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2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磁控溅射制备LiNi_(0.8)Co_(0.1)Mn_(0.1)O_(2)薄膜工艺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李镰池 吴爱民 +3 位作者 宋欣忆 刘延领 王亚楠 黄昊 《表面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90-197,共8页
目的探究了磁控溅射法制备符合化学计量比且循环性能良好的LiNi_(0.8)Co_(0.1)Mn_(0.1)O_(2)(NCM811)薄膜工艺,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全固态薄膜电池能量密度。方法从溅射功率、氩氧比、衬底温度中各选取3个水平组成L9(34)正交试验,在不锈钢... 目的探究了磁控溅射法制备符合化学计量比且循环性能良好的LiNi_(0.8)Co_(0.1)Mn_(0.1)O_(2)(NCM811)薄膜工艺,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全固态薄膜电池能量密度。方法从溅射功率、氩氧比、衬底温度中各选取3个水平组成L9(34)正交试验,在不锈钢衬底上沉积制备NCM811薄膜。利用X射线衍射仪和扫描电子显微镜对薄膜进行表征。利用EDS和ICP对薄膜成分进行分析。利用蓝电测试系统对以NCM811为正极的电池进行循环曲线测试。结果根据极差分析结果发现,影响前50圈放电容量保持率的因素从大到小依次为:温度>功率>氩氧比。其中功率和温度对循环性能有很大的影响,极差R值分别为18.45和26.79;氩氧比对循环性能影响较小,极差R值为3.17。增大溅射功率、提高衬底加热温度、增加氩氧比中氩气的含量有利于制备出符合化学计量比的NCM811薄膜。随着溅射功率的提升,NCM811薄膜的结晶度增强,材料中Ni^(2+)/Li^(+)阳离子的混排程度降低;随着衬底温度升高,薄膜由非晶逐渐转化为晶态,表面由无序非晶形貌过渡到小三角片状晶粒,厚度变薄,且更加致密。薄膜的循环性能也随着功率和衬底温度的增加有着明显的提升。结论正交试验结果表明,薄膜制备的最优工艺条件为:溅射功率110 W,衬底温度650℃,Ar∶O_(2)=2∶1(体积流量比),验证试验表明NCM811薄膜中主元素原子数占比Ni∶Co∶Mn=79.9∶10.2∶9.9,接近理想原子数占比8∶1∶1,且前50圈放电容量保持率达到72.3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态薄膜电池 NCM正极薄膜 正交试验 磁控溅射 电化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iNbO3负极薄膜电化学性能及全固态薄膜锂离子电池应用 被引量:1
2
作者 胡雪晨 夏求应 +5 位作者 岳钒 何欣怡 梅正浩 王金石 夏晖 黄晓东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89-95,共7页
全固态薄膜锂离子电池具有易微型化与集成化等优点,因此,非常适合为微系统供电。负极对全固态薄膜锂离子电池的性能有重要影响。现有电池通常采用金属锂作为负极,然而其枝晶生长问题及低的热稳定性限制了相应电池在工业、军事等高温、... 全固态薄膜锂离子电池具有易微型化与集成化等优点,因此,非常适合为微系统供电。负极对全固态薄膜锂离子电池的性能有重要影响。现有电池通常采用金属锂作为负极,然而其枝晶生长问题及低的热稳定性限制了相应电池在工业、军事等高温、高安全场合应用。为此,本文系统研究了LiNbO_(3)薄膜的电化学性能,结果表明:LiNbO_(3)薄膜呈现高比容量(410.2 mAh·g^(-1))、高倍率(30C时比容量80.9 mAh·g^(-1))和长循环性能(2000圈循环后的容量保持率为100%),以及高的室温离子电导率(4.5×10^(-8)S·cm-1)。在此基础上,基于LiNbO_(3)薄膜构建出全固态薄膜锂离子电池Pt|NCM523|LiPON|LiNbO_(3)|Pt,其展现出较高的面容量(16.3μAh·cm^(-2))、良好的倍率(30μA·cm^(-2)下比容量1.9μAh·cm^(-2))及长循环稳定性(300圈循环后的容量保持率为86.4%)。此外,该电池表现出优秀的高温性能,连续在100℃下工作近200 h的容量保持率高达95.6%。研究表明:LiPON|LiNbO_(3)界面不论在充放电循环还是高温下均非常稳定,这有助与提升全电池综合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固态锂离子电池 LiNbO3薄膜 负极 界面 高温 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例Bi-CP基固态薄膜传感器的制备及其对生物胺蒸气的发光传感
3
作者 王婷 张佩佩 +2 位作者 刘淑芹 王瑞红 张建军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615-1621,共7页
