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长白山西坡小叶章侵入苔原带过程及影响 被引量:19
1
作者 宗盛伟 许嘉巍 +10 位作者 吴正方 乔琳琳 王丹丹 孟祥君 杜海波 王雷 王丹 王鹏 敖小龙 夏毓璘 吴福梅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3期6837-6846,共10页
长白山西坡岳桦林带的草本植物(以小叶章为代表)侵入了苔原带,形成了独特的植物入侵现象。在光谱及影像分析的基础上,结合GPS(Global Positional System)定位技术,并依据小叶章与牛皮杜鹃的光谱差异及其反演的NDVI(Normalized Differenc... 长白山西坡岳桦林带的草本植物(以小叶章为代表)侵入了苔原带,形成了独特的植物入侵现象。在光谱及影像分析的基础上,结合GPS(Global Positional System)定位技术,并依据小叶章与牛皮杜鹃的光谱差异及其反演的NDVI(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植被指数,揭示小叶章侵入苔原带的过程;通过对不同侵入时间、强度的斑块进行群落调查及土壤测试,探究小叶章侵入苔原带的生态后果。结果显示小叶章侵入苔原带始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由低海拔向高海拔推进,进入21世纪后逐渐形成了稳定的以小叶章为优势物种的植物群落结构。目前,低海拔处的小叶章斑块经过多年扩张已连接成片,而高海拔处的斑块正处于扩张的初期阶段。从生物多样性变化可以看出,小叶章侵入苔原带导致植物群落多样性升高和物种数量的增加,苔原带原有的灌木数量明显减少,草本植物逐渐增多。植被的改变影响了土壤的理化性质,C/N比下降,土壤腐殖质含量和全氮含量下降,但速效氮和土壤持水能力上升,土壤养分的高效利用又进一步推动了小叶章的侵入。小叶章侵入苔原带已经造成了严重的生态后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叶章 植物入侵 高山苔原带 长白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白山苔原带优势植物种的分布格局及其关联性研究 被引量:15
2
作者 靳英华 许嘉巍 +6 位作者 刘丽娜 贺红士 陶岩 宗盛伟 杜海波 王雷 朱瑞帅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1212-1218,共7页
通过开展植被样方调查,确定苔原带的主要优势种,分析优势种的分布格局及其关联性,从地理角度分析长白山苔原带植被变化特征。研究表明:1长白山苔原带8个优势种中,草本植物已占6个。灌木中牛皮杜鹃(Rhododendron chrysanthum)依然为最主... 通过开展植被样方调查,确定苔原带的主要优势种,分析优势种的分布格局及其关联性,从地理角度分析长白山苔原带植被变化特征。研究表明:1长白山苔原带8个优势种中,草本植物已占6个。灌木中牛皮杜鹃(Rhododendron chrysanthum)依然为最主要的优势种,但笃斯越橘(Vaccinium uliginosum)的优势地位已被草本的小白花地榆(Sanguisorba parviflora)取代。草本植物聚集程度强,苔原植被存在草甸化趋势。2除牛皮杜鹃与大白花地榆(Sanguisorba stipulata)之间存在较显著的负联结,排它现象明显外,多种优势种之间存在正联结,有弱的伴生现象,牛皮杜鹃和小白花地榆为强正联结,伴生现象更明显,草本植物与灌木伴生将长期存在。3各草本植物入侵、定植、扩展机制多样。小白花地榆分布广,聚集程度较弱,以种子繁殖为主,扩展速度较快;大白花地榆、小叶章(Calamagrostis angustifolia)等聚集程度较强,以无性繁殖为主,扩展速度较慢,但竞争能力强,在适宜生境中,能驱除其它物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白山 苔原带 优势种 分布格局 关联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白山高山冻原生态系统凋落物养分归还功能 被引量:35
3
作者 魏晶 吴钢 邓红兵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0期2211-2216,共6页
