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7篇文章
< 1 2 1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联合刚性变换与非线性改正的机载LiDAR测深航带平差
1
作者 高兴国 闫豆豆 +5 位作者 常增亮 尤超帅 来浩杰 杨安秀 宿殿鹏 阳凡林 《红外与激光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59-171,共13页
机载LiDAR测深(Airborne LiDAR Bathymetry,ALB)测量过程中存在控制点布设困难、校准误差残余等问题,同时由于水下测点精度不一致导致机载LiDAR测深航带间出现高程不一致现象。鉴于此,提出一种无控制条件下联合刚性变换与非线性改正的... 机载LiDAR测深(Airborne LiDAR Bathymetry,ALB)测量过程中存在控制点布设困难、校准误差残余等问题,同时由于水下测点精度不一致导致机载LiDAR测深航带间出现高程不一致现象。鉴于此,提出一种无控制条件下联合刚性变换与非线性改正的航带平差方法。首先,基于八邻域提取航带间重叠区域,限定点面匹配范围;然后,通过构建三角不规则网络(Triangulated Irregular Network,TIN)与相邻航带点匹配确定近似同名点,建立航带间的联系,采用随机抽样一致性(Random Sample Consensus,RANSAC)算法优化匹配,构建区域网航带平差模型,求解航带最佳变换矩阵;最后,利用多项式曲面表达复杂地形,并根据点面匹配距离和最小求解多项式系数,计算各点改正值予以改正。为验证所提方法的有效性,通过ALB系统Mapper 20KU采集数据开展实验,并以陆地RTK点和船载单波束测深点为基准评定平差前后的数据精度。ALB航带平差后陆地和水下测量偏差分别减小8.8 cm和7.5 cm,处理后数据测深精度为24.0 cm,满足国际海道测量标准IHO S-44(International Hydrographic Organization(IHO)Standards for Hydrographic Surveys(S-44))特级标准,为ALB技术的推广与应用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载LiDAR测深 无控制条件 区域网航带平差 非线性改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机载光电稳定平台自适应抗扰控制方法
2
作者 郭浩睿 胡磊力 +1 位作者 李莉 王建刚 《电光与控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1-76,共6页
针对当前机载光电稳定平台所处作战环境温度变化范围大、控制对象参数摄动明显、现有控制方法扰动隔离能力不足的问题,提出一种自适应抗扰控制方法MRALADRC。首先设计模型辅助扩张状态观测器(MLESO)实现扰动观测,并结合广义根轨迹法对... 针对当前机载光电稳定平台所处作战环境温度变化范围大、控制对象参数摄动明显、现有控制方法扰动隔离能力不足的问题,提出一种自适应抗扰控制方法MRALADRC。首先设计模型辅助扩张状态观测器(MLESO)实现扰动观测,并结合广义根轨迹法对参数摄动的分析,以及模型参考自适应控制(MRAC)自动调节控制参数的思想,设计了自适应抗扰控制率,并利用Lyapunov方法进行了稳定性分析。仿真结果表明:当特性增益分别为原增益值的0.2、1和5倍时,相较于模型辅助自抗扰控制(MLADRC)方法,采用本文方法后,稳定平台扰动隔离误差的峰值、方差均大幅降低;在阶跃响应实验中,当特性增益分别为原增益值的0.44、0.66、1.5和2.25倍时,MLADRC阶跃响应时间增长24%~122%,而MRALADRC调节时间不变。表明MRALADRC可有效提高光电稳定平台的扰动隔离能力并降低动态误差,在面对大范围参数摄动等影响时表现出更强的鲁棒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载光电稳定平台 自抗扰控制 自适应控制 参数摄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传感信息协调一致性算法下的无人机机载编队控制
3
作者 张富春 郑武略 +2 位作者 张鑫 吴阳阳 陈浩 《传感技术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247-1252,共6页