通过4,4'-氧化联吡啶(bp4do)与Bi^(3+)的组装合成了具有一维链结构的配位聚合物(CP):(TBA)[Bi(bp4do)Br_(4)](1),其中TBA^(+)=tetrabutylammonium。1具有红色发光,量子产率高达69%。通过将1与聚乙烯吡咯烷酮(PVP)复合,制备了一种具... 通过4,4'-氧化联吡啶(bp4do)与Bi^(3+)的组装合成了具有一维链结构的配位聚合物(CP):(TBA)[Bi(bp4do)Br_(4)](1),其中TBA^(+)=tetrabutylammonium。1具有红色发光,量子产率高达69%。通过将1与聚乙烯吡咯烷酮(PVP)复合,制备了一种具有极高发光稳定性的固态薄膜传感器(1/PVP)。1/PVP具有对11种NH_(3)/胺蒸气的广谱传感能力,且响应迅速。在传感过程中其发光颜色由红色变为蓝色,易于裸眼观测。其检测机制是NH_(3)/胺诱导1的骨架的坍塌。此外,该固态薄膜传感器已成功应用于肉类/水产品等食品新鲜度的监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配位聚合物 固态薄膜传感器 发光 生物胺 蒸气传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i_(7)La_(3)Zr_(2)O_(12)基氧化铝薄膜的制备及对固态电解质应用性能的影响
4
作者 杨彦飞 陈志萍 +2 位作者 张立新 杨晓峰 刘烨昕 《化学研究与应用》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040-1047,共8页
Li_(7)La_(3)Zr_(2)O_(12)(LLZO)具有离子电导率高、电化学窗口宽、与锂负极相容性好的特点,在锂离子电池领域成为了传统有机液态电解质的潜在替代品。然而,LLZO极易与空气中的CO_(2)、H_(2)O反应生成副产物Li_(2)CO_(3),致使LLZO离子... Li_(7)La_(3)Zr_(2)O_(12)(LLZO)具有离子电导率高、电化学窗口宽、与锂负极相容性好的特点,在锂离子电池领域成为了传统有机液态电解质的潜在替代品。然而,LLZO极易与空气中的CO_(2)、H_(2)O反应生成副产物Li_(2)CO_(3),致使LLZO离子电导率降低,甚至丧失。针对这一问题,本研究采用先旋涂后烧结的方法在LLZO表面构筑氧化铝薄膜,借助致密氧化铝薄膜阻隔LLZO与空气的直接接触的特性,改善和提高LLZO的空气-水稳定性。结果表明,采用该方法可在LLZO表面构筑厚度约为13.34μm的无定形氧化铝薄膜层。该薄膜层有效提高了LLZO对气体的阻隔性,增大了LLZO表面疏水特性,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Li_(2)CO_(3)的生成。同时,由于渗入LLZO中氧化铝对空隙的填充作用,强化了离子传输特性,使负载薄膜后LLZO的离子传导的活化能从0.40 eV降低至0.28eV,离子电导率从4.48×10^(5)S·cm^(-1)提高到5.06×10^(-5)S·cm^(-1),提高了1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i_(7)La_(3)Zr_(2)O_(12) 固态电解质 氧化铝薄膜 透气性 离子电导率 活化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硫化物固态电解质薄膜的室温干法制备和全固态电池性能 被引量:1
5
作者 胡文 李柱 +1 位作者 刘妍娜 肖亮 《电源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619-1627,共9页
硫化物固态电解质具有高室温离子电导率,但机械强度差难以形成实用电解质层。因此,提出聚合物粘接剂预纤维化的策略,实现了硫化物电解质复合膜的室温干法制备提升了全固态电池的性能。通过PTFE乳液破乳干燥制备了预纤维化的PTFE干粉,采... 硫化物固态电解质具有高室温离子电导率,但机械强度差难以形成实用电解质层。因此,提出聚合物粘接剂预纤维化的策略,实现了硫化物电解质复合膜的室温干法制备提升了全固态电池的性能。通过PTFE乳液破乳干燥制备了预纤维化的PTFE干粉,采用Li6PS5Cl电解质和纤维化PTFE在室温辊压下成功制备了超薄(~35μm)和高离子电导率(3.17 mS/cm)的硫化物固态电解质复合膜。采用铌酸锂包覆的钴酸锂(LCO@LNO)为正极材料,通过室温干法工艺,制备了正极材料、硫化物电解质、导电剂的复合正极薄膜。通过超薄锂铟合金、电解质复合膜、正极复合膜的简单堆叠,制备了全固态薄膜电池,实现了正极材料134.1 mAh/g的可逆比容量,全电池188Wh/kg的比能量和100次的稳定循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法工艺 硫化物固态电解质 固态电解质薄膜 全固体电池 薄膜电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性能锂金属负极研究进展
6
作者 李昕钰 郝慧敏 +3 位作者 李爽 陈曦 陈建安 POTAPENKO Hanna 《兵器材料科学与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39-150,共12页
