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西太平洋暖池热含量年际变化及其对东亚气候异常的影响 被引量:17
1
作者 卢楚翰 黄露 +1 位作者 何金海 秦育婧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64-72,共9页
利用1980-2010年共31个冬季的GODAS海洋同化资料,以5~366m次表层海温构造西太平洋暖池区域的热含量,分析了冬季西太平洋暖池次表层热含量的时空特征、持续性以及对其邻近区域的气候异常影响,结果表明:(1)整体一致性分布是冬季西... 利用1980-2010年共31个冬季的GODAS海洋同化资料,以5~366m次表层海温构造西太平洋暖池区域的热含量,分析了冬季西太平洋暖池次表层热含量的时空特征、持续性以及对其邻近区域的气候异常影响,结果表明:(1)整体一致性分布是冬季西太暖池区次表层热含量年际变化的主导模态,其时间系数的年际振荡较好地代表了暖池区次表层热状况的年际异常。暖池区热含量的变化与ENSO事件联系密切,它能保持超前两季以上的显著自相关,持续性较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异常更为稳定。佗)冬季暖池区热含量异常对后期春、夏季暖池热状况产生持续影响,相应的暖水体积变化导致暖水的经向输送及垂直交换,对后期春夏两季暖池及邻近区域尤其是菲律宾海的表层海温、海表热通量变化有较大影响。(3)冬季暖池区热含量上升对应春季菲律宾海以东洋面OLR数值下降以及降水偏多,所引起的对流活动加热异常导致热带及副热带西北太平洋位势等压面抬升,进而对西太副高产生影响。之后,此区域相应的海表热通量交换加强,对流层低层形成强大的异常气旋,海气相互作用加强,加上对流加热异常,使得冬季暖池热含量异常与夏季副热带高压变化联系更加紧密。因此冬季暖池区热含量可作为春、夏季西太副高变化和西北太平洋夏季风强度的有效预测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含量 西太平洋暖池 次表层 春季障碍 东亚气候异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夏季风爆发与西太平洋暖池区热含量及对流异常 被引量:34
2
作者 陈永利 胡敦欣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20-31,共12页
利用1955~1998年逐月的上层海洋热含量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研究了南海夏季风爆发与热带西太平洋暖池区热含量异常的关系,并对影响过程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1)热带西太平洋暖池区是热带上层海洋热含量变化最大的区域,暖池区的... 利用1955~1998年逐月的上层海洋热含量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研究了南海夏季风爆发与热带西太平洋暖池区热含量异常的关系,并对影响过程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1)热带西太平洋暖池区是热带上层海洋热含量变化最大的区域,暖池区的热含量的变化与ENSO关系密切,是ENSO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影响南海夏季风爆发最明显的地区。(2)南海夏季风爆发与前期(特别是前期冬、春季)暖池热状态的变化有密切关系,当前期暖池热含量高时,南海夏季风爆发早,反之爆发晚,这与由暖池变化所产生的上空大气的对流活动密切相关;4月暖池区热含量高(低)是预报南海夏季风爆发早(晚)的一个很好指标。(3)西太平洋暖池区热含量正异常时,辐散中心位于南海—西太平洋,对流强,西太副高弱且位置偏东,季风环流(印度洋纬向环流和经向环流)和Walker环流为正距平环流;正距平的季风环流有利于低空西到西南气流的加强,南海夏季风爆发早,反之爆发晚。由暖池变化所引起的大尺度季风环流和Walker环流的异常变化可能是影响南海夏季风爆发的一个重要动力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夏季风 西太平洋暖池区热含量 对流异常 季风环流 WALKER环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太平洋暖池区热含量和海表温度与江南春雨的相关性对比研究 被引量:11
3
作者 尚可 何金海 +1 位作者 朱志伟 詹丰兴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986-992,共7页
