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6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随机生物力学模型分析篮球运动员和普通大学生ACL损伤危险因素的差异 被引量:24
1
作者 张美珍 刘卉 +4 位作者 刘万将 郭鑫 秦宁宁 李翰君 于冰 《体育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40-47,共8页
目的:通过建立前交叉韧带(ACL)负荷的生物力学模型分析运动水平和性别对完成侧切动作时ACL损伤概率和危险因素的影响。方法:采集男女大学生篮球运动员和普通大学生完成侧切动作时的运动学、动力学和肌电学数据,运用蒙特卡罗方法获得模拟... 目的:通过建立前交叉韧带(ACL)负荷的生物力学模型分析运动水平和性别对完成侧切动作时ACL损伤概率和危险因素的影响。方法:采集男女大学生篮球运动员和普通大学生完成侧切动作时的运动学、动力学和肌电学数据,运用蒙特卡罗方法获得模拟的ACL损伤试跳数据。通过t检验确定模拟得到的损伤和未损伤动作各指标之间的差异,分析发生损伤的危险因素。采用双因素方差分析确定运动水平和性别对与ACL负荷相关指标的影响。结果:篮球运动员和普通大学生损伤概率女、男之比分别为18.36和13.04。模拟得到的损伤与非损伤试跳相比,男性篮球运动员和普通男大学生腓肠肌肌力(P=0.553,P=0.773)、女性篮球运动员膝关节旋内力矩(P=0.981)和普通男大学生垂直地面反作用力(P=0.810)均无显著性差异。其余篮球运动员和普通大学生的各项指标在损伤与非损伤试跳间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另外,除压力中心到踝关节水平距离(P=0.114)、矢状面(P=0.061)和非矢状面负荷(P=0.58)在性别和运动水平间无交互作用外,其余指标均表现为显著性交互作用(P<0.01)。结论:运动水平和性别都会影响ACL损伤危险因素,且性别对危险因素的影响受运动水平的影响。整体而言,女性比男性,专业篮球运动员比无训练经验的同龄大学生产生ACL损伤的危险性更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交叉韧带 损伤 随机生物力学模型 篮球 运动员 普通大学生 性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0T MRI评估青年人群膝关节前交叉韧带(ACL)损伤的危险相关因素 被引量:3
2
作者 吕琦 马春辉 +4 位作者 王培军 邵志红 赵小虎 朱海燕 张敏 《复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667-672,共6页
目的探讨3.0T MRI评估青年人群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损伤的危险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已确诊ACL损伤的患者69例(其中男35例,女34例)及正常对照组62例(其中男33例,女29例)膝关节3.0T MRI扫描资料,比较MRI诊断AC... 目的探讨3.0T MRI评估青年人群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损伤的危险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已确诊ACL损伤的患者69例(其中男35例,女34例)及正常对照组62例(其中男33例,女29例)膝关节3.0T MRI扫描资料,比较MRI诊断ACL损伤的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性。测量不同性别人群及损伤组与正常组的膝关节形态,测量参数包括:股骨髁间凹的宽度(notch width,NW)、股骨内外侧髁的总长(bicondylar width,BW)以及两者的比例即髁间窝宽度指数(NW index,NWI),内侧髁至髁间凹的宽度(medial condyle size,M)、外侧髁至髁间凹的宽度(lateral condyle size,L)及两者的比值(L∶M),并测量不同性别及损伤组与未损伤组胫骨内侧平台坡度(medial tibial plateau slope,MTS)及外侧胫骨平台坡度(lateral tibial plateau slope,LTS)。结果 MRI诊断ACL损伤的敏感性为94.2%,特异性为92.3%,准确性为93.5%。68例男性与63例女性比较,BW、L及NWI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W、M及L∶M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青年男性与女性膝关节形态不同,男性膝关节的NWI较女性更小,在男性ACL损伤组与正常组相比,BW、L∶M及NWI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CL损伤组的NWI更小;而女性中ACL损伤组与正常组相比,各参数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所有参数在活动的强度及损伤部位(左右)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CL损伤组与正常组相比,身高、体重、MTS及LTS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较小的NWI很可能是青年男性ACL损伤的危险相关因素,BW及L∶M是影响青年男性膝关节动力学的重要因素。MTS和LTS可能无法作为膝关节ACL损伤的直接危险相关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膝关节 前交叉韧带(acl) 髁间窝宽度指数(NWI) 胫骨平台坡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股骨足印中心定位法单束解剖重建ACL临床效果研究 被引量:4
