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2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带电颗粒阻尼器运动过程与能量收集理论
1
作者 张旭 朱雨润 +2 位作者 李正郁 倪问池 马勇 《微纳电子技术》 2025年第2期1-11,共11页
球形结构摩擦纳米发电机作为带电颗粒阻尼器具有振动控制和能量收集的双重作用。然而,现有的理论中只研究了颗粒阻尼器的稳态运动方程和摩擦纳米发电机,鲜有阐明带电颗粒阻尼器在一个振动周期内的能量收集特性。在滑动式摩擦纳米发电机... 球形结构摩擦纳米发电机作为带电颗粒阻尼器具有振动控制和能量收集的双重作用。然而,现有的理论中只研究了颗粒阻尼器的稳态运动方程和摩擦纳米发电机,鲜有阐明带电颗粒阻尼器在一个振动周期内的能量收集特性。在滑动式摩擦纳米发电机理论和颗粒稳态运动方程的基础上,推导出滚动式颗粒结构摩擦纳米发电机的电荷方程和电流方程,建立了带电颗粒阻尼器的能量收集方程,该方程用于描述带电颗粒阻尼器在一个振动周期内的电压和电流变化。根据所建立的能量收集方程,分析了颗粒运动速度v、电阻R对电压和电流的影响。当v为1.5 m/s、R为4 GΩ时,存在一个功率最大值(300 mW)。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球形结构摩擦纳米发电机 带电颗粒阻尼器 稳态运动 能量收集特性 能量收集方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人机载光电平台隔振性能测试与分析 被引量:1
2
作者 王子辰 王东鹤 朱纬 《红外与激光工程》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44-150,共7页
针对无人机载光电平台的安装特点,文中对平台及阻尼减振器特性进行了分析、建模与测试。首先,对光电平台阻尼减振器特性进行了介绍;其次,分析了安装阻尼减振器后的光电平台特性,并对阻尼减振器的运动特性进行建模,分析阻尼减振器安装布... 针对无人机载光电平台的安装特点,文中对平台及阻尼减振器特性进行了分析、建模与测试。首先,对光电平台阻尼减振器特性进行了介绍;其次,分析了安装阻尼减振器后的光电平台特性,并对阻尼减振器的运动特性进行建模,分析阻尼减振器安装布局与平台性能之间的关系;最后,结合具体某型光电平台及其配套阻尼减振器,给出了仿真结果及相同外部扰动条件下减振器安装位置对平台性能的测试结果。结果表明:相关研究对优化无人机载光电平台阻尼减振器布局及提升载荷整体性能具有积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人机 光电平台 阻尼减振器 运动建模 性能测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强冲击载荷下电磁阻尼器磁阻尼力影响分析 被引量:1
3
作者 梁仕民 杨国来 +1 位作者 王义金 胡自明 《振动与冲击》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8期21-27,共7页
永磁式电磁阻尼器具有无接触、无污染、结构简单和可靠性高等优点,将其应用在火炮制退机上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但火炮在发射后产生的强冲击载荷使得电磁阻尼器的加速度最高可达1200 m/s^(2),因此在强冲击载荷下磁阻尼力的影响亟需分析... 永磁式电磁阻尼器具有无接触、无污染、结构简单和可靠性高等优点,将其应用在火炮制退机上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但火炮在发射后产生的强冲击载荷使得电磁阻尼器的加速度最高可达1200 m/s^(2),因此在强冲击载荷下磁阻尼力的影响亟需分析。为确保电磁阻尼器能够满足火炮制退机的使用要求,引入火炮后坐运动方程得到强冲击载荷下磁阻尼力的变化规律,同时利用解析模型和有限元模型对模型进行相互映证。对电磁阻尼器在后坐过程中产生的寄生效应如端部效应、磁性饱和与涡流去磁效应等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后坐过程中,端部效应使得端部区域磁场强度降低,从而降低磁阻尼力;磁性饱和使得涡流区域的面积增加,导致涡流去磁效应加强,使磁阻尼力曲线产生“马鞍”型效应。通过对磁阻尼力的影响进行分析,为后续电磁阻尼器的设计和优化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磁阻尼器 后坐运动方程 磁阻尼力 寄生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结构的多重双重调谐质量阻尼器控制策略 被引量:14
