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67篇文章
< 1 2 4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类同种自身抗体的检测及输血策略探讨
1
作者 张慧 郑皆炜 +4 位作者 金沙 沈伟 李珊珊 程晓文 向东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168-1172,共5页
目的:探讨类同种自身抗体(简称类抗体)的血清学检测及输血治疗,为该类患者输血策略的适宜制定提供参考。方法:对产生类抗体的两例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AIHA)患者进行详细的血清学实验包括ABO血型鉴定、Rh分型、抗体特异性鉴定、溶血相... 目的:探讨类同种自身抗体(简称类抗体)的血清学检测及输血治疗,为该类患者输血策略的适宜制定提供参考。方法:对产生类抗体的两例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AIHA)患者进行详细的血清学实验包括ABO血型鉴定、Rh分型、抗体特异性鉴定、溶血相关指标分析,同时对1977-2024年国内外类抗体相关输血治疗的文献进行回顾总结。结果:患者1血型AB型、CCDee型,检出类抗-e抗体,两次交叉配血均选择反应凝集较弱的AB型e抗原阴性红细胞输注,血红蛋白由48 g/L上升至91 g/L,输血效果显著;患者2血型O型、CcDee型,检出类抗-c抗体,患者入院后诊断为AIHA即行激素治疗,住院期间未输注血制品,溶血情况逐渐缓解。结论:产生类抗体患者输血需严格把握输血指征,非必要不输注,必须输血时需选取对应抗原阴性红细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类抗体 输血策略 抗原阴性红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肾移植术后慢性活动性抗体介导的排斥反应预后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2
作者 惠宇 蒋昊 +6 位作者 周政 胡林昆 王亮良 潘浩 魏雪栋 黄玉华 侯建全 《器官移植》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65-573,共9页
目的探讨影响肾移植术后慢性活动性抗体介导排斥反应(caAMR)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61例进行移植肾穿刺活组织检查(活检)并确诊为caAMR患者的资料,根据是否合并急性T细胞介导的排斥反应(TCMR)分为caAMR组(41例)和caAMR+TCMR... 目的探讨影响肾移植术后慢性活动性抗体介导排斥反应(caAMR)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61例进行移植肾穿刺活组织检查(活检)并确诊为caAMR患者的资料,根据是否合并急性T细胞介导的排斥反应(TCMR)分为caAMR组(41例)和caAMR+TCMR组(20例),随访3年。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活检时24 h尿蛋白和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在预测移植物丢失中的价值。应用LASSO-Cox回归模型分析影响caAMR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应用Spearman等级相关矩阵分析比较分组、结局和Banff评分之间的相关性。采用Kaplan-Meier法分析各亚组移植肾存活率。结果caAMR组和caAMR+TCMR组3年移植肾存活率分别为83%和79%,活检时eGFR和24 h尿蛋白预测3年移植肾丢失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3[95%可信区间(CI)0.70~0.97]和0.78(95%CI 0.61~0.96)。LASSO-Cox回归分析及Kaplan-Meier法显示eGFR≤25.23 mL/(min·1.73 m^(2))及主要供者特异性抗体(DSA)为人类白细胞抗原(HLA)Ⅰ类可能是影响移植肾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风险比分别为7.67(95%CI 2.18~27.02)和5.13(95%CI 1.33~19.80)。Banff慢性病变指标肾间质纤维化和肾小管萎缩之间存在强相关性(P<0.05)。结论活检时主要DSA为HLAⅠ类以及eGFR≤25.23mL/(min·1.73m^(2))可能是影响caAMR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移植 慢性排斥反应 抗体介导的排斥反应 T细胞介导的排斥反应 供者特异性抗体 人类白细胞抗原 估算肾小球滤过率 移植肾丢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洲猪瘟病毒D205R蛋白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和抗原表位鉴定
3
作者 林志钊 赵燕燕 +6 位作者 任豪杰 史赛燕 韩世充 何文瑞 万博 张雨杭 张改平 《河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24-130,共7页
