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粘弹性表面活性剂(VES)压裂液 被引量:78
1
作者 刘新全 易明新 +2 位作者 赵金钰 海云 王勇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273-277,共5页
粘弹性表面活性剂 (VES)压裂液是SchlumbergerDowell公司开发的新型无聚合物压裂液 ,商品名ClearFrac,由表面活性剂长链脂肪酸的季铵盐溶解在盐水中而成。长链季铵盐分子在盐水中形成高度缠结的蚯蚓状成刚性长棒状胶束 ,使压裂液具有了... 粘弹性表面活性剂 (VES)压裂液是SchlumbergerDowell公司开发的新型无聚合物压裂液 ,商品名ClearFrac,由表面活性剂长链脂肪酸的季铵盐溶解在盐水中而成。长链季铵盐分子在盐水中形成高度缠结的蚯蚓状成刚性长棒状胶束 ,使压裂液具有了一定的粘度和弹性 ,压裂液冻胶遇到烃类 (原油、天然气 )便会破胶。VES压裂液不需要破胶剂、交联剂、杀菌剂等 ,用量少 ,对地层伤害小。本综述分章介绍VES压裂液的开发简史 ,组成及结构 ;流变性 ;滤失性 ;导流能力 ;国外国内应用概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基压裂液 粘弹性表面活性剂 压裂液 长链脂肪酸季铵盐 胶束溶液 胶束凝胶 水力压裂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催化体系中脂肪酸甲酯环氧化反应研究 被引量:5
2
作者 冯树波 杨华 +1 位作者 郑二丽 宋亚玲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49-53,共5页
研究了甲酸、磷钨酸和磷钨杂多酸季铵盐3种催化剂对不饱和脂肪酸甲酯的环氧化。考察了氧源、溶剂和催化剂的不同组合、表面活性剂和工艺条件对不饱和脂肪酸甲酯环氧化的影响。结果表明,表面活性剂和适宜溶剂可缓解体系的非均相特性,显... 研究了甲酸、磷钨酸和磷钨杂多酸季铵盐3种催化剂对不饱和脂肪酸甲酯的环氧化。考察了氧源、溶剂和催化剂的不同组合、表面活性剂和工艺条件对不饱和脂肪酸甲酯环氧化的影响。结果表明,表面活性剂和适宜溶剂可缓解体系的非均相特性,显著加快受传质控制的脂肪酸甲酯环氧反应速率。对于碘值(I)为105 g/100 g的混合脂肪酸甲酯环氧化,磷钨杂多酸季铵盐催化体系所得产品环氧值最高,达5.78%,磷钨酸体系次之,为4.76%,甲酸体系仅为4.2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酸 表面活性剂 脂肪酸甲酯 磷钨杂多酸季铵盐 环氧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酿造酱油与配制酱油鉴别方法研究进展 被引量:4
3
作者 邱丹丹 王超 +1 位作者 于春焕 赵国华 《中国酿造》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7-9,共3页
以氯丙醇、铵盐、乙酰丙酸、氨基酸作为鉴别酿造酱油与配制酱油的指标,采用同位素稀释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顶空衍生化固相微萃取法等检测酸水解植物蛋白液(HVP)的氯丙醇,采用凯氏定氮法、近红外光谱法检测酱油中的铵盐与氨基酸,采用... 以氯丙醇、铵盐、乙酰丙酸、氨基酸作为鉴别酿造酱油与配制酱油的指标,采用同位素稀释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顶空衍生化固相微萃取法等检测酸水解植物蛋白液(HVP)的氯丙醇,采用凯氏定氮法、近红外光谱法检测酱油中的铵盐与氨基酸,采用液相色谱-质谱法、气相色谱法等检测HVP中的乙酰丙酸,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氨基酸自动分析仪检测酱油中的氨基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酿造酱油 配制酱油 氯丙醇 铵盐 乙酰丙酸 氨基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季铵盐型表面活性剂的合成及物化性能测定 被引量:19
4
作者 史真 杨卫国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7期1013-1016,共4页