无人机机载编队控制受外力干扰、无人机数量和指令迟缓等问题影响,控制精度较低。为此,提出传感信息协调一致性算法下的无人机机载编队控制方法。根据牛顿-欧拉方程建立了无人机机载系统的一阶模型,引入虚拟控制输入量表示无人机的位置... 无人机机载编队控制受外力干扰、无人机数量和指令迟缓等问题影响,控制精度较低。为此,提出传感信息协调一致性算法下的无人机机载编队控制方法。根据牛顿-欧拉方程建立了无人机机载系统的一阶模型,引入虚拟控制输入量表示无人机的位置。通过建立有限点集合、传感信息交互集合和通信路径的边构建传感信息交互图。控制输入量并进行传感信息交互促进编队成员之间的相互认知和协同行为,基于协调一致性算法,设计了无人机编队控制流程,寻找参考集结点和目标集结点,形成松散编队,并逐步转变为紧密编队,实现编队成员之间的协调一致行为。仿真结果表明,所提方法的控制时间最短为119 ms、标准差最小为0.30、机间距大于2 m,具有较好的协调控制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人机 机载编队控制 传感信息协调一致性算法 牛顿-欧拉方程 拉普拉斯矩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航空发动机测试技术发展及展望 被引量:1
4
作者 宋振宇 周鑫 《航空发动机》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1,共11页
测试技术在航空发动机研制中不可或缺。为了加深对航空发动机测试技术的了解,参考国际通用的分类原则,以测试技术树为基础,将发动机测试技术分为性能参数、结构/强度参数、气动热力参数测试技术以及综合/测控/机载传感器技术等4种1级测... 测试技术在航空发动机研制中不可或缺。为了加深对航空发动机测试技术的了解,参考国际通用的分类原则,以测试技术树为基础,将发动机测试技术分为性能参数、结构/强度参数、气动热力参数测试技术以及综合/测控/机载传感器技术等4种1级测试技术,并对这些技术的国内外发展情况进行简要介绍。通过分析中国发动机测试技术能力现状以及未来所面临的诸多挑战,提出了航空发动机测试领域的发展趋势与展望,从加强数据有效性研究、重视先进传感器的研发、建立测试技术标准体系、促进行业间协调与合作以及增加对国外先进测试技术的研究和引进5方面展望了航空发动机测试领域的未来重点发展方向,可供相关专业人员后续研究时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测试技术 测试技术树 性能参数 结构/强度参数 气动热力参数 综合/测控/机载传感器技术 航空发动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防空作战中多边形责任区预警机空域配置方法 被引量:1
5
作者 祁炜 王海杰 +1 位作者 程东升 郑澳粤 《现代防御技术》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74-82,共9页
针对防空作战中不规则多边形责任区预警机空域配置问题,基于预警机巡逻航线最短直飞距离和最小转弯直径所形成的实时探测区,通过寻优算法确定预警机责任子区和相应的预警机巡逻可用空域,再基于预警机稳定覆盖度评估准则,对其空域配置进... 针对防空作战中不规则多边形责任区预警机空域配置问题,基于预警机巡逻航线最短直飞距离和最小转弯直径所形成的实时探测区,通过寻优算法确定预警机责任子区和相应的预警机巡逻可用空域,再基于预警机稳定覆盖度评估准则,对其空域配置进一步寻优,得到预警机空域配置优化方案。通过算例仿真验证了此种方法在不规则多边形责任区中规划预警机空域配置的可行性和提升作战效能的有效性,其方法具有较强的实用价值和军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规则多边形 预警机 责任子区 可用空域 作战效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航空工程科技未来20年发展战略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孙聪 赵群力 孙侠生 《中国工程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5-64,共10页