非洲猪瘟(ASF)是一种致命的传染病,迄今为止,还没有开发出有效的疫苗或药物用于预防或控制ASF。为提供诊断非洲猪瘟病毒(ASFV)的重要材料,利用大肠杆菌系统表达ASFV重组D205R蛋白,制备D205R蛋白的单克隆抗体(mAb),鉴定mAb识别的抗原表... 非洲猪瘟(ASF)是一种致命的传染病,迄今为止,还没有开发出有效的疫苗或药物用于预防或控制ASF。为提供诊断非洲猪瘟病毒(ASFV)的重要材料,利用大肠杆菌系统表达ASFV重组D205R蛋白,制备D205R蛋白的单克隆抗体(mAb),鉴定mAb识别的抗原表位。结果显示,成功构建pET32a-D205R表达质粒,并纯化大小约为44 ku的重组D205R蛋白。蛋白质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检测结果表明,重组D205R蛋白与ASFV阳性血清发生特异性反应,有良好的免疫原性。利用杂交瘤细胞融合、筛选的方法,得到mAb 19A5。Western blot和间接免疫荧光试验(IFA)检测结果表明,mAb 19A5能特异性识别真核表达的重组D205R蛋白,并能检测到野生型D205R蛋白。用丙氨酸扫描法鉴定出167-SDPPVVWLGGRPGD-180是mAb 19A5的抗原表位,S167、W173、L174、G175、P178和D180是与mAb19A5结合的关键氨基酸。保守性和结构分析表明,抗原表位高度保守,且位于蛋白质表面,是线性表位。综上,成功制备mAb 19A5,并鉴定了mAb 19A5识别的抗原表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洲猪瘟病毒 D205R蛋白 单克隆抗体 抗原表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传染性胰腺坏死病毒VP2蛋白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应用
4
作者 吴敏 邵轶智 +2 位作者 卢彤岩 赵景壮 徐黎明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75-584,共10页
为了建立传染性胰腺坏死病毒(infectious pancreatic necrosis virus,IPNV)快速诊断方法,通过对IPNV病毒VP2蛋白进行抗原表位预测,筛选出抗原性强、保守性好,且位于蛋白表面第178~191位和第380~393位的两个肽段,分别制备了针对VP2蛋白... 为了建立传染性胰腺坏死病毒(infectious pancreatic necrosis virus,IPNV)快速诊断方法,通过对IPNV病毒VP2蛋白进行抗原表位预测,筛选出抗原性强、保守性好,且位于蛋白表面第178~191位和第380~393位的两个肽段,分别制备了针对VP2蛋白的单克隆抗体VP2-178抗体和VP2-380抗体;对纯化后的抗体进行HRP标记,建立了针对IPNV病毒VP2蛋白的抗原捕获ELISA检测方法。结果表明:捕获抗体为VP2-178抗体,其最佳工作浓度为0.5μg/孔;检测抗体为VP2-380抗体,最佳稀释度为1∶2000;经检测条件优化后,该ELISA方法能够检测国内流行的1型和5型IPNV毒株,但与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毒、鲤春病毒血症病毒及病毒性出血性败血症病毒均无反应,表明该方法广谱性好、特异性强;灵敏度试验结果显示,该方法对IPNV的最低检测限为62.5 TCID_(50)/mL;重复性结果显示,批内和批间重复性变异系数均小于7%;利用本研究建立的抗原捕获ELISA检测方法与国标方法同时对40份临床样品进行检测,结果显示两者符合率为100%。本研究建立的ELISA检测方法可为IPNV的临床快速诊断提供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染性胰腺坏死病毒 抗原表位 单克隆抗体 抗原捕获ELIS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促进急性髓系白血病细胞抗原呈递功能的药物筛选
5
作者 杨晓颖 唐博 +6 位作者 刘绘绘 解伟伟 谢双莲 王文琼 王津 赵珊 董玉君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305-1311,共7页
目的:筛选有促进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细胞抗原加工呈递作用的抗血液肿瘤药物。方法:合成能特异性识别由HLA-A2呈递的WT1抗原肽复合物HLA-A 0201:WT1126-134(RMFPNAPYL)(下文简称HLA-A2:WT1)的TCR样流式抗体,作为检测抗原加工呈递复合体(... 目的:筛选有促进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细胞抗原加工呈递作用的抗血液肿瘤药物。方法:合成能特异性识别由HLA-A2呈递的WT1抗原肽复合物HLA-A 0201:WT1126-134(RMFPNAPYL)(下文简称HLA-A2:WT1)的TCR样流式抗体,作为检测抗原加工呈递复合体(APM)功能的方法。分别使用不同浓度的IFN-γ、去甲基化药物、免疫调节剂、蛋白酶体抑制剂和γ分泌酶抑制剂处理AML细胞系THP1,并在不同的药物作用时间点使用流式细胞术检测HLA-ABC、HLA-A2和HLA-A2:WT1复合物的表达变化。结果:合成的TCR样抗体只与HLA-A 0201+WT1+细胞结合,证明了该抗体的特异性。用TCR样抗体检测IFN-γ处理后的肿瘤细胞作为阳性对照,结果显示,HLA-A2:WT1表达增加,验证了该抗体反映APM功能的可靠性。本研究筛选的一系列抗肿瘤药物中,能显著上调HLA-A 0201限制性WT1抗原肽表达的有γ分泌酶(LY-411575)和去甲基化药物(地西他滨和阿扎胞苷)。免疫调节剂来那度胺和泊马度胺在一定的药物浓度和作用时间条件下也能上调HLA-A2:WT1复合物的表达。同样是蛋白酶体抑制剂,卡非佐米能下调HLA-A2:WT1,但硼替佐米对HLA-A2:WT1表达没有明显作用。结论:TCR样抗体能有效地反映肿瘤细胞APM功能,抗血液肿瘤药物可以影响肿瘤细胞抗原加工呈递功能,改变肿瘤免疫原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髓系白血病 抗原加工呈递复合体(APM) TCR样抗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牛病毒性腹泻病毒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捕获ELISA检测方法的建立
