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8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一起由骨科医生携带金黄色葡萄球菌引发的手术部位感染聚集事件调查与处置
1
作者 郭艳 陈文森 +3 位作者 付路 刘根焰 洪欣 张翔 《中国感染控制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5-92,共8页
目的探讨一起手术部位感染(SSI)聚集事件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对2017年6—7月某医院骨科发生的SSI患者进行调查,通过病例对照研究分析感染高危因素,并对患者、医务人员、环境及手术器械进行微生物采样,应用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分析患... 目的探讨一起手术部位感染(SSI)聚集事件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对2017年6—7月某医院骨科发生的SSI患者进行调查,通过病例对照研究分析感染高危因素,并对患者、医务人员、环境及手术器械进行微生物采样,应用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分析患者与环境分离菌株的同源性。结果从4名医务人员鼻腔分泌物分离出金黄色葡萄球菌,其中1名医生D1额及手也分离出金黄色葡萄球菌。PFGE分析发现,2例患者切口分泌物与医生D1鼻腔、额与手分离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具有同源性。针对性采用综合感染控制措施,包括:暂停医生D1手术与换药等无菌操作;对包括医生D1在内的所有携带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医务人员进行去定植,要求医生D1定期修剪鼻毛;加强无菌操作与手卫生的宣教与监管;将SSI患者集中隔离等。及时施行以上综合干预措施后,这起SSI聚集事件在短时间内得到了有效控制。结论外科医生金黄色葡萄球菌定植可能会导致患者SSI,可考虑对参与特定手术的外科医生定期进行主动筛查与去定植,必要时要求鼻毛茂盛的鼻腔定植者定期修剪鼻毛,以减少SSI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科手术 手术部位感染 医院感染聚集事件 流行病学调查 脉冲场凝胶电泳 同源性分析 去定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加速康复外科围术期管理理念下术后早期沐浴的可行性
2
作者 刘星宇 江志伟 +2 位作者 李峻 管俊杰 龚冠闻 《实用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6期2515-2520,共6页
目的探究基于加速康复外科围术期管理理念下术后患者早期进行沐浴的可行性。方法选取2024年12月至2025年5月由普外科收治行腹腔镜下阑尾或胆囊切除术的患者156例。根据术后24 h以后选择的沐浴方式,将患者随机分为早期沐浴暴露组、早期... 目的探究基于加速康复外科围术期管理理念下术后患者早期进行沐浴的可行性。方法选取2024年12月至2025年5月由普外科收治行腹腔镜下阑尾或胆囊切除术的患者156例。根据术后24 h以后选择的沐浴方式,将患者随机分为早期沐浴暴露组、早期沐浴贴膜组及对照组3组。早期沐浴暴露组患者术后24 h以上即进行裸露切口的沐浴,早期沐浴贴膜组患者切口覆盖无菌防水贴膜后沐浴,对照组患者则术后常规禁浴,待切口拆线后再延迟至少3 d进行沐浴活动,记录并分析3组患者基本情况、切口感染发生率、术后并发症、术后住院天数及随访情况等资料。结果最终早期沐浴暴露组纳入患者54例,早期沐浴贴膜组纳入52例,对照组50例。3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原发疾病、基础疾病、体质量指数(BMI)、手术方式、手术时长、手术切口分类等临床一般资料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统计各组术后沐浴时间、切口感染发生率、并发症情况及术后住院天数等对比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在住院期间的满意度方面,统计发现早期沐浴的两组患者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相比传统的术后禁浴原则,早期沐浴并不会增加切口的感染率,且能够提高患者住院期间满意度,拓展了加速康复外科术后早期活动的内容,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术后早期沐浴 手术部位感染 加速康复外科 围术期管理 住院期间满意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倾向指数匹配的骨科手术部位感染直接经济负担评价
3
作者 花枝锦 夏娇 +2 位作者 甘昌玉 付棋 张青碧 《中国感染控制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10-416,共7页
目的分析骨与关节科手术部位感染(SSI)造成的直接经济负担,为采取干预措施提供循证依据。方法选取2021年7月—2023年7月某医院骨与关节科3348例住院患者,依据是否发生SSI分为感染组和对照组,采用倾向评分匹配法将两组患者进行1∶1匹配,... 目的分析骨与关节科手术部位感染(SSI)造成的直接经济负担,为采取干预措施提供循证依据。方法选取2021年7月—2023年7月某医院骨与关节科3348例住院患者,依据是否发生SSI分为感染组和对照组,采用倾向评分匹配法将两组患者进行1∶1匹配,比较不同类型SSI患者与对照组的住院日数和各项住院费用。结果3348例住院患者发生SSI共259例,发病率为7.74%,其中表浅切口感染例数最多(177例,68.34%),其次是深部切口感染(65例,25.10%),器官/腔隙感染最少(17例,6.56%)。经PSM匹配,成功匹配257对,匹配成功比率为99.23%。感染组较对照组延长住院日数18 d(P<0.001),感染组住院总费用及其他各项住院费用均高于对照组(均P<0.001),各项费用中药物费差值最大,其中西药费增加5067.83元(P<0.001),抗菌药物费增加957.30元(P<0.001)。