研究了长白山高山冻原生态系统中凋落物量及其养分空间分布特征 ,并对凋落物在养分生物循环中的功能进行了讨论。结果表明 :长白山高山冻原植被凋落物量为 1.378~ 2 .4 76 t/hm2 ,通过对不同海拔凋落物量的数量特征进行分析 ,海拔是影... 研究了长白山高山冻原生态系统中凋落物量及其养分空间分布特征 ,并对凋落物在养分生物循环中的功能进行了讨论。结果表明 :长白山高山冻原植被凋落物量为 1.378~ 2 .4 76 t/hm2 ,通过对不同海拔凋落物量的数量特征进行分析 ,海拔是影响长白山高山冻原植被凋落物量的主要因子。长白山高山冻原生态系统凋落物中 S、N和 P含量分别为 0 .14 % ,0 .4 9%和0 .2 1% ;3种营养元素在凋落物中积累量为 81.99kg/hm2 ,其中 S、N和 P积累量分别是 15 .0 4 kg/hm2 ,4 5 .93kg/hm2 和2 1.0 2 kg/hm2 。长白山高山冻原生态系统中 5种植被型 (FA,L A,TA,MA和 SA)年归还量依次为 0 .72 ,1.35 ,14 .6 5 ,10 .88和 11.91kg/(hm2· a) ;平均归还率依次 0 .33,0 .4 2 ,0 .39,0 .39和 0 .4 8。典型高山冻原植被型的归还量最大 ,而归还率却较低。长白山高山冻原生态系统内 S、N和 P的利用效率分别是 7.14、2 .0 4和 4 .76。在整个长白山高山冻原生态系统中 S和P的利用效率大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凋落物 养分生物循环 长白山 冻原植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山带雪斑对牛皮杜鹃群落生产力的影响 被引量:12
4
作者 刘琪璟 徐倩倩 张国春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4035-4044,共10页
研究了长白山高山带雪斑牛皮杜鹃(Rhododendron aureum)群落的生产力特征及其同微生境条件的关系,以阐明寒冷条件下碳蓄积特征。结合土壤温度连续观测,测定了雪斑不同部位的群落生产力以及土壤养分特征。牛皮杜鹃群落的积雪时间超过24... 研究了长白山高山带雪斑牛皮杜鹃(Rhododendron aureum)群落的生产力特征及其同微生境条件的关系,以阐明寒冷条件下碳蓄积特征。结合土壤温度连续观测,测定了雪斑不同部位的群落生产力以及土壤养分特征。牛皮杜鹃群落的积雪时间超过240d,土壤温度在-1~0℃的时间长达150d,是非雪斑地段的3倍以上。尽管雪斑的热量条件不如周围优越,但是群落生产力相对高出很多。雪斑中心的牛皮杜鹃群落近3 a的现存量(1707g/m2)是边缘无雪地段(288g/m2)的6倍。雪斑中心的土壤养分水平比周围高,雪斑同时为植物提供了极端低温条件下的避难场所。苔原生态系统生产力的维持依赖于寒冷季节的相对温暖环境,而不是生长季节的热量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山苔原 长白山 土壤温度 养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白山高山冻原生态系统三种养分含量的空间分布 被引量:6
5
作者 魏晶 邓红兵 +2 位作者 吴钢 郝莹婕 尚文艳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1期2360-2366,共7页
对长白山高山冻原生态系统中 3种养分 (N、P和 S)在植被 -凋落物 -土壤中的空间分布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1)在长白山高山冻原植被亚系统中 ,3种养分总含量分布规律是石质高山冻原 (ST) >典型高山冻原 (TT) >沼泽高山冻原 (... 对长白山高山冻原生态系统中 3种养分 (N、P和 S)在植被 -凋落物 -土壤中的空间分布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1)在长白山高山冻原植被亚系统中 ,3种养分总含量分布规律是石质高山冻原 (ST) >典型高山冻原 (TT) >沼泽高山冻原 (WT) >草甸高山冻原 (MT) >石海高山冻原 (RT) ;3种养分积累总量为 72 .4 6 kg· hm- 2 ,其中 N、P和 S分别是 4 8.5 5 kg· hm- 2 ,10 .33kg· hm- 2 和 13.6 1kg· hm- 2 ;生物量与养分积累分布规律是 WT>TT>MT>ST>RT。 (2 )在长白山高山冻原凋落物亚系统中 ,平均凋落物量是 1.96 kg· hm- 2 ;3种养分积累总量为 :82 .5 kg· hm- 2 ,其中 N、P和 S分别是 4 6 .2 8kg· hm- 2 ,2 1.14 kg· hm- 2 和 15 .0 8kg· hm- 2 ;养分积累总量分布规律是 TT>WT>RT>MT>ST。 (3)长白山高山冻原土壤 (0~ 2 0cm)亚系统中 ,养分积累总量为 39.6 t· hm- 2 ,其中 N、P和 S分别是 2 3.76 t· hm- 2 ,5 .86 t· hm- 2和 9.98t· hm- 2。 4 )在长白山高山冻原生态系统中 ,3种养分总积累量为 4 0 6 4 4 .98kg· hm- 2 ,其中 N、P和 S分别是 2 4 734.85 kg· hm- 2 ,10 0 18.7kg·hm- 2 和 5 891.4 3kg· hm- 2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养分 植被类型 高山冻原 长白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白山高山苔原带蛾类物种组成及其时间动态 被引量:4
6
作者 刘生冬 吕松瞳 +5 位作者 史佳琦 孟庆繁 李燕 赵红蕊 高文韬 靳英华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803-814,共12页
长白山高山苔原带环境条件恶劣,通过对高山苔原带蛾类研究,揭示蛾类物种组成以及时间变化,可为研究蛾类对苔原极端生境的适应能力,以及蛾类在维持苔原带生态平衡中的作用提供依据。2005—2007年和2019年,每年的6、7、8月,在长白山高山... 长白山高山苔原带环境条件恶劣,通过对高山苔原带蛾类研究,揭示蛾类物种组成以及时间变化,可为研究蛾类对苔原极端生境的适应能力,以及蛾类在维持苔原带生态平衡中的作用提供依据。2005—2007年和2019年,每年的6、7、8月,在长白山高山苔原带利用灯诱采集蛾类标本,分析蛾类的物种组成以及时间动态。共采集蛾类1585头,隶属于13科126种,夜蛾科(Noctuidae)为优势类群,绿组夜蛾(Anaplectoides prasina)和一色兜夜蛾(Cosmia unicolor)为优势种,稀有种较多。蛾类的种-多度分布接近生态位优先假说。7月份蛾类的物种数、个体数最多,丰富度指数、多样性指数都最高,但均匀度指数却最低。不同种类对时间的反应表现出一定的差异,黄绿组夜蛾(Anaplectoides virens)对8月,厉切夜蛾(Euxoa lidia)对6月的适应力相对较强。各物种的顺序日期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只有10种蛾类在3个月份都被采集到。研究表明,长白山高山苔原带蛾类的多样性较低,成虫活跃期较短;不同类群的蛾类在苔原环境中显示出差异化的适应性,夜蛾科的适应能力超过其它类群,尺蛾科(Geometridae)的适应性相对较低,蛾类对时间的变化反应比较敏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蛾类 高山苔原 长白山 物种组成 时间动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白山高山苔原植物微量元素地球化学分析 被引量:4
7
作者 朱颜明 黄锡畴 刘景双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3期244-252,共9页
本文研究了长白山高山苔原带土壤、植物中14种微量元素的平均含量及其富集克拉克和分散克拉克。探讨了土壤、植物的微量元素地球化学谱。计算了高山苔原植物和大陆植物的生物吸收系数。
关键词 冻原 微量元素 地球化学 长白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白山高山苔原研究的进展——献给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50周年 被引量:16
8
作者 黄锡畴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1-9,共9页
长白山高山苔原是我国唯一典型的极地自然景观类型。论述了1959年发现高山苔原的背景和依据。对高山苔原生态系统各组成要素的物理、生物、化学特性和过程以及与国外若干苔原比较研究的进展,作了回顾和综述。
关键词 长白山 高山苔原 研究进展 自然景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白山高山冻原种子植物的调查 被引量:3
9
作者 周繇 《广西植物》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52-156,162,共6页
