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北宋茶诗与文士雅趣简论 被引量:5
1
作者 余悦 冯文开 王立霞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142-146,共5页
饮茶作为一种雅趣之事,受到北宋文士的推崇。他们认为,只有雅士才能懂得品茗,品味茶的芬芳,体味茶的三昧。茶诗作为茶文化的有机组成,也呈现出"雅"的品格,是透视文人心态的一面镜子,文士的雅趣透过对饮茶的技雅、境雅、人雅... 饮茶作为一种雅趣之事,受到北宋文士的推崇。他们认为,只有雅士才能懂得品茗,品味茶的芬芳,体味茶的三昧。茶诗作为茶文化的有机组成,也呈现出"雅"的品格,是透视文人心态的一面镜子,文士的雅趣透过对饮茶的技雅、境雅、人雅的追求表现出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宋 茶诗 文士 雅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宋代富民与灾荒救济 被引量:25
2
作者 林文勋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96-102,共7页
宋代是我国古代灾荒救济较多的时代 ,其中富民参与灾荒救济是一个引人注目的新变化。富民在灾荒救济中提供大量物资的同时 ,还在平抑物价、安置灾民、救灾物资管理等方面发挥了作用。尽管富民参与宋代社会的灾荒救济有自愿及非自愿的差... 宋代是我国古代灾荒救济较多的时代 ,其中富民参与灾荒救济是一个引人注目的新变化。富民在灾荒救济中提供大量物资的同时 ,还在平抑物价、安置灾民、救灾物资管理等方面发挥了作用。尽管富民参与宋代社会的灾荒救济有自愿及非自愿的差别 ,但他们广泛参与宋代灾荒救济这一事实表明 :富民已成为唐宋社会经济关系的中心。作为一个新兴的社会中间层和稳定层 ,富民对唐宋以来中国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代 富民 灾荒救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学史视域中的翁方纲宋诗学 被引量:5
3
作者 唐芸芸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58-166,185,共10页
研究者都注意到翁方纲诗学与宋诗的关系:他强调了宋诗"细肌密理"的特点,推崇苏黄,并肯定学问。这仅仅是从诗歌批评的角度得出的结论,因而缺乏学理的整体考察。从诗学逻辑建构的角度来说,翁方纲的宋诗学,是从对《宋诗钞》的批... 研究者都注意到翁方纲诗学与宋诗的关系:他强调了宋诗"细肌密理"的特点,推崇苏黄,并肯定学问。这仅仅是从诗歌批评的角度得出的结论,因而缺乏学理的整体考察。从诗学逻辑建构的角度来说,翁方纲的宋诗学,是从对《宋诗钞》的批判开始的,他对宋诗的基本特点的揭示,也是在这个过程中完成的。而在他整个批判和立论的过程中,都贯彻了立足于文学史的精神:包括以诗歌发展规律作时代的类比,对宋诗价值的定位,特别是其通过虚实理论,及对宋诗与杜诗关系的揭示,将唐宋诗连成一脉,超越了时人纠结不清的唐宋之辨,实现了唐宋诗同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翁方纲 宋诗学 文学史 宋诗钞 唐宋之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追古雅 学承汉风——从《鹤山集》异文看魏了翁的学术特色 被引量:2
4
作者 尹波 郭齐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44-153,共10页
现存魏了翁文集之宋开庆元年成都刻本与四库全书本存在大量异文,这主要缘于四库本的妄改,大致可分为不谙古语、不明通假、不知古今、不懂引申、不辨字形、不晓通用、形近臆改等几种类型。这些异文不仅见出了二本的优劣,更重要的是,结合... 现存魏了翁文集之宋开庆元年成都刻本与四库全书本存在大量异文,这主要缘于四库本的妄改,大致可分为不谙古语、不明通假、不知古今、不懂引申、不辨字形、不晓通用、形近臆改等几种类型。这些异文不仅见出了二本的优劣,更重要的是,结合魏了翁整个思想学术体系加以考察,还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了魏了翁"强烈的复古倾向"以及"深厚的汉学功底"两大学术特色。魏了翁对小学的精深研究和造诣,在两宋学者中罕有其伦,他应是宋代理学中汉学一派的典型代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魏了翁 《鹤山先生大全文集》 宋代汉学 巴蜀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宋人别集制名考述 被引量:3