不同类型SSI患者住院日数均较对照组延长,深部切口感染患者住院日数延长26 d,浅表切口感染延长18 d,器官/腔隙感染延长13 d(均P<0.05);不同类型SSI患者住院总费用、西药费、抗菌药物费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骨与关节科住院患者发生SSI会延长患者住院日数,为患者和医院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有效控制医院感染对于优化医疗资源,提升医疗质量,保障患者安全有着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与关节手术 手术部位感染 直接经济负担 倾向指数匹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2ESCMID/EUCIC临床实践指南:多重耐药革兰阴性菌定植患者围手术期的抗菌药物预防》解读 被引量:2
4
作者 阳柳 边原 +2 位作者 杜姗 周杨林 王玥媛 《医药导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84-488,共5页
2022年12月,ESCMID/EUCIC联合发布了《多重耐药革兰阴性菌定植患者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的临床实践指南》。指南依据已发表的多重耐药革兰阴性菌(MDR-GNB)定植患者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的研究进行系统评价后制定。指南就MDR-GNB定植筛... 2022年12月,ESCMID/EUCIC联合发布了《多重耐药革兰阴性菌定植患者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的临床实践指南》。指南依据已发表的多重耐药革兰阴性菌(MDR-GNB)定植患者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的研究进行系统评价后制定。指南就MDR-GNB定植筛查的必要性与筛查时机、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选择与用药时间等问题进行阐述,并提供了基于现有研究的循证建议。本文结合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对该指南进行解读,以期减少MDR-GNB定植患者手术部位感染的发生,使患者获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重耐药革兰阴性菌 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 手术部位感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决策树和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胃肠道穿孔修补术后手术部位感染的影响因素 被引量:1
5
作者 胡登敏 胥润 +1 位作者 李建 艾余 《中国感染控制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826-832,共7页
目的应用决策树和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胃肠道穿孔修补术后并发手术部位感染(SSI)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23年1月于绵阳市某医院进行胃肠道穿孔修补术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术后是否发生SSI将患者分为SSI(+... 目的应用决策树和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胃肠道穿孔修补术后并发手术部位感染(SSI)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23年1月于绵阳市某医院进行胃肠道穿孔修补术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术后是否发生SSI将患者分为SSI(+)组(n=41)和SSI(-)组(n=322)。使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胃肠道穿孔修补术后并发SSI的影响因素,并建立相关决策树预测模型。结果363例胃肠道穿孔修补术患者术后发生SSI 41例,发病率为11.29%。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两组患者身体质量指数(BMI)、清蛋白水平、术前应用抗菌药物、术前腹痛时间和手术时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BMI较高(OR=2.059,95%CI:1.103~3.842)、清蛋白水平<35 g/L(OR=2.761,95%CI:1.312~5.811)、术前腹痛时间≥24 h(OR=3.589,95%CI:1.659~7.763)和手术时间≥2 h(OR=3.314,95%CI:1.477~7.435)是胃肠道穿孔修补术后患者并发SSI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术前应用抗菌药物是其保护因素(OR=0.338,95%CI:0.166~0.690,P<0.05)。基于上述因素建立预测胃肠道穿孔修补术后患者并发SSI风险的决策树模型。模型验证结果显示,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为0.811(95%CI:0.794~0.825)。结论胃肠道穿孔修补术后患者并发SSI的危险因素包括BMI较高、清蛋白水平<35 g/L、术前腹痛时间≥24 h和手术时间≥2 h,保护因素为术前应用抗菌药物,基于影响因素构建的决策树模型对胃肠道穿孔修补术后患者并发SSI风险具有良好的预测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肠道穿孔修补术 手术部位感染 危险因素 LOGISTIC回归 决策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生素骨水泥间隔治疗脊柱内固定手术深部感染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2
