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529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科技金融、高技术产业集聚与新质生产力 被引量:7
1
作者 胡海青 李卓艺 +1 位作者 梁志康 刘一蓉 《财经论丛》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1-63,共13页
在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需求下,科技金融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本文基于2012-2022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考察科技金融对新质生产力的影响,研究发现:科技金融能显著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且政府科技拨款、企业研发投入对发展... 在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需求下,科技金融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本文基于2012-2022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考察科技金融对新质生产力的影响,研究发现:科技金融能显著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且政府科技拨款、企业研发投入对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作用较金融科技贷款更显著。科技金融可以通过提高高技术产业集聚水平进而提高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由于产业集聚不经济的存在,科技金融、高技术产业集聚与新质生产力之间存在非线性关系,科技金融对新质生产力的总体效应存在基于高技术产业集聚的单一门槛效应,当集聚水平超过门槛值时,科技金融对新质生产力无显著促进作用。锚定新质生产力发展需求,适当转移金融监管着力点、提高金融集聚水平可以强化科技金融对新质生产力的促进作用。研究结论深化了对新质生产力驱动因素与科技金融综合效应的理解,并为探究与中国省级层面新质生产力发展相适配的科技金融政策及产业结构布局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技金融 新质生产力 高技术产业集聚 金融监管 金融集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ASF多通道图像时序融合的高速列车横向减振器故障诊断
2
作者 李刚 秦永峰 齐金平 《振动与冲击》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5期144-152,191,共10页
由于高速列车在运行的过程中悬挂系统产生的振动信号是典型的复杂度高,耦合性和不确定性强的非线性信号,为弥补一维信号在故障诊断时的局限性,利用格拉姆角场(Gramian angular field,GAF)处理时间序列信号的敏感性以及对非线性信号的适... 由于高速列车在运行的过程中悬挂系统产生的振动信号是典型的复杂度高,耦合性和不确定性强的非线性信号,为弥补一维信号在故障诊断时的局限性,利用格拉姆角场(Gramian angular field,GAF)处理时间序列信号的敏感性以及对非线性信号的适应性,提出了一种基于一维(1D)时序信号和二维(2D)格拉姆角和场(Gramian angular summation field,GASF)特征融合的卷积神经网络结合门控循环单元网络融合多头自注意力机制(1D-2D-CNN-GRU-MSA)的故障诊断方法。首先,将一维的时序信号编码为二维的GASF图,再分别将一维的时序信号与二维的GASF图同时送入到两条并行的网络支路中,其中:一路为图像输入经卷积神经网络(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s,CNN)提取GASF图像的特征;另一路将一维的故障波形直接输入经门控循环网络单元(gated recurrent unit,GRU)提取时序特征,通过多头自注意力机制(multi-head self-attention,MSA)将二维图像特征和一维时序特征进行特征重点强化并降维融合,最后通过Softmax层对高速列车横向减振器故障进行分类。仿真试验证明,不同工况下1D-2D-CNN-GRU-MSA模型比两种主流模型进行高速列车横向减振器故障识别的准确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速列车 格拉姆角和场(GASF) 卷积神经网络(CNN) 多头自注意力机制(msa) 门控循环单元(GRU)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流域城市群乡村振兴水平测度、动态演进及区域差异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孙斌 孙涛 薛建春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66-176,共11页