5
作者 刘秋彬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65-70,共6页
唐及唐前诗文别集集名多取自作家姓名,盖多由后人裒辑、编次,仅标明"著作权"而已。宋代诗文别集多由作家本人及亲友编次,在制名上颇为讲究。集名取径多端,成为有意义的"标识"。考察宋人别集制名方法及涵义,从中可... 唐及唐前诗文别集集名多取自作家姓名,盖多由后人裒辑、编次,仅标明"著作权"而已。宋代诗文别集多由作家本人及亲友编次,在制名上颇为讲究。集名取径多端,成为有意义的"标识"。考察宋人别集制名方法及涵义,从中可直观地窥出作家的人生态度、审美情趣、作品的艺术取向乃至自觉的传播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人 别集 文集制名 审美情趣 艺术取向 传播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俗化”视野中的宋代文人及其词的创作 被引量:1
6
作者 杨金梅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2年第3期19-23,共5页
宋代文人以风流名世。这里的“风流”有两层含义:一是说他们才华横溢,往往兼擅诗文书画;二是指他们对感情的过度流连以及与女性之间的微妙关系。前者体现了宋人清雅的一面,后者则相反,反映了他们趋俗的一面。两者结合,使宋代文人呈现出... 宋代文人以风流名世。这里的“风流”有两层含义:一是说他们才华横溢,往往兼擅诗文书画;二是指他们对感情的过度流连以及与女性之间的微妙关系。前者体现了宋人清雅的一面,后者则相反,反映了他们趋俗的一面。两者结合,使宋代文人呈现出独特的风貌,并对宋词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人 "俗化" 歌妓 宋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宋代文学选本形态刍论 被引量:1
7
作者 邓建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4年第1期171-175,共5页
宋代文学选本形态在继承前代选本形态的基础上,又有新的变化与拓新。在分门别类、以类相从方面,宋代文学选本对作品的分类依据更为多样,类目更为细密;在层级结构方面,宋代文学选本的层级结构方式更为灵活,既有对前代二元层级结构的翻转... 宋代文学选本形态在继承前代选本形态的基础上,又有新的变化与拓新。在分门别类、以类相从方面,宋代文学选本对作品的分类依据更为多样,类目更为细密;在层级结构方面,宋代文学选本的层级结构方式更为灵活,既有对前代二元层级结构的翻转,又更多地采用一元层级结构;在区分等次方面,宋代文学选本对作品的区分既有等级分明、壁垒森严者,又有纯为逞才竞技而排列名次者。宋代文学选本这种既相对稳定,又创意出新、灵活多变的文本形态,对后世文学选本的编纂多有启发、示范之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代 文学选本 分体编录 依人系编 分门别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宋玉《高唐赋》与黄庭坚词学之关系 被引量:1
8
作者 彭玉平 吴昊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30-139,共10页
山谷词可大致划分为早年丽情词与晚年贬谪词两类。丽情词中对《高唐赋》典故的运用局限于以“云雨”意象群指代男女欢会或离别,谪黔以后,山谷词风丕变,填词成为其寄寓情志、排解忧怀的重要方式,“高唐”“阳台”等地理意象被其纳入词体... 山谷词可大致划分为早年丽情词与晚年贬谪词两类。丽情词中对《高唐赋》典故的运用局限于以“云雨”意象群指代男女欢会或离别,谪黔以后,山谷词风丕变,填词成为其寄寓情志、排解忧怀的重要方式,“高唐”“阳台”等地理意象被其纳入词体创作,从而使贬谪词在现实感与历史感的交叠之中表现出更加渊微沉挚的生命感慨。与创作同步,晚年山谷在理论上也认识到《高唐赋》对深化词旨的显著作用,其《小山集序》中“合者《高唐》《洛神》”之评意在强调小山词婉丽轻倩的外表之下蕴藏着幽曲隐奥的托兴之思。《小山集序》既是山谷“以诗赋论词”词学观念的集中呈现,更是其山谷词艺术特征的自我张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庭坚 宋玉 《高唐赋》 山谷词 《小山集序》 小山词 北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选者之意的“隐”与“秀”——朱祖谋《宋词三百首》的三次增删及其圈点探析 被引量:1
9
作者 刘兴晖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6期80-84,共5页