6
作者 蔡晓敏 余专一 +6 位作者 李浩 聂小羊 顾佳龙 袁亚南 周江军 谢肇 赵敏 《医学研究与战创伤救治》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967-971,共5页
目的观察抗生素骨水泥间隔治疗脊柱内固定术后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3月至2023年12月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八医院骨科收治的25例脊柱内固定术后深部切口感染患者。分为骨水泥组(彻底清创后植入抗生素骨水泥者,n=10)、非骨... 目的观察抗生素骨水泥间隔治疗脊柱内固定术后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3月至2023年12月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八医院骨科收治的25例脊柱内固定术后深部切口感染患者。分为骨水泥组(彻底清创后植入抗生素骨水泥者,n=10)、非骨水泥组(未使用抗生素骨水泥,n=15)。比较两组患者清创次数、伤口愈合情况、36项简明健康状况调查(SF-36)评分,及内固定保留情况。结果骨水泥组均行一次性清创+抗生素骨水泥间隔旷置,感染均被根治,其中2例取出内固定,其余8例保留;9例伤口均于清创2周内愈合,1例因骨水泥间隔外露无法愈合,二次手术取出后愈合。非骨水泥组有8例行一次性清创后治愈,其余7例需多次清创;其中5例取出内固定,其余10例保留。骨水泥组末次随访躯体健康评分及心理健康评分明显高于非骨水泥组(P<0.05)。结论抗生素骨水泥间隔是治疗脊柱内固定术后深部切口感染的有效方法,在减少死腔的同时,也实现了局部靶向给药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内固定 抗生素骨水泥 手术部位感染 聚甲基丙烯酸甲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肢骨折内固定术后手术部位感染危险因素 被引量:43
7
作者 白博 桑宏勋 +3 位作者 吴子祥 郇科 苏菲 刘斌 《中国感染控制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334-337,共4页
目的了解四肢骨折患者内固定术后手术部位感染(SSI)的发病率和危险因素。方法收集某院2013年1月—2016年1月收治的四肢骨折接受内固定手术治疗的患者资料,将术后发生SSI的39例患者纳入感染组,按1∶2的比例随机抽取同期术后未发生SSI的7... 目的了解四肢骨折患者内固定术后手术部位感染(SSI)的发病率和危险因素。方法收集某院2013年1月—2016年1月收治的四肢骨折接受内固定手术治疗的患者资料,将术后发生SSI的39例患者纳入感染组,按1∶2的比例随机抽取同期术后未发生SSI的78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分析SSI的危险因素。结果 4 125例骨折内固定患者术后SSI发生率为0.95%(39例),感染组细菌培养阳性率为87.2%(34/39),共分离病原菌38株,其中革兰阳性菌22株(57.9%),革兰阴性菌15株(39.5%),真菌1株(2.6%),金黄色葡萄球菌是主要致病菌(47.4%),多重耐药菌20株。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合并基础疾病、受伤至手术时间≥8 h、开放性骨折、多处骨折、手术时间≥180 min、术中失血量≥400 mL、术中输入异体血、术后引流管留置时间≥5 d、平均住院时间≥14 d,感染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受伤至手术时间≥8 h、开放性骨折、手术时间≥180 min、术后引流管留置时间≥5 d、住院时间≥14 d是骨折内固定术后SSI的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四肢骨折内固定术后患者发生SSI的危险因素较多,减少危险因素,对降低SSI发生率,提高治愈率有积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折 内固定术 手术部位感染 术后感染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人群脊柱术后手术部位感染相关危险因素的Meta分析 被引量:33
8
作者 成鹏 周海宇 +5 位作者 尹晓莉 张海鸿 宋鹏杰 张成俊 汪玉良 夏亚一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704-713,共10页
目的 :系统评价中国人群脊柱术后手术部位感染(surgical site infection,SSI)的危险因素,为临床制定脊柱术后SSI的预防控制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计算机检索Pub Med(1966年1月~2017年5月)、EMBASE(1974年1月~2017年5月)、Cochrane Lib... 目的 :系统评价中国人群脊柱术后手术部位感染(surgical site infection,SSI)的危险因素,为临床制定脊柱术后SSI的预防控制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计算机检索Pub Med(1966年1月~2017年5月)、EMBASE(1974年1月~2017年5月)、Cochrane Library(2017年5期)、CNKI(1994年1月~2017年5月)、CBM(1979年1月~2017年5月)、维普(1989年1月~2017年5月)和万方数据库(1982年1月~2017年5月),纳入关于中国人群脊柱术后SSI发生危险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检索时限均从建库至2017年5月。