[目的]对2012-2021年黄河流域城市群的乡村振兴水平进行测度,并分析其时空演变特征和区域差异情况,以期为推动黄河流域城市群乡村高质量发展提供科学参考。[方法]基于2012-2021年黄河流域7个城市群57个样本城市的面板数据,结合理论分析... [目的]对2012-2021年黄河流域城市群的乡村振兴水平进行测度,并分析其时空演变特征和区域差异情况,以期为推动黄河流域城市群乡村高质量发展提供科学参考。[方法]基于2012-2021年黄河流域7个城市群57个样本城市的面板数据,结合理论分析和实际情况构建乡村振兴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权Topsis法测度分析黄河流域城市群乡村振兴水平的时空演变特征,进而通过Kernel密度估计、Dagum基尼系数探究其动态演进规律和区域差异情况。[结果]2012-2021年黄河流域城市群乡村振兴水平总体偏低,增长较为缓慢,阶段性变化特征明显,呈现出东北高、西南低的空间分布格局;黄河流域城市群乡村振兴水平大致呈现出稳中有进、波动上升的动态演进特征,存在一定程度的极化现象;黄河流域城市群乡村振兴水平的总体差异在2018年后有所缩小,区域间差异是主要来源,但其贡献率逐渐下降,区域内差异贡献率较为稳定,超变密度贡献率在2018年后有所上升。[结论]应通过乡村内部发展和城镇外部支持相结合,两极发力,削弱极化现象,建立健全农业农村区域协调发展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流域 城市群 乡村振兴 动态演进 区域差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子商务发展与地方政府税收竞争策略 被引量:4
4
作者 邓淑莲 张明媛 +1 位作者 谢立成 谷兰娟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18-135,共18页
为探讨数字经济时代地方政府税收竞争策略是否呈现出新特点,本文基于2006—2019年我国城市面板数据,采用非对称反应模型和多时点双重差分法,分别验证了税收竞争在横向政府间的存在性以及电子商务发展背景下税收竞争的表现特征。研究发现... 为探讨数字经济时代地方政府税收竞争策略是否呈现出新特点,本文基于2006—2019年我国城市面板数据,采用非对称反应模型和多时点双重差分法,分别验证了税收竞争在横向政府间的存在性以及电子商务发展背景下税收竞争的表现特征。研究发现:电子商务发展增强地方政府税收“逐底竞争”的策略倾向,降低“逐顶竞争”的力度,且经一系列检验后该结论依然稳健;电子商务发展引致的产业集聚效应和税收转移效应是产生这种影响的重要原因。经济后果分析表明,电子商务发展所引发的“逐底竞争”策略有助于地方政府吸引投资。本文研究结论为电子商务背景下地方政府税收竞争策略的选择提供了可能的解释,也为我国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和区域均衡协调发展提供了政策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子商务 税收竞争 产业集聚 税收转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总人口增长转折期的人口区域分布:现状、问题与对策 被引量:2
5
作者 卓贤 王訸 +1 位作者 朱妮 侯永志 《改革》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19-131,共13页
在总人口增长出现转折的背景下,我国区域间人口分布失衡加剧,人口格局呈现南北分布差距拉大、人口集聚与人口收缩相伴、老工业地区等特殊类型地区人口下降明显等特征。为分析中国出现人口“未富先减”和区域分化加剧的现象,提出一个“... 在总人口增长出现转折的背景下,我国区域间人口分布失衡加剧,人口格局呈现南北分布差距拉大、人口集聚与人口收缩相伴、老工业地区等特殊类型地区人口下降明显等特征。为分析中国出现人口“未富先减”和区域分化加剧的现象,提出一个“区域分化—人口流动—总人口下降”的正反馈累积循环机制,以解释人口流动、区域发展和总人口变化的内在关联。在两个“加速器”的持续作用下,人口流动的负外部性凸显,形成大城市病、收缩城市发展不可持续等问题。为此,应以有效的政策促进人口及其所携带要素在地区间和城乡间合理布局,实现人口、产业与资源的合理配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口增长 人口集聚 人口区域分布 人口收缩型城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群旅游生态效率时空演化及影响因素比较研究——以长三角与珠三角城市群为例 被引量:2
6
作者 方叶林 朱志刚 陆海云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34-141,共8页
