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VALUATION OF CIRRHOTIC LIVER WITH PERFUSION-WEIGHTED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A PRELIMINARY EXPERIMENTAL STUDY IN ANIMAL MODELS WITH HALF-LIVER CIRRHOSIS 被引量:6
1
作者 Zheng-han Yang Xiao-hua Ye +5 位作者 Ye Tan Min Zhang Ming-zhu Zhou Jing-xia Xie Min Chen Cheng Zhou 《Chinese Medical Sciences Journal》 CAS CSCD 2006年第4期252-257,共6页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role of peffusion-weighted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 in evaluation of cirrhotic fiver. Methods With a 4F catheter, 1% diluted carbon tetrachloride ( 1 ml/kg) was selectively in...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role of peffusion-weighted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 in evaluation of cirrhotic fiver. Methods With a 4F catheter, 1% diluted carbon tetrachloride ( 1 ml/kg) was selectively injected into fight or left hepatic artery of 12 dogs fortnightly. The half fiver into which carbon tetrachloride was injected was called as study side (SS), while the other half fiver without carbon tetrachloride injection was called as study control side (SCS). Conventional and peffusion-weighted MRI were performed in every 4 weeks. Via a 4F catheter, 5ml gadolinium diethylentriamine pentaaceti acid (Gd-DTPA) dilution was injected into superior mesenteric artery at the 5th scan. The signal intensity-thne curves of SS, SCS, and portal vein were completed in MR workstation. The maximal relative signal increase ( MRSI), peak time ( tp), and slope of the curves were measured. Results On conventional MR images, no abnormalities of externality and signal intensity were observed in both SS and SCS of fiver at each stage. The mean tp, MP, SI, and slope of intensity-time curves in normal fiver were 10. 56 seconds, 1.01, and 10. 23 arbitrary unit (au)/s, respectively. Three parameters of curves didn't show obvious change in SCS of fiver at every stage. Abnormal perfusion curves occurred in SS of fiver at the 12th week after the 1st injection. The abnormality of perfusion curve in SS was more and more serious as the times of injection increased. The mean tp, IVlRSI, and slope intensity-time curves in SS of fiver were 19.45 seconds, 0. 43, and 3. 60 au/s respectively at the 24th week. Conclusion Perfusion-weighted imaging can potentially provide information about portal peffusion of hepatic parenchyma, and to some degree, reflect the severity of cirrhosi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iver cirrhosis animal mode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perfusion imaging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数据挖掘的肝硬化动物模型分析