锂金属负极凭借高理论容量和低电化学电位,一直被誉为最具潜力的负极材料。然而,锂金属目前仍面临着锂枝晶不可控生长的风险,这严重影响了锂金属电池的循环寿命和安全性能,阻碍了其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目前,改善锂金属负极性能的研究... 锂金属负极凭借高理论容量和低电化学电位,一直被誉为最具潜力的负极材料。然而,锂金属目前仍面临着锂枝晶不可控生长的风险,这严重影响了锂金属电池的循环寿命和安全性能,阻碍了其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目前,改善锂金属负极性能的研究主要集中在SEI膜的调控、构建锂复合结构和引入固态电解质等3个方面。本文综述了多种策略在锂金属负极性能优化中的研究现状,展望了锂金属负极在未来储能领域的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金属负极 SEI膜 富锂合金 固态电解质 循环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固态薄膜锂电池研究进展 被引量:8
7
作者 吴勇民 吴晓萌 +3 位作者 朱蕾 徐碇皓 田文生 汤卫平 《储能科学与技术》 CAS 2016年第5期678-701,共24页
同锂离子电池相比,全固态锂电池不仅安全性好,而且在提高比能量、比功率密度以及循环性能方面也有更大的空间,从而得到广泛关注。在现有全固态锂电池中全固态薄膜锂电池(TFB)的制备工艺成熟,电池性能优异,已率先实现了商品化生产。同传... 同锂离子电池相比,全固态锂电池不仅安全性好,而且在提高比能量、比功率密度以及循环性能方面也有更大的空间,从而得到广泛关注。在现有全固态锂电池中全固态薄膜锂电池(TFB)的制备工艺成熟,电池性能优异,已率先实现了商品化生产。同传统的锂离子电池不同,TFB的主要制备方法是物理成膜形成致密正极、电解质和负极薄膜,各层薄膜采用原位叠加方式形成。本文总结了近十年来TFB的研究工作,力图囊括全固态薄膜电池的完整制备过程以及各制备环节的技术进展和存在的科学技术问题。本文首先分述了固态电解质薄膜、正极薄膜、负极薄膜等三个主要构成部分的研究进展和关键问题,在此基础上,归纳了电极/电解质界面的设计、制备以及TFB制备过程及其关键问题和技术的研究进展,最后还介绍了基底、集流体、封装三个辅助部分的制备过程以及最近报道的新型特殊结构TFB。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固态薄膜电池(TFB) 固态电解质薄膜 正极薄膜 负极薄膜 TFB固相界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锂离子固体电解质的研究回顾 被引量:6
8
作者 吴显明 李新海 +2 位作者 许名飞 张云河 何则强 《电源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B05期255-259,共5页
回顾了具有LISICON结构、NASICON结构、钙钛矿型结构的晶态锂离子固体电解质及氧化物、硫化物、氧化物与硫化物混合型玻璃态锂离子固体电解质的研究情况,介绍了锂离子固体电解质薄膜的研究现状。从研究情况来看,无论是晶态还是玻璃态锂... 回顾了具有LISICON结构、NASICON结构、钙钛矿型结构的晶态锂离子固体电解质及氧化物、硫化物、氧化物与硫化物混合型玻璃态锂离子固体电解质的研究情况,介绍了锂离子固体电解质薄膜的研究现状。从研究情况来看,无论是晶态还是玻璃态锂离子固体电解质的室温离子电导率都已达到或超过10-3S·cm-1,与有机液态电解质离子电导率不相上下,且合成工艺已大为简化,因此,只要改进固体锂离子蓄电池的设计和制作技术,很可能实现固体锂离子蓄电池的商业化。而对固体锂离子薄膜电池来说,用射频磁控溅射技术制成的Li/xLi2O yP2O4 zPON/LiCoO2薄膜电池具有良好的性能,已基本达到商业化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蓄电池 固体电解质 离子电导率 电解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固态无机薄膜锂电池近期发展动态 被引量:8
9
作者 赵胜利 祝要民 +2 位作者 王顺兴 李谦 秦启宗 《功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8期1142-1145,共4页
微电池在未来的便携式电子设备、国防装备及微电子机械系统(MEMS)等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受到人们的重视。其中全固态薄膜锂电池具有能量密度高、循环性能和安全性能好等优点已经成为目前研究的热点。由于该类电池的制备涉及众多学科... 微电池在未来的便携式电子设备、国防装备及微电子机械系统(MEMS)等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受到人们的重视。其中全固态薄膜锂电池具有能量密度高、循环性能和安全性能好等优点已经成为目前研究的热点。由于该类电池的制备涉及众多学科,环境要求苛刻,过程复杂,因此对单个电极或电解质薄膜的报道屡见不鲜,而组装成全固态薄膜锂电池的报道却屈指可数。本文对已经组装成并具有电化学充放电性能的全固态薄膜锂电池近期发展动态进行了综述,简要介绍了该类电池的结构和特性,并对今后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固态 薄膜锂电池 发展动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薄膜锂电池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5