从脂肪酸和N-(2-羟乙基)乙二胺开始,经过咪唑啉中间体,合成了12种未见文献报道的新化合物,其中3种为具有不同类型特性基团的新型两性表面活性剂、3种为新型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并测定了它们的物化性能。
关键词 季铵盐 表面活性剂 合成 物化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脂肪酸酯季铵盐表面活性剂的合成及其抗静电性研究 被引量:4
5
作者 索福喜 张万斌 +1 位作者 汪巩 叶涛 《华东化工学院学报》 CSCD 1993年第5期594-599,共6页
由脂肪酸和二甲胺基乙醇进行酯化,再以卤化物季铵化的方法,合成了十二种文题化合物。测定了它们用于腈纶纤维、涤纶纤维及涤纶平绒织物的抗静电效果,讨论了影响抗静电效果的因素。发现月桂酸及棕榈酸的二甲胺基乙醇酯与氯甲烷形成的季铵... 由脂肪酸和二甲胺基乙醇进行酯化,再以卤化物季铵化的方法,合成了十二种文题化合物。测定了它们用于腈纶纤维、涤纶纤维及涤纶平绒织物的抗静电效果,讨论了影响抗静电效果的因素。发现月桂酸及棕榈酸的二甲胺基乙醇酯与氯甲烷形成的季铵盐,具有卓越的抗静电性,超过了常用的抗静电剂S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活性剂 脂肪酸 抗静电 季铵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混合挥发性脂肪酸铵盐或尿素对湖羊复胃消化代谢的影响
6
作者 王贤纯 韩正康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S1期113-119,共7页
在精料和稻草组成的基础口粮中添加等氮量的混合挥发性脂肪酸铵盐(AS-VFAB)或尿素.使非蛋白氮(NPN)占口粮总氮的30%,并以此饲喂4头装有永久性瘤胃和十二指肠瘘管的成年湖羊.比较研究前胃消化代谢和进入十二指肠的食糜变化.日粮中添加 AS... 在精料和稻草组成的基础口粮中添加等氮量的混合挥发性脂肪酸铵盐(AS-VFAB)或尿素.使非蛋白氮(NPN)占口粮总氮的30%,并以此饲喂4头装有永久性瘤胃和十二指肠瘘管的成年湖羊.比较研究前胃消化代谢和进入十二指肠的食糜变化.日粮中添加 AS-VFAB,引起瘤胃液 pH 值降低,NH_3-N 和总挥发性脂肪酸(TVFA)浓度升高.一昼夜进入十二指肠的食糜量为10.20L,食糜总氮13.35g,其中氨氮1.84g,非氨氮11.51g.与饲喂尿素日粮相比,食糜量和总氮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绵羊 混合挥发性脂肪酸铵盐 消化代谢 尿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鳗鱼鲞冷藏过程中油脂氧化及挥发性物质的变化 被引量:10
7
作者 杨君萍 谷贵章 +4 位作者 胡科娜 高兴杰 张进杰 杨文鸽 徐大伦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221-228,共8页
为研究家庭冷藏条件下鳗鱼鲞油脂氧化和风味衰减情况,将成熟鳗鱼鲞在1~7℃(模拟家庭冰箱)冷藏4个月,测定其在冷藏期内过氧化值(peroxide value,POV)、硫代巴比妥酸(thiobarbituric acid,TBA)值和脂肪酸、风味成分的组成及相对含量变化... 为研究家庭冷藏条件下鳗鱼鲞油脂氧化和风味衰减情况,将成熟鳗鱼鲞在1~7℃(模拟家庭冰箱)冷藏4个月,测定其在冷藏期内过氧化值(peroxide value,POV)、硫代巴比妥酸(thiobarbituric acid,TBA)值和脂肪酸、风味成分的组成及相对含量变化并结合相关性分析研究冷藏期内鳗鱼鲞油脂和风味物质变化之间的联系。结果表明:随着冷藏时间延长,鳗鱼鲞油脂氧化程度逐渐加重,POV、TBA值均呈现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分别在冷藏2个月和3个月出现峰值;鳗鱼鲞油脂中的饱和脂肪酸和单不饱和脂肪酸总相对含量整体呈逐渐上升趋势,多不饱和脂肪酸相对含量显著降低(P<0.05)。鳗鱼鲞在4个月的冷藏过程中醛类物质相对含量先增加后减小,烃类和醇类物质相对含量先减小后增加,酮类物质相对含量呈逐渐上升的变化趋势;基于脂肪酸和主要风味物质相对含量变化的相关性分析得出,己醛、庚醛、辛醛、壬醛、1-戊烯-3-醇、1-辛烯-3-醇与油酸(C18:1n-9)、亚油酸(C18:2n-6)、亚麻酸(C18:3n-3)、花生四烯酸(C20:4n-6)以及二十碳五烯酸(C20:5n-3)相对含量变化呈一定的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鳗鱼鲞 贮存期 脂肪酸 挥发性风味成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加热方法对盐水鹅食用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15
