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甘肃兴隆山林区马麝(Moschus chrysogaster)隔离种群的生态特征 被引量:22
1
作者 刘志霄 李强 +1 位作者 康发攻 盛和林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964-968,共5页
兴隆山林区大约在 3 0 0 a前就已完全隔离。现有马麝种群的密度高而相对稳定 ,约为 3 0~ 50头 /km2 ,在目前密度与系统压力下 ,种群数量基本稳定在 50 0 0头左右 ,但却面临着疾病、营养不良与偷猎的威胁。因此应努力建立一个“以开发... 兴隆山林区大约在 3 0 0 a前就已完全隔离。现有马麝种群的密度高而相对稳定 ,约为 3 0~ 50头 /km2 ,在目前密度与系统压力下 ,种群数量基本稳定在 50 0 0头左右 ,但却面临着疾病、营养不良与偷猎的威胁。因此应努力建立一个“以开发养保护 ,以保护促发展”的良性循环模式 ,从而为我国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发展树立典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麝 隔离种群 生态特征 兴隆山林区 甘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濒危野生马麝(Moschus sifanicus)的迁地保育及分群驯养 被引量:5
2
作者 刘洋 康发功 +3 位作者 马泠桃 冯金朝 薛达元 孟秀祥 《家畜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83-86,共4页
麝类动物(Moschus spp.)雄性个体可分泌麝香,是濒危珍稀资源动物,驯养是濒危麝类动物的迁地保护(ex situ protection)和麝香生产的重要方式。我国从1958年开始麝类驯养,初期的主要驯养麝种为林麝(M.berezovskii),从1990年开始马麝(M.sif... 麝类动物(Moschus spp.)雄性个体可分泌麝香,是濒危珍稀资源动物,驯养是濒危麝类动物的迁地保护(ex situ protection)和麝香生产的重要方式。我国从1958年开始麝类驯养,初期的主要驯养麝种为林麝(M.berezovskii),从1990年开始马麝(M.sifanicus)驯养。论文总结了濒危马麝的分群驯养,归纳了麝场选址、麝场修建、圈舍设计、分圈分群及日常驯养管理等方法体系,对我国麝类驯养、资源保育及麝香生产等提供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麝(moschus sifanicus) 迁地保育 分群驯养 圈舍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麝(Moschus sifanicus)的分娩时间格局 被引量:3
3
作者 孟秀祥 杨奇森 +2 位作者 冯祚建 施哲梅 蒋应文 《四川动物》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30-35,共6页
   甘肃兴隆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野生马麝分娩从 5 月开始产仔, 分娩季节 (75%的分娩累计完成时间) 长27天, 平均分娩日期为5月31日±1 85天, 气候和食物的季节变化决定野生马麝的分娩定时和同期化格局; 保护区内的圈养马麝多在...    甘肃兴隆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野生马麝分娩从 5 月开始产仔, 分娩季节 (75%的分娩累计完成时间) 长27天, 平均分娩日期为5月31日±1 85天, 气候和食物的季节变化决定野生马麝的分娩定时和同期化格局; 保护区内的圈养马麝多在6月分娩, 分娩季节长54天, 同期化比野生马麝为弱, 圈养马麝的分娩时间格局受气候、食物等因子的影响。此外, 圈养种群内个体间的相互作用及各饲养区的管理模式也对马麝的分娩定时产生效应, 性经历影响其分娩的时间格局, 初产雌麝 (primiparous) 的平均分娩日期 6 月 29 日±4 29 天, 比经产雌麝 (multiparous) 迟 (6月19 日±1 47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麝 野生 圈养 分娩季节 产仔 分娩时间 气候 食物 同期 性经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圈养马麝(Moschus sifanicus)发情交配节律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孟秀祥 杨奇森 +2 位作者 冯祚建 蒋应文 施泽梅 《四川动物》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45-51,共7页