10
作者 李志栓 吴孙桃 +1 位作者 李静 郭东辉 《电源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312-317,共6页
微电子机械系统(MEMS)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VLSI)技术的发展对能源的微型化、集成化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全固态薄膜锂电池因其良好的集成兼容性和电化学性能成为MEMS和VLSI能源微型化、集成化的最佳选择。简单介绍了薄膜锂电池的构造... 微电子机械系统(MEMS)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VLSI)技术的发展对能源的微型化、集成化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全固态薄膜锂电池因其良好的集成兼容性和电化学性能成为MEMS和VLSI能源微型化、集成化的最佳选择。简单介绍了薄膜锂电池的构造,举例说明了薄膜锂电池的工作原理。从阴极膜、固体电解质膜、阳极膜三个方面概述了近年来薄膜锂电池关键材料的研究进展。阴极膜方面LiCoO2依旧是研究的热点,此外对LiNiO2、LiMn2O4、LiNixCo1-xO2、V2O5也有较多的研究;固体电解质膜方面以对LiPON膜的研究为主;阳极膜方面以对锂金属替代物的研究为主,比如锡的氮化物、氧化物以及非晶硅膜,研究多集中在循环效能的提高。在薄膜锂电池结构方面,三维结构将是今后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薄膜锂电池 兼容性 电化学性能 阴极膜 固体电解质膜 阳极膜 锂蓄电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致变色器件中WO_3薄膜高温环境性能退化机理 被引量:7
11
作者 周超 周晖 +3 位作者 张凯锋 左华平 何延春 熊玉卿 《表面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33-38,共6页
目的研究ITO/WO_3/LiTaO_3/NiO_x/Al反射式无机全固态薄膜中WO_3薄膜在高温环境中的性能退化机理。方法采用直流反应磁控溅射法制备电致变色器件和WO_3单层薄膜,并进行高温加热试验。对电致变色整体器件进行反射率变化量的测试,对WO_3... 目的研究ITO/WO_3/LiTaO_3/NiO_x/Al反射式无机全固态薄膜中WO_3薄膜在高温环境中的性能退化机理。方法采用直流反应磁控溅射法制备电致变色器件和WO_3单层薄膜,并进行高温加热试验。对电致变色整体器件进行反射率变化量的测试,对WO_3薄膜进行微观结构分析和电化学循环特性分析。结果电致变色器件经不同温度加热后,350℃以下,反射率变化量下降不明显,350℃以上反射率变化量明显降低,WO_3薄膜发生了非晶结构向晶体结构的转变。WO_3薄膜的电化学循环特性为:随着加热温度的升高,电致变色响应时间增大,350℃以上,响应时间急剧增大,电致变色性能降低明显,但电致变色循环稳定性更好。结论 WO_3薄膜疏松多孔的非晶结构能提供更多的离子(电子)注入和传输通道,电致变色性能更好,但疏松多孔结构循环稳定性较差。致密的晶体结构因通道闭合,离子(电子)不易注入和传输,电致变色性能较差,但致密结构循环稳定性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射式无机全固态薄膜 电致变色 WO3薄膜 高温环境 退化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含氮磷酸锂薄膜在空气中的稳定性 被引量:9
12
作者 刘文元 李驰麟 傅正文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1期1413-1418,共6页
利用射频(RF)磁控溅射方法制备了含氮磷酸锂(LiPON)薄膜.采用SEM、XRD、XPS等技术以及交流阻抗法和电位线性扫描法,研究了空气湿度对LiPON薄膜形貌、组成和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LiPON薄膜在湿度为40%的空气环境中放置24 h后,将发生... 利用射频(RF)磁控溅射方法制备了含氮磷酸锂(LiPON)薄膜.采用SEM、XRD、XPS等技术以及交流阻抗法和电位线性扫描法,研究了空气湿度对LiPON薄膜形貌、组成和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LiPON薄膜在湿度为40%的空气环境中放置24 h后,将发生明显的水解反应,使LiPON薄膜表面形貌变得疏松、局部突起;PH3和NH3的产生,使薄膜中磷元素和氮元素含量减少,而Li2CO3的生成,则使薄膜中碳元素和氧元素含量有明显的增加.LiPON电解质薄膜形貌和组成的变化,造成了薄膜电化学性能的严重恶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iPON薄膜 薄膜电解质 磁控溅射 全同态薄膜锂电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固态电致色灵巧窗材料 被引量:4
