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63篇文章
< 1 2 9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入库负荷精细解析的面源污染排放特征识别
1
作者 徐祎凡 陈炼钢 +3 位作者 赖正清 何常清 金秋 陈黎明 《水利水电技术(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58-170,共13页
【目的】为厘清流域面源污染源结构、精细化解析面源污染负荷时空特征,【方法】以SWAT(Soil and Water Assessment Tool)流域面源污染模型为基础,选取代表性水文系列,结合入库污染负荷计算模型,构建了污染负荷量及入库强度的面源污染关... 【目的】为厘清流域面源污染源结构、精细化解析面源污染负荷时空特征,【方法】以SWAT(Soil and Water Assessment Tool)流域面源污染模型为基础,选取代表性水文系列,结合入库污染负荷计算模型,构建了污染负荷量及入库强度的面源污染关键源区识别技术流程,并在数据条件较为完备的沙河水库流域进行验证。【结果】结果表明:沙河水库流域总氮(Total Nitrogen,TN)入库负荷总量为198.34 t/a,面源污染占比为86.53%,流域内茶园TN负荷量贡献率最大,占比为23.84%;TN负荷量在丰水年和特丰水年比枯水年上升58.06%和289.09%,在年内丰水期TN月均负荷量比平水期和枯水期分别高出75.24%和372.51%;河道削减TN负荷量为33.58 t/a,削减比例为14.48%;子流域TN入库产污强度变化范围为0.36~4.73 t/km^(2)。面源污染排放入库低值区主要位于流域南部,高值区主要位于近库区域,沙河西和沙河东控制分区单位面积TN入库强度显著高于流域南部。【结论】针对高产污地类、高产污区域及高产污时段应提高面源污染防控力度;建立的技术流程可有效识别和科学解析流域面源污染关键源区,为流域水环境开展面源污染防治和生态适应性开发提供一定技术支持,使相关工作开展更加有的放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面源污染 SWAT模型 总氮 特征识别 沙河水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降雨条件下生物滞留池对多环芳烃的削减效果研究
2
作者 栾清华 胡容京 +2 位作者 暴瑞玲 高成 周宏 《水资源保护》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2-18,29,共8页
为探究生物滞留池对城市降雨径流的多环芳烃面源污染的削减效果,构建了基于真实场景的生物滞留池,并设计了具有最不利条件的积水场景,以进出水条件为变量,对径流与介质接触时间、进水水深和壅水带深度等因素的影响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 为探究生物滞留池对城市降雨径流的多环芳烃面源污染的削减效果,构建了基于真实场景的生物滞留池,并设计了具有最不利条件的积水场景,以进出水条件为变量,对径流与介质接触时间、进水水深和壅水带深度等因素的影响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在无壅水带设置的情景下,高、中、低进水水深下多环芳烃的稳定去除率分别为71.2%、77.3%、81.4%,较低的进水水深有利于延长接触时间,提高削减效果;相同进水水深的条件下,随着壅水深度的增加及厌氧环境的形成,多环芳烃削减效果逐渐提高,相比于10 cm壅水带,60 cm壅水带条件下多环芳烃去除率提高了15.7%;多环芳烃的长期累积会导致介质饱和,在生物滞留池内多环芳烃累积量达280μg时,试验出现浸出效应,降低了削减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环芳烃 生物滞留池 城市降雨径流 面源污染 削减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岗南水库上游柳林河流域非点源氮污染时空变化特征
3
作者 王云霞 史密伟 +6 位作者 张艳杰 孟令尧 范锐博 白双艳 张焱 张媛 侯翔龙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11-118,共8页