利用Scripps和GODAS(Global Ocean Data Assimilation System)月平均海温资料,NOAA(National Oceanic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提供的逐月扩展重建海表温度资料以及中国气象局气象信息中心提供的中国753站逐日降水资料,分析了江... 利用Scripps和GODAS(Global Ocean Data Assimilation System)月平均海温资料,NOAA(National Oceanic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提供的逐月扩展重建海表温度资料以及中国气象局气象信息中心提供的中国753站逐日降水资料,分析了江南春雨的时空分布特征,通过SVD(Singular Value Decomposition)、时滞相关方法从预报的角度对西太平洋暖池区海表温度和热含量与江南春雨的关系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近50 a江南春雨空间分布的主要模态为全区一致型分布,其次为南北反向型,第三模态表现为东西反向型;西太平洋暖池区热含量与江南春雨强度的关系比海表温度更为密切,从相关区域的集中性、稳定性及相关显著性和预报超前性等方面综合考虑,推荐将热含量作为预报江南春雨的首要因子。热含量影响江南春雨的敏感海区位于4°N^16°N,130°E^170°E,预报关键时段为前一年7~12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太平洋暖池 热含量 海表温度 江南春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前期西太平洋暖池热含量异常影响长江中下游夏季降水的可能途经 被引量:10
4
作者 祁莉 王晓芳 +2 位作者 何金海 张文君 吴捷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769-1781,共13页
利用日本气象厅历史海温资料、NCEP/NCAR再分析资料、海表温度和降水资料,研究了1951—2010年前期西太平洋暖池(简称暖池)热含量异常与长江中下游夏季降水的关系,及其可能影响途径.结果表明,前期暖池热含量与长江中下游夏季降水存在超... 利用日本气象厅历史海温资料、NCEP/NCAR再分析资料、海表温度和降水资料,研究了1951—2010年前期西太平洋暖池(简称暖池)热含量异常与长江中下游夏季降水的关系,及其可能影响途径.结果表明,前期暖池热含量与长江中下游夏季降水存在超前2个季节的显著负相关关系,前期11—1月(即上年11月—当年1月,下同)暖池关键区(166.5°E—173.5°W,7.5°S—3.5°N)0~200 m热含量的偏低(高)对长江中下游夏季降水偏多(少)的预测有重要指示意义.前期暖池热含量异常的持续存在,及其外强迫作用激发的具有一定斜压性结构的夏季东亚—太平洋型遥相关(EAP),可能是影响长江中下游夏季降水的主要原因.暖池热含量在前期11—1月异常偏低导致其西北侧菲律宾异常反气旋形成并维持,夏季菲律宾异常反气旋向西北方向扩展加强,东亚沿岸EAP波列形成,使得长江中下游及其以东的西北太平洋副热带地区受异常气旋控制,且长江中下游地区为北方冷空气与南方暖湿气流的交汇区.同时,对流层高层东亚沿岸亦存在位置较中低层向西北偏移的EAP波列,长江中下游及其以南地区为异常偏强高压,高层辐散与中低层辐合相配合,有利于长江中下游地区对流发展和降水增多;反之亦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太平洋暖池 热含量 长江中下游夏季降水 前兆信号 遥相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带西太平洋暖池表层热含量分析 被引量:15
5
作者 张启龙 翁学传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584-589,共6页
利用1961 ~1997 年的资料,对热带西太平洋暖池的热含量进行了分析,并探讨了暖池热含量变化与南方涛动的关系。结果表明:暖池热含量具有明显的季节和年际变化;暖池全域、西部(160°E以西部分) 和东部(180... 利用1961 ~1997 年的资料,对热带西太平洋暖池的热含量进行了分析,并探讨了暖池热含量变化与南方涛动的关系。结果表明:暖池热含量具有明显的季节和年际变化;暖池全域、西部(160°E以西部分) 和东部(180°E以东部分) 热含量的年际变化存在较明显的差异;暖池全域和暖池东部热含量与南方涛动存在着负相关,暖池西部热含量与南方涛动则为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带 西太平洋 暖池 热含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夏季西太平洋暖池热含量对华西秋雨的影响及可能的物理机制 被引量:18