2
作者 张垚 叶嘉豪 +2 位作者 范星宇 谈宇权 胡志希 《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4年第2期28-32,共5页
目的研究肝硬化动物模型的造模特点,为肝硬化动物模型的规范化提供指导。方法通过检索中国知网、万方、维普、中国生物医学文献及PubMed数据库获取肝硬化动物模型文献,归纳实验动物种类、造模方法、给药方式、高频检测指标等构建数据库... 目的研究肝硬化动物模型的造模特点,为肝硬化动物模型的规范化提供指导。方法通过检索中国知网、万方、维普、中国生物医学文献及PubMed数据库获取肝硬化动物模型文献,归纳实验动物种类、造模方法、给药方式、高频检测指标等构建数据库,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纳入符合标准的165篇文献,建立肝硬化动物模型以SD大鼠、Wistar大鼠和C57BL/6小鼠为主,大部分采用CCl 4+乙醇联用制备实验动物肝硬化模型,周期一般在5~8周,大鼠剂量以CCl 4-油混合液按每100 g体质量0.3 mL使用,乙醇溶液代替饮水的用法最为常见。给药方式中,CCl 4以皮下注射为主,+TAA以饮用为主。检测方式多以苏木精-伊红染色(HE)和全自动生化分析仪为主,主要检测肝脏组织病理学、肝组织或血清中的生化指标。结论肝硬化动物模型虽已成为当前肝病研究热点,但存在论述不全、说法笼统、阳性对照药的选择、以及缺乏中医证候的评价标准等问题。本文通过对造模情况进行统计分析,提出几点建议和设想,为肝硬化动物模型的规范化、客观化、标准化提供参考,便于开展肝硬化疾病的中医药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据挖掘 肝硬化 动物模型 模型制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实时组织弹性成像评价大鼠肝纤维化分期 被引量:10
3
作者 王一娇 唐少珊 赵国家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245-248,共4页
目的探讨超声实时组织弹性成像(RTE)评价大鼠肝纤维化分期的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将80只雄性Wistar大鼠采用抽签法随机分为实验组(64只)和对照组(16只),实验组经腹腔注射CCl4橄榄油溶液制作肝纤维化模型,对照组经腹腔注射生理盐水。对... 目的探讨超声实时组织弹性成像(RTE)评价大鼠肝纤维化分期的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将80只雄性Wistar大鼠采用抽签法随机分为实验组(64只)和对照组(16只),实验组经腹腔注射CCl4橄榄油溶液制作肝纤维化模型,对照组经腹腔注射生理盐水。对大鼠肝脏进行RTE检查,获取弹性图像,测量硅胶垫与肝脏的应变比。选取与弹性成像感兴趣区一致的大鼠肝组织行病理检查,并对肝纤维化程度进行分期。结果各期肝纤维化应变比分别为S0期0.4211±0.1921、S1期0.4795±0.1109、S2期0.7370±0.1397、S3期0.7980±0.1001、S4期1.0279±0.2324,S0期与S1期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与S2、S3、S4期比较有显著差异(P<0.001);S1期与S2、S3、S4期比较有显著差异(P<0.001);S2期与S3期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与S4期比较有显著差异(P<0.001);S3期与S4期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应变比与病理分期呈显著正相关(r=0.799,P<0.05),随着肝纤维化程度加重,RTE应变比也随之增大。结论 RTE可以半定量评价大鼠肝纤维化,并进行肝纤维化分期,有望为临床肝纤维化研究提供初步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硬化 超声检查 弹性成像技术 疾病模型 动物 大鼠 Wista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探讨大鼠肝硬化动物模型的建立方法 被引量:15
4
作者 郑敏 陈聪 +1 位作者 赵雅萍 吴娟丽 《肝胆外科杂志》 2006年第2期136-137,共2页
