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55篇文章
< 1 2 1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ffects of water intrusion and loading rate on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and crack propagation in coal–rock combinations 被引量:12
1
作者 陈田 姚强岭 +4 位作者 卫斐 种照辉 周健 王常彬 李静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17年第2期423-431,共9页
Tackling the problems of underground water storage in collieries in arid regions requires knowledge of the effect of water intrusion and loading rate on the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and crack development in coal–rock... Tackling the problems of underground water storage in collieries in arid regions requires knowledge of the effect of water intrusion and loading rate on the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and crack development in coal–rock combinations. Fifty-four coal–rock combinations were prepared and split equally into groups containing different moisture contents(dry, natural moisture and saturated) to conduct acoustic emission testing under uniaxial compression with loading rates ranging from 0.1 mm/min to 0.6 mm/min.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peak stress and strength-softening modulus, elastic modulus, strain-softening modulus, and post-peak modulus partly decrease with increasing moisture content and loading rate. In contrast, peak strain increases with increasing moisture content and fluctuates with rising loading rate. More significantl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tiffness and stress, combined with accumulated counts of acoustic emission, can be used to precisely predict all phases of crack propagation. This is helpful in studying the impact of moisture content and loading rate on crack propagation and accurately calculating mechanical properties. We also determined that the stress thresholds of crack closure, crack initiation, and crack damage do not vary with changes of moisture content and loading rate, constituting 15.22%, 32.20%, and 80.98% of peak stress, respectively. These outcomes assist in developing approaches to water storage in coal mines, determining the necessary width of waterproof coal–rock pillars, and methods of supporting water-enriched roadways, while also advances understanding the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coal–rock combinations and laws of crack propag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ater intrusion loading rate mechanical properties coal-rock combination crack propagation stress threshold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徽铜陵矿集区中生代中酸性侵入岩成因:来自锆石和磷灰石地球化学证据 被引量:1
2
作者 徐晓春 余文 +3 位作者 金林森 夏彩莲 谢巧勤 闫峻 《地质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80-501,共22页