6
作者 郑然 刘嘉慧敏 马振峰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714-725,共12页
利用1971—2012年气象台站逐日资料,综合考虑降水量、降水日数及日照时数计算华西秋雨强度,结合不同深度海温资料,研究了华西秋雨强度与夏季西太平洋暖池热含量年际变化的联系,并讨论了其可能的物理机制。结果表明,前期夏季西太平洋暖... 利用1971—2012年气象台站逐日资料,综合考虑降水量、降水日数及日照时数计算华西秋雨强度,结合不同深度海温资料,研究了华西秋雨强度与夏季西太平洋暖池热含量年际变化的联系,并讨论了其可能的物理机制。结果表明,前期夏季西太平洋暖池关键区(5°S—5°N,130°—160°E)热含量变化与华西秋雨强度有显著正相关关系,当前期关键区热含量偏高(低)时,华西秋雨强度较强(弱)。分析发现,当前期关键区热含量偏高时,其相对大气是一个异常热源,由于大气对其的响应,在热含量关键区西北侧中国南海—中南半岛附近生成了异常气旋式环流,其偏东偏南气流有利于向华西地区输送中低纬度洋面上大量暖湿水汽,并与北方的干冷空气在此交汇,同时,高层西风急流异常西伸,华西地区恰好位于急流入口区右侧的辐散区,这种高、低层有利的耦合形势使得秋雨偏强,反之亦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西秋雨 暖池 热含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前期夏季西太平洋暖池热含量对江南春雨的影响及其可能机理 被引量:5
7
作者 尚可 詹丰兴 +1 位作者 何金海 祁莉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86-97,共12页
利用GODAS海洋温度资料、中国753站逐日降水资料以及NCEP/NCAR逐日再分析资料讨论了前期夏季西太平洋暖池热含量异常对江南春雨的影响,并通过高低层环流异常解释了其可能过程和机制。研究结果表明:(1)前期夏季暖池区热含量影响春雨... 利用GODAS海洋温度资料、中国753站逐日降水资料以及NCEP/NCAR逐日再分析资料讨论了前期夏季西太平洋暖池热含量异常对江南春雨的影响,并通过高低层环流异常解释了其可能过程和机制。研究结果表明:(1)前期夏季暖池区热含量影响春雨的敏感海区位于9°~16°N,150°~166°E,与春雨强度呈显著反相关,前期夏季关键区热含量的显著偏低是春雨异常偏多的强信号。(2)多雨年和少雨年大气环流差值场与夏季暖池热含量(取反号)回归的次年春季大气环流形态基本一致。低层菲律宾海异常反气旋西北侧的暖湿西南气流输送及江南地区高层辐散抽吸运动是造成春雨偏多的直接原因。(3)关键区热含量在前期夏季的异常偏低使低层异常反气旋在其西北侧触发生成,并在菲律宾海附近持续存在(前夏至当年春季),春季引导强盛的西南气流向江南输送水汽;同时,热含量异常偏低在我国大陆东部激发出高层异常气旋并持续维持(前秋至当年春季),导致春季西风急流轴异常南压,高层形成异常辐散中心,形成强烈的抽吸作用,导致江南春雨显著偏多。前夏热含量显著偏高引起江南春雨偏少的过程则与之相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期夏季 西太平洋暖池 热含量 江南春雨 可能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前期西太平洋暖池热含量异常对中国东北地区夏季降水的影响 被引量:23
8
作者 王晓芳 何金海 廉毅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305-317,共13页
利用日本气象厅历史海温资料、NCEP/NCAR再分析资料、哈得来环流中心海表温度资料和降水资料,研究了1951—2010年中国东北地区夏季降水与前期西太平洋暖池(简称暖池)热含量异常的关系,并对可能影响途径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中国东北地... 利用日本气象厅历史海温资料、NCEP/NCAR再分析资料、哈得来环流中心海表温度资料和降水资料,研究了1951—2010年中国东北地区夏季降水与前期西太平洋暖池(简称暖池)热含量异常的关系,并对可能影响途径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中国东北地区夏季降水与前期暖池热含量有密切的负相关,前期10—11月暖池关键区(15.5°—20.5°N,125.5°—135.5°E)0—200 m热含量高(低)是预报中国东北地区夏季旱(涝)的一个很好的指标。