8
作者 沈铭聪 周名洋 +3 位作者 孙杨赢 唐霄 潘道东 曹锦轩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63-69,78,共8页
为了获得更好的盐水鹅产品的加热方式,本实验以浙东盐水鹅为原料,比较了三种加热方法(微波、蒸、煮)对盐水鹅产品品质的影响,通过测定产品的物理化学性质(水分含量、pH、剪切力、色差),并运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对产品的脂肪酸和... 为了获得更好的盐水鹅产品的加热方式,本实验以浙东盐水鹅为原料,比较了三种加热方法(微波、蒸、煮)对盐水鹅产品品质的影响,通过测定产品的物理化学性质(水分含量、pH、剪切力、色差),并运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对产品的脂肪酸和挥发性风味物质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微波处理显著(p<0.05)降低产品的水分含量,仅为44.35%,煮制的盐水鹅水分含量最高,为68.62%,蒸制的盐水鹅剪切力值最小,为14.54 N,嫩度最好。煮制和微波处理所得产品的pH没有显著差异。就L^*值而言,经煮制后均最高,高达50.39,蒸制和微波加热过程会较完整地保留鹅肉表面的光泽。同时,蒸制的盐水鹅风味最好,煮制的次之,微波的最低,蒸制的盐水鹅挥发性物质种类最多,达到42种,烃类和酯类含量相对较高,而经煮制的盐水鹅产品中醇类和醛类较多。经煮制处理的盐水鹅不饱和脂肪酸和单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最高,分别为71.02%和52.13%;微波处理产品的饱和脂肪酸和多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最高,分别为30.86%和19.93%。综合来看,煮制条件下盐水鹅具有良好的感官品质和更好的营养价值,这些结果为盐水鹅产品加热方式提供了一定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水鹅 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 脂肪酸 挥发性风味物质 加热方法 食用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发酵温度对低盐虾酱中主要风味物质的影响 被引量:9
9
作者 杨兵兵 王利文 +3 位作者 陈智慧 刘杨柳 陈椿江 孙纪录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0期300-308,共9页
为探究发酵温度对低盐虾酱中风味物质的影响,分别在10、15、20℃和25℃进行虾酱的自然发酵,分别使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气相色谱法和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测定虾酱中的游离氨基酸、游离脂肪酸和挥发性化合物。结果表明,在低盐虾酱中均检测... 为探究发酵温度对低盐虾酱中风味物质的影响,分别在10、15、20℃和25℃进行虾酱的自然发酵,分别使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气相色谱法和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测定虾酱中的游离氨基酸、游离脂肪酸和挥发性化合物。结果表明,在低盐虾酱中均检测出17种游离氨基酸和26种游离脂肪酸,10℃发酵的虾酱中呈味氨基酸含量最高,20℃发酵的虾酱中游离脂肪酸含量最高。在低盐虾酱中共鉴定出69种挥发性化合物,包括醇类19种、醛类13种、酮类13种、酯类12种、烯类2种、醚类2种、酸类1种和其他化合物7种。10℃和15℃发酵的虾酱中醇类、酮类的相对含量较高;20℃和25℃发酵的虾酱中氨的相对含量较高。挥发性化合物的主成分分析表明,不同温度发酵的低盐虾酱中挥发性化合物可显著区分。通过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结合变量投影重要性(variable importance in projection,VIP),共筛选出6种差异挥发性化合物(VIP>1,P<0.05),分别为3-甲基丁醇(单体及二聚体)、乙酸乙酯二聚体、丙烯酸乙酯、2-甲基丁醛二聚体和氨。聚类热图分析表明,10℃和15℃发酵的低盐虾酱风味较相似,20℃和25℃发酵的低盐虾酱风味较相似。该研究结果为推进商品化低盐虾酱的恒温发酵提供了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酵温度 低盐虾酱 游离氨基酸 游离脂肪酸 挥发性化合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脂种类对调和牛油风味的影响 被引量:7
