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0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经皮机械性血栓清除联合支架植入治疗髂静脉狭窄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中远期疗效 被引量:1
1
作者 陈春伦 邱宸阳 +3 位作者 沈兰 朱人大 周华吉 张鸿坤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8-114,共7页
目的:观察经皮机械性血栓清除(PMT)联合髂静脉支架植入治疗髂静脉狭窄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中远期疗效。方法:收集2017年1月至2021年6月于浙北地区五家三级医院血管外科接受PMT联合髂静脉支架植入治疗的髂静脉狭窄合并下肢深静脉血... 目的:观察经皮机械性血栓清除(PMT)联合髂静脉支架植入治疗髂静脉狭窄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中远期疗效。方法:收集2017年1月至2021年6月于浙北地区五家三级医院血管外科接受PMT联合髂静脉支架植入治疗的髂静脉狭窄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总计12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及随访信息,统计下肢血栓清除率、患肢血栓复发率、支架通畅率、下肢血栓后综合征(PTS)发生率,以及安全性评估指标如出血、死亡、肺栓塞、支架折断和移位等。结果:125例患者中,下肢血栓清除程度Ⅰ级8例(6.4%),Ⅱ级10例(8.0%),Ⅲ级107例(85.6%)。中位随访时间为74个月,12、24、36个月患肢血栓复发率分别为8.48%、8.93%和10.91%,髂静脉支架通畅率分别为91.52%、91.07%和89.09%,PTS发生率分别为5.08%、5.36%和6.36%,且均为轻度PTS。未出现如死亡、大面积肺栓塞及严重肝肾功能不全等重大安全性事件,未出现因支架折断等特殊情况再次入院干预事件。结论:PMT联合髂静脉支架植入能迅速清除髂静脉狭窄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下肢深静脉血栓,恢复下肢静脉血流,中远期支架通畅率高,PTS发生率低,安全性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机械性血栓清除 支架植入 髂静脉压迫综合征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下肢血栓后综合征 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种非腘静脉入路置管溶栓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效果比较
2
作者 王剑 钱成 +6 位作者 顾建平 高立兵 公茂峰 刘亮 倪国庆 彭鹏 陈国平 《介入放射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714-721,共8页
目的比较两种非腘静脉穿刺入路置管溶栓(catheter-directed thrombolysis,CDT)治疗急性混合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DVT)的技术指标和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收集2016年1月至2022年6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江宁医院和附属... 目的比较两种非腘静脉穿刺入路置管溶栓(catheter-directed thrombolysis,CDT)治疗急性混合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DVT)的技术指标和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收集2016年1月至2022年6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江宁医院和附属南京医院首选小腿深静脉入路(45例)和健肢股静脉入路(74例)行CDT治疗的急性下肢混合型DVT患者临床资料。评价比较两组间血管穿刺和置管技术成功率,以及成功置管的CDT静脉穿刺次数、置鞘时间、置管时间、溶栓时间、溶栓剂用量和相关并发症(包括静脉穿刺及抗凝溶栓相关并发症),不同解剖节段溶栓效果和至少随访12个月临床疗效。结果选择小腿深静脉入路、健肢股静脉入路成功置管CDT患者分别为31例、58例,技术成功率分别为68.89%(31/45)、78.38%(58/7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48)。小腿深静脉入路组21例(67.74%)置鞘成功需2针次以上穿刺;健肢股静脉入路组置鞘时间明显少于小腿深静脉入路组[(1.84±0.87)min比(10.52±6.13)min,P<0.001],但置管时间明显长于小腿深静脉入路组[(41.60±13.31)min比(20.06±4.46)min,P<0.001]。健肢股静脉入路组、小腿深静脉入路组溶栓时间分别为(5.34±1.43)d、(5.06±1.18)d(P=0.354),但健肢股静脉入路组溶栓剂用量较多[(352.16±71.98)万U比(284.68±77.64)万U,P<0.001]。末次随访显示,小腿深静脉入路组股腘静脉通畅率程度明显高于健肢股静脉入路组(P=0.037)。两组间血栓形成后综合征(post-thrombotic syndrome,PTS)发生率、静脉功能不全流行病学和经济研究-生活质量/症状(VEINES-QOL/Sym)问卷调查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小腿深静脉入路CDT与健肢股静脉入路CDT相比,可更好地清除腘静脉和股浅静脉内血栓,提高股腘静脉通畅率,但在减少PTS发生和改善患者VEINES-QOL/Sym上并无明显优势,且对小腿深静脉穿刺置鞘技术要求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静脉血栓形成 下肢 置管溶栓 胫静脉 股静脉 穿刺入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股静脉及胫前静脉入路导管接触溶栓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近期效果和安全性观察 被引量:5
