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42篇文章
< 1 2 12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N_(2)H_(4)强化常温低NH_(4)^(+)-N亚硝化系统的稳定运行研究
1
作者 向韬 褚旭 李军 《安全与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79-286,共8页
为获得稳定的亚硝化过程,研究通过投加联氨(N_(2)H_(4))强化了低NH_(4)^(+)-N亚硝化系统在常温下的运行效能,并探究了该策略对硝化过程关联菌群特性的影响。结果显示,在温度由35℃降低至20℃的过程中,NH_(4)^(+)-N转化率(Ammonia-Nitrog... 为获得稳定的亚硝化过程,研究通过投加联氨(N_(2)H_(4))强化了低NH_(4)^(+)-N亚硝化系统在常温下的运行效能,并探究了该策略对硝化过程关联菌群特性的影响。结果显示,在温度由35℃降低至20℃的过程中,NH_(4)^(+)-N转化率(Ammonia-Nitrogen Conversion Rate,ANCR)和亚硝积累率(Nitrite Accumulation Rate,NAR)逐渐降低,分别由60%和31%下降至45%和9.39%。通过投加5 mg/L N_(2)H_(4),可使ANCR和NAR分别提升至61.36%和75%以上。亚硝化主要功能菌-氨氧化菌(Ammonia-Oxidizing Microorganisms,AOB)(Nitrosomonas属)相对丰度提升至15%,干扰-亚硝酸盐氧化菌(Nitrite-Oxidizing Bacteria,NOB)(Nitrospira属)相对丰度被抑制在0.05%以下。AOB活性由(0.39±0.01)mg N/(g VSS·h)上升至(0.42±0.01)mg N/(g VSS·h)。功能基因预测分析发现,AOB的主要功能基因(氨氮加氧酶)相对丰度提升了20百分点,而NOB的功能基因(亚硝酸盐氧化酶)未被预测出,表明投加N_(2)H_(4)促进了亚硝化系统的稳定运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工程学 生物脱氮 低氨氮 亚硝化 常温 N_(2)H_(4)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盐城市2013-2021年农业源氨排放清单及特征
2
作者 李荔 赵秋月 +1 位作者 韩军赞 李慧鹏 《生态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7-76,共10页
氨是广泛存在于大气环境中的一种碱性气体,是PM_(2.5)二次生成的重要前体物之一。农业活动是氨排放的主要来源,建立城市尺度分区县农业源氨排放清单对提升空气质量模型准确度、制定精细化减排措施具有重要意义。根据调研与统计数据,基... 氨是广泛存在于大气环境中的一种碱性气体,是PM_(2.5)二次生成的重要前体物之一。农业活动是氨排放的主要来源,建立城市尺度分区县农业源氨排放清单对提升空气质量模型准确度、制定精细化减排措施具有重要意义。根据调研与统计数据,基于排放因子法,建立了盐城市2013-2021年农业源氨排放清单,分析了各类排放源的年际变化、分布特征及减排贡献。综合利用企业工商注册信息、土地利用等精细化活动水平数据,改进了畜禽养殖的空间分配方法。结果表明,1)2021年盐城市农业源氨排放总量为87.58kt,氮肥施用、畜禽养殖分别占63.1%和31.6%。氮肥施用中尿素排放占86.2%,畜禽养殖中家禽排放占69.8%。2)2013-2021年间,盐城市农业源氨排放总量年均下降2.8%,总体趋势与江苏省平均水平基本一致,降幅略高;排放强度由6.52t·km^(-2)持续下降至4.94t·km^(-2),降幅达24.1%。盐城市排放强度在全国重点省份典型城市中处于中等水平,在长三角区域中处于相对高位。3)各区县排放地域差异明显,东台、大丰、射阳、滨海和阜宁等5个区县贡献了盐城市75.2%的氨排放,阜宁、建湖、东台和滨海等4个区县的排放强度高于全市平均。4)各类氨排放源中累计减排贡献率最高的为畜禽养殖和氮肥施用,分别为69.0%和31.6%。2016年起畜禽养殖氨排放量连续5年保持6.0%以上降幅,是盐城市农业源氨排放总量从平台期进入下降通道的重要原因。建议进一步关注东台、滨海、阜宁等区县,重点针对家禽、尿素等高排放源类,以及粪水贮存处理、养殖圈舍等关键环节,持续开展氨排放治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氨排放 排放清单 农业源 氮肥施用 畜禽养殖 减排 城市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机肥部分替代化肥对华北小麦-玉米农田氮素损失及氮平衡的影响 被引量:3
3
作者 杨康 吴坤燕 +5 位作者 孙瑞 张玉铭 刘秀萍 董文旭 李晓欣 胡春胜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84-497,共14页