6
作者 宋京格 周佳莹 +5 位作者 夏欣悦 王孟孟 李园 宋厚辉 徐义刚 王静 《中国预防兽医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473-479,共7页
为建立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VDV)的检测方法,本研究采用纯化的BVDV作为抗原免疫BALB/c小鼠,通过杂交瘤技术筛选获得一株稳定分泌单克隆抗体(MAb)的杂交瘤细胞株5C7,采用抗体分型试剂盒鉴定其亚类为IgG2α,经IFA鉴定显示MAb 5C7能够特异性... 为建立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VDV)的检测方法,本研究采用纯化的BVDV作为抗原免疫BALB/c小鼠,通过杂交瘤技术筛选获得一株稳定分泌单克隆抗体(MAb)的杂交瘤细胞株5C7,采用抗体分型试剂盒鉴定其亚类为IgG2α,经IFA鉴定显示MAb 5C7能够特异性识别BVDV,利用间接ELISA测定其抗体效价为1:10^(6)。利用该BVDV特异性MAb作为检测抗体,兔源BVDV E2蛋白多克隆抗体(PAb)作为捕获抗体,经各反应条件的优化,建立了检测BVDV的抗原捕获ELISA(AC-ELISA)方法。采用该方法分别检测BVDV、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牛细小病毒、牛轮状病毒、牛呼吸道合胞体病毒和牛副流感病毒3型等病毒,分析该方法的特异性;将10^(6.7)TCID_(50)的BVDV 10倍倍比稀释(10^(0)~10^(6)倍)稀释后,采用建立的AC-ELISA检测,评估该方法的敏感性;利用同一批次和不同批次E2蛋白PAb包被的酶标板,采用建立的AC-ELISA方法检测BVDV阳性及阴性样品,评估该方法的重复性。结果显示,该方法仅能检测到BVDV,与其余病毒均无交叉反应;对病毒BVDV的检测限为10~2TCID_(50);批内、批间重复性试验的变异系数均小于5%。利用该方法对618份牛血清和352份腹泻犊牛粪便样品检测,结果显示两种样品的阳性检出率分别为25.7%(159/618)和38.9%(137/352),与RT-PCR方法检测结果的符合率均达100%。此外,RT-PCR分析显示,阳性样品中BVDV-1的检出率为29.6%,为主要流行基因型,BVDV-2的检出率为0.9%。本研究建立的AC-ELISA方法具有良好的特异性、敏感性和重复性,可有效用于BVDV的检测,为BVDV的流行病学调查提供了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牛病毒性腹泻病毒 抗原捕获ELISA E2蛋白 单克隆抗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丁香酚单克隆抗体的研制及胶体金试纸条检测方法的建立 被引量:1
7
作者 董晓涵 翟璐 +4 位作者 黄雅丽 杨加成 陈青舟 廖杰 金仁耀 《核农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39-350,共12页
为制备高特异性和高灵敏度的抗丁香酚(Eugenol)单克隆抗体,建立检测丁香酚的胶体金免疫层析法,本研究采用亲核取代法合成丁香酚半抗原(Eugenol-COOH)并进行质谱(HRMS)鉴定;采用碳二亚胺法制备丁香酚免疫抗原(Eugenol-BSA)和包被抗原(Eug... 为制备高特异性和高灵敏度的抗丁香酚(Eugenol)单克隆抗体,建立检测丁香酚的胶体金免疫层析法,本研究采用亲核取代法合成丁香酚半抗原(Eugenol-COOH)并进行质谱(HRMS)鉴定;采用碳二亚胺法制备丁香酚免疫抗原(Eugenol-BSA)和包被抗原(Eugenol-OVA),进行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和紫外扫描鉴定;利用免疫抗原Eugenol-BSA免疫小鼠,经细胞融合、筛选和克隆,最终得到1株能稳定分泌抗丁香酚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株(3D9),并准备腹水,利用间接竞争ELISA(icELISA)方法测定腹水效价;对获得的单克隆抗体进行鉴定,经条件优化建立胶体金免疫层析试纸条检测方法,对试纸条的灵敏度和稳定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Eugenol-BSA偶联比约为16∶1,Eugenol-OVA偶联比约为10∶1,完全抗原偶联成功;3D9细胞株的抗体类型及亚类均为免疫球蛋白G(IgG1),轻链为κ链;单克隆抗体效价达1×10^(-6);丁香酚浓度与抑制率之间的线性回归方程为y=9.671lnx+10.539(R^(2)=0.998),半数抑制浓度(IC_(50))为59.2 ng·mL^(-1),表明制备的抗丁香酚单克隆抗体具有较高的检测灵敏度。所制备的胶体金免疫试纸条优化参数为:胶体金标记最适pH值9、0.2 mol·L^(-1)K2CO3添加量12μL、抗体最佳标记量7μg·mL^(-1)、胶体金试纸条的T线消失浓度1.8μg·mL^(-1),该参数下的裸眼检出限0.3μg·mL^(-1)。本研究可为丁香酚的现场检测提供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丁香酚 单克隆抗体 人工抗原 胶体金试纸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禽白血病病毒p27蛋白单克隆抗体制备及抗原表位的鉴定