基于2009—2020年长三角城市群和珠三角城市群的城市面板数据,综合运用Super-SBM模型、非参数核密度估计、标准差椭圆等方法探讨旅游生态效率时空演化轨迹,并借助面板Tobit模型揭示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城市群旅游生态效率时序演化... 基于2009—2020年长三角城市群和珠三角城市群的城市面板数据,综合运用Super-SBM模型、非参数核密度估计、标准差椭圆等方法探讨旅游生态效率时空演化轨迹,并借助面板Tobit模型揭示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城市群旅游生态效率时序演化具有阶段性特征。长三角城市群与珠三角城市群旅游生态效率均具有波动提升态势,前者核密度曲线呈现“单峰”向“双峰”演化以及峰距逐渐变窄的右移趋势,后者核密度曲线具有“多峰”向“双峰”演化以及右尾延展度变小的右移趋势。(2)城市群旅游生态效率具有空间异质性。长三角城市群旅游生态效率呈现东部沿海城市较高、中西部偏低的“高高集聚、低低集聚”空间分布格局,旅游生态效率重心呈东北—西南方向移动;珠三角城市群呈现以东部珠江入海口附近高、西部低的空间分布格局,旅游生态效率重心呈西北—东南方向移动。(3)城市群旅游生态效率影响因素具有综合性与差异性。经济发展、对外开放对长三角城市群旅游生态效率具有正向推动作用,产业结构与政府调控负向抑制作用明显;产业结构、科技创新与对外开放对珠三角城市群旅游生态效率正向推动作用较大,信息化水平呈负向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生态效率 时空演化 TOBIT模型 长三角城市群 珠三角城市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绿色技术创新、产业集聚和绿色经济发展 被引量:3
7
作者 王玉茹 王昭婷 王盈霏 《经济问题》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01-110,共10页
新质生产力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其本质是绿色生产力,核心是创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发展要求绿色经济的发展,绿色技术创新和产业集聚对绿色经济发展都有显著的正向作用,以我国279个地级市为样本,将新质生产力纳入分析框架,实... 新质生产力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其本质是绿色生产力,核心是创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发展要求绿色经济的发展,绿色技术创新和产业集聚对绿色经济发展都有显著的正向作用,以我国279个地级市为样本,将新质生产力纳入分析框架,实证检验了绿色技术创新、产业集聚对绿色经济发展的影响和路径机制。结果显示绿色技术创新和产业集聚对绿色经济发展都有显著的正向作用,其中绿色技术创新和产业集聚都可以通过培育新质生产力促进绿色经济发展,同时产业集聚也可以通过促进绿色技术创新助力绿色经济发展。这要求我国建立以市场化为导向的绿色低碳技术体系,推动产业集聚和结构优化升级,并提供相应的制度保障和政策扶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色经济 新质生产力 技术创新 产业集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集经济理论视域下市域产教联合体运行机制与发展策略 被引量:6
8
作者 赵晶晶 钱净净 《职业技术教育》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9-56,共8页
聚集经济理论下,市域产教联合体的功能在于通过聚集经济的三大机制:共享、匹配和学习,促进城市内企业和职业院校在技术革新较快的环境下,充分发挥共享基础设施和行业信息、匹配岗位和学生禀赋、促进产教双向学习等机制,培养适应岗位需... 聚集经济理论下,市域产教联合体的功能在于通过聚集经济的三大机制:共享、匹配和学习,促进城市内企业和职业院校在技术革新较快的环境下,充分发挥共享基础设施和行业信息、匹配岗位和学生禀赋、促进产教双向学习等机制,培养适应岗位需求、符合社会需要、支持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提升职业院校学生的人力资本水平,进而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和技术水平。市域产教联合体需要各级政府加强政策体系化设计,通过构建合理的利益机制,激发企业和职业院校积极对接、深度融合,实现资源在实体和网络空间的高效利用,充分释放联合体聚集经济的正外部性,促进城市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市域产教联合体 聚集经济理论 产教融合 运行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产业集聚对中国林产工业碳排放强度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侯方淼 李申睿 +1 位作者 高帅印 吴成亮 《农林经济管理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15-224,共10页
基于2013—2020年中国25个省份的面板数据,采用基准回归模型、门槛模型和工具变量法,实证分析产业集聚对中国林产工业碳排放强度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产业集聚与林产工业碳排放强度呈现显著的倒“U”型关系,初期产业集聚度的上升会加... 基于2013—2020年中国25个省份的面板数据,采用基准回归模型、门槛模型和工具变量法,实证分析产业集聚对中国林产工业碳排放强度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产业集聚与林产工业碳排放强度呈现显著的倒“U”型关系,初期产业集聚度的上升会加剧碳排放,但当集聚水平跨越门槛值后逐步降低。异质性分析表明,相较于其他行业,造纸行业因资源依赖度高、能耗大,碳排放强度对产业集聚水平更敏感;由于不同地区的资源禀赋和经济结构存在差异,西部和东北地区的产业集聚与林产工业碳排放强度呈现“U”型关系。此外,产业集聚带来的技术创新和研发投入能够显著降低碳排放强度。据此,建议结合区域林产工业实际情况,推进林产工业产业集群建设,提升区域经济发展质量和优化产业结构;构建低碳技术创新体系,推动技术突破和产学研合作;促进区域联盟合作,提高产业链效率与竞争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业集聚 林产工业 碳排放强度 倒“U”型曲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群网络特征解析与韧性评价 被引量:1