在航空强国建设稳步推进的背景下,航空工程科技涉及专业领域多、技术风险高、资金投入大、发展周期长,需要制定长期、稳定的发展战略,才能集中力量突破航空工程科技的关键核心技术,实现航空工业的可持续发展。本文从民用飞机、航空动力... 在航空强国建设稳步推进的背景下,航空工程科技涉及专业领域多、技术风险高、资金投入大、发展周期长,需要制定长期、稳定的发展战略,才能集中力量突破航空工程科技的关键核心技术,实现航空工业的可持续发展。本文从民用飞机、航空动力、机载系统、空管系统4个方面出发,总结了世界航空工程科技发展态势,梳理了我国航空工程科技发展现状;识别出基础研究及技术储备、系统集成与产品体系研究、航空动力技术、机载系统研发及试验、航空维修能力、工业软件及基础元器件等方面的不足。在此基础上,论证提出了未来20年我国航空工程科技发展构想,着重阐述了超声速客机、高速旋翼机、新能源飞机、混合电推进系统、新一代空管技术、智能化客机技术、全复合材料航空发动机技术、复合材料智能修复技术等未来项目部署的重点方向。研究建议,将航空强国建设列入国家中长期战略规划,强化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加强跨领域协作,注重国际合作,精准支撑未来20年航空工程科技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航空工程科技 民用飞机 航空动力 机载系统 空管系统 智能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机载光电平台主被动并联复合减振技术
7
作者 梅远燃 尹彦东 +4 位作者 代辉 杨光海 吴晔 戴凌冉 陈炯 《探测与控制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05-112,123,共9页
针对制导跟踪系统中的机载光电平台在工作时受载机振动和气流扰动引起的宽频随机振动干扰,导致稳定精度下降、图像模糊、跟踪脱靶等问题,提出主被动并联复合减振控制技术。分别采用三环伺服控制和自抗扰位置控制策略,搭建基于音圈电机... 针对制导跟踪系统中的机载光电平台在工作时受载机振动和气流扰动引起的宽频随机振动干扰,导致稳定精度下降、图像模糊、跟踪脱靶等问题,提出主被动并联复合减振控制技术。分别采用三环伺服控制和自抗扰位置控制策略,搭建基于音圈电机的单自由度机载光电平台主被动并联复合减振系统。仿真结果表明,主被动复合减振系统可有效降低振动信号对光电平台的影响,并且加入主动减振控制后的系统可以拓宽减振频宽,抑制低频振动信号且信号幅值可在被动减振基础上再次被有效衰减2个量级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载光电平台 主被动并联复合减振 三环伺服控制 自抗扰位置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载机视觉信息的改进视线制导律设计
8
作者 张文稳 张成 +2 位作者 郑晨明 程润北 陈天乐 《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2779-2788,共10页
针对无人机机载武器低成本精确打击的需求,提出利用机载光电吊舱获取制导信息、采用视线制导法进行制导律设计的方案。通过分析载机、导弹和目标的运动关系,建立了系统状态空间模型,基于反步法和滑模控制设计了改进视线制导律。对制导... 针对无人机机载武器低成本精确打击的需求,提出利用机载光电吊舱获取制导信息、采用视线制导法进行制导律设计的方案。通过分析载机、导弹和目标的运动关系,建立了系统状态空间模型,基于反步法和滑模控制设计了改进视线制导律。对制导律中无法由载机获取的参数进行了讨论,采用跟踪微分器提取视线角并估计视线角速度信息。数值仿真结果表明,在视线角存在噪声且导弹矢径拉偏的情况下,改进视线制导律仍可保证对地面目标的精准打击。与传统视线制导律相比,载机的运动方向不受限制,可在发射导弹后远离目标以免受到威胁,符合现实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线制导 反步法 滑模控制 机载空地导弹 跟踪微分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机载LiDAR姿态角稳定装置的神经网络逆系统解耦控制研究
9
作者 李旭辉 李旭东 +3 位作者 王建军 程霄霄 聂栋栋 王光彬 《电光与控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04-109,116,共7页
