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4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交联剂联合碱法改性对米糠水不溶性膳食纤维结构和Pb^(2+)吸附特性的影响
1
作者 闫雨晨 鹿保鑫 +3 位作者 刘伟 曹家宝 王爽 张钰书 《中国粮油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24-32,共9页
针对米糠水不溶性膳食纤维(RBIDF)对重金属Pb^(2+)吸附效能提升需求。通过酶法制备RBIDF,采用三偏磷酸钠(STMP)和三聚磷酸钠(STPP)作为交联剂联合碱法对RBIDF进行化学改性,系统研究改性前后理化特性、结构和Pb^(2+)吸附特性。通过扫描... 针对米糠水不溶性膳食纤维(RBIDF)对重金属Pb^(2+)吸附效能提升需求。通过酶法制备RBIDF,采用三偏磷酸钠(STMP)和三聚磷酸钠(STPP)作为交联剂联合碱法对RBIDF进行化学改性,系统研究改性前后理化特性、结构和Pb^(2+)吸附特性。通过扫描电镜、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X-射线衍射等多尺度结构表征手段并结合准一级/准二级动力学模型解析RBIDF和C-RBIDF吸附机制。结果表明,C-RBIDF具有多孔的片状结构,C-RBIDF持水力、持油力分别较RBIDF提高12.86%和8.85%。其中,C-RBIDF的膨胀力较RBIDF提升了2.73倍。结晶度由20.7%降低至12.8%,热稳定性降低。在pH7.0的条件下,C-RBIDF对Pb^(2+)的最大吸附量比RBIDF提高了37%。通过动力学研究证实吸附过程符合准二级模型(R^(2)=0.975),证明RBIDF和C-RBIDF对Pb^(2+)的吸附不是单一的静电吸附,同时伴随有化学吸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米糠 水不溶性膳食纤维 交联化 Pb^(2+)吸附特性 结构表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emoval of Pb^(2+) and Cd^(2+) by adsorption on clay-solidified grouting curtain for waste landfills 被引量:15
2
作者 陈永贵 张可能 +1 位作者 邹银生 邓飞跃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EI 2006年第2期166-170,共5页
Pb2+ and Cd2+ in leachate were adsorbed on clay-solidified grouting curtain for waste landfills with equilibrium experiment. The cation exchange capacity was determined with ammonium acetate. And the concentration of ... Pb2+ and Cd2+ in leachate were adsorbed on clay-solidified grouting curtain for waste landfills with equilibrium experiment. The cation exchange capacity was determined with ammonium acetate. And the concentration of heavy metal cations in leachate was determined with atomic absorption spectrophotometer. Their equilibrium isotherms were measured, and the experimental isotherm data were analyzed by using Freundlich and Langmuir model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adsorption capacities of the heavy metal cations are closely related to the compositions of clay-solidified grouting curtain, and the maximum adsorption appears at the ratio of cement to clay of 2∶4 in the experimental conditions. At their maximum adsorption and pH 5.0, the adsorption capacities of Pb 2+ and Cd 2+ are 16.19mg/g and 1.21mg/g. The competitive adsorption coefficients indicate that the adsorption of clay-solidified grouting curtain for Pb2+ is stronger than that for Cd 2+ . The adsorption process conforms to Freundlich’s model with related coefficient higher than 0.99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dsorption clay-solidified grouting curtain Pb^2 Cd62 Freundlich model leachate treatmen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olyhydroxyl-aluminum pillaring improved adsorption capacities of Pb^(2+) and Cd^(2+) onto diatomite 被引量:5
3
作者 朱健 王平 +1 位作者 雷明婧 张伟丽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2014年第6期2359-2365,共7页