岗南水库是石家庄市重要的地表水源地,存在氮浓度超标问题。为掌握岗南水库氮非点源污染的分布情况,以其上游支流柳林河为研究对象,于2020年12月和2021年3月(平水期)、5—6月(枯水期)、7—8月(丰水期)分季采集水样进行实验测定,分析氮... 岗南水库是石家庄市重要的地表水源地,存在氮浓度超标问题。为掌握岗南水库氮非点源污染的分布情况,以其上游支流柳林河为研究对象,于2020年12月和2021年3月(平水期)、5—6月(枯水期)、7—8月(丰水期)分季采集水样进行实验测定,分析氮的浓度水平、形态特征及时空变化。结果表明:柳林河总氮(TN)浓度平均值为6.34±3.04 mg/L,自源头区便超出Ⅴ类地表水体限值,是影响氮水质评价的关键指标。平水期氮以溶解态和颗粒态形式共存,枯水期和丰水期则主要以溶解态为主。硝态氮(NO-3-N)占可溶性总氮(DTN)的74%~87%,是溶解态氮的主要组分,也是影响柳林河总氮浓度超标的决定性指标。干流的总氮、硝态氮浓度存在显著的季节性差异,变化规律分别为平水期>丰水期>枯水期(P<0.01)和丰水期>平水期>枯水期(P<0.05),各水文期沿河水流向均呈波动下降趋势。柳林河的氮污染物时空分布差异表现为中等变异,土地利用类型和农业生产是影响其总氮、硝态氮浓度变化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点源污染 时空变化 岗南水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源污染智慧监管的破局方案:从精准观测到精细管理
4
作者 熊俊峰 林晨 +3 位作者 黄佳聪 陈沐松 谢晖 马荣华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03-217,共15页
农业面源污染不仅造成了地表水环境恶化,而且严重制约了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近年来愈发得到各部门高度重视,相关监测方案和管理体系逐步建立,但是仍存在面源污染治理成效较低的问题。本文总结了面源污染监测在不同尺度下的监测对象、时... 农业面源污染不仅造成了地表水环境恶化,而且严重制约了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近年来愈发得到各部门高度重视,相关监测方案和管理体系逐步建立,但是仍存在面源污染治理成效较低的问题。本文总结了面源污染监测在不同尺度下的监测对象、时空精度、污染源识别方案和管理措施现状,指出了监测精度不足、污染源识别动态性不足、污染源和管理措施匹配性不足的瓶颈,这也直接或间接导致面源污染监测体系不健全、智能化不足、精细化程度较低和污染治理效率较低等问题。随着信息化和数字化发展,物联网平台通过集成天空地一体化监测设备与算法,成为智能化监管的关键抓手,为面源污染精细化监测提供了技术支撑,构建农业面源污染物联网智能观测体系,解决模型关键参数观测精度问题,利用“面源污染模型+指纹示踪”的面源多污染源识别与追踪技术体系,解决污染源精准定位问题,考虑多污染源和多治理模式的成效评估及方案优选,解决精准化和差别化治理问题。最终实现面源管控的系统性、集成性和智能性水平提升,打通从“监测”到“治理”的关键突破路径。物联网智能监测平台应用与示范在太湖流域逐步开展,为农业面源污染智慧监管破局提供了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面源污染 物联网 智能监管 多目标配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套灌区种植业面源污染风险空间格局识别——以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五原县为例
5
作者 王俊力 付子轼 +2 位作者 乔红霞 毕玉翠 刘福兴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915-923,共9页
种植业面源污染是引起水体污染的重要原因之一,识别种植业面源污染风险区域有助于合理分配防治资源,是有效防控面源污染的重要手段。基于最小累积阻力模型开展河套灌区种植业面源污染风险空间格局识别,在土地利用的源分级基础上,选取种... 种植业面源污染是引起水体污染的重要原因之一,识别种植业面源污染风险区域有助于合理分配防治资源,是有效防控面源污染的重要手段。基于最小累积阻力模型开展河套灌区种植业面源污染风险空间格局识别,在土地利用的源分级基础上,选取种植业氮/磷排放量、化肥施用量、土壤有效氮/磷含量为源因子,植被覆盖、土壤类型、土壤结构、降水量、距与水体和道路距离为迁移因子,应用GIS技术进行源地识别和阻力基面构建,评估了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五原县种植业面源污染风险空间格局。结果表明:氮源地和磷源地分别占研究区域面积的11.2%和2.2%,氮源地主要分布于新公中镇、巴彦套海镇、胜丰镇、隆兴昌镇、塔尔湖镇;磷源地主要集中在新公中镇。研究区域阻力基面的阻力值表现为西高东低,影响污染物流失的关键迁移因子是降水量和土壤类型,其权重分别为0.389和0.298。种植业面源污染风险的高、较高、中等、低、较低风险区面积分别占研究区域面积的49.7%、16.9%、7.8%、3.5%、2.1%,高风险区主要集中在巴彦套海镇、胜丰镇、隆兴昌镇和新公中镇。研究显示,河套灌区种植业面源污染风险偏高,亟须通过源头减量、过程拦截等系统性措施实施综合治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植业面源污染 土地利用 源因子 迁移因子 最小累积阻力 风险空间格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汶水河流域滨水缓冲带安全宽度规划研究