安徽铜陵矿集区广泛发育中生代中酸性侵入岩,与区内铜金多金属成矿关系密切。关于其成因已有大量研究成果发表,但仍存在争议。本文选择区内铜官山和冬瓜山石英闪长岩以及凤凰山和胡村花岗闪长岩为研究对象,在全岩主微量元素和Sr-Nd同位... 安徽铜陵矿集区广泛发育中生代中酸性侵入岩,与区内铜金多金属成矿关系密切。关于其成因已有大量研究成果发表,但仍存在争议。本文选择区内铜官山和冬瓜山石英闪长岩以及凤凰山和胡村花岗闪长岩为研究对象,在全岩主微量元素和Sr-Nd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基础上开展锆石Hf-O同位素以及磷灰石主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研究,进一步探讨铜陵地区中生代中酸性侵入岩的成因机制。综合前人研究资料和本次工作成果推断,区内中酸性侵入岩主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组成特征基本一致,指示其均属高钾钙碱性岩石系列,具有岛弧型岩浆岩和埃达克岩的特征且富集Sr-Nd同位素。侵入岩体中具有的镁铁质微粒包体以及斜长石反环带结构等岩石学特征,指示这些中酸性侵入岩为壳幔岩浆混合成因。本次工作测得岩石中的锆石ε_(Hf)(t)值介于-20.5~-5.1之间,对应两阶段Hf模式年龄(t_(DM2))为2.9~1.5 Ga,δ^(18)O值介于5.93‰~8.85‰之间,且发现较多年龄分别集中在1.0~0.8 Ga和2.4~2.0 Ga的继承锆石;磷灰石具有高Cl含量(平均值为0.3%)和Cl/F比值、较高REE含量(1714×10^(-6)~5903×10^(-6))及负铕异常(δ(Eu)=0.26~0.68)。基于全岩主微量元素、稀土元素和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以及上述锆石和磷灰石地球化学特征,结合区域地质背景和构造演化,本文对前人有关区内中酸性侵入岩不同成因观点进行深入解析,并提出新的成因观点。本研究认为,铜陵矿集区中生代中酸性侵入岩起源于壳幔岩浆混合,即富集岩石圈地幔源岩浆与新元古代新生岛弧地壳源岩浆的混合,上升过程中可能混入了少量古元古代—中元古代古老地壳物质。其中,富集岩石圈地幔源岩浆并非起源于古太平洋俯冲洋壳或俯冲洋壳析出流体交代的上覆岩石圈地幔,而是新元古代华夏洋俯冲析出流体交代扬子板块岩石圈地幔形成的。中生代古太平洋板块俯冲之后的回卷是导致古老造山带加厚再伸展、岩石圈地幔减薄和熔融的地球动力学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锆石U-PB年龄 锆石Hf-O同位素 磷灰石微量元素 中生代中酸性侵入岩 安徽铜陵矿集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MIP和SEM的构造区煤系碳酸盐岩微观结构定量表征 被引量:1
3
作者 李魁 贾圆 +4 位作者 韩艳龙 雷飞 林芳豪 汪添翼 陈伟 《中国煤炭》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04-214,共11页
为了深入了解陕西澄合矿区百良旭升煤矿构造区碳酸盐岩的微观孔隙结构和分形特征,采用了压汞(MIP)和扫描电镜(SEM)试验技术,通过对不同深度碳酸盐岩样品进行MIP和SEM分析,并绘制了双log散点图,结合分形理论计算了碳酸盐岩样品的孔隙结... 为了深入了解陕西澄合矿区百良旭升煤矿构造区碳酸盐岩的微观孔隙结构和分形特征,采用了压汞(MIP)和扫描电镜(SEM)试验技术,通过对不同深度碳酸盐岩样品进行MIP和SEM分析,并绘制了双log散点图,结合分形理论计算了碳酸盐岩样品的孔隙结构分形维数,并分析了其与孔隙度的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MIP能够提供碳酸盐岩样品孔隙大小的分布信息,但是无法直接揭示孔隙形态的复杂性;SEM孔隙提取技术能够提供碳酸盐岩样品孔隙形态的高分辨率图像,从而有效表征碳酸盐岩样品的孔隙结构复杂性,且孔隙形态的分形维数与其复杂性呈正相关。通过结合MIP和SEM数据,能够更加全面地分析碳酸盐岩的孔隙结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系碳酸盐岩 微观结构 压汞试验 扫描电镜 分形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扬子地块西缘乌蒙山地区早白垩世橄榄玄武玢岩的发现及其对陆缘碰撞造山事件陆内响应的启示
4
作者 张宏辉 袁永盛 +9 位作者 李致伟 谢财富 张七道 陈贵仁 吴亮 朱利东 潘江涛 李仕忠 胡关云 张沥元 《地质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77-492,共16页
【研究目的】扬子板块西缘燕山期岩浆活动的缺失致使该时期的构造运动缺乏精确的时间记录,本次工作首次在滇东北乌蒙山地区发现了早白垩世的基性侵入岩,探讨其成因及地质意义对于探索扬子西缘燕山期构造活动具有重要意义。【研究方法】... 【研究目的】扬子板块西缘燕山期岩浆活动的缺失致使该时期的构造运动缺乏精确的时间记录,本次工作首次在滇东北乌蒙山地区发现了早白垩世的基性侵入岩,探讨其成因及地质意义对于探索扬子西缘燕山期构造活动具有重要意义。【研究方法】通过详细的野外地质观测、镜下鉴定、锆石U-Pb测年和岩石地球化学方法对新发现的侵入岩进行研究。【研究结果】早白垩世基性侵入岩的岩性为橄榄玄武玢岩,呈斑状结构,杏仁状构造,斑晶以斜长石及橄榄石为主;其31个锆石测点的U-Pb谐和年龄为134.0±0.4 Ma,形成时代为早白垩世早期。岩石地球化学特征显示其具有富碱、高Ti、高Al、低SiO_(2)的特征,稀土元素总量较高,重稀土元素亏损,轻、重稀土元素分馏明显,与研究区二叠纪峨眉山玄武岩具有高度相似的地球化学特征,二者应同源,可能是二叠纪形成的峨眉地幔柱尾部交代富集地幔,在班公湖-怒江结合带俯冲-碰撞作用的远程挤压效应下引起软流圈部分熔融,上升侵位过程中与地壳发生轻度混染,形成的基性—超基性侵入岩。【结论】早白垩世橄榄玄武岩玢岩的地球化学特征表明,特提斯构造域与扬子板块西缘的陆缘碰撞造山运动具有巨大的远程效应,其发现也将滇西地区燕山期岩浆活动的研究扩展到了小江断裂带以东的乌蒙山区一带,填补了四川盆地周缘燕山期岩浆活动的空白,同时,橄榄玄武玢岩的形成也表明,扬子板块西缘大规模陆内挤压造山达到高峰,134 Ma左右是扬子板块西缘陆内造山温压达到高峰的时间记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性侵入岩 碰撞造山 扬子板块西缘 燕山期 峨眉山地幔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吉林大横路铜钴矿矿床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