In order to greatly improve adsorption capacity, the diatomite was pillared by polyhydroxyl-aluminum.A series of adsorption tests were conducted to obtain the optimum condition for pillared diatomite synthesis. The sc... In order to greatly improve adsorption capacity, the diatomite was pillared by polyhydroxyl-aluminum.A series of adsorption tests were conducted to obtain the optimum condition for pillared diatomite synthesis. The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SEM), 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oscopy (FTIR), surface area and porosity analyzer and micro-electrophoresis were used to determine pore structure and surface property.The pillared diatomite attaining the optimal adsorption densities (qe) of Pb^2+ and Cd^2+ was synthesized with the following conditions: Addition of pillaring solution containing Al3+-oligomers with a concentration range of 0.1-0.2 mol/L to a suspension containing Na+-diatomite to obtain the required Al/diatomite ratio of 10 mmol/g; synthesis temperature of 80 ℃ for 120 min; aging at a temperature of 105 ℃ for 16 h. The adsorption capacities of Pb^2+ and Cd^2+ on pillared diatomite increase by 23.79% and 27.36% compared with natural diatomite, respectively. The surface property of pillared diatomite is more favorable for ion adsorption than natural diatomite. The result suggests that diatomite can be modified by pillaring with polyhydroxyl-aluminum to improve its adsorption properties greatl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IATOMITE PILLARING polyhydroxyl-aluminum synthesis adsorption Pb^2 Cd^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ynthesis of modified D401 chelating resin and its adsorption properties for Pb^(2+) 被引量:2
4
作者 王菲 王连军 +2 位作者 李健生 孙秀云 张亮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2009年第4期575-580,共6页
A novel chelating resin with sulfonic group was synthesized by chemical modification of D401 resin with sulphonation reaction and characterized by FT-IR spectrometry. The adsorption properties of the novel chelating r... A novel chelating resin with sulfonic group was synthesized by chemical modification of D401 resin with sulphonation reaction and characterized by FT-IR spectrometry. The adsorption properties of the novel chelating resin for Pb2+ were studied by batch adsorption, and the adsorption process was analyzed from thermodynamics and kinetics aspects. The adsorption mechanism of Pb2+ on the modified D401 chelating resin was discussed by FT-IR spectrometry.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 that in the Pb2+ concentration range of 200-400 mg/L, the adsorption capacities of the modified D401 chelating resin for Pb2+ increase by 77%-129%, and Langmuir isothermal adsorption model is more suitable for the equilibrium adsorption data. Adsorption is an endothermic process that runs spontaneously. Kinetic analysis shows that the adsorption rate is mainly governed by liquid film diffusion. The best pH value under adsorption condition