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7篇文章
< 1 2 1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科尔沁草原生态功能区防风固沙功能时空变化及驱动因素分析 被引量:1
1
作者 邵国媚 乔琴 +6 位作者 张文婷 高馨婷 雷硕 林震宇 张梅娟 张泽乾 韩永伟 《环境科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39-150,共12页
科尔沁草原生态功能区属于防风固沙型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分析其防风固沙功能时空变化及驱动因素对于保障京津冀地区乃至全国的生态环境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基于RWEQ(修正风蚀方程)模型评估了科尔沁草原生态功能区2000−2020年防风... 科尔沁草原生态功能区属于防风固沙型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分析其防风固沙功能时空变化及驱动因素对于保障京津冀地区乃至全国的生态环境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基于RWEQ(修正风蚀方程)模型评估了科尔沁草原生态功能区2000−2020年防风固沙功能的时空变化,同时运用偏导数方法分析了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防风固沙功能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①2000−2020年科尔沁草原生态功能区防风固沙量整体呈显著上升趋势(P<0.05),年均防风固沙量为3.71×10^(8)t,其中,最低值出现在2001年,为3.10×10^(8)t,2018年达到最大值,为4.32×10^(8)t,相较于2001年增加了39.35%。②从空间上来看,科尔沁草原生态功能区防风固沙量高值区主要分布于研究区中部和南部,低值区主要分布于研究区北部;防风固沙量呈增加趋势的区域约占研究区总面积的74.23%,呈减少趋势的区域占25.76%,主要分布于巴林右旗等地区。③2000−2020年科尔沁草原生态功能区防风固沙量变化受气候变化影响较大,导致防风固沙量增加的区域占49.08%;人类活动导致防风固沙量增加的区域占24.37%,主要分布在扎鲁特旗北部等地区。研究显示,气候变化对防风固沙功能影响较大,应继续深入研究气候变化影响防风固沙功能的机制,科学制定防沙治沙措施,进一步提高生态系统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防风固沙功能 气候变化 驱动因素 贡献分析 重点生态功能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60—2020年贵州省极端气温指数时空演变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2
2
作者 刘祥周 肖丽英 +2 位作者 高桂青 成玉祥 李路雨 《水利水电技术(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9-50,共12页
【目的】贵州省极端气候事件的频率和持续性因其独特的地形和多样气候而显著加剧,但目前关于该省极端气温方面的研究尚不完善。为掌握极端气温指数的时空变化特征并明确其主要影响因素,基于1960—2020年29个气象站气温及大尺度气候指数(... 【目的】贵州省极端气候事件的频率和持续性因其独特的地形和多样气候而显著加剧,但目前关于该省极端气温方面的研究尚不完善。为掌握极端气温指数的时空变化特征并明确其主要影响因素,基于1960—2020年29个气象站气温及大尺度气候指数(PDO、ENSO、SOI、AMO)等数据,针对5个极端气温指数,【方法】运用线性趋势法、Mann-Kendall趋势检验、R/S分析了贵州省极端气温时空演变特征及未来趋势,利用相关分析及小波分析揭示了极端气温指数与大尺度气候指数等因素的联系。【结果】结果表明:(1)时间变化上,寒潮持续时间和霜冻时间显著减少,然而,月极端最低和最高气温以及夏日数均表现出上升趋势;极端气温指数的突变均集中于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在未来5年内,极端气温指数将继续保持这种趋势;空间分布上,自西向东方向,低温指数的多年平均值逐渐减少,高温指数则逐渐增加;(2)寒潮持续指数发生突变很可能受到ENSO、SOI较长年际周期(2~16 a)的影响,极端高温指数则受到较短周期(2~4 a)的影响。另外,霜冻日数、月极端最低气温与海拔呈显著负相关性。【结论】极端气温指数变化的影响因素主要是气候与海拔,另外还有人类活动方面。研究结果为灾害预防与对地方气候影响等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差异 R/S分析 相关性分析 极端气温指数 贵州省 气候变化 Mann-Kendall趋势检验 时空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酱香型高温大曲发酵过程中风味物质分析 被引量:2