3
作者 渠艳艳 卫志庆 +2 位作者 石红建 周良 甘振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774-779,共6页
目的评价股静脉入路及胫前静脉入路导管接触溶栓(CDT)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LEDVT)患者近期效果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对照分析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接受健侧股静脉人路及患侧胫前静脉入路CDT治疗的LE... 目的评价股静脉入路及胫前静脉入路导管接触溶栓(CDT)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LEDVT)患者近期效果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对照分析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接受健侧股静脉人路及患侧胫前静脉入路CDT治疗的LEDVT患者临床资料。其中股静脉人路组40例,胫前静脉入路组46例。主要观察终点为手术技术成功率和血栓清除率,次要观察终点为手术时间和并发症。结果股静脉人路组、胫前静脉人路组手术技术成功率分别为92.5%、100%(P=0.097),血栓清除率分别为(68.9±25.9)%、(78.3±21.0)%(P=0.067),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手术时间分别为(64.1±14.8)min、(72.0±19.9)min(P=0.0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22.5%、10.9%(P=0.14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股静脉人路和胫前静脉人路CDT均可有效治疗LEDVT,近期疗效和安全性相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导管接触溶栓 静脉入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介入治疗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列线图模型建立及验证 被引量:4
4
作者 李鸿君 洪磊 +2 位作者 刘丹 万立松 丁锐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780-784,共5页
目的 建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LEASO)介入治疗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列线图模型,并对模型进行外部验证。方法 以2020年1月至2022年12月日本血管外科学会建立的肢端缺血患者数据库(JCLIMB)中接受腔内治疗的LEASO患者434例为建模组,... 目的 建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LEASO)介入治疗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列线图模型,并对模型进行外部验证。方法 以2020年1月至2022年12月日本血管外科学会建立的肢端缺血患者数据库(JCLIMB)中接受腔内治疗的LEASO患者434例为建模组,以本院2020年1月至2023年5月接受介入治疗的LEASO患者60例为验证组。通过电子病历系统获取患者性别、年龄、合并糖尿病、合并高血压、合并冠心病、体质量指数(BMI)、Fontaine分期、D-二聚体、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APTT)、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PLR)和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等临床资料。使用R软件建立列线图模型,并以校准曲线、决策曲线(DCA)和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评价预测模型。结果 建模组发生DVT与未发生DVT患者BMI、Fontaine分期、D-二聚体、PLR和NLR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结果发现,BMI、Fontaine分期、D-二聚体、PLR和NLR是LEASO患者并发DVT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基于logistics回归分析结果建立列线图模型,经校准曲线分析显示模型预测值与实际值基本一致,表明该列线图模型有较好的准确度。以净收益为纵坐标,以阈值为横坐标,None线代表所有LEASO患者均不会发生DVT,Nomogram model表示DVT实际发生曲线,阈值范围0.09~1.00,表明以该模型进行决策有较好的临床收益,具备临床实用性。ROC分析结果显示,本研究建立的列线图模型预测建模组、验证组LEASO患者发生DVT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12和0.834,灵敏度分别为96.50和和99.20,特异度分别为76.60和66.70。结论 以BMI、Fontaine分期、D-二聚体、PLR和NLR建立的LEASO患者并发DVT预测模型对于DVT发生有较好的预测价值,适宜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介入治疗 下肢深静脉血栓 列线图模型 决策曲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下肢静脉血栓患者凝血因子Ⅺ水平及其与复发风险的相关性 被引量:2
5
作者 姜海军 李荣华 +4 位作者 陈国平 王丽 侯军 程小康 于黎明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51-154,共4页