在1997~2000年间,甘肃兴隆山麝场的圈养马麝发情交配的时间节律保持相对年间恒定,1996年麝场进行了大规模的圈群间动物调整,导致该年的马麝圈群进入发情较迟,发情持续时间也较其他年份长。总体上,圈养马麝的发情持续时间达3个月,... 在1997~2000年间,甘肃兴隆山麝场的圈养马麝发情交配的时间节律保持相对年间恒定,1996年麝场进行了大规模的圈群间动物调整,导致该年的马麝圈群进入发情较迟,发情持续时间也较其他年份长。总体上,圈养马麝的发情持续时间达3个月,而66%的的发情交配发生于1个月内(从11月21日~12月21日),发情季节(75%的发情完成累计时间)长36天。雌性圈养马麝发情的时间格局受圈养环境的季节性因子影响。饲养人员的饲养风格及各个饲养区内雌性马麝的社会行为的调节效应,各饲养区动物的发情时间格局有显著差异。年龄可影响马麝的发情交配,5.5岁龄以上的马麝发情定时更早。上一年度的繁殖成功与否和当年动物发情迟早无显著相关。野捕圈养麝群和其F1代圈群间的发情时间格局无显著差异。有较多发情周期的个体并不比发情周期仅1~2次的个体更早进入发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麝(moschus sifanicus) 发情 定时 同期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圈养马麝(Moschus sifanicus)的交配模式及交配参数的确定
5
作者 孟秀祥 杨奇森 +3 位作者 冯祚建 王功 祁军 张学炎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5-19,共5页
2000年10月-2001年1月,对甘肃兴隆山麝场的23头圈养雌性马麝(Moschus sifanicus)的发情交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圈养马麝呈季节性多次发情,在1次发情中,有多个交配单元发生,每个交配单元平均持续时间为(210.52±14.72)s,n=23,含(9.... 2000年10月-2001年1月,对甘肃兴隆山麝场的23头圈养雌性马麝(Moschus sifanicus)的发情交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圈养马麝呈季节性多次发情,在1次发情中,有多个交配单元发生,每个交配单元平均持续时间为(210.52±14.72)s,n=23,含(9.09±0.64)次爬跨,n=23,其爬跨持续时间平均为(4.4±0.78)s,n=5.由于性经历的不同,导致雌麝识别雄麝性信息的能力及性行为释放的刺激阈值存在个体间差异,首次参加交配的雌麝在交配单元中接受的爬跨次数(10.67±0.75)次,n=9有高于具多次交配经历雌麝(8.07±0.85)次,n=14的趋势,而且前者平均爬跨时间(22.02±1.03)s,n=9显著低于后者(24.18±0.17)s,n=14.圈养马麝在交配中,雌、雄生殖器官之间没有锁结,没有抽动,无多次射精,但难以区分是否多次插入或者多次爬跨,推测圈养马麝的交配模式属于Dewsbury分类系统的第14(如果多次插入)或第16种(如果多次爬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圈养 马麝(moschus sifanicus) 交配系统 交配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圈养马麝的攻击性与粪样类固醇激素水平及麝香分泌的关系 被引量:1
6
作者 王晓龙 吴佳忆 +4 位作者 周鑫 吕青昕 申立泉 耿硕 孟秀祥 《兽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44-350,共7页
动物行为的发育和表达受激素调控,动物的攻击性等个性特征与其激素水平关系紧密,并影响其生长和繁殖。本研究于2021年10月2日至12月15日采用焦点动物取样法和全事件记录法对兴隆山马麝繁育中心53头圈养雄性马麝(Moschus chrysogaster)... 动物行为的发育和表达受激素调控,动物的攻击性等个性特征与其激素水平关系紧密,并影响其生长和繁殖。本研究于2021年10月2日至12月15日采用焦点动物取样法和全事件记录法对兴隆山马麝繁育中心53头圈养雄性马麝(Moschus chrysogaster)进行行为取样,结合粪样类固醇激素水平检测,分析雄麝的攻击性与粪样皮质醇水平、睾酮水平及麝香分泌的关系。