5
作者 杨高 赵忠海 鞠楠 《地质论评》 北大核心 2025年第S1期411-412,共2页
大横路铜钴矿位于华北陆块北缘东段,辽吉裂谷带的北东段,区内最古老的龙岗地块由深变质深成侵入体(TTG)和表壳岩两部分组成,构成了裂谷带的结晶基底(宋健等,2018)。区内地层由白云质大理岩、硅质条带大理岩、绢云千枚岩组成的古元古界... 大横路铜钴矿位于华北陆块北缘东段,辽吉裂谷带的北东段,区内最古老的龙岗地块由深变质深成侵入体(TTG)和表壳岩两部分组成,构成了裂谷带的结晶基底(宋健等,2018)。区内地层由白云质大理岩、硅质条带大理岩、绢云千枚岩组成的古元古界老岭群变质岩系为主,其上覆新元古界地层,属于与华北地台一致的克拉通盆地盖层沉积;中生代地层表现为叠加在大陆板块之上的滨太平洋活动大陆边缘的陆相火山—沉积盆地特征。区内经古元古代裂谷演化,其后又遭受多期次构造运动,尤其是印支、燕山构造—岩浆活动的影响,褶皱与韧、脆性断裂发育,岩浆活动频繁,为Cu、Pb、Zn、Co、Au、Ag、滑石、菱镁矿等矿床形成提供了有利的地质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矿岩体 花岗岩 大横路铜钴矿 地球化学特征 成岩成矿时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别珍套山西段中酸性侵入岩岩石成因:来自岩石地球化学、锆石U-Pb定年及Hf同位素的制约
6
作者 胡运行 顾枫华 +2 位作者 章永梅 席姣姣 张英帅 《西北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99-122,共24页
新疆别珍套山地区西段所出露的中酸性侵入岩,主要由花岗岩、花岗闪长岩及闪长岩组成。笔者针对研究区不同岩性侵入岩开展了岩石学、锆石U-Pb同位素年代学和Hf同位素研究,以限定其岩石成因及其构造背景。锆石U-Pb定年结果显示花岗岩、花... 新疆别珍套山地区西段所出露的中酸性侵入岩,主要由花岗岩、花岗闪长岩及闪长岩组成。笔者针对研究区不同岩性侵入岩开展了岩石学、锆石U-Pb同位素年代学和Hf同位素研究,以限定其岩石成因及其构造背景。锆石U-Pb定年结果显示花岗岩、花岗闪长岩和两件闪长岩样品的加权平均年龄分别为460.2Ma、458.4Ma及403.3~402.2Ma,花岗岩和花岗闪长岩侵位于中—晚奥陶世,闪长岩则侵位于早泥盆世。在地球化学组成上,三类岩石均表现为富集轻稀土和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重稀土和高场强元素,指示三者可能形成于俯冲背景下的岩浆弧环境。花岗闪长岩、闪长岩锆石Hf同位素特征均表现为亏损地幔向球粒陨石过渡的趋势,锆石εHf(t)值分别为-2.4~8.7、-2.5~3.5,二阶段Hf模式年龄远大于成岩年龄。此外,别珍套山西段花岗岩高Sr、低Y和Yb,具典型埃达克岩特征,为加厚下地壳部分熔融形成,受到俯冲板片流体的交代。花岗闪长岩为过铝质的钙碱性系列岩石,属I型花岗岩,其Mg#值为28.9~31.0,为幔源新生下地壳部分熔融形成。闪长岩属准铝质的钙碱性系列岩石,Mg#值为17.3~22.1,同样为幔源新生下地壳部分熔融形成,但可能为区域局部伸展背景下的产物。西天山别珍套山地区早古生代中酸性侵入岩为中奥陶世到早泥盆世北天山洋向南伊犁板块之下俯冲消减的岩浆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疆别珍套山 中酸性侵入岩 锆石U-PB定年 HF同位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赣西北大湖塘矿田石门寺钨矿床控矿构造解析
7
作者 陈柏林 高允 《地质力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69-196,共28页
大湖塘钨矿田位于赣西北九岭近东西向隆起带,是近年发现的1个世界级超大型钨多金属热液矿床聚集区,由石门寺、昆山2个大型矿床和狮尾洞、大岭上、新安里等中型矿床组成。石门寺大型钨矿床位于矿田北部,矿体发育于新元古代花岗闪长岩和... 大湖塘钨矿田位于赣西北九岭近东西向隆起带,是近年发现的1个世界级超大型钨多金属热液矿床聚集区,由石门寺、昆山2个大型矿床和狮尾洞、大岭上、新安里等中型矿床组成。石门寺大型钨矿床位于矿田北部,矿体发育于新元古代花岗闪长岩和燕山期花岗岩中,矿化类型有石英大脉型、细脉浸染型和热液隐爆角砾岩型,三种矿化类型围绕成矿岩体有规律产出,构造控矿作用明显。构造是控矿的最重要因素,开展控矿构造解析和构建构造控矿模型有助于重塑成矿构造的形成演化,为找矿预测提供技术支撑。文章通过野外对含矿裂隙系统的精细调查,分析了不同类型含矿裂隙的组合形式及展布特点,探讨了其形成的动力学条件,构建了构造控矿模型。研究表明:含矿构造是呈近东西向为主、北东东向和北西西向次之、多方向的小型断裂构造,整体呈现长轴为东西向的近椭圆范围内展布;从矿区外侧向中心含矿构造具有中等倾角双倾向裂隙→中等倾角单倾向外倾裂隙→陡倾角裂隙的变化趋势,中心为热液隐爆角砾岩;其中中等倾角双倾向含矿构造形成于成矿前的岩浆侵位期,最大主应力近直立,中间主应力近水平,为剖面X-型共轭剪裂隙;中等倾角单倾向外倾含矿构造和陡倾角含矿构造带形成于热液隐爆的同成矿期,最大主应力近直立,中间主应力近水平,为剖面上的单向剪裂隙和张剪性裂隙;热液隐爆中心为最大主应力近直立,中间和最小主应力均近水平且大小相近。