目的探讨根据体重监测建立一种理想的大鼠肝硬化模型的方法。方法90只大鼠随机分成3组,1组为对照组,2组按传统的方法诱导肝硬化的模型,3组按逐步增高四氯化碳和乙醇浓度的方法诱导肝硬化的模型。观察3组大鼠的体重变化,门静脉压力的变化... 目的探讨根据体重监测建立一种理想的大鼠肝硬化模型的方法。方法90只大鼠随机分成3组,1组为对照组,2组按传统的方法诱导肝硬化的模型,3组按逐步增高四氯化碳和乙醇浓度的方法诱导肝硬化的模型。观察3组大鼠的体重变化,门静脉压力的变化,死亡率和肝假小叶形成率。结果1组大鼠体重明显增加,门静脉压力无变化,无死亡,无肝硬化形成。2组大鼠体重早期明显下降,后期缓慢增加,门静脉压力明显升高,死亡8只,死亡率26.7%,假小叶形成率66.7%。3组大鼠早期体重缓慢下降,后期缓慢增加,门静脉压力明显升高,死亡3只,死亡率10%,假小叶形成率86.6%。结论逐步增加四氯化碳及乙醇的浓度,并食用白酒代替乙醇可以缩短肝硬化形成的时间,提高形成率,降低死亡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鼠 肝硬化 动物模型 四氯化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转化生长因子-β_1及其受体的表达与大鼠肝纤维化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8
5
作者 张立煌 刘翠雪 +2 位作者 姚航平 陈洪 李敏伟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2000年第3期97-100,共4页
目的 :探讨肝纤维化形成过程转化生长因子 -β1(TGF-β1)及其受体的表达对胶原合成的影响。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和斑点杂交技术 ,观察实验性大鼠肝纤维化过程肝内 TGF-β1、TGF-β R 和 、 型前胶原 m RNA及其蛋白质表达的动态变化。结... 目的 :探讨肝纤维化形成过程转化生长因子 -β1(TGF-β1)及其受体的表达对胶原合成的影响。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和斑点杂交技术 ,观察实验性大鼠肝纤维化过程肝内 TGF-β1、TGF-β R 和 、 型前胶原 m RNA及其蛋白质表达的动态变化。结果 :随着肝纤维化程度的加重 ,肝内TGF-β1、TGF-β R 和 、 型前胶原 m RNA及其蛋白质表达均明显增加 ,组间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 (P<0 .0 5或 P<0 .0 1 )。TGF-β1与 、 型前胶原 m RNA及其蛋白质表达之间均呈明显正相关 ;TGF-βR 与 、 型前胶原 m RNA及其蛋白质表达之间也均呈正相关。结论 :TGF-β1是肝纤维化的重要介质 ,TGF-β R 表达增加是肝纤维化发病机制中的重要环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纤维化 转化生长因子Β 受体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共振体素内不相干运动成像在大鼠肝纤维化模型中的应用 被引量:6
6
作者 胡根文 全显跃 +3 位作者 Queenie Chan 李余发 林婷 史达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658-661,共4页
目的探讨磁共振体素内不相干运动(IVIM)成像在肝纤维化进程中的变化规律。材料与方法选取65只SD大鼠,分为对照组15只和模型组50只,模型组采用四氯化碳诱导不同时间以获取不同程度的肝纤维化。使用3.0T MR进行肝脏IVIM成像获得体素内真... 目的探讨磁共振体素内不相干运动(IVIM)成像在肝纤维化进程中的变化规律。材料与方法选取65只SD大鼠,分为对照组15只和模型组50只,模型组采用四氯化碳诱导不同时间以获取不同程度的肝纤维化。使用3.0T MR进行肝脏IVIM成像获得体素内真性水分子扩散(D)、灌注分数(f)、体素内微循环灌注(D*)。扫描后行病理检查并分为对照组及轻度、中度、重度肝纤维化组,将影像学表现与病理结果进行对照。结果对照组15只大鼠和模型组42只大鼠完成实验,不同程度肝纤维化组IVIM参数D、f、D*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17.58、13.80、27.48,P<0.05);肝纤维化程度与D、f、D*均呈负相关(r=-0.668、-0.630、-0.704,P<0.05)。结论 IVIM可以作为一种无创的、不使用造影剂的新技术用于探测肝纤维化进程中组织内扩散和灌注的变化,反映肝纤维化早期的病理生理改变,有助于早期检测和诊断肝纤维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硬化 磁共振成像 弥散 扩散加权成像 病理学 疾病模型 动物 大鼠 Sprague-Dawley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R单指数及拉伸指数模型扩散成像诊断大鼠肝纤维化病理分期的价值 被引量:6
7
作者 胡根文 全显跃 +3 位作者 李欣明 梅颖洁 符式新 张凯钟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575-578,共4页