3
作者 徐丛 王永为 +6 位作者 李嘉 曹向宇 刘文涛 杜元良 戴海峰 刘清晨 吕永明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685-688,共4页
目的探讨急性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断裂后镜下单束解剖重建术中股骨骨道实用定位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对ACL断裂患者行关节镜下自体半腱股薄肌腱单束解剖重建术,术中股骨侧骨道采用足印中心定位法,同时术中寻找... 目的探讨急性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断裂后镜下单束解剖重建术中股骨骨道实用定位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对ACL断裂患者行关节镜下自体半腱股薄肌腱单束解剖重建术,术中股骨侧骨道采用足印中心定位法,同时术中寻找股骨外侧髁间嵴、分叉嵴等骨性标志对定位点准确性进行校对。术前、术后进行膝关节功能检查及评分,包括前抽屉试验、Lachman试验、pivot shift试验、Lysholm评分、Tegner评分、IKDC评分。结果 (1)镜下100%可见股骨外髁间嵴,但分叉嵴的出现率仅有42%(48/115)。(2)术后前抽屉试验阴性率79%(术后3个月)、77%(术后24月);Lachman试验阴性率80%(术后3个月)、71%(术后24月)、pivot shift试验阴性率97%(术后3个月)、95%(术后24月)。(3)Lysholm评分、Tegner评分及IKDC评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ACL单束解剖重建股骨足印区中心点法能提供足够膝关节稳定性,取得满意临床效果,但对股骨止点残留韧带依赖性高;股骨外侧髁间嵴镜下易于辨认,但分叉嵴辨别率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cl 股骨骨道 半腱股薄肌腱 解剖重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无图像导航下ACL重建的等距规划方法
4
作者 胡岩 王田苗 +1 位作者 胡磊 王君臣 《高技术通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844-849,共6页
针对膝关节前交叉韧带(ACL)移植位置不易确定的问题,采用光电跟踪技术,提出了一种基于等长规划的ACL无图像导航重建方法。首先根据韧带等距理论,设计了一种基于计算胫骨绕股骨运动过程中距离变化最小的点对的等距规划方法,然后分析了无... 针对膝关节前交叉韧带(ACL)移植位置不易确定的问题,采用光电跟踪技术,提出了一种基于等长规划的ACL无图像导航重建方法。首先根据韧带等距理论,设计了一种基于计算胫骨绕股骨运动过程中距离变化最小的点对的等距规划方法,然后分析了无图像导航系统的总体结构及关键技术,包括手术空间各对象的坐标转换、关节特征采集原则和表面重建方法,最后利用该方法进行了2例牛腿骨实验。结果表明,该规划方法合理有效,在股骨/胫骨的生长区域内的定位精度达1.45mm,能够满足临床手术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计算机辅助矫形外科(CAOS) 前交叉韧带(acl)重建 等距 光电相机跟踪 无图像导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XCM模型预测排球运动员前交叉韧带应力 被引量:3
5
作者 张楠 孟庆华 鲍春雨 《医用生物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146-1153,共8页