3
作者 史凤 马楷雨 +5 位作者 史改玲 山其木格 李欣 林良才 卢君 张翠英 《中国酿造》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2-59,共8页
为探索酱香型高温大曲发酵过程中的风味物质变化,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和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PLC-MS/MS)法分别测定有机酸和游离氨基酸含量,利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HS-SPME-GC-MS)法检测挥发性风味成分,并对结果进... 为探索酱香型高温大曲发酵过程中的风味物质变化,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和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PLC-MS/MS)法分别测定有机酸和游离氨基酸含量,利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HS-SPME-GC-MS)法检测挥发性风味成分,并对结果进行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PLS-DA)、聚类分析(CA)及主成分分析(PCA)。结果表明,高温大曲发酵过程中共检出8种有机酸和20种游离氨基酸,其总含量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分别在二翻曲阶段和一翻曲阶段达到最大值,分别为(28.29±1.43)mg/g、(27.61±1.69)mg/g;而挥发性风味成分总含量持续增加,出仓时达到峰值,为(140.21±17.38)μg/g。基于变量重要性投影(VIP)值,通过PLS-DA筛选出52种潜在差异标志物(VIP值>1,P<0.05)用于区分不同发酵阶段高温大曲样品,聚类分析(CA)和主成分分析(PCA)结果表明,其中12种化合物是关键差异物质(VIP值>1.30,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酱香型 高温大曲 风味物质 动态变化 差异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上中下游水沙变化特征及其驱动因素对比分析
4
作者 左超 常兴 +1 位作者 辛朋磊 张彦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84-191,200,共9页
基于2002-2022年黄河流域上中下游3个典型水文站(兰州、龙门和利津)的降水量、径流量和输沙量数据,利用Mann-Kendall趋势检验法、Pettitt突变检验法、水沙关系曲线以及双累积曲线分析了其水沙变化特征及其驱动因素,并计算了气候变化和... 基于2002-2022年黄河流域上中下游3个典型水文站(兰州、龙门和利津)的降水量、径流量和输沙量数据,利用Mann-Kendall趋势检验法、Pettitt突变检验法、水沙关系曲线以及双累积曲线分析了其水沙变化特征及其驱动因素,并计算了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径流量和输沙量变化的贡献率。结果表明:兰州水文站(汛期和非汛期)和利津水文站(非汛期)的径流量具有显著增加趋势且变化率分别为4.83、2.47和3.37亿m^(3)/a,龙门水文站输沙量在非汛期具有显著的减小趋势且变化率为-128.01万t/a;各水文站降水量、径流量和输沙量的突变点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如汛期时兰州水文站、龙门水文站和利津水文站输沙量的突变点分别为2008年、2009年和2018年;兰州水文站(非汛期)和利津水文站(汛期和非汛期)的水沙关系拟合相对较好,其中龙门水文站(汛期)和利津水文站(非汛期)河道受径流侵蚀作用而使输沙量较大,兰州水文站(非汛期)和利津水文站(汛期)受到河道水流侵蚀能力最强;在非汛期人类活动对龙门水文站(径流量)和利津水文站(输沙量)的贡献率较大分别为94.69%和94.50%,降水对兰州水文站和龙门水文站输沙量的贡献率较大分别为99.54%和99.03%。研究成果可为黄河流域上中下游的水沙合理调控及生态环境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提供一定的科学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流域 水沙变化 驱动因素 趋势和突变分析 贡献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60~2019年中国不同干湿气候区地表干湿变化特征及其归因分析
5
作者 徐金勤 肖潇 +1 位作者 朱平 邱新法 《气候与环境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29-140,共12页
