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转识成智:何以及如何可能——基于康德“三大批判”的回答
1
作者 甘思荣 《教育理论与实践》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9期3-11,共9页
在康德的“三大批判”中,《纯粹理性批判》是对人的先验认知能力的批判考察,《实践理性批判》是对人的先验意志欲求能力的批判考察,《判断力批判》是对人的先验审美能力的批判考察。从转识成智的视角来解读“三大批判”,批判哲学实际上... 在康德的“三大批判”中,《纯粹理性批判》是对人的先验认知能力的批判考察,《实践理性批判》是对人的先验意志欲求能力的批判考察,《判断力批判》是对人的先验审美能力的批判考察。从转识成智的视角来解读“三大批判”,批判哲学实际上回答了转识成智何以及如何可能的问题。按照批判哲学的理论逻辑,转识成智何以可能,是因为人有先验的理性认知能力、先验的意志欲求能力、先验的审美判断能力;转识成智如何可能,是因为有知识为转识成智提供前提和基础、有道德为转识成智提供社会保障、有审美为转识成智提供目标指向。批判哲学中这一独特的转识成智思想,启示当下转识成智的智慧教育实践在具体操作上应当提升学生的认知能力,形塑学生的德性品格,点化学生做“审美的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识成智 康德 《纯粹理性批判》 《实践理性批判》 《判断力批判》 理性认知能力 意志欲求能力 审美判断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需求与设计——对广场设计基本问题的思考 被引量:4
2
作者 李昊 冯伟 蔡晓芳 《长安大学学报(建筑与环境科学版)》 CAS 2004年第2期15-18,共4页
随着城市的更新改造和人们对城市公共生活需求的增加 ,广场越来越成为城市建设中的热点话题。作为一种我国传统城市空间中不曾有的空间类型 ,广场及其设计在我国尚处于初级阶段。从设计的原点出发 ,研究广场设计需要解决的基本问题 ,明... 随着城市的更新改造和人们对城市公共生活需求的增加 ,广场越来越成为城市建设中的热点话题。作为一种我国传统城市空间中不曾有的空间类型 ,广场及其设计在我国尚处于初级阶段。从设计的原点出发 ,研究广场设计需要解决的基本问题 ,明确当代城市居民对广场环境的需求与广场设计之间的关系。在考察人的不同层面需求的基础上 ,明确人对城市广场的 3类基本需求——实用、认知和审美需求 ,并提出广场设计与之对应的 3种基本要素——功能、环境与形象要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场 城市空间 城市建设 建筑设计 公共空间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现代服装面料的功能美特征 被引量:8
3
作者 梁惠娥 周小溪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59-161,共3页
服装面料设计的功能美表现为由面料的实用性、使用性生发的满足人们生理需求的快感,由面料的象征性呈现的满足人们心理需求的价值感与面料的审美性特征产生的满足人们审美需求的愉悦感。因此,现代服装面料设计在外观形态、内涵特征上所... 服装面料设计的功能美表现为由面料的实用性、使用性生发的满足人们生理需求的快感,由面料的象征性呈现的满足人们心理需求的价值感与面料的审美性特征产生的满足人们审美需求的愉悦感。因此,现代服装面料设计在外观形态、内涵特征上所呈现的实用性、象征性和审美性特征,都可作为功能美的特征因子。本文运用设计美学的观点,尝试对当代服装面料功能美所具有的实用性、使用性、象征性、审美性特征进行解读,以此弥补服装面料在设计美学方面的理论与批评的缺失,完善当代服饰面料设计的美学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服装设计 功能美 现代服装面料 美学特征 实用性 使用性 象征性 审美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审美的发生——兼答李志宏先生 被引量:3
4
作者 易中天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38-43,共6页
任何一个体系严密的美学理论都必须解释审美的发生,而任何一个体系严密的审美发生学都必须能够回答三个问题:审美的发生为什么可能、为什么必然和它怎样发生。正是劳动,使人有了意识,有了情感,有了超越性,从而使审美有了可能;正是劳动... 任何一个体系严密的美学理论都必须解释审美的发生,而任何一个体系严密的审美发生学都必须能够回答三个问题:审美的发生为什么可能、为什么必然和它怎样发生。正是劳动,使人有了意识,有了情感,有了超越性,从而使审美有了可能;正是劳动中产生的确证感,以及通过确证感实现的人的确证,使审美成为必然;正是确证感向同情感和形式感的发展以及劳动的异化,使审美完成了从非审美和前审美到纯粹审美的全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审美发生学 新实践美学 美学方法论 人的确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17世纪早期英国文风变迁的文化动因 被引量:4
5
作者 蒙雪琴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97-101,共5页