两名作者分别进行文献检索、资料提取(包括研究地点、研究时间、样本量、年龄、诊断、手术方式以及暴露因素)以及运用Newcastle-Ottawa Scale(NOS)质量评价量表进行质量评价。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共纳入29篇文献,包括18486例患者,其中感染组932例,对照组17554例。根据NOS文献质量评价标准进行质量评价,A级文献19篇,B级文献10篇。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中国人群脊柱术后SSI发生相关的危险因素有:性别(男性)[OR=1.33,95%CI(1.08,1.64),P<0.05]、年龄(>60岁)[OR=1.44,95%CI(1.01,2.04),P<0.05]、肥胖[OR=2.64,95%CI(1.35,5.15),P<0.05]、糖尿病[OR=3.86,95%CI(2.68,5.55),P<0.05]、感染史[OR=6.64,95%CI(1.29,34.29),P<0.05]、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ists,ASA)评分(>2分)[OR=2.72,95%CI(1.38,5.38),P<0.05]、尿失禁[OR=6.32,95%CI(3.40,11.76),P<0.05]、脑血管疾病[OR=5.73,95%CI(1.62,20.35),P<0.05],同种异体骨植骨[OR=3.02,95%CI(1.09,8.34),P<0.05]、手术时间(>3h)[OR=3.44,95%CI(1.92,6.13),P<0.05]、失血量(>1000ml)[OR=2.40,95%CI(1.73,4.77),P<0.05]、输血[OR=2.61,95%CI(1.36,5.01),P<0.05]、融合节段(>3个)[OR=2.23,95%CI(1.55,3.23),P<0.05]、没有预防性使用抗生素[OR=5.43,95%CI(2.66,11.08),P<0.05]、术中参观人员[OR=2.28,95%CI(1.19,4.37),P<0.05]。结论 :男性、年龄>60岁、肥胖、糖尿病、感染史、ASA评分>2分、尿失禁、脑血管疾病、同种异体骨植骨、手术时间>3h、失血量>1000ml、输血、融合节段>3个、没有预防性使用抗生素、术中参观人员均为国人脊柱术后发生SSI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手术部位感染 脊柱手术 危险因素 META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脊柱手术后切口深部感染的早期判断 被引量:21
9
作者 马晓生 郑超君 +4 位作者 姜雷 吕飞舟 夏新雷 王洪立 姜建元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971-976,共6页
目的 :观察脊柱术后早期各项感染相关指标的变化情况,为尽早判断切口深部感染的存在提供更为可靠的依据。方法:2001年1月~2012年12月在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脊柱外科中心行脊柱手术的患者中,术后发生切口深部感染24例(感染组),男20... 目的 :观察脊柱术后早期各项感染相关指标的变化情况,为尽早判断切口深部感染的存在提供更为可靠的依据。方法:2001年1月~2012年12月在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脊柱外科中心行脊柱手术的患者中,术后发生切口深部感染24例(感染组),男20例,女4例;年龄55.0±15.0岁(14~75岁);急性感染14例(术后3个月内发生),迟发性感染10例(术后3个月后发生)。以同时间段行脊柱手术、术后未出现感染的51例患者(男29例,女22例;年龄19~81岁)作为对照组。回顾性分析两组患者术后第3天及术后第5/6天外周血中白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总数、红细胞沉降率(ESR)及C-反应蛋白(CRP)等参数,同时回顾相应时间点患者体温与局部伤口情况。以白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总数、CRP、ESR及体温等参数超过对照组患者相应时间点该参数值的均数+2倍标准差(+2s)作为上述参数异常的标准;局部伤口以出现红肿热痛、伴或不伴渗出作为异常的标准。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切口深部感染组患者术后3d的CRP显著性升高(P=0.005);术后5/6d,CRP(P=0.000)、中性粒细胞总数(P=0.020)及体温(P=0.001)均显著性增高。在术后3d或5/6d时,24例患者中共有8例(33.3%)体温增高;2例(8.3%)白细胞总数升高,11例(45.8%)中性粒细胞总数升高;18例(75%)ESR升高,21例(87.5%)CRP升高;3例(12.5%)在术后短期内(〈1周)出现手术伤口部位红肿热痛,伴或不伴渗出。CRP及ESR等参数对于切口深部感染诊断的敏感性明显高于体温、伤口局部体征及白细胞总数与中性粒细胞总数等感染相关指标(P〈0.05)。迟发性切口深部感染患者外周血各项炎症指标与急性切口深部感染患者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术后早期定时检测周围血中CRP和ESR有利于早期判断切口深部感染,CRP升高可在早期有效判断切口深部感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手术 手术切口深部感染 感染相关指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普通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目标性监测及危险因素 被引量:34
10
作者 姚小红 黄秀良 +2 位作者 董爱明 刘伟 杨红晖 《中国感染控制杂志》 CAS 2012年第3期214-216,共3页