基于湿润指数研究了1960~2019年我国四大干湿气候区的干湿状况变化特征,并结合偏微分方程法量化了主要气候因子变化对于湿润指数变化的具体贡献。结果表明:近60年来,我国干旱区整体上呈现显著变湿趋势,半干旱区和半湿润区的大部分地区... 基于湿润指数研究了1960~2019年我国四大干湿气候区的干湿状况变化特征,并结合偏微分方程法量化了主要气候因子变化对于湿润指数变化的具体贡献。结果表明:近60年来,我国干旱区整体上呈现显著变湿趋势,半干旱区和半湿润区的大部分地区呈现变干趋势,湿润区的大部分地区呈现变湿趋势。不同气候区干湿变化的主导驱动因子差异较大,降雨量的显著增加(贡献百分数为54.3%)主导了干旱区气候变湿,平均气温显著增加(贡献百分数为-35.4%)是半干旱区气候变干的主要贡献项,相对湿度和降雨量的减少(贡献百分数之和为-45.4%)是半湿润区变干的主要贡献项,降雨量的增加(贡献百分数为34.0%)和净辐射的减少(贡献百分数为31.2%)主导了湿润区气候变湿。值得注意的是,净辐射、平均气温和相对湿度等潜在蒸散量的影响因子在半干旱区和半湿润区对其干湿变化的贡献明显超过降雨量的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湿气候变化 湿润指数 主导驱动因子 贡献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湖泊表层水温变化和热浪事件研究进展及其对湖泊水生态系统的影响
6
作者 陈岑 黄朝 +2 位作者 林涵 梁德庄 乔治 《环境污染与防治》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33-142,I0007,I0008,共12页
湖泊生态系统对表层水温变化尤其是极端高温事件(湖泊热浪)高度敏感。目前,有关全球湖泊表层水温长期变化趋势及热浪事件对湖泊生态系统的影响机制尚缺乏全面系统的认识。基于文献计量分析方法,系统梳理了1998—2024年全球湖泊表层水温... 湖泊生态系统对表层水温变化尤其是极端高温事件(湖泊热浪)高度敏感。目前,有关全球湖泊表层水温长期变化趋势及热浪事件对湖泊生态系统的影响机制尚缺乏全面系统的认识。基于文献计量分析方法,系统梳理了1998—2024年全球湖泊表层水温变化及湖泊热浪事件的研究进展与热点趋势,分析了湖泊表层水温变化及热浪事件的发生频率、驱动因素与区域差异性,详细探讨了表层水温变化对湖泊水体溶解氧浓度、水生生物等生态要素的影响机制及其生态后果。在此基础上,提出未来应加强多学科交叉融合、高分辨率监测技术应用、湖泊生态系统响应机制解析、模型优化与预测能力提升等方面的研究,以期为气候变化背景下湖泊生态保护和水资源管理提供科学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泊表层水温 湖泊热浪 全球气候变化 水生态系统 文献计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候因素与黄土高原植被的时间滞后关系分析 被引量:1
7
作者 汪士为 吴伟 《草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29-339,共11页
在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探讨植被对气候因素的响应,对于区域生态保护及水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然而以往研究大多关注同时期气象因素和植被指标在区域尺度上的相互反馈,忽略了植被与气象因素之间的时间滞后效应。为... 在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探讨植被对气候因素的响应,对于区域生态保护及水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然而以往研究大多关注同时期气象因素和植被指标在区域尺度上的相互反馈,忽略了植被与气象因素之间的时间滞后效应。为明确植被与气象因素之间的时间滞后效应,本研究利用归一化植被指数(MODND1T/NDVI)时间序列和温度、降水量数据集,分析了黄土高原植被对不同气候因素的时间滞后效应,建立了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和偏相关模型,确定了不同植被类型的主要气候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黄土高原不同植被类型和不同区域的植被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方式和时间滞后效应都不同;2)考虑时间滞后效应后,气候因素能够解释黄土高原植被生长58.20%的变化,相对于不考虑时间滞后效应的模型,这一解释程度提高了10.00%;3)对于黄土高原MODND1T/NDVI在2000-2018年期间具有显著变化趋势的区域(P<0.05),主要驱动因素是温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驱动机制 时间序列分析 降水量 温度 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 时滞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0-2020年成都市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