通过多次对长白山高山冻原的实地考察,统计得到冻原种子植物共计34科、94属、146种,有6种属的分布区类型(包括3个变型),北温带分布类型最多,占总属数的68.09%。在整个冻原上,草本有125种,占总数的85.62%,其中多年生草本124种。高山冻原... 通过多次对长白山高山冻原的实地考察,统计得到冻原种子植物共计34科、94属、146种,有6种属的分布区类型(包括3个变型),北温带分布类型最多,占总属数的68.09%。在整个冻原上,草本有125种,占总数的85.62%,其中多年生草本124种。高山冻原植物中具有多种生态,生理适应方式,低矮平卧状植株、极矮小草本、密集丛生是植物的重要适应方式,细长密集须根是冻原上主要的适应方式,占植物总数的54.94%。果实中干果共计137种,其中蒴果56种。由于高山冻原上生态环境十分残酷,极易受人为因素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子植物 高山冻原 长白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白山高山冻原维管植物区系地理 被引量:3
10
作者 钱宏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4期316-325,共10页
本文将长白山高山冻原87属131种维管植物划分成各种区系地理成分,将长白山高山冻原维管植物区系分别与欧洲、亚洲和北关北极冻原进行了对比分析,提出了在最近一次冰期北极冻原在中国东部南迁到41'T1左右的观点,认为长白山高山冻原... 本文将长白山高山冻原87属131种维管植物划分成各种区系地理成分,将长白山高山冻原维管植物区系分别与欧洲、亚洲和北关北极冻原进行了对比分析,提出了在最近一次冰期北极冻原在中国东部南迁到41'T1左右的观点,认为长白山高山冻原植物区系是在第四纪全新世从北极冻原演化而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系地理 维管植物 高山冻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白山苔原带凋落物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及其对模拟氮沉降的响应 被引量:18
11
作者 张慧慧 白云玉 +6 位作者 张英洁 靳英华 许嘉巍 陶岩 水新利 赵琛 刘丽杰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1期8795-8808,共14页
长白山苔原是我国乃至欧亚大陆东部独有的高山苔原,根据前人调查植被以灌木苔原为主要类型。在全球变暖背景下,近30年来,长白山岳桦林下的草本植物侵入苔原带,原生灌木苔原分化为灌木苔原、灌草苔原和草本苔原,形成了灌木、灌草混合和草... 长白山苔原是我国乃至欧亚大陆东部独有的高山苔原,根据前人调查植被以灌木苔原为主要类型。在全球变暖背景下,近30年来,长白山岳桦林下的草本植物侵入苔原带,原生灌木苔原分化为灌木苔原、灌草苔原和草本苔原,形成了灌木、灌草混合和草本3种不同类型的凋落物,凋落物数量和质量发生显著改变。与此同时长白山苔原氮沉降量也在逐年增加,导致了土壤中氮的累积,势必影响凋落物的分解。凋落物作为连接植物和土壤的纽带,其分解过程中碳(C)、氮(N)、磷(P)等化学组分和化学计量比的变化直接和间接影响着土壤养分有效性和植物养分利用策略。为揭示氮沉降增加对长白山苔原带不同类型凋落物化学组分及生态化学计量特征早期变化的影响,开展了为期8个月的模拟氮沉降室内凋落物分解实验。在苔原带采集灌木优势种牛皮杜鹃和草本优势种小叶章的凋落物带回实验室,模拟灌木牛皮杜鹃群落、灌草混合的牛皮杜鹃⁃小叶章群落和草本小叶章群落的3种不同类型凋落物,设置三个施氮处理:对照(CK,0 g N m^(-2)a^(-1))、低氮(LN,10 g N m^(-2)a^(-1))、高氮(HN,20 g N m^(-2)a^(-1))。研究表明:(1)不施氮处理时,3种凋落物的C、P均呈释放状态,木质素(Li)呈先累积再略有降解趋势;牛皮杜鹃凋落物的N元素富集而其余两种凋落物N元素呈释放状态;灌草混合和草本凋落物比原生的灌木凋落物C和N元素释放快、Li累积少;而灌木凋落物的P释放略快于灌草和草本凋落物。3种植被类型凋落物的C/N、C/P、Li/N大小表现为:牛皮杜鹃凋落物>牛皮杜鹃⁃小叶章混生群落凋落物>小叶章凋落物;N/P表现为:小叶章凋落物>牛皮杜鹃凋落物>牛皮杜鹃⁃小叶章混生群落凋落物。(2)氮沉降促进3种类型凋落物分解过程中C、N和P化学组分的释放,且氮浓度越高促进作用越显著。在牛皮杜鹃凋落物分解过程中,氮素添加到达某一阈值后,其C/N、C/P、N/P、Li/N的降幅最大,后续若再增加氮素,其对化学计量比的影响均会减弱;本实验中的氮素添加量增加促进了小叶章凋落物的C/N、Li/N下降。