结果表明:马麝的攻击性与粪样皮质醇水平呈显著正相关(r=0.311,P=0.023),攻击性强的马麝个体皮质醇水平(60.41±2.82)ng/g显著高于攻击性弱的个体(49.35±4.32)ng/g;攻击性与粪样睾酮水平呈显著正相关(r=0.326,P=0.017),攻击性强的马麝个体睾酮水平(101.27±4.94)ng/g显著高于攻击性弱的个体(84.48±4.10)ng/g;攻击性与麝香分泌量之间呈显著负相关(r=−0.282,P=0.041),攻击性弱的马麝个体麝香分泌量(10.62±0.58)g显著高于攻击性强的个体(8.28±0.91)g;攻击性与麝香酮含量之间呈显著负相关(r=−0.285,P=0.039),攻击性弱的马麝个体麝香酮含量(1.98±0.18)%显著高于攻击性强的个体(1.31±0.23)%。基于本研究结果,在麝类驯养实践中,建群时要避免较强攻击性个体同处一群,并基于攻击性的快速评估及粪样激素的实时监测等,即时优化圈养麝的社群结构,减少麝群的社群胁迫,提升个体的麝香分泌。本研究结果可为麝类迁地保育的优化及药用麝香的可持续生产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麝 攻击性 粪样类固醇激素 麝香分泌 麝香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兴隆山自然保护区马麝春季生境选择 被引量:33
7
作者 孟秀祥 潘世秀 +1 位作者 栾晓峰 冯金朝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0期5509-5517,共9页
于2006年3月和2007年4月,采用样线样带结合调查法,在甘肃兴隆山自然保护区对野生马麝(Moschus Sifanicus)的春季生境选择和栖息地利用格局进行了研究,共布设280个空白对照样地和52个利用样地,对海拔和郁闭度等17个生境变量进行了计测和... 于2006年3月和2007年4月,采用样线样带结合调查法,在甘肃兴隆山自然保护区对野生马麝(Moschus Sifanicus)的春季生境选择和栖息地利用格局进行了研究,共布设280个空白对照样地和52个利用样地,对海拔和郁闭度等17个生境变量进行了计测和比较,结果表明,与对照的非利用样地相比,兴隆山马麝春季利用样地的海拔相对较低(2280.94±17.06)m、乔木平均高度较高(9.36±1.21)m、乔木胸径较大(102.44±14.25)cm及地表植被盖度较好(26.67±3.27)%,上述差异均达显著程度(P<0.05);此外,马麝春季趋于利用南坡(44.23%)和西坡(36.54%)的中下坡位(86.54%)的坡度适中(30°—60°,55.77%)的生境,其避风性(63.46%)和隐蔽度(76.92%)均较差,距离水源(<1000m,80.77%)和人为干扰距离(<1000m,76.92%)也较近(P<0.05)。马麝春季生境变量的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前4个主成分可以解释76.08%的数据差异,灌木因子(由灌木盖度组成)、乔木因子(由乔郁闭度和乔木密度组成)、食物因子(由坡位、乔木高度、食物多度组成)和隐蔽因子(由植被类型、隐蔽度组成)是影响马麝春季生境选择的重要因素。兴隆山马麝的生境选择是多维度进行的,是对其春季生境的食物可得性、隐蔽性、水资源及栖息基底等生态需求的综合适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麝(moschus sifanicus) 春季 生境选择 兴隆山自然保护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圈养马麝的刻板行为 被引量:11
8
作者 孟秀祥 杨奇森 +3 位作者 冯祚建 徐宏发 冯金朝 周宜君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47-48,57,共3页
由于受饲喂制度、圈养活动场面积及环境异质性等因紊的影响,甘肃兴隆山麝场的圈养马麝有刻板行为发育。每次行为取样持续时间为5 min,表达强度为(2.169±0.933)s(n=54)。食物形态(精料)及饲料的定时定量等导致圈养马麝的摄食动机... 由于受饲喂制度、圈养活动场面积及环境异质性等因紊的影响,甘肃兴隆山麝场的圈养马麝有刻板行为发育。每次行为取样持续时间为5 min,表达强度为(2.169±0.933)s(n=54)。食物形态(精料)及饲料的定时定量等导致圈养马麝的摄食动机受挫,直接引起嗜食异物和刻板舔刮等口部刻板行为的表达。圈养环境下的活动限制则直接导致马麝发育及展现狂奔、往返走、立台、跳墙和搭蹄凝视等运动性刻板行为型。刻板行为表达强度的比较分析表明,兴隆山圈养马麝的刻板行为表达持续时间在各月间存在差异,但不显著,繁殖季节的刻板行为表达强度显著高于非繁殖季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圈养 马麝 (moschus sifanicus) 刻板行为 圈舍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圈养马麝刻板行为表达频次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9
