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6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Numerical assessment on improving multistage centrifugal impeller performance by changing inlet skew angle at impeller inlet 被引量:2
1
作者 M.N.Labib Woo Ju-sik +4 位作者 Choi Du-youl T.Utomo B.Fajar Chung Han-shik Jeong Hyo-min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2012年第4期953-961,共9页
Multistage centrifugal impellers with four different skew angles were investigated by using 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The purpose of this work is to investigate the influences of lean angle at the blade tip of the ... Multistage centrifugal impellers with four different skew angles were investigated by using 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The purpose of this work is to investigate the influences of lean angle at the blade tip of the impeller inlet.Four variations of lean angles,that is,8°,10°,15° and 20°,were made at first stage impeller.Reynolds Average Navier Stokes equation was used in simulation together with a shear?stress transport(SST) k-w turbulence model and mixing-plane approach,respectively.Three dimensional fluid flows were simplified using periodic model to reduce the computational cost and time required.A good performance was expected that the secondary flow can be effectively reduced in the flow passage of the impeller without excessive increase in manufacturing cost caused by the secondary flow.The results show that secondary flow affects the main flow intricately to form vortices or having non-uniform velocity in the flow passage,which in turn results in substantial fluid energy loss not only in the impeller but also in the guide vane downstream of impeller.The numerical solutions were performed and allowed the optimum design and operating conditions to be obtain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 secondary flow blade inlet skew angle multistage centrifugal compresso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攻角影响下的椭锥中心线边界层转捩实验研究
2
作者 郑文鹏 陆小革 易仕和 《力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13-423,共11页