目的通过XCM深度神经网络模型预测排球运动员扣球落地左腿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应力情况。方法基于核磁共振和CT影像建立完整的膝关节有限元模型;通过8镜头Qualisys动捕系统和Kistler三维测力台同步采集排球运动... 目的通过XCM深度神经网络模型预测排球运动员扣球落地左腿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应力情况。方法基于核磁共振和CT影像建立完整的膝关节有限元模型;通过8镜头Qualisys动捕系统和Kistler三维测力台同步采集排球运动员运动学和动力学数据;通过OpenSim中肌骨模型计算膝关节力矩,将关节力矩作为有限元模型输入,输出ACL应力;将运动学、动力学数据作为神经网络的输入,ACL应力作为输出。结果排球运动员扣球落地ACL等效应力峰值为(27.7±0.36)MPa,最大主应力为(8.2±0.23)MPa,最大剪切应力为(14.7±0.32)MPa;等效应变(5.7±0.008)%,最大主应变(5.0±0.006)%、最大剪切应变为(7.6±0.009)%。预测值与计算值间归一化的均方根误差为5.84%~7.12%,均方根误差为0.251~0.282。结论XCM模型可在一定范围内预测排球运动员扣球过程中ACL应力情况。研究结果为获得排球运动员生物力学数据提供新途径,以及帮助排球运动员预防ACL损伤提供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度神经网络 有限元模型 前交叉韧带 排球 扣球落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节镜下“三缝线–三叉星”技术固定前交叉韧带下止点撕脱骨折 被引量:2
6
作者 孙超 徐稳 +3 位作者 陈雪 王庆玲 薛朝亚 梅宇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597-604,共8页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三缝线–三叉星”技术治疗前交叉韧带下止点撕脱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2年1月期间,46例接受关节镜下“三缝线–三叉星”技术治疗的前交叉韧带(ACL)下止点撕脱骨折治疗患者的病例资料,包括...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三缝线–三叉星”技术治疗前交叉韧带下止点撕脱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2年1月期间,46例接受关节镜下“三缝线–三叉星”技术治疗的前交叉韧带(ACL)下止点撕脱骨折治疗患者的病例资料,包括术前和术后的体格检查(稳定性和活动度)、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IKDC)评分、Tegner活动等级评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术后满意度、并发症情况以及重返运动时间等。将术后6个月、术后12个月的样本数据分别与术前的样本数据进行比较。结果:46例患者中男性26例,女性20例,平均年龄37.6±10.3岁,平均随访时间为14.4±2.7个月。术前与术后6个月、12个月的IKDC评分分别为59.7±5.4、86.1±5.7、89.5±5.0(P<0.001);Lysholm评分分别为56.7±5.0、84.8±4.4、90.6±4.2(P<0.001);Tegner评分分别为0.5±0.3、4.6±1.7、6.6±2.1(P<0.001);VAS评分分别为7.1±1.1、1.7±1.0、0.7±0.8(P<0.001)。术后满意度评为优秀42例、良好3例、一般1例,优良率达97.8%。术后6个月、12个月随访时,体格检查的前抽屉试验、Lachman试验结果均为阴性;重返运动平均时间为8.3±2.5个月。所有患者撕脱骨折均一期愈合,未发生感染、关节僵硬、骨折块松动移位及畸形愈合等术后并发症,均无需二次手术。结论:关节镜下“三缝线–三叉星”技术对前交叉韧带下止点撕脱骨折患者具有显著的临床疗效,能有效恢复术后关节的稳定性和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交叉韧带下止点 撕脱骨折 关节镜 缝线骨道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前交叉韧带断裂及重建术后步态生物力学特征研究现状 被引量:4
7
作者 陆逸群 吴悦 +1 位作者 刘振龙 任爽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77-392,共16页
对前交叉韧带(ACL)断裂及重建术后躯干、髋、膝和踝关节在不同运动平面的步态生物力学特征及康复治疗措施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得到如下结论。ACL断裂及重建术后各关节步态的生物力学出现异常,其中膝关节步态生物力学异常在3个运动平面... 对前交叉韧带(ACL)断裂及重建术后躯干、髋、膝和踝关节在不同运动平面的步态生物力学特征及康复治疗措施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得到如下结论。ACL断裂及重建术后各关节步态的生物力学出现异常,其中膝关节步态生物力学异常在3个运动平面均有体现,踝关节的异常集中在矢状面,髋关节及躯干的异常多见于冠状面。根据各关节生物力学特征及ACL断裂和术后时期的不同,需制定针对性且长期的康复治疗方案;目前常规的康复训练不能完全恢复ACL断裂重建患者的正常步态,还需加入神经肌肉控制训练和躯干-髋-膝-踝的整体康复训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交叉韧带(acl) 步态 生物力学 康复训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节镜治疗SchatzkerⅠ、Ⅳ型胫骨平台骨折合并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12