目的探讨下肢静脉血栓患者凝血因子Ⅺ(FⅪ)水平及其与复发风险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8年2月至2019年2月我院收治的下肢深静脉血栓(DVT)患者220例为研究组,选择同期健康体检者50例为对照组。随访3年,研究组最终纳入197例,根据限制性立方... 目的探讨下肢静脉血栓患者凝血因子Ⅺ(FⅪ)水平及其与复发风险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8年2月至2019年2月我院收治的下肢深静脉血栓(DVT)患者220例为研究组,选择同期健康体检者50例为对照组。随访3年,研究组最终纳入197例,根据限制性立方样条(RCS)结果将研究组分为低水平组94例(FⅪ<10.3 U/L),中水平组52例(FⅪ10.3~12.1 U/L)和高水平组51例(FⅪ>12.1 U/L)。研究组于抗凝治疗结束1个月后、对照组于体检时,检测血浆中FⅪ水平并比较;采用Cox模型分析FⅪ对DVT复发的影响,RCS分析DVT复发与FⅪ水平的关系;Kaplan-Meier曲线分析不同FⅪ水平DVT的复发风险,并对研究组进行3年的随访。结果研究组FⅪ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随访期间,有33例(16.75%)患者出现DVT复发,调整性别、年龄后的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FⅪ水平是DVT复发的风险因素(P<0.05)。将FⅪ水平设置为三分位数,计算调整后的风险比,结果显示,FⅪ<10.3 U/L的患者,FⅪ平均值为9.2 U/L,风险比为0.82(95%CI:0.673~0.984);FⅪ10.3~12.1 U/L的患者,FⅪ平均值为11.4 U/L,风险比为1.04(95%CI:0.813~1.432);FⅪ>12.1 U/L的患者,FⅪ平均值为13.8 U/L,风险比为1.38(95%CI:0.921~1.563)。Kaplan-Meier曲线分析结果显示,低水平组复发风险为28.62%(95%CI:25.633~31.609),中水平组复发风险为30.10%(95%CI:27.594~32.606),高水平组复发风险为38.06%(95%CI:34.306~41.371),3组之间显著相关(χ^(2)=6.631,P=0.036)。结论与健康人群比较,DVT患者血浆中FⅪ呈现高水平状态;随着FⅪ水平上升,患者DVT复发风险增高,可将10.3 U/L和12.1 U/L FⅪ水平节点作为DVT复发率明显升高的参考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脉血栓形成 因子Ⅺ 复发 数据相关性 比例危险度模型 下肢 深静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家庭护士?代用茶对髋/膝关节置换术后病人下肢深静脉血栓预防的效果 被引量:1
6
作者 张月星 张倩 +3 位作者 喻英 李慧 贾雅甜 李芯茹 《护理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3期4215-4221,共7页
目的:探讨基于家庭护士食疗理论下家庭护士?代用茶对人工髋/膝关节置换术后病人下肢深静脉血栓预防的效果研究。方法:选取2023年2月—12月在山西某三级甲等医院骨科行下肢髋或膝关节置换手术的72例病人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 目的:探讨基于家庭护士食疗理论下家庭护士?代用茶对人工髋/膝关节置换术后病人下肢深静脉血栓预防的效果研究。方法:选取2023年2月—12月在山西某三级甲等医院骨科行下肢髋或膝关节置换手术的72例病人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6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预防及富含非营养素的饮食指导,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增加家庭护士?代用茶饮干预,干预时间为30 d。对比两组病人干预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体征检查阳性率、凝血指标、血脂指标、体重及体质指数。结果:最终60例病人完成研究,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0例。1)茶饮依从性:观察组茶饮依从性良好,73.3%的病人30 d内可饮用>50~60袋代用茶。2)干预后,观察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干预后,观察组Homans征及Neuhof征阳性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与干预前比较,两组病人干预后D-二聚体水平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凝血酶原时间(PT)及D-二聚体水平低于对照组,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5)与干预前比较,观察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总胆固醇有所降低,对照组总胆固醇及三酰甘油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总胆固醇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与干预前比较,观察组体重及体质指数降低,对照组体重及体质指数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干预后观察组体重及体质指数低于对照组,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家庭护士?代用茶可以降低髋/膝关节置换术后患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风险,值得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深静脉血栓 家庭护士食疗理论 苦荞 非营养素 人工关节置换 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溶栓导管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24
7
作者 张庆桥 祖茂衡 +6 位作者 徐浩 顾玉明 李国均 魏宁 许伟 刘洪涛 崔艳峰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5年第5期487-489,共3页