8
作者 陈桂娥 容芳 +3 位作者 苟鑫 孙荣航 李作生 陈瑞爱 《动物医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3-28,共6页
为制备禽白血病病毒(ALV)p27蛋白特异性单克隆抗体,利用原核表达系统表达并纯化ALV p27蛋白,将其作为免疫原免疫注射Balb/c小鼠,用杂交瘤细胞融合和ELISA等筛选出阳性单克隆抗体细胞,对制备的单克隆抗体的抗体亚型、效价及特异性进行鉴... 为制备禽白血病病毒(ALV)p27蛋白特异性单克隆抗体,利用原核表达系统表达并纯化ALV p27蛋白,将其作为免疫原免疫注射Balb/c小鼠,用杂交瘤细胞融合和ELISA等筛选出阳性单克隆抗体细胞,对制备的单克隆抗体的抗体亚型、效价及特异性进行鉴定,将目的蛋白截短成4段,初步鉴定单克隆抗体识别的抗原表位区域。结果表明,共筛选出4株单克隆细胞,其抗体亚类皆为IgG1型,其中3A1抗体效价为1∶64000,3B2为1∶256000,5F1为1∶128000,5G2为1∶8000;4株单克隆抗体识别的抗原表位在1-60 aa之间。研究结果为进一步建立ALV相关免疫学检测方法提供了重要的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禽白血病病毒 P27蛋白 单克隆抗体 抗原表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5-FAM多克隆抗体制备及间接ELISA方法建立
9
作者 熊千波 沙洲 +2 位作者 魏荣 尼博 杨凌宸 《中国动物检疫》 2025年第4期62-67,共6页
为制备荧光标记分子5-FAM多克隆抗体并建立针对5-FAM分子的间接ELISA检测方法,采用活泼酯法将5-FAM分子偶联至血蓝蛋白(KLH),随后免疫SPF级小鼠获得针对5-FAM分子的多克隆抗体,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一种高效的间接ELISA检测方法。结果显示... 为制备荧光标记分子5-FAM多克隆抗体并建立针对5-FAM分子的间接ELISA检测方法,采用活泼酯法将5-FAM分子偶联至血蓝蛋白(KLH),随后免疫SPF级小鼠获得针对5-FAM分子的多克隆抗体,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一种高效的间接ELISA检测方法。结果显示:5-FAM分子包被质量浓度为0.50μg/mL,用PBS 37℃包被2 h后4℃过夜包被,5%脱脂奶粉37℃封闭1 h,多克隆抗体1:1000稀释后37℃孵育0.5 h,二抗1:5000稀释后37℃孵育1 h为最优反应条件;经验证,本方法与CY5、HEX、VIC和ROX等常见小分子无交叉反应,能够检测出12800倍稀释的阳性血清,批内及批间变异系数均小于7%。结果说明:本方法特异性强、灵敏度高、重复性好,可用于5-FAM相关分子的血清学检测及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5-FAM 偶联抗原 多克隆抗体 间接ELIS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鹅星状病毒2型单克隆抗体制备及其抗原表位鉴定
10
作者 王雯 佟贺 +1 位作者 杨兴淼 曹瑞兵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01-409,共9页
[目的]本研究旨在制备抗鹅星状病毒(goose astrovirus,GAstV)单克隆抗体并鉴定其识别的抗原表位,为快速检测GAstV感染和研究P2蛋白的结构与功能奠定基础。[方法]通过原核表达系统表达并纯化GAstV-2 P2蛋白,用其免疫6周龄BALB/c雌鼠,利... [目的]本研究旨在制备抗鹅星状病毒(goose astrovirus,GAstV)单克隆抗体并鉴定其识别的抗原表位,为快速检测GAstV感染和研究P2蛋白的结构与功能奠定基础。[方法]通过原核表达系统表达并纯化GAstV-2 P2蛋白,用其免疫6周龄BALB/c雌鼠,利用杂交瘤技术,经过细胞筛选和亚克隆,获得3株能稳定分泌抗P2蛋白的单克隆抗体,利用Western blot(WB)和间接免疫荧光(IFA)鉴定单抗特异性,用获得的单抗对GAstV感染阴、阳性肾脏切片进行免疫组化检测,用间接ELISA测定单抗效价和亚型,同时构建P2蛋白的不同截短体来鉴定单抗识别抗原表位。[结果]本研究共获得3株能稳定分泌抗P2蛋白抗体的杂交瘤细胞,命名为1B10、3C6、5B1。单抗效价分别为1∶2048000、1∶512000、1∶256000,亚型鉴定结果显示,3株单抗的重链均为IgG2b,轻链均为Kappa型。WB和IFA结果显示,3株单抗均可以特异性结合鹅星状病毒。免疫组化结果显示,5B1和3C6可以应用于免疫组化的检测。抗原表位鉴定结果显示,1B10识别_(109)TSTTSTGGLITELRN_(123),3C6识别_(206)LTDPEEDDDPLS_(217),5B1识别_(96)LNPELETAVLRV_(107)。[结论]本研究成功制备能识别不同抗原表位的3株单克隆抗体,为快速检测GAstV感染和研究P2蛋白的结构与功能奠定物质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鹅星状病毒 P2蛋白 原核表达 单克隆抗体 抗原表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流式荧光免疫法检测食品中米酵菌酸含量 被引量:1