8
作者 杨英 潘安 +3 位作者 曹珑誉 周恒 丛睿 舒成强 《四川林业科技》 2025年第3期43-53,共11页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SV)是区域生态安全的底线,科学评估土地利用变化引起的ESV变化,对构建区域生态安全格局与推动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意义。基于2000—2020年3期土地利用数据,借助ESV当量因子、热点分析及生态贡献率等方法,探究成都市土...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SV)是区域生态安全的底线,科学评估土地利用变化引起的ESV变化,对构建区域生态安全格局与推动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意义。基于2000—2020年3期土地利用数据,借助ESV当量因子、热点分析及生态贡献率等方法,探究成都市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结果表明:(1)2000—2020年,耕地和林地是成都市的主体,面积变化表现为耕地和草地缩减,其余地类扩张。土地转换主要是耕地转向林地和建设用地。(2)成都市ESV整体呈“先增后减”的变化趋势,20年间净增加2.03亿元。从各地类ESV大小来看:林地>耕地>水域>草地>未利用土地,林地和水域ESV增加是引起成都市ESV上升的主要原因,两者生态贡献率之和为53.66%。(3)单项ESV以调节服务为主,其中水文调节和气候调节是成都市的核心生态功能,共占总ESV的57.52%。(4)成都市ESV空间差异显著,冷热点整体呈“西热中冷,东无显著”的分布格局,热点区集中在西部龙门山及水域附近,冷点区集中在中部中心城区,并不断向中心城区缩减。这些研究结果说明林地和水域生态系统对整体ESV的影响较大。因此,对其实施合理有效的保护策略,推动土地利用结构朝着ESV增值和保值的方向发展,是今后成都市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的重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都市 土地利用变化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热点分析 生态贡献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候变暖背景下汉江流域降水和气温时空变化特征 被引量:11
9
作者 安彬 肖薇薇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84-92,共9页
为探究气候变暖背景下汉江流域降水和气温的时空发展规律,基于汉江流域及其周边地区29个气象站点逐日降水(P_(re))、最高气温(T_(max))、最低气温(T_(min))和平均气温(T_(ave))的观测资料,利用线性拟合、Mann-Kendall突变检验和空间插... 为探究气候变暖背景下汉江流域降水和气温的时空发展规律,基于汉江流域及其周边地区29个气象站点逐日降水(P_(re))、最高气温(T_(max))、最低气温(T_(min))和平均气温(T_(ave))的观测资料,利用线性拟合、Mann-Kendall突变检验和空间插值等方法,分析1960~2019年汉江流域降水和气温的时空变化特征,以及对变暖停滞现象(Hiatus)的响应。结果表明:①在全球变暖背景下,汉江流域气候表现出降水不显著减少(p>0.05)、气温显著上升(p<0.05)的暖干化趋势。1960~2019年汉江流域P_(re)变化幅度夏季(0.582 mm/a)>秋季(-0.477 mm/a)>春季(-0.403 mm/a)>全年(-0.184 mm/a)>冬季(0.125 mm/a);全年升温幅度呈T_(min)(0.028℃/a)>T_(max)(0.025℃/a)>T_(ave)(0.022℃/a),四季T_(max)、T_(min)和T_(ave)一致呈上升趋势,多数升温趋势通过了显著性检验(p<0.05),但升温幅度存在明显差异。②汉江流域全年和夏季P_(re)均未发生突变,春、秋季P_(re)在1970年代中后期发生突变下降,冬季P_(re)在1984年突变增加;除夏季T_(max)和T_(ave)外,其余时序气温集中在1990年代中后期至2000年代前期发生了突变上升。③汉江流域全年P_(re)自东南向北递减,四季P_(re)空间分布规律各异,全年和四季T_(max)、T_(min)和T_(ave)皆自南向北递减;全年及四季P_(re)、T_(max)、T_(min)和T_(ave)变化趋势具有较强的空间异质性。④1998~2012年汉江流域出现Hiatus现象,尤其以冬季最为明显;停滞后春夏季快速增温,秋冬季依旧呈降温趋势。研究成果对于制定汉江流域防灾减灾、供水保障应对策略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水 气温 气候变暖 Hiatus现象 突变分析 汉江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轻质相变混凝土的研发及物理力学性能实验研究 被引量:4
