁莉 张文君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568-1578,共11页
利用日本气象厅提供的历史海温资料、美国NCEP/NCAR再分析资料、Hadley环流中心逐月海表温度资料以及1979-2010年中国冬季降水观测资料探讨了中国南方地区(华南)降水与前期暖池热含量异常的关系,并对可能的过程和影响机制进行了分析。... 利用日本气象厅提供的历史海温资料、美国NCEP/NCAR再分析资料、Hadley环流中心逐月海表温度资料以及1979-2010年中国冬季降水观测资料探讨了中国南方地区(华南)降水与前期暖池热含量异常的关系,并对可能的过程和影响机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华南地区冬季降水与前期暖池关键区热含量有密切的负相关关系,前期6-7月暖池关键区(6.5°N-11.5°N,160.5°E-172.5°E)0~200 m热含量异常可以作为预测冬季降水的前兆信号。冷水年与暖水年合成的冬季大气环流差值场(冷水年减去暖水年)以及反号的暖池热含量指数回归的冬季大气环流场具有高度的相似性,发现东亚沿岸500 h Pa上存在一个异常遥相关波列,华南地区位于异常低值区,850 h Pa上受气旋性环流控制,高空辐散;菲律宾附近存在异常反气旋性环流,该反气旋显著加强了冷水年向华南地区的水汽输送,这种环流形势表明冷(暖)水年冬季降水偏多(少)。在前期夏季的海温、风场差值场和回归场上,北半球近赤道地区存在异常强西风,从而导致关键区西侧(东侧)有冷(暖)海表温度异常变化,在秋季末期冷海温异常的西侧形成了中心位于菲律宾附近的异常反气旋,该反气旋在冬季强度增强,其西北侧异常增强的暖湿气流向华南地区输送水汽;同时,中东太平洋暖海温异常激发的异常Walker环流在赤道西太平洋辐散下沉,进而加强菲律宾异常反气旋和华南地区的辐合上升运动。正是上述过程和机制,导致了关键区冷(暖)水年华南地区冬季降水偏多(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太平洋暖池关键区 热含量 华南冬季降水 菲律宾反气旋 WALKER环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台风生成前48h环流特征及热力与动力条件 被引量:14
9
作者 高拴柱 张胜军 +1 位作者 吕心艳 魏凤英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272-288,共17页
利用1979—2019年4—11月中国气象局上海台风研究所热带气旋最佳路径资料和静止卫星红外云图资料,筛选出189例南海台风,结合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1°×1°再分析资料,分析南海台风生成前48 h至生成时刻的天气环流和动力、... 利用1979—2019年4—11月中国气象局上海台风研究所热带气旋最佳路径资料和静止卫星红外云图资料,筛选出189例南海台风,结合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1°×1°再分析资料,分析南海台风生成前48 h至生成时刻的天气环流和动力、热力条件。结果表明:南海台风生成于热带洋面大范围的高海表温度、高水汽含量和高不稳定层结区,其生成前的主要环境背景环流是赤道辐合带、西南季风或东风波等;台风生成前扰动中心常常处于其北侧风切变小而南侧风切变大的过渡带中,少数扰动中心倾向于风切变小值中心附近,风切变与扰动的发展之间无显著相关;扰动中心一般与垂直涡度中心重合,垂直涡度中心是表征扰动自身强弱的物理量,但垂直涡度自身的大小与未来扰动发展趋势关系不明显,而Okubo-Weiss(OW)指数则对于扰动的发展以及扰动位置确定有较好的指示意义;在扰动发展过程中,扰动中心附近存在一个贯穿整个对流层的位涡柱,低层扰动部分与位涡柱中的中低层位涡相互作用,有利于扰动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台风 台风生成 环流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5年6月南海北部陆坡气旋-反气旋涡对陆坡水文和环流影响的观测 被引量:4
10
作者 陈钟为 杨成浩 +1 位作者 许东峰 徐鸣泉 《海洋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0-19,共10页
利用2015年6月南海北部现场观测的水文数据,结合卫星高度计资料,分析了2015年6月13日—28日南海北部陆坡在气旋涡-反气旋涡的双涡结构影响下的水文和环流特征。结果表明,2015年6月南海北部陆坡调查海区表层50m以浅盐度存在NE—SW向低盐... 利用2015年6月南海北部现场观测的水文数据,结合卫星高度计资料,分析了2015年6月13日—28日南海北部陆坡在气旋涡-反气旋涡的双涡结构影响下的水文和环流特征。结果表明,2015年6月南海北部陆坡调查海区表层50m以浅盐度存在NE—SW向低盐区,表层盐度最小值低于32,这表明南海北部陆坡存在跨陆架海水输送。在观测期间,南海北部陆坡调查海区受气旋涡和反气旋涡双涡结构影响,使得南海北部陆坡表层100m以浅存在跨陆坡流,流速最大值出现在两涡交汇区域。此外,通过潜标连续海流资料,发现南海北部陆坡环流呈现了"深入浅出"(100m以深层为向岸的入侵、以浅层为离岸的出流)的"两层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北部 陆坡 环流 气旋涡-反气旋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次200hPa辐散环流演变与海洋天气系统变化关系的分析
11
作者 孙世刚 喻世华 《海洋预报》 北大核心 1997年第1期37-43,共7页
本文分析了1980年7月17~28日逐日200hPa辐散环流的变化过程。讨论了辐散环流变化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台风活跃与中断、南海赤道反气旋形成与消失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 辐散环流 副热带高压 台风 气旋 海洋 天气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台风登陆前华南地区降水日变化特征分析 被引量:5