11
作者 陆奕娜 粟有志 +5 位作者 程铁辕 徐娟 伊雄海 刘俊 李志雄 李冠斯 《分析测试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67-674,共8页
建立了一种定量检测米酵菌酸(BA)含量的流式荧光免疫法。首先通过合成BA-BSA完全抗原,免疫获得效价高的抗BA单克隆抗体。随后将BA-BSA合成抗原与藻红蛋白标记,并与样品中的BA竞争结合偶联有荧光微球的抗BA单克隆抗体,通过采用流式荧光... 建立了一种定量检测米酵菌酸(BA)含量的流式荧光免疫法。首先通过合成BA-BSA完全抗原,免疫获得效价高的抗BA单克隆抗体。随后将BA-BSA合成抗原与藻红蛋白标记,并与样品中的BA竞争结合偶联有荧光微球的抗BA单克隆抗体,通过采用流式荧光仪检测微球表面的平均荧光强度,实现了样品中BA的定量测定。BA的线性范围为1.01~97.96μg/L,半数抑制浓度(IC_(50))为9.92μg/L,相关系数(r^(2))为0.9998,检出限为0.56μg/kg。加标回收率为90.4%~104%,相对标准偏差为5.0%~9.8%。方法特异性良好,与赭曲霉毒素A、黄曲霉素B1、黄曲霉素M1、伏马菌素B1、伏马菌素B2的交叉反应均<0.1%。实际样品测定结果与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检测结果一致。所建立的流式荧光免疫法方法简单、快速、灵敏、准确,并可推广到各类食品等复杂基质中其他真菌毒素的分析和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式荧光免疫法 米酵菌酸 抗原 抗体 食品安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发性骨髓瘤的免疫治疗:成果与挑战
12
作者 王萌 孙春艳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774-782,共9页
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 MM)是一种以恶性浆细胞增殖为特征的血液系统肿瘤。目前,蛋白酶体抑制剂(proteasome inhibitors, PIs)、免疫调节剂(immunomodulatory drugs, IMiDs)和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utologous hematopoietic ste... 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 MM)是一种以恶性浆细胞增殖为特征的血液系统肿瘤。目前,蛋白酶体抑制剂(proteasome inhibitors, PIs)、免疫调节剂(immunomodulatory drugs, IMiDs)和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utologous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 ASCT)是改善MM患者生存预后的主要手段,但随着治疗的深入,大多数患者仍面临难治和复发问题,治愈之路依然充满挑战。近年来,单克隆抗体(monoclonal antibodies, mAbs)、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 T-cells, CAR-T)、抗体药物耦联物(antibody-drug conjugates, ADCs)和双特异性抗体(bispecific antibodies, BsAbs)均在临床研究和/或临床应用中取得了良好的疗效,这些基于抗体和细胞的免疫治疗为难治复发性MM(refractory and relapsed multiple myeloma, RRMM)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各类免疫治疗产品在激活免疫细胞、靶向肿瘤以及改善患者预后方面各有优势,但同时也面临安全性和耐药性的挑战。未来,随着分子生物学和抗体工程技术的不断进步,新型免疫治疗产品有望通过联合疗法等多种策略实现协同增效,从而为RRMM患者带来更长久的生存获益和生活质量的改善。本文旨在综述多发性骨髓瘤免疫治疗的研究成果与现存挑战,探讨单克隆抗体、CAR-T、抗体药物耦联物和双特异性抗体的作用机制、临床应用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为相关领域研究者和临床医生提供一个全面和系统的参考,推动MM精准免疫治疗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发性骨髓瘤 免疫治疗 单克隆抗体 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 抗体药物耦联物 双特异性抗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冠病毒BA.5高免疫原性RBD抗原制备及抗体开发
13
作者 吴凡 覃鸿妮 +2 位作者 谢钰珍 任保永 戴东升 《实用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7期2653-2660,共8页