有机肥替代化肥改变了土壤氮素的转化与损失。为探索有机肥部分替代化肥对农田生态系统不同形式氮损失以及氮平衡的影响,本研究在中国科学院栾城农业生态系统试验站连续开展了2年(2021-2023年)田间试验,设计了2种不同有机肥(牛、羊粪)和... 有机肥替代化肥改变了土壤氮素的转化与损失。为探索有机肥部分替代化肥对农田生态系统不同形式氮损失以及氮平衡的影响,本研究在中国科学院栾城农业生态系统试验站连续开展了2年(2021-2023年)田间试验,设计了2种不同有机肥(牛、羊粪)和4种不同替代化肥比例处理(100%/70%有机肥替代化肥、50%有机肥替代化肥、30%有机肥替代化肥和单施化肥),进而探究不同有机肥替代比例对作物产量、不同形态氮素损失及氮平衡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气态氮损失方面,相对单施化肥,有机肥替代化肥在一定程度降低了土壤N_(2)O排放,尤其在2023年玉米季,各有机肥替代化肥处理N_(2)O累积排放量平均降低33.87%;有机肥替代化肥处理也降低了土壤以氨挥发形式造成的氮损失,整个生育期通过氨挥发形式损失的氮素降低14.60%~68.92%;在氮淋溶方面,相较于单施化肥处理,有机肥替代化肥处理0~100和0~150 cm土层土壤可溶性硝态氮淋溶量分别降低44.17%~72.72%和56.95%~79.31%,可溶性全氮淋溶量分别降低26.75%~52.60%和38.48%~70.70%。牛粪替代化肥处理的淋溶风险相对低于羊粪替代化肥处理,以150 cm土层为淋溶界面来看,牛粪替代处理可溶性硝态氮和可溶性全氮淋溶量较羊粪处理分别降低6.39%和1.71%。此外,随着有机肥替代比例的增大,土壤可溶性有机氮淋溶占总可溶性氮淋溶的比例有所增加,通过0~100 cm和0~150 cm土层的土壤溶液中,可溶性有机氮占比分别由29.35%升至33.82%和由25.31%升至36.65%;在供氮能力方面,有机肥替代化肥处理中土壤养分供给能力和作物氮素利用率均有所提升,从多季有机肥替代化肥施用情况来看,保障了小麦和玉米产量较单施化肥无显著差异。综合来看,有机肥替代化肥降低了土壤氮素损失风险,改善了土壤养分状况,其中50%羊粪替代处理在保障产量需求的前提下,环境氮损失最少。研究结果可以为华北平原种养结合地区农业废弃物资源的合理利用提供科学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肥替代 N_(2)O排放 氮淋溶 氨挥发 氮平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期秸秆还田对典型潮土区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产量及氨挥发的影响 被引量:1
4
作者 江晗 王磊 +3 位作者 卢艳丽 白由路 王洛斌 徐鹏娜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13-225,共13页
【目的】秸秆还田在培肥土壤的同时,向土壤中投入了大量的有机碳,激发了有机氮的矿化。研究华北平原冬小麦-夏玉米体系下长期秸秆还田对作物产量、氮素吸收利用和土壤氨挥发的影响,为提高作物产量、减少氮素损失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目的】秸秆还田在培肥土壤的同时,向土壤中投入了大量的有机碳,激发了有机氮的矿化。研究华北平原冬小麦-夏玉米体系下长期秸秆还田对作物产量、氮素吸收利用和土壤氨挥发的影响,为提高作物产量、减少氮素损失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位于河北省廊坊市的长期秸秆还田定位试验始于2008年,处理包括只施用常规化肥(NPK)和常规化肥配合秸秆还田(NPKSt)。于作物生长期测定氨挥发,收获期调查测定作物产量、植株氮素含量以及0—100 cm土层土壤酶活性和土壤无机氮含量,分析土壤氨挥发、氮素转化过程对秸秆还田的响应。【结果】2018—2023年,NPKSt处理冬小麦、夏玉米产量较NPK处理分别增加6.20%~19.29%、11.01%~21.42%,籽粒总吸氮量分别增加19.85%、15.49%,氮肥偏生产力分别增加6.96%、12.41%,且玉米季效果优于小麦季。土壤氨挥发主要集中在施肥后7天内,NPKSt处理平均土壤氨挥发速率低于NPK处理。NPKSt处理轮作周年氨挥发总累积量较NPK处理显著降低3.69 kg/hm^(2),氨总损失率显著降低1.02个百分点。与NPK处理相比,NPKSt处理冬小麦和夏玉米季0—20 cm土层土壤脲酶活性提高14.84%~25.35%。两季NPKSt处理下表层土壤铵态氮和硝态氮含量均显著提高,NPKSt处理0—20 cm土层铵态氮含量较NPK处理显著提高10.90%~27.73%。0—100 cm土层内,NPKSt处理土壤硝态氮含量较NPK处理提高18.35%~307.85%。【结论】长期秸秆还田不仅显著减少铵态氮的挥发损失,还可改善土壤通气性,提高表层土壤脲酶活性,增加土壤无机氮含量,提高土壤氮素供应能力,尤其有利于夏玉米植株的氮素吸收和利用。因此,在华北平原北部典型潮土区冬小麦-夏玉米体系下,秸秆还田可在保证作物高产的基础上减少土壤氨挥发损失,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还田 小麦玉米轮作 产量 氮素吸收 氨挥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连续流动-次溴酸盐氧化法测定海水氨氮的研究
5
作者 仇镇武 《环境科学与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12-118,共7页