9
作者 孟秀祥 贡保草 +3 位作者 薛达元 冯金朝 杨奇森 冯祚建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2期6896-6901,共6页
于2008年6月至2009年1月期间,采用焦点动物取样法,记录了甘肃兴隆山马麝驯养场的54头圈养马麝的刻板行为发生频次,按性别、年龄及年龄组、繁殖季节、动物来源和繁殖成效等变量区分样本动物,比较各类别间的刻板行为表达强度。结果表明,... 于2008年6月至2009年1月期间,采用焦点动物取样法,记录了甘肃兴隆山马麝驯养场的54头圈养马麝的刻板行为发生频次,按性别、年龄及年龄组、繁殖季节、动物来源和繁殖成效等变量区分样本动物,比较各类别间的刻板行为表达强度。结果表明,圈养马麝在单位取样时间(5 min)内平均表达(0.084±0.025)次刻板行为(n=54)。圈舍活动场面积对马麝刻板行为表达强度的效应不显著,在面积较小圈舍中的马麝刻板行为的表达有较多的趋势。因雌麝的哺乳及育幼等原因,雌麝的刻板行为发生频次((0.07±0.03)次,n=31)显著低于雄麝((0.11±0.04)次,n=23,P<0.05),但雌雄马麝的刻板行为频次均无显著月间差异,呈连续变化趋势,从8月开始,雌麝的刻板行为频次逐月攀升至1月的最大值((0.020±0.012)次),而雄麝的刻板行为频次升至12月即急剧下降。马麝非交配季节的刻板行为频次((0.037±0.017)次,n=47)显著少于交配季节((0.140±0.05)次,n=32)。虽年龄较大的马麝的刻板行为有表达较强的趋势,但年龄及年龄组对马麝的刻板行为频次的效应均不显著。自繁圈养个体的刻板行为发生频次((0.10±0.06)次,n=15)有高于野捕圈养个体((0.07±0.02)次,n=30)的趋势,但差异不显著(P>0.05)。性不活跃雌麝的刻板行为频次((0.17±0.12)次,n=10)显著地多于性活跃雌麝((0.05±0.02)次,n=15,P<0.05),性不活跃雄麝的刻板行为频次((0.10±0.04)次,n=13)高于性活跃雄麝((0.06±0.02)次,n=9),但差异不显著(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麝(moschus sifanicus) 圈养 刻板行为 行为频次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肃兴隆山自然保护区马麝冬季生境喜好初步研究 被引量:14
10
作者 杨萃 潘世秀 +3 位作者 安谈红 马光 冯金朝 孟秀祥 《四川动物》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481-487,共7页
本研究于2006~2007年的冬季(11月~12月)在甘肃兴隆山自然保护区开展,计测了马麝冬季生境的海拔等17个生态变量方面的特征,并比较了其冬季喜好生境(利用样地,n=91)和非选择生境(非利用样地,n=258)间的生态特征差异。结果表明:兴隆山马... 本研究于2006~2007年的冬季(11月~12月)在甘肃兴隆山自然保护区开展,计测了马麝冬季生境的海拔等17个生态变量方面的特征,并比较了其冬季喜好生境(利用样地,n=91)和非选择生境(非利用样地,n=258)间的生态特征差异。结果表明:兴隆山马麝冬季利用样地的海拔(2038·43m±6·88m)、郁闭度(17·14%±1·62%)、乔木均高(3·12m±0·48m)和乔木胸径(8·97cm±1·54cm)均极显著低于非利用样地(海拔:2363·65m±9·11m;郁闭度:27·34%±1·32%;乔木均高:5·10m±0·36m;乔木胸径:11·45cm±0·70cm);马麝冬季对南坡(53·85%)和东坡(26·37%)的下坡位(90·11%)平坡及缓坡生境的利用率较大(36·27%),距人为影响也较近(<1000m,46·16%)。此外,马麝冬季喜好选择针阔混交林(31·87%)和灌丛(34·07%)、距水源较近(75·82%)、较开阔(59·34%)及避风性较好(81·25%)的生境。对喜好生境构成特征变量的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乔木因子"(由郁闭度、乔木均高、乔木胸径和乔木密度构成)、"水源因子"(由人为干扰、距水源距离和海拔构成)、"食物因子"(由植被类型和食物多度构成)、"坡度因子"(坡度)、"开阔度因子"(由坡向和开阔度构成)和"地表因子"(由雪深和地表植被盖度构成)是影响兴隆山马麝冬季生境选择的重要因素,这6个因子提供了70·94%的信息累积贡献率。兴隆山马麝冬季的生境选择综合反映了马麝冬季对喜好温度、食物、水源及反捕隐蔽的生态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麝 冬季 生境特征 兴隆山自然保护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肃兴隆山保护区野生马麝分布、数量特征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20