8
作者 陈平泉 曹烈虎 +3 位作者 闵重函 沈忠伟 阳青松 苏佳灿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345-346,共2页
胫骨平台SchatzkerⅠ、Ⅳ型骨折在下肢外伤中最为常见,然而若同时合并前交叉韧带胫骨平台止点撕脱,易被临床医师忽视。对于胫骨平台骨折合并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骨折处理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膝关节的功能恢复,其治疗目的在于使胫骨平台... 胫骨平台SchatzkerⅠ、Ⅳ型骨折在下肢外伤中最为常见,然而若同时合并前交叉韧带胫骨平台止点撕脱,易被临床医师忽视。对于胫骨平台骨折合并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骨折处理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膝关节的功能恢复,其治疗目的在于使胫骨平台关节面达到或接近解剖复位,修复膝关节韧带,从而最大限度地恢复膝关节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胫骨平台 前交叉韧带 骨折 关节镜 微创外科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节镜下带线锚钉固定修复Meyers McKeever Ⅲ型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 被引量:22
9
作者 刘华 狄正林 +1 位作者 章军辉 徐荣明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830-833,共4页
目的探讨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在关节镜下使用带线锚钉固定的手术疗效。方法 2012年5月-2013年7月,对15例Meyers Mc KeeverⅢ型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性骨折,在关节镜下使用带线锚钉固定,术后早期功能锻炼,术后复查X线片了解骨... 目的探讨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在关节镜下使用带线锚钉固定的手术疗效。方法 2012年5月-2013年7月,对15例Meyers Mc KeeverⅢ型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性骨折,在关节镜下使用带线锚钉固定,术后早期功能锻炼,术后复查X线片了解骨折复位愈合情况,检查膝关节松弛度、活动度。结果随访12-22个月,平均17个月。15例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性骨折均满意复位愈合,无移位,术后Lachmann试验及前抽屉试验均阴性,膝关节功能正常。术前Lysholm评分(54.2±4.2)分,术后12个月提高至(91.8±2.2)分(配对t检验,t=2.242,P=0.000)。结论关节镜下应用带线锚钉固定治疗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性骨折,手术疗效满意,具有复位良好,固定牢靠,可早期行膝关节功能锻炼,缩短术后康复周期,避免膝关节僵硬,对于前交叉韧带止点撕脱骨折是一种可靠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节镜 前交叉韧带 撕脱骨折 带线锚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节镜下应用微型钢板治疗陈旧性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 被引量:12
10
作者 吕宏升 杨德育 +5 位作者 杨爱武 陈昆 肖奕增 黄春福 苏在权 尤瑞金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266-270,共5页
目的探讨微型钢板在陈旧性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胫骨止点撕脱骨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2012年3月~2015年6月,在关节镜下对11例有明显移位的陈旧性ACL胫骨止点撕脱骨折复位,通过高强度不可吸收缝线(Ethibond)... 目的探讨微型钢板在陈旧性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胫骨止点撕脱骨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2012年3月~2015年6月,在关节镜下对11例有明显移位的陈旧性ACL胫骨止点撕脱骨折复位,通过高强度不可吸收缝线(Ethibond)和微型钢板固定。结果随访5~26个月,(11.0±2.3)月。骨折均愈合,无骨折移位。术后3个月复查,无膝关节松弛或不稳定,屈、伸角度均与健侧相同(P〉0.05)。