is 4-5. The saturated resin can be regenerated by 3 mol/L nitric acid, and the adsorption capacity remains stable after five consecutive adsorption-desorption cycles. The maximal static saturated adsorption capacity of the resin is 206 mg/g at 333 K in the Pb2+ concentration range of 200-400 mg/L. The modified D401 chelating resin is an efficient adsorbent for the removal of Pb2+ from its single-metal ion solu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odified D401 chelating resin pb^2 SYNTHESIS adsorption DESORP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dsorption of Pb^(2+) on macroporous weak acid adsorbent resin from aqueous solutions: Batch and column studies 被引量:2
5
作者 熊春华 冯宇杰 姚彩萍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2009年第4期569-574,共6页
The adsorption properties of a novel macroporous weak acid resin (D152) for Pb^2+ were investigated with chemical methods. The optimal adsorption condition of D152 resin for Pb^2+ is at pH 6.00 in HAc-NaAc medium.... The adsorption properties of a novel macroporous weak acid resin (D152) for Pb^2+ were investigated with chemical methods. The optimal adsorption condition of D152 resin for Pb^2+ is at pH 6.00 in HAc-NaAc medium. The statically saturated adsorption capacity is 527 mg/g at 298 K. Pb^2+ adsorbed on D152 resin can be eluted with 0.05 mol/L HCI quantitatively. The adsorption rate constants determined under various temperatures are k288 n=2.22×10-5 s^-1, k298 K=2.51 × 10^-5 s^-1, and k308 K= 2.95 × 10^-5 s^-1, respectively. The apparent activation energy, Ea is 10.5 kJ/mol, and the adsorption parameters of thermodynamics are ΔH^Θ=13.3 kJ/mol, ΔS^Θ=119 J/(mol·K), and ΔG^Θ298 K =-22.2 kJ/mol, respectively. The adsorption behavior of D152 resin for Pb^2+ follows Langmuir mode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b^2 macroporous weak acid resin adsorption thermodynamic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厂粉煤灰、炉渣和污泥复合陶粒对低浓度Pb^(2+)的吸附特性 被引量:7
6
作者 杨毅 高敏轩 +3 位作者 陈元 赵睿 舒麒麟 刘伟 《环境科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07-414,共8页
针对重金属污染具有来源广、危害大等特点,通过以电厂废物(粉煤灰、炉渣)和脱水污泥为原料制备一种高效且价廉的陶粒吸附剂,采用吸附影响因素实验、解吸再生实验、吸附动力学模型和等温吸附模型的拟合以及陶粒表征分析,探究陶粒对Pb^(2+... 针对重金属污染具有来源广、危害大等特点,通过以电厂废物(粉煤灰、炉渣)和脱水污泥为原料制备一种高效且价廉的陶粒吸附剂,采用吸附影响因素实验、解吸再生实验、吸附动力学模型和等温吸附模型的拟合以及陶粒表征分析,探究陶粒对Pb^(2+)的吸附特性,同时为实现废物资源化利用提供新思路.结果表明:陶粒去除Pb^(2+)的较佳吸附条件为粒径4 mm、pH 4.5~5.0、吸附时间360 min、吸附温度25℃.陶粒再生所用较佳解吸剂为0.5 mol/L的HCl溶液,较佳解吸时间和次数分别为120 min和5次,解吸5次后陶粒对Pb^(2+)的去除率为92.67%.此吸附过程更好地遵循了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和Freundlich等温吸附模型.陶粒上的O-H、Si-O和金属氧化键在吸附Pb^(2+)的过程中起主要作用.陶粒吸附Pb^(2+)后,出现了新的物相Pb_(2)Cl_(3)OH和PbO,陶粒与Pb^(2+)之间发生化学吸附,为自发进行的放热反应.陶粒处理实际废水中Pb^(2+)的去除率可达93.70%,Pb^(2+)浓度由3.74 mg/L降至0.24 mg/L.研究显示,电厂粉煤灰、炉渣和污泥复合陶粒对Pb^(2+)具有一定的去除效果,可为以固体废物为原料制备的吸附剂在重金属废水处理应用中提供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厂废物 污泥 陶粒 Pb^(2+) 表征分析 吸附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_(2)作用下煤体裂隙发育及三维动力学特性研究
7