11
作者 王静 孙军平 +4 位作者 徐涛 祁军 张远林 张学炎 孟秀祥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1期7997-8004,共8页
综合采用样线法、粪堆计数法及重复调查法对甘肃省兴隆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野生马麝(Moschus chrysogaster)进行了种群调查,结合生境分析,确定了其种群分布、数量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兴隆山保护区分布有野生马麝(1159±275)... 综合采用样线法、粪堆计数法及重复调查法对甘肃省兴隆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野生马麝(Moschus chrysogaster)进行了种群调查,结合生境分析,确定了其种群分布、数量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兴隆山保护区分布有野生马麝(1159±275)头,平均种群密度为(3.51±0.83)头/km^2;各植被类型生境中的野生麝种群数量及密度存在差异,灌丛生境分布有70%的野生马麝种群,达(807±170)头,种群密度为(6.49±1.63)头/km^2;针叶林种群密度最大,达(8.85±83.25)头/km^2,分布有野生麝(123±45)头;针阔混交林分布最少,仅(41±15)头,种群密度为(5.00±1.84)头/km^2;人工林生境无野生马麝分布。保护区各植被类型生境中的野生马麝种群分布差异反映了马麝对适宜生境功能的需求,食物、保温和隐蔽性是制约野生马麝冬季分布和种群数量的关键因素。此外,因生境及人为干扰强度的不同,保护区各区域的野生马麝种群分布存在差异。建议通过减少人为干扰、地表植被管理及人工林管理优化等措施增加生境适宜性,促进兴隆山自然保护区野生马麝种群的快速恢复和增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麝(moschus chrysogaster) 兴隆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种群密度 种群数量 生境适宜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肃兴隆山保护区圈养马麝行为模式的性间差异 被引量:4
12
作者 孟秀祥 杨奇森 +4 位作者 冯祚建 夏霖 冯金朝 周宜君 徐宏发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101-105,共5页
用焦点取样、扫描取样和所有事件综合记录方法,对甘肃兴隆山麝场圈养马麝的卧息等行为型进行了取样记录,比较分析了雌雄个体在非交配季节(8-10月)和交配季节(11月-翌年1月)行为特征和表达模式的性间差异.结果表明:由于雌麝在非交配季节... 用焦点取样、扫描取样和所有事件综合记录方法,对甘肃兴隆山麝场圈养马麝的卧息等行为型进行了取样记录,比较分析了雌雄个体在非交配季节(8-10月)和交配季节(11月-翌年1月)行为特征和表达模式的性间差异.结果表明:由于雌麝在非交配季节正处于产后恢复期和哺乳期,其能量耗损和育幼投资相对增加,警戒性增强,其站立凝视及摄食等行为型的发生持续时间相对雄麝较多,但差异不显著(p>0.05),而雄麝为补充麝香分泌期的能量消耗及为繁殖季节作能量储备,相对地展现较多卧息(p<0.01),而运动较少(p>0.05).在交配季节,雄麝卧息较少(p>0.05),而较多地展现冲突行为(p<0.05),站立凝视、运动和信息标记等行为也表达较多(p>0.05),雌麝表达较多的环境探究和尾阴探究行为收集环境信息和其他个体的性信息(p>0.05).作为一种性别特征性的气味标记,雄麝全年均有蹭尾行为的表达.研究发现:雌麝在交配季节也有蹭尾行为表达,但表达模式异于雄麝,持续时间也极显著地少于雄麝(p<0.0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麝 圈养 性别 行为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贺兰山林区马麝隔离种群的生存现状及保护 被引量:18
13
作者 刘志霄 盛和林 +3 位作者 李元广 王绍绽 赵登海 杜和平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463-467,共5页