目的了解某院普通外科患者手术部位感染高危因素,以采取预防与控制措施,降低感染率。方法采取前瞻性调查的方法,对该院2010年1—12月普通外科手术患者进行目标性监测。结果 2010年共监测普通外科手术患者914例,发现手术部位感染15例,手... 目的了解某院普通外科患者手术部位感染高危因素,以采取预防与控制措施,降低感染率。方法采取前瞻性调查的方法,对该院2010年1—12月普通外科手术患者进行目标性监测。结果 2010年共监测普通外科手术患者914例,发现手术部位感染15例,手术部位感染率为1.64%;患者年龄、手术类型、手术时间、手术性质、手术方法是手术部位感染的高危因素。2010年普通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率1.64%与2009年的3.45%(19/55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98,P=0.03)。结论实施目标性监测,加强危险因素管理,能有效降低普通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通外科 手术部位感染 切口感染 目标性监测 医院感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胰腺外科手术部位感染与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应用 被引量:6
11
作者 王爱 周炯 +2 位作者 马小军 董俐俐 李桂萍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566-570,共5页
目的探讨胰腺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病原菌特点及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1年1月~2005年12月胰腺外科手术后发生的48例手术部位感染患者的病原菌特点及围手术期抗生素的应用情况。结果检出病原菌79株(细菌74株),其中... 目的探讨胰腺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病原菌特点及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1年1月~2005年12月胰腺外科手术后发生的48例手术部位感染患者的病原菌特点及围手术期抗生素的应用情况。结果检出病原菌79株(细菌74株),其中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17株、肠球菌属17株、大肠埃希菌属12株、肠杆菌属5株。三代头孢菌素配伍抗厌氧菌药物是预防用药的主要品种,预防用药平均时间为(4.7±1.2)d;感染多发生在术后第6~14天,中位时间为术后第9天;主要是腹腔感染(39例);抗感染用药以三代头孢菌素配伍抗厌氧菌药物、糖肽类或单用碳青霉烯类为主。结论术后第6~14天为胰腺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好发时间;MRSA和肠球菌已经成为胰腺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主要病原菌;预防用药及抗感染经验用药的选择应考虑细菌耐药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外科 手术部位感染 病原菌 围手术期抗菌药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脏外科患者手术部位感染的危险因素 被引量:15
12
作者 程丽峰 阿依古丽 +2 位作者 李军 朱敏 魏育涛 《中国感染控制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62-65,共4页
目的探讨心脏外科患者手术部位感染危险因素,为制定控制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012年1月—2014年12月某院心脏外科收治的215例心脏手术患者,对可能引起手术部位感染的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结果心脏外科患者术后手术部位感... 目的探讨心脏外科患者手术部位感染危险因素,为制定控制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012年1月—2014年12月某院心脏外科收治的215例心脏手术患者,对可能引起手术部位感染的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结果心脏外科患者术后手术部位感染发病率为16.28%(35/21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5岁、手术时间>5 h、接台手术、术前住院时间>7 d、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不合理、患有高血压及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患者手术部位感染发病率较高。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手术时间、接台手术、术前住院时间、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不合理、患基础疾病是心脏手术部位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心脏外科患者手术部位感染的发病率较高,应针对手术时间等可控因素采取防控措施,减少手术部位感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手术 手术部位感染 危险因素 医院感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局部应用万古霉素预防脊柱手术部位感染的Meta分析 被引量:19
13
作者 文海 吕国华 +1 位作者 王孝宾 马泓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62-69,共8页