10
作者 王秀丽 李威龙 徐晶晶 《功能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020-5027,共8页
以SiO_(2)气凝胶粉末为基体材料,低温相变石蜡为相变材料制备定型复合相变材料;采用傅里叶红外光谱仪、差示扫描量热仪、同步热分析仪及扩散-渗出圈测试对定型复合相变材料进行表征分析及稳定性检验。结果表明:石蜡吸附质量为75%时制备... 以SiO_(2)气凝胶粉末为基体材料,低温相变石蜡为相变材料制备定型复合相变材料;采用傅里叶红外光谱仪、差示扫描量热仪、同步热分析仪及扩散-渗出圈测试对定型复合相变材料进行表征分析及稳定性检验。结果表明:石蜡吸附质量为75%时制备的定型复合相变材料最为稳定,SiO_(2)气凝胶与石蜡之间仅为物理吸附,定型复合相变材料的相变温度为26.52℃,相变潜热为56.2 J/g。将其掺入EPS混凝土,水泥净浆流动度实验限定定型复合相变材料掺加量在16%附近时,混凝土拌合物工作性能最佳。进行物理力学性能测试,发现随着定型复合相变材料的掺入,试件抗压、抗折、抗劈裂强度均有一定程度的提高。通过热箱储热性能试验,掺加定型复合相变材料的试件升降温曲线斜率及峰值均有降低现象,表明轻质相变混凝土具有很好的温控性能,可用于节能建筑围护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相变混凝土 建筑节能 表征分析 物理力学性能 温控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2年夏季西北干旱区一次持续性高温的成因分析 被引量:4
11
作者 王勇 秦豪君 +5 位作者 王澄海 程蓉 马莉 叶培龙 付正旭 周子涵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50-463,共14页
利用站点资料和高分辨率再分析资料,对2022年西北干旱区夏季一次持续性高温天气进行诊断分析,并对高温的贡献因子作定量估计。研究结果表明:(1)研究区内高温达2092个站次,主要分布在西北干旱区偏北区域,其中108个站最高温突破近40年历... 利用站点资料和高分辨率再分析资料,对2022年西北干旱区夏季一次持续性高温天气进行诊断分析,并对高温的贡献因子作定量估计。研究结果表明:(1)研究区内高温达2092个站次,主要分布在西北干旱区偏北区域,其中108个站最高温突破近40年历史极值,98个站高温持续日数超过10天,均属历史罕见。(2)此次高温过程影响范围广,持续时间长。高温持续期,南亚高压中心位置较同期偏北,强度较同期偏强。过程前期受中高层暖脊影响,在过渡期暖脊东移,大陆高压逐渐东伸,后期大陆高压发展强盛,并向东延伸与西伸的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以下简称西太副高)相互连通,影响西北区大部分区域。西北区境内水汽辐散偏强,不易形成降水,同时下沉气流异常偏强,高层空气下沉增温,有利于高温天气的发展与维持。(3)无论是过程前期还是后期,温度平流项在升温过程中贡献较小,而垂直输送项和非绝热加热项均是影响极端高温天气的关键因子,从影响因子类别角度,过程前期以动力因子贡献为主,形成稳定热穹顶后,在过程后期以热力贡献占主导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持续性高温 成因分析 异常特征 热量贡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向短时/断续工作制的电机系统固–液相变热管理技术及应用发展 被引量:5
12
作者 邱书恒 王海峰 +3 位作者 熊斌 花为 邹亮 张驰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80-292,I0023,共14页
固–液相变现象表现出的潜热特性可有效平抑瞬时温升,将其应用于航天航空、奔越式机器人、新能源汽车、数控机床等电机热管理系统,可有效提高短时工作制或断续周期性工作制(S2—S8)下运行的伺服电驱动系统的瞬态性能。为了总结归纳固–... 固–液相变现象表现出的潜热特性可有效平抑瞬时温升,将其应用于航天航空、奔越式机器人、新能源汽车、数控机床等电机热管理系统,可有效提高短时工作制或断续周期性工作制(S2—S8)下运行的伺服电驱动系统的瞬态性能。为了总结归纳固–液相变材料的电机系统热管理技术及其应用现状,该文针对固–液相变材料特性、系统数值计算与仿真模拟、样机实验测试方法、相变热管理系统结构等4个方面开展调研,并提出亟待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研究发现:目前阶段石蜡和低温熔盐是适合电机系统的最佳相变介质,但仍存在导热系数较低的问题,需通过改性强化解决;通过机壳灌注相变材料,可有效实现温升平抑,但尚缺乏有针对性的热路拓扑设计;采用焓–多孔方法是模拟相变过程的理想手段,但糊状区参数的取值缺乏理论指导;最后,固–液相变过程的测试中侵入式传感器易对电磁、热、流场的自然演变过程产生干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机系统 热管理技术 S2—S8工作制 温升平抑 固–液相变材料 电系统结构 分析方法 实验测试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放牧显著降低中国草地生态系统土壤含水量 被引量:2