石门寺钨矿床的控矿构造是长轴呈近东西向展布的成矿岩浆岩的岩体侵位构造和岩浆期后成矿流体的液压致裂构造;岩体侵位构造形成稍早,主要发育于成矿岩体顶部的上覆围岩(晋宁期花岗闪长岩)中,分布范围较大;岩浆期后成矿流体的液压致裂构造形成于成矿期,发育于成矿岩体上部和上覆围岩中,分布范围较窄;成矿流体的隐爆和液压致裂瞬间降低了成矿流体的压力,导致成矿物质的大量析出和有用矿物的结晶,形成钨矿床。花岗岩体侵位构造和成矿流体液压致裂构造是钨矿体的赋存空间,控制了钨矿体产出。矿区近东西向构造属于隐伏构造(基底构造),为控岩构造,控制成矿岩体长轴呈近东西向延伸,起到间接控矿作用;北西西向构造如F20断裂既不是导矿构造,也不是控矿构造,而是左行正断的破矿构造;矿田尺度的北北东向隐伏构造控制成矿岩浆岩带的展布,是高级别的控岩构造。该研究不仅可指导矿床深边部找矿,一是在矿区范围是近东西向成矿岩体东、西两端岩体倾伏部位的深部寻找隐伏矿体;二是在矿田范围有隐伏成矿岩体发育的部位寻找另一个岩体−流体成矿系统;而且该研究对中国华南地区同类型矿床的控矿构造研究具有示范作用,丰富了高温热液矿床的构造控矿理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矿构造 控矿构造 控岩构造 花岗岩体侵位构造 液压致裂构造 石门寺钨矿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勃利双兴铜矿床侵入岩年代学、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及岩石成因
8
作者 于喜洹 崔锡彪 +5 位作者 陆胜 李新鹏 贾宏 孙江军 谷华娟 王野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143-1162,共20页
黑龙江省勃利双兴地区发育铜多金属矿床,成矿岩体花岗闪长岩、花岗闪长斑岩与铜矿床密切相关。为了确定其成矿时代和地球动力学背景,在野外工作基础上,研究了勃利双兴铜矿区侵入岩的岩相学、年代学及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对研究区侵入岩的... 黑龙江省勃利双兴地区发育铜多金属矿床,成矿岩体花岗闪长岩、花岗闪长斑岩与铜矿床密切相关。为了确定其成矿时代和地球动力学背景,在野外工作基础上,研究了勃利双兴铜矿区侵入岩的岩相学、年代学及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对研究区侵入岩的形成时代、岩石成因及构造背景进行探讨。结果表明:花岗闪长岩和花岗闪长斑岩的LA-ICP-MS锆石U-Pb年龄分别为(120.94±0.70)、(120.88±0.61)Ma,为中生代早白垩世晚期岩浆作用的产物,指示勃利双兴铜矿床的形成时间略晚于120.9 Ma,与区域成矿高峰期相吻合;花岗闪长岩、花岗闪长斑岩的w(SiO_(2))为61.04%~67.08%,w(Al_(2)O_(3))为14.07%~15.86%,w(Na_(2)O+K_(2)O)为6.40%~7.15%,w(TFeO)为4.52%~6.69%,w(CaO)为2.30%~4.43%,δEu为0.74~1.27,铕异常不明显,富集轻稀土和Rb、Ba、Sr等大离子亲石元素,相对亏损重稀土和Nb、Ta、Zr等高场强元素;岩浆源区可能为新增生下地壳物质的部分熔融,显示出I型花岗岩特征。研究区花岗闪长岩与花岗闪长斑岩形成的动力学背景为古太平洋板块向欧亚板块俯冲碰撞后的岩石圈伸展减薄构造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白垩世 地球化学 侵入岩 岩石成因 俯冲 勃利双兴铜矿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兴安岭哈多河地区早石炭世侵入岩成因及其地质意义
9
作者 梁天意 谢园宏 +5 位作者 董洋 韩学智 姜兆元 杨拓 陈方浦 李文龙 《地质论评》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159-1176,共18页
哈多河地区位于大兴安岭中段,其南部为二连—贺根山—黑河构造带,该地区是研究古亚洲洋构造域演化的理想场所。本次通过对哈多河地区晚古生代侵入岩的年代学和地球化学方面的研究,可进一步揭示兴安地块和松嫩地块在晚古生代碰撞—拼合... 哈多河地区位于大兴安岭中段,其南部为二连—贺根山—黑河构造带,该地区是研究古亚洲洋构造域演化的理想场所。本次通过对哈多河地区晚古生代侵入岩的年代学和地球化学方面的研究,可进一步揭示兴安地块和松嫩地块在晚古生代碰撞—拼合的过程,为古亚洲洋的消亡提供新的证据。根据测试分析结果,两期侵入岩的加权平均年龄分别为352.1±1.7 Ma和339.1±4.2 Ma,时代属于早石炭世,其中中粗粒二长花岗岩SiO_(2)含量平均为73.11%,Al_(2)O_(3)含量平均为13.47%,全碱(ALK)含量平均为8.74%,Na_(2)O/K_(2)O平均为1.13,属于偏钠质。中细粒二长花岗岩SiO_(2)含量平均为71.98%,Al_(2)O_(3)含量平均为13.82%,全碱(ALK)含量平均为8.94%,Na_(2)O/K_(2)O平均为1.15,属于偏钠质,二者均为高钾钙碱性系列岩石。两期侵入岩均表现为轻稀土富集而重稀土亏损,稀土配分模式为右倾,富集LILE(Rb、K、U),亏损HFSE(Nb、Zr、P、Ti),具有明显的Eu负异常,表现为I型花岗岩特征。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哈多河地区早石炭世侵入岩形成于岛弧岩浆背景下,表明兴安地块与松嫩地块在早石炭世仍处于碰撞—拼合过程中,古亚洲洋正逐渐闭合消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兴安岭 早石炭世 侵入岩 年代学 地球化学 构造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综合物探在水利工程地质勘察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10
作者 高正 米健 +5 位作者 罗安华 李德春 李靖 朱加兵 王连培 胡涛涛 《地质与勘探》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025-1032,共8页