GB 17378.4-2007次溴酸盐氧化法使用的试剂对环境友好,是测定海水氨氮抗盐度干扰最好的监测方法,但因其手工操作、步骤繁琐,且低空白值较难控制导致适用性不强。该文根据该方法化学原理建立连续流动-次溴酸盐氧化法测定海水氨氮,目的是... GB 17378.4-2007次溴酸盐氧化法使用的试剂对环境友好,是测定海水氨氮抗盐度干扰最好的监测方法,但因其手工操作、步骤繁琐,且低空白值较难控制导致适用性不强。该文根据该方法化学原理建立连续流动-次溴酸盐氧化法测定海水氨氮,目的是要保留次溴酸盐氧化法抗干扰能力强的优点,再利用连续流动分析法的特点改善手工法的不足。结果显示:连续流动-次溴酸盐氧化法测定海水氨氮的误差与氧化效率(R)密切相关,拟制出修正公式,利用修正公式检验氨氮测定结果的回收率是91.0%~105.6%,说明修正公式正确度良好。方法的校准曲线在0.020~0.500 mg/L质量浓度范围内,氧化效率大于80%,相关系数大于0.999,方法检出限0.000 3 mg/L,相对标准偏差0.8%~3.9%,不同基体标准样品的测定结果在标准值范围,实际样品测定结果与手工法比较相对误差是0.7%~4.3%,加标回收率是95.3%~101.3%。连续流动-次溴酸盐氧化法适用于快速测定海水氨氮,利用修正的计算公式可提高测量精度,其线性范围、检出限、精密度、正确度性能指标较优,其高效的自动化监测、抗干扰能力强等特点可替代现有国标的手工法,值得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连续流动 次溴酸盐 海水 氨氮 环境友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i-MoTiNO用于电化学N_(2)还原反应的理论研究
6
作者 曹琦 崔璐瑶 《人工晶体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08-716,共9页
电化学氮气还原反应(ENRR)是替代Haber-Bosch工艺合成氨的可持续发展技术之一,其核心问题是寻找高催化活性和高选择性的稳定电催化剂。过渡金属氮氧化物(TMNO)表面遵循Mars-van Krevelen(MvK)机理路径进行合成氨反应,表现出比传统缔合... 电化学氮气还原反应(ENRR)是替代Haber-Bosch工艺合成氨的可持续发展技术之一,其核心问题是寻找高催化活性和高选择性的稳定电催化剂。过渡金属氮氧化物(TMNO)表面遵循Mars-van Krevelen(MvK)机理路径进行合成氨反应,表现出比传统缔合机理更有利的N_(2)吸附和活化,其设计双位点活性催化剂成为高效催化研究的热点。本文选用具有最佳ENRR表现的双位点MoTiNO作为基底,通过密度泛函理论(DFT)计算方法负载Ni构建了Ni-MoTiNO结构作为电化学N_(2)还原催化剂,进行了结构稳定性、双位点吸附行为、基于原子氢(^(*)H)迁移辅助MvK机理的ENRR催化活性和电子性质分析四方面的研究。计算结果表明,Ni-MoTiNO表面的双位点(Ni和Nv)协同作用既促进了^(*)H迁移,又有效打破了ENRR中*N相关中间体吸附能力和产物脱附能力的线性比例关系。实验证明,合成的Ni-MoTiNO能够有效实现NH 3合成并具有较高的选择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合成氨 MvK机理 电催化 氮空位 MoTiNO 负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水氮动态及作物生长耦合EPIC-Nitrogen2D模型 被引量:5
7
作者 朱焱 刘琨 +2 位作者 王丽影 史良胜 杨金忠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1期141-151,共11页
为计算农业区不同作物生长条件下土壤水氮迁移转化过程,该文基于Erosion/Productivity Impact Calculator(EPIC)作物模型建立了作物根系生长子模块,将其进行有限元数值离散,与土壤氮素迁移转化模型Nitrogen2D耦合,使模型能计算作物生... 为计算农业区不同作物生长条件下土壤水氮迁移转化过程,该文基于Erosion/Productivity Impact Calculator(EPIC)作物模型建立了作物根系生长子模块,将其进行有限元数值离散,与土壤氮素迁移转化模型Nitrogen2D耦合,使模型能计算作物生长条件下土壤水氮迁移转化过程。该作物生长模块可计算多种胁迫下作物根系对土壤水分和氮素的动态吸收速率,及作物收获时的生物量和吸氮量。采用武汉大学灌溉排水试验场冬小麦生长条件下土壤水氮试验数据对模型进行了率定,并用于土壤水氮分布和作物生物量预测,土壤含水率、氮素的模拟值与实测值的一致性系数分别为0.86-0.97、0.52-0.98,Nash效率系数为0.59-0.90(含水率)、0.44-0.93(土壤氮素),说明模拟结果与实测值吻合度较高。同时,分别采用该文的作物生长模块和简单根系吸收模块计算根系吸氮过程,结果显示,简单根系吸收模型会显著高估作物吸氮量,而作物生长模型则由于考虑了根系生长和各环境因子的胁迫作用,计算结果更符合作物实际吸氮过程,计算的根系吸氮量相对均方根误差为3.4%-4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型 土壤水分 nitrogen2D EPIC 氮素迁移转化 作物生长模型 饱和-非饱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氨氮质量浓度废水DPR-SNAD脱氮除磷效能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周健 宋晔珂 +4 位作者 刘轶 曹猛 和雪杰 周炯 温馨 《安全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713-721,共9页