攻角变化是真实飞行条件下常见的飞行变量之一,由此引起的流动结构、热力分布等特征变化不可忽视.为研究攻角对于流向涡失稳相关的三维边界层转捩的影响,选用长短轴比为4:1的椭锥模型,针对其迎风面中心线边界层转捩机制及其随攻角变化... 攻角变化是真实飞行条件下常见的飞行变量之一,由此引起的流动结构、热力分布等特征变化不可忽视.为研究攻角对于流向涡失稳相关的三维边界层转捩的影响,选用长短轴比为4:1的椭锥模型,针对其迎风面中心线边界层转捩机制及其随攻角变化规律开展了风洞试验研究.采用温敏漆(TSP)技术与基于纳米示踪的平面激光散射(NPLS)技术,得到了不同攻角时沿流向方向温升曲线以及流向、横切向的边界层精细结构图像,分析了转捩起始点、扰动波特征频率以及边界层精细结构随攻角的变化规律,并基于由脉动压力测试得到的边界层扰动波特征频率和幅值信息对所得规律做了进一步论证与解释.主要结论如下:在0°~2°攻角变化范围内,椭锥中心线边界层均经历了由层流至湍流的演化过程,边界层转捩过程由低频特征频率主导,随攻角增大扰动特征频率增大但幅值不变,且转捩起始点对于攻角的变化不敏感,而当攻角增大至5°时,在观测范围内边界层能维持扰动波的稳定增长,边界层未演变至湍流阶段,转捩明显推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攻角 椭锥 流动显示 压力频谱 转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雷诺数下对称翼型的转捩判断与规律研究
3
作者 杨从新 张根豪 +3 位作者 李寿图 郭艳磊 岳念西 刘文杰 《太阳能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26-333,共8页
围绕翼型的转捩问题,以NACA0012、NACA0015、NACA0018三种不同厚度的对称翼型为研究对象,基于TSST湍流模型的数值模拟方法,提出基于湍流强度的转捩判断方法并研究在5种大雷诺数条件下翼型表面流动的转捩规律,以期为风力机叶片设计提供... 围绕翼型的转捩问题,以NACA0012、NACA0015、NACA0018三种不同厚度的对称翼型为研究对象,基于TSST湍流模型的数值模拟方法,提出基于湍流强度的转捩判断方法并研究在5种大雷诺数条件下翼型表面流动的转捩规律,以期为风力机叶片设计提供新的参考思路。研究表明,基于湍流强度的转捩判断方法是有效、可行的,使用翼型表面湍流强度曲线的阶跃现象观测转捩,可有效避免转捩前流动扰动带来的影响。同时利用湍流强度的变化情况可为风力机叶片设计寻找最佳设计参数。研究发现,增大攻角和雷诺数使得翼型上翼面转捩位置前移、下翼面转捩位置后移。此外,随着攻角的减小、雷诺数的增大、翼型表面厚度的增加,在翼型转捩前的流动逐渐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捩 风力机 计算流体力学 γ-Reθ转捩模型 雷诺数 湍流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温气体效应下流动转捩及超声速模态的线性演化 被引量:1
4
作者 赵洲源 陈贤亮 +1 位作者 王亮 符松 《空气动力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5-83,I0002,共10页
对转捩的精确预测已成为飞行器气动设计的关键环节,然而转捩问题相当复杂并对诸多因素敏感。在超高速高温流动中,转捩和高温气体效应深度耦合,特别是在激波、壁面附近和分离区等速度梯度很大的区域,热化学过程对流动转捩的影响不容忽视... 对转捩的精确预测已成为飞行器气动设计的关键环节,然而转捩问题相当复杂并对诸多因素敏感。在超高速高温流动中,转捩和高温气体效应深度耦合,特别是在激波、壁面附近和分离区等速度梯度很大的区域,热化学过程对流动转捩的影响不容忽视。在自然转捩过程中,不同的扰动形式在流场中的发展各不相同,进而对转捩进程造成的影响也不同。同时,超高速边界层内存在多种模态,其中第二模态下游区域出现的不稳定的超声速模态值得关注和研究。本文通过求解线性抛物化稳定性方程(LPSE)研究了高温气体效应下流动转捩及超声速模态的演化发展。结果表明:与量热完全气体流动相比,考虑热化学过程的流动使得温度边界层更薄,类似“冷壁”的作用,进而使得扰动的超声速模态更容易出现;分子振动平衡使得流动的温度边界层进一步变薄,即使在较高的壁温条件下,扰动的超声速模态依然存在;同时,低频扰动下的超声速模态更不稳定,流动易出现转捩。此外,马赫数20、半顶角6°的尖楔绕流算例中,“冷壁”和低频扰动下的超声速模态在特定扰动波角下会出现新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温气体效应 转捩 扰动频率 扰动波角 超声速模态 流动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翼羽掠角对机翼增升效果的影响 被引量:1
5
作者 唐钰涵 王将升 王晋军 《空气动力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76-84,I0002,共10页
鸟类会通过抬起其翅膀前缘3至4根长度较短的羽毛(小翼羽)来抑制失速和增加升力,并根据不同飞行状态改变小翼羽与翅膀之间的掠角。为应对大迎角下的机翼失速问题,本文结合风洞测力和粒子图像测速实验研究了小翼羽掠角对机翼增升效果的影... 鸟类会通过抬起其翅膀前缘3至4根长度较短的羽毛(小翼羽)来抑制失速和增加升力,并根据不同飞行状态改变小翼羽与翅膀之间的掠角。为应对大迎角下的机翼失速问题,本文结合风洞测力和粒子图像测速实验研究了小翼羽掠角对机翼增升效果的影响。风洞测力实验结果表明,相比于无前掠的小翼羽,适当前掠的小翼羽对机翼的增升效果更好且不会增加机翼阻力。平面粒子图像测速和体视粒子图像测速实验表明,适当的前掠角能够增强小翼羽产生的前缘涡的强度,并扩大前缘涡增升的有效机翼迎角范围,最终导致适当前掠的小翼羽对机翼的增升效果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翼羽 掠角 风洞 粒子图像测速 前缘涡 增升 流动控制 仿生流体力学 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流阻全外压平衡型膨胀节压降仿真计算 被引量:2