针对传统水库工程地质勘察方法存在的周期长、成本高的问题,在拉院水库工程地质勘察中,创新采用了“物探先行,钻探验证”的勘察思路。采用激发极化法勘察库区左岸山脊的地下水分布状况:首先根据测区出露泉点的高程,标定供电极距与探测... 针对传统水库工程地质勘察方法存在的周期长、成本高的问题,在拉院水库工程地质勘察中,创新采用了“物探先行,钻探验证”的勘察思路。采用激发极化法勘察库区左岸山脊的地下水分布状况:首先根据测区出露泉点的高程,标定供电极距与探测深度的关系为H=AB/5;随后依据视电阻率剖面图判定含水层岩体视电阻率总体小于500Ω·m;再通过半衰时数据曲线确定含水层岩体半衰时参数大于1100 ms;最后根据含水异常曲线特征确定地下水位深度。应用大地电磁测深法勘察库区岩性分布状况,结果显示不同岩性地质体的视电阻率差异显著:砂泥岩及河床处含水率较高的岩体视电阻率总体小于200Ω·m,而灰岩和侵入岩的视电阻率总体大于200Ω·m;其中灰岩视电阻率呈团状不连续分布,侵入岩视电阻率则表现出深部宽、浅部尖的特征。在物探成果基础上针对性布设勘探钻孔,并利用钻探验证物探效果。通过对比钻孔揭示的地下水位及地层岩性分布,认为激发极化法对地下水位的识别能力较强,大地电磁测深法在地层岩性勘察方面效果显著。该综合物探成果为精细化布孔提供了可靠依据,显著节约了钻探成本,缩短了勘察周期,表明综合物探技术在水利工程地质勘察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地电磁测深 激发极化法 电阻率 半衰时 侵入岩 拉院水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侵入岩模型直流电响应特征
11
作者 孙旭东 马举举 +3 位作者 凌嘉宣 杨化军 马强 李昆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321-1335,共15页
直流电阻率法作为地球物理勘探中的重要方法之一,已在地质勘探领域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采用基于空间波数混合域的直流电三维数值算法对侵入岩模型的电性响应特征开展研究。引入总电场归一化系数T_(3),对无矿化带侵入岩模型和矿化带侵... 直流电阻率法作为地球物理勘探中的重要方法之一,已在地质勘探领域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采用基于空间波数混合域的直流电三维数值算法对侵入岩模型的电性响应特征开展研究。引入总电场归一化系数T_(3),对无矿化带侵入岩模型和矿化带侵入岩模型的三极装置和偶极偶极装置的电场响应特征进行比较分析。特别考虑了矿化带电阻率为各向同性、各向异性以及激电效应的模型,以揭示不同电性条件下的响应差异。分析结果表明:总电场归一化系数比电场分量对地下介质的响应特征更明显;偶极偶极装置观测到的T_(3)响应异常优于三极装置,且不同电性矿化带的T_(3)响应特征存在显著差异;相较于极化率各向异性,电阻率各向异性对观测结果具有更深刻的影响。矿化带侵入岩模型的响应特征远比无矿化带侵入岩模型复杂,特别是当矿化带为电各向异性时,不同电参数观测到的T_(3)形态差异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侵入岩 直流电阻率法 空间波数混合域算法 电性特征 地球物理勘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etrological characteristics,geochemical feature and metallogenetic relation of alkaline-rich rocks in northwest of Yunan Province,China
12
作者 张德贤 戴塔根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2011年第4期1217-1225,共9页
The alkali-rich rocks, spreading along the suture zone of Jingsha River, refer to the alkali-rich porphyry rocks, which emplace during the Himalaya epoch in northwest of Yunnan Province, and consist of syenit, syenit ... The alkali-rich rocks, spreading along the suture zone of Jingsha River, refer to the alkali-rich porphyry rocks, which emplace during the Himalaya epoch in northwest of Yunnan Province, and consist of syenit, syenit porphyry, monzonite porphyry and granite porphyry. Petrological chemical analysis results suggest that silica is poor and aluminum is rich, and high potassium large ion lithophile elements (LILE), light rare earth element (LREE) and Sr are obviously detracted in these rocks. High field strength elements (HFSE) and heavy rare earth element (HREE) are depleted, especially Nb, Ta, P and Ti. 8Eu: 0.09--1.64 shows that plagioclase does not appear fractional crystallization during the formation of alkali-rich