目的:系统评价术中局部应用万古霉素粉末(vancomycin powder,VP)预防脊柱术后手术部位感染(surgical site infections,SSIs)的疗效。方法 :计算机检索Medline数据库(Pubmed)、Embase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以及... 目的:系统评价术中局部应用万古霉素粉末(vancomycin powder,VP)预防脊柱术后手术部位感染(surgical site infections,SSIs)的疗效。方法 :计算机检索Medline数据库(Pubmed)、Embase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以及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2015年4月1日以前的文献,搜集关于脊柱手术中切口内局部应用VP的对照研究。两名研究人员独立按纳入和排除标准筛选文献,评价文献质量以及提取数据,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最终纳入11篇文献,包括10项回顾性队列研究和1项随机对照试验,共5155例患者。根据纳入文献提供的信息进行3项亚组分析,分别比较局部应用VP对脊柱常规手术和矫形手术术后感染率的影响,对脊柱内固定手术和非固定手术术后感染率的影响,以及对脊柱手术后浅表和深部切口感染率的影响,发现局部应用VP能显著降低脊柱常规手术后感染风险(OR=0.27,95%CI 0.12~0.57,P=0.0007)和脊柱内固定术后感染风险(OR=0.33,95%CI 0.17~0.66,P=0.001),并能有效预防术后深部切口感染(OR=0.33,95%CI 0.14~0.77,P=0.01),但对于脊柱矫形手术、非内固定手术的术后感染以及浅表切口感染的预防效果则不明确(P〉0.05)。结论:术中局部应用VP能够降低脊柱常规手术和脊柱内固定手术的术后感染风险,并能有效预防术后深部切口感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手术 手术部位感染 局部应用 万古霉素粉末 META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结直肠手术手术部位感染危险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被引量:10
14
作者 胡潇云 秦桂英 +5 位作者 邱隆敏 龙盛双 张啟鹏 王勰 钟鸣 周远忠 《中国感染控制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1147-1151,共5页
目的探索结直肠手术手术部位感染(SSI)的危险因素,为制定SSI预防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调查2013年6月—2016年6月某院胃肠外科结直肠手术患者,对影响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进行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397例结直肠手术患者中,67... 目的探索结直肠手术手术部位感染(SSI)的危险因素,为制定SSI预防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调查2013年6月—2016年6月某院胃肠外科结直肠手术患者,对影响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进行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397例结直肠手术患者中,67例发生SSI,SSI发生率为16.88%。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吸烟、低清蛋白、手术医生年资<5年、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不规范、NNIS评分高5项因素是结直肠手术SSI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结直肠手术SSI存在多种危险因素,应重视并针对其危险因素制定干预措施,以降低SSI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直肠手术 手术部位感染 医院感染 危险因素 LOGISTIC回归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椎后路术后手术部位感染的术中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10
15
作者 张一龙 孙宇 +8 位作者 王少波 张立 张凤山 潘胜发 刁垠泽 陈欣 周非非 赵衍斌 袁晓宁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06-110,共5页
目的 :探讨颈椎后路术后手术部位感染(surgical site infection,SSI)的术中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2016年12月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骨科颈椎组住院接受颈椎后路手术的患者,患者主要诊断包括脊髓型颈椎病、颈椎外伤、颈椎后... 目的 :探讨颈椎后路术后手术部位感染(surgical site infection,SSI)的术中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2016年12月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骨科颈椎组住院接受颈椎后路手术的患者,患者主要诊断包括脊髓型颈椎病、颈椎外伤、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等。筛选出术后发生SSI的病例(SSI组)。再从未感染的患者中按1∶4的比例随机抽取对应数量的患者作为对照(非感染组)。