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草药在酒精性肝病治疗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1
作者 唐国梁 欧阳仁泽 +4 位作者 王毅 杜晓莉 刘珊珊 刘俊林 张丽娟 《养殖与饲料》 2025年第7期65-71,共7页
[目的]对酒精性肝病(alcoholic liver disease,ALD)的动物模型应用、中草药治疗的作用机制及未来研究方向进行综述,为中草药治疗ALD提供依据。[方法]检索近年来关于中草药干预ALD的研究文献,归纳不同动物模型的适用性及在ALD研究中的应... [目的]对酒精性肝病(alcoholic liver disease,ALD)的动物模型应用、中草药治疗的作用机制及未来研究方向进行综述,为中草药治疗ALD提供依据。[方法]检索近年来关于中草药干预ALD的研究文献,归纳不同动物模型的适用性及在ALD研究中的应用,分析中草药治疗ALD的主要作用机制。[结果]不同ALD动物模型各具优缺点,小鼠模型在ALD病理机制研究和药物筛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大鼠模型适用于评估病程发展,非人灵长类动物模型在探索新型疗法和临床前研究方面具有独特优势。[结论]中草药在ALD治疗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但仍存在动物模型与临床转化差异、作用机制解析不足、缺乏高质量临床试验及标准化制剂等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草药 酒精性肝病 动物模型 作用机制 个性化治疗 精准靶向用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创伤弧菌溶血素诱导血小板活化的机制分析
2
作者 王妍 凤梓涵 +4 位作者 王亚茹 李世青 陈鑫 王景林 袁媛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34-142,共9页
目的评价创伤弧菌分泌型外毒素-溶血素(VVH)是否能激活血液重要免疫细胞-血小板,探索VVH活化血小板可能的分子机制。方法首先通过转录组学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分析创伤弧菌感染后是否引起小鼠血小板活化,再通过流式细胞术鉴定VVH是否为... 目的评价创伤弧菌分泌型外毒素-溶血素(VVH)是否能激活血液重要免疫细胞-血小板,探索VVH活化血小板可能的分子机制。方法首先通过转录组学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分析创伤弧菌感染后是否引起小鼠血小板活化,再通过流式细胞术鉴定VVH是否为血小板活化的主要刺激元,然后制备天然表达的VVH毒素,通过流式细胞术和Western blot法评价胞外和胞内钙离子信号抑制剂对VVH活化血小板的影响;最后通过体内实验分析VVH在创伤弧菌感染早期的免疫激活作用。结果VVH是创伤弧菌培养上清中引起血小板活化的主要刺激元。天然VVH可诱导血小板表面P-选择素(CD62P)表达量的增加、血小板-中性粒细胞复合体(PNC)的形成、血小板微囊泡的释放。其激活机制可能与VVH成孔依赖性的Ca^(2+)-钙调素(CaM)-肌球蛋白轻链激酶(MLCK)信号通路有关,从而引起血小板α-颗粒物的释放和血小板的级联激活。在创伤弧菌灌胃感染的酒精性肝病(ALD)小鼠模型中,VVH与血小板的活化密切相关。结论本研究表明,在创伤弧菌感染早期,VVH是机体内激活血小板的重要分子,其诱导机体血小板活化可能与致病过程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弧菌溶血素(VVH) 血小板 P-选择素(CD62P) 酒精性肝病(ald)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源性大麻素系统在肝脏病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3
作者 边姝 于倩 刘亮明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299-1306,共8页