4
作者 李春祥 韩兵康 杜冬 《振动与冲击》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25-28,共4页
提出多重双重调谐质量阻尼器(MDTMD)控制策略。MDTMD由任意奇数或偶数的双重调谐质量阻尼器(DTMD)组成。MDTMD参数组合形成十种MDTMD模型即MDTMD(I-1)-MDTMD(I-5)模型和MDTMD(II-1)-MDTMD(II-5)模型。利用定义的优化准则,评价了MDTMD(I... 提出多重双重调谐质量阻尼器(MDTMD)控制策略。MDTMD由任意奇数或偶数的双重调谐质量阻尼器(DTMD)组成。MDTMD参数组合形成十种MDTMD模型即MDTMD(I-1)-MDTMD(I-5)模型和MDTMD(II-1)-MDTMD(II-5)模型。利用定义的优化准则,评价了MDTMD(I-1)的控制性能。数值结果表明MDTMD(I-1)比DTMD和基于任意整数多重调谐质量阻尼器(MTMD)和基于奇数MTMD具有更好的有效性和鲁棒性。但MDTMD冲程大于DTMD冲程;MDTMD小TMD冲程大于MTMD冲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重双重调谐质量阻尼器(MDTMD) 优化准则 鲁棒性 地震地面运动 振动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结构双重调谐质量阻尼器(DTMD)控制策略研究 被引量:16
5
作者 李春祥 韩兵康 杜冬 《土木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1-9,共9页
MTMD比TMD具有明显高的鲁棒性。然而,MTMD中各质量块位移不同,总的来说,呈递增或递减趋势,因而各质量块的有效性未得以充分发挥。再者,MTMD比TMD复杂,因而其造价比TMD高。鉴于此,本文提出一种新控制策略——双重调谐质量阻尼器(DTMD)。... MTMD比TMD具有明显高的鲁棒性。然而,MTMD中各质量块位移不同,总的来说,呈递增或递减趋势,因而各质量块的有效性未得以充分发挥。再者,MTMD比TMD复杂,因而其造价比TMD高。鉴于此,本文提出一种新控制策略——双重调谐质量阻尼器(DTMD)。基于定义的二类最优化目标函数,评价了双重调谐质量阻尼器(DTMD)的控制性能。数值结果表明,利用第二类设计准则(新准则)设计的双重调谐质量阻尼器(DTMD)与由5个TMD组成的MTMD具有近似相同的有效性和鲁棒性。因此,双重调谐质量阻尼器是一种先进的控制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重调谐质量阻尼器(DTMD) 最优化 阻尼 地面运动 振动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场地震下层间隔震偏心结构的减震控制 被引量:16
6
作者 谭平 殷伟希 张颖 《振动与冲击》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281-286,共6页
提出了近场地震分析模型,建立了层间隔震偏心结构平-扭耦联运动方程。基于三刚片系简化模型分析了偏心参数对层间隔震偏心结构的影响规律,定量分析了近场地震中脉冲分量对层间隔震偏心结构地震反应的作用效应。研究了在隔震层附设黏滞... 提出了近场地震分析模型,建立了层间隔震偏心结构平-扭耦联运动方程。基于三刚片系简化模型分析了偏心参数对层间隔震偏心结构的影响规律,定量分析了近场地震中脉冲分量对层间隔震偏心结构地震反应的作用效应。研究了在隔震层附设黏滞阻尼器的参数优化规律并对某典型算例进行了仿真分析。结果表明,在层间隔震体系隔震层处设置参数合适的黏滞阻尼器可有效地控制上部结构、隔震层与下部结构结构的地震响应,减小结构的基底剪力,对改善层间隔震偏心结构的地震安全性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层间隔震 偏心结构 近场地震波 黏滞阻尼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断层地震作用下高层建筑结构地震响应分析 被引量:13