收集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术前改良JOA(m JOA)评分、术前诊断、手术方式、内科合并症情况、体质量指数(BMI)、吸烟史、术中出血量、术中放置引流管数量、术中回输血量、手术节段以及手术时间等指标进行单因素分析,根据单因素分析结果进行二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与SSI相关的术中危险因素,并进一步使用受试者工作曲线分析确定危险因素的临界值。结果:10年间共有3720例患者在我院骨科颈椎组接受颈椎后路手术,手术方式主要包括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侧块螺钉固定术、颈后路椎管后壁切除+侧块螺钉固定术。其中13例患者发生SSI,发生率为0.35%(13/3720),女3例,男10例,年龄为58.38±2.52岁。从未发生SSI的患者中随机抽取52例患者作为对照组(非感染组)。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比、术前m JOA评分、术前诊断、手术方式、内科合并症情况、BMI、术中输血量等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吸烟、术中出血量、术中放置引流管数量、手术节段以及手术时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将有统计学差异的五个因素纳入二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术中出血量和手术时间为颈椎后路术后SSI的独立术中危险因素;其临界值分别为180ml及84.5min。结论:术中出血量多、手术时间长,术后发生SSI的风险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后路手术 手术部位感染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腔内手术患者术前皮肤准备的循证实践 被引量:10
16
作者 李海燕 胡敏 +4 位作者 胡雁 江薇 邹秋红 钱火红 张玲娟 《护理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56-58,共3页
目的探讨血管腔内手术患者术前皮肤准备相关循证证据的应用效果。方法按入院时间将血管腔内手术患者分为两组,2016年5月收治的52例患者为对照组,2016年10月收治的36例患者为观察组,对照组按常规术前1d使用一次性刮刀剃除手术部位及周边... 目的探讨血管腔内手术患者术前皮肤准备相关循证证据的应用效果。方法按入院时间将血管腔内手术患者分为两组,2016年5月收治的52例患者为对照组,2016年10月收治的36例患者为观察组,对照组按常规术前1d使用一次性刮刀剃除手术部位及周边毛发,术前嘱患者沐浴。观察组按照循证最佳证据实施术前皮肤准备。结果两组均未发生手术部位感染;对照组2例发生皮肤破损,观察组无一例发生;观察组术前皮肤准备采取手术室接患者前30min去除毛发及以剪毛方式去毛发的实际执行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1)。结论将循证最佳证据用于血管腔内手术患者术前皮肤准备,可提高术前皮肤准备规范执行率,对降低手术部位感染有一定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腔内手术 术前护理 皮肤准备 皮肤清洁 手术部位感染 循证实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蒙特卡罗模拟法优化预防胸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头孢菌素给药方案 被引量:7
17
作者 宋香清 龙明辉 曹丽芝 《医药导报》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507-512,共6页
目的利用蒙特卡罗模拟优化头孢菌素用于胸外科手术的预防方案,为临床合理制定方案提供参考。方法以头孢唑林和头孢呋辛为例,以100%fT>4MIC(给药间期内游离药物浓度水平位于4倍最低抑菌浓度之上的时间占给药间期的百分率)作为外科抗... 目的利用蒙特卡罗模拟优化头孢菌素用于胸外科手术的预防方案,为临床合理制定方案提供参考。方法以头孢唑林和头孢呋辛为例,以100%fT>4MIC(给药间期内游离药物浓度水平位于4倍最低抑菌浓度之上的时间占给药间期的百分率)作为外科抗菌预防的药动学/药效学(PK/PD)目标,利用蒙特卡罗模拟计算头孢唑林1,2,3 g与头孢呋辛0.75,1.5 g给药后6 h内对抗金黄色葡萄球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和大肠埃希菌达到上述目标的累积反应分数(CFR),以≥90%的CFR为方案的最优选择。结果头孢唑林2或3 g对大肠埃希菌在给药后3 h内能基本达到≥90%的CFR;头孢唑林1 g对肺炎链球菌即可在给药后6 h内达到上述目标。即使头孢呋辛1.5 g对各目标菌株在给药后6 h内的任意时间点也几乎无法达到≥90%的CFR。结论胸外科手术应选择头孢唑林作为预防用药,如手术时间短于3 h,术前2或3 g头孢唑林单次给药即可;如长于3 h,术中应每隔3 h左右追加头孢唑林2 g,或每隔4 h左右追加头孢唑林3 g。1.5 g头孢呋辛用于预防胸外科手术部位感染可能并无良效,可能需要改变给药策略或选择更为敏感的药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头孢唑林 头孢呋辛 药动学/药效学 蒙特卡罗模拟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 外科预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SP对胸外科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选择和感染发病率的影响 被引量:10
18
作者 杨阳 葛瑛 +8 位作者 周宝桐 荣晨 梁良 孙超 张国杰 张占杰 张波 李单青 范洪伟 《中国感染控制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1050-1054,共5页