10
作者 李涵润 刘雄 +1 位作者 覃小丽 王群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53-61,共9页
为开发高附加值的牛油基产品,考察油脂种类对调和牛油风味的影响。分析不同种类食用调和牛油(棕榈硬脂-牛油、巴沙硬脂-牛油、鹅油-牛油、鸡油-牛油)的物理指标、脂肪酸组成,并探究其相关性,采用电子鼻结合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 为开发高附加值的牛油基产品,考察油脂种类对调和牛油风味的影响。分析不同种类食用调和牛油(棕榈硬脂-牛油、巴沙硬脂-牛油、鹅油-牛油、鸡油-牛油)的物理指标、脂肪酸组成,并探究其相关性,采用电子鼻结合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HS-SPME-GC-MS)测定其挥发性风味物质差异,并进行感官评价。结果表明:巴沙硬脂-牛油调和油与牛油的理化性质总体差异不显著,其中熔点、硬度、黏度、色差和饱和脂肪酸含量分别相差0.1℃、-1.3 g、31.9 Pa·s、2.68和0.40百分点;此外,油脂熔点、硬度、黏度与饱和脂肪酸含量呈正相关(r≥0.900,p<0.05);4种调和牛油与牛油的主体风味物质均为(E)-2-壬烯醛、(E,E)-2,4-庚二烯醛和辛醛,且巴沙硬脂-牛油调和油中具有不良脂肪味的庚醛相对气味活度值比牛油的低45.52%。综上,巴沙硬脂-牛油调和油具有与牛油相近的理化性质和特有风味,降低了牛油中不良风味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调和牛油 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 电子鼻 挥发性风味物质 脂肪酸组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混合挥发性脂肪酸钠盐对羔羊小肠消化酶活性及氮沉积的影响
11
作者 丁希宏 赵广永 《动物营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1543-1547,共5页
本文旨在研究混合挥发性脂肪酸钠盐对羔羊小肠食糜消化酶活性及氮沉积的影响。选取15只7周龄、平均体重(13.8±0.8)kg的杂交公羔羊,随机分为5组,每组3只,饲喂代乳料作为基础营养供给。各组分别向代乳料中添加0、5、15、30和60 g/d... 本文旨在研究混合挥发性脂肪酸钠盐对羔羊小肠食糜消化酶活性及氮沉积的影响。选取15只7周龄、平均体重(13.8±0.8)kg的杂交公羔羊,随机分为5组,每组3只,饲喂代乳料作为基础营养供给。各组分别向代乳料中添加0、5、15、30和60 g/d混合挥发性脂肪酸钠盐(乙酸钠、丙酸钠和丁酸钠的摩尔比为65∶25∶10)。试验期为24 d。在试验期的最后4天,收集粪样和尿样,用于测定粪氮和尿氮。试验结束后将羔羊屠宰,收集小肠食糜,测定小肠食糜中的α-淀粉酶、胰蛋白酶、脂肪酶、糜蛋白酶和半乳糖苷酶的活性。结果表明:添加混合挥发性脂肪酸钠盐对小肠食糜pH、胰蛋白酶、脂肪酶、糜蛋白酶和半乳糖苷酶活性均没有显著影响(P>0.05),对粪氮、尿氮及氮表观消化率也没有显著影响(P>0.05)。30和60 g/d组的α-淀粉酶活性显著低于其他各组(P<0.05)。添加混合挥发性脂肪酸钠盐有增加羔羊氮沉积的趋势(P=0.090)。结果提示,向代乳料中添加30~60 g/d混合挥发性脂肪酸钠盐可降低羔羊α-淀粉酶的活性,有增加氮沉积的趋势,但是对小肠胰蛋白酶、脂肪酶、糜蛋白酶和半乳糖苷酶的活性没有显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合挥发性脂肪酸钠盐 消化酶 氮沉积 羔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短链季铵盐/脂肪酸盐为模板合成超微孔二氧化硅 被引量:1
12