6
作者 黄诗雯 余威 +4 位作者 杨玉强 张璐杨 付贝贝 田明明 闫廷来 《压力容器》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67-72,共6页
蒸汽管道温度高、敷设距离长,常采用补偿器补偿管道的热膨胀量。本文针对旁通直管压力平衡型膨胀节在压降上的不足,提出了一种DN500低流阻全外压平衡型膨胀节,采用Fluent软件对其压降进行计算,分析流体流通面积比和流体流向转变角度对... 蒸汽管道温度高、敷设距离长,常采用补偿器补偿管道的热膨胀量。本文针对旁通直管压力平衡型膨胀节在压降上的不足,提出了一种DN500低流阻全外压平衡型膨胀节,采用Fluent软件对其压降进行计算,分析流体流通面积比和流体流向转变角度对其压降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流体流通面积比为2.35,流体流向转变角度为25°~40°时,减阻效果最佳,且优于旋转补偿单元。根据仿真数据,拟合得到DN500低流阻全外压平衡型膨胀节的压降计算公式,能够快速进行压降计算,为实际工程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流阻全外压平衡型膨胀节 压降计算 流通面积比 流体流向转变角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航速流动不分离外形带攻角流动特性分析
7
作者 可伟 王哲 +1 位作者 李晓植 高全喜 《船舶力学》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41-550,共10页
边界层发生分离的两个必要条件是流体粘性和正压梯度,设计外形使其表面具有尽量大的负压梯度区域,延缓边界层转捩和流动分离,从而达到减阻目的。本文采用基于细长体理论的流动不分离外形设计方法,设计临界速度为100 m/s的航行体外形,运... 边界层发生分离的两个必要条件是流体粘性和正压梯度,设计外形使其表面具有尽量大的负压梯度区域,延缓边界层转捩和流动分离,从而达到减阻目的。本文采用基于细长体理论的流动不分离外形设计方法,设计临界速度为100 m/s的航行体外形,运用数值仿真分析其在不同速度和攻角情况下的流动特性。研究发现,0°攻角下仿真得到的压强分布与理论计算结果一致,摩擦阻力与估算结果一致,证明可以通过外形设计使航行体边界层在高雷诺数条件下保持层流流动不分离状态,以达到大幅减阻的目的;小攻角不会破坏航行体表面流体附着状态,但攻角会使流动出现横向漩涡,边界层发生转捩,使阻力明显增加,但减阻效果仍然存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速航行体 流动不分离 临界雷诺数 层流 攻角 转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导流片的导流角度对其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22
8
作者 焦安军 厉彦忠 +2 位作者 张瑞 王忠建 陈纯正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9期761-765,共5页
引起板翅式换热器内部物流分配不均匀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针对不同导流角度对导流片性能的影响进行了研究 .发现板翅式换热器内部存在着物流分配的不均匀 ,其中横向物流分配的不均匀性大于纵向物流分配的不均匀性 ;影响导流片性能的主要... 引起板翅式换热器内部物流分配不均匀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针对不同导流角度对导流片性能的影响进行了研究 .发现板翅式换热器内部存在着物流分配的不均匀 ,其中横向物流分配的不均匀性大于纵向物流分配的不均匀性 ;影响导流片性能的主要因素包括导流片的导流角度、Reynolds数等 ;当导流角为 45°时 ,其导流性能达到最佳 ,而总管流动阻力没有大的变化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板翅式换热器 物流分配 导流片 优化设计 性能 导流角度 物流分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管道表面润湿性对层流流动阻力的影响 被引量:11
9
作者 敬加强 齐红媛 +5 位作者 梁爱国 史建英 蒋华义 张亦翔 王玉龙 孙娜娜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3203-3209,共7页