针对低氨氮废水单级自养脱氮系统副产物硝氮残留,有机物耐受能力差,以及缺乏除磷功能等问题,提出反硝化除磷(Denitrifying Phosphorus Removal,DPR)-单级自养脱氮(Simultaneous Partial Nitrification,Anaerobic Ammonium Oxidation and... 针对低氨氮废水单级自养脱氮系统副产物硝氮残留,有机物耐受能力差,以及缺乏除磷功能等问题,提出反硝化除磷(Denitrifying Phosphorus Removal,DPR)-单级自养脱氮(Simultaneous Partial Nitrification,Anaerobic Ammonium Oxidation and Denitrification,SNAD)组合处理技术,重点考察氨氮负荷对单级自养脱氮工艺(Single-stage Nitrogen Removal Using Anammox And Partial Nitritation,SNAP)系统、泥龄对DPR系统构建的影响,以及低氨氮废水DPR-SNAD组合处理系统的脱氮除磷效能与微生物种群。研究结果显示:采用氨氮质量浓度梯度递减方式,氨氮负荷为0.20 kg N/(m^(3)·d)的低氨氮质量浓度的SNAP系统构建时间为63 d,较负荷为0.05 kg N/(m^(3)·d)的系统缩短了37 d。泥龄对构建的DPR系统效能影响显著,泥龄为35 d的系统除磷脱氮效能较高,PO_(4)^(3-)-P、NO_(3)^(-)-N、COD去除率分别为86.25%、98.00%、92.00%,系统释磷、吸磷、反硝化脱氮速率分别达4.60 mg/(L·h)、4.13 mg/(L·h)、5.53 mg/(L·h)。DPR-SNAD组合处理系统的氨氮(NH_(4)^(+)-N)、总氮(Total Nitrogen,TN)、总磷(Total Phosphorus,TP)、化学需氧量(Chemical Oxygen Demand,COD)去除率分别为100%、98.64%、86.00%、93.30%。TN、TP去除率较对照组SNAP分别提高了19.20百分点和86.00百分点。16S rRNA高通量测序结果显示,组合系统脱氮除磷功能菌属主要有Rhodobacter、Candidatus_Brocadia、Nitrosomonas、Gemmobacter,SNAD系统中厌氧氨氧化菌(Anaerobic Ammonia Oxidation,AnAOB)相对丰度显著高于对照组SNAP系统,DPR促进SNAD提高了系统脱氮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工程学 低氨氮废水 单级自养脱氮 反硝化除磷 厌氧氨氧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hange trend analysis of ammonia nitrogen in Nenjiang River main stream under fluctuating precipitation 被引量:1
9
作者 李远 常学礼 +6 位作者 孙朋 吴孟泉 刘紫恩 付益伟 王琼 向明灯 于云江 《环境污染与防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I0002-I0007,12,共6页
将2004-2010年嫩江流域沿途13个气象站的降水量作为径流的主要考察因子,以嫩江最下游的自沙滩水环境监测站获得的氨氮监测数据为流域总体氨氮污染水平表征,分析了降水波动对嫩江流域氨氮污染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嫩江流域在年度内... 将2004-2010年嫩江流域沿途13个气象站的降水量作为径流的主要考察因子,以嫩江最下游的自沙滩水环境监测站获得的氨氮监测数据为流域总体氨氮污染水平表征,分析了降水波动对嫩江流域氨氮污染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嫩江流域在年度内的氨氮质量浓度以枯水期最高,平均为(0.99±0.48)mg/L,在丰水期最低,平均为(O.58±0.08)mg/L。从年际总体变化趋势来看,2004-2010年嫩江流域氨氮浓度总体呈增加趋势。降水量的年内分布格局对嫩江流域氨氮浓度的影响在不同时期略有差别。在平水期,降水量变化对氨氮浓度的影响不显著;但在枯水期、丰水期,降水量的波动对氨氮浓度有较显著(Sig.〈O.05)的影响。从年尺度上看,随降水量增加,嫩江流域中氨氮浓度总体呈下降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污染与防治》 英文摘要 期刊 编辑工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氮肥类型对稻-油轮作氨挥发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被引量:2
10
作者 饶怡晴 岳子钦 +1 位作者 汪金平 李成芳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780-789,共10页