10
作者 谭德明 李延欢 《地理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026-1038,共13页
城市群建设是推动区域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和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重要途径,优化城市群网络结构能提升城市群韧性,促进城市融合。基于复杂网络理论,测度中国三大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京津冀城市群、粤港澳大湾区)的网络结构特征和鲁棒... 城市群建设是推动区域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和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重要途径,优化城市群网络结构能提升城市群韧性,促进城市融合。基于复杂网络理论,测度中国三大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京津冀城市群、粤港澳大湾区)的网络结构特征和鲁棒性特征。结果发现:①三大城市群的基本规模和复杂网络特征存在显著差异,粤港澳大湾区城市对间联系强势。②三大城市群的连接鲁棒性表现较差,恶意攻击前20%城市会导致连接鲁棒性骤降到0.2,而恢复鲁棒性降低至0.5,则需要随机攻击破坏城市群80%或恶意攻击破坏城市群50%的城市节点。③网络密度与鲁棒性正相关,中心性特征值在随机攻击时与鲁棒性正相关,恶意攻击时负相关。④构建倒“U”型城市群层级结构能有效增强鲁棒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群 复杂网络 韧性测度 鲁棒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口空间集聚红利的概念、产生机制与实证检验——基于中国285个城市面板数据的分析 被引量:1
11
作者 童玉芬 杨艳飞 《人口与经济》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15,共15页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推进,人口从中小城市向大城市、城市群集聚的趋势依然存在。合理利用“人口空间集聚红利”对于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作用。首先对“人口空间集聚红利”的概念进行界定,其次分析人口空间集聚红利产生的机...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推进,人口从中小城市向大城市、城市群集聚的趋势依然存在。合理利用“人口空间集聚红利”对于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作用。首先对“人口空间集聚红利”的概念进行界定,其次分析人口空间集聚红利产生的机制,然后在数理推导的基础上,建立空间计量回归模型,对我国2000—2021年285个城市进行实证研究与检验。研究发现:在人口空间集聚机会窗口期,我国的人口空间集聚能够产生显著的人口红利;人口空间集聚红利随着人口空间集聚程度的增大呈现出倒“U”型变化;相对于常住人口规模在100万及以下的中小城市,常住人口规模在500万及以上的大城市、特大及超大城市更能有效获得人口空间集聚红利;人口空间集聚对于本地经济发展产生直接的积极影响,但是会间接对周围地区产生一定的虹吸效应。在我国传统人口红利逐渐式微的背景下,城镇化进程还有巨大的发展空间,需要充分把握我国人口向城市集聚的机会窗口期,对人口进行分类引导和施策,尽快在人口空间集聚机会窗口期释放人口空间集聚红利,推动中心城市与周围地区的协同高质量发展,构建分布合理的现代化人力资源开发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口空间集聚红利 城镇化 人口红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科技创新中心、空间结构与城市群产业协作 被引量:1
12