贺兰山林区是一个孤立的“林岛”,区内马麝总数量估计为 1 83~ 2 2 7头 ,主要零星地分布于陡坡林中 ,已处于濒危状态。1 980年以前马麝种群衰退的主要原因是灌木林的急剧减少 ,1 980年以后种群衰退的主要原因则是钢丝套偷猎。建立严励... 贺兰山林区是一个孤立的“林岛”,区内马麝总数量估计为 1 83~ 2 2 7头 ,主要零星地分布于陡坡林中 ,已处于濒危状态。1 980年以前马麝种群衰退的主要原因是灌木林的急剧减少 ,1 980年以后种群衰退的主要原因则是钢丝套偷猎。建立严励的“奖惩制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贺兰山 马麝 隔离种群 保护 种群数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雌性圈养马麝行为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3
14
作者 孟秀祥 张东晶 +3 位作者 潘世秀 惠岑怿 冯金朝 周宜君 《浙江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72-76,共5页
为了解雌性圈养马麝Moschus sifanicus的行为特征,于2002-2003年在甘肃省兴隆山麝场采用焦点取样、扫描取样和连续记录结合的方法,对雌性马麝在非交配季节及交配季节的行为进行取样和比较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相对于非交配季节,雌麝在交... 为了解雌性圈养马麝Moschus sifanicus的行为特征,于2002-2003年在甘肃省兴隆山麝场采用焦点取样、扫描取样和连续记录结合的方法,对雌性马麝在非交配季节及交配季节的行为进行取样和比较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相对于非交配季节,雌麝在交配季节的静卧频次较少,但差异不显著,站立凝视、环境探究、冲突行为和运动,显著或极显著增加,而摄食、反刍行为极显著减少,亲和行为下降,但差异不显著。此外,在繁殖交配季节,雌麝有蹭尾行为发生。雌麝季节间的行为差异同它们繁殖策略和时间、能量投资的调整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物学 马麝 野捕 圈养繁殖 行为生态 行为比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圈养高山麝种群年龄组的粪便光谱判别 被引量:2
15
作者 刘志霄 梁亮 +4 位作者 邓凯东 丁宇晶 潘世成 张学炎 郝欣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6407-6413,共7页
提出了一种利用粪便可见-近红外反射光谱进行圈养高山麝种群年龄组分析的新方法。以FieldSpec 3地物光谱仪采集了145份高山麝粪便(成体麝粪样45份,亚成体和幼体各50份)的光谱数据,将其随机分成训练集(100份)和检验集(45份)。光谱经S.Go... 提出了一种利用粪便可见-近红外反射光谱进行圈养高山麝种群年龄组分析的新方法。以FieldSpec 3地物光谱仪采集了145份高山麝粪便(成体麝粪样45份,亚成体和幼体各50份)的光谱数据,将其随机分成训练集(100份)和检验集(45份)。光谱经S.Golay平滑和一阶导数处理后以主成分分析法(PCA)降维。以前6个主成分(含原始光谱95.00%的特征信息)作为新变量,利用训练集样本,分别以Fisher线性判别、Bayes逐步判别以及BP-神经网络(BP-ANN)3种方法建立高山麝种群年龄组的分析模型。对检验集45个未知样的预测表明,BP-ANN模型判别的准确率最高,为84.44%。3种方法所建的模型对幼麝粪样判别的准确率最高,可达93.33%。分析发现亚成体粪样具有过渡性质,但幼麝粪样与成体粪样易于判别。结果表明,利用粪便的可见-近红外反射光谱进行高山麝年龄组的快速、非接触性判别是可行的,且PCA结合BP-ANN判别是一种优选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山麝 种群年龄组 粪便 可见-近红外反射光谱 判别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年龄和性别对圈养马麝非交配季节行为持续时间的效应(英文)
16
作者 孟秀祥 张东晶 +2 位作者 付聪 杨奇森 冯祚建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27-134,共8页