水稻-油菜(稻-油)轮作是我国代表性轮作方式之一,然而不合理的氮肥施用导致稻-油轮作系统氮肥利用率下降和氮素流失。为此,本研究采用随机区组设计,以不施氮肥(CK)为对照,设尿素(UF)、缓释肥+尿素(SF)、尿素+硝化抑制剂+脲酶抑制剂(DF)... 水稻-油菜(稻-油)轮作是我国代表性轮作方式之一,然而不合理的氮肥施用导致稻-油轮作系统氮肥利用率下降和氮素流失。为此,本研究采用随机区组设计,以不施氮肥(CK)为对照,设尿素(UF)、缓释肥+尿素(SF)、尿素+硝化抑制剂+脲酶抑制剂(DF)和生物炭+尿素(BF)4个处理,拟探明不同氮肥类型对稻-油轮作系统氨挥发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氮肥类型显著影响NH_3挥发、氮肥利用率与作物产量。1)各处理水稻季氨挥发均高于油菜季。与CK相比,UF、SF、DF和BF处理周年累积NH_3挥发量分别显著提高1.6倍、1.0倍、1.1倍和0.8倍。与UF相比,SF、DF和BF周年累积NH_3挥发量分别显著降低20.5%、19.7%和30.9%。2)与UF相比,SF、DF和BF油菜季氮肥吸收利用率分别提高27.9%、10.3%和19.3%,水稻季氮肥吸收利用率分别提高49.3%、32.8%和41.5%。3)与UF相比,SF、DF和BF油菜产量分别提高6.7%、2.8%和4.3%,水稻产量分别提高36.7%、14.0%和23.4%。与UF相比,SF油菜季经济效益提高24.3%,SF、DF和BF水稻季经济效益分别提高70.7%、21.1%和1.1%,其中SF经济效益最高。本研究结果表明,缓释肥+尿素能显著减少稻-油轮作NH_3挥发损失,并更有效地提高氮肥利用率、作物产量和经济效益,是一项经济生态的施肥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油菜轮作 缓释肥 氨挥发 氮肥利用率 经济效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磷酸铵镁沉淀法去除铜-氨-硫代硫酸盐浸金尾液中的氨氮 被引量:1
11
作者 杨清 字富庭 +4 位作者 陈树梁 胡显智 林玥 李鑫容 赵莉 《有色金属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65-71,共7页
硫代硫酸盐法被认为是目前最有希望取代氰化法的提金方法,但浸金尾液中残留的大量氨氮具有潜在环境风险,成为该法产业化应用瓶颈之一。研究了磷酸铵镁沉淀法对硫代硫酸盐浸金尾液中氨氮的去除效果,考察了n(Mg)∶n(N)∶n(P)、pH值、时间... 硫代硫酸盐法被认为是目前最有希望取代氰化法的提金方法,但浸金尾液中残留的大量氨氮具有潜在环境风险,成为该法产业化应用瓶颈之一。研究了磷酸铵镁沉淀法对硫代硫酸盐浸金尾液中氨氮的去除效果,考察了n(Mg)∶n(N)∶n(P)、pH值、时间、硫代硫酸根和铜离子浓度对铜氨脱除性能的影响,探讨了磷酸铵镁热解中NaOH投加量、热解时间和温度的影响及热解产物循环除氨的可行性。结果表明,在常温、pH=10,n(Mg)∶n(N)∶n(P)=0.9∶l∶0.9、反应时间为45 min条件下,硫代硫酸盐浸金尾液中的氨氮去除率可达95.28%,所得沉淀物在120℃、n(NH_(4)^(+))∶n(NaOH)=1∶2的条件下进行3 h热解反应可脱除99.80%的氨氮,该热解产物具有良好的循环除氨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酸铵镁沉淀 氨氮 硫代硫酸盐 热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水养殖尾水中NH_(4)^(+)-N去除技术的机理与工艺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2
作者 赵伟华 王艳艳 +3 位作者 苏少卿 邱浩杰 王凯 张勇 《水处理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5,共5页
总结了海水养殖尾水中NH_(4)^(+)-N的来源及特点,NH_(4)^(+)-N去除技术的机理与功能微生物、工艺应用及其微生物分布等,重点对海水养殖尾水中NH_(4)^(+)-N去除技术的机理与工艺应用进行了阐述。好氧氨氧化微生物主要包括氨氧化细菌(AOB... 总结了海水养殖尾水中NH_(4)^(+)-N的来源及特点,NH_(4)^(+)-N去除技术的机理与功能微生物、工艺应用及其微生物分布等,重点对海水养殖尾水中NH_(4)^(+)-N去除技术的机理与工艺应用进行了阐述。好氧氨氧化微生物主要包括氨氧化细菌(AOB)、氨氧化古菌(AOA)及全程硝化菌(comammox),厌氧氨氧化微生物主要包括厌氧氨氧化细菌(AnAOB)。基于好氧氨氧化微生物原理去除NH_(4)^(+)-N的主要工艺技术包括移动床生物膜反应器(MBBR)、曝气生物滤池(BAF)、人工湿地和生态塘等;基于厌氧氨氧化菌处理海水养殖尾水的主要工艺技术有厌氧流化床、厌氧固定床等。指出工艺应用与微生物种群结构之间关系的研究不足。富集氨氧化微生物从而实现经济高效脱氮是未来工艺研究的重点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水养殖尾水 NH_(4)^(+)-N去除 氨氧化微生物 生物膜法 生态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nhibitory effect of ammonia nitrogen on specific methanogenic activity of anaerobic granular sludge 被引量:6
13
作者 周洪波 邱冠周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EI 2006年第1期63-67,共5页