6
作者 秦志强 邹晔 +3 位作者 郭人泰 郭刘鹏 王超 薛良方 《环境污染与防治》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5-41,47,I0002,I0003,共10页
基于SWAT模型建立了汶水河流域非点源污染模型,估算了流域内污染物负荷,利用经验公式预测了径流通过滨水缓冲带边界时的污染物浓度,通过相关性分析识别了决定该河段滨水缓冲带最小安全宽度的关键变量。结果表明:1)SWAT模型适合进行径流... 基于SWAT模型建立了汶水河流域非点源污染模型,估算了流域内污染物负荷,利用经验公式预测了径流通过滨水缓冲带边界时的污染物浓度,通过相关性分析识别了决定该河段滨水缓冲带最小安全宽度的关键变量。结果表明:1)SWAT模型适合进行径流、总氮(TN)和总磷(TP)模拟。2)地表径流中TN和TP负荷由上游至下游呈增加趋势。3)滨水缓冲带安全宽度受到连接度、坡度、耕地面积和人口密度的影响。上、中、下游滨水缓冲带应各自维持77.90、33.37、60.65 m的安全宽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点源污染 SWAT模型 滨水缓冲带 安全宽度 径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降雨径流事件的小流域农业面源自动监测采样策略:微综述
7
作者 王超 申田田 +4 位作者 陈邵柠 付婷 柳根 徐建锋 尹炜 《湖泊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54-367,共14页
随着自动监测技术的快速发展,基于降雨径流事件开展农业面源监测成为可能。农业面源采样策略研究旨在通过合理设置采样时机和采样频率,提高径流事件的捕捉能力和效率。本文系统总结了农业面源输出特征和自动采样策略相关研究,结果表明:... 随着自动监测技术的快速发展,基于降雨径流事件开展农业面源监测成为可能。农业面源采样策略研究旨在通过合理设置采样时机和采样频率,提高径流事件的捕捉能力和效率。本文系统总结了农业面源输出特征和自动采样策略相关研究,结果表明:(1)小流域是农业面源输出的基本单元,污染物通常呈现出脉冲式输出特征;(2)基于降雨径流事件的农业面源自动采样策略包含基流采样频率、径流事件启动阈值、径流事件采样间隔、样品混合方式等基本要素,其中基流采样频率可通过概率统计公式计算,启动阈值多以实时监测的水位或者流量作为依据,采样间隔包括时间间隔(如15 min)和流量间隔(如5 mm)两种类型;(3)采样策略的负荷估算误差对启动阈值十分敏感,启动阈值设置不宜太高,流量间隔采样的负荷估算精度通常高于时间间隔采样,分散样模式的平均偏差低于混合样模式,混合样的平均偏差会随着混合数量的增加而扩大;(4)采样策略首先应考虑对径流事件的捕捉能力(如覆盖90%以上径流量)和污染负荷估算精度(与真实通量误差小于20%),监测目标、流域水文特征和生产生活因素等也需要综合考虑。当前,基于降雨径流事件的采样策略多以理想径流曲线为基础,对径流多峰、水质异步等复杂水文水质变化过程的应用可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未来可在水质变化过程的精细化考虑、流域水文模型的深度耦合、环境要素信息的实时更新等方面对采样策略不断优化完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雨径流 农业面源 自动监测 采样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24年刊出论文简评
8
作者 蔡祖聪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69-274,共6页
本文简要地介绍了《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24年刊出的论文涉及的研究领域,重点评述了发表在土壤环境、面源污染和农产品安全领域的论文。结合自身对农业环境科学研究现状的认识,笔者认为:(1)我们应该重视不同监测体系获取的农业环境质量... 本文简要地介绍了《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24年刊出的论文涉及的研究领域,重点评述了发表在土壤环境、面源污染和农产品安全领域的论文。结合自身对农业环境科学研究现状的认识,笔者认为:(1)我们应该重视不同监测体系获取的农业环境质量监测数据的融合,提高其利用率;(2)充分利用现有重金属污染土壤安全利用项目等积累的数据,完善农业土壤重金属环境质量标准;(3)加强对土壤农膜残留和环境多种农药残留长期效应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环境 面源污染 农产品安全 农膜残留 农药残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耕地面源污染治理的农户参与意愿研究