目的 开发针对新冠病毒BA.5变异株的高免疫原性抗原,并筛选出具有高效中和阻断活性的单克隆抗体,为疫苗和诊断试剂的开发提供新策略。方法 将斑马鱼卵黄蛋白中的ZP蛋白基因片段和HIS蛋白标签插入p CDNA3.4质粒,构建pCDNA3.4-RBD(BA.5)-Z... 目的 开发针对新冠病毒BA.5变异株的高免疫原性抗原,并筛选出具有高效中和阻断活性的单克隆抗体,为疫苗和诊断试剂的开发提供新策略。方法 将斑马鱼卵黄蛋白中的ZP蛋白基因片段和HIS蛋白标签插入p CDNA3.4质粒,构建pCDNA3.4-RBD(BA.5)-ZP-HIS重组载体,并转入293F细胞表达RBD-ZP蛋白。通过SDS-PAGE等方法验证蛋白表达,并检测其与ACE2受体分子和铝佐剂的结合能力。利用BALB/c小鼠模型评估融合蛋白的免疫原性,并通过杂交瘤技术制备单克隆抗体。筛选出具有强中和阻断活性的单克隆抗体,并通过阻断ELISA方法检测抗体的中和活性。结果 ZP基因和HIS蛋白标签序列插入到pCDNA3.4载体中,并成功表达出50 kDa的RBD-ZP蛋白。免疫原性检测结果表明,ZP蛋白有效增强了RBD蛋白的免疫原性,并提高了其与ACE2受体的结合能力。进一步用RBD-ZP蛋白对小鼠进行免疫,通过杂交瘤技术克隆、筛选得到了8种能够与突变株和野生株特异性结合的单克隆抗体,其中3种能够有效阻断新冠病毒RBD蛋白与人体ACE2受体的结合。结论 本研究成功表达了RBD-ZP融合蛋白,显著增强了RBD蛋白的免疫原性和受体结合能力,并筛选出3种具有高效中和阻断活性的单克隆抗体,为新冠疫苗和诊断试剂的开发提供了有力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冠病毒 RBD-ZP蛋白 抗原制备 单克隆抗体筛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鼠心脏移植慢性排斥反应模型的建立和分析
14
作者 张薇 张庆容 +2 位作者 马茂林 冷强华 韩飞 《器官移植》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9-105,共7页
目的建立小鼠心脏移植慢性排斥反应(CR)模型并分析其特点。方法以异基因BALB/c和C57BL/6小鼠分别为供体和受体行心脏移植,于术后1、2d给予腹腔注射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相关抗原4免疫球蛋白(CTLA4-Ig)。观察移植物存活时间、供者特异性抗体... 目的建立小鼠心脏移植慢性排斥反应(CR)模型并分析其特点。方法以异基因BALB/c和C57BL/6小鼠分别为供体和受体行心脏移植,于术后1、2d给予腹腔注射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相关抗原4免疫球蛋白(CTLA4-Ig)。观察移植物存活时间、供者特异性抗体(DSA)水平、移植物病理学表现和炎症细胞浸润情况。结果异基因移植模型中,CTLA4-Ig治疗后移植物存活时间延长[(28.2±4.1)d比(7.0±0.7)d,P<0.01];术后第2、3、4周血清DSA-IgG水平升高,DSA-IgM水平不变;术后3周移植心脏心肌细胞损伤、炎症细胞浸润、间质纤维化和毛细血管内C4d沉积,且术后第4周加重;移植物内浸润的免疫细胞主要为巨噬细胞、T细胞和浆细胞。结论利用小鼠异基因心脏移植加用CTLA4-Ig成功建立了CR模型,为后续CR的发病机制和干预研究提供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移植 慢性排斥反应 动物模型 小鼠 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相关抗原4免疫球蛋白 供者特异性抗体 免疫细胞 炎症细胞浸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dTe量子点单克隆抗体电化学发光检测黄曲霉毒素B_(1)的方法研究
15
作者 唐璎 周晓芳 马婷婷 《食品与发酵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4期336-342,共7页
该研究设计了一种结合AFB_(1)单克隆抗体与CdTe量子点材料的电化学传感器,建立了量子点单克隆抗体(quantum dot monoclonal antibody,QDs-mAb)用于AFB_(1)的可视化快速定量筛查检测方法。当AFB_(1)抗原与AFB_(1)偶联的比例为50∶1时,QDs... 该研究设计了一种结合AFB_(1)单克隆抗体与CdTe量子点材料的电化学传感器,建立了量子点单克隆抗体(quantum dot monoclonal antibody,QDs-mAb)用于AFB_(1)的可视化快速定量筛查检测方法。当AFB_(1)抗原与AFB_(1)偶联的比例为50∶1时,QDs-mAb法的检测范围为0.03~12μg/L,最低检测限(limit of detection,LOD)为0.03μg/L。该方法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宽广的线性范围,回收率为84.62%~114.47%,并且与现行国家标准GB 5009.22—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黄曲霉毒素B族和G族的测定》检测结果表现出高度一致性。该研究建立的QDs-mAb方法实现了食品和粮食中AFB_(1)的现场即时检测,旨在提升基层监管机构的日常筛查检测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曲霉毒素B_(1) 抗原 单克隆抗体 量子点 电化学发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曲霉毒素B1高敏感性和高特异性单抗的制备及dcELISA检测方法的建立
16
作者 樊振江 王丽莎 +1 位作者 孟楠 张华青 《饲料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1期139-146,共8页