末次随访时国际膝关节评分委员会(International Knee Documentation Committee,IKDC)主观膝关节评分从67.6±5.3提高到95.1±3.3分(t=17.212,P=0.000)。结论关节镜下微型钢板配合缝线固定治疗陈旧性ACL止点撕脱骨折,复位和固定效果好,创伤小,可早期进行膝关节康复训练,能够早期恢复膝关节功能,是陈旧性ACL止点撕脱骨折一种有效的治疗方式,技术难度不大,费用相对低廉,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型钢板 缝线 前交叉韧带 撕脱骨折 关节镜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女子羽毛球运动员后场击球后不同场区单脚落地的生物力学差异——基于三维加速度计的分析 被引量:10
11
作者 刘兰财 梁永杰 +2 位作者 张英平 车同同 肖杰 《天津体育学院学报》 CAS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36-41,共6页
为了探寻女子羽毛球运动员后场击球后单脚落地对膝关节前十字韧带损伤的影响,通过比较正手、反手场区头顶击球单脚落地时躯干加速度及运动变量的差异,寻求运动风险的变量因素。10名优秀女子羽毛球运动员穿戴三维加速计进行单打比赛,使... 为了探寻女子羽毛球运动员后场击球后单脚落地对膝关节前十字韧带损伤的影响,通过比较正手、反手场区头顶击球单脚落地时躯干加速度及运动变量的差异,寻求运动风险的变量因素。10名优秀女子羽毛球运动员穿戴三维加速计进行单打比赛,使用同步摄像机记录产生超过4g加速度的时刻,分析了加速度>4g时着陆点躯干倾斜角和髋关节外展角。结果显示:在头顶击球过程中,正手场区和反手场区的躯干侧弯及躯干加速度存在差异,反手区头顶击球时横向加速度大于正手区(P<0.05,es=0.706);反手场区单脚落地时躯干倾斜角(24°±7°)大于正手侧(17°±13°);正反手两侧躯干倾斜角均大于先前报道的受伤角度,反手侧的髋外展角(23°±11°)大于正手侧的髋外展角(-1°±8°);反手场区的3个轴的加速度与躯干侧弯、髋外展角度均呈显著相关性。反手场区头顶击球后,单脚落地姿势与前交叉韧带损伤的落地姿势相似,反手侧躯干过度侧弯和高风险落地姿势可能与羽毛球比赛中膝关节前十字韧带损伤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羽毛球 十字韧带(acl) 三维加速度计 单脚落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膝关节镜下微创重建前交叉韧带 被引量:6
12
作者 敖英芳 王健全 +5 位作者 余家阔 崔国庆 胡跃林 于长隆 田得祥 曲绵域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2001年第1期14-17,共4页
为使膝关节前交叉韧带重建手术定位准确,固定更加牢固和早期功能康复,同时减少手术创伤。1997年10月至1999年4月应用膝关节镜下挤压螺钉固定骨-髌腱(中1/3)-骨自体移植重建前交叉韧带的新技术,重建前交叉韧带74... 为使膝关节前交叉韧带重建手术定位准确,固定更加牢固和早期功能康复,同时减少手术创伤。1997年10月至1999年4月应用膝关节镜下挤压螺钉固定骨-髌腱(中1/3)-骨自体移植重建前交叉韧带的新技术,重建前交叉韧带74例,并取得良好效果。结果表明该方法手术创伤小,骨道定位准确,能做到等长重建。由于充分利用了髌腱这一较为理想的自体材料,两端带有骨块,重建的韧带最终可达到牢固的生物学固定。作者根据临床实践,结合全部病例,重点总结介绍了关节镜下重建前交叉韧带的临床技术和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膝关节镜 微创外科 功能重建 膝关节前交叉韧带 运动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节镜下可吸收缝线套扎治疗儿童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 被引量:15
13
作者 金耀峰 陈刚 +2 位作者 戴加平 盛建明 周晓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2014年第2期166-168,共3页
目的 探讨膝关节镜下可吸收缝线套扎治疗儿童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的疗效.方法 2010年7月~2013年5月,对18例儿童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在关节镜下应用可吸收缝线套扎固定骨折块.结果 术后X线示所有骨折复位满意.18例随访3~1... 目的 探讨膝关节镜下可吸收缝线套扎治疗儿童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的疗效.方法 2010年7月~2013年5月,对18例儿童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在关节镜下应用可吸收缝线套扎固定骨折块.结果 术后X线示所有骨折复位满意.18例随访3~15个月,平均8个月.术后3个月X线片示骨折均愈合,17例前抽屉试验、Lachman试验查体均为阴性,1例前抽屉试验阴性,Lachman试验弱阳性,所有患者膝关节活动度正常,未发现影响骨骺发育现象.结论 关节镜下可吸收缝线套扎治疗儿童前交叉韧带止点撕脱骨折,具有创伤小,恢复快,成本低廉,无须再次手术等优点,是一种可靠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节镜 前交叉韧带 胫骨止点 撕脱骨折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股骨骨道位置对前交叉韧带术后半年腘绳肌腱移植物信噪比的影响 被引量:4