9
作者 张冬咏 林阳 《河南农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58-368,共11页
【目的】系统探究农户参与耕地面源污染治理意愿的影响因素。【方法】针对化肥农药带来的耕地面源污染,利用624份河南农户样本信息,基于扩展的计划行为理论构建研究框架,采用结构方程模型进行实证检验。【结果】农户的耕地面源污染治理... 【目的】系统探究农户参与耕地面源污染治理意愿的影响因素。【方法】针对化肥农药带来的耕地面源污染,利用624份河南农户样本信息,基于扩展的计划行为理论构建研究框架,采用结构方程模型进行实证检验。【结果】农户的耕地面源污染治理参与意愿会受其道德规范、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知识、态度、风险感知的正向影响,并且影响程度依次减小;经济效益对农户的态度、主观规范和风险感知有显著影响,同时主观规范也会受农资销售商的显著影响。【结论】在耕地面源污染治理中,应切实增强农户参与化肥农药减量的主体意识,充分利用农资销售商对农户的重要影响,并且创新经济手段或激励政策以提升农户参与耕地面源污染治理意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面源污染治理 扩展的计划行为理论 影响因素 结构方程模型 农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刺激素研究进展及其对解决中国农业面源问题的启示 被引量:1
10
作者 谢一夫 许秋瑾 夏青 《环境科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30-839,共10页
生物刺激素(Biostimulant)是一类包含特定微生物和多种混合物质的生物制剂,它们虽然与直接的营养物质无关,但能显著促进植物生长,增强植物对养分的吸收和利用能力,同时提高植物的抗逆性。大量文献资料表明,生物刺激素将成为实现可持续... 生物刺激素(Biostimulant)是一类包含特定微生物和多种混合物质的生物制剂,它们虽然与直接的营养物质无关,但能显著促进植物生长,增强植物对养分的吸收和利用能力,同时提高植物的抗逆性。大量文献资料表明,生物刺激素将成为实现可持续农业发展的推动力。为此,本文对国内外生物刺激素领域的发展历程和最新研究成果进行了综述。结果表明:①生物刺激素的概念最早于1944年提出,其定义到2017年逐渐明确,研究者认为是刺激植物生长过程的物质,与营养含量无关,可改善植物的养分利用效率、非生物胁迫的耐受性以及土壤或根际中限制性养分的可利用性,因其与可持续农业的关联,它的发现被誉为开启“可持续农业发展的新时代”。2007年,国外研究开始对生物刺激素产品进行初步分类,2015年分类体系得到进一步完善。生物刺激素的原料和制备技术多样,利用各种类型的废弃物和回收物制备新型生物刺激素的方法日益增多,具有应用前景。②查阅国际应用研究发现,生物刺激素有减少化肥和农药使用、增加作物产量的多个实证案例。以农业废弃物为原料生产的生物刺激素,则是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的新产物。③我国生物刺激素的研究始于2015年,初期研究主要集中于提升农业产量。近期研究扩展到从污水处理厂的活性污泥中提取生物刺激素的新技术,此技术不仅实现了资源的循环利用,还完成了产品安全评估和田间安全施用的验证,这是我国在环境保护与农业发展跨界融合方面取得的创新成果。④欧洲生物刺激素监管制度从分散到统一,由农药管理转向肥料管理,促进了产业发展,欧盟的经验对我国发展生物刺激素产业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为解决中国农业面源污染问题,可利用生物刺激素从源头减少养分流失,实现农业发展与环境保护双赢。建议加强跨学科合作,建立类似欧洲的监管体系,发展绿色农业经济;同时,应研究生物刺激素在有机废弃物循环利用中的作用,构建区域发展模式,并制定安全评价和效果评估的标准与指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刺激素 农业面源问题 跨界合作 监管制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降雨强度及有机无机肥配施对太湖地区典型菜地氮磷动态流失过程的影响 被引量:1