前期暖池热含量异常激发的夏季东亚-太平洋型遥相关(EAP)和中纬度高层沿亚洲西风急流东传波列的存在,可能是影响中国东北地区夏季降水的主要原因。当前期10-11月暖池区热含量为负异常时,菲律宾反气旋异常持续存在,夏季东亚-太平洋遥相关型出现,导致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伸加强,中国东北地区局地异常低气压和鄂霍次克海阻塞高压形成。同时,高空存在沿西风急流传播的遥相关波列,使得中国东北地区局地异常低气压和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在日本附近增强,有利于中国东北地区夏季降水偏多;反之亦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夏季降水 西太平洋暖池 热含量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 遥相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南雨季降水与前期西太平洋暖池热含量异常的关系及其可能机制 被引量:6
9
作者 任倩 祁莉 +1 位作者 詹丰兴 何金海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762-774,共13页
利用日本气象厅提供的历史海温资料、Hadley环流中心逐月海表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简称SST)资料、美国NCEP/NCAR再分析资料以及江南地区逐旬降水资料,研究江南地区4—6月(江南雨季,亦泛称为华南前汛期)降水与前期暖池热含量异... 利用日本气象厅提供的历史海温资料、Hadley环流中心逐月海表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简称SST)资料、美国NCEP/NCAR再分析资料以及江南地区逐旬降水资料,研究江南地区4—6月(江南雨季,亦泛称为华南前汛期)降水与前期暖池热含量异常的关系,并对可能的影响机制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前期暖池热含量与江南雨季降水有密切的负相关关系,前期7—8月暖池关键区(130. 5°~150. 5°E,3. 5°~11. 5°N)热含量高(低)可以作为预报江南雨季旱(涝)的一个很好的指标。前期暖池热含量异常对4—6月环流和降水有重要影响。冷水年,菲律宾异常反气旋导致副高西伸加强,显著加强了其西侧暖湿气流向江南地区输送,高层辐散抽吸作用导致江南地区对流上升运动增强,暖水年相反,表明冷(暖)水年江南雨季降水偏多(少)。就影响机制而言,在前期夏季,关键区南侧存在异常强西风,导致在秋末形成了菲律宾异常反气旋,以及关键区附近(东侧)有冷(暖)海表温度异常发展,在当年春季和夏初该反气旋移到菲律宾以北。直到4月,次表层冷水团上传导致冷SST异常维持并加强了该异常反气旋,其西侧西南暖湿气流将水汽从南海和菲律宾海地区源源不断地向江南地区输送。同时,西印度洋暖海温和赤道印度洋东风异常也逐渐发展增强,在热带印度洋形成东西向异常垂直环流,其下沉支始终在西太平洋维持,导致了菲律宾异常反气旋的维持,并进一步引起江南地区的水汽辐合和上升运动。同时,副热带西风急流轴南压引起的高空强辐散,也有利于上升运动和对流活动在江南地区发展。正是上述过程和机制,导致了前期热含量异常偏低(高)时,我国江南雨季降水偏多(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太平洋暖池 热含量 江南雨季 菲律宾反气旋 对流上升运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太平洋暖池热含量时频特征的区域性 被引量:4
10
作者 张启龙 翁学传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608-614,共7页
根据 1 95 5— 1 999年间的JEDAC月平均海温资料 ,利用Morlet小波变换方法 ,对西太平洋暖池东、西代表区热含量的时 (间 ) -频 (率 )特征进行了分析 ,并用交叉谱分析方法探讨了两海区热含量间的耦合振荡。结果表明 ,暖池热含量的时频特... 根据 1 95 5— 1 999年间的JEDAC月平均海温资料 ,利用Morlet小波变换方法 ,对西太平洋暖池东、西代表区热含量的时 (间 ) -频 (率 )特征进行了分析 ,并用交叉谱分析方法探讨了两海区热含量间的耦合振荡。结果表明 ,暖池热含量的时频特征具有明显的区域性 ,即暖池东、西区热含量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都是反相的 ,且其年际变化的时频特征有较大差异 ;暖池东、西区热含量间主要存在着年际 ( 4 3个月 )和年代际 ( 1 72个月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太平洋暖池 热含量 时频特征 区域性 小波变换 年际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洋上层热含量的分布特征、变化模态及观测手段综述 被引量:4