(3)草本植物入侵引起凋落物类型的变化带来凋落物分解加快,将导致长白山苔原带养分循环的变化;氮沉降增加对小叶章凋落物化学组分的释放及C/N、Li/N的下降更为促进,小叶章凋落物内难分解化合物减少,分解受到促进。高氮沉降加快了小叶章凋落物与土壤、草本植物之间的养分循环。因此,随着未来苔原带氮沉降量的增加,将更有利于小叶章在与牛皮杜鹃的竞争中获胜,使苔原带呈现草甸化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沉降 凋落物 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长白山苔原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白山高山苔原带植物濒危现状及保护级别评估 被引量:6
12
作者 秦立武 肖影 +5 位作者 范宇光 赵伟 赵莹 金慧 尹航 黄祥童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34-141,共8页
通过野外调查、文献查阅、专家咨询及市场调查等手段获得长白山高山苔原带植物生存状况、分布数量的基本数据。在查阅文献的基础上,借助专家咨询构建了长白山高山苔原带植物受危等级、优先保护定量评估体系。该体系包含3个子系统,每个... 通过野外调查、文献查阅、专家咨询及市场调查等手段获得长白山高山苔原带植物生存状况、分布数量的基本数据。在查阅文献的基础上,借助专家咨询构建了长白山高山苔原带植物受危等级、优先保护定量评估体系。该体系包含3个子系统,每个子系统下设不同指标共计12个。通过专家咨询法和层次分析法相结合的方法确定各子系统及各指标的权重。共评估植物94种,其中极危种3种,濒危种6种,易危种22种,近危种42种,无危种21种;在保护的缓急程度上,属于特级保护的有5种,一级保护的有6种,二级保护的有34种,三级保护的有30种,暂缓保护的有19种。评估结果与以往的红色名录进行了比较,一些从未列入红色目录的种类在本研究结果中有所体现。相反,有些曾被列入红色名录的物种在本次评估中被列为"无危"。对评估结果与以往红色名录之间产生差异种类及原因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白山高山苔原带 濒危等级 优先保护级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草本植物入侵对长白山西坡苔原土壤微生物与养分的影响 被引量:5
13
作者 胡睿 张英洁 +7 位作者 靳英华 许嘉巍 陶岩 贺红士 高翔 韩莹莹 王慧赟 白云玉 《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15-123,共9页
近年来小叶章(Deyeuxia angustifolia(Kom.)Y.L.Chang)等草本植物入侵长白山西坡苔原带,改变了原来以灌木为优势种的原生植被群落物种组成,进而影响到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土壤养分.为此,在长白山西坡苔原带设立了8个长期观测样地,通过... 近年来小叶章(Deyeuxia angustifolia(Kom.)Y.L.Chang)等草本植物入侵长白山西坡苔原带,改变了原来以灌木为优势种的原生植被群落物种组成,进而影响到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土壤养分.为此,在长白山西坡苔原带设立了8个长期观测样地,通过对群落重要值、土壤微生物磷脂脂肪酸(PLFA)和土壤养分含量等进行测定、分析,揭示了近7年来长白山西坡苔原植物-土壤相互作用过程.结果表明:2011—2017年间,以小叶章、藜芦(Veratrum nigrum Linn.)为代表的多种草本植物重要值上升,原生优势种灌木植物牛皮杜鹃(Rhododendron aureum Georgi)与笃斯越桔(Vaccinium uliginosum Linn.)的重要值减小;土壤微生物总量随入侵程度的加重而持续增加,增幅为细菌>放线菌>真菌;除全磷外,土壤养分随微生物PLFA总量的增多而明显减少.草本植物入侵导致土壤养分减少,可能会抑制草本植物的入侵,长白山西坡苔原通过植被—土壤微生物—土壤养分之间的负反馈,实现了自我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本入侵 长白山苔原 重要值 PLFA 土壤养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