目的探讨单指数及拉伸指数模型扩散成像诊断肝纤维化大鼠模型病理分期的价值。材料与方法将40只成年雄性Sprague-Dawley(SD)大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8)和模型组(n=32)。模型组采用胆管结扎法建立肝纤维化模型,在术后4个时间... 目的探讨单指数及拉伸指数模型扩散成像诊断肝纤维化大鼠模型病理分期的价值。材料与方法将40只成年雄性Sprague-Dawley(SD)大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8)和模型组(n=32)。模型组采用胆管结扎法建立肝纤维化模型,在术后4个时间点(7、14、21、28d)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选取8只大鼠行扩散加权成像检查获得肝脏表观扩散系数(ADC)、分布扩散系数(DDC)和水分子扩散异质性指数(α)值。MRI扫描结束后进行病理分析,将肝纤维化分为F0~4期。比较不同病理分期组间ADC、DDC和α值的差异,评价ADC、DDC和α值与病理分期的相关性。结果对照组8只均无纤维化,均为F0期。模型组F1期8只、F2期9只、F3期9只、F4期6只。不同肝纤维化病理分期各组大鼠的ADC、DDC和α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纤维化肝脏(F1~F4期)的扩散参数均低于对照组(F0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不同纤维化分级之间的参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纤维化分期与单指数及拉伸指数参数(ADC、DDC、α)均具有相关性(r=-0.734、-0.792、0.505,P均<0.05)。结论拉伸指数模型扩散成像能更好地反映组织在超高b值下的水扩散特性,可作为标准DWI单指数模型的补充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硬化 磁共振成像 扩散加权成像 病理学 外科 疾病模型 动物 大鼠 Sprague-Dawley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良“二袖套法”制备大鼠原位肝移植动物模型 被引量:5
8
作者 朱佳庚 钱立新 +1 位作者 贺厚光 张炜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2004年第8期698-700,共3页
目的 :建立稳定的大鼠原位肝移植模型。 方法 :在Kamada等用袖套法吻合血管的基础上 ,采取肝上、下腔静脉缝合的二袖套方法 ,根据不同实验目的在 3个月中行大鼠原位肝移植共 6 2只。 结果 :切取供肝时间平均32min ,修肝时间平均 12mi... 目的 :建立稳定的大鼠原位肝移植模型。 方法 :在Kamada等用袖套法吻合血管的基础上 ,采取肝上、下腔静脉缝合的二袖套方法 ,根据不同实验目的在 3个月中行大鼠原位肝移植共 6 2只。 结果 :切取供肝时间平均32min ,修肝时间平均 12min ,无肝期平均 18min。手术成功率提高到 90 %。 结论 :应用二袖套法制作的实验模型稳定 ,可作为肝移植实验研究的有效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鼠 肝移植 动物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鼠原位肝移植手术技巧探讨 被引量:5
9
作者 蔡明 潘桃 +1 位作者 李红洲 陈知水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2009年第1期57-60,共4页
目的:探讨建立稳定的大鼠原位肝移植模型的外科技巧。方法:在Kamada二袖套法基础上,着重对供肝分离、灌注、肝上下腔静脉切取,肝上下腔静脉吻合,袖套和胆道处理等手术方法作了进一步改进。结果:共建立40例大鼠原位肝移植模型,手术成功率... 目的:探讨建立稳定的大鼠原位肝移植模型的外科技巧。方法:在Kamada二袖套法基础上,着重对供肝分离、灌注、肝上下腔静脉切取,肝上下腔静脉吻合,袖套和胆道处理等手术方法作了进一步改进。结果:共建立40例大鼠原位肝移植模型,手术成功率80%,7 d存活率达70%。结论:在娴熟细致的外科操作基础上进一步缩短无肝期,可顺利完成大鼠肝移植模型的建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位肝移植 二袖套法 动物模型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腹腔注射二乙基亚硝胺诱导肝癌模型中意外死亡大鼠的重要脏器病理学及死因分析 被引量:3
10
作者 高翔 陈建平 +3 位作者 王琳 郭芳 贺艳芳 崔剑 《山西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16年第12期1053-1056,共4页