基于建立的小型循环管路实验平台,实验研究了自来水、乙二醇和26#白油分别在304不锈钢管、有机玻璃管、聚丙烯管(PP管)和聚四氟乙烯管(PTFE管)内层流流动的阻力特性。通过测量不同流量下的压降,计算得到了摩阻系数和泊肃叶数随雷诺数的... 基于建立的小型循环管路实验平台,实验研究了自来水、乙二醇和26#白油分别在304不锈钢管、有机玻璃管、聚丙烯管(PP管)和聚四氟乙烯管(PTFE管)内层流流动的阻力特性。通过测量不同流量下的压降,计算得到了摩阻系数和泊肃叶数随雷诺数的变化关系以及相同雷诺数下摩阻系数随接触角的变化关系,同时采用接触角测定仪分别测量了3种液体在4种管道表面的接触角,讨论了管道表面润湿性对流动阻力的影响规律。实验结果均表明,管道表面润湿性对流动阻力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在相同雷诺数下,随着液体在管道表面接触角的增大,液体的泊肃叶数和摩阻系数均呈现减小的趋势;疏液管道表面润湿性对摩阻系数的影响大于亲液管道,并且在雷诺数较小时这种现象表现得更加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润湿性 接触角 层流 摩阻系数 流体力学 流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喷嘴入口条件对微液滴生成的影响 被引量:9
10
作者 杨敏官 闫龙龙 +2 位作者 王育立 龚辰 陆金刚 《排灌机械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226-232,共7页
利用数值计算的方法对微液滴的喷射过程进行研究.描述在1个完整周期内液滴的形成发展,并通过系统改变速度周期、平均速度、速度幅值、壁面接触角的对比模拟试验,对液滴喷射与液滴形成阶段的流动特性进行分析;在不同惯性比重下探究均匀... 利用数值计算的方法对微液滴的喷射过程进行研究.描述在1个完整周期内液滴的形成发展,并通过系统改变速度周期、平均速度、速度幅值、壁面接触角的对比模拟试验,对液滴喷射与液滴形成阶段的流动特性进行分析;在不同惯性比重下探究均匀、稳定液滴的形成区域.结果表明:雷诺数Re、弛豫时间CH、速度脉动幅值ZF对液滴喷射行为特征有显著影响,而且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形成均匀稳定的液滴;通过减小Re,CH,ZF这3个量纲一化参数,可以获得较小的液滴喷射速度,但当Re<9时,在喷嘴出口处将无法形成液滴;疏水性壁面(润湿角θ=175°)液滴的断裂时间比亲水性壁面(润湿角θ=10°)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液滴 计算流体力学 微尺度 气液两相流 接触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底流口直径和锥角对旋流器流场的影响 被引量:9
11
作者 高淑玲 魏德洲 +1 位作者 韩聪 胡瑞彪 《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728-732,共5页
利用计算流体力学的原理与方法,在底流口直径和锥角的多个水平下对旋流器内部流场进行了数值模拟,以揭示两因素对旋流器流场的影响.结果表明:增大底流口直径,流场内的流速降低,轴向零速包络面向上收缩;增大锥角后,轴向零速包络面的大小... 利用计算流体力学的原理与方法,在底流口直径和锥角的多个水平下对旋流器内部流场进行了数值模拟,以揭示两因素对旋流器流场的影响.结果表明:增大底流口直径,流场内的流速降低,轴向零速包络面向上收缩;增大锥角后,轴向零速包络面的大小相应改变;锥角越小,底流口直径对轴向零速包络面内速度场的影响越小,故对改善分选效果的作用也越不明显;增大底流口直径,旋流器内流场的压强降低,但底流口区域内的压强梯度增大,而锥角不同,其变化程度有所不同,这从某些程度上体现了两因素对旋流器流场的交互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计算流体力学 数值模拟 底流口直径 锥角 旋流器 流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梯形截面微管道内流场的PIV测量 被引量:9
12
作者 王健 郝鹏飞 何枫 《实验流体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94-98,共5页
利用micro-PIV系统测量了去离子水在水力直径为237μ.m,长度为31mm的梯形截面微管道内的流场结构,得到了不同雷诺数下沿流动方向不同位置微管道中间截面上的速度分布,并利用数值模拟方法计算了相应雷诺数下三维梯形截面微管道内的速度分... 利用micro-PIV系统测量了去离子水在水力直径为237μ.m,长度为31mm的梯形截面微管道内的流场结构,得到了不同雷诺数下沿流动方向不同位置微管道中间截面上的速度分布,并利用数值模拟方法计算了相应雷诺数下三维梯形截面微管道内的速度分布.实验结果和数值模拟结果显示实验中的梯形截面微管道内从层流到湍流的转捩发生在Re=1500~1800左右,实验中充分发展段长度Le、微管道水力直径Dh和雷诺数之间的关系可由公式Le/Dh=(0.08~0.085)Re表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cvo-PIV 微流动 流动转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孔口倾斜角对合成射流控制翼型流动分离的影响 被引量:13
13
作者 张攀峰 王晋军 《兵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1658-1662,共5页