11
作者 程明琨 闵炬 +3 位作者 张艳颖 王雨荷 郝雅琼 施卫明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65-277,共13页
以往研究多关注菜地氮磷径流流失系数、流失量的研究,对菜地氮磷径流流失动态过程研究尚缺乏。为此,本文选择在降雨频繁、径流发生量高的太湖地区,开展降雨强度及有机无机肥配施对菜地氮磷流失过程影响的研究,以此为太湖地区菜地氮磷面... 以往研究多关注菜地氮磷径流流失系数、流失量的研究,对菜地氮磷径流流失动态过程研究尚缺乏。为此,本文选择在降雨频繁、径流发生量高的太湖地区,开展降雨强度及有机无机肥配施对菜地氮磷流失过程影响的研究,以此为太湖地区菜地氮磷面源污染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本试验采用田间模拟降雨的方法,设置55和110 mm·h^(-1)两个降雨强度,不施氮(-N)、不施磷(-P)、施纯化肥(N+P)、有机无机肥配施(1/4MN+1/3MP)和施纯有机肥(MN+MP)5个处理,观测不同降雨强度及施肥处理下径流氮磷各组分浓度随时间的变化特征和对氮磷径流流失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N+P处理相比,在55和110 mm·h^(-1)降雨强度下,1/4MN+1/3MP处理可使径流初损历时分别延后7.0和5.3 min。在产流0~25 min,各处理径流总氮浓度在5.5~25.1 mg·L^(-1)间波动;产流25~60 min,各处理径流总氮浓度在5.3~14.0 mg·L^(-1)间波动。在55和110 mm·h^(-1)降雨强度下,N+P和MN+MP处理的总氮流失量分别最高,与其相比,1/4MN+1/3MP能减少21.9%~44.7%的总氮流失。产流0~35 min,各处理径流总磷浓度在0.31~3.20 mg·L^(-1)间波动;产流35~60 min,各处理总磷浓度在0.35~1.60 mg·L^(-1)间波动。在55和110 mm·h^(-1)降雨强度下,MN+MP处理总磷流失量最高,与MN+MP处理相比,1/4MN+1/3MP可减少65.4%~69.0%的总磷流失。综上,1/4MN+1/3MP处理可延长初损历时;在产流0~25和0~35 min分别是控制径流氮和磷流失的关键时期,有机无机肥配施可有效减少氮磷流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蔬菜地 模拟降雨 降雨强度 有机无机配施 氮磷流失 地表径流 面源污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东省东风水库水质和沉积物时空特征及污染评价
12
作者 肖耿锋 杜欢欢 +2 位作者 洪昌红 刘达 林文圣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学报(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3-92,共10页
为了揭示季风气候区水库饮用水源地的水质和沉积物时空特征及污染风险,以广东省云浮市东风水库为研究对象,通过现场调查和试验研究,分析水质特征的季节变化情况和沉积物营养盐的分布特征,针对水质特征采用综合营养状态指数(TLI)法和改进... 为了揭示季风气候区水库饮用水源地的水质和沉积物时空特征及污染风险,以广东省云浮市东风水库为研究对象,通过现场调查和试验研究,分析水质特征的季节变化情况和沉积物营养盐的分布特征,针对水质特征采用综合营养状态指数(TLI)法和改进TOPSIS模型进行评价,并采用综合污染指数对沉积物的污染状况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水库各监测断面TLI为36.45~49.51,营养状态均为中营养;TOPSIS评价结果显示水库水质季节性波动变化较大,丰水期初期水质出现恶化趋势;坝前和库尾综合污染指数为1.96和1.62,均为中度污染状态,水库内源氮磷污染风险较高;污染源调查分析结果表明,林业、农业种植产生的面源污染和沉积物氮磷污染物释放导致的内源污染为水库潜在污染来源。研究成果可为季风气候区饮用水源地水生态保护与修复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质评价 沉积物评价 面源污染 水库饮用水水源地 东风水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营养盐源-输过程的典型低山丘陵农业小流域风险空间识别与诊断研究
13
作者 陈信宇 卞宏辰 +2 位作者 张文强 韩松杰 单保庆 《环境科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763-1771,共9页