目的分析腹腔注射二乙基亚硝胺(DEN)诱导肝癌模型中大鼠意外死亡的原因。方法 48只Wistar雄性大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大鼠腹腔注射0.2 ml DEN溶液(30 mg/ml),每周2次,连续4周后改为每周1次,至14周停止;对照组大鼠腹腔注射0.... 目的分析腹腔注射二乙基亚硝胺(DEN)诱导肝癌模型中大鼠意外死亡的原因。方法 48只Wistar雄性大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大鼠腹腔注射0.2 ml DEN溶液(30 mg/ml),每周2次,连续4周后改为每周1次,至14周停止;对照组大鼠腹腔注射0.2 ml生理盐水,注射次数同实验组。每周测量1次大鼠体重,大鼠死亡后剖检肉眼观察心、肺、肝、脾和肾的病理学改变,并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病理学改变。结果实验期间对照组大鼠体重逐渐增加,未出现死亡;实验组大鼠12周开始体重增长速度变慢,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19周时体重出现明显降低,随后体重恢复增长,但直至观察结束始终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首次给药后的第28周,实验组大鼠共意外死亡18只(18/24,75%),剖检实验组24只大鼠均未发现肿瘤组织。肉眼观察两组大鼠肝无明显异常,实验组在光镜下可见小血管增生、扩张、充血,部分肝细胞水肿,局灶可见慢性炎症细胞浸润。实验组肺表面可见大小不一的灰白色坏死,光镜下可见细支气管管腔中充满脓性分泌物,部分肺泡腔间隔断裂、融合、实变,伴大片脓肿形成。肉眼和光镜下观察两组大鼠心、肾和脾脏,均未见明显异常。结论 DEN腹腔注射可引起大鼠肺脏的明显损伤,是导致建模大鼠意外死亡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乙基亚硝胺 肝癌 动物模型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性脑病动物模型研究及其进展 被引量:3
11
作者 罗松 张龙江 卢光明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1199-1202,共4页
肝性脑病是肝功能严重障碍和(或)门体分流术后发生的以代谢紊乱为基础,神经、精神症状为主要表现的综合征。其基础和临床研究一直是国内外研究的热点。动物模型的建立在其发病机制、诊断和治疗的研究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随着生物... 肝性脑病是肝功能严重障碍和(或)门体分流术后发生的以代谢紊乱为基础,神经、精神症状为主要表现的综合征。其基础和临床研究一直是国内外研究的热点。动物模型的建立在其发病机制、诊断和治疗的研究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检测、治疗技术的提高,肝性脑病动物模型的制作也有了很大的发展和改进。文中就肝性脑病动物模型制作方法、动物和方法的选择及其研究进展等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功能障碍 肝性脑病 动物模型 肝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鼠酒精性肝病模型的建立 被引量:16
12
作者 赵初环 卢中秋 +3 位作者 李惠萍 吴斌 李景荣 胡国新 《浙江临床医学》 2007年第4期435-436,共2页
趴的探讨白酒灌胃联合自由饮酒法建立大鼠早期酒精性肝病模型的意义,以便找到一种发病机制、病理改变均与临床接近且周期较短的方法来制作大鼠酒精性肝病模型。方法模型组采用52%二锅头白酒配置成40%、45%、50%浓度,分别灌胃4、4、2周,... 趴的探讨白酒灌胃联合自由饮酒法建立大鼠早期酒精性肝病模型的意义,以便找到一种发病机制、病理改变均与临床接近且周期较短的方法来制作大鼠酒精性肝病模型。方法模型组采用52%二锅头白酒配置成40%、45%、50%浓度,分别灌胃4、4、2周,第11周起改用自由饮酒(浓度50%);对照组前10周用等容生理盐水灌胃,第11周起自由饮水。12周后测定大鼠血清ALT、AST、弊蛋白、白球比例,观察大鼠肝脏的组织学和超微结构改变。结果12周后,模型组大鼠血清AST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增高,白蛋白水平、白球蛋白比例明显下降,肝脏组织有炎症、坏死和轻微脂肪变性、纤维化。结论白酒灌胃联合自由饮酒法是建立大鼠慢性酒精性肝病模型的一种可靠稳定方法,将为酒精性肝病的相关研究打下良好的实验室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鼠 酒精性肝病 动物模型 灌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建立适合MRI检查鼠肝纤维化、肝硬化模型的可行性研究 被引量:2
13
作者 孟令平 王国光 +3 位作者 胡明秀 洪玉萍 官兵 乔伟伟 《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 CAS 2015年第5期443-448,共6页