采用焦点取样和连续记录方法,对甘肃兴隆山麝场的圈养马麝(Moschus sifanicus)进行行为观察和记录.行为取样涉及30头雌性马麝(25头成体雌麝,5头亚成体雌麝)和24头雄性马麝(17头成体雄麝,7头亚成体雄麝).记录静卧、站立凝视、运动、摄食... 采用焦点取样和连续记录方法,对甘肃兴隆山麝场的圈养马麝(Moschus sifanicus)进行行为观察和记录.行为取样涉及30头雌性马麝(25头成体雌麝,5头亚成体雌麝)和24头雄性马麝(17头成体雄麝,7头亚成体雄麝).记录静卧、站立凝视、运动、摄食、反刍、蹭尾、粪尿标记、环境探究、尾阴探究、亲和、打斗及自我指向行为等12个行为类的发生持续时间,分析年龄和性别对圈养马麝非交配季节行为持续时间的效应.结果表明,在非交配季节,由于雌麝的哺乳育幼及雌麝和幼麝间的社会行为,雌麝比雄麝展现较少的卧息(P<0.01)和较多的亲和行为(P<0.05);由于雌麝在非交配季节的育幼需求及伴随的警觉性增加,成体雌麝比亚成体雌麝的摄食时间极显著减少(P<0.01),警觉行为显著增多(P<0.05);相比亚成体雄麝,成体雄麝的蹭尾行为持续时间极显著地增多,打斗行为和尾阴嗅闻行为的持续时间也显著较多(P<0.05).行为比较结果表明,圈养马麝各年龄性别组的行为持续时间存在差异,成年雌麝在哺乳期摄食时间相对较少,其育幼投资策略可能是提高摄食效率和警觉行为表达强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麝(moschus sifanicus/moschus chrysogaster) 行为持续时间 非交配季节 性别 年龄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濒危马麝的有效取香率分析 被引量:6
17
作者 孟庆辉 刘春兰 +3 位作者 潘世成 施泽梅 张学炎 孟秀祥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53-59,共7页
【目的】研究圈养雄性马麝(Moschus sifanicus)有效取香率(有成熟麝香生成的雄麝占参与采香雄麝的比例)的变动规律及影响因素。【方法】在1997-2009年,于甘肃兴隆山马麝繁育场进行人工取香,通过识别参与取香的马麝个体,收集产香数据,计... 【目的】研究圈养雄性马麝(Moschus sifanicus)有效取香率(有成熟麝香生成的雄麝占参与采香雄麝的比例)的变动规律及影响因素。【方法】在1997-2009年,于甘肃兴隆山马麝繁育场进行人工取香,通过识别参与取香的马麝个体,收集产香数据,计算年度及特定亚群的有效取香率,研究圈养马麝来源(野捕、驯养繁殖)、父母来源、取香时间(繁殖季节前和繁殖季节后)及年龄对有效取香率的影响。【结果】甘肃兴隆山圈养马麝的总体有效取香率为90.30%(n=732);因年度间驯养管理方式的差异,圈养马麝的有效取香率存在显著的年度间差异(P<0.05)。马麝个体来源影响其有效取香率,野捕圈养雄麝的有效取香率(93.75%,n=272)极显著高于驯养繁殖雄麝(88.26%,n=460),但雄麝的父母来源对其有效取香率影响不显著(P>0.05)。繁殖季节前取香的有效取香率(90.43%,n=208)与繁殖后取香的有效取香率(94.83%,n=312)无显著差异(P>0.05)。圈养马麝的年龄显著影响其有效取香率(P<0.05),1.5岁龄雄麝开始分泌麝香,有效取香率为87.5%(n=96);4.5岁龄雄麝几乎都能产香,有效取香率约为100%(n=100);高峰取香年龄段为1.5~8.5岁龄;9.5岁龄雄麝有效取香率为71.43%(n=28)。【结论】驯养雄性马麝的有效取香率与个体来源、年龄和饲养管理有关,父母来源和取香时间对有效取香率无显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麝 圈养 麝香 有效取香率 甘肃兴隆山麝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贺兰山马麝冬季生境选择 被引量:5
18
作者 孙嘉 赵唱 +4 位作者 孟德怀 米书慧 李宗智 滕丽微 刘振生 《野生动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573-579,共7页
2014—2016年在内蒙古贺兰山,采用样线法与样方法,对马麝(Moschus chrysogaster sifanicus)的冬季生境选择进行了研究。生境选择数据表明:贺兰山马麝在冬季对生境具有选择性。通过使用拟合优度卡方检验对3种非数值型的生态因子(植被类... 2014—2016年在内蒙古贺兰山,采用样线法与样方法,对马麝(Moschus chrysogaster sifanicus)的冬季生境选择进行了研究。生境选择数据表明:贺兰山马麝在冬季对生境具有选择性。通过使用拟合优度卡方检验对3种非数值型的生态因子(植被类型、优势乔木、坡向)进行研究,分析数据得出:(1)在冬季贺兰山马麝对植被类型具有选择性(P<0.01),其中偏好利用山地针叶林,对亚高山灌丛草甸带随机利用,对山地混交林带与山地疏林草原带无选择性。(2)对优势乔木有选择性(P<0.01),在优势乔木中偏好利用青海云杉林生境,随机利用混合型生境,避免选择杜松、油松、山杨、旱榆这4种优势乔木生境。(3)马麝对坡向具有选择性(P<0.01),偏好利用半阴半阳坡,随机利用阴坡生境,避免选择阳坡。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对马麝冬季的利用样方与对照样方中的13种数值型生境因子进行比较,得出马麝在冬季更偏好选择。偏好利用海拔高度高、乔木密度大、高乔木、灌木密度低、灌木高度高、灌木距离大、植被盖度小、坡度低、雪被深、隐蔽级高的生境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贺兰山 马麝 冬季 生境选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最大熵模型的野生马麝夏季生境适宜性研究 被引量:19