11
作者 吴晓芬 许建平 《海洋学研究》 2010年第1期46-54,共9页
综述了近20年来国内外在有关西太平洋暖池热含量、热带西太平洋上层热含量与西太平洋年际变化事件(ENSO)的关系、热带太平洋上层热含量变化的主要模态以及热含量估算等方面所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研究表明:(1)热带西太平洋暖池区是太平... 综述了近20年来国内外在有关西太平洋暖池热含量、热带西太平洋上层热含量与西太平洋年际变化事件(ENSO)的关系、热带太平洋上层热含量变化的主要模态以及热含量估算等方面所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研究表明:(1)热带西太平洋暖池区是太平洋上层热含量异常变化最大的区域,上层热含量异常影响了暖池上空的环流(如南海夏季风、副热带高压系统)特征,进而影响气候;(2)赤道西太平洋温跃层以浅的热含量在ENSO发生之前有明显的积聚,其变化明显领先于赤道东太平洋SSTA的变化,领先时间可达数月之久,从而使热含量与ENSO的相关性,以及利用热含量的变异对ENSO进行更长时间的预报成为可能;(3)西太平洋上层热含量存在纬向变异和经向变异两种模态,其中纬向变异模态占主导地位,且超前经向变异模态;(4)由于海洋深层资料难以获取,各种仪器本身存在系统误差,以及采用不同的计算方法,对海洋上层热结构分布与变异的研究受到了一定的限制。随着由3000多个浮标组成的全球Argo实时海洋观测网的建成,Argo数据库每年可以提供多达10万个剖面(0~2000m层)的温、盐数据。Argo资料与其它海洋资料的结合,有助于研究全球海洋温、盐度和海流场结构及其变化规律,准确估算逐月甚至逐年的全球海洋热含量及其季节和年际变化将成为现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含量 暖池 气候变化 全球Argo实时观测 热带西太平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太平洋暖池区域热通量变化及其与南海夏季风爆发的关系 被引量:1
12
作者 左涛 陈锦年 王宏娜 《海洋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5-13,共9页
利用卫星遥感资料反演出的海洋大气参数,应用目前世界较为先进的通量算法(CORAER 3.0),计算了西太平洋区域海-气热通量(感热通量和潜热通量)。首先分析了海-气热通量的多年平均场和气候场变化的基本特征,以及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特征;进而... 利用卫星遥感资料反演出的海洋大气参数,应用目前世界较为先进的通量算法(CORAER 3.0),计算了西太平洋区域海-气热通量(感热通量和潜热通量)。首先分析了海-气热通量的多年平均场和气候场变化的基本特征,以及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特征;进而对其与南海夏季风爆发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西太平洋海-气热通量具有明显的时空分布特征,感热通量的最大值出现在黑潮区域,潜热通量的最大值出现在北赤道流区和黑潮区域。在气候平均场中,黑潮区域的感热通量和潜热通量最大值均出现在冬季,最小值出现在夏季;暖池区域感热通量除了春季较小外,冬、夏和秋季基本相同,而潜热通量最大值出现在秋、冬季,最小值出现在春、夏季。另外,海-气热通量还具有显著的年际变化和年代际变化,感热通量和潜热通量均存在16 a周期,与南海夏季风爆发存在相同的周期。由相关分析可知,4月份暖池区域的海-气热通量与滞后3 a的南海夏季风爆发之间存在密切相关关系,这种时滞相关性,可以用于进行南海夏季风爆发的预测,为我国汛期降水预报提供科学依据。基于以上结论,建立多元回归方程对2012年的南海夏季风爆发进行了预测,预测2012年南海夏季风爆发将偏晚1~2候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太平洋暖池区域 海-气热通量 南海夏季风爆发 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南方冬季降水与前期暖池热含量异常的关系及可能机制 被引量:7