目的 探讨硫代乙酰胺(TAA)诱导大鼠肝纤维化及肝硬化模型符合MRI影像学研究的可行性。方法 清洁级SD大鼠100只,雄性,鼠龄6 ~ 7周,体质量180 ~ 200 g。随机分为实验组(n = 84)、对照组(n = 16)2组。实验组采用TAA腹腔定点... 目的 探讨硫代乙酰胺(TAA)诱导大鼠肝纤维化及肝硬化模型符合MRI影像学研究的可行性。方法 清洁级SD大鼠100只,雄性,鼠龄6 ~ 7周,体质量180 ~ 200 g。随机分为实验组(n = 84)、对照组(n = 16)2组。实验组采用TAA腹腔定点注射,剂量200 ~ 240 mg/kg,3次/周。对照组同期腹腔注射同剂量的0.9 %氯化钠溶液。建模后第6 ~ 30周末分批(1 ~ 5只/批次)做MRI检查,活体左心室抽血2 mL做实验室检查;病理组织将肝损伤分为肝纤维化Ⅰ ~ Ⅳ期、肝硬化小结节期、肝硬化大结节期,并与血清学指标对照。结果 对照组大鼠肝脏质地柔软光滑,色泽均匀暗红。实验组第6 ~ 14周末发生肺水肿10只;第6 ~ 22周末发展为肝纤维化期39只;第23 ~ 30周末演变为肝硬化结节期30只,多数肝结节能够在MRI影像显示,T1加权成像(T1WI)呈等、高信号,T2加权成像(T2WI)呈等、稍低信号,肝轮廓不规整;增强扫描肝结节大多与肝实质同步强化。肝碱性磷酸酶(ALP)、总胆汁酸(TBA)、AST(天冬氨酸转氨酶)、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及透明质酸(HA)、Ⅲ型前胶原肽(PⅢNP)、层粘连蛋白(LN)、Ⅳ型胶原(CⅣ)血清含量在肝纤维化早期即升高,随着建模时间延长逐渐增加,肝硬化大结节期血清指标略有下降。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不同阶段肝纤维化、肝硬化期血清ALP、TBA、AST、ALT及HA、PⅢNP、LN、CⅣ含量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TAA诱导的大鼠肝纤维化及肝硬化模型,较为适合MR不同序列的影像学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硫代乙酰胺 肝纤维化 肝硬化 大鼠模型 MRI 病理学 血清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鼠原位肝移植动物模型建立的体会 被引量:4
14
作者 陈志红 钱海鑫 +2 位作者 秦磊 周晓俊 殷骏 《肝胆外科杂志》 2009年第2期140-143,共4页
目的成功建立大鼠原位肝移植动物模型。方法通过改良的双袖套法对130对SD大鼠进行了原位肝移植。前面40对为预试验组,中间60对为实验熟练组,后面30对为实验完善组。观察手术成功率和术后生存率以及手术并发症。结果预试验组的手术成功率... 目的成功建立大鼠原位肝移植动物模型。方法通过改良的双袖套法对130对SD大鼠进行了原位肝移植。前面40对为预试验组,中间60对为实验熟练组,后面30对为实验完善组。观察手术成功率和术后生存率以及手术并发症。结果预试验组的手术成功率和7天生存率分别为27.5%和0;实验熟练组分别为75.0%和40.0%;实验完善组分别为93.3%和86.7%。结论熟练和完善的外科操作技术是手术成功的关键;缩短无肝期时间是术后长期生存的有效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移植 大鼠 动物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鼠“二袖套法”原位肝移植模型的手术体会 被引量:2
15
作者 贺凯 苏松 +2 位作者 邹庆伟 穆冬 李波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10年第26期39-41,共3页
目的:建立稳定的大鼠原位肝移植模型。方法:选用健康雄性Wistar大鼠,参考Kamada建立的"二袖套法"原位肝移植模型,并加以改良,统计手术各步骤时间以及受体的生存率情况。结果:共进行移植手术86例。供体手术时间为(29.0±0.... 目的:建立稳定的大鼠原位肝移植模型。方法:选用健康雄性Wistar大鼠,参考Kamada建立的"二袖套法"原位肝移植模型,并加以改良,统计手术各步骤时间以及受体的生存率情况。结果:共进行移植手术86例。供体手术时间为(29.0±0.8)min,受体手术时间为(42.0±0.7)min,无肝期为(15.0±0.3)min。受体术后24h、1周、1个月和3个月的生存率为分别94.2%、91.7%、88.3%、83.7%。结论:改良"二袖套法"原位肝移植模型是器官移植基础研究的稳定的动物模型,重视供体的准备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物模型 肝移植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X射线相衬CT技术观察胆管结扎诱导肝纤维化微脉管的变化 被引量:4
16
作者 秦莉莉 简建波 +1 位作者 赵新颜 胡春红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165-168,173,共5页