A series of batch experiments were conducted in 125 mL serum bottles to assess the toxicity of different concentrations of ammonia nitrogen to the specific methanogenic activity of anaerobic granular sludge from upflo... A series of batch experiments were conducted in 125 mL serum bottles to assess the toxicity of different concentrations of ammonia nitrogen to the specific methanogenic activity of anaerobic granular sludge from upflow anaerobic sludge bed(UASB) and expanded granular sludge bed(EGSB) reactors. The effects of pH value and temperature on toxicity of ammonia nitrogen to anaerobes were investigat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specific methanogenic activity of anaerobic granular sludge suffers inhibition from ammonia nitrogen, the concentrations of ammonia nitrogen that produce 50 % inhibition of specific methanogenic activity for sludge from UASB and EGSB reactor are 2.35 and 2.75 g/L, respectively. Hydrogen utilizing methanogens suffers less inhibition from ammonia mtrogen than that of acetate utilizing methanogens. Hydrogen-producing acetogens that utilize propionate and butyrate as substrates suffer serious inhibition from ammonia nitrogen. The toxicity of ammonia nitrogen to anaerobic granular sludge enhances when pH value and temperature increase. Anaerobic granular sludge can bear higher concentrations of ammonia nitrogen after being acclimated by ammonia nitrogen for 7 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mmonia nitrogen TOXICITY anaerobic granular sludge specific methanogenic activity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离子型稀土硫酸铵-沉渣酸浸溶液接力浸矿 被引量:1
14
作者 田路洋 龙平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4138-4147,共10页
将稀土开采产生的沉渣酸浸溶液代替部分浸矿剂进行浸矿,旨在减少硫酸铵用量和降低氨氮残留。本文提出了先注入硫酸铵溶液、再注入沉渣酸浸溶液、最后通过饱和石灰水将沉渣阳离子固定在矿体内的浸矿工艺(简称铵-渣接力浸矿工艺),并结合... 将稀土开采产生的沉渣酸浸溶液代替部分浸矿剂进行浸矿,旨在减少硫酸铵用量和降低氨氮残留。本文提出了先注入硫酸铵溶液、再注入沉渣酸浸溶液、最后通过饱和石灰水将沉渣阳离子固定在矿体内的浸矿工艺(简称铵-渣接力浸矿工艺),并结合室内实验论证了工艺的可行性。结果表明:相较于传统浸矿工艺,在硫酸铵单耗为1.0的硫酸铵溶液和浓度为11 mmol/L、用量为0.2倍孔隙体积沉渣酸浸溶液接力浸矿时,尾矿上铵离子残留量从2.05 g降至1.07 g,浸取率从47.06%提升至91.68%,增幅达44.62%,浸取率与传统工艺的硫酸铵单耗为2.0的相当,铵-渣接力浸矿工艺减少了50%的硫酸铵使用;采用饱和石灰水将沉渣阳离子固定在矿体内后,94%以上的沉渣阳离子以胶态形式固定在尾矿中,防止沉渣阳离子外渗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铵-渣接力浸矿工艺可降低氨氮残留对环境污染的问题,为离子型稀土矿的绿色高效开采提供了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子型稀土 硫酸铵 沉渣 氨氮残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株异养硝化菌(Alcaligenessp.XN-1)的筛选分离及降解特性
15