7
作者 卢明奇 田玉基 杨庆山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314-317,共4页
通过对13条近断层地震波进行分析,可见近断层地震波反应谱通常具有较宽的加速度敏感区.为研究高层建筑结构在近断层地震作用下的地震响应,采用上述13条近断层地震波,利用通用有限元分析软件SAP2000对20层Benchmark结构模型进行时程分析... 通过对13条近断层地震波进行分析,可见近断层地震波反应谱通常具有较宽的加速度敏感区.为研究高层建筑结构在近断层地震作用下的地震响应,采用上述13条近断层地震波,利用通用有限元分析软件SAP2000对20层Benchmark结构模型进行时程分析,发现随着地震波的PGV/PGA值增大,结构的顶层最大位移和基底剪力最大值均增大,说明结构的地震反应随着近断层地震波反应谱加速度敏感区的变宽而增大.对于设置了非线性粘滞阻尼器的高层建筑,当其基本周期处于近断层地震波的位移敏感区以内时,位移敏感区越窄,则非线性粘滞阻尼器的减震效果越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断层地震 高层建筑 位移敏感区 粘滞阻尼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进型大行程板式铅剪切阻尼器力学模型及减震控制研究 被引量:10
8
作者 王宝顺 闫维明 何浩祥 《振动与冲击》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6期177-184,共8页
传统铅剪切阻尼器的大变形能力不足,且通常易出现耗能效率偏低及稳定性较差等问题。在普通大行程板式铅剪切阻尼器(LSD-LS)的基础上,提出改进型大行程板式铅剪切阻尼器(ILSD-LS)的构造和设计方法。利用铅的理想刚塑性本构关系,建立了改... 传统铅剪切阻尼器的大变形能力不足,且通常易出现耗能效率偏低及稳定性较差等问题。在普通大行程板式铅剪切阻尼器(LSD-LS)的基础上,提出改进型大行程板式铅剪切阻尼器(ILSD-LS)的构造和设计方法。利用铅的理想刚塑性本构关系,建立了改进型大行程板式铅剪切阻尼器力学模型。通过模拟仿真和性能试验结果进一步验证ILSDLS比LSD-LS具有更优越的出力、耗能能力和稳定性,且提出的阻尼力计算方法合理准确。考虑普通地震动和长周期地震动特性,对安有ILSD-LS的高层结构进行弹塑性时程分析。结果表明采用ILSD-LS的高层建筑结构减震率较高,且长周期地震动作用下的ILSD-LS减震效果更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铅剪切阻尼器 减震控制 大行程 弹塑性分析 长周期地震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km/h八轴客运电力机车悬挂参数对运动稳定性影响 被引量:5
9
作者 吕凯凯 王开云 张志和 《兰州交通大学学报》 CAS 2015年第6期139-142,共4页
运用TTISIM仿真软件,计算了新型200km/h八轴客运电力机车悬挂参数对运动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原参数机车非线性临界速度较低,不能满足时速200km的运行要求;机车二系悬挂刚度偏小,优化后建议二系悬挂纵向和横向刚度取0.42MN/m、垂向刚... 运用TTISIM仿真软件,计算了新型200km/h八轴客运电力机车悬挂参数对运动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原参数机车非线性临界速度较低,不能满足时速200km的运行要求;机车二系悬挂刚度偏小,优化后建议二系悬挂纵向和横向刚度取0.42MN/m、垂向刚度取0.8MN/m;二系悬挂刚度的增加对机车运行平稳性影响不明显;一系悬挂刚度、抗蛇行减振器阻尼、二系横向减振器阻尼建议保持原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车 悬挂刚度 减振器 运动稳定性 运行平稳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断层地震作用下斜拉桥黏滞阻尼器参数简化设计方法 被引量:6