通过商用计算流体力学软件Fluent 6.1求解Reynolds平均Navier-Stokes方程,研究了孔口倾斜角对合成射流激励器处于NACA0015翼型回流区时(20°攻角)控制分离剪切层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孔口倾斜角为30°时,即吹气方向顺流向贴近壁... 通过商用计算流体力学软件Fluent 6.1求解Reynolds平均Navier-Stokes方程,研究了孔口倾斜角对合成射流激励器处于NACA0015翼型回流区时(20°攻角)控制分离剪切层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孔口倾斜角为30°时,即吹气方向顺流向贴近壁面时,合成射流激励器控制翼型背风区分离剪切层的能力增加,合成射流对翼型的控制达到最佳效果;升力系数较垂直射流控制时增加5%,而阻力系数降低15%.通过对翼型气动力特性、脱落漩涡结构以及射流孔口附近流动结构的分析,揭示了小的孔口倾斜角下控制效果提升的内在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体力学 倾斜角 失速 分离流动 合成射流 流动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临界流体侵入井筒多相流动规律研究 被引量:8
14
作者 万立夫 李根生 +3 位作者 黄中伟 田守嶒 宋先知 王海柱 《钻采工艺》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9-13,6,共5页
在综合应用井筒两相流压降和传热模型的基础上,对超临界二氧化碳和超临界硫化氢分别侵入井筒后井筒多相流规律进行研究。考虑了钻井液和侵入流体的基本物性参数与井筒温度压力的耦合作用,通过数值方法计算全井筒温度压力等,并与甲烷侵... 在综合应用井筒两相流压降和传热模型的基础上,对超临界二氧化碳和超临界硫化氢分别侵入井筒后井筒多相流规律进行研究。考虑了钻井液和侵入流体的基本物性参数与井筒温度压力的耦合作用,通过数值方法计算全井筒温度压力等,并与甲烷侵入环空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超临界二氧化碳和硫化氢在井筒温压条件下,发生相变的路径和次数不同。传热作用后井筒实际温度与原始地温相差较大,而甲烷在全井筒密度相对变化平缓,预警时间长,井控相对较易。硫化氢和二氧化碳早期侵入密度变化较小,不易被发现,在近井口处变为气体,体积膨胀比甲烷剧烈,更危险,井控困难。硫化氢与二氧化碳相比,相变点位置距井口更近,更加危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临界流体 多相流 相变 井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凸轮转子叶片马达的过渡曲线中心角参数优化 被引量:5
15
作者 袁璠 王旭永 +2 位作者 张文俊 陶建峰 苗中华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680-685,695,共7页
提出了针对凸轮转子外轮廓过渡曲线段的参数优化设计方法.通过对马达关键参数解析式推导及分析,得出了压力角、叶片干扰转矩、流量脉动、泄漏量与过渡曲线中心角之间的关系.通过解析计算及仿真,得出了该类型叶片马达凸轮转子设计的理论... 提出了针对凸轮转子外轮廓过渡曲线段的参数优化设计方法.通过对马达关键参数解析式推导及分析,得出了压力角、叶片干扰转矩、流量脉动、泄漏量与过渡曲线中心角之间的关系.通过解析计算及仿真,得出了该类型叶片马达凸轮转子设计的理论依据和优化参数.经过实验验证,基于该中心角优化参数设计的凸轮转子叶片马达取得了良好的伺服精度,证明了凸轮转子过渡曲线段中心角参数优化设计的正确性和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片马达 中心角 干扰转矩 泄漏特性 流量脉动 压力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力和接触角对表面张力贮箱内液体流动的影响 被引量:6
16
作者 刘赵淼 赵婷婷 申峰 《力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430-440,共11页
采用流体体积函数方法数值模拟板式表面张力贮箱内液体的流动过程.主要考虑了不同重力加速度和接触角等因素的影响.发现在接触角等于10°的前提下,重力加速度小于10^(-2)g_0,液体沿着外侧导流叶片爬升至贮箱顶部;当重力加速度小于10... 采用流体体积函数方法数值模拟板式表面张力贮箱内液体的流动过程.主要考虑了不同重力加速度和接触角等因素的影响.发现在接触角等于10°的前提下,重力加速度小于10^(-2)g_0,液体沿着外侧导流叶片爬升至贮箱顶部;当重力加速度小于10^(-3)g_0时,重力加速度的减小对液体爬升速度的影响较小.在爬升过程中,导流叶片附近液体的速度呈逐渐减小的趋势,且重力加速度越小,初始速度越大.接触角对液体的爬升高度也会产生影响,接触角越小,液体爬升至顶部的时间越短;当接触角大于45°时,外侧导流叶片附近的液面不能爬升至顶端.另外,接触角越大,液面高度的斜率越小,导流叶片附近液体的初始速度也越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张力贮箱 重力 接触角 液体流动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攻角流动非对称性成因与对策 被引量:17
17