作者 王磊 廖志鹏 +3 位作者 陈礼鹏 杨震宇 吴雨轩 李伟利 《振动与冲击》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35-146,共12页
为研究CO_(2)吸附对煤体裂隙及其三维动力学特性的影响,利用高压气体吸附解吸系统和CT扫描系统分别对煤样开展了CO_(2)吸附试验和扫描试验,实现了对吸附前后煤样内部裂隙的精准提取及数字化定量表征,并结合自主研发的高温高压含气煤岩... 为研究CO_(2)吸附对煤体裂隙及其三维动力学特性的影响,利用高压气体吸附解吸系统和CT扫描系统分别对煤样开展了CO_(2)吸附试验和扫描试验,实现了对吸附前后煤样内部裂隙的精准提取及数字化定量表征,并结合自主研发的高温高压含气煤岩动静组合加载系统对煤样开展了不同CO_(2)压力和围压作用下三维动态冲击试验,分析了煤样的动态力学参数,最后从数值模拟角度探讨了煤体裂隙发育与强度劣化间的内在联系。结果表明:吸附CO_(2)会促进煤体内部裂隙扩展并伴随新生裂隙的萌发,导致裂隙网络更加复杂,且作用效果随CO_(2)压力升高而加剧;不同CO_(2)压力作用下,煤体三维动态应力-应变曲线变化趋势大致相同,CO_(2)压力和围压均会影响煤体的动力学特性,CO_(2)会弱化煤体的动态强度和动态弹性模量,而围压作用会使煤体的动态强度和动态弹性模量增加;CO_(2)压力的增大会导致煤体孔隙率不断增大,减小煤体有效承载体积,进而导致煤体宏观力学特性的劣化,同时围压的存在会限制煤样环向变形,且围压越大,限制作用越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吸附 CT扫描 裂隙发育 三维动力学特性 COMSOL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单轴压缩应力条件下煤吸附CO_(2)后颗粒破碎演化规律研究
8
作者 丁洋 王梦迪 +7 位作者 李树刚 林海飞 赵泓超 谭军红 张静非 朱冰 张一正 张艳 《煤炭科学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S1期97-107,共11页
煤层开采完成后,地下形成了大量的裂隙空间,其中存在一层或多层遗煤,甚至可能包括完整的不可采煤层。这为利用煤矿采空区进行的CO_(2)的物理封存(包括游离态和吸附态CO_(2))提供了新的可能。在煤矿采空区的CO_(2)封存过程中,不同应力分... 煤层开采完成后,地下形成了大量的裂隙空间,其中存在一层或多层遗煤,甚至可能包括完整的不可采煤层。这为利用煤矿采空区进行的CO_(2)的物理封存(包括游离态和吸附态CO_(2))提供了新的可能。在煤矿采空区的CO_(2)封存过程中,不同应力分布条件下煤颗粒的破碎和压实特性将发生变化,可能引起采空区储层渗透性变化和微震活动,严重的将导致CO_(2)泄漏,危及CO_(2)封存的安全性。通过比较吸附和未吸附CO_(2)的煤样在不同轴向应力条件下的粒径级配特征、破碎特性和压实特性,揭示了不同应力条件对渗透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吸附CO_(2)对煤颗粒的粒度级配产生了显著影响,煤样吸附CO_(2)后的粒度分布与Mandelbrot分形分布之间呈现良好的一致性;吸附CO_(2)增加了煤的破碎倾向,特别是在轴向压力较小时,相对破碎率和绝对破碎率随着轴压的增大逐渐增加。对于压实过程和空隙率,CO_(2)吸附在轴压较小时具有显著影响,但随着轴压的增大,这种影响减弱。结合实验结果和前人研究,提出了采空区煤岩体吸附CO_(2)后渗透率的计算方法,结果表明在吸附CO_(2)过后破碎煤体变得更加密实,吸附影响系数随着应力的增加呈现非线性的变化。研究结果为煤矿采空区CO_(2)封存的安全性评估以及CO_(2)注入后采空区后泄漏的防治提供了重要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矿采空区 CO_(2)吸附 轴向应力 破碎煤岩体 破碎压实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半焦条件优化对油页岩Cd^(2+)、Pb^(2+)吸附性能的影响
9
作者 李竞天 田沛宜 +3 位作者 朱利文 刘俊芳 李炳晖 任超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1期13652-13664,共13页
为深入研究温度对半焦油页岩Cd^(2+)、Pb^(2+)吸附性能的影响,以新疆巴里坤矿区油页岩(oil shale,OS)渣为原料,在200~800℃下半焦改性,制备出4种半焦油页岩(OS-200、OS-400、OS-600、OS-800)。使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canning electron mic... 为深入研究温度对半焦油页岩Cd^(2+)、Pb^(2+)吸附性能的影响,以新疆巴里坤矿区油页岩(oil shale,OS)渣为原料,在200~800℃下半焦改性,制备出4种半焦油页岩(OS-200、OS-400、OS-600、OS-800)。使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e,TEM)、热重分析(thermogravimetric analysis,TGA)、X射线衍射分析(X-ray diffraction,XRD)、比表面积分析方法BET(Brunauer-Emmett-Teller)和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oscopy,FTIR)等技术进行了物相表征,通过吸附试验研究了其对Cd^(2+)、Pb^(2+)的吸附性能。结果表明:通过不同温度的焦化,OS的物理性状、热重特性等均发生明显变化,在未改变其基本矿物成分的基础上改变了—OH、C O和Si—O—Si化学键的活性,增加了其比表面积。OS-600表现出更好的吸附性能,在pH=7,25℃的条件下,Langmuir方程及准二级动力学模型能够更好地拟合吸附过程。拟合结果显示OS-600理论Cd^(2+)最大吸附量为9.04 mg/g,Pb^(2+)最大吸附量为44.84 mg/g。实测OS-600对Cd^(2+)、Pb^(2+)的实测吸附量分别为6.69、35.42 mg/g,分别高出OS原样吸附量的53.44%、71.69%。OS半焦温度以400~700℃为宜,半焦时间不低于2 h,研究结果为半焦OS制备吸附材料时温度条件优化提供了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页岩 半焦 吸附特性 Cd^(2+) Pb^(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压气态CO_(2)吸附/解吸作用对烟煤的孔隙结构影响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张遵国 钱清侠 +1 位作者 陈毅 唐朝 《安全与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8-120,共13页