14
作者 马勇 张家豪 +4 位作者 蒋艳芳 王海军 王永健 王健 敖英芳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469-473,共5页
目的:观察前交叉韧带(ACL)重建术后半年腘绳肌腱移植物磁共振成像(MRI)信噪比特点,分析股骨骨道位置对其影响。方法:2015年10月至2018年6月,154名患者接受关节镜下ACL重建手术。股骨骨道均为经前内入路制作。依据股骨骨道位置,分成近前... 目的:观察前交叉韧带(ACL)重建术后半年腘绳肌腱移植物磁共振成像(MRI)信噪比特点,分析股骨骨道位置对其影响。方法:2015年10月至2018年6月,154名患者接受关节镜下ACL重建手术。股骨骨道均为经前内入路制作。依据股骨骨道位置,分成近前内束(AM)组和近解剖中心(Center)组。术后半年,患膝关节行MRI检查。选取关节腔内移植物近端、中段、远端三部位计算信噪比(SNQ)。分析两组SNQ的差异。结果:研究纳入99名患者,其中AM组56名,Center组43名。术前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无差异(P>0.05)。AM组SNQ移植物近、中、远端分别为3.52±1.08、2.43±0.52、1.53±0.61。Center组SNQ移植物近、中、远端分别为3.68±1.52、3.02±0.82、1.55±0.43。组内三部位之间有显著差异。组间比较,近、远端SNQ无差异。AM组中段SNQ较Center组有优势(P=0.023)。结论:ACL重建术后半年,腘绳肌腱移植物关节腔内远端韧带化程度最好,中段次之。较之近解剖中心,将股骨骨道定于近前内束的移植物中段韧带化程度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交叉韧带 股骨骨道 移植物 韧带化 MRI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前交叉韧带损伤早期治疗与延期治疗的并发症分析及临床疗效对比 被引量:29
15
作者 涂俊 徐斌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558-564,共7页
目的:观察并对比分析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损伤患者早期治疗(1年内)和延期治疗(1年后)的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术后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自2013年7月至2016年7月收治并在关节镜下行自体腘绳肌肌腱移植单束重建前交叉韧带手术的患者共105例,... 目的:观察并对比分析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损伤患者早期治疗(1年内)和延期治疗(1年后)的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术后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自2013年7月至2016年7月收治并在关节镜下行自体腘绳肌肌腱移植单束重建前交叉韧带手术的患者共105例,按照自受伤至手术间隔时间来对患者进行分组,间隔时间少于1年的患者为早期组(55例患者),间隔时间超过1年的患者为延期组(50例患者)。分别记录年龄、性别、侧别、受伤至手术间隔时间,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膝关节Lysholm评分及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膝关节评分表(IKDC)评分。比较两组患者术中所见合并症情况,并对术后膝关节疼痛及功能情况进行随访和比较。结果:早期治疗组患者中有47人合并半月板损伤,以外侧半月板损伤为主;22例患者合并有负重区软骨损伤,大部分是Ⅰ~Ⅱ度的轻度损伤;髁间窝狭窄患者有8例。延期治疗组患者中有41人合并半月板损伤,以内侧半月板损伤为主;27例患者合并有负重区软骨损伤,大部分是Ⅲ~Ⅳ度的较严重损伤;髁间窝狭窄患者有27例。两组之间以上合并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性(P<0.05)。而髌股关节软骨损伤方面两组并未显示出显著差异性(P>0.05)。两组患者的VAS评分、膝关节Lysholm评分及IKDC评分较术前均有明显改善,但早期组患者的术后VAS评分更低,Lysholm评分及IK-DC评分更高,两组患者之间术后评分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损伤后若未能及时治疗而造成延误,会导致原有损伤加重或造成新的继发性损伤,加速膝关节退变并影响膝关节功能,即使后期接受治疗也会造成膝关节功能不可挽回的丧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交叉韧带 早期 延期 并发症 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髁间窝外侧壁后软骨缘顶点在评估前交叉韧带股骨骨道位置中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6