目的肝纤维化是慢性肝病向肝硬化发展的必然病理过程,本研究拟探讨X射线相衬CT(PCCT)技术评估胆管结扎诱导肝纤维化中微脉管变化的价值。材料与方法胆管结扎诱导大鼠肝纤维化组和对照组肝脏组织各5例,成像实验在上海同步辐射装置的BL13W... 目的肝纤维化是慢性肝病向肝硬化发展的必然病理过程,本研究拟探讨X射线相衬CT(PCCT)技术评估胆管结扎诱导肝纤维化中微脉管变化的价值。材料与方法胆管结扎诱导大鼠肝纤维化组和对照组肝脏组织各5例,成像实验在上海同步辐射装置的BL13W1线站进行,成像后样品进行天狼星红染色和CK19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实验利用PCCT技术重建肝脏组织中的三维(3D)微脉管结构,并分析微脉管密度与纤维面积比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PCCT技术清晰地展示了肝脏中的血管、扩张胆管和增生胆管等脉管结构。与对照组相比,肝纤维化组3D微脉管密度和纤维面积比均明显增大(P<0.01),并且两者呈正相关(r=0.812,P<0.01)。结论 PCCT成像能够清晰展示肝纤维化组织微脉管结构的3D特征,并且3D微脉管密度与纤维面积比具有高度相关性,表明在肝纤维化发展中,微脉管的变化与纤维化程度密切相关,这为利用微脉管的变化评价纤维化疾病的发展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硬化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X线衍射 图像处理 计算机辅助 病理学 疾病模型 动物 大鼠 Sprague-Dawley 男(雄)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鼠肝硬化背景下肝结节MR征象与病理分型 被引量:1
17
作者 孟令平 王国光 +3 位作者 胡明秀 洪玉萍 官兵 乔伟伟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5年第11期2016-2020,共5页
目的 探讨硫代乙酰胺(TAA)诱导大鼠肝硬化背景下肝结节的MR表现与病理分型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实验性SD雄性大鼠84只,采用硫代乙酰胺(TAA)腹腔定点注射,200~240mg/kg,3次/周,于注射后第6~30周末分批做磁共振成像检查,肝标本观察其... 目的 探讨硫代乙酰胺(TAA)诱导大鼠肝硬化背景下肝结节的MR表现与病理分型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实验性SD雄性大鼠84只,采用硫代乙酰胺(TAA)腹腔定点注射,200~240mg/kg,3次/周,于注射后第6~30周末分批做磁共振成像检查,肝标本观察其大体形态并做HE染色病理检查,取病理证实的直径≥3mm肝结节作为MR观察对象,分析比较磁共振各序列对肝结节的检出率。结果 84只实验大鼠中,MRI观察到56枚直径≥3mm肝结节,其中,直径3~5mm结节41个,5~10mm结节10个,10mm以上结节5个;病理诊断再生结节12个,低级退变结节24个,高级退变结节15个,癌结节5个。磁共振各序列以T1WI及DWI检出率最高,定性诊断率以磁共振信号I、II型最高,增强扫描强化方式有利于肝硬化结节与癌结节鉴别,但高级退变结节与癌结节强化方式有重叠,需结合其他序列。结论 TAA诱导大鼠肝硬化背景下的直径≥3mm的肝结节模型,能够为MR各序列影像所识别,综合序列判断对肝结节有鉴别诊断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节 肝硬化 序列 磁共振成像 大鼠 动物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RI T1rho值在诊断大鼠肝纤维化分期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8
作者 史达 李师思 +4 位作者 李静宇 梅颖洁 阎超群 李欣明 全显跃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645-649,共5页
目的既往研究发现MRI T1rho值随大鼠肝纤维化的进展而升高,本研究探讨MRI T1rho值在诊断大鼠肝纤维化分期中的应用价值,为临床无创观察肝纤维化发展提供新思路。材料与方法将65只健康SD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50只及空白组15只,通过皮下注射... 目的既往研究发现MRI T1rho值随大鼠肝纤维化的进展而升高,本研究探讨MRI T1rho值在诊断大鼠肝纤维化分期中的应用价值,为临床无创观察肝纤维化发展提供新思路。材料与方法将65只健康SD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50只及空白组15只,通过皮下注射50%CCl4橄榄油溶剂建立大鼠肝纤维化模型。MRI扫描后对大鼠肝脏行肝纤维化病理分期,比较各肝纤维化分期间T1rho值的差异,评价T1rho值对大鼠肝纤维化分期的诊断效能,分析T1rho值与大鼠肝纤维化分期、胶原面积比(CPA)、细胞脂肪变性程度及炎症评分的相关性。结果 S0-S4期大鼠分别有15只、11只、12只、10只、10只,S0-S4期大鼠肝脏T1rho值分别为(41.234±1.833)ms、(47.981±4.213)ms、(50.516±4.204)ms、(54.772±4.468)ms、(58.119±2.892)ms,各期T1rho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T1rho值鉴别S0期和S1-S4期、S0-S1期和S2-S4期、S0-S2期和S3-S4期、S0-S3和S4期的AUC值分别为0.989、0.925、0.932、0.923。