为探明高压CO_(2)吸附/解吸作用对煤孔隙结构的影响,结合低温N_(2)和低压CO_(2)吸附试验,对比分析了高压CO_(2)吸附/解吸前后贫煤、1/3焦煤和气煤的孔隙结构变化。结果表明,高压CO_(2)吸附/解吸作用对煤的孔隙形状无明显影响。吸附态气... 为探明高压CO_(2)吸附/解吸作用对煤孔隙结构的影响,结合低温N_(2)和低压CO_(2)吸附试验,对比分析了高压CO_(2)吸附/解吸前后贫煤、1/3焦煤和气煤的孔隙结构变化。结果表明,高压CO_(2)吸附/解吸作用对煤的孔隙形状无明显影响。吸附态气体和游离态气体的共同作用控制煤纳米孔的孔隙尺寸变化。在高压CO_(2)的吸附/解吸过程中,贫煤和1/3焦煤所承受的吸附态气体引起的吸附膨胀作用以及游离态气体的压缩作用强于游离态气体的“扩容”效应,导致高压CO_(2)吸附/解吸作用后贫煤和1/3焦煤的总比表面积分别减小5.63%和4.98%,总微孔体积分别减小3.72%和7.40%;气煤所受游离态气体的“扩容”效应强于吸附态气体的吸附膨胀效应和游离态气体的压缩效应,导致高压CO_(2)吸附/解吸作用后的总比表面积和总微孔体积分别增加5.89%和13.72%。高压CO_(2)吸附/解吸作用后,3种烟煤滞后环面积均减小,孔径分布峰值点均向更小孔径移动,孔径尺寸整体有所减小,微孔体积分数分别增加0.73百分点、1.48百分点和4.81百分点,孔径分布更均匀,孔隙连通性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全工程 孔隙结构特征 高压CO_(2)吸附/解吸 低温N_(2)吸附 低压CO_(2)吸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湿气环境中CO_(2)-H_(2)S在α-Fe(110)密排面上吸附与点蚀机理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李金灵 马文骏 +2 位作者 朱世东 屈撑囤 付安庆 《表面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0期82-93,共12页
目的从微观尺度探究CO_(2)-H_(2)S(CO_(2)和H_(2)S共存)在湿气管道顶部的吸附特性,进而揭示点蚀机理。方法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第一性原理,利用Materials Studio构建CO_(2)、H_(2)S和CO_(2)-H_(2)S在α-Fe(110)密排面的吸附模型,对CO_(2)... 目的从微观尺度探究CO_(2)-H_(2)S(CO_(2)和H_(2)S共存)在湿气管道顶部的吸附特性,进而揭示点蚀机理。方法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第一性原理,利用Materials Studio构建CO_(2)、H_(2)S和CO_(2)-H_(2)S在α-Fe(110)密排面的吸附模型,对CO_(2)、H_(2)S和CO_(2)-H_(2)S在α-Fe(110)面的吸附能、局域态密度、分波态密度和差分电荷密度进行仿真;利用高温高压釜模拟CO_(2)-H_(2)S-Cl^(-)腐蚀环境,分析L360钢在湿气环境中的腐蚀行为;最后,揭示含Cl^(-)湿气管道顶部CO_(2)-H_(2)S吸附机制与点蚀机理。结果CO_(2)、H_(2)S、CO_(2)-H_(2)S及CO_(2)-H_(2)S-Cl^(-)在最稳定位置时的吸附能分别为-4.065、-3.961、-8.538、-12.775e V,表明相较于CO_(2)与H_(2)S单独吸附,CO_(2)-H_(2)S在α-Fe(110)面的吸附能更负,Cl^(-)会进一步降低CO_(2)-H_(2)S的吸附能;且CO_(2)在与H_(2)S竞争环境电子中占优势;Cl^(-)会使CO_(2)-H_(2)S的局域态密度峰值降低,转移趋势为失去电子,基体和腐蚀介质的电子向着低能级跃迁释放出更多能量,进而加强了Fe与CO_(2)-H_(2)S间的化学键强度;Cl^(-)的2p轨道与Fe的3d轨道在-6.8 eV和-5.7 eV发生重叠,Cl^(-)被吸附到Fe表面并与Fe形成化学键生成氯化物,进而改变腐蚀产物膜的组分与结构,削弱产物膜的致密性和稳定性,减弱腐蚀阻抗力。在含Cl^(-)湿气的CO_(2)-H_(2)S环境中,液相中的Cl^(-)浓度升高,使L360钢的气相平均腐蚀速率逐渐增大,最高达2.935mm/a,点蚀越发严重。结论CO_(2)与H_(2)S在α-Fe(110)面吸附存在一定的协同和竞争作用,协同促进金属的腐蚀,FeCO3会优先沉积成膜,但H_(2)S会抑制FeCO3的生长,腐蚀产物以FeS为主;Cl^(-)会增强CO_(2)-H_(2)S与α-Fe(110)面间的作用力,弱化腐蚀产物膜层的保护性,进一步加速金属腐蚀、尤其是点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H_(2)S Cl^(-) 第一性原理 α-Fe(110)密排面 吸附特征 腐蚀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硅藻土基多孔吸附填料的制备及其对Pb^(2+)的吸附 被引量:20
12
作者 朱健 王韬远 +2 位作者 王平 雷明婧 李科林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2205-2212,共8页