《宋词三百首》是清末民初最重要的宋词选本,但由于朱祖谋论词文字极为少见,其选旨、选心仅能通过况周颐等人的评价来揣度一二。通过对《宋词三百首》三次增删的比较及其圈点的分析,可较为真切地感受到该选沉郁静穆的特色,体会隐于其后... 《宋词三百首》是清末民初最重要的宋词选本,但由于朱祖谋论词文字极为少见,其选旨、选心仅能通过况周颐等人的评价来揣度一二。通过对《宋词三百首》三次增删的比较及其圈点的分析,可较为真切地感受到该选沉郁静穆的特色,体会隐于其后的编选观念,亦可藉此一窥选者以"重、拙、大"为旨归的编选宗旨,是理解朱祖谋词学思想的重要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词三百首》 朱祖谋 版本比较 编选思想 圈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明人整理宋集的成绩
10
作者 巩本栋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4期59-68,共10页
明人对宋集的整理,是在元代图书典藏、刊刻的基础上进行的。明代公私对宋元遗籍的搜集和保存,应当说是相当重视的。明人整理宋人别集的贡献,突出地表现在对宋人别集的刊刻、抄录等方面。另外,在宋人别集的重辑、选编和注释上,明人也取... 明人对宋集的整理,是在元代图书典藏、刊刻的基础上进行的。明代公私对宋元遗籍的搜集和保存,应当说是相当重视的。明人整理宋人别集的贡献,突出地表现在对宋人别集的刊刻、抄录等方面。另外,在宋人别集的重辑、选编和注释上,明人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人 宋集 整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冯煦《宋六十一家词选》的论词与选词
11
作者 刘兴晖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65-70,共6页
冯煦《宋六十一家词选》以毛晋《宋六十名家词》为选词底本,在力图保存底本基本面貌的基础上,通过例言即《蒿庵论词》整合选词与论词,在结构上起到关联和互补的作用;并阐发甄录本色的编选宗旨,以序次的调整和类组比较的方式勾勒出宋代... 冯煦《宋六十一家词选》以毛晋《宋六十名家词》为选词底本,在力图保存底本基本面貌的基础上,通过例言即《蒿庵论词》整合选词与论词,在结构上起到关联和互补的作用;并阐发甄录本色的编选宗旨,以序次的调整和类组比较的方式勾勒出宋代词史的脉络,成为近代选本批评观念转变的重要标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冯煦 《宋六十一家词选》 选词 论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龙榆生《唐宋名家词选》选学价值探微 被引量:2
12
作者 许菊芳 《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52-57,共6页
《唐宋名家词选》的选学价值多为时贤所肯定,但关于此选仍有若干细节问题未予充分展开。本文在文本细读的基础上,结合龙榆生的词学观及其词体创作,微观探究了此选推重贺铸词、不予采录陈廷焯词评、多处参引《历代词人考略》等问题,以期... 《唐宋名家词选》的选学价值多为时贤所肯定,但关于此选仍有若干细节问题未予充分展开。本文在文本细读的基础上,结合龙榆生的词学观及其词体创作,微观探究了此选推重贺铸词、不予采录陈廷焯词评、多处参引《历代词人考略》等问题,以期进一步解读其选学价值,并印证龙榆生的词学观及其词体创作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宋名家词选》 选学价值 贺铸 陈廷焯 《历代词人考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由役及吏:两宋“公人”疏论 被引量:2
13
作者 董春林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96-110,194,195,共17页