12
作者 李卓 黎伟标 张奡褀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26-37,共12页
文章采用1998—2017年间日本气象厅(Japan Meteorological Agency, JMA)台风最佳路径、热带测雨卫星(tropical rainfall measuring mission, TRMM)逐3小时降水及日本55年再分析(Japanese 55-year reanalysis, JRA-55)逐6小时数据,针对... 文章采用1998—2017年间日本气象厅(Japan Meteorological Agency, JMA)台风最佳路径、热带测雨卫星(tropical rainfall measuring mission, TRMM)逐3小时降水及日本55年再分析(Japanese 55-year reanalysis, JRA-55)逐6小时数据,针对起源于西北太平洋、移动路径位于台湾岛以南且台风最外围第一波螺旋雨带经过华南地区的台风,将符合上述条件的台风筛选出来后,由卫星云图和TRMM降水资料判断出台风第一波螺旋雨带到达华南地区的日期,并分析雨带到达之前台风对该地区日降水的影响,以此探索台风登陆前外围环境场对华南地区降水日变化的影响规律及机理。结果表明,在台风临近华南地区期间,一方面台风外围气流会向该地区输送水汽促进该地区降水,另一方面华南地区在台风外围辐散场下沉气流的影响下降水受到抑制。当前者作用大于后者时,华南地区降水增强,此情形下华南地区大气不稳定极值时间多发生于午后,午后降水明显,对应的台风多发生于7、8月份,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偏东,有利于台风北移,台风第一波雨带到达华南地区时台风中心距华南沿海较近;反之,华南地区降水减小,大气层结较稳定,夜间至清晨出现因辐射冷却导致的层云降水峰值,对应的台风多出现于9、10月份,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伸,不利于台风向北发展,台风第一波雨带到达华南地区时台风中心距华南沿海较远。文章结果有望提高对台风登陆前的外围环流场影响沿海地区云和降水过程的规律性认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南 台风 降水日变化 台风登陆前 外围环境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盐致环流对台风降水的响应特征分析
13
作者 刘娜 王桂华 +1 位作者 巩远发 刘磊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13-21,共9页
本文采用多源卫星遥感数据通过统计分析的方法研究了 17 年间(2000-2016年)南海夏季(6-9月)台风对该海域降水、淡水通量的贡献及其可能导致的环流异常。主要结论如下: 1)台风是南海中北部降水的重要影响因子,可导致日平均降水量增加 12... 本文采用多源卫星遥感数据通过统计分析的方法研究了 17 年间(2000-2016年)南海夏季(6-9月)台风对该海域降水、淡水通量的贡献及其可能导致的环流异常。主要结论如下: 1)台风是南海中北部降水的重要影响因子,可导致日平均降水量增加 12mm,约占南海夏季日平均降水(25mm d 1)的一半,且西北太平洋台风和南海“土台风”产生的降水分布存在显著的区域和强度差异;2)夏季,南海由淡水通量引起的盐致环流表现为以海南岛东南部海域为中心的弱气旋式,其流量量级约为 0.15Sv,约占同期风生环流流量(约为 1.5Sv)的 10%;3)夏季,台风带来的降水使得南海中北部的气旋式盐致环流增强,且西北太平洋台风降水导致的淡水通量变化引起的盐致环流强度要强于南海“土台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风 淡水通量 盐致环流 南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盛夏南海的水文与环流特征:2000年8月航次再探
14
作者 李立 许金电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12,共12页
在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的支持下,2000年8月在南海组织了1次多船同步海洋学调查,是迄今为止盛夏期间唯一一次全海盆准同步水文观测。航次间遭遇的多种困难虽被及时化解,然而观测数据的质量已受影响。此前虽已有若干相关研究发表,但... 在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的支持下,2000年8月在南海组织了1次多船同步海洋学调查,是迄今为止盛夏期间唯一一次全海盆准同步水文观测。航次间遭遇的多种困难虽被及时化解,然而观测数据的质量已受影响。此前虽已有若干相关研究发表,但未见对观测数据进行质量控制和全面的分析。本文在对CTD和ADCP原始数据仔细校正的基础上,分析和讨论了盛夏期间南海海盆的水文和环流特征,冀留下尽可能完整的记录。分析表明,盛夏期间以海盆SW−NE向轴线为界,南海展现出不同的物理特征。轴线东南受季节性反气旋环流控制,其中次海盆尺度的南沙反气旋环流尤其强大;轴线西北则受各种中尺度现象支配,未见明显的大尺度环流结构。研究证实南沙反气旋环流的水平尺度超过400 km,垂直尺度达近千米,最大流速近1 m/s,是夏季南海最突出的环流特征,但发现其位置和强度存在显著的年际变化。研究并发现,不同于以往的认识,观测期间民都洛海峡交换呈“三明治”结构,表明随强迫条件变化,民都洛海峡交换可出现不同模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 夏季环流 南沙反气旋环流 民都洛海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