13
作者 吴广明 吴永刚 +5 位作者 倪星元 周箴 张慧琴 谢惠云 金哲民 吴翔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1期40-43,共4页
回顾了以WO_3为核心的Li离子导体全固态灵巧窗的结构和性能及其实用性。并着重讨论了WO_3电致色膜,有机和无机Li离子导体和反电极材料的特性。还介绍了全固态电致色灵巧窗的研究现状及其发展趋势。
关键词 电致变色 三氧化钨 薄膜 材料 窗用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固态电致色灵巧窗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4
作者 吴广明 吴永刚 +5 位作者 倪星元 周箴 张慧琴 谢惠云 金哲民 吴翔 《真空科学与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4期275-282,共8页
电致色灵巧窗是由电致色材料、离子导体、反电极和两层透明导电膜组成的一种新型的功能材料。介绍了以WO3为核心的Li离子导体全固态灵巧窗的结构和性能及其实用性,并着重讨论了WO3电致色膜、有机及无机Li离子导体和反电极材料的特性。... 电致色灵巧窗是由电致色材料、离子导体、反电极和两层透明导电膜组成的一种新型的功能材料。介绍了以WO3为核心的Li离子导体全固态灵巧窗的结构和性能及其实用性,并着重讨论了WO3电致色膜、有机及无机Li离子导体和反电极材料的特性。还介绍了全固态电致色灵巧窗的研究现状及其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致变色 三氧化钨 薄膜 灵巧窗 功能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固态薄膜锂电池0.3Ag-V2O5|LiPON|Li的制备及电化学性能 被引量:6
15
作者 赵胜利 文九巴 +1 位作者 祝要民 秦启宗 《功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91-94,共4页
采用紫外脉冲激光沉积(PLD)法制备了0.3Ag-V2O5和LiPON薄膜,结合真空热蒸镀法原位组装0.3Ag-V2O5|LiPON|Li薄膜电池。由扫描电镜(SEM)和X射线衍射(XRD)表征了0.3Ag-V2O5和LiPON薄膜形貌与结构,利用恒电流充放电、循环伏安等技... 采用紫外脉冲激光沉积(PLD)法制备了0.3Ag-V2O5和LiPON薄膜,结合真空热蒸镀法原位组装0.3Ag-V2O5|LiPON|Li薄膜电池。由扫描电镜(SEM)和X射线衍射(XRD)表征了0.3Ag-V2O5和LiPON薄膜形貌与结构,利用恒电流充放电、循环伏安等技术考察了薄膜电池的电化学性能。结果表明,采用PLD方法在O2气氛和N2气氛中分别获得了表面均匀、无针孔、无裂缝、具有非晶态结构的0.3Ag-V2O5和LiPON薄膜。在电压1.0-4.0V,充放电速率2C时,以厚度100nm的0.3Ag-V2O5薄膜为阴极组装的液态电解质电池循环1000次后稳定容量仍为260mAh/g,表现出良好的循环性能。PLD沉积的Li-PON电解质薄膜具有很好的锂离子导电能力,室温离子电导率为1.6×10^-6S/cm,电子电导率〈10^-14S/cm。在电流密度7μA/cm^2,电压1.0-3.5V条件下全固态薄膜锂电池0.3Ag-V2O5│LiPON│Li的循环性能良好,100次循环后的体积比容量达40μAh/(μm.c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固态 薄膜锂电池 0.3Ag-V2O5薄膜 LiPON薄膜 PLD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钙钛矿太阳能电池技术发展历史与现状 被引量:14
16
作者 赵雨 李惠 +2 位作者 关雷雷 吴嘉达 许宁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17-21,29,共6页
简要回顾了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发展历史,解释了钙钛矿太阳能电池本质上是固态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介绍了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微观发电机理,结合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能级图分析讨论了钙钛矿与电子传输层和空穴传输层的能级匹配。分析总结... 简要回顾了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发展历史,解释了钙钛矿太阳能电池本质上是固态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介绍了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微观发电机理,结合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能级图分析讨论了钙钛矿与电子传输层和空穴传输层的能级匹配。