17世纪早期,英国文学艺术风格明显地表现出背离伊丽莎白时期的重文采、重语言的美学风格,转而重描述简洁、语言朴实、言简意赅的作品。促成英国文风转向的文化动因主要有五个因素。一是质朴而通俗的英国民众语言的影响;二是清教文化的影... 17世纪早期,英国文学艺术风格明显地表现出背离伊丽莎白时期的重文采、重语言的美学风格,转而重描述简洁、语言朴实、言简意赅的作品。促成英国文风转向的文化动因主要有五个因素。一是质朴而通俗的英国民众语言的影响;二是清教文化的影响;三是机智短诗的影响;四是塞内加文风的影响;五是莎士比亚、培根等一批时代巨人的影响。在这种种不同文化因素的影响下,17世纪早期的英国文风呈现出与伊丽莎白时期文风截然不同的风格,对英国文学史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7世纪早期 英国文学 文风 变迁 文化动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首饰艺术何以“兴观群怨”——兼论当代艺术首饰的社会功能 被引量:3
6
作者 于敏洁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177-180,2+185+184,共4页
"兴观群怨"论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经典美学思想。该理论揭示了艺术审美的社会功能问题,在艺术领域内具有普遍意义和代表性。借此也可阐述首饰艺术的社会功能,即分别以兴、观、群、怨喻指首饰艺术的感发作用、认识功能、交流... "兴观群怨"论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经典美学思想。该理论揭示了艺术审美的社会功能问题,在艺术领域内具有普遍意义和代表性。借此也可阐述首饰艺术的社会功能,即分别以兴、观、群、怨喻指首饰艺术的感发作用、认识功能、交流功能以及社会批判功能。在首饰设计与工艺已被提升至艺术高度的今天,灵活运用"兴观群怨"这一东方的、高度概括的美学理论对首饰艺术加以分析,既有利于艺术工作者提高首饰创作的审美高度,也有利于建立符合时代要求的首饰艺术评价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首饰艺术 审美实践 兴观群怨 艺术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中国新石器时代陶器的造型艺术 被引量:1
7
作者 黄丽雅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3年第3期114-119,共6页
中国新石器时代陶器有独特的造型艺术与实用功能和工艺制作 ,与人们审美要求相适应。对各时期具有代表性的陶器造型分析研究可证明 ,陶器造型艺术的产生、发展与人们的生活。
关键词 新石器时代 陶器 治理 功能 审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实践的功能与审美 被引量:1
8
作者 张玉能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24-30,共7页
实践 ,作为人类能动地改造和探索现实世界的、社会的、历史的、有目的的、有意识的物质感性活动 ,其功能主要有肯定性的建构功能 ,转换性的转化功能 ,否定性的解构功能 ,它们对应着实践的自由 ,准自由和不自由 ,反自由 ;在审美的领域相... 实践 ,作为人类能动地改造和探索现实世界的、社会的、历史的、有目的的、有意识的物质感性活动 ,其功能主要有肯定性的建构功能 ,转换性的转化功能 ,否定性的解构功能 ,它们对应着实践的自由 ,准自由和不自由 ,反自由 ;在审美的领域相应地产生柔美 (优美 ) ,刚美 (崇高 )和幽默、滑稽 ,丑。学术界对于实践的建构功能通过美的本质的探讨和论证曾进行了大量的阐发 ,然而对于实践的转化功能和解构功能在美学中却没有系统的研究和阐述。其实 ,实践的转化功能以矛盾和冲突的形式转换着美的形态 ,生成出积极形态的刚美 (崇高 )及其否定形态的悲剧性 ,生成出消极形态的幽默与滑稽及其肯定性或否定性的喜剧性 ;而实践的解构功能则生成出丑及其否定性的喜剧性 ;这样 ,实践才全面地制约和适应着审美领域及其美的范畴的生成、转换和发展的辩证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践 建构功能 转化功能 解构功能 审美 美的范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物以致用与审美超越——从民俗情境中看蔚县剪纸的艺术功能 被引量:2
9
作者 戴嘉艳 《青海民族研究》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15-118,共4页
剪纸是一种较普及的民间美术形式,它的创作、传承和艺术功能的发挥依托民众特定的文化背景和生活环境而展开。蔚县剪纸作为彩色剪纸的典型代表,也在民俗生活情境中有效发挥着实用与审美功能,并以此成就了自己持久的艺术魅力。
关键词 蔚县剪纸 实用功能 审美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先秦武舞看中华武术套路的审美基因 被引量:1
10
作者 李富刚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68-73,81,共7页
武术套路的渊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的武舞。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从哲学、美学、历史学、文化学、武术学等角度对先秦时期的武舞文化现象重新审视,以期揭示早期武舞所呈现出来的审美特征及其对武术套路所产生的深远影响。研究... 武术套路的渊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的武舞。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从哲学、美学、历史学、文化学、武术学等角度对先秦时期的武舞文化现象重新审视,以期揭示早期武舞所呈现出来的审美特征及其对武术套路所产生的深远影响。研究认为,先秦武舞所具有的"以舞通神、以舞习武、教化功能、中和适度"的特点深刻地影响了武术套路的形式、功能与审美特征,它们在一定程度上可视为中华武术套路审美意识的基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秦武舞 武术套路 审美基因 以舞通神 以舞习武 教化功能 中和适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原始文化看华夏先民的审美追求