13
作者 任倩 何金海 +1 位作者 祁莉 张文君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568-1578,共11页
利用日本气象厅提供的历史海温资料、美国NCEP/NCAR再分析资料、Hadley环流中心逐月海表温度资料以及1979-2010年中国冬季降水观测资料探讨了中国南方地区(华南)降水与前期暖池热含量异常的关系,并对可能的过程和影响机制进行了分析。... 利用日本气象厅提供的历史海温资料、美国NCEP/NCAR再分析资料、Hadley环流中心逐月海表温度资料以及1979-2010年中国冬季降水观测资料探讨了中国南方地区(华南)降水与前期暖池热含量异常的关系,并对可能的过程和影响机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华南地区冬季降水与前期暖池关键区热含量有密切的负相关关系,前期6-7月暖池关键区(6.5°N-11.5°N,160.5°E-172.5°E)0~200 m热含量异常可以作为预测冬季降水的前兆信号。冷水年与暖水年合成的冬季大气环流差值场(冷水年减去暖水年)以及反号的暖池热含量指数回归的冬季大气环流场具有高度的相似性,发现东亚沿岸500 h Pa上存在一个异常遥相关波列,华南地区位于异常低值区,850 h Pa上受气旋性环流控制,高空辐散;菲律宾附近存在异常反气旋性环流,该反气旋显著加强了冷水年向华南地区的水汽输送,这种环流形势表明冷(暖)水年冬季降水偏多(少)。在前期夏季的海温、风场差值场和回归场上,北半球近赤道地区存在异常强西风,从而导致关键区西侧(东侧)有冷(暖)海表温度异常变化,在秋季末期冷海温异常的西侧形成了中心位于菲律宾附近的异常反气旋,该反气旋在冬季强度增强,其西北侧异常增强的暖湿气流向华南地区输送水汽;同时,中东太平洋暖海温异常激发的异常Walker环流在赤道西太平洋辐散下沉,进而加强菲律宾异常反气旋和华南地区的辐合上升运动。正是上述过程和机制,导致了关键区冷(暖)水年华南地区冬季降水偏多(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太平洋暖池关键区 热含量 华南冬季降水 菲律宾反气旋 WALKER环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太平洋暖池海域上层海洋热盐含量初步研究 被引量:2
14
作者 杨小欣 吴晓芬 刘增宏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12,共12页
基于2001年1月—2014年7月期间的Argo温盐剖面资料,利用循环平稳经验正交函数(CSEOF)分解、最大熵谱分析和相关分析等方法,研究了西太平洋暖池海域上层海洋热盐含量的空间分布、季节和年际变化特征,并探讨了其可能的变化原因。结果表明... 基于2001年1月—2014年7月期间的Argo温盐剖面资料,利用循环平稳经验正交函数(CSEOF)分解、最大熵谱分析和相关分析等方法,研究了西太平洋暖池海域上层海洋热盐含量的空间分布、季节和年际变化特征,并探讨了其可能的变化原因。结果表明,暖池海域次表层热含量的变化要远远大于表层,盐含量以表层变化为主,次表层变化不大,且热含量受ENSO事件影响较大,而盐含量受ENSO事件的影响并不大,以气候态变化为主;CSEOF分析表明,暖池海域热含量第一模态空间场具有显著的东-西反相位年际振荡,盐含量第一模态则呈正-负-正的三极子变化模态,时间序列显示,热含量在2007年以后伴随ENSO事件经过了3次位相调整,盐含量在2007年以后只经过一次位相调整。进一步分析表明,热含量变化主要受到ENSO、局地风和纬向流的影响,而引起盐含量变化的原因更为复杂,其中纬向流和淡水通量对研究海域盐含量的影响均为正反馈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含量 盐含量 CSEof分析 ARGO资料 西太平洋暖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太平洋暖池热含量与南海夏季风强度的关系 被引量:4
15
作者 董玉杰 冯俊乔 胡敦欣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160-166,共7页