10
作者 黄永福 徐艳 李建中 《土木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72-77,95,共7页
黏滞阻尼器是漂浮体系斜拉桥常用的减震耗能装置,但传统的阻尼器参数设计需要通过反复的非线性有限元时程计算来确定,这种方法不够简便有效。本文根据近断层地震的脉冲特点以及斜拉桥动力特性,通过建立斜拉桥的双质点模型的运动微分方程... 黏滞阻尼器是漂浮体系斜拉桥常用的减震耗能装置,但传统的阻尼器参数设计需要通过反复的非线性有限元时程计算来确定,这种方法不够简便有效。本文根据近断层地震的脉冲特点以及斜拉桥动力特性,通过建立斜拉桥的双质点模型的运动微分方程,推导出近断层脉冲作用下的动力反应计算公式;并基于等效线性化方法,得到非线性黏滞阻尼器参数与等效阻尼比的关系,从而利用主梁目标位移反向确定所需设置的黏滞阻尼器参数;最后通过一座斜拉桥实例验证本文方法的正确性,并提出了黏滞阻尼器参数设计简化方法的流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黏滞阻尼器 近断层地震 斜拉桥 双质点模型 等效阻尼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维地震动作用下曲线连续梁桥减震控制研究 被引量:8
11
作者 亓兴军 申永刚 《振动与冲击》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19-125,共7页
为了减少双支承曲线梁桥的地震破坏效应,提出了利用液体粘滞阻尼器进行曲线梁桥减震控制的方法,建立曲线连续梁桥的空间有限元模型和动力仿真模型,在桥梁墩台活动支座部位设置切向和径向液体粘滞减震装置,输入三维地震动计算分析了桥梁... 为了减少双支承曲线梁桥的地震破坏效应,提出了利用液体粘滞阻尼器进行曲线梁桥减震控制的方法,建立曲线连续梁桥的空间有限元模型和动力仿真模型,在桥梁墩台活动支座部位设置切向和径向液体粘滞减震装置,输入三维地震动计算分析了桥梁主动控制、半主动控制和被动控制三种减震方法的减震效果。结果表明,曲线梁桥的地震反应表现出显著的纵桥向与横桥向的耦合特性,在减震控制计算时必须同时输入三维地震动并设置纵横向减震装置。粘滞阻尼器能够控制曲线梁桥内外墩的内力趋于接近,三种减震控制方法均能有效地减小曲线梁桥的梁端位移和固定墩墩底内力,且三种方法的减震效果和地震反应时程的差别均相对较小,主动控制和半主动控制没有表现出明显的优越性,建议在实际曲线梁桥的抗震减震设计中应用粘滞阻尼器被动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曲线连续梁桥 粘滞阻尼器 三维地震动 减震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设置纵桥向粘滞阻尼器的斜拉桥的简化动力模型 被引量:5
12
作者 徐艳 童川 李建中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90-98,共9页
漂浮体系斜拉桥的桥塔和主梁之间通常设置纵桥向粘滞阻尼器来控制梁端位移,合理的阻尼器参数需通过全桥有限元模型进行反复试算得到.文中基于此类桥梁的显著动力响应特点,即主梁纵漂振型的贡献占绝对优势,利用结构动力学基本原理提出了... 漂浮体系斜拉桥的桥塔和主梁之间通常设置纵桥向粘滞阻尼器来控制梁端位移,合理的阻尼器参数需通过全桥有限元模型进行反复试算得到.文中基于此类桥梁的显著动力响应特点,即主梁纵漂振型的贡献占绝对优势,利用结构动力学基本原理提出了考虑附加粘滞阻尼器的漂浮体系斜拉桥三质点简化动力模型.修正了两质点模型在力学模式上的缺陷,并推导出在近断层脉冲型地震作用下的动力响应计算公式,最后以一实际桥梁工程为例,通过比较各简化模型与全桥模型的差异,证明了三质点简化模型不仅可以有效地计算出脉冲型地震作用下斜拉桥的动力响应,还能提供塔梁之间更为精确的相对位移差和速度差,有利于更合理和准确地设计阻尼器参数,验证了三质点模型的合理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斜拉桥 粘滞阻尼器 三质点动力模型 近断层地震 地震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场地震作用下TMD-BIS混合控制体系的非线性响应分析 被引量:2