目的评价溶栓导管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疗效。方法2003年4月~2004年10月,32例左下肢DVT患者施行了溶栓导管置入术,采用抗凝及经溶栓导管脉冲式灌注尿激酶治疗。其中行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11例、行髂总静脉球囊扩张术10例,行髂... 目的评价溶栓导管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疗效。方法2003年4月~2004年10月,32例左下肢DVT患者施行了溶栓导管置入术,采用抗凝及经溶栓导管脉冲式灌注尿激酶治疗。其中行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11例、行髂总静脉球囊扩张术10例,行髂总静脉支架置入术2例。结果溶栓导管平均放置时间为(7.7±2.3)d。下肢水肿完全消退28例,部分消退4例。左下肢深静脉血栓完全溶解29例,其中12例存在左髂静脉受压综合征;血栓部分溶解3例。无出血、肺动脉栓塞等并发症。结论采用溶栓导管治疗下肢DVT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静脉血栓 下肢 溶栓导管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溶栓导管 导管治疗 临床应用 左下肢深静脉血栓 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 髂静脉受压综合征 髂总静脉 导管置入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肺癌患者入院时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及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37
8
作者 杜晖 赵洪林 +8 位作者 李梅 纪慧慧 任凡 王攀 李昕 董明 Rehman DAWAR 陈钢 陈军 《中国肺癌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761-766,共6页
背景与目的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 thromboembolism, VTE)是一种公认的在肺癌患者中有较高发病率和死亡率的并发症。本研究目的是明确我们中心肺癌患者入院时下肢深静脉血栓(lower extremity venous thrombosis, LEDVT)的发生率,并揭示... 背景与目的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 thromboembolism, VTE)是一种公认的在肺癌患者中有较高发病率和死亡率的并发症。本研究目的是明确我们中心肺癌患者入院时下肢深静脉血栓(lower extremity venous thrombosis, LEDVT)的发生率,并揭示其入院时LEDVT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肺部肿瘤外科在2017年7月-2017年12月收治的231例肺癌患者,入院时即行双下肢静脉彩超检查,以分析肺癌患者LEDVT的发生率;同时,对肺良性疾病患者入院时LEDVT的发生率进行比较。在肺癌患者中,进一步分析LEDVT发生与其临床特征的关系,寻找LEDVT发生的可能危险因素;同时,亦分析这些患者的血浆D-二聚体(D-Dimmer)、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 FIB)、凝血酶时间(thrombin time, TT)、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in time,APTT)、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 PT)及血小板(platelet, PLT)之间的差异。结果在231例肺癌患者中,入院时发生LEDVT者12例,其发生率为5.2%(12/231);而77例肺良性疾病患者入院时均未查见LEDVT的发生,提示肺癌患者入院时LEDVT的发生率明显高于肺良性疾病(P<0.05)。在肺癌患者中进一步分析发现,伴有远处转移(包括N3淋巴结转移)的肺癌患者较不伴有转移者更易发生LEDVT(11.29%, 7/62 vs 2.96%, 5/169)(P<0.05)。肺癌LEDVT组患者入院时的D-Dimer的中位值为1,534mg/L(369 mg/L-10,000 mg/L),明显高于非LEDVT组患者(539 mg/L, 126 mg/L-1,000 mg/L)(P<0.05);而FIB、TT、APTT、PT和PLT在两组患者之间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我们中心肺癌患者入院时LEDVT总体发生率约为5%,明显高于肺良性疾病患者。入院时伴有远处转移(包括N3淋巴结转移)的肺癌患者更易发生LEDVT,其中,D-Dimer值较高的患者应考虑到VTE事件发生的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肿瘤 下肢深静脉血栓 发生率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和亚急性下肢DVT的超声鉴别诊断 被引量:14
9
作者 徐光 苏里亚 +3 位作者 王立平 彭禹 李慧玲 张征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2004年第4期561-563,共3页
目的 探讨超声检查鉴别急性和亚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 (DVT)的可行性。方法 经超声诊断的 43例 46条下肢DVT患者 ,根据其诱因和症状出现的时间分为急性组和亚急性组 ,比较两组血栓形成部位、回声特点及病变静脉管径。结果 两组血栓的... 目的 探讨超声检查鉴别急性和亚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 (DVT)的可行性。方法 经超声诊断的 43例 46条下肢DVT患者 ,根据其诱因和症状出现的时间分为急性组和亚急性组 ,比较两组血栓形成部位、回声特点及病变静脉管径。结果 两组血栓的形成部位、回声特点有显著差别 (P <0 .0 5 ) ,而管径无明显差别 (P >0 .0 5 )。以低回声表现的局段性、周围型和中央型血栓诊断急性下肢DVT的特异性分别为 10 0 %、84.6%和 75 %。而以中回声表现的血栓和混合型血栓诊断亚急性下肢DVT的特异性分别为 10 0 %和 86.9%。结论 对于诱因及症状不明确的下肢DVT患者 ,根据超声检查多数可区别急性和亚急性DVT ,但少数仍不能明确区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深静脉血栓 急性 亚急性 超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综合性介入治疗 被引量:107