为了进一步明确西太平洋暖池热含量对南海夏季风强度的影响,利用1948~2012年日本气象厅(japan meteorological agency,JMA)逐月的海温资料、Hadley中心的海表面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SST)资料以及NCEP/NCAR再分析资料,分... 为了进一步明确西太平洋暖池热含量对南海夏季风强度的影响,利用1948~2012年日本气象厅(japan meteorological agency,JMA)逐月的海温资料、Hadley中心的海表面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SST)资料以及NCEP/NCAR再分析资料,分析比较了南海夏季风强度与热带太平洋上层海洋热含量和SST的关系;探讨了海洋热含量影响南海夏季风强度的机制。结果表明:(1)相比于西太暖池SST,西太暖池上层海洋热含量是南海夏季风强度更好的预测因子;(2)前期冬春季的西太平洋暖池热含量与南海夏季风强度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尤其在3月,二者相关系数最大;当暖池热含量偏高(低)时,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偏弱(强),赤道印度洋出现异常反气旋(气旋),印度洋上空的Walker环流分支偏强(弱),南海越赤道气流增强(减弱),最终使得南海夏季风强度偏强(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夏季风强度 西太暖池热含量 WALKER环流 越赤道气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太平洋暖池热状态变异及其邻近地区对流活动特征 被引量:8
16
作者 李业进 王黎娟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56-165,共10页
利用1981—2011年共31 a夏季的GODAS月平均次表层海温资料,以5~366 m次表层垂直平均海温表征西太平洋暖池热含量,分析了西太平洋暖池热状态变异及其邻近区域对流活动特征。结果表明:1)暖池区热含量异常变化最大,其季节变化与海表温度... 利用1981—2011年共31 a夏季的GODAS月平均次表层海温资料,以5~366 m次表层垂直平均海温表征西太平洋暖池热含量,分析了西太平洋暖池热状态变异及其邻近区域对流活动特征。结果表明:1)暖池区热含量异常变化最大,其季节变化与海表温度季节变化高度一致,年际变率大于海表温度的年际变率。2)暖池热状态以整体一致性正异常为主,其时间系数较好地体现了暖池区次表层热状况的年际变异特征。3)暖池邻近地区对流活动与暖池热状态异常密切相关:当暖池偏暖(冷)时,菲律宾周围关键区对流活动显著增强(减弱),并且该关键区的对流活动受暖池热含量的影响可以追溯至前一年7月一直持续到当年9月。4)暖池热状态异常引起菲律宾周围关键区对流活动异常,进而激发出东亚地区夏季500 h Pa高度场上自低纬度到中高纬度正、负、正的东亚—太平洋(EAP)遥相关型分布特征;暖池暖(冷)异常时对流层低层在菲律宾以东洋面形成一个异常的反气旋性(气旋性)偏差环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太平洋暖池 热状态 热含量 对流活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太平洋暖池热含量变化与东亚冬季风关系 被引量:4
17
作者 王振华 《海洋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27-34,共8页
利用1955-2003年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美国Scripps海洋研究所环境数据分析中心(JEDAC)提供的冬季热含量资料,采用小波分析、相关及合成分析等方法,分析了西太平洋暖池热含量变化特征及其与东亚冬季风关系。结果表明,西太平洋暖池热含... 利用1955-2003年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美国Scripps海洋研究所环境数据分析中心(JEDAC)提供的冬季热含量资料,采用小波分析、相关及合成分析等方法,分析了西太平洋暖池热含量变化特征及其与东亚冬季风关系。结果表明,西太平洋暖池热含量与东亚冬季风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当西太平洋暖池热含量异常偏高时,对流层低层在菲律宾及以东洋面形成一个异常的气旋性环流,中国大陆上空形成一个异常的反气旋性环流,从而使得东亚冬季风在东南区加强,西北区减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太平洋暖池 热含量 东亚冬季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