rocks, t^348, H and O isotopes and Pb isotopes suggest that ore-forming fluid is derived from the mantle, and Pb is possibly mixed by mantle, wall rock and crust. The age of Pb in alkali-rich rocks is about 250-220 Ma. The age of alkali porphyry rock (dykes) varies from 30 Ma to 50 Ma. Alkali rocks have strong metallogenetic relation. Au mineralization is associated to the alkali magrnatic activities with a relatively high temperature, low pressure and high oxygen fugacity. However, copper mineralization is mainly associated with alkali-sub-alkali magmatic activities in a process of relatively low temperature, high pressure and lower oxygen fugaci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lkali-rich porphyry rocks Sanjiang metallogenetic belt geochemistry metallogenetic rela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滇东地区裂谷盆地内火山-侵入岩序列与金属成矿 被引量:1
13
作者 方维萱 郭玉乾 李天成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776-1802,共27页
碱性岩浆对金属成矿和金属矿集区有独特控制作用,因火山—侵入岩序列与金属成矿和岩浆叠加侵入构造系统识别难度大,长期制约了深部勘探和找矿预测。本文以云南东川铁铜金矿集区(元古宙陆缘裂谷盆地)和个旧锡铜钨铯铷多金属矿集区(三叠... 碱性岩浆对金属成矿和金属矿集区有独特控制作用,因火山—侵入岩序列与金属成矿和岩浆叠加侵入构造系统识别难度大,长期制约了深部勘探和找矿预测。本文以云南东川铁铜金矿集区(元古宙陆缘裂谷盆地)和个旧锡铜钨铯铷多金属矿集区(三叠纪弧后裂谷盆地)为主,采用大比例尺构造岩相学填图新方法,解析研究了碱性岩浆活动有关的火山—侵入岩侵入序列与岩石组合、裂谷盆地演化和岩浆叠加侵入构造系统,揭示了它们与滇东地区铁氧化物铜金型(IOCG)、铜钴-金红石-稀土和锡铜钨铯铷多金属矿叠加成矿内在关系。研究认为:①云南东川铁铜金矿集区内,新太古代末期碱性岩类以方解石钠长岩(2520±14 Ma)和碱性铁质苦橄岩(2529±77 Ma)为主。新太古界—古元古界小溜口岩组(>2.50Ga)顶部古岩溶风化壳,受中元古代火山喷发—岩浆侵入构造叠加再造形成了特殊单元(独立填图单元,2.50~1.80Ga),它们是铜钴-金红石-稀土矿床的新找矿层位。②在中元古界因民组一段内,铁钠质碱性基性岩、铁钾质粗面岩和铁质碱性辉绿辉长岩等岩石组合形成于因民期火山断陷成盆期。因民组二段和三段是稀矿山式铁铜矿床储矿层位,铁铜矿层下盘铁钾质粗面岩为独居石型稀土成矿层位。在格林威尔造山期碱性钛铁质辉长岩(1097~1047 Ma)-碱性钛铁质闪长岩-碱性二长斑岩等碱性钛铁质侵入岩体,形成了白锡腊深部IOCG矿床和金红石富集成矿。③在个旧三叠纪弧后裂谷盆地内,三叠纪碱性苦橄岩和碱玄岩中形成了Sn-Cu-Zn-Li-Rb-Cs初始富集;在晚白垩世浅色花岗岩叠加成矿作用下,形成了金云母矽卡岩型锡铜钨铯铷矿床。④裂谷盆地内早期碱性岩中初始富集金属与后期富含成矿金属的碱性侵入岩叠加成矿可能是金属超常富集机理。在东川地区岩浆叠加侵入构造内,岩浆热液角砾岩筒对铜钴-金红石-稀土元素叠加富集成矿控制显著;在个旧地区,浅色花岗岩侵入于碱性苦橄岩-碱玄岩中,对金云母矽卡岩型锡铜钨钴铯铷矿床的叠加富集成矿控制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缘裂谷盆地 弧后裂谷盆地 火山—侵入岩序列 岩浆叠加侵入构造 碱性岩 关键矿产 滇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界面改性提高碳酸盐岩有水气藏渗流能力 被引量:1
14
作者 舒政 熊颖 +2 位作者 许成军 赵万伟 冯茹森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59-264,279,共7页
针对碳酸盐岩有水气藏水侵大幅度降低产量的问题,采用界面改性剂(硅烷偶联剂)对碳酸盐岩表面进行超疏水改性,通过室内多孔介质流动实验对比研究了界面改性前后对水相、气相及气液两相渗流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界面改性剂质量分数为3%... 针对碳酸盐岩有水气藏水侵大幅度降低产量的问题,采用界面改性剂(硅烷偶联剂)对碳酸盐岩表面进行超疏水改性,通过室内多孔介质流动实验对比研究了界面改性前后对水相、气相及气液两相渗流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界面改性剂质量分数为3%时,改性后的碳酸盐岩与自来水的接触角为153°,碳酸盐岩的界面达到超疏水状态。与改性前(接触角为0°)相比,超疏水状态的碳酸盐岩在单相恒压(0.05~0.40 MPa)注入条件下,单独水相渗流速度可提高72.1%~85.9%,单独气相的渗流速度可提高52.9%~72.5%;在气相恒压(0.3 MPa)、水相恒流(0.05~0.20 mL/min)的两相流条件下,填砂管流出端的出液时间可降低41.0%~47.4%,气相渗流速度可提高102.1%~104.5%;在气相及水相均为恒压(0.07~0.30 MPa)的两相流条件下,碳酸盐岩界面改性为超疏水时,水相进入孔隙中的量可降低75.6%~100.0%,气相渗流速度可提高111.1%~200.0%。通过对有水气藏近井地带进行超疏水界面改性,水相在孔隙中的毛细管力变为阻力,可以有效阻止地层水进入近井地带孔隙,降低水侵程度;同时,可降低气相在孔隙表面的黏性摩擦力,水相在界面产生“滑移效应”,降低气相及水相渗流阻力,最终提高气藏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水气藏 界面改性 碳酸盐岩 超疏水界面 滑移效应 水侵程度 渗流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岩浆通道成矿核心内涵“两深一浅一通道”及其找矿意义 被引量:2