机载激光雷达(LiDAR)工作过程中,机载平台姿态角波动会造成激光扫描点云的密度分布不均匀,导致后续数字表面模型重建时精度降低,因此设计了一种推转式姿态角稳定装置,可实现机载平台姿态角波动的实时补偿。设计的姿态角稳定装置具有非... 机载激光雷达(LiDAR)工作过程中,机载平台姿态角波动会造成激光扫描点云的密度分布不均匀,导致后续数字表面模型重建时精度降低,因此设计了一种推转式姿态角稳定装置,可实现机载平台姿态角波动的实时补偿。设计的姿态角稳定装置具有非线性和强耦合的运动控制特点,为消除其运动耦合关系、提高运动控制精度,基于神经网络逆系统解耦控制策略对姿态角稳定装置进行解耦处理,取得了满意的控制效果。首先,建立了姿态角稳定装置动力学系统的多变量神经网络逆系统模型;其次,采用PID闭环反馈控制器与神经网络逆系统前馈补偿器组合的前馈-反馈复合控制器,实现控制系统的实时解耦,改善动态控制性能;最后,进行了实验验证。结果表明,设计的神经网络逆系统解耦控制方法可有效提高姿态角稳定装置控制精度,并对误差干扰具有优良鲁棒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载激光雷达 姿态角稳定装置 三轴转台 解耦控制 神经网络逆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发现概率的预警机机动部署研究
10
作者 魏维斌 兰旭辉 +2 位作者 彭思勇 孙定涛 任富强 《雷达科学与技术》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620-627,共8页
针对预警机优化部署中,对已有地面雷达网状况和目标动态雷达散射截面积(Radar Cross Section,RCS)特性考虑不全面的问题,基于动态RCS影响下的雷达发现概率,对在已有地面雷达网的前提下,按特定航线飞行的预警机机动组网部署位置进行了研... 针对预警机优化部署中,对已有地面雷达网状况和目标动态雷达散射截面积(Radar Cross Section,RCS)特性考虑不全面的问题,基于动态RCS影响下的雷达发现概率,对在已有地面雷达网的前提下,按特定航线飞行的预警机机动组网部署位置进行了研究。对目标动态RCS模型进行了说明,从目标发现概率出发,建立了预警机与地面雷达组网区域覆盖模型,利用粒子群优化算法仿真计算了预警机机动部署位置。仿真结果表明,对于已有的地面雷达网,组织预警机机动部署至合适的位置,能有效提升拓展雷达网的区域覆盖范围,更好地发挥出对隐身目标的探测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预警机 动态RCS 发现概率 雷达组网 机动组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自适应遗传优化神经网络的航空装备故障诊断
11
作者 王成刚 张大为 李建海 《电子测量技术》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92-196,共5页
针对改进反向传播神经网络在航空装备故障诊断中存在的缺陷和不足,将自适应遗传算法与改进反向传播算法相结合构成混合算法用以训练人工神经网络。以改进反向传播神经网络的初始权值空间为切入点,利用改进遗传操作对其开展多点自适应遗... 针对改进反向传播神经网络在航空装备故障诊断中存在的缺陷和不足,将自适应遗传算法与改进反向传播算法相结合构成混合算法用以训练人工神经网络。以改进反向传播神经网络的初始权值空间为切入点,利用改进遗传操作对其开展多点自适应遗传优化,然后运用改进反向传播算法开展局部精确搜索,最终实现全局最优。以某型飞机电气控制盒和某型飞机自动驾驶仪飞行控制盒的故障诊断为例对所提算法进行仿真研究,结果表明自适应遗传算法与改进反向传播算法相结合的方法收敛速度快、诊断精度高,对于具有复杂输入输出关系的工程样本具有较好的诊断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网络 自适应遗传算法 电气控制盒 飞行控制盒 故障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航空火力控制系统试验概述 被引量:2
12
作者 卢广山 邹庆元 丁全心 《电光与控制》 2002年第1期1-6,共6页
航空火力控制系统试验是十分重要的 ,它贯穿于整个武器火控系统的研制周期 ,是武器火控系统研制的重要内容。本文对航空火控系统试验及模拟目标进行了分类 ,叙述了试验系统的特点、基本组成以及主要内容 ,最后指出了系统试验应着重注意... 航空火力控制系统试验是十分重要的 ,它贯穿于整个武器火控系统的研制周期 ,是武器火控系统研制的重要内容。本文对航空火控系统试验及模拟目标进行了分类 ,叙述了试验系统的特点、基本组成以及主要内容 ,最后指出了系统试验应着重注意的若干问题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航空火力控制系统 系统试验 研制周期 武器火控系统 模拟目标 数字仿真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机载激光通信系统精跟踪单元变结构控制技术 被引量:20