13
作者 李慧 王亚楠 杜永峰 《土木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S1期57-62,共6页
对一种已经提出的将TMD和BIS联合起来进行控震的策略进行近场地震作用下的非线性响应分析。采用Bouc-Wen模型模拟隔震垫的非线性力-变形行为,建立TMD-BIS混合控制体系的运动方程,使用四阶龙格库塔法并采用Matlab编程对该非线性方程进行... 对一种已经提出的将TMD和BIS联合起来进行控震的策略进行近场地震作用下的非线性响应分析。采用Bouc-Wen模型模拟隔震垫的非线性力-变形行为,建立TMD-BIS混合控制体系的运动方程,使用四阶龙格库塔法并采用Matlab编程对该非线性方程进行求解。以某8层基础隔震结构为算例,采用隔震层位移减幅作为评价指标,研究了地震动脉冲周期、隔震垫屈服前刚度以及TMD调谐频率对混合控制体系控制效果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脉冲周期对体系的控制效果影响较大,当脉冲周期与结构基本周期接近时控制效果最好,在对TMD的相关参数进行设计时应考虑其影响;随着隔震垫屈服前刚度的增大,体系的控制效果也相应增大;TMD的调谐频率对体系的控制效果影响很大,它的确定取决于隔震层在地震作用下的变形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场地震动 TMD BIS 混合控制体系 非线性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周期地震动作用下大跨径斜拉桥响应分析 被引量:6
14
作者 赵国辉 郭华东 刘健新 《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89-95,共7页
为研究长周期地震动对大跨径桥梁地震响应的影响,分别选取了若干长周期地震波和普通地震波进行频谱特性对比;以某特大跨径斜拉桥为例,建立了有限元模型,采用非线性时程分析方法对比分析了2类地震动作用下该桥的地震响应。为控制大跨径... 为研究长周期地震动对大跨径桥梁地震响应的影响,分别选取了若干长周期地震波和普通地震波进行频谱特性对比;以某特大跨径斜拉桥为例,建立了有限元模型,采用非线性时程分析方法对比分析了2类地震动作用下该桥的地震响应。为控制大跨径斜拉桥在2类地震动激励下梁端的位移响应,选用了弹性连接装置和液体粘滞阻尼器2种措施对比研究了其减震效果。结果表明:长周期地震动对大跨径桥梁的位移及内力响应影响显著;在长周期地震动作用下,弹性连接装置的位移控制效率较低,并会导致结构内力的大幅增加;参数合理的液体粘滞阻尼器的控制效果具有较好的广谱性,即在普通地震动和长周期地震动作用下均有较好的减震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周期地震动 大跨径斜拉桥 地震响应 弹性连接装置 液体粘滞阻尼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修正的Clough-Penzien地震动模型时MTMD的动力特性 被引量:3
15
作者 李春祥 刘艳霞 王肇民 《应用力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5-11,共7页