我国丘陵地区耕地坡度较大,次降雨期间土壤侵蚀严重,氮磷流失风险高,对末端水体水质安全造成威胁。本研究以全民水库流域为研究对象,采用氮磷指数模型,开展氮磷源-输过程研究,识别氮磷输出关键源区(Critical source areas,CSAs),评估和... 我国丘陵地区耕地坡度较大,次降雨期间土壤侵蚀严重,氮磷流失风险高,对末端水体水质安全造成威胁。本研究以全民水库流域为研究对象,采用氮磷指数模型,开展氮磷源-输过程研究,识别氮磷输出关键源区(Critical source areas,CSAs),评估和诊断流域氮磷流失风险空间。结果表明:①全民水库流域土地利用类型以耕地为主,占比为51.50%,集中分布在流域中部丘间谷地、缓坡区,呈典型低山丘陵农业小流域特征。②氮、磷流失中高风险以上区域分别占流域总面积的54.51%和54.47%。③氮磷综合风险中高以上区域位于顾县镇、苟角镇、天平镇、兴平镇、悦来镇、浓溪镇、鱼峰乡、胜观镇及银汉镇,面积占比为61.51%。与平原地区相比,全民水库流域氮磷流失因素除化肥过量投加外,很大程度上受到由坡度、降雨、水文等造成的土壤侵蚀的影响。最终基于风险识别结果,提出包括精准施肥、作物轮作、保护性耕作以及修建生态沟渠、构建植被缓冲带等在内的最佳流域管理措施(Best management practices,BMPs),以有效防控氮磷流失,支撑全民水库水质达标,促进区域绿色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点源污染 氮磷指数 源因子 迁移因子 侵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耦合遥感与SWAT模型的岸边植被带消减面源污染效能研究
14
作者 刘翼遥 吴太夏 +1 位作者 王树东 鞠茂森 《自然资源遥感》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56-264,共9页
岸边带正广泛应用于世界各地的面源污染治理项目,遥感也逐渐成为面源污染研究的重要手段,但如何将遥感技术与岸边带结合使截污效果更佳仍然是一个挑战。该文以云南省星云湖流域为例,耦合遥感建立土壤水分评估模型(soil and water assess... 岸边带正广泛应用于世界各地的面源污染治理项目,遥感也逐渐成为面源污染研究的重要手段,但如何将遥感技术与岸边带结合使截污效果更佳仍然是一个挑战。该文以云南省星云湖流域为例,耦合遥感建立土壤水分评估模型(soil and water assessment tool,SWAT),通过改变土地利用类型的方式建立岸边带进行情景模拟,研究不同宽度和植被类型对污染物消减效果的差异。结果发现,设置岸边带对氮元素的截留效果好于磷元素;当岸边带植被类型不同时,林地的截污效果明显好于草地,并随着岸边带宽度的增加污染物消减率逐渐变大。设置30 m林地加30 m草地的岸边带可减少5.20%的总氮产量和6.03%的总磷产量,且可截留19.83%的有机氮入湖量和21.30%有机磷入湖量,在所有岸边带中截污效果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WAT 面源污染 土地利用 岸边带 遥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流速对沟渠磷消纳的影响
15
作者 佟德利 李梦琦 +4 位作者 王海翔 陈浩 夏永秋 王慎强 汪玉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7-125,共9页
为探究农业排放中沟渠磷消纳的过程,采用沟渠模拟系统,在不同流速(0、1、3、6、10 cm·s^(-1))下探究水体中磷的消纳过程和影响因素,实验设置4个不同处理,分别为S-0.2处理(无植物,初始磷浓度为0.2 mg·L^(-1))、S-0.5处理(无植... 为探究农业排放中沟渠磷消纳的过程,采用沟渠模拟系统,在不同流速(0、1、3、6、10 cm·s^(-1))下探究水体中磷的消纳过程和影响因素,实验设置4个不同处理,分别为S-0.2处理(无植物,初始磷浓度为0.2 mg·L^(-1))、S-0.5处理(无植物,初始磷浓度为0.5 mg·L^(-1))、S+I.-0.2处理(种植水生鸢尾,初始磷浓度为0.2 mg·L^(-1))以及S+I.-0.5处理(种植水生鸢尾,初始磷浓度为0.5 mg·L^(-1))。结果表明:S-0.2、S-0.5、S+I.-0.2和S+I.-0.5处理的全磷(TP)消纳速率均随流速的增加而减小,水体TP消纳速率分别从流速为0时的24.1、63.5、37.5μmol·m^(-2)·h^(-1)和72.9μmol·m^(-2)·h^(-1),降至流速为10 cm·s^(-1)时的5.01、3.92、5.06μmol·m^(-2)·h^(-1)和12.1μmol·m^(-2)·h^(-1)。流速扰动作用影响水-沉积物界面,增加了水体颗粒态磷(PP)的浓度。