15
作者 宋谢炎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941-1952,共12页
岩浆通道成矿模型的建立深刻改变了岩浆铜镍硫化物矿床成因研究的范式,成为该领域的研究前沿,而且已经成功地应用于找矿勘查中。该模型揭示了硫化物熔离与聚集成矿在空间上的不一致性以及成矿与相关玄武岩铂族元素强烈亏损的成因联系,... 岩浆通道成矿模型的建立深刻改变了岩浆铜镍硫化物矿床成因研究的范式,成为该领域的研究前沿,而且已经成功地应用于找矿勘查中。该模型揭示了硫化物熔离与聚集成矿在空间上的不一致性以及成矿与相关玄武岩铂族元素强烈亏损的成因联系,很好地解释了为什么很多含矿岩体围岩贫硫化物的现象。笔者将该模型的核心内涵概括为“两深一浅一通道”,“两深”指成矿物质来源于地幔、硫化物熔离发生在深部,“一浅”指硫化物的聚集成矿主要发生在较浅的岩浆房,“一通道”指较稳定的岩浆通道更有利于成大矿。结合对典型矿床和成矿带的分析,笔者提出侵位较浅的、规模相对较大的岩体,其成矿潜力好于深部的岩浆通道相。因此,认为地表矿化并不是唯一可靠的、甚至不能作为最重要的找矿标志,要提高找矿效率(特别是隐伏矿床),首先要全面分析成矿带岩浆通道系统在不同区域的埋藏、剥蚀和暴露状况,目标岩体地质产状及其与围岩时代差异等宏观地质要素,查明深部通道相与浅部岩体空间分布和形成深度的差异,在此基础上,判断浅部岩体的位置、合理部署重点勘查区域、选择有效的勘查技术、定位目标岩体,进行钻探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浆铜镍硫化物矿床 岩浆通道成矿模型 含矿岩体产状 侵位深度 围岩时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秘鲁北部奇克拉约地区始新世-渐新世侵入岩时代、成因和构造环境
16
作者 姚春彦 郭维民 +2 位作者 刘君安 李汉武 王天刚 《岩石矿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20,共20页
为充分认识秘鲁北部海岸岩基带始新世以来的构造岩浆演化特征,探讨侵入岩形成时代、岩石成因及其构造环境,在海岸岩基带自西向东系统采集侵入岩样品。锆石U-Pb年代学数据显示侵入岩时代分两期,分别为52~47 Ma和36~28 Ma,具有自西向东逐... 为充分认识秘鲁北部海岸岩基带始新世以来的构造岩浆演化特征,探讨侵入岩形成时代、岩石成因及其构造环境,在海岸岩基带自西向东系统采集侵入岩样品。锆石U-Pb年代学数据显示侵入岩时代分两期,分别为52~47 Ma和36~28 Ma,具有自西向东逐渐变新的特征。样品岩石地球化学具有钙碱性-高钾钙碱性特征,明显富集Rb、Ba、K、U等大离子亲石元素,相对亏损Nb、Ta、P和Ti高场强元素;球粒陨石标准化稀土元素配分模式均表现为轻稀土元素富集的右倾型,具有弱的Eu负异常。Sr/Y-Y图解和Rb-(Y+Nb)图解显示岛弧岩浆岩的组成;Rb/Sr值和Th/U值接近壳源岩浆组成;Nb/Ta值和Zr/Hf值均接近平均陆壳组成;La/Ba-La/Nb图解指示具有岩石圈地幔源区的特征;A/MF-C/MF图解中多数样品落入基性岩的部分熔融区域。结合Nazca板块向南美大陆板块俯冲的构造背景及样品地球化学和年代学数据特征,认为两期侵入岩的岩浆具有同源特征,岩浆源区可能源于基性下地壳的部分熔融,并有岩石圈地幔物质混染;秘鲁北部在Nazca板块低角度平板俯冲作用下,岩浆弧向东迁移,同时地壳隆升和增厚时限较中南部地区的30 Ma时限稍晚(大约在28 Ma之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侵入岩 岩石成因 构造背景 海岸岩基带 奇克拉约地区 秘鲁北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徽铜陵地区晚中生代中基性侵入岩成因与成矿:来自磷灰石矿物学和地球化学证据
17
作者 徐晓春 夏彩莲 +3 位作者 金林森 谢巧勤 闫峻 谢建成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391-1411,共21页
辉石闪长岩是安徽铜陵地区晚中生代侵入岩的重要类型,与铜金多金属成矿密切相关。本文以白芒山岩体和舒家店岩体辉石闪长岩为研究对象,着重开展磷灰石矿物学和地球化学研究,探索中基性侵入岩成因及与成矿关系。结果显示:磷灰石强烈富集... 辉石闪长岩是安徽铜陵地区晚中生代侵入岩的重要类型,与铜金多金属成矿密切相关。本文以白芒山岩体和舒家店岩体辉石闪长岩为研究对象,着重开展磷灰石矿物学和地球化学研究,探索中基性侵入岩成因及与成矿关系。结果显示:磷灰石强烈富集稀土元素,轻重稀土元素分异明显,弱—中等Eu负异常,富集Th、U等高场强元素,亏损Ta、Nb、Ti、Zr、Hf等高场强元素和Rb、Ba、Sr等大离子亲石元素,稀土—微量元素组成特征指示其寄主岩石成岩物质具有壳幔混源特征。岩相学特征显示磷灰石具有两种不同的晶体形态、产出状态和显微结构,即长柱状、包裹体相、均质结构和短柱状、晶间相、核—边/环带结构,其元素地球化学特征有显著差异,指示其寄主岩石成岩作用经历过壳源长英质岩浆冷凝结晶→高温幔源镁铁质岩浆注入和长英质岩浆早期结晶矿物熔蚀→混合岩浆侵位和结晶的复杂过程。核—边/环带结构磷灰石从核部到边部SO_(3)和Cl含量波动式变化特征,指示镁铁质岩浆幕式注入,并触发混合岩浆上升侵位,有利于流体出溶和热液成矿。磷灰石卤族元素(F、Cl)和SO_(3)高含量则提供板块俯冲环境证据,指示基性端元的镁铁质弧岩浆来自俯冲板片析出流体交代富集岩石圈地幔,镁铁质岩浆幕式注入有利于流体出溶和热液成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辉石闪长岩 中基性侵入岩 磷灰石矿物学和地球化学 晚中生代 安徽铜陵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镐齿滚刀的齿形及布齿参数优化试验研究 被引量:2