两宋的“公人”可直译为“公家之人”,但其内涵却前后发生着变化。北宋公人多指义务性为官府承担一定职能工作的职役,常常与使院语境下官府招雇的吏人的职能交错混同,其中衙前公人出身、职能及其去向的特殊性,通常独立于诸色公人之外,... 两宋的“公人”可直译为“公家之人”,但其内涵却前后发生着变化。北宋公人多指义务性为官府承担一定职能工作的职役,常常与使院语境下官府招雇的吏人的职能交错混同,其中衙前公人出身、职能及其去向的特殊性,通常独立于诸色公人之外,甚至地位优于州县一般吏人。但随着北宋中期王安石推行“吏士合一”政策,吏人地位渐渐提高,职役开始倾慕吏职,至南宋前期吏人、衙职成为职役较好的去向。南宋中后期“公人”“公吏”往往混同书写,至少在士大夫们语境中,“公人世界”里的公人是他们所担忧或鄙夷的胥吏群体,这时的公人特指介于官民之间的公家之人。公人角色变化的背后,折射出乡村中上层群体由失利情态向获利情态转变的功利诉求,以及社会转型中两宋政权扩大税源以补充浩大财政开支的主体社会语境。公人作为一个融合吏人、职役、乡役等多重职能身份的社会符号,在从民向官的价值转向中,勾勒出两宋基层社会变迁的一个缩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代 基层社会 公人 公吏 职役身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承唐启宋的五代十国幞头形制及其成因
14
作者 张琛 弓太生 《丝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146-158,共13页
五代十国是幞头形制变化的重要时期,为研究该时期幞头形制的流变及其原因,文章通过图像与文献互为印证的二重证据法,在对该时期幞头形制进行分类分型研究的基础上,分别将其与唐代、宋代的幞头形制进行对比。研究表明:现有图像中的五代... 五代十国是幞头形制变化的重要时期,为研究该时期幞头形制的流变及其原因,文章通过图像与文献互为印证的二重证据法,在对该时期幞头形制进行分类分型研究的基础上,分别将其与唐代、宋代的幞头形制进行对比。研究表明:现有图像中的五代十国幞头形制主要可分2类17型。其中,圆顶顺风脚、圆顶长脚2型软裹软脚类幞头继承自盛唐;硬裹硬脚中的圆、方顶圆翅,圆、方顶翘脚4型继承自晚唐;其余11型为时代新创,成为宋代幞头形制发展的重要基础。该时期幞头形制在唐宋之际的流行更替、服用者身份从随意到规范的转变,表现出了清晰的继承、创新和发展脉络,具有承唐启宋的重要历史过渡价值。政治多元化的影响、世俗文化渐兴的推动和工艺技术发展的助力是过渡性产生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代十国 幞头 男子首服 唐代幞头 宋代幞头 古代服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沟通苏文与时文的桥梁——论南宋古文选家对苏文的编选、评点及其影响
15
作者 杨曦 《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28-39,共12页
在科举考试的刺激下,南宋古文选家吕祖谦、楼昉、周应龙、谢枋得等检择出苏轼文中以历史人物论为主的篇目并施以评点。通过这种方式,他们揭示出苏文立意追求新巧奇险与行文富于转折波澜的特点,使得士子可以在研习苏文的过程中领悟时文... 在科举考试的刺激下,南宋古文选家吕祖谦、楼昉、周应龙、谢枋得等检择出苏轼文中以历史人物论为主的篇目并施以评点。通过这种方式,他们揭示出苏文立意追求新巧奇险与行文富于转折波澜的特点,使得士子可以在研习苏文的过程中领悟时文写作的技法,从而在苏文与时文之间搭建起了一道桥梁。选家的编选与评点对于扩大苏文在南宋科场中的影响有重要作用,但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士子对苏文的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宋古文选本 苏文 时文 科举考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清中期汉学家对唐宋八大家古文的态度
16
作者 周游 《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8年第6期110-115,139,共7页
讨论清中叶汉学家与桐城派的关系时,学者常常会关注二者之间的对立,研究的重点不外汉、宋之争与义理、考据、词章孰优孰劣的问题。而事实上,一些杰出的汉学家同时也是重要的古文创作者,他们并不是置身于古文圈之外的,当时的古文圈也并... 讨论清中叶汉学家与桐城派的关系时,学者常常会关注二者之间的对立,研究的重点不外汉、宋之争与义理、考据、词章孰优孰劣的问题。而事实上,一些杰出的汉学家同时也是重要的古文创作者,他们并不是置身于古文圈之外的,当时的古文圈也并不纯粹以桐城派为中心。一些兼具古文家身份的汉学家同样会思考如何接受唐宋八大家古文的问题,但他们对待唐宋八大家的态度与桐城派不同:桐城派将唐宋八大家看作是一个权威的典范加以师法,于唐宋八大家之外的作者鲜有青睐。汉学家则倾向于将唐宋八大家放回到古文发展的历史脉络中去看待,他们不但热衷于考察唐宋八大家形成的过程,也愿意广泛关注唐宋八大家之外的其他古文作者,希望能够兼收博采而不囿于唐宋八大家的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中期 汉学家 桐城派 唐宋八大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