流速为0时水体PP分别为0.005、0.006、0.005 mg·L^(-1)和0.009 mg·L^(-1),而流速为10 cm·s^(-1)时水体中PP浓度增加至0.04、0.08、0.03 mg·L^(-1)和0.06 mg·L^(-1)。此外,初始磷浓度相同时,种植水生鸢尾可提高水体平均TP消纳速率17%~34%,且也会吸收更多的可溶性无机磷。研究表明,低流速有利于磷的沉降和吸附,流速的增加会促进底泥扰动,导致PP释放;此外,种植植物有助于沟渠中磷的消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面源污染 沿程消纳 模拟沟渠 流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稻田水系统各单元功能协同:防控农业面源污染新策略
16
作者 罗华溢 金泽凡 +2 位作者 唐次来 孙朋飞 吴永红 《水生态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55-165,共11页
综述稻田水系统各单元功能及协同作用,为业面源污染控制提供参考。稻田兼具农产品供应与污染净化功能;沟渠可排水、灌溉、减轻洪水风险,还能消纳污染;水塘具有蓄水、灌溉、养殖、净化水质等作用。各单元协同可实现源头减排、过程削减、... 综述稻田水系统各单元功能及协同作用,为业面源污染控制提供参考。稻田兼具农产品供应与污染净化功能;沟渠可排水、灌溉、减轻洪水风险,还能消纳污染;水塘具有蓄水、灌溉、养殖、净化水质等作用。各单元协同可实现源头减排、过程削减、末端治理。通过联合调控,稻田水系统能有效吸纳污染物,净化尾水回用,周丛生物在其中也发挥重要作用。未来应深入研究系统对氮磷的吸收容量、优化植物配置与管理、因地制宜选择基质和植物、建立野外监测系统,以提升对农业面源污染的控制效果,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田水系统 沟塘湿地 面源污染 氮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蒙特卡洛模拟的农田土壤微塑料阈值及污染风险评估 被引量:1
17
作者 胡雯 靳芙蓉 张珍明 《中国无机分析化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000-1010,共11页
农用地膜在提升农业生产力的同时,其残留导致的微塑料污染已成为全球环境问题。中国作为地膜使用量最大的国家,揭示地膜使用-残留-微塑料污染的耦合机制对农业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通过整合省级地膜使用数据与农田残留地膜量(R)、微塑... 农用地膜在提升农业生产力的同时,其残留导致的微塑料污染已成为全球环境问题。中国作为地膜使用量最大的国家,揭示地膜使用-残留-微塑料污染的耦合机制对农业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通过整合省级地膜使用数据与农田残留地膜量(R)、微塑料丰度(MP)实测数据。采用分段回归模型识别R-MP关系的拐点,构建阈值模型,并基于蒙特卡洛模拟评估我国农田微塑料超标风险概率。结果表明:我国农田微塑料的主要来源是地膜覆盖(28.2%),并且地膜使用量呈“西北高、东南低”格局;R与MP存在显著非线性关系(R2=0.55),拐点位于R=100 kg/ha,低残留区MP增速为高残留区的5.3倍;全国微塑料超标风险概率为8.29%,高风险区域集中在新疆、甘肃等西北干旱区。地膜残留量与微塑料污染呈现显著非线性关联。建议高风险区(新疆、甘肃)实施“增厚度-强回收”组合策略,中低风险区(山东、河北)推广可降解地膜补贴政策。建立的阈值模型与风险评估框架,为农业面源污染精准治理提供了定量化决策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用地膜 微塑料污染 阈值模型 蒙特卡洛模拟 农业面源污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西省农业面源污染负荷测算及特征解析
18
作者 肖蔚 叶长盛 +1 位作者 彭锦臣 蔡鑫 《人民黄河》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04-110,116,共8页