以硅藻土为主要原料,添加超细碳粉、烧结助剂和粘结剂,按一定比例混合、搅拌、造粒,在设定程序下煅烧,制备了硅藻土基多孔吸附填料(DBPAF),探讨了烧成温度、造孔剂添加量、硅藻土粉体粒径对DBPAF孔隙特征的影响,运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以硅藻土为主要原料,添加超细碳粉、烧结助剂和粘结剂,按一定比例混合、搅拌、造粒,在设定程序下煅烧,制备了硅藻土基多孔吸附填料(DBPAF),探讨了烧成温度、造孔剂添加量、硅藻土粉体粒径对DBPAF孔隙特征的影响,运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X射线衍射仪(XRD)对DBPAF的微观形貌和物相组成进行了观察和分析,采用动态吸附实验研究了DBPAF的可操作性,采用静态吸附实验研究了DBPAF吸附Pb2+的性能和机制.结果表明,最适烧成温度范围为900~1000℃,最适造孔剂添加量为7.0%,最适硅藻土粉体粒径为2.40μm;与硅藻土原土(粉体)相比,DBPAF的可操作性明显提高,孔隙结构得到了明显改善,物相组成以方石英相为主.研究还表明,烧制过程升温速率以2~5℃/min为宜以保证DBPAF气孔分布均匀;DBPAF对Pb2+吸附容量较硅藻土原土(粉体)提高了78.0%,吸附过程速率控制步骤为Pb2+与DBPAF孔道内的基团发生的化学反应,吸附动力学符合拟二级动力学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硅藻土 多孔吸附填料 孔隙特征 吸附 PB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扩散吸附作用下CO_(2)非混相驱微观渗流特征模拟 被引量:1
13
作者 崔传智 李静 吴忠维 《岩性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81-188,共8页
利用数值模拟方法建立CO_(2)非混相驱数值模型,使用水平集法模拟扩散吸附作用下CO_(2)非混相驱和近混相驱的微观渗流规律,并对CO_(2)在孔隙中的微观渗流特征及扩散吸附特征进行研究,选取注入速度、扩散系数、吸附反应速率常数等参数研... 利用数值模拟方法建立CO_(2)非混相驱数值模型,使用水平集法模拟扩散吸附作用下CO_(2)非混相驱和近混相驱的微观渗流规律,并对CO_(2)在孔隙中的微观渗流特征及扩散吸附特征进行研究,选取注入速度、扩散系数、吸附反应速率常数等参数研究近混相驱微观渗流特征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①相场法CO_(2)驱数值模拟采出程度为51.29%,水平集法CO_(2)驱数值模拟采出程度为53.60%,因此水平集法更适用于CO_(2)非混相驱的渗流过程模拟。②非混相驱条件下,CO_(2)优先向大孔隙扩散,采收率为87.7%,出口气体体积分数为71.60%,CO_(2)最大表面吸附浓度为3.16×10-4mol/m^(2);近混相驱条件下,CO_(2)更易向小孔隙扩散,采收率为91.1%,出口含气率为97.01%,CO_(2)最大表面吸附浓度为5.81×10-4mol/m^(2)。③近混相驱微观渗流特征受注入速度、扩散系数、吸附反应速率常数等因素影响。注入速度增大,出口含气率和采收率均提高;扩散系数和吸附反应速率常数增大,会使采收率提高,出口含气率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非混相驱 微观渗流特征 注入速度 扩散系数 吸附反应速率常数 采收率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宝岩4种湿地植被泥炭对Pb^(2+)的吸附特征 被引量:2
14
作者 李宁 潘辉 +3 位作者 李颖 刘进山 蔡昌棠 何东进 《森林与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449-455,共7页
为探究湿地植被泥炭对Pb^(2+)的吸附特征,在福建天宝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通过野外调查,探讨了泥炭投入量、吸附时间、p H值、Pb^(2+)浓度等因素对4种湿地植被(水竹、垂穗石松、灯芯草、泥炭藓)泥炭吸附Pb^(2+)性能的影响,并采用等温... 为探究湿地植被泥炭对Pb^(2+)的吸附特征,在福建天宝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通过野外调查,探讨了泥炭投入量、吸附时间、p H值、Pb^(2+)浓度等因素对4种湿地植被(水竹、垂穗石松、灯芯草、泥炭藓)泥炭吸附Pb^(2+)性能的影响,并采用等温吸附模型(Langmuir模型、Freundlich模型)进行拟合,研究了4种湿地植被泥炭对Pb^(2+)的吸附特征。结果表明:4种湿地植被泥炭随着泥炭投入量的增加对Pb^(2+)吸附量均呈减少趋势,而对Pb^(2+)的吸附率均不断升高;随着吸附时间的延长,4种湿地植被泥炭对Pb^(2+)的吸附量均在吸附时间为30 min时达到最大值,随后呈缓慢减少的趋势;4种湿地植被泥炭吸附量均随Pb^(2+)浓度的升高而增加,但其吸附率变化趋势不一致;泥炭藓和灯芯草植被泥炭在p H值为6时,Pb^(2+)吸附量最大,分别为4.59和4.51 mg·g^(-1),水竹和垂穗石松植被泥炭在p H值为8时,Pb^(2+)吸附量最大,分别为4.72和4.97 mg·L^(-1);4种湿地植被泥炭吸附特征用Langmuir模型拟合效果更好,其中对垂穗石松植被泥炭拟合效果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炭 吸附特征 Pb^(2+) 天宝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a_(1-x)Ce_(x)MnO_(3)-Ba/Al_(2)O_(3)催化剂对NO选择性生成NH_(3)的影响
15
作者 宋崇林 郑庆贺 +3 位作者 吕誉 崔立峰 李云强 吕刚 《天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053-1061,共9页
为了实现碳中和目标,降低内燃机碳排放,稀薄燃烧技术成为了当前重要的研究方向.该技术不仅能提高发动机燃油热效率,还能有效降低CO_(2)排放.但是稀薄燃烧往往会伴随着大量氮氧化物的产生,为了解决该问题,采用LNT-SCR耦合的NO_(x)净化技... 为了实现碳中和目标,降低内燃机碳排放,稀薄燃烧技术成为了当前重要的研究方向.该技术不仅能提高发动机燃油热效率,还能有效降低CO_(2)排放.但是稀薄燃烧往往会伴随着大量氮氧化物的产生,为了解决该问题,采用LNT-SCR耦合的NO_(x)净化技术,此时LNT的作用是将排气中部分NO_(x)转化为NH_(3),为下游的SCR提供还原剂.基于此,制备了LNT催化剂,研究催化剂对NO选择性生成NH_(3)的影响.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La_(1-x)Ce_(x)MnO_(3)系列钙钛矿氧化物,并通过分步浸渍法得到了La_(1-x)Ce_(x)MnO_(3)-Ba/Al_(2)O_(3)负载型催化剂.