研究了由许多刚度和阻尼保持常量而频率呈线性分布的TMD形成的MTMD的地震特性 ,基于虚拟激励法和本文提出的平稳过滤有色噪声地震动模型 (修正的Clough Penzien地震动模型) ,建立了结构 MTMD系统的传递函数 ,进而导出了设置MTMD时结构... 研究了由许多刚度和阻尼保持常量而频率呈线性分布的TMD形成的MTMD的地震特性 ,基于虚拟激励法和本文提出的平稳过滤有色噪声地震动模型 (修正的Clough Penzien地震动模型) ,建立了结构 MTMD系统的传递函数 ,进而导出了设置MTMD时结构的动力放大系数(DMF)明确表达式。MTMD的优化准则可选为最大动力放大系数的最小值的最小化 (Min .Min .Max.DMF)。通过最优搜寻可得MTMD的最优频率间隔、平均阻尼比、调谐频率比和相应的无量纲控制有效性指标。考虑结构受控频率与场地土卓越频率比的不同取值和不同场地类型 ,研究了场地土卓越频率和场地类型对MTMD最优参数及有效性的影响。而且 ,为比较 ,基于Clough P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TMD Min.Min.Max.DMF 最优参数 控制有效性指标 场地土卓越频率 地震动模型 场地类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Kanai-Tajimi地震模型不规则建筑AMTMD减震行为的研究 被引量:2
16
作者 李春祥 王超 张丽卿 《振动与冲击》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0期68-75,共8页
基于Kanai-Tajimi(K-T)地震模型,建立了不规则建筑主动多重调谐质量阻尼器(AMTMD)系统的状态空间方程。AMTMD最优参数准则定义为:设置AMTMD不规则建筑最大位移动力放大系数的最小值的最小化。AMTMD有效性准则定义为:设置AMTMD不规则建... 基于Kanai-Tajimi(K-T)地震模型,建立了不规则建筑主动多重调谐质量阻尼器(AMTMD)系统的状态空间方程。AMTMD最优参数准则定义为:设置AMTMD不规则建筑最大位移动力放大系数的最小值的最小化。AMTMD有效性准则定义为:设置AMTMD不规则建筑最大位移动力放大系数的最小值的最小化与未设置AMTMD不规则建筑最大位移动力放大系数之比。使用定义的两个准则,通过考虑结构受控频率与地震卓越频率比(DGFR)的不同取值,研究了DGFR对AMTMD最优参数和有效性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多重调谐质量阻尼器 场地土卓越频率比 地震动模型 不规则建筑 减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月面低空飞行器着陆缓冲机构设计与仿真分析 被引量:3
17
作者 董小闵 李军礼 +2 位作者 于建强 潘成望 林轻 《载人航天》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779-782,798,共5页
针对月面低空飞行器要求兼顾着陆和越障缓冲的需求,将月球车轮式移动机构与磁流变缓冲器结合,设计了一种可重复使用的新型着陆缓冲机构。建立了飞行器整机动力学仿真模型,对月面着陆及不同越障工况下的移动探测进行了仿真分析,验证了该... 针对月面低空飞行器要求兼顾着陆和越障缓冲的需求,将月球车轮式移动机构与磁流变缓冲器结合,设计了一种可重复使用的新型着陆缓冲机构。建立了飞行器整机动力学仿真模型,对月面着陆及不同越障工况下的移动探测进行了仿真分析,验证了该缓冲机构的着陆缓冲和平稳移动探测的性能。分析结果表明,该着陆缓冲机构能保证月面低空飞行器在月面安全着陆以及平稳移动探测,可为相关设计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着陆缓冲 磁流变缓冲器 可重复使用 移动探测 越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断层地震下大跨度铁路钢桁架拱桥减震技术研究 被引量:4
18
作者 江辉 宋光松 +4 位作者 刘展铄 郭辉 卢文良 周勇政 曾聪 《振动与冲击》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95-105,共11页