13
作者 宋延嵩 佟首峰 +1 位作者 姜会林 宋鸿飞 《红外与激光工程》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934-938,共5页
APT(Acquisition Pointing Tracking)复合轴子系统是机载激光通信系统的核心技术,也是实现机载激光通信的前提和保证,其中,精跟踪单元对粗跟踪残差进一步抑制,决定着整个复合轴的跟踪精度,是APT系统的核心部分。通过对精跟踪伺服单元结... APT(Acquisition Pointing Tracking)复合轴子系统是机载激光通信系统的核心技术,也是实现机载激光通信的前提和保证,其中,精跟踪单元对粗跟踪残差进一步抑制,决定着整个复合轴的跟踪精度,是APT系统的核心部分。通过对精跟踪伺服单元结构的分析及复合轴APT系统对精跟踪单元的要求,设计了精跟踪的控制函数模型。根据不同飞行平台振动环境的特点,实现了变结构的精跟踪智能控制,使精跟踪的控制精度达到最优,并进行了MATLAB仿真验证。最后,经过APT复合轴的室内实验系统测试得出:在几种典型的机载平台环境下,最终的跟踪精度都保持在3μrad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载激光通信 复合轴控制 精跟踪 变结构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机载网络体系结构及其协议栈研究进展 被引量:33
14
作者 梁一鑫 程光 +1 位作者 郭晓军 周爱平 《软件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96-111,共16页
随着空中任务的不断增加,尤其是无人机的迅速发展,机载通信需求的快速增长促使机载通信向网络化的方向不断发展.作为连接卫星网络和地面网络的空中通信重要枢纽,机载网络具有诸多区别于无线移动网络的新特征,包括大尺度三维稀疏分布场... 随着空中任务的不断增加,尤其是无人机的迅速发展,机载通信需求的快速增长促使机载通信向网络化的方向不断发展.作为连接卫星网络和地面网络的空中通信重要枢纽,机载网络具有诸多区别于无线移动网络的新特征,包括大尺度三维稀疏分布场景、长传输范围、移动轨迹可预测、高速移动、高动态拓扑和分群结构等.这也使得其在体系结构和协议栈设计上面临新的挑战,成为学术界和产业界的研究热点.首先,对机载网络体系结构和网络特征作了介绍;进而,重点对MAC协议、路由协议和传输控制协议3个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系统的综述;最后,讨论了机载网络研究存在的一些问题和需要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载网络 体系结构 MAC协议 路由协议 传输控制协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亚湾核电站辐射源项控制的实践 被引量:20
15
作者 顾景智 杨茂春 +1 位作者 陈德淦 黄荣许 《辐射防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227-232,共6页
大亚湾核电站 (GNPS)投产运行以来 ,在辐射源项控制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 ,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其中一些方法来自国外的经验反馈 ,但更多的是通过自身的经验总结而形成的良好实践。最主要的控制措施有 :气态放射性和腐蚀活化产物的... 大亚湾核电站 (GNPS)投产运行以来 ,在辐射源项控制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 ,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其中一些方法来自国外的经验反馈 ,但更多的是通过自身的经验总结而形成的良好实践。最主要的控制措施有 :气态放射性和腐蚀活化产物的控制与去除 ,110mAg的跟踪与控制 ,一回路冷却剂pH值的提高 ,加大停主泵后一回路的净化流量和减小净化回路过滤器的孔径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亚湾核电站 源项控制 气载放射性 腐蚀活化产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道路防护绿地对空气微生物污染的屏障作用 被引量:12