13
作者 王云英 裴薇薇 +2 位作者 王新 文焱斌 杜岩功 《草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9-66,共8页
本研究利用Meta分析方法,对中国草地生态系统已开展的258个关于放牧对于中国草地生态系统土壤含水量的试验结果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放牧对中国草地0-30 cm土壤含水量影响的平均效应值为-0.111,降低幅度约10.51%,达到0.01显著性检验... 本研究利用Meta分析方法,对中国草地生态系统已开展的258个关于放牧对于中国草地生态系统土壤含水量的试验结果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放牧对中国草地0-30 cm土壤含水量影响的平均效应值为-0.111,降低幅度约10.51%,达到0.01显著性检验水平。放牧对表层土壤0-10 cm土层影响影响最高,随着土层加深,平均效应值均呈现降低趋势,且放牧分别对草甸草原、典型草原和荒漠草原土壤含水量影响作用最强。温度、降水量、海拔和土壤容重4种环境因子贡献率最大。放牧分别可解释93.90%、87.66%、90.64%的对0-10、10-20和20-30 cm土层的效应值变异。全球增温可能会显著降低放牧草地土壤含水量,为了提升草地土壤含水量应采用轻度放牧制度。本研究为明晰放牧草地生态系统水分变化提供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类型 放牧 土层 水分变化 相对贡献率 效应值 Meta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1960—2019年体感温度的时空变化及其风险分析 被引量:2
14
作者 陈婷婷 余文君 +4 位作者 李艳忠 白鹏 星寅聪 黄曼捷 邵伟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65-277,共13页
体感温度(Apparent Temperature,AP)描述了人体实际感受到的温度。文中基于我国1960—2019年的空气温度、相对湿度和风速等气象要素数据,估算并分析了4个典型气候区(湿润区、过渡区、干旱区和青藏高原)AP的时空变化格局及其高温风险。... 体感温度(Apparent Temperature,AP)描述了人体实际感受到的温度。文中基于我国1960—2019年的空气温度、相对湿度和风速等气象要素数据,估算并分析了4个典型气候区(湿润区、过渡区、干旱区和青藏高原)AP的时空变化格局及其高温风险。结果发现:(1)在空间分布上,AP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平均AP值由湿润区(约为17.0℃)逐渐向干旱区(约为7.0℃)和青藏高原区(约为0.6℃)递减;(2)全国AP呈现显著上升的趋势,4个典型气候区的上升速率分别为0.29℃/(10 a)、0.27℃/(10 a)、0.15℃/(10 a)和0.13℃/(10 a);(3)气温变化对AP的贡献率最高,约为92.4%,其次是风速及相对湿度,约为5.6%和2.0%;(4)典型气候区的高温风险天数变化呈现空间异质性,湿润区和青藏高原大部分地区均呈现显著增长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感温度(AP) 时空变化 中国气候区 归因分析 风险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61一2020年中国复合湿热的变化特征 被引量:1
15
作者 张书惠 华维 陈活泼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00-312,共13页
随着全球变暖加剧,复合湿热天气在世界各地呈现显著加剧趋势,中国东部也是极端湿热事件的高发区。为更好了解中国复合湿热事件的变化特征,基于1961—2020年中国日最高湿球温度观测数据,利用趋势分析、小波功率谱分析和广义极值分布分析... 随着全球变暖加剧,复合湿热天气在世界各地呈现显著加剧趋势,中国东部也是极端湿热事件的高发区。为更好了解中国复合湿热事件的变化特征,基于1961—2020年中国日最高湿球温度观测数据,利用趋势分析、小波功率谱分析和广义极值分布分析等方法,对中国日最高湿球温度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了深入分析。结果表明:1)1961—2020年中国日最高湿球温度平均值和最大值主要呈“南高北低”的分布特点,最大值高值区集中在中国南部和四川盆地。