作者 戴宏伟 蒋燕 郑立晨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19,共15页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推动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科技创新中心城市作为科技创新的集聚地和增长极,形成了不同于经济中心城市的城市群空间结构特征。本文构造了中国19大城市群的科技创新中心指数...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推动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科技创新中心城市作为科技创新的集聚地和增长极,形成了不同于经济中心城市的城市群空间结构特征。本文构造了中国19大城市群的科技创新中心指数,对城市群科技创新中心城市的空间结构及其影响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1)基于科技创新中心城市的空间结构越趋于单中心结构,越有利于城市群的产业协作。(2)科技创新中心城市空间结构通过提高城市合作倾向和产业专业化水平,促进了城市群产业协作。(3)异质性分析表明,基于科技创新中心城市形成的空间结构对西部地区、发展基础薄弱以及创新型城市数量较少城市群的产业协作具有显著影响。因此,应进一步加快科技创新中心城市建设,并借助其创新增长极效应推动城市群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技创新中心城市 城市群 空间结构 产业协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中心城市驱动区域协调发展的共富逻辑与实践进路 被引量:2
13
作者 刘国新 《河南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63-73,共11页
集聚经济的发展在一定条件下能向周边区域溢出,实现区域共同发展。优先发展中心城市是促进集聚的有效方式,可以发挥中心城市的集聚引领性和对区域发展的辐射带动性,通过培育区域经济增长极来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因而,... 集聚经济的发展在一定条件下能向周边区域溢出,实现区域共同发展。优先发展中心城市是促进集聚的有效方式,可以发挥中心城市的集聚引领性和对区域发展的辐射带动性,通过培育区域经济增长极来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因而,共同富裕是优先发展中心城市的目标导向,而优先发展中心城市是共同富裕的有力支撑。以发展中心城市促进共同富裕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构建由渐次性富裕的时空逻辑、新空间赋能的联合逻辑、公平效率的市场化逻辑构成的整体性框架,路径上围绕“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目标,在渐次性富裕发展道路中以人的流动促进时空正义,拓展人口流规模,优化流要素形态,以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统一推进效率与公平的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心城市 共同富裕 区域协调发展 集聚经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产业集聚对中国制造业出口技术复杂度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张天顶 王庆柯 《治理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7-136,160,共21页
当前,数字产业集群的建设为提升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提供了重要的机遇和动力。本文基于2012—2021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系统地探讨了数字产业的专业化集聚和多样化集聚对制造业出口技术复杂度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无... 当前,数字产业集群的建设为提升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提供了重要的机遇和动力。本文基于2012—2021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系统地探讨了数字产业的专业化集聚和多样化集聚对制造业出口技术复杂度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无论是专业化集聚还是多样化集聚,都对提高制造业出口技术复杂度产生了显著的正向效应。在控制了不同变量、替换了解释变量以及缓解内生性问题后,这些结果依然稳健。此外,不同地区和行业之间的效应表现出一定的异质性。进一步探究其作用机制发现,数字产业的专业化集聚主要通过吸引外资和降低交易成本来提升出口技术复杂度;而多样化集聚则通过技术溢出和降低交易成本对出口技术复杂度产生影响。门槛效应分析进一步揭示,在较高的城镇化水平和技术密集的环境下,专业化集聚对技术复杂度的提升效果更为显著。本文的实证研究为制定因地制宜的数字产业发展政策提供了实证依据,强调应根据不同地区和行业的特点推进数字产业集群建设,从而为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经济 产业集聚 出口技术复杂度 制造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共同富裕进程中低保标准的区域差异、空间格局及区域均衡化评估 被引量:3
15
作者 王强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9-27,共9页