19
作者 高浩翔 申立泉 +12 位作者 刘瑞 王功 张爱萍 陈蕾 张毅祯 张学炎 祁军 王春玲 耿硕 周鑫 吕青昕 吴佳忆 孟秀祥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441-448,共8页
野生马麝(Moschus chrysogaster)是珍稀濒危资源动物,分布于我国青藏高原及周边地区。甘肃兴隆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野生马麝最重要的分布区之一,深入了解保护区的生境结构、质量及分布是对区域内野生马麝进行成功保护的前提和基础,但... 野生马麝(Moschus chrysogaster)是珍稀濒危资源动物,分布于我国青藏高原及周边地区。甘肃兴隆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野生马麝最重要的分布区之一,深入了解保护区的生境结构、质量及分布是对区域内野生马麝进行成功保护的前提和基础,但迄今缺乏大尺度的马麝生境适宜性研究。利用实地调查得到的兴隆山保护区的野生马麝夏季分布点数据,采用最大熵(MaxEnt)模型,结合地形、归一化植被指数、距河流距离、距道路距离等环境变量数据,进行野生马麝的夏季生境适宜性分析。结果表明:影响野生马麝夏季生境适宜性的主要生态因子是海拔、坡向、植被和河流,其贡献率分别达40.3%,23.4%,18.6%和10.9%;兴隆山保护区野生马麝的夏季潜在适宜生境分布面积为123.34 km^(2),占整个保护区的41.11%,占保护区林地的61.92%;野生马麝夏季潜在适宜生境主要集中在保护区的中部和西部,其中高适宜性生境约为保护区的4.47%,各适宜区间及适宜区之内均存在一定程度的不连续分布。为加强对兴隆山保护区野生马麝种群及生境的就地保护,建议通过生境保育措施,提高野生马麝潜在分布区的生境适宜性,同时增加各适宜生境之间的连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麝(moschus chrysogaster) 兴隆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最大熵模型(MaxEnt) 适宜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肃兴隆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马麝夏季种群分布与生境适宜性的关系 被引量:3
20
作者 高浩翔 申立泉 +9 位作者 刘瑞 王功 张爱萍 陈蕾 张毅祯 张学炎 祁军 王春玲 林宏东 孟秀祥 《野生动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84-289,共6页
掌握自然保护区马麝(Moschus chrysogaster)的分布、种群大小及与生境适宜性的关系是对濒危马麝开展可持续就地保护的前提和基础。2021年7月1日—8月25日,采用样线法和粪堆计数法对兴隆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马麝种群进行调查,分析马麝... 掌握自然保护区马麝(Moschus chrysogaster)的分布、种群大小及与生境适宜性的关系是对濒危马麝开展可持续就地保护的前提和基础。2021年7月1日—8月25日,采用样线法和粪堆计数法对兴隆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马麝种群进行调查,分析马麝的分布和种群大小与保护区夏季生境适宜性的关系。结果表明:保护区分布有马麝922~1480头,主要分布在适宜生境内,平均种群密度为(4.00±0.93)头/km^(2);随夏季生境适宜性的增加,马麝的种群密度也呈上升趋势,高适宜区生境种群密度可达(18.01±1.36)头/km^(2)。兴隆山保护区可通过生境保育提升其非适宜区的生境质量,扩大马麝的分布范围,促进种群增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麝 种群动态 生境适宜性 兴隆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