全国日最高湿球温度平均值呈增强趋势,最大值无明显的变化趋势。全国平均值有2~6 a尺度的周期震荡,全国最大值在多个时间段和时间尺度有短周期。2)全国极端湿热阈值分布与日最高湿球温度最大值比较类似,极端湿热强度呈现增强趋势,全国极端湿热频次也以0.098 d/a的速率增多。西北东部地区极端湿热强度增强幅度最大,但南方地区呈减弱趋势;西北东部、南方和东北地区极端湿热频次持续增多。3)多年一遇事件的阈值分布同样与最大值分布类似,多年一遇事件频次呈现显著的区域特征,多年一遇事件主要发生在四川盆地,其中西北东部地区显著增多,南方地区有减少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球温度 长期趋势 气候变化 小波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0~2021年北半球多年冻土区NDVI变化趋势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1
16
作者 李羽莹 刘桂民 +5 位作者 吴晓东 王耀新 康国慧 赵俊 董云霞 王琳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21-333,共13页
气候变暖正在导致北半球多年冻土区的土地覆被类型和植被生物量发生快速变化,而不同冻土类型区和不同土地覆被类型区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程度尚不清楚。基于Slope趋势分析和皮尔逊相关性分析,量化了2000~2021年北半球多年冻土区归一化植被... 气候变暖正在导致北半球多年冻土区的土地覆被类型和植被生物量发生快速变化,而不同冻土类型区和不同土地覆被类型区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程度尚不清楚。基于Slope趋势分析和皮尔逊相关性分析,量化了2000~2021年北半球多年冻土区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的时空变化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约21.43%的多年冻土区NDVI值表现出显著增长趋势,其中连续和不连续多年冻土区的NDVI值增长速率是零星多年冻土区的2~3倍。在月尺度上,约33.75%多年冻土区的NDVI值在6月呈显著增长趋势,其中连续多年冻土区和灌丛植被类型区的增长速率最快。气温、降水量和活动层厚度均呈显著上升趋势,积雪覆盖率呈下降趋势。气温升高对俄罗斯等低纬度冻土区的植被生长起到了促进作用;降水在蒙古高原等一些特定干旱区对植被生长具有促进作用,但在俄罗斯中部和加拿大南部存在不利影响;积雪对于俄罗斯南部等积雪覆盖较低地区的植被生长有促进作用,而对于北极等积雪覆盖较高的地区存在不利影响;活动层厚度的增加有助于俄罗斯北部等冻土区的植被加速生长。总之,北半球多年冻土区植被整体呈增长趋势,气温升高仍然是北半球多年冻土区植被生长的主控因素,但不同多年冻土类型区的NDVI值增长有着明显的月份差异,因此在以后植被模型的发展和改进时需要考虑月份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归一化植被指数 气温 降水 积雪 活动层厚度 时空变化 皮尔逊相关性分析 多年冻土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全球实证证据的气温对全要素能源效率的影响
17
作者 张红亮 吴杰 +1 位作者 赵临轩 吴健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6504-6512,共9页
本文采用随机前沿分析方法测算全球国家级全要素能源效率,通过构建面板固定效应模型评估气温这一关键环境因素对全要素能源效率在国家层面的影响,并根据估计结果预测了未来全球变暖对各国能源效率的影响.研究发现,国家间的气温和全要素... 本文采用随机前沿分析方法测算全球国家级全要素能源效率,通过构建面板固定效应模型评估气温这一关键环境因素对全要素能源效率在国家层面的影响,并根据估计结果预测了未来全球变暖对各国能源效率的影响.研究发现,国家间的气温和全要素能源效率存在倒U型关系,且该关系受收入水平的影响,贫穷国家的能源效率受到气温的影响大于富裕国家.每年日平均温度高于30℃的天数增加1d,各国全要素能源效率平均降低0.161,而每年日平均温度低于0℃的天数增加1d,各国全要素能源效率平均降低0.176.预测结果显示,21世纪末全球变暖将导致世界平均能源效率下降,且赤道附近的国家将受到更为严重的影响.在SSP2-4.5和SSP5-8.5两个升温情景下,气候变化引致的气温上升将导致世界平均能源效率相较于1995~2005年的水平下降0.76%和2.7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温 气候变化 随机前沿分析 能源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调温服装研究进展与发展趋势的可视化分析
18
作者 罗森 朱达辉 严舒 《丝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04-116,共13页