利用XRD、H_(2)-TPR、NO-TPD等表征手段研究了钙钛矿氧化物的晶相结构,以及负载型催化剂的还原特性、NO_(x)吸附-脱附性能等物化性质,并且通过H_(2)选择性催化还原NO实验探究了催化剂掺杂Ce对NO转化成NH_(3)的影响.结果表明,Ce掺杂催化剂具有良好的NH_(3)产物选择性,并且显著提高了NO转化率.温度是NO转化和NH_(3)产物选择性生成的决定性因素,而H_(2)和NO体积比是NO转化和NH_(3)产物选择性生成的关键性因素.其中,La_(0.95)Ce_(0.05)MnO_(3)-Ba/Al_(2)O_(3)在低温下催化活性表现最佳,在350℃、H_(2)和NO体积比为5.0时NH_(3)产物选择性为65%,NO转化率为100%.此外,所制备的La_(1-x)Ce_(x)MnO_(3)都形成了钙钛矿型结构,而且Ce掺杂催化剂的大部分Ce离子可以进入到LaMnO_(3)结构中.在催化剂适量掺杂Ce后,H_(2)消耗总面积增大、还原峰的峰值温度降低,表明掺杂Ce改善了催化剂的还原特性;同时NO吸附和脱附面积增大,表明Ce掺杂改变了催化剂的NO_(x)吸附-脱附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_(1-x)Ce_(x)MnO_(3)-Ba/Al_(2)O_(3)催化剂 H_(2)选择性催化还原NO NH_(3)产物选择性 NO转化率 晶相结构 还原特性 NO_(x)吸附-脱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临界CO_(2)作用下无烟煤结构响应特征及高压吸附机理 被引量:5
16
作者 王建美 梁卫国 +3 位作者 牛栋 陈跃都 王聪伟 贺伟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15-125,共11页
中国深部煤层气资源丰富,将CO_(2)注入深部煤层,在提高煤层气采收率同时,还可实现CO_(2)地质封存(CO_(2)-ECBM)。通常,深部煤层CO_(2)处于超临界态并显著影响煤体吸附能力,但对于超临界CO_(2)作用下煤体结构演化及吸附机理尚不清晰。为... 中国深部煤层气资源丰富,将CO_(2)注入深部煤层,在提高煤层气采收率同时,还可实现CO_(2)地质封存(CO_(2)-ECBM)。通常,深部煤层CO_(2)处于超临界态并显著影响煤体吸附能力,但对于超临界CO_(2)作用下煤体结构演化及吸附机理尚不清晰。为此,以山西晋城成庄矿二叠系山西组三号煤层为研究对象,开展了无烟煤对超临界CO_(2)的高压吸附实验,结合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X射线衍射光电子能谱(XPS)测试及比表面积(BET)测试,分析了超临界CO_(2)高压吸附引起的无烟煤化学结构与孔隙结构响应特征,最后揭示了无烟煤对超临界CO_(2)的高压吸附特性及吸附机理。研究结果表明:①超临界CO_(2)高压吸附存在突变点,35℃时突变点位于临界压力(8 MPa)附近,在突变点处的吸附能力最小;②超临界CO_(2)可使芳香环枝接官能团、醚氧键、羟基氢键断裂,脂肪结构甲基脱落,可为CO_(2)提供更多的吸附位点,增强了无烟煤表面吸附能力;③超临界CO_(2)改变无烟煤介孔的孔隙结构特征和分形特征,吸附后平均孔径、孔体积、比表面积、分形维数呈增大趋势,孔隙粗糙度增大,对孔隙结构改造作用表现为“增孔、扩孔、粗糙化”,可提供更多吸附空间,增强了无烟煤吸附能力;④在深部煤层中注入CO_(2),应优先选择高孔隙度、高渗透性储层,注入煤层环境应尽可能远离CO_(2)临界点区域,储层对CO_(2)才有最大吸附能力。结论认为,成果认识为深部煤层CO_(2)可注性及封存潜力评估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对煤层气高效开发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ECBM 超临界CO_(2) 高压吸附特性 化学结构 孔隙结构 无烟煤 封存 可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页岩储层CO_(2)吸附解吸行为及弥散特征 被引量:2
17
作者 魏兵 陈海龙 +2 位作者 刘帅 赵金洲 Kadet Valeriy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76-186,共11页
CO_(2)在页岩储层中的吸附/解吸行为是CO_(2)驱替页岩油气及CO_(2)地质封存的理论基础,研究驱替过程中的弥散特征对于评估二者混合程度、产出气纯度、采收率提高及CO_(2)封存效果具有重要意义。为此,以四川盆地下志留统龙马溪组和鄂尔... CO_(2)在页岩储层中的吸附/解吸行为是CO_(2)驱替页岩油气及CO_(2)地质封存的理论基础,研究驱替过程中的弥散特征对于评估二者混合程度、产出气纯度、采收率提高及CO_(2)封存效果具有重要意义。为此,以四川盆地下志留统龙马溪组和鄂尔多斯盆地上三叠统延长组页岩储层为研究对象,通过CO_(2)等温吸附和CO_(2)驱替CH4物理模拟实验,采用体积法和动态柱突破法,系统研究了不同页岩储层CO_(2)吸附量与温度、压力、页岩物性(有机碳含量、矿物组成、孔隙度和比表面积)的关系以及CO_(2)注入速度对弥散系数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①CO_(2)在页岩储层的吸附量随压力增加逐渐增大,当压力大于12 MPa后吸附量达到饱和状态,饱和吸附量为1.8~8.1 cm^(3)/g;②CO_(2)饱和吸附量与温度呈负相关关系,而与压力、页岩有机碳含量、比表面积和孔隙体积呈正相关关系;③CO_(2)驱替CH4的弥散过程处于对流与扩散共同主导的过渡区域,其表观弥散系数在10-7 m^(2)/s数量级且与CO_(2)注入速度呈线性相关关系。结论认为,研究成果揭示了CO_(2)弥散规律,初步证实了页岩储层注CO_(2)提高页岩油气采收率与碳封存的可行性,同时为开发方案优化设计提供了关键参数,为相关研究和工程实践奠定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气储层 注CO_(2)提高采收率 碳封存 吸附 解吸 CO_(2)驱替 饱和吸附量 页岩物性 弥散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蛋白源有机肥在分解过程中对Pb^(2+)的吸附解吸特征
18
作者 王禹 韦增辉 +1 位作者 赵庆杰 吴蔚东 《中国土壤与肥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66-176,共11页