16
作者 马勇 王海军 +6 位作者 蒋艳芳 王永健 王健 林霖 刘阳 余家阔 敖英芳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925-929,共5页
目的:以髁间窝外侧壁后软骨缘顶点(the apex of the deep cartilage,ADC)为标志,研究术后CT与镜下评估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股骨骨道位置时两种方法的一致性。方法:2014年5月至2016年5月,关节镜下前交叉韧... 目的:以髁间窝外侧壁后软骨缘顶点(the apex of the deep cartilage,ADC)为标志,研究术后CT与镜下评估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股骨骨道位置时两种方法的一致性。方法:2014年5月至2016年5月,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患者36例纳入本研究。所有患者术中均依据完好的股骨残端进行中心点定位。屈膝90°,测量ADC至前骨缘的水平距离(L_1)以及与骨道中心点的水平距离(l_1),计算l_1/L_1比值(P_1),同时测量骨道中心点与下骨缘的距离(D_1)。术后在CT片上测量ADC至前骨缘的水平距离(L_2)以及与骨道中心点的水平距离(l_2),计算l_2/L_2比值(P_2),同时测量骨道中心点与下骨缘的距离(D_2)。应用线性回归、Pearson相关和Bland-Altman分析比较镜下评估与CT评估的一致性。结果:P1=44.07%±2.22%(41.1%%~49.5%),D_1=6.2±0.5 mm(5.5~7 mm)。P_2=44.92%±2.27%(40.9%~50.2%),D_2=6.3±0.6 mm(5.1~7.5 mm)。P_1和P_2(r=0.99,P〈0.001)、D_1和D_2(r=0.69,P〈0.001))分别呈正相关,且线性关系显著(P〈0.001)。Bland-Altman图显示一致性较好。结论:以ADC为标志评估ACL股骨骨道位置,术后CT与镜下评估的一致性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交叉韧带 股骨骨道 后软骨缘顶点 C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半月板缝合针引导钢丝关节镜下内固定治疗前交叉韧带胫骨嵴撕脱骨折 被引量:11
17
作者 张春礼 徐虎 +3 位作者 范宏斌 孟乘飞 陈辉 操石磊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2007年第7期630-631,634,共3页
目的 探讨关节镜下半月板缝合针引导钢丝内固定治疗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胫骨嵴撕脱骨折的疗效。方法 1999年12月~2005年8月关节镜下应用半月板缝合针引导钢丝内固定治疗ACL胫骨嵴撕脱骨折15例。采用膝关节Lys... 目的 探讨关节镜下半月板缝合针引导钢丝内固定治疗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胫骨嵴撕脱骨折的疗效。方法 1999年12月~2005年8月关节镜下应用半月板缝合针引导钢丝内固定治疗ACL胫骨嵴撕脱骨折15例。采用膝关节Lysholm评分对关节镜手术前、后关节功能进行评价,术后定期复查膝关节正侧位X线片。结果 手术操作均在30min以内完成,无关节感染、意外损伤、关节粘连、骨折不愈合并发症发生。15例随访6~54个月,(20.9±15.0)月,复查X线片显示15例骨折愈合良好。术前Lysholm评分10~56分,(19.1±15.2)分,手术后提高至91~100分,(97.5±3.7)分(t=18.483,P=0.000)。2例术后8、14个月出现内固定钢丝断裂,但骨折愈合良好。结论 关节镜下半月板缝合针引导钢丝固定治疗ACL胫骨嵴撕脱骨折,方法简便、适用范围广、创伤小、术后功能恢复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月板缝合针 前交叉韧带 撕脱骨折 关节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MRI快速建立前交叉韧带三维数字化模型初步报道 被引量:9
18
作者 吴冰 陆伟 +9 位作者 田毅 王大平 朱伟民 欧阳侃 柳海峰 彭亮权 李皓 冯文哲 叶建平 张吉帅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571-575,579,共6页