18
作者 康乐 殷丽君 +2 位作者 马亚楠 龚秋明 马洪素 《隧道建设(中英文)》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448-455,共8页
为研究镶齿滚刀上镐齿的齿形参数以及齿间距、排间距对其破岩效率及齿下岩石损伤区的影响规律,选用不同齿形的镐齿对尺寸为300 mm×300 mm×300 mm北山花岗岩进行侵入破岩试验,对镐齿侵入试验过程、侵入力、破岩体积、破岩效率... 为研究镶齿滚刀上镐齿的齿形参数以及齿间距、排间距对其破岩效率及齿下岩石损伤区的影响规律,选用不同齿形的镐齿对尺寸为300 mm×300 mm×300 mm北山花岗岩进行侵入破岩试验,对镐齿侵入试验过程、侵入力、破岩体积、破岩效率、齿下岩石损伤区特征进行分析。试验结果表明:1)所选试验齿形中直径为18 mm镐齿破岩效率最高;2)齿间距和排间距为35~40 mm时,镐齿侵入破岩效率最高;3)应用荧光裂纹显现法分析齿下岩石裂纹分布特征,获得了不同齿形参数下岩石损伤区范围及裂纹扩展模式、裂纹特征分析结果,与通过侵入力、破岩比能分析得出的破岩效率结论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镐齿 侵入破岩试验 齿形及布齿参数 破岩效率 损伤区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苏北盆地溱潼凹陷沙垛1井侵入岩岩石学特征及其储集性与含油性研究 被引量:1
19
作者 夏祥 马晓东 +1 位作者 胡文瑄 臧素华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87-97,共11页
火成岩油气藏逐渐成为重要的油气藏类型,但火成岩储层非均质性很强,储集性能变化很大,储层成因机制研究非常薄弱,成为制约火成岩储层评价的主要瓶颈。以苏北盆地溱潼凹陷古近系阜宁组二段侵入岩为研究对象,通过系统的岩心观察、薄片鉴... 火成岩油气藏逐渐成为重要的油气藏类型,但火成岩储层非均质性很强,储集性能变化很大,储层成因机制研究非常薄弱,成为制约火成岩储层评价的主要瓶颈。以苏北盆地溱潼凹陷古近系阜宁组二段侵入岩为研究对象,通过系统的岩心观察、薄片鉴定、电子探针分析测试和测井解释等,剖析了溱潼凹陷沙垛1井阜二段侵入岩岩性、岩相特征、储层特征和储层发育主控因素。结果表明:该区侵入岩的岩性纵向变化显著,由多期侵入岩叠加组成,顶部为辉绿岩,中部为辉石二长岩,下部为橄榄辉长岩;孔隙发育程度不均一,辉绿岩和辉石二长岩孔隙发育程度低,而橄榄辉长岩孔隙发育程度较高;由于多期侵入作用的叠加以及热液蚀变的改造,发育了较好的储集空间。孔隙类型主要为溶蚀孔和构造裂缝,还发育收缩裂缝。影响储层物性的主要因素是岩性和热液流体活动,其中橄榄辉长岩中辉石等暗色矿物最易蚀变,溶蚀孔发育程度高;此外,区域性的断裂构造在许多致密的火成岩中产生了大量的构造裂缝,有效沟通了侵入岩储层的孔缝系统,且为后期的溶蚀作用提供了岩浆热液流动的通道。沙垛1井钻遇的侵入岩总体上含油性差,下部侵入岩层中可见零星荧光显示,上部侵入岩层中基本不含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侵入岩储层特征 含油性 阜宁组二段 溱潼凹陷 苏北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徽南部侵入岩热液蚀变黏土型锂矿化的发现及地质意义 被引量:3
20
作者 陶耐 谢卓君 +4 位作者 任廷仙 夏勇 张军 王志强 张小胖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2653-2663,共11页
黏土型锂矿具有储量大、厚度大,产出稳定等特征,是全球新兴的重要锂资源。世界上已发现的黏土型锂矿有三种类型:(1)淋虑萃取-蚀变作用形成的火山岩黏土型锂矿;(2)风化-沉积作用形成的碳酸盐黏土型锂矿;(3)花岗岩型锂矿经历表生风化作用... 黏土型锂矿具有储量大、厚度大,产出稳定等特征,是全球新兴的重要锂资源。世界上已发现的黏土型锂矿有三种类型:(1)淋虑萃取-蚀变作用形成的火山岩黏土型锂矿;(2)风化-沉积作用形成的碳酸盐黏土型锂矿;(3)花岗岩型锂矿经历表生风化作用形成的高岭土风化壳型锂矿。本次研究在安徽南部旌德岩体中发现的黏土型锂矿化在构造背景、矿化特征、赋矿岩石、矿物组合、锂的来源、锂的赋存矿物及成矿作用过程等方面均与已有黏土型锂矿显著不同,为新的黏土型锂矿化类型,暂称为“侵入岩热液蚀变黏土型锂矿化”。其主要成矿特征包括:(1)锂矿化发生在中-酸性岩体侵入之后,矿(化)体赋存于岩体中的构造破碎带内,赋矿岩石主要为中-酸性侵入岩;(2)矿石中矿物组合主要为石英、高岭石、伊利石、萤石等,为热液交代或热液中直接沉淀而形成;(3)锂主要赋存于黏土矿物高岭石和伊利石中;(4)锂来自富锂、氟成矿流体,可能为岩浆出溶而形成(?);(5)成矿作用主要过程为成矿流体沿着构造破碎带与花岗闪长岩发生水-岩反应,流体交代花岗闪长岩中的长石、角闪石等易蚀变矿物,形成富锂高岭石、伊利石等黏土矿物,同时形成石英、萤石脉,锂进入黏土矿物中。“侵入岩热液蚀变黏土型锂矿化”的提出本质上是提出了黏土型锂资源新的成矿作用过程。该类型的提出将寻找黏土型锂资源从破火山口湖相沉积分布区(寻找火山岩黏土型锂矿)、古碳酸盐风化-沉积界面分布区(寻找碳酸盐黏土型锂矿)和钠长石化、白云母化花岗岩分布区(寻找高岭土风化壳型锂矿及其相关的原生花岗岩型锂矿)拓展到可不发育花岗岩型锂矿的中-酸性侵入岩分布区,是锂矿找矿思路的重要拓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资源 黏土型锂资源 侵入岩热液蚀变黏土型锂矿化 皖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