为探析调温服装领域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本文基于文献计量法与文献综述法,以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和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数据库中相关文献为数据来源,通过VOSviewer和CiteSpace两款可视化软件,对调温服装研究的年发文量、发文作者、... 为探析调温服装领域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本文基于文献计量法与文献综述法,以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和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数据库中相关文献为数据来源,通过VOSviewer和CiteSpace两款可视化软件,对调温服装研究的年发文量、发文作者、发文机构、发文国家(地区)、关键词共现和聚类、关键词时间线等信息,进行科学知识图谱分析与描述性统计分析,以多维角度探索调温服装的研究热点与前沿。研究结果表明:2000年至今,国内外调温服装研究多应用于消防救援、医用防护、煤矿与隧道施工等处于极端工作环境的行业领域,且更加侧重于从人体生理反应数据对调温服装的性能进行优化,从服装逐步聚焦到着装者自身;调温方式、调温服装的性能评价、调温服装与人体生理指标的相互作用则是当前调温服装领域的研究热点;未来发展应以提升对轻量化、高效能的外源设备和新型调温材料的研发,建立健全相关的行业标准与生产技术规范,开展多维度的性能评价体系,立足于数智协同、研发多功能集成化的智能调温服装为主要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调温服装 降温服 加热服 热防护服 相变材料 可视化分析 体温调节 智能服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参考作物蒸腾蒸发时空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
19
作者 郭玲玲 《智慧农业导刊》 2024年第8期9-12,共4页
利用淠史杭灌区及周边12个气象站1958—2022年气象观测资料和Penman-Monteith公式计算参考作物蒸腾蒸发量(ET0),采用Mann-Kendall趋势检验、敏感曲线和线性回归等方法分析淠史杭灌区ET0变化特征及主要气象因子对年ET0变化的贡献,量化气... 利用淠史杭灌区及周边12个气象站1958—2022年气象观测资料和Penman-Monteith公式计算参考作物蒸腾蒸发量(ET0),采用Mann-Kendall趋势检验、敏感曲线和线性回归等方法分析淠史杭灌区ET0变化特征及主要气象因子对年ET0变化的贡献,量化气象因素对其影响。该研究成果对提高农业应对气候变化适应能力和抵御气候灾害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淠史杭灌区 参考作物蒸腾蒸发 敏感性分析 贡献率 气候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化对深圳气温变化的贡献 被引量:30
20
作者 司鹏 李庆祥 +1 位作者 李伟 殷红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10-116,共7页
采用经均一性检验的深圳及其周围台站的地面温度资料和NCEP/DOE AMIP-ⅡReanalysis(R-2)再分析温度数据,通过鲁棒回归(M估计)对气温趋势进行拟合,分析了1967—2005年和1979—2005年两个时间段城市热岛效应对温度的影响,利用再分析数据... 采用经均一性检验的深圳及其周围台站的地面温度资料和NCEP/DOE AMIP-ⅡReanalysis(R-2)再分析温度数据,通过鲁棒回归(M估计)对气温趋势进行拟合,分析了1967—2005年和1979—2005年两个时间段城市热岛效应对温度的影响,利用再分析数据和地面观测数据的差异估计了1979年以来城市化对气温增暖的贡献。结果表明,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30a里,深圳城市化对当地气温增暖贡献非常显著:1979年以来,城市热岛效应导致年平均气温增暖0.243℃.(10a)-1,占深圳总体增暖的36.3%;与再分析资料对比得到的城市化对深圳年平均气温增暖的贡献达到0.315℃.(10a)-1,大于分析观测资料得到的结果,占总体增暖的47.1%。说明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是导致深圳城市气候增暖的重要因子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温变化贡献分析 M(鲁棒)估计 深圳气候 统计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