16
作者 任启文 徐振华 +1 位作者 党磊 王成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825-830,共6页
深入研究城市道路防护绿地对空气微生物污染的屏障作用,对城市空气污染的控制、环境质量的改善以及城市道路绿化的科学配置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以北京市西土城路旁边3 块不同结构防护绿地为研究对象,在垂直道路不同距离设置取样点,用平皿... 深入研究城市道路防护绿地对空气微生物污染的屏障作用,对城市空气污染的控制、环境质量的改善以及城市道路绿化的科学配置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以北京市西土城路旁边3 块不同结构防护绿地为研究对象,在垂直道路不同距离设置取样点,用平皿沉降法同时采样,带回实验室培养计数.通过分析道路及其防护绿地内空气细菌、霉菌种类和所占比例,细菌、霉菌的水平扩散特征和道路防护绿地的减菌效应,以及基于空气细菌污染防治的城市道路防护绿地宽度.结果表明,(1)城市道路空气微生物主要以细菌为主,占99.4%,霉菌占0.6%;道路防护绿地中空气细菌占96.2%,霉菌占3.8%,霉菌数量比道路略高.细菌优势菌群包括Micrococcus,Staphylococcus,Bacillus,Microbacterium,Arthrobacter;霉菌优势菌群包括Alternaria,Penicillium,Aspergillus,Cladosporium.(2)道路防护绿地空气总微生物浓度和空气细菌浓度水平梯度变化-致,表现为从道路中央到距林缘15 m 处急剧降低,距林缘15~55 m 范围变化不大.(3)3 块绿地对空气细菌污染有显著防护效果,减菌效应都达到了70%以上,以乔灌草混交结构绿地防护效益最佳,达到90%以上;但防护绿地对空气霉菌的防护效果不明显.(4)在该研究背景下降低城市道路空气细菌污染的单侧最佳防护宽度应在15 m 以上,10 m 以上宽度也有一定防护效果.(5)城市道路防护绿地树种选择应以乔木树种为主,合理搭配灌草景观植物,优先选择具有滞尘、杀菌、吸收SO2 等特殊功能的树种.绿化空间结构配置北方城市以乔灌草复层结构为主,南方城市以多树种混交的乔草结构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道路 防护绿地 空气微生物 空气细菌 屏障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质谱法测定大气颗粒物中多环芳烃的内标选择和质量控制 被引量:8
17
作者 刘金巍 安彩秀 +3 位作者 王磊 王芸 祁春景 刘庆学 《岩矿测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325-330,共6页
以美国EPA TO-13A标准为基础,研究了气相色谱-质谱法测定大气颗粒物中18种多环芳烃(PAHs)的分析方法,对内标的选择、数据稳定性进行了探讨,对替代物回收率进行统计分析。从内标物和目标化合物的响应衰减相关性、响应因子等确定了各化合... 以美国EPA TO-13A标准为基础,研究了气相色谱-质谱法测定大气颗粒物中18种多环芳烃(PAHs)的分析方法,对内标的选择、数据稳定性进行了探讨,对替代物回收率进行统计分析。从内标物和目标化合物的响应衰减相关性、响应因子等确定了各化合物的内标物,BghiP、DBahA、IP、COR的内标物由EPA方法TO-13A中的d10-AC改为d10-PYL,并考查了7天内测试数据的稳定性和365件分析样中替代物回收率。该分析方法的仪器检出限为8~12 pg,目标化合物日常校准测定平均误差为-11.21%~12.12%,相对标准偏差(RSD,n=7)为4.12%~14.27%。替代物的回收率为64.35%~127.94%,平均回收率为76.95%~79.71%,相对标准偏差(RSD,n=365)为7.15%~9.66%。方法数据的稳定性有较大的提高,替代物的回收率等参数符合美国EPA要求,可用于批量或连续分析大气颗粒物中的18种PAH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颗粒物 多环芳烃 内标物 质量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机载激光雷达双光楔扫描系统设计与实现 被引量:12