作者 武艳芳 甄静 +5 位作者 郭光光 梁欣冉 杜志敏 王继雯 李磊 杨文玲 《生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42-47,共6页
为提高含盐废水的生物脱氮效率,从工业废水污泥中分离筛选出1株异养硝化细菌。对所分离的菌株进行形态学观察、革兰氏染色和分子生物学鉴定,16S rRNA基因测序结果在Blast数据库中进行同源性分析并构建系统发育树,同时研究菌株在不同碳源... 为提高含盐废水的生物脱氮效率,从工业废水污泥中分离筛选出1株异养硝化细菌。对所分离的菌株进行形态学观察、革兰氏染色和分子生物学鉴定,16S rRNA基因测序结果在Blast数据库中进行同源性分析并构建系统发育树,同时研究菌株在不同碳源、C/N、pH、温度和盐含量条件下的脱氮特性。结果表明:筛选得到的菌株鉴定为产碱杆菌属(Alcaligenes sp.),命名为XN-1;菌株XN-1在碳源为乙酸钠时具有最大的NH_(4)^(+)-N去除率和细胞生长量,其氨氮去除率和细胞生长量分别为100%和0.42;在C/N 15~20、pH 7~10、温度30~35℃、盐含量0~4%条件下异养硝化效果最佳,氨氮去除率均为100%。菌株XN-1具有较高的异养硝化能力,在含盐废水脱氮处理中具有很大的应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养硝化 氨氮降解 分离鉴定 高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卷积层-注意力机制的长短期记忆网络出水氨氮浓度预测方法 被引量:3
16
作者 张勇 赵景波 权利敏 《化工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4679-4688,共10页
为解决城市污水处理过程出水氨氮浓度难以实时精准测量的问题,构建了一种融合卷积层和注意力机制的长短期记忆网络(convolutional layer and squeeze-and-excitation attention mechanism based long short-term memory network,CSA-LS... 为解决城市污水处理过程出水氨氮浓度难以实时精准测量的问题,构建了一种融合卷积层和注意力机制的长短期记忆网络(convolutional layer and squeeze-and-excitation attention mechanism based long short-term memory network,CSA-LSTM)模型。首先,通过引入卷积层(convolutional layer,CL)深度提取数据中的非线性特征,并通过注意力机制(squeeze-and-excitation attention mechanism,SEAM)自适应分配特征通道的权重,实现特征解耦;其次,长短期记忆网络(long short-term memory network,LSTM)提取时间序列数据长期依赖关系,实现出水氨氮浓度的实时预测;然后,提出一种具有自适应采集函数的贝叶斯优化算法,实现模型参数优化,进一步提高模型精度;最后,基于基准实验和实际污水处理厂数据测试CSA-LSTM的有效性。结果表明,模型具有较高的出水氨氮浓度预测精度,能够有效应对城市污水处理中数据的强非线性、耦合性以及时间依赖性问题,具有良好的泛化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污水处理 氨氮浓度预测 神经网络 特征提取 优化 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表面电性对TiO_(2)纳米管-SiC复合填料去除养殖废水中氨氮效率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洪泽 欧阳晶莹 +1 位作者 李佳欣 郑瀚 《饲料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9期75-79,共5页
试验旨在探究二氧化钛(TiO_(2))纳米管-碳化硅(SiC)复合填料在净化养殖废水方面的性能。试验采用不同前驱体通过碱性水热合成方法合成3种不同粒径和晶相的TiO_(2)纳米管,测试了3种TiO_(2)纳米管的表面电性、X射线衍射图谱和场发射扫描... 试验旨在探究二氧化钛(TiO_(2))纳米管-碳化硅(SiC)复合填料在净化养殖废水方面的性能。试验采用不同前驱体通过碱性水热合成方法合成3种不同粒径和晶相的TiO_(2)纳米管,测试了3种TiO_(2)纳米管的表面电性、X射线衍射图谱和场发射扫描电镜。研究TiO_(2)纳米管负载于SiC片上并覆盖微生物膜后,在紫外光照射和黑暗条件下去除养殖废水中氨氮污染物的性能。结果表明,晶相为锐钛矿的前驱体合成的TiO_(2)纳米管表面带负电,晶相为金红石和锐钛矿混合的前驱体合成的TiO_(2)纳米管表面带正电,而表面带正电的TiO_(2)纳米管能促进带生物负电的微生物的挂膜,进而促进对养殖废水中氨氮的去除作用;其中,负载P25 TiO_(2)纳米管的SiC片对氨氮的去除率在紫外光照射和黑暗条件下的去除率分别为86.1%和58.9%。研究表明,与黑暗条件相比,紫外光照射会影响TiO_(2)的光催化活性并提高TiO_(2)纳米管-SiC复合填料去除养殖废水中氨氮的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iO_(2)纳米管-SiC复合填料 表面电性 光催化协同 氨氮去除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RI系统亚硝化-厌氧氨氧化的启动调控及性能
18