共同富裕进程中,低保制度作为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重要政策工具,扮演着保障民生、促进社会公平、缩小贫富差距的重要角色。本研究以2020—2023年地级市低保标准数据为基础,采用基尼系数、变异系数、极差值和空间自相关等方法,系统评估了... 共同富裕进程中,低保制度作为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重要政策工具,扮演着保障民生、促进社会公平、缩小贫富差距的重要角色。本研究以2020—2023年地级市低保标准数据为基础,采用基尼系数、变异系数、极差值和空间自相关等方法,系统评估了低保标准在省际及省内各地级市间的差异特征及其动态变化。同时,通过对收入替代率和消费替代率的分析,评估了低保标准的区域均衡化水平。研究发现,共同富裕加速推进背景下,低保标准的区域差异和地区不平等程度不仅未缩小,反而进一步扩大。空间自相关分析揭示了低保标准的空间聚集效应,表明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不均衡性是导致低保标准区域差异的重要原因。通过对低保标准区域均衡化的分析发现,城市低保标准区域均衡化水平相对较高,农村低保标准区域均衡化水平却较低。基于上述分析,提出在共同富裕进程中,低保标准改革优化应遵循“地方适配-区域均衡”的双重导向,并提出“省级指导线+市级调整区间+区域协同优化”的政策优化路径,旨在通过央地协同机制,推动低保标准的区域均衡化,确保低保标准既能满足地方贫困需求,又能促进区域间的公平发展,助力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同富裕 最低生活保障标准 区域差异 空间聚集特征 区域均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污泥基复合土壤改良剂配方优化及改良机理分析 被引量:1
16
作者 黄殿男 李锐 +3 位作者 吴雨涵 张黎 孙海波 王宏森 《环境科学与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6-86,共11页
为探寻多元复合型土壤改良剂对沙化土壤的改良效果和机理,文章以辽宁省阜新市彰武县沙化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开展正交试验考察脱水污泥、污泥堆肥产物和聚丙烯酰胺(PAM)在对沙化土壤理化性质、营养性质和团聚体结构的影响,同时筛选出最... 为探寻多元复合型土壤改良剂对沙化土壤的改良效果和机理,文章以辽宁省阜新市彰武县沙化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开展正交试验考察脱水污泥、污泥堆肥产物和聚丙烯酰胺(PAM)在对沙化土壤理化性质、营养性质和团聚体结构的影响,同时筛选出最佳的投配比例。通过扫描电镜、X射线能谱仪和比表面积分析仪分析污泥基复合土壤改良剂对沙化土壤的改良机理。结果表明,T12处理组(脱水污泥15%、污泥堆肥产物20%、PAM 0.50%)为最佳的投配比例,可以有效地改善沙化土壤的理化性质、营养性质和团聚体结构。土壤饱和含水率提高了107.87%,TN和有机质分别提高至7.02 g/kg和77.90 g/kg,土壤>0.25 mm机械性和水稳定性大团聚体占比超过70%。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土壤的营养指标与比重和容重呈负相关关系(P<0.01)、与团聚体结构呈正相关关系(P<0.05)。改良后土壤的比表面积和孔体积增大、平均孔径减小、C元素占比显著增加、土壤结构排列更紧密,是土壤结构稳定性和保水性提高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交试验 污泥 污泥堆肥产物 沙化土壤 团聚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三角城市群美丽中国建设绩效评估 被引量:1
17
作者 王奇 姜明栋 黄玉洁 《生态经济》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8-34,共7页
基于减污降碳协同视角构建美丽中国建设绩效评估体系,采用超效率SBM模型定量分析长三角城市群2011—2021年美丽中国建设绩效的时空特征,并进一步构建Dagum基尼系数分解模型探究其空间差异来源。研究发现:(1)长三角城市群美丽中国建设绩... 基于减污降碳协同视角构建美丽中国建设绩效评估体系,采用超效率SBM模型定量分析长三角城市群2011—2021年美丽中国建设绩效的时空特征,并进一步构建Dagum基尼系数分解模型探究其空间差异来源。研究发现:(1)长三角城市群美丽中国建设绩效在研究期内总体呈波动上升趋势,且绩效值的分布趋于向高水平区间集中。(2)长三角城市群的美丽中国建设绩效的空间差异显著,总体呈现东高西低、南高北低的分布格局。南京、杭州、合肥、上海等城市群中心城市美丽中国建设绩效在研究期内的提升幅度最大,而马鞍山、铜陵等传统资源型城市在推动美丽中国建设时面临较大压力。(3)省际差异是造成长三角城市群内部美丽中国建设绩效空间分异的主要原因,且其贡献率在研究期内由46.98%上升至72.23%,其中,苏-皖组间差异是省际差异的主要来源。据此提出推进长三角城市群构建美丽中国建设先行区的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三角城市群 美丽中国建设 绩效评估 基尼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中平原城市群碳收支时空分异特征及碳平衡驱动因素 被引量:1