内源性大麻素系统(endocannabinoid system,ECS)是由多种长链不饱和脂肪酸类似物如花生四酰乙醇酰胺(anandamide,AEA)和2-花生四酰甘油(2-arachidonoyl glycerol,2-AG)及其特异性结合G蛋白偶联受体大麻素受体1(cannabinoid receptor 1,C... 内源性大麻素系统(endocannabinoid system,ECS)是由多种长链不饱和脂肪酸类似物如花生四酰乙醇酰胺(anandamide,AEA)和2-花生四酰甘油(2-arachidonoyl glycerol,2-AG)及其特异性结合G蛋白偶联受体大麻素受体1(cannabinoid receptor 1,CB1R)和大麻素受体2(cannabinoid receptor 2,CB2R)等组成。通过对细胞物质与能量代谢等方面的影响,ECS几乎影响了机体所有细胞的生命进程和生物学活性。在肝脏,生理性ECS仅低水平表达,肝损伤因素的作用,会强烈刺激肝内ECS的表达和分泌。ECS是多种肝脏疾病共同的参与者。已知,ECS参与了肝细胞脂肪变性过程,促进了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和酒精性肝病(alcoholic liver disease,ALD)的形成和发展;参与了肝脏疾病的炎症损伤过程,对肝组织的免疫炎症损伤反应有重要影响;参与了肝纤维形成,促进了肝纤维化和肝硬化的发生与发展。文章通过例举脂代谢相关性肝病(NAFLD和ALD)和其他肝脏病,进一步深入阐述了ECS在肝脏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源性大麻素系统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酒精性肝病 肝损伤 肝纤维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酒精性肝病病人肝移植后酒瘾复发评估工具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4
作者 贾欣宇 朱青波 +2 位作者 贺田 唐心怡 冯志仙 《护理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5期2696-2701,共6页
从肝移植酒瘾复发的概念及现状出发,对国内外酒精性肝病病人肝移植后酒瘾复发评估工具的内容、特点及适用情况等方面进行综述,并对各评估工具的基本情况及应用现状进行比较分析,对现有评估工具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以期为我国酒精性肝病... 从肝移植酒瘾复发的概念及现状出发,对国内外酒精性肝病病人肝移植后酒瘾复发评估工具的内容、特点及适用情况等方面进行综述,并对各评估工具的基本情况及应用现状进行比较分析,对现有评估工具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以期为我国酒精性肝病肝移植受者酒瘾复发的预防控制和评估工具的构建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酒精性肝病 肝移植 酒瘾复发 评估工具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鼠酒精性肝损伤模型的建立 被引量:9
5
作者 孟巍 余良主 王利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12年第10期1364-1367,1371,共5页
目的:建立大鼠酒精性肝损伤模型,为进一步研究药物对肝损伤的保护机制奠定实验基础。方法:将70只SD大鼠随机分为5组,分别为阴性对照组(生理盐水),1周白酒胃灌注模型组(1周组),2周白酒胃灌注模型组(2周组),4周白酒胃灌注模型组(3周组)和... 目的:建立大鼠酒精性肝损伤模型,为进一步研究药物对肝损伤的保护机制奠定实验基础。方法:将70只SD大鼠随机分为5组,分别为阴性对照组(生理盐水),1周白酒胃灌注模型组(1周组),2周白酒胃灌注模型组(2周组),4周白酒胃灌注模型组(3周组)和8周白酒胃灌注模型组(4周组)。阴性对照组胃灌注生理盐水3d,1周组、2周组、4周组和8周组分别给于白酒胃灌注1周、2周、4周和8周。实验结束后,收集肝脏标本进行病理组织学检查,检测血清中丙氨酸转氨酶ALT、AST、TG活性及肝组织中SOD活性、MDA含量。结果:与阴性对照组比较,2周组ALT活性(89.73±15.06)高于阴性对照组(78.59±11.62)升高(89.73±15.06 vs.78.59±11.62,P<0.05)外,模型1周和2周组ALT、AST和TG活性无明显差异;模型8周组AST和TG活性升高(166.49±15.73 vs.154.07±9.38;0.93±0.21 vs.0.71±0.19;均P<0.05),而ALT活性显著上升(112.36±9.84 vs.78.59±11.62,P<0.01)。与空白组比较,模型1周和2周组SOD活性和MDA含量无明显差异;模型4周组SOD活性显著下降(98.41±12.60 vs.127.52±13.09,P<0.01),而MDA含量升高(6.05±1.47 vs.4.62±1.24,P<0.05);模型8周组SOD活性降低(109.76±23.05 vs.127.52±13.09,P<0.05),而MDA含量无变化。显微镜下显示,4周组大鼠出现明显的脂肪变性,而8周组大鼠则出现典型的酒精性肝纤维化表现。结论:采用酒精浓度为45%的白酒灌胃,观察到大鼠不同时期酒精性肝损伤的改变,可将该模型运用于护肝药物对大鼠酒精性肝损伤保护作用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鼠 酒精 酒精性肝病(ald) 肝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菜蜂花粉对大鼠酒精性肝损伤防治的研究 被引量:19