18
作者 朱精果 李锋 +5 位作者 黄启泰 李孟麟 蒋衍 刘汝卿 姜成昊 孟柘 《红外与激光工程》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6,共6页
介绍了作为大型机载激光雷达关键部件的双光楔扫描系统的模型建立、设计实现以及实验验证。为实现双光楔扫描系统的大尺寸、宽视场和高精度指向,设计了16°楔角、320 mm直径的成对光楔,以及对应的高精度PID双轴扫描控制模块,分析了... 介绍了作为大型机载激光雷达关键部件的双光楔扫描系统的模型建立、设计实现以及实验验证。为实现双光楔扫描系统的大尺寸、宽视场和高精度指向,设计了16°楔角、320 mm直径的成对光楔,以及对应的高精度PID双轴扫描控制模块,分析了系统误差来源和误差控制方法。在45 m距离的地面测试中,通过每个3.6°转动楔镜,累计100次与真值测量比对进行检校和验证,扫描指向误差小于50μrad,通过搭载集成后的机载激光雷达飞行实验,实测扫描视场为32.03°,进一步验证了双光楔扫描系统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扫描系统 双光楔 PID控制算法 机载激光雷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旋弹道导弹动力学与控制 被引量:17
19
作者 袁天保 刘新建 秦子增 《宇航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217-221,共5页
弹道导弹主动段自旋飞行是一种新的构想,旨在对抗激光武器拦截,实现主动段突防。导弹自旋飞行引起的运动耦合、控制耦合及其它效应可能导致弹体失稳,实现较强耦合作用下弹道导弹自旋飞行姿态稳定控制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文中建立了自旋... 弹道导弹主动段自旋飞行是一种新的构想,旨在对抗激光武器拦截,实现主动段突防。导弹自旋飞行引起的运动耦合、控制耦合及其它效应可能导致弹体失稳,实现较强耦合作用下弹道导弹自旋飞行姿态稳定控制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文中建立了自旋弹道导弹的动力学和控制频域模型,分析了几种主要耦合作用对系统的影响,将系统开环传递矩阵分解为动力学耦合和控制耦合两部分,结合古典和现代频域方法进行了姿态控制系统设计研究,采用根轨迹方法分析了运动耦合对自旋弹道导弹性能的影响,用动态预补偿技术实现姿态解耦控制。仿真结果表明,方法有效改善了低滚速较强耦合条件下自旋弹道导弹姿态控制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载激光器 自旋弹道导弹 突防 助推段 解耦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机载机电系统综合管理分布式仿真平台设计 被引量:15
20
作者 刘巧珍 裘丽华 王占林 《系统仿真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620-622,共3页
通过对以往机载机电管理系统的研究,设计了机载机电设备综合管理分布式仿真平台系统结构,该变了原有系统“散、乱、杂”的局面,展现了新一代飞机机载机电设备综合管理系统的布局与体系结构;采用基于 windows 实时扩展模块 RTX 和 1553B... 通过对以往机载机电管理系统的研究,设计了机载机电设备综合管理分布式仿真平台系统结构,该变了原有系统“散、乱、杂”的局面,展现了新一代飞机机载机电设备综合管理系统的布局与体系结构;采用基于 windows 实时扩展模块 RTX 和 1553B 双冗余总线技术,提出了仿真平台的软、硬件体系,保证了系统的实时性和容错性。仿真平台提供仿真中需要的通用模型库,利用该平台可进行多型号机载机电系统综合管理仿真。系统软件采用模块化设计,具有可扩展性和一定程度的开放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载机电系统 综合管理 仿真 实时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