有机肥在不同分解阶段的组成与性质不同,对环境污染物的吸附能力以及它们在土壤中的环境行为和作用机制会表现出极大的差异。采用化学分析、吸附解吸、傅里叶红外等方法研究豆粕、骨粉、虾肽的基本理化性质及其对Pb^(2+)的吸附解吸特征... 有机肥在不同分解阶段的组成与性质不同,对环境污染物的吸附能力以及它们在土壤中的环境行为和作用机制会表现出极大的差异。采用化学分析、吸附解吸、傅里叶红外等方法研究豆粕、骨粉、虾肽的基本理化性质及其对Pb^(2+)的吸附解吸特征。结果表明,豆粕和骨粉在未矿化分解时对Pb^(2+)的吸附曲线均符合Freundlich模型,矿化分解后的Pb^(2+)吸附曲线符合Langmuir模型,而虾肽分解前后Pb^(2+)吸附曲线都符合Langmuir模型。豆粕和骨粉、虾肽在分解过程中对Pb^(2+)的吸附曲线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方程。未分解时虾肽最大吸附量最大(246.01 mg/g),随着矿化分解的进行豆粕的最大吸附量上升,并在分解12个月时达到最大(316.42 mg/g)。3种蛋白源有机肥吸附Pb^(2+)的主要形态是离子交换态和氢键结合态、络合态。蛋白源商品有机肥中含氧官能团可能对吸附Pb^(2+)起主要的作用。因此,应优先考虑施用豆粕有机肥,但豆粕、骨粉、虾肽在矿化分解的过程中可能存在吸附的重金属Pb^(2+)被重新释放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肥 吸附特征 Pb^(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温阶段煤吸附C_(2)H_(4)的吸附特性研究 被引量:1
19
作者 文虎 李倬锋 +2 位作者 张铎 唐瑞 黎杰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94-105,共12页
为研究煤矿采空区封闭区遗煤吸附C_(2)H_(4)的演化特征,以宁夏灵新煤矿不粘煤为研究对象,采用容量法进行煤吸附C_(2)H_(4)试验,分析温压与粒径对煤吸附C_(2)H_(4)过程中的吸附量、吸附速率和吸附热力学等特征变化的影响。研究表明:当温... 为研究煤矿采空区封闭区遗煤吸附C_(2)H_(4)的演化特征,以宁夏灵新煤矿不粘煤为研究对象,采用容量法进行煤吸附C_(2)H_(4)试验,分析温压与粒径对煤吸附C_(2)H_(4)过程中的吸附量、吸附速率和吸附热力学等特征变化的影响。研究表明:当温度为30~60℃、压力为0.15~0.45 MPa、粒径为20~120目时,无论是温度降低、压力升高还是粒径减小,C_(2)H_(4)的吸附量均增加;吸附过程随时间由快变慢,进而趋于平衡,吸附速率快速趋于0;温度与粒径不变,平衡压力越大吸附速率越大;温度与压力不变,粒径越小吸附速率越快。吸附量相同,粒径越小等量吸附热越低;各粒径煤样吸附C_(2)H_(4)的等量吸附热为0.69~40.23 kJ/mol,属于物理吸附。引入压力修正系数进行拟合,温度不变,压力和粒径与吸附自由能降低值呈正比关系;粒径不变,温度与吸附自由能降低值呈反比关系。各粒径煤样吸附C_(2)H_(4)的吸附熵均为负值,吸附量增大,温度降低,吸附熵值均增大;吸附量相同条件下,粒径越大,吸附熵值越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温阶段 C_(2)H_(4) 吸附特性 吸附速率 煤自燃 吸附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业废弃物生物炭制备及其对Cd^(2+)的吸附特征 被引量:1
20
作者 陈一川 曹培丽 +4 位作者 胡文华 宋纯磊 梁雯 向云 雷勇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29-140,共12页
[目的]本文旨在探讨不同农业废弃物生物炭对Cd^(2+)的吸附特征,为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以及环境中Cd^(2+)的修复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方法]本研究以农业废弃物为原料,平菇菌渣、香菇菌渣、玉米秸秆、牛粪分别在300、400、500℃温... [目的]本文旨在探讨不同农业废弃物生物炭对Cd^(2+)的吸附特征,为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以及环境中Cd^(2+)的修复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方法]本研究以农业废弃物为原料,平菇菌渣、香菇菌渣、玉米秸秆、牛粪分别在300、400、500℃温度下限氧热解反应制备3种平菇菌渣生物炭(PGBC)、3种香菇菌渣生物炭(XGBC)、3种牛粪生物炭(NFBC)和3种玉米秸秆生物炭(YMBC)共12种生物炭,并对吸附性能最好的500℃下热解制备的平菇生物炭PG500进行铁锰复合改性(FM-PG500)。采用BET、FTIR等方法对制备生物炭理化特性进行表征,开展吸附试验研究不同物源和铁锰复合改性生物炭对Cd^(2+)的吸附性能及特征。[结果]随着热解温度的提高,4种生物炭的产率均随之减小,灰分含量、比表面积及孔容呈相反变化趋势;芳香族官能团相对含量增加,其结构趋于稳定,且铁锰复合改性后的FM-PG500具备最高的芳香化程度。PG500对Cd^(2+)吸附量最高。不同农业废弃物生物炭对Cd^(2+)的吸附过程均符合准二级动力学,其中PGBC、XGBC和FM-PG500拟合结果符合Langmuir模型,为单分子层化学吸附,而YMBC和NFBC符合Freundlich模型,为多分子层的化学吸附。在吸附热力学实验中,当Cd^(2+)浓度为10~80 mg·L^(-1)时,FM-PG500的平衡吸附量由未改性前的4.96~36.52 mg·g^(-1)提高至5.41~38.04 mg·g^(-1);吸附动力学实验中,当Cd^(2+)浓度为20 mg L^(-1)时,FM-PG500对Cd^(2+)的吸附量相较于未改性前提升了11.0%。[结论]平菇菌渣作为原材料制备生物炭对水中Cd^(2+)的去除有较大潜力,铁锰氧化物负载之后改变了生物炭的理化性质从而有利于生物炭吸附性能的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炭制备 吸附特性 Cd^(2+) 农业废弃物 铁锰复合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