6
作者 孙丽萍 王大仟 +1 位作者 廖磊 彭文君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0期543-545,共3页
观察油菜蜂花粉及其提取物对酒精性肝损伤的防治效果,利用持续酒精灌胃的方法建立了大鼠酒精性肝损伤模型,测定了血清中AST、ALT、GSH-ST、GSH、TG、MDA水平,并通过光镜观察了肝脏的病理变化。结果显示,酒精性肝损伤可致血清GSH-ST不断... 观察油菜蜂花粉及其提取物对酒精性肝损伤的防治效果,利用持续酒精灌胃的方法建立了大鼠酒精性肝损伤模型,测定了血清中AST、ALT、GSH-ST、GSH、TG、MDA水平,并通过光镜观察了肝脏的病理变化。结果显示,酒精性肝损伤可致血清GSH-ST不断消耗使其浓度下降,TG水平不断增高,除了花粉提取物C组外,其他各组均能非常显著地提高血清GSH-ST水平;提取物B、C、D组能显著降低血清TG水平;提取物B、C组显著提高血清GSH水平。各提取物组肝脏脂肪变性和坏死等病理改变明显减轻,尤以C、D、E组为佳。实验结果表明,花粉及其提取物对酒精性肝损伤具有保护作用,提取物C、D、E组分对酒精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优于花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酒精性肝损伤 蜂花粉 花粉提取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酒精性肝病循环抗体特异性的分析 被引量:1
7
作者 杨永红 骆岚 +1 位作者 夏培君 张梗林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2009年第5期346-349,共4页
目的探讨循环抗体在酒精性肝病患者免疫反应中的特异性。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40例酒精性肝病患者、40例非酒精性肝病患者、30例无肝损害的重度嗜酒者、40例健康对照的血清中循环抗体滴度。结果酒精性肝病患者抗MAAIgG... 目的探讨循环抗体在酒精性肝病患者免疫反应中的特异性。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40例酒精性肝病患者、40例非酒精性肝病患者、30例无肝损害的重度嗜酒者、40例健康对照的血清中循环抗体滴度。结果酒精性肝病患者抗MAAIgG滴度比健康对照组明显增加(平均OD值0.42±0.23、0.10±0.04、P<0.001),非酒精性肝病及重度嗜酒者中抗HSA-MAAIgG抗体(平均OD值0.14±0.08、0.13±0.08)与对照组相比没有显著性差异。酒精性肝病患者抗HSA-MAAIgG值与抗HSA-乙醛(γ=0.643;P<0.0002)和抗HSA-丙醛(γ=0.773;P<0.0001)IgG值呈正相关。结论MAA加合物的循环抗体具有特异性,可引起肝脏自身免疫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AA加合物 酒精性肝病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噬在酒精性肝病中的作用 被引量:7
8
作者 谢佛添 王冬梅 吕翼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1151-1158,共8页
酒精性肝病(alcoholic liver disease,ALD)是由于长期大量饮酒引起的慢性肝损伤,其发病机制极其复杂。目前研究认为,乙醇代谢及其一些相关代谢物,例如乙醛和活性氧等的产生,是造成肝细胞毒性的重要原因。由这些物质所引起的细胞氧化应... 酒精性肝病(alcoholic liver disease,ALD)是由于长期大量饮酒引起的慢性肝损伤,其发病机制极其复杂。目前研究认为,乙醇代谢及其一些相关代谢物,例如乙醛和活性氧等的产生,是造成肝细胞毒性的重要原因。由这些物质所引起的细胞氧化应激、炎症反应、线粒体损伤和脂代谢紊乱等是引起肝损伤的重要因素。迄今为止,临床上对于ALD仍然缺乏特效的治疗药物。因此,进一步了解ALD的发生发展机制,针对相关分子开发有效的靶向药物是亟待解决的问题。自噬是真核生物进化保守的一种溶酶体降解过程,通过清除有害的细胞器和大分子物质促进细胞新陈代谢,并维持细胞内环境稳态。众多的研究揭示,乙醇可通过多种途径干扰自噬过程进而加剧酒精性肝损伤。而自噬在ALD的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调控作用,包括清除肝细胞中多余的脂滴和损伤的线粒体以及积累的蛋白质聚合物等。故活化自噬可一定程度上减轻ALD。虽然目前已有较多关于自噬及其与ALD关系的研究,但仍有许多关键问题尚未解决。本文将综述有关自噬及其参与ALD调控的研究进展,同时还将比较与分析不同ALD造模方式对自噬影响及其可能的因素。最后初步探讨基于自噬调控的ALD防治策略,以期为该病治疗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噬 酒精性肝病 内环境稳态 防治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丁酸增加酒精性肝病小鼠单核细胞性髓源性抑制细胞数量及抑炎因子水平