11
作者 翁银陶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49-52,共4页
本文主要论述华夏先民的三大审美追求 :一 ,追求形式美与抽象美的结合。华夏先民在石器打造中产生形式美的追求 ,而后又将此种追求与从写实美发展而来的对抽象美的追求相融合。二 ,追求写实美与神秘美的结合。华夏先民在劳动、生活中产... 本文主要论述华夏先民的三大审美追求 :一 ,追求形式美与抽象美的结合。华夏先民在石器打造中产生形式美的追求 ,而后又将此种追求与从写实美发展而来的对抽象美的追求相融合。二 ,追求写实美与神秘美的结合。华夏先民在劳动、生活中产生对写实美的追求 ,而后这种写实艺术又被宗教巫术所利用 ,因而形成对写实美与神秘美相融合的新的审美追求。如人兽合一、人鸟合一的神之形象的创造。三 ,追求审美与实际功用的结合。原始人没有单纯的审美追求 ,所有的审美追求都是与实际功用的追求结合在一起的 ,如华夏先民的文身 ,既是为了保护自身 ,也是为了美的装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形式美与抽象美 写实美与神秘美 审美与实际功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马克思的审美主体意识理论
12
作者 刘伟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0年第2期8-12,共5页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认为 ,审美主体意识是人的自觉意识 ,理性意识 ,即人的高级意识。它是社会的产物 ,历史的产物。审美主体意识与审美客体是辩证统一关系 ,而实践是这一统一关系的桥梁和纽带。
关键词 马克思 审美意识 主客体辩证统一 实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图案在针织童装设计中的功能性价值 被引量:10
13
作者 童夏青 沈雷 方东根 《针织工业》 2017年第1期57-60,共4页
基于图案的视觉感知形象和设计要素,以3~6岁学龄前儿童针织童装设计中的图案为研究对象,分别从消费者、购买者及生产商角度研究其功能性价值,主要包括审美价值、功用价值、商业价值,其中,功用价值包括寓意性、标识性、实用性、益智性。... 基于图案的视觉感知形象和设计要素,以3~6岁学龄前儿童针织童装设计中的图案为研究对象,分别从消费者、购买者及生产商角度研究其功能性价值,主要包括审美价值、功用价值、商业价值,其中,功用价值包括寓意性、标识性、实用性、益智性。并通过设计实例详细介绍舒适与卫生、安全与科学智能的实用性设计方案,为全面认识图案在针织童装设计中的功能性价值提供参考,为针织童装的设计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织童装设计 图案 功能性价值 审美价值 功用价值 实用性 益智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略论技术艺术产品 被引量:1
14
作者 朱增华 《中南林学院学报》 CSCD 2004年第6期99-102,共4页
 纵观历史,人类不断在物质生产过程中追求和探索技术与艺术的结合。技术与艺术融合产生的技术艺术产品是实用与审美相统一的实用艺术形态,它具有自己的审美特征。重视产品的审美价值,是当代工业设计的核心观念,只有通过工业艺术设计,...  纵观历史,人类不断在物质生产过程中追求和探索技术与艺术的结合。技术与艺术融合产生的技术艺术产品是实用与审美相统一的实用艺术形态,它具有自己的审美特征。重视产品的审美价值,是当代工业设计的核心观念,只有通过工业艺术设计,遵循技术和美的创造规律,自觉地把技术和艺术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生产出使用功能和审美功能俱佳的技术艺术产品,满足人们的物质和精神的需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技术艺术产品 实用功能 审美价值 工业艺术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乐教的美育功能及实践转化 被引量:5
15
作者 闫若婻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79-85,共7页
推进新时代我国教育高质量发展,美育与传统文化的契合至关重要。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乐教是审美教育的重要载体,具有独特的审美内涵、审美特质。乐教的美育功能表现为道德内省的审美、身心和谐的调适、人文共生的坚守、科学理性的内... 推进新时代我国教育高质量发展,美育与传统文化的契合至关重要。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乐教是审美教育的重要载体,具有独特的审美内涵、审美特质。乐教的美育功能表现为道德内省的审美、身心和谐的调适、人文共生的坚守、科学理性的内化及情感交流的雅尚。新时代,以立德树人为中心的学校教育高质量发展实践创新必须注重乐教美育功能的实践转化,凸显四个基本转化策略:强化乐教美育核心理念,构建乐教美育课程范式,创新乐教美育教学方法和提升乐教美育师资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乐教 美育功能 实践转化 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