作者 陈佼 黄琴 +4 位作者 李舒昕 刘芳颖 闫思羽 黄雯 陆一新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6-33,共8页
为增强人工快速渗滤(CRI)系统对污水中氮素污染物的去除效果,作者分别构建了单级亚硝化CRI反应器(N-CRI)和厌氧氨氧化CRI反应器(A-CRI),探讨了其有效启动调控策略及耦合脱氮性能。结果表明,饥饿14 d后提高进水中NaCl质量浓度至4 g/L,可... 为增强人工快速渗滤(CRI)系统对污水中氮素污染物的去除效果,作者分别构建了单级亚硝化CRI反应器(N-CRI)和厌氧氨氧化CRI反应器(A-CRI),探讨了其有效启动调控策略及耦合脱氮性能。结果表明,饥饿14 d后提高进水中NaCl质量浓度至4 g/L,可实现N-CRI反应器亚硝化的高效启动,NO_(2)^(-)-N积累率均值达到98.1%。通过逐步提高水力负荷至1.0 m/d的方式运行45 d后,A-CRI反应器可成功启动厌氧氨氧化,耦合后的N/A-CRI系统对污水中NH_(4)^(+)-N、TN的去除率均值分别达到98.5%、93.1%。菌群结构分析发现,N-CRI反应器内的主要氨氧化菌(AOB)类型为Nitrosomonas和Nitrosospira,主要亚硝酸盐氧化菌(NOB)类型为Nitrospira,饥饿协同NaCl调控可使NOB活性受抑而阻碍其进一步氧化NO_(2)^(-)-N;A-CRI反应器内的主要厌氧氨氧化菌(AAOB)类型为Candidatus Brocadia和Candidatus Kuenenia,其相对丰度的大幅增长为NH_(4)^(+)-N和NO_(2)^(-)-N的同步高效去除创造了条件,为CRI系统脱氮性能的增强提供了一条新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快速渗滤系统 亚硝化 厌氧氨氧化 启动 脱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锆修饰载体对锰铈复合催化剂NH_(3)-SCR性能的影响
19
作者 高梓寒 杨润农 +3 位作者 王钊颖 宋燕海 覃斌 余林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6206-6214,共9页
采用水热法合成不同比例的铈锆载体,通过浸渍法将MnOx作为活性组分制备一系列复合催化剂,并考察其在以NH_(3)为还原剂的选择性催化还原NO_(x)反应(NH_(3)-SCR)中的脱硝活性。通过XRD、Raman、SEM、N_(2)吸脱附、H_(2)-TPR、NH_(3)-TPD、... 采用水热法合成不同比例的铈锆载体,通过浸渍法将MnOx作为活性组分制备一系列复合催化剂,并考察其在以NH_(3)为还原剂的选择性催化还原NO_(x)反应(NH_(3)-SCR)中的脱硝活性。通过XRD、Raman、SEM、N_(2)吸脱附、H_(2)-TPR、NH_(3)-TPD、XPS等技术手段对催化剂的结构、形貌、表面酸性、表面氧化价态等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水热法制备的Cen Zr1-n较CeO_(2)载体具有更好的NH_(3)-SCR催化活性,8Mn/Cen Zr1-n催化剂均有性能提升,其中8Mn/Ce0.8Zr0.2催化剂具有最佳的催化活性,其T_(50)和T_(90)分别为100.2℃和130.2℃,工作温度窗口为245.5℃(130.2~377.2℃),并且159.6~349.0℃范围内保持100%的NO转化率,具有更好的低温还原性能和更多的酸性位点,有利于反应物在更低的温度被吸附还原;其表面高价的Mn4+物种相对含量更高,有利于提升NH_(3)-SCR催化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稀土元素 NH_(3)选择性催化还原 氮氧化物 催化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生物菌剂对猪粪-稻糠混合堆肥的影响 被引量:2
20
作者 陈薇 高帅帅 +3 位作者 汪彬 黄利红 尹红梅 刘标 《湖南农业科学》 2024年第8期41-45,50,共6页
为了研究微生物菌剂应用于生猪粪污堆肥的实际效果,以筛选到的具有较强有机物分解能力和高温耐受性的2种菌株(枯草芽孢杆菌和酿酒酵母菌)为材料,设置不添加菌剂(CK)、添加菌剂1(T1)、添加菌剂2(T2)共3个处理,开展了堆肥试验。结果表明:... 为了研究微生物菌剂应用于生猪粪污堆肥的实际效果,以筛选到的具有较强有机物分解能力和高温耐受性的2种菌株(枯草芽孢杆菌和酿酒酵母菌)为材料,设置不添加菌剂(CK)、添加菌剂1(T1)、添加菌剂2(T2)共3个处理,开展了堆肥试验。结果表明:添加2种微生物菌剂均有助于加速猪粪堆体升温,效果T2优于T1;添加2种微生物制剂可以降低猪粪堆肥的电导率,从而降低堆肥对土壤可能带来的盐渍化影响,效果T2优于T1;添加微生物制剂可以提高种子的发芽指数,减弱对植物的毒害,且T1与T2差距不大;添加微生物制剂可以减少堆肥氮损失,效果T2优于T1。因此,2种试验菌株可以提高堆肥效率,减少氮素损失,且有助于解决堆肥带来的环境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菌剂 堆肥 生猪养殖 氮循环 氨挥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2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