9
作者 任艺 张晓霞 +6 位作者 何芳 鲍婷 汪婷 李一唯 汪蕊 王浩 杨少奇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865-871,共7页
目的探讨丁酸对酒精性肝病(ALD)小鼠单核细胞性髓源性抑制细胞(M-MDSC)以及血浆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将60只雌性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阴性对照组、ALD模型组、丁酸钠(NaB)干预对照组、NaB干预模型组。对照组给予Lieber-DeCarli对照液体... 目的探讨丁酸对酒精性肝病(ALD)小鼠单核细胞性髓源性抑制细胞(M-MDSC)以及血浆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将60只雌性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阴性对照组、ALD模型组、丁酸钠(NaB)干预对照组、NaB干预模型组。对照组给予Lieber-DeCarli对照液体饮食,模型组给予等热量Lieber-DeCarli酒精液体饮食,同时NaB干预组给予含NaB(0.6 g/kg)的液体饮食喂养。喂养6周后,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小鼠外周血、肝脏和脾脏细胞中M-MDSC比例;细胞因子流式微球阵列(CBA)技术检测血浆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0(IL-10)的表达水平,并分析M-MDSC比例与血浆炎症因子的相关性。结果与阴性对照组相比,ALD模型组外周血、肝脏和脾脏细胞中M-MDSC比例显著增加,血浆中TNF-α水平升高,IL-10水平降低。与ALD模型组相比,NaB模型组外周血、肝脏和脾脏细胞中M-MDSC比例明显增加。NaB干预后血浆TNF-α水平降低,IL-10水平升高。外周血、肝脏和脾脏中M-MDSC分别与TNF-α呈负相关,与IL-10呈正相关。结论NaB通过招募外周血、肝脏、脾脏细胞中M-MDSC和抑制小鼠炎症反应进而缓解ALD的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酒精性肝病(ald) 丁酸 单核细胞性髓源性抑制细胞(M-MDSC) 炎症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细胞介素-6在酒精性肝病中的作用 被引量:4
10
作者 崔玮 崔迪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467-474,共8页
酒精性肝病(alcoholic liver disease,ALD)是由于长期过量饮酒导致肝的内部组织发生炎症损伤的慢性肝病。乙醇及其衍生物在代谢过程中直接或间接诱导引起的肝炎症反应可能是ALD发病的重要机制。然而,该过程内在的细胞分子机制尚不明确... 酒精性肝病(alcoholic liver disease,ALD)是由于长期过量饮酒导致肝的内部组织发生炎症损伤的慢性肝病。乙醇及其衍生物在代谢过程中直接或间接诱导引起的肝炎症反应可能是ALD发病的重要机制。然而,该过程内在的细胞分子机制尚不明确。最新研究发现,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对乙醇介导的肝细胞炎症反应具有双重作用,既参与了酒精损伤的炎症驱动过程,激活细胞凋亡的信号通路来刺激巨噬细胞和淋巴细胞合成急性反应蛋白加剧炎症反应,又能引起肝细胞再生,上调抗炎性细胞因子水平,发挥抗炎症功能来改善肝损伤程度。而运动应激可造成肌源性IL-6暂时性显著增加,改变肝的氧化-炎症状态,将机体保持在长期抗炎症的适应性状态中,并防治肝细胞炎症损伤。本文在加深对酒精性肝病炎症病理机制理解的同时,综述有关酒精性肝细胞炎症相关因子变化及IL-6调控途径。考虑临床利用IL-6联合炎性因子途径的靶向治疗,将有望成为一种可行性新颖的疗法,有利于实验室筛选炎症相关酒精性肝病干预药物,为酒精性肝疾病的预防与治疗提供新的靶点与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细胞介素-6 酒精性肝病 炎症反应 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因子3 核转录因子-KB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