作者 程克明 范召林 尹贵鲁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17-21,共5页
讨论了大攻角绕流的流动非对称性成因及相应研究对策。指出流动非对称性是绕流系统在适当流动条件下表现出的一种内在属性 (一种分岔行为 )。这一属性本质上是无粘的 ,并不以粘性为先决条件 ,尽管粘性对其有影响。相反 ,粘性方面所表现... 讨论了大攻角绕流的流动非对称性成因及相应研究对策。指出流动非对称性是绕流系统在适当流动条件下表现出的一种内在属性 (一种分岔行为 )。这一属性本质上是无粘的 ,并不以粘性为先决条件 ,尽管粘性对其有影响。相反 ,粘性方面所表现出的不对称行为很可能是外部无粘绕流非对称性诱导作用的结果。从大攻角绕流表现出的特征来看 ,流动非对称性属绕流系统的分岔、混沌行为 ;对它的进一步探索除了运用流动稳定性分析和实验手段外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攻角 绕流 流动非对称性 分岔 混沌 原因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超声速主流中横向喷流干扰非定常特性研究 被引量:8
18
作者 杨彦广 刘君 《空气动力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295-302,共8页
脉冲发动机产生的横向喷流往往伴随着非定常效应,由于其持续时间非常短,给流场模拟和测量带来很大的困难。目前在地面设备中难以进行精确的试验,本文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对横向喷流的非定常效应进行了研究。重点对发动机启动和关车过程中... 脉冲发动机产生的横向喷流往往伴随着非定常效应,由于其持续时间非常短,给流场模拟和测量带来很大的困难。目前在地面设备中难以进行精确的试验,本文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对横向喷流的非定常效应进行了研究。重点对发动机启动和关车过程中典型时刻的流场进行了细致的刻画,分析了流动参数和模型气动力系数的动态变化过程,并给出了喷流压比和攻角变化所带来的影响。研究表明,喷流启动和关闭过程中,飞行器所呈现出的动态气动特性与稳态喷流时有着明显的差异,尤其是压心位置和法向力系数将发生显著的变化。在飞行器设计中,必须从安全控制的角度出发,考虑这一非定常效应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喷流干扰 非定常特性 高超声速 飞行器设计 气动力 气动特性 地面设备 横向 点对 拟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平板喷气流场特性影响因素试验 被引量:5
19
作者 叶青 董文才 欧勇鹏 《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25-29,共5页
为了揭示平板底部喷气时气层的流动特征,在低湍流度水洞中开展了平板气液两相流边界层特性模型试验,研究了气流量、来流速度等对气层宏观形态的影响,分析了气层流态的转变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气层在平板底部随来流向后扩散,存在一个横... 为了揭示平板底部喷气时气层的流动特征,在低湍流度水洞中开展了平板气液两相流边界层特性模型试验,研究了气流量、来流速度等对气层宏观形态的影响,分析了气层流态的转变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气层在平板底部随来流向后扩散,存在一个横向扩散角;气流量增加,横向扩散角增大;来流速度增加,横向扩散角减小。气层流态与气流量和来流速度有关,当无因次气流量系数Cq≤0.610时,气层主要表现为气泡流;当Cq≥1.446时,气层转变为分层流,其他情况下呈现出分层流与气泡流同时存在的过渡流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板 流场 气层形态 扩散角 气泡流 过渡流 分层流 气流量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作用叶片泵瞬时流量的分析与计算 被引量:12
20
作者 王力 权龙 《振动.测试与诊断》 EI CSCD 2006年第3期188-191,共4页
由于单作用叶片泵流量特性的传统分析方法没有考虑油液的可压缩性和卸荷槽回冲流量的影响,由此得出的结论与实际情况相差甚远。综合考虑这些主要的影响因素,建立了流量特性方程,并在此基础上研究了叶片数的奇偶性、配流盘偏转角和预升... 由于单作用叶片泵流量特性的传统分析方法没有考虑油液的可压缩性和卸荷槽回冲流量的影响,由此得出的结论与实际情况相差甚远。综合考虑这些主要的影响因素,建立了流量特性方程,并在此基础上研究了叶片数的奇偶性、配流盘偏转角和预升压幅角对流量脉动的影响。仿真结果表明,当预升压幅角和偏转角之和小于叶片夹角的一半且叶片数为偶数时,单作用叶片泵的流量脉动最小;得出了叶片数的奇偶性与叶片泵的流量脉动并无直接关系,且流量脉动频率与柱塞数的奇偶性无关的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作用叶片泵 可压缩性流体 瞬时流量 流量脉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