T1rho值与肝纤维化分期、CPA值及炎症评分呈正相关(r=0.712、0.562、0.388,P〈0.05、P〈0.01),T1rho值与细胞脂肪变性程度无明显相关性(r=0.226,P〉0.05)。结论 MRI T1rho值在诊断大鼠肝纤维化分期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硬化 磁共振成像 病理学 疾病模型 动物 大鼠 Sprague-Dawley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脂饮食构建大鼠脂肪肝模型的研究现状及分析 被引量:6
19
作者 于鑫 张琦 +6 位作者 陈媛媛 赵相洋 贺一博 王钰鑫 李令政 陈爽 徐闯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学报》 2016年第1期25-27,共3页
奶牛脂肪肝是泌乳初期高产奶牛易患的一种主要代谢疾病,常伴随奶牛产奶量、繁殖能力和免疫力的下降。由于奶牛的经济价值,不宜直接用于大批量实验造模研究,因此应用小动物建立理想的动物脂肪肝模型对奶牛脂肪肝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通... 奶牛脂肪肝是泌乳初期高产奶牛易患的一种主要代谢疾病,常伴随奶牛产奶量、繁殖能力和免疫力的下降。由于奶牛的经济价值,不宜直接用于大批量实验造模研究,因此应用小动物建立理想的动物脂肪肝模型对奶牛脂肪肝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查阅文献发现高脂饮食方法复制大鼠脂肪肝是研究动物脂肪肝常用的一种模型构建方法,而高脂饮食主要是指通过高脂高胆固醇饮食和高脂高糖饮食两种方式诱导大鼠产生脂肪肝,所以就目前关于这两种造模方法进行综述,旨在为奶牛脂肪肝的进一步研究、预防和治疗提供理想的动物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肪肝 高脂饮食 大鼠 动物模型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及其受体与糖尿病树鼩早期肝纤维化的相关分析 被引量:1
20
作者 章玲 冼苏 +1 位作者 韦敏仪 李军 《临床荟萃》 CAS 2011年第20期1783-1785,F0002,共4页
目的探讨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及其受体与糖尿病树鼩早期肝纤维化的相关关系。方法将40只树鼩随机分为糖尿病组(n=20),对照组(n=20)。两组动物同步于注射链脲佐菌素(STZ)或生理盐水后8周时进行肝组织活检,标本经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BB(PDGF... 目的探讨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及其受体与糖尿病树鼩早期肝纤维化的相关关系。方法将40只树鼩随机分为糖尿病组(n=20),对照组(n=20)。两组动物同步于注射链脲佐菌素(STZ)或生理盐水后8周时进行肝组织活检,标本经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BB(PDGF-BB)及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受体β(PDGFR-β)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在光镜下观察分析PDGF-BB及PDGFR-β在两组动物肝组织的表达。结果①PDGF-BB和PDGFR-β均在两组动物肝血窦壁、肝星形细胞、汇管区动静脉血管内皮细胞、胆管细胞上有阳性表达,糖尿病组PDGF-BB和PDGFR-β的表达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②糖尿病组在不同组织和细胞中PDGF-BB和PDGFR-β表达的阳性数/视野高于对照组(均P<0.01),分别为PDGF-BB肝窦壁86.46±4.85vs 12.78±2.96、肝星形细胞113.75±25.40vs 73.47±12.66、胆管细胞12.35±3.18vs 4.58±1.25、血管内皮细胞25.74±7.13vs 7.29±2.14;PDGFR-β肝窦壁91.52±7.25vs 33.3±3.77、肝星形细胞124.03±23.97vs 85.58±20.64、胆管细胞10.26±2.54vs 4.22±1.60、血管内皮细胞26.83±3.53vs 5.93±1.57。③糖尿病组PDGF-BB/PDGFR-β的表达与胶原纤维的表达的面积密度呈显著正相关(r=0.879,0.850,均P<0.01)。结论 PDGF-BB及PDGFR-β可能参与糖尿病早期肝纤维化的发生、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模型 动物 树鼩 肝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