18
作者 杨屹 苏越 《中国环境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4034-4051,共18页
以关中平原城市群为研究样本,在分析2007~2022年碳排放量和碳汇量时空分异特征的基础上,探讨了城市群内各城市的碳平衡类型,采用碳生态承载系数、标准差椭圆和重心迁移模型描述了碳平衡能力时空动态变化的特点,并运用时空地理加权模型... 以关中平原城市群为研究样本,在分析2007~2022年碳排放量和碳汇量时空分异特征的基础上,探讨了城市群内各城市的碳平衡类型,采用碳生态承载系数、标准差椭圆和重心迁移模型描述了碳平衡能力时空动态变化的特点,并运用时空地理加权模型探讨了驱动因素的时空异质性.结果显示:碳排放量变化呈波动增加的特点,由2007年的12881.57万t增加至2022年的38570.76万t,年均增长率为7.59%.碳汇量变化幅度较小,由2007年的1885.78万t增加至2022年的2176.11万t,年均增长率为0.10%.耕地和林地分别贡献了碳汇量的82.56%和17.01%,是影响碳汇水平的主要土地类型.碳平衡能力空间差异明显,呈西北高、东部低的特征,标准差椭圆呈西北-东南的分布格局,重心整体向东迁移.碳平衡能力的驱动因素存在显著差异,能源强度、产业结构、地区生产总值、城镇化水平、人口密度等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最为显著,降水和气温等气候条件的影响次之,而环境规制、绿色创新等治理因素的影响并不显著.研究强调从生产减碳和生态固碳的视角制定差异化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收支 碳平衡 时空分异 驱动因素 城市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速公路对绿色经济效率的影响分析--基于产业结构优化视角 被引量:1
19
作者 樊建强 谢靖雯 《生态经济》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4-122,共9页
当前中国高速公路建设布局日趋完善,探究如何发挥其对地区产业结构优化的有力支持,进而助力绿色经济发展转型具有重要意义。论文基于2006—2019年中原城市群27个城市的面板数据,运用超效率SBM模型测算其绿色经济效率,从产业结构优化的... 当前中国高速公路建设布局日趋完善,探究如何发挥其对地区产业结构优化的有力支持,进而助力绿色经济发展转型具有重要意义。论文基于2006—2019年中原城市群27个城市的面板数据,运用超效率SBM模型测算其绿色经济效率,从产业结构优化的视角实证分析了高速公路对绿色经济效率的影响,并以产业结构优化为中介与门槛变量,进一步探讨产业结构优化对于高速公路影响绿色经济效率的门槛效应。研究结果表明:中原城市群高速公路与绿色经济效率间呈现先抑制后促进的“U”型关系;产业结构优化在高速公路和绿色经济效率间发挥部分中介作用;产业结构优化存在单一门槛效应,随着产业结构优化水平的提升,高速公路对绿色经济效率由抑制作用转为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色经济效率 高速公路 产业结构优化 超效率SBM 中原城市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数字经济产业时空格局演变与收敛性研究 被引量:1
20
作者 张慧 易金彪 《科技进步与对策》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94-105,共12页
数字经济已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引擎,准确把握中国数字经济产业时空格局及演变规律,对于完善数字经济协同发展格局具有重要意义。利用EG指数、标准差椭圆方法、σ收敛与β收敛模型,使用2013—2021年中国数字经济产业分行业数据考察中... 数字经济已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引擎,准确把握中国数字经济产业时空格局及演变规律,对于完善数字经济协同发展格局具有重要意义。利用EG指数、标准差椭圆方法、σ收敛与β收敛模型,使用2013—2021年中国数字经济产业分行业数据考察中国数字经济产业时空格局和演变趋势,并结合空间效应检验其收敛特征。研究发现:(1)中国数字经济产业整体呈多极分布状态,空间态势表现为由沿海向内陆逐级递减,空间集聚程度中等且呈现出微弱发散趋势,分布重心趋于南移;(2)数字经济细分行业集聚与发散趋势并存,其中数字产品制造业主要表现为向川渝、贵州等西南省份迁移,数字产品服务业、数字技术应用业等资本、技术密集型行业则进一步向东南沿海集聚;(3)全国范围内数字经济产业发展不存在明显σ收敛,但具有显著的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特征,即欠发达地区表现出较强增长趋势。经济发展水平、技术创新、经济开放度、数字基础设施等因素对中国数字经济产业收敛存在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且能够放大数字经济产业发展对周边地区的空间溢出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经济产业 收敛特征 时空格局 空间集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