以我国某主跨400 m的铁路钢桁架拱桥为工程背景,采用低频速度脉冲叠加高频记录底波的方法合成近断层脉冲型地震动开展动力时程分析,研究了大跨度铁路钢桁架拱桥的响应特性及纵、横桥向减震技术。结果表明,近场脉冲型强震作用下,各构件... 以我国某主跨400 m的铁路钢桁架拱桥为工程背景,采用低频速度脉冲叠加高频记录底波的方法合成近断层脉冲型地震动开展动力时程分析,研究了大跨度铁路钢桁架拱桥的响应特性及纵、横桥向减震技术。结果表明,近场脉冲型强震作用下,各构件的响应较未考虑脉冲效应时明显增大,交界墩墩底及横梁、引桥墩墩底等截面破坏严重,支座破坏严重,梁台存在碰撞风险。全桥布置摩擦摆支座可降低主拱应力,但无法有效控制桥墩弯矩响应,且会放大梁端位移;“摩擦摆支座+黏滞阻尼器”的纵桥向减震方案可使主拱应力、交界墩底弯矩、梁端位移分别下降28.53%,63.23%,22.52%,减震效果明显;横桥向增设防屈曲支撑可大幅减小桥墩横梁地震响应,交界墩下、中横梁弯矩降幅分别达58.89%, 62.48%。采用上述组合减震措施可提升桥梁的整体抗震性能,满足抗震设防要求,可供同类型桥梁的减震设计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跨度铁路钢桁架拱桥 近断层脉冲型地震动 地震响应特性 减震技术 摩擦摆支座 黏滞阻尼器 防屈曲支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自复位变摩擦阻尼器的结构减震控制 被引量:2
19
作者 高毅超 梅真 《沈阳建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820-828,共9页
目的针对常摩擦力摩擦阻尼器不能根据结构反应实时调整滑动摩擦力、导致减振效果不稳定的问题,研发一种自复位变摩擦阻尼器.方法基于库仑摩擦定律建立自复位变摩擦阻尼器的恢复力模型,通过对设置以及未设置阻尼器的结构分别进行确定性... 目的针对常摩擦力摩擦阻尼器不能根据结构反应实时调整滑动摩擦力、导致减振效果不稳定的问题,研发一种自复位变摩擦阻尼器.方法基于库仑摩擦定律建立自复位变摩擦阻尼器的恢复力模型,通过对设置以及未设置阻尼器的结构分别进行确定性及随机地震反应分析,研究该阻尼器的减振效果.结果确定性地震动作用下,自复位变摩擦阻尼器能够有效减小结构的层间位移反应,而绝对加速度反应通常有所增大;随机地震动作用下,自复位变摩擦阻尼器能明显减小无控时层间位移较大楼层的位移反应,多数楼层绝对加速度均方根值的均值和标准差有所减小,而楼层绝对加速度峰值大多增大.结论自复位变摩擦阻尼器能明显降低结构的位移反应,且位移控制效果基本上不随输入地震动加速度峰值的变化而改变,但受控结构的加速度反应通常较无控结构有一定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摩擦阻尼器 变摩擦力 减振 地震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随机地震动作用下结构-TMDI系统参数设计与概率密度演化分析 被引量:2
20
作者 彭勇波 孙培芳 《土木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8-20,共13页
针对随机地震动作用下结构-调谐质量惯容阻尼器(TMDI)系统参数设计与概率密度演化分析开展研究。首先采用定点理论公式和基于遗传算法的数值优化方法,结合规范选波进行低惯质比、中惯质比和高惯质比TMDI参数优化。在此基础上,结合概率... 针对随机地震动作用下结构-调谐质量惯容阻尼器(TMDI)系统参数设计与概率密度演化分析开展研究。首先采用定点理论公式和基于遗传算法的数值优化方法,结合规范选波进行低惯质比、中惯质比和高惯质比TMDI参数优化。在此基础上,结合概率密度演化理论与物理随机地震动模型,进行随机地震动作用下结构-TMDI系统概率密度演化分析,并比较具有相同质量比的常规调谐质量阻尼器(TMD)的减震性能。算例分析表明:定点理论公式不能合理设计结构-TMDI系统,基于遗传算法的数值优化方法能高效、可靠地获得最优阻尼器参数;相同等效质量比的TMDI比TMD的减震性能更优越,结构可靠度显著提升,达到安全性设计要求;同时,TMDI仅采用了TMD设计1/50的物理质量,且仅需40%的冲程设计要求。文章研究在概率意义上揭示了TMDI增效、减质、限程的技术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调谐质量惯容阻尼器 参数优化 随机地震动 概率密度演化理论 物理随机地震动模型 可靠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