分析总结了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光伏技术参数,包括光生电流密度、开路电压、填充因子、能量转换效率以及光伏性能的稳定性。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能量转换效率、短路电流密度和开路电压均已超过非晶硅薄膜太阳能电池,填充因子与非晶硅薄膜太阳能电池很接近。钙钛矿太阳能电池有希望实现产业化而成为下一代薄膜太阳能电池。指出了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大规模市场应用在制造技术上的瓶颈即空穴传输层的造价昂贵,并综述了解决该瓶颈的最新研究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钙钛矿太阳能电池 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 非晶硅薄膜太阳能电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固态薄膜电解质LiPON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被引量:4
17
作者 胡宗倩 谢凯 +1 位作者 李德湛 程玉龙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F11期306-308,共3页
采用Li3PO4为靶材,在高纯N2气氛中通过射频磁控溅射的方法制备了非晶态结构的固态电解质Li-PON薄膜。结果表明,在溅射功率150W、工作气压为1.5Pa时,LiPON薄膜离子电导率达3×10-6S/cm,电化学稳定窗口为5V。
关键词 LIPON 固态电解质 薄膜 射频磁控溅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固态3D薄膜锂离子电池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8
作者 邓亚锋 钱怡 +1 位作者 崔艳华 刘效疆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7期138-142,158,共6页
全固态三维薄膜锂离子电池能量密度高、自放电率低、充放电循环性能优良、安全可靠,可以设计成任意形状集成至微电子器件中,是最具前景的微电池之一。从电池构架角度,对全固态3D薄膜锂电池进行分类并概述其发展现状,分析了不同构架3D电... 全固态三维薄膜锂离子电池能量密度高、自放电率低、充放电循环性能优良、安全可靠,可以设计成任意形状集成至微电子器件中,是最具前景的微电池之一。从电池构架角度,对全固态3D薄膜锂电池进行分类并概述其发展现状,分析了不同构架3D电池的优势和存在的问题,同时展望了薄膜电池的发展方向和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固态 3D 薄膜 锂离子电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铜铟硫薄膜的固态硫化法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被引量:6
19
作者 查杉 元金石 +1 位作者 张弓 庄大明 《真空科学与技术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63-66,共4页
采用中频交流磁控溅射方法沉积Cu-In预制膜,并采用固态源蒸发硫化方法制备CuInS2薄膜。考察了硫源温度对CuInS2薄膜性能的影响。采用扫描电镜(SEM)和X射线能量色散谱仪(EDS)分别观察了薄膜的表面形貌和分析了薄膜的成分,采用X射线衍射(X... 采用中频交流磁控溅射方法沉积Cu-In预制膜,并采用固态源蒸发硫化方法制备CuInS2薄膜。考察了硫源温度对CuInS2薄膜性能的影响。采用扫描电镜(SEM)和X射线能量色散谱仪(EDS)分别观察了薄膜的表面形貌和分析了薄膜的成分,采用X射线衍射(XRD)表征了薄膜的组织结构。结果表明,在硫源温度处于280℃到360℃范围之内时,制备的CuInS2薄膜都具有单一的黄铜矿型结构,颗粒均匀,晶粒大小约为1μ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阳能电池 CuInS2薄膜 固态源蒸发硫化 硫源温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苯胺复合正极膜固态锂电池 被引量:4
20
作者 杨兰生 陈卫祥 单忠强 《应用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3期7-11,共5页
用化学法合成的聚苯胺粉末和增塑聚合物固态电解质聚氧乙烯 PEO-LiClO_4制备了聚苯胺复合正极膜,用扫描电镜分析了膜的微观结构;用电化学方法测试了聚苯胺锂电池和复合膜的电化学性能.
关键词 聚苯胺 固态电解质 正极膜 锂电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