目的研究利用MRI二维图像快速建立前交叉韧带(ACL)三维数字化模型的方法,并评估模型的真实可靠程度。方法选择20例临床诊断为ACL断裂患者的术前健侧MRI图像资料,导入自主开发的ACL快速分割技术软件(3D MIA)进行图像分割,再以面绘制方式... 目的研究利用MRI二维图像快速建立前交叉韧带(ACL)三维数字化模型的方法,并评估模型的真实可靠程度。方法选择20例临床诊断为ACL断裂患者的术前健侧MRI图像资料,导入自主开发的ACL快速分割技术软件(3D MIA)进行图像分割,再以面绘制方式进行三维重建,建立膝关节及ACL三维数字化模型,测量模型的ACL长度、宽度、厚度及与人体三个解剖平面的角度,所得数据与前期解剖研究结果进行统计学的分析对比,评估模型的可靠程度。结果造模包括膝关节各骨性结构及前后交叉韧带,平均造模时间18 min,测量得到ACL长(39.80±1.86)mm、宽(5.80±1.83)mm、厚(9.96±1.26)mm;ACL与冠状面夹角(27.58±3.64)°、与矢状面夹角(39.82±4.01)°、与水平面夹角(22.27±4.23)°。与前期研究获得的相应数据对比,经独立样本t检验,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利用自主开发的ACL分割技术及三维重建软件可以快速且较准确地建立健侧ACL三维数字化模型,为计算机辅助ACL手术系统及实现ACL临床仿真个体化解剖重建提供了参考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交叉韧带 三维重建 数字化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前交叉韧带胫骨棘止点的形态学特征及其生物力学特性研究 被引量:8
19
作者 高彦平 陈金荣 +3 位作者 吴宇峰 赵卫东 姜雪梅 李义凯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532-534,537,共4页
目的:研究前交叉韧带及其胫骨棘止点处的形态特征及其抗拉伸性能,为前交叉韧带胫骨棘撕脱骨折的临床治疗提供解剖和生物力学依据。方法:取正常成人新鲜的膝关节标本16例,游离出前交叉韧带,对其胫骨棘止点处的厚度、宽度及其在胫骨棘止... 目的:研究前交叉韧带及其胫骨棘止点处的形态特征及其抗拉伸性能,为前交叉韧带胫骨棘撕脱骨折的临床治疗提供解剖和生物力学依据。方法:取正常成人新鲜的膝关节标本16例,游离出前交叉韧带,对其胫骨棘止点处的厚度、宽度及其在胫骨棘止点处的分布特点等进行观察。新鲜的标本通过MTS-858材料试验机测试前交叉韧带附着端的抗拉伸性能。结果:前交叉韧带呈水平位附着于胫骨棘及其周围的骨面,其断面近似于三角形,底朝前,尖向后方。部分纤维附着于外侧半月板的前、后角及内侧半月板前方的骨面。附着端横径为(11.3±1.4)mm、前后长径为(17.6±2.6)mm、周径为(49.2±6.1)mm、前缘距胫骨平台前缘为(11.5±2.6)mm、后缘距后交叉韧带胫骨附着区的前缘为(14.1±1.7)mm、计算附着面积为(96.6±8.3)mm2。前交叉韧带的最大载荷为(2546±89)N,最大变形量为(4.3±0.5)mm。结论:前交叉韧带的纤维分布及其胫骨棘止点处的形态特征以及生物力学特性与临床上撕脱骨折的治疗有很大的关联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交叉韧带 撕脱骨折 生物力学 拉伸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兔膝关节持续被动活动器的研制与初步应用 被引量:6
20
作者 黄红拾 敖英芳 +1 位作者 陈里宁 张阔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313-317,共5页
目的:为解决实验动物兔术后膝关节早期康复中的持续被动活动(continuous passive mo-tion,CPM)问题,自行研制一种兔膝关节持续被动活动器。方法:根据仿生学原理设计,兔膝关节持续被动活动器主要由支架部分、驱动部分、传动机构和固定部... 目的:为解决实验动物兔术后膝关节早期康复中的持续被动活动(continuous passive mo-tion,CPM)问题,自行研制一种兔膝关节持续被动活动器。方法:根据仿生学原理设计,兔膝关节持续被动活动器主要由支架部分、驱动部分、传动机构和固定部分组成。在23只8月龄雄性新西兰大白兔右侧后肢膝关节切断前交叉韧带后,行自体双股半腱肌移植重建前交叉韧带手术,术后随机分为2组:CPM组与自由活动组。CPM组应用兔膝关节持续被动活动器行早期关节全范围活动康复,每天2次,每次5小时,共6周。不运动时以两片低温热塑板材和尼龙搭扣固定膝关节;自由活动组仅笼内自由活动。观察装置运行情况和兔体重、膝关节肿胀、伤口愈合、关节活动度的变化。结果:整个装置安全可靠,动力足够带动5只兔子同步运动;可以准确、方便地调节膝屈曲角度、运动速度和时间,满足实验要求。CPM组兔子能安静耐受5小时的被动训练,训练期间,未出现坠积性水肿、皮肤破损、压疮、骨折,伤口愈合良好。CPM组术后肿胀程度明显小于自由活动组,且有显著性差异(P<0.01)。2组的体重和关节活动度变化无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兔膝关节持续被动活动器是一种简便可靠、效果较好的术后早期康复器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期康复 前交叉韧带重建 膝关节 持续被动活动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