农业源是我国面源污染的主要贡献者,对总污染物的贡献率远高于工业源和生活源。为揭示江西省农业面源污染时空分布特征,识别其主要污染源、污染物及优先控制区,采用排污系数法和等标污染负荷法等,测算了2005-2020年江西省农业面源污染CO... 农业源是我国面源污染的主要贡献者,对总污染物的贡献率远高于工业源和生活源。为揭示江西省农业面源污染时空分布特征,识别其主要污染源、污染物及优先控制区,采用排污系数法和等标污染负荷法等,测算了2005-2020年江西省农业面源污染COD、NH_(3)-N、TN、TP的排放量。结果表明:农业面源污染COD、NH_(3)-N、TN、TP排放量增幅分别为11.17%、-22.11%、-8.99%、6.60%,农村生活和种植业污染物排放量整体呈下降趋势,畜禽养殖业和水产养殖业污染物排放量呈增加趋势,污染源贡献率为畜禽养殖业>农村生活>水产养殖业>种植业,畜禽养殖业是最主要污染源,TN是最主要污染物;江西省农业面源污染物排放强度呈中部高、四周低的空间分布特征,南昌县、丰城市、樟树市、崇仁县、余江区、信州区、泰和县和吉安县是江西省农业面源污染优先控制区,畜禽养殖业是优先控制区的重点污染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面源污染 畜禽养殖业 污染物排放强度 TN 江西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蚯蚓粪肥农用土壤中活体病原菌随雨水径流的溶出特性
19
作者 王邦驰 黄魁 +2 位作者 闫志泉 陈群丰 李同欢 《中国环境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569-2576,共8页
为明确病原微生物在雨水径流中的溶出规律,采用室内人工模拟降雨,冲刷蚯蚓粪施用的土壤.使用叠氮溴化丙锭(PMA)结合荧光定量PCR,探究其中活体粪便指示菌(FIB)的丰度变化.结果显示,混合土壤基质中的电导率、氨氮、硝酸盐氮、总磷(TP)的... 为明确病原微生物在雨水径流中的溶出规律,采用室内人工模拟降雨,冲刷蚯蚓粪施用的土壤.使用叠氮溴化丙锭(PMA)结合荧光定量PCR,探究其中活体粪便指示菌(FIB)的丰度变化.结果显示,混合土壤基质中的电导率、氨氮、硝酸盐氮、总磷(TP)的浓度在降雨后分别下降了51.34%、45.20%、99.09%和26.22%.在径流水中,氨氮、TP和化学需氧量(COD)的浓度均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且峰值都出现在前15min(含15min).总大肠菌(TC)、粪大肠菌(FC)和大肠杆菌(EC)和肠球菌(ES)四个FIB的q PCR定量结果都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并且PMA-qPCR与培养法之间有着显著的正相关性(Spearman r=0.723,P<0.001).所有径流中的FC数量均超过了《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中的限值(40000个/L).研究表明活性病原微生物可通过降雨冲刷进入水体,并在初期径流中大量扩散,增加其环境传播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蚯蚓粪 粪大肠菌群 径流 降雨 面源污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本地化入河系数的平原河网地区面源污染高时空分辨率风险评估研究
20
作者 凌志雄 沈根祥 +3 位作者 陈诚 郭春霞 刘熠阳 陈小华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161-1172,共12页
面源污染氮磷流失作为农村地区地表水体水质波动的驱动因素之一,其风险分区的精准识别与管控策略一区一策制定是打赢农业农村污染治理攻坚战的重要环节。以上海市某典型农业生产区为研究区,基于构建的“水文-水质协同监测体系”获取本... 面源污染氮磷流失作为农村地区地表水体水质波动的驱动因素之一,其风险分区的精准识别与管控策略一区一策制定是打赢农业农村污染治理攻坚战的重要环节。以上海市某典型农业生产区为研究区,基于构建的“水文-水质协同监测体系”获取本地化月尺度入河系数,结合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及相关统计学方法,对面源污染关键源区进行精确识别。在时间尺度上以月为单位,空间尺度上将灌区作为评价单元,以单位面积等标污染负荷为风险分区评价指标。结果表明,种植业是主要污染来源,其总磷和总氮的排放贡献占比分别为65.43%和78.69%,5—10月的单位面积农业面源污染等标污染负荷均值分别为其他时段的3.9倍(总磷)和5.8倍(总氮)。聚类分析结果显示,从面源污染管控策略的角度可将各评价单元分为4类:需精准施肥,需平衡土地利用,需注重差异化管控,应重点管理养殖尾水和果园施肥。实际工程中可根据灌区特征一区一策精细化实施污染防治措施,如肥料配比优化、控制排水、建立生态拦截缓冲带等,以促进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面源污染 风险分区 灌区 等标污染负荷 月尺度 聚类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