研究旨在制备黄曲霉毒素B1(AFB1)高敏感性和高特异性单克隆抗体(mAb),建立AFB1直接竞争酶联免疫吸附试验(dcELISA)检测方法。试验选用自制人工抗原AFB1-BSA免疫Balb/c小鼠,通过细胞融合和阳性杂交瘤筛选技术建立AFB1 mAb杂交瘤细胞株,... 研究旨在制备黄曲霉毒素B1(AFB1)高敏感性和高特异性单克隆抗体(mAb),建立AFB1直接竞争酶联免疫吸附试验(dcELISA)检测方法。试验选用自制人工抗原AFB1-BSA免疫Balb/c小鼠,通过细胞融合和阳性杂交瘤筛选技术建立AFB1 mAb杂交瘤细胞株,体内诱生腹水法制备AFB1 mAb,对其免疫学特性进行鉴定;应用AFB1 mAb建立AFB1 dcELISA检测方法,对其性能进行测定。结果表明,筛选出AFB1 mAbs 1F6-3C8和3G9-2B6 2株杂交瘤细胞株,其中1F6-3C8敏感性更高、特异性更好,间接非竞争ELISA(inELISA)细胞培养上清液和腹水效价分别为1∶(6.4×10^(3))和1∶(1.28×10^(6)),对AFB1的半数抑制浓度(IC_(50))为1.32μg/L,除与黄曲霉毒素B2(AFB2)有15.37%的交叉反应率(CRR)外,与黄曲霉毒素(AFs)其他同系物的CRR均小于3.0%,与其他霉菌毒素的CRR小于0.02%;在优化的条件下,AFB1 dcELISA的检测限(LOD)为0.11μg/L,检测范围为0.15~7.01μg/L;玉米粉、豆饼粉、猪饲料和蛋鸡饲料的批内平均回收率分别为89.07%、86.58%、89.35%和93.62%,批间平均回收率分别为89.97%、88.07%、91.35%和92.48%,批内平均变异系数(CVs)值分别为11.08%、11.67%、11.45%和10.40%,批间平均CVs值分别为11.37%、12.61%、11.87%和10.94%,AFB1 dcELISA具有较好的准确性和稳定性;用AFB1 dcELISA和LC-MS/MS检测40个实际样品和6个已知阳性样品,两者的检测结果一致,符合率为100%,AFB1 dcELISA具有较好的可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曲霉毒素B1 人工抗原 高敏感性和高特异性单克隆抗体 dcELISA 免疫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细胞消化方式对靶向CD3L1的抗体结合肿瘤细胞的影响
17
作者 张远 邓守言 许杰 《复旦学报(医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29-436,共8页
目的探讨不同的细胞消化方式对靶向CD3L1的人源化单克隆抗体(代号:5H)结合肿瘤细胞的影响。方法使用胰蛋白酶溶液或胶原酶与中性蛋白酶混合液,在室温和37℃两种消化温度下对不同贴壁肿瘤细胞系进行离解、传代和收集。随后,通过流式细胞... 目的探讨不同的细胞消化方式对靶向CD3L1的人源化单克隆抗体(代号:5H)结合肿瘤细胞的影响。方法使用胰蛋白酶溶液或胶原酶与中性蛋白酶混合液,在室温和37℃两种消化温度下对不同贴壁肿瘤细胞系进行离解、传代和收集。随后,通过流式细胞术和共聚焦显微镜成像,比较不同消化条件下肿瘤细胞与5H抗体的结合差异。结果使用胰蛋白酶溶液在室温离解和传代的细胞仅表现出与5H抗体的微弱结合,而相同的细胞系用胶原酶与中性蛋白酶混合液在室温消化后,则显示出与5H抗体的明显结合,两组之间抗体结合信号及抗体染色阳性细胞比例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胶原酶与中性蛋白酶混合液处理的细胞与抗体的结合信号呈现出抗体浓度依赖性,可用于受体占位分析。相比室温,37℃的条件下消化后略微削弱了靶细胞与5H抗体的结合,但该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胰蛋白酶溶液消化方式显著削弱了抗CD3L1抗体与肿瘤细胞的结合,而胶原酶与中性蛋白酶混合液的消化方式能有效保护该结合。在选择适宜的消化酶处理细胞的前提下,消化温度的影响相对次要。在研究抗体药物与细胞表面抗原相互作用时,应采用合理且经过优化的细胞消化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D3L1 胞膜蛋白 细胞消化 抗体-抗原结合 肿瘤免疫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为提升IPTR患者血小板输注后CCI值建立分级规避HLA抗体对应抗原方法及HLAMatchmaker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3
18
作者 高素青 徐筠娉 +4 位作者 罗畅如 李大成 彭龙 刘通 邹琼彩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42-249,共8页