作者 王仁亮 朱延美 冀海伟 《应用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51-57,共7页
超微孔材料具有1~2 nm的孔径,在分离、催化应用中有望展现出择形催化的能力。寻找经济、简便的合成超微孔材料的表面活性剂体系是一项有意义的工作。本研究以短链季铵盐(十烷基三甲基溴化铵,记为C_(10)TAB)和不同链长脂肪酸酸盐混合胶... 超微孔材料具有1~2 nm的孔径,在分离、催化应用中有望展现出择形催化的能力。寻找经济、简便的合成超微孔材料的表面活性剂体系是一项有意义的工作。本研究以短链季铵盐(十烷基三甲基溴化铵,记为C_(10)TAB)和不同链长脂肪酸酸盐混合胶束为模板剂,硅酸钠为硅源,成功制备出高度有序超微孔SiO_2。通过小角X射线衍射、N_2吸附-脱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等技术手段对产品的结构和性能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合成体系中脂肪酸盐碳链长、加入量、晶化温度等对产物孔道有序性有很大影响。当选择正辛酸钠(SO)为助表面活性剂,当n(C_(10)TAB)∶n(Na_2SiO_3)∶n(SO)∶n(H_2O)=1∶1.5∶0.3∶800,晶化温度为80℃时,可以得到高度有序超微孔SiO_2。煅烧后样品比表面积为1300 m^2/g,孔体积0.49 cm^3/g,孔径分布在1.90 n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微孔二氧化硅 短链季铵盐 脂肪酸盐 胶束 混合表面活性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芝麻酚与季铵盐共催化环加成反应合成植物油基环状碳酸酯
13
作者 龙利利 刘伟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44-48,72,共6页
旨在为植物油基环状碳酸酯产品的制备提供新的研究思路,以环氧大豆油脂肪酸甲酯和二氧化碳为原料,在催化剂季铵盐和氢键供体的作用下,合成植物油基环状碳酸酯。通过单因素实验对植物油基环状碳酸酯的合成条件进行优化,对反应动力学进行... 旨在为植物油基环状碳酸酯产品的制备提供新的研究思路,以环氧大豆油脂肪酸甲酯和二氧化碳为原料,在催化剂季铵盐和氢键供体的作用下,合成植物油基环状碳酸酯。通过单因素实验对植物油基环状碳酸酯的合成条件进行优化,对反应动力学进行了分析,同时对产物植物油基环状碳酸酯进行了红外表征。结果表明:植物油基环状碳酸酯最佳合成条件为以芝麻酚为氢键供体、四丁基溴化铵与芝麻酚物质的量比2∶1、四丁基溴化铵用量10%(以原料环氧键物质的量计)、反应温度120℃、反应压力1.0 MPa、反应时间10 h,在此条件下植物油基环状碳酸酯的产率达91.4%;反应动力学分析表明,芝麻酚的加入降低了反应的活化能,有利于植物油基环状碳酸酯的合成;红外光谱表征结果证明成功合成了产物。综上,实现了无溶剂条件下高效合成植物油基环状碳酸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油基环状碳酸酯 环加成反应 环氧大豆油脂肪酸甲酯 季铵盐 芝麻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锦纶抗静电整理剂的合成及应用
14
作者 党炜昌 黄钢 张增强 《印染》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34-37,共4页
为提高锦纶织物的抗静电性能,合成了一种新型的脂肪酸酯季铵盐阳离子型抗静电剂,采用单因素分析法讨论了整理剂用量、焙烘温度、时间、交联剂等因素对抗静电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抗静电剂质量浓度为1.0 g/L,焙烘温度为160℃,烘焙时间为... 为提高锦纶织物的抗静电性能,合成了一种新型的脂肪酸酯季铵盐阳离子型抗静电剂,采用单因素分析法讨论了整理剂用量、焙烘温度、时间、交联剂等因素对抗静电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抗静电剂质量浓度为1.0 g/L,焙烘温度为160℃,烘焙时间为60 s时,处理织物的抗静电效果较好,加入5 g/L交联剂AF6900可提高抗静电剂的耐洗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静电整理 脂肪酸酯季钱盐 锦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