目的评价抗菌药物管理项目(ASP)对胸外科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选择和患者术后感染发病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2016年于某院胸外科进行肺或食管手术且术前无感染的患者。2015年的患者设为对照组(干预前),2016年的患者设为试验组(干预后)。2... 目的评价抗菌药物管理项目(ASP)对胸外科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选择和患者术后感染发病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2016年于某院胸外科进行肺或食管手术且术前无感染的患者。2015年的患者设为对照组(干预前),2016年的患者设为试验组(干预后)。2016年开展ASP,临床药师、感染科医生对使用碳青霉烯类药物和氟喹诺酮类药物的医嘱实时干预,规范抗菌药物的使用。比较实施ASP前后胸外科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选择的规范程度和手术部位感染发生情况。结果干预前(2015年)纳入患者953例;干预后(2016年)纳入患者1 061例。食管或肺部手术患者手术部位感染发病率干预前、干预后分别为1. 57%、1. 70%,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 047,P=0. 829)。使用推荐抗菌药物(头孢呋辛或头孢美唑)预防手术部位感染的比率从干预前的37. 15%(354/953)上升至干预后的69. 75%(740/1 061),干预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15. 025,P=0. 000)。干预前、干预后胸外科抗菌药物AUD情况比较,厄他培南的AUD下降52. 46%(8. 12 VS 3. 86);头孢呋辛(7. 49 VS14. 83)和头孢美唑(4. 98 VS 9. 72)的AUD分别增加98. 00%、95. 18%;头孢曲松的使用强度下降85. 29%(12. 03VS 1. 77)。结论实施ASP,降低了胸外科厄他培南和头孢曲松的使用量,规范了胸外科手术预防用药,且不会引起肺和食管手术手术部位感染发病率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菌药物管理项目 手术部位感染 抗菌药物 胸外科 围手术期 ASP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腹腔镜中转开腹胆囊切除术后手术部位感染情况及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12
19
作者 高翔 杨庭楷 +2 位作者 肖建春 曲强 洪涛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402-405,共4页
目的探讨腹腔镜中转开腹胆囊切除术后手术部位感染的概率及其高危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9年8月北京协和医院收治的179例行腹腔镜中转开腹胆囊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手术部位感染的概率,分析手术部位感染的影响因素。结... 目的探讨腹腔镜中转开腹胆囊切除术后手术部位感染的概率及其高危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9年8月北京协和医院收治的179例行腹腔镜中转开腹胆囊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手术部位感染的概率,分析手术部位感染的影响因素。结果179例患者中,34例(19.0%)术后出现手术部位感染。多因素分析表明,术前行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ERCP)是腹腔镜中转开腹胆囊切除术后手术部位感染的高危因素(OR=4.208,95%CI:1.590~11.135,P=0.004)。结论腹腔镜中转开腹胆囊切除术,尤其是术前行ERCP的患者,术后手术部位感染的风险显著增加,应采取预防性的干预措施来降低其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胆囊切除术 中转开腹手术 手术部位感染 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脊柱手术后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 被引量:19
20
作者 林青松 钟招明 陈建庭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1587-1590,共4页
目的:分析脊柱手术后切口感染的相关因素,为临床防治提供依据。方法:回顾2010年6月至2013年5月我院行脊柱手术2 08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收集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发生了38例不同程度的切口感染,总体发生率为1.8%。单因素分析显示,性别、... 目的:分析脊柱手术后切口感染的相关因素,为临床防治提供依据。方法:回顾2010年6月至2013年5月我院行脊柱手术2 08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收集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发生了38例不同程度的切口感染,总体发生率为1.8%。单因素分析显示,性别、吸烟史、长期使用药物史等11项因素与脊柱手术术后切口感染的发生有关。进一步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性别、住院时间、脊柱手术创伤指数与切口感染的关系更密切。结论:脊柱手术后切口感染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性别、住院时间、脊柱手术创伤指数是独立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手术 切口感染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