目的:建立分级规避HLA抗体MFI阈值对应抗原方法,联合应用HLAMatchmaker表位计算法,选择供患者表位最小错配评分值,评估两种方法为免疫性血小板输注无效(Immune platelet transfusion refractoriness,IPTR)患者选择HLA相容性血小板供者,... 目的:建立分级规避HLA抗体MFI阈值对应抗原方法,联合应用HLAMatchmaker表位计算法,选择供患者表位最小错配评分值,评估两种方法为免疫性血小板输注无效(Immune platelet transfusion refractoriness,IPTR)患者选择HLA相容性血小板供者,在提升血小板输注后校正增加值(CCI)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SPRCA法完成51例IPTR患者的7807次血小板交叉配型实验,判断其免疫反应阴/阳性结果。采用Luminex单抗原流式微珠法检测患者的HLA-I类抗体,获得不同特异性抗体对应HLA-I类抗原MFI值,并将其分组及分级,强阳性组(MFI>4000,1级)、中阳性组(1000中阳性组>弱阳性组)。强阳性和中阳性组与阴性对照组之间的SPRCA实验免疫反应阳性结果检出数存在统计学差异(P<0.001),弱阳性位组和阴性对照组之间的SPRCA实验免疫反应阳性结果检出数无统计学差异(P>0.05)。设置强阳性组为相应特异性HLA位点对应抗原1级规避阈值,中阳性组为2级规避阈值,弱阳性组为3级规避阈值,在供者血小板紧缺情况下,可以不需要规避弱阳性组。规避1和2级HLA-I类抗体对应供者抗原及选择HLAMatchmaker表位错配评分数≤7血小板供者策略,24 h内CCI值均>4.5×109/L,均可获得临床血小板输注有效。结论:在为IPTR患者选择HLA-I类相容性供者时,分级规避HLA-I类抗体对应供者抗原,综合选择供受者HLAMatchmaker表位错配评分数≤7,经血小板交叉配型实验确认为阴性结果的供者选择策略,对提升IPTR患者血小板计数具有一定实际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小板 人类白细胞抗原 抗体 表位 HLAMATCHMAKE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鼠疫耶尔森菌低钙应答V抗原人源单克隆抗体筛选与鉴定
19
作者 张黎 郑滨洋 +5 位作者 张琪 吴海莲 潘红星 朱凤才 吴海生 周剑芳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5-20,共6页
目的筛选抗低钙应答V抗原(LcrV)的人源单克隆抗体,分析抗体基因特点,检测抗体与抗原结合的特异性、亲和力及功能。方法使用PCR方法从鼠疫疫苗临床试验志愿者外周血细胞cDNA扩增抗体轻、重链可变区基因片段,构建ScFv噬菌体抗体文库。用L... 目的筛选抗低钙应答V抗原(LcrV)的人源单克隆抗体,分析抗体基因特点,检测抗体与抗原结合的特异性、亲和力及功能。方法使用PCR方法从鼠疫疫苗临床试验志愿者外周血细胞cDNA扩增抗体轻、重链可变区基因片段,构建ScFv噬菌体抗体文库。用LcrV对文库进行富集筛选,将获得的抗体基因表达成人IgG1后,测定抗体与LcrV抗原结合的特异性、亲和力、免疫调节功能以及保护能力。结果成功构建了鼠疫耶尔森菌人源ScFv抗体文库,库容量为7.54×10^(8)。抗体文库经LcrV筛选后获得了3株抗LcrV抗体,命名为RV-B4、RV-D1和RV-E8。3株抗体重链为VH1-46和VH3-30,轻链分别为VL1-51、VK3-20和VK1-39。3株抗体经ELISA及Western blot验证均与LcrV特异性结合,其与V抗原结合的解离常数(KD)分别为2.1 nmol/L、1.24 nmol/L和42 nmol/L。RV-D1体外降低人THP-1分泌TNF-α,动物攻毒试验中未发现抗LcrV抗体的保护效果。结论从鼠疫疫苗免疫人群获得了靶向低钙应答V抗原的人源抗体,以结合抗体为主,不能有效阻断病菌感染。所获得的单抗为鼠疫免疫基础研究、鼠疫诊断应用提供了候选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鼠疫耶尔森菌 低钙应答V抗原 噬菌体展示 重组抗体 保护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乙基香兰素人工抗原的合成及鼠源多克隆抗体的制备
20
作者 赵银丽 陈盼盼 +2 位作者 王金荣 段二珍 甘丽平 《河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73-180,共8页
为研究检测乙基香兰素(EV)的免疫学方法,采用活性酯(AE)和混合酸酐(MA)2种方法,将乙基香草酸(EVA)与牛血清白蛋白(BSA)偶联,制备乙基香兰素人工免疫抗原BSA-EV(AE)和BSA-EV(MA),并采用紫外扫描(UV)和凝胶电泳(SDS-PAGE)对人工抗原进行... 为研究检测乙基香兰素(EV)的免疫学方法,采用活性酯(AE)和混合酸酐(MA)2种方法,将乙基香草酸(EVA)与牛血清白蛋白(BSA)偶联,制备乙基香兰素人工免疫抗原BSA-EV(AE)和BSA-EV(MA),并采用紫外扫描(UV)和凝胶电泳(SDS-PAGE)对人工抗原进行鉴定。将BSA-EV(AE)和BSA-EV(MA)分别免疫BALB/c小鼠,3免后10 d断尾采血并分离血清制备鼠源多克隆抗体。采用间接ELISA法测定血清抗体效价,间接竞争ELISA法测定血清抗体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显示,乙基香兰素人工抗原制备成功,BSA-EV(AE)和BSA-EV(MA)的偶联比分别为1∶2.92和1∶37.95。BSA-EV(AE)免疫组3号血清效价最高为1∶51 200,对EV的半数抑制浓度(IC_(50))为173.78μg/L,线性范围为14.79~2 041.74μg/L。BSA-EV(MA)免疫组1号血清效价最高为1∶102 400,对EV的IC_(50)为617.00μg/L,线性范围为42.66~8 709.64μg/L。2个免疫组的血清抗体与香兰素、甲基香兰素、麦芽酚、乙基麦芽酚、BSA、鸡卵清蛋白(OVA)的交叉反应率均小于1%。综上,人工抗原BSA-EV合成成功,并成功制备了对EV灵敏特异的鼠源多克隆抗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基香兰素 人工抗原 活性酯法 混合酸酐法 多克隆抗体 间接竞争ELIS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