10
作者 顾建平 范春瑛 +2 位作者 何旭 陈亮 苏浩波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0年第4期206-209,共4页
目的 评价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综合性介入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 15 6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作介入性溶栓术 ,对其中 39例作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18例作经导管血栓抽吸术、2 6例作下肢深静脉腔内成形术、12例作stent植入术。结... 目的 评价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综合性介入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 15 6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作介入性溶栓术 ,对其中 39例作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18例作经导管血栓抽吸术、2 6例作下肢深静脉腔内成形术、12例作stent植入术。结果 总有效率为 96 .2 % ,无效 3.8% ,平均住院日为 10 .5d。结论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综合性介入处理疗效较好 ,可缩短病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深静脉血栓 介入治疗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ngioJet血栓清除装置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初步临床应用 被引量:60
11
作者 刘凯 段鹏飞 +4 位作者 陈珑 倪才方 金泳海 樊宝瑞 李克伟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496-500,共5页
【摘要】目的探讨AngioJet血栓机械性清除装置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效果和安全性。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7月至2015年10月收治的55例急性下肢DVT患者临床资料,其中23例接受AngioJet血栓清除装置治疗(A组),32例接受置... 【摘要】目的探讨AngioJet血栓机械性清除装置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效果和安全性。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7月至2015年10月收治的55例急性下肢DVT患者临床资料,其中23例接受AngioJet血栓清除装置治疗(A组),32例接受置管溶栓治疗(B组)。评价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应用尿激酶总量、溶栓时间、住院时间、消肿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A、B组患者尿激酶总用量分别为(106.09±61.92)×104 U、(204.38±108.27)×104 U,溶栓时间分别为(3.00±2.35) d、(5.11±2.57) d,住院时间分别为(7.39±0.94)d、(9.19±2.26)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01、0.003、0.001);患肢消肿率分别为(76.60±19.07)%、(73.59±25.22)%,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4.35%(1/23)、6.25%(2/3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 结论AngioJet血栓机械性清除装置治疗急性下肢DVT可明显提高血栓清除效率,减少尿激酶用量,缩短药物溶栓时间及住院治疗时间,且疗效良好,值得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ngioJet血栓清除装置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置管溶栓 尿激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导管接触溶栓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时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变化规律 被引量:27
12
作者 刘强 王永利 +3 位作者 王征宇 彭志清 相建峰 陈亮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421-425,共5页
目的研究导管接触溶栓(CDT)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LEDVT)过程中血浆D-二聚体(D-D)和纤维蛋白原(FIB)变化,分析其意义。方法选取2016年12月至2017年12月采用CDT术治疗的18例急性LEDVT患者,治疗中每隔8 h检测患者血浆D-D、FIB浓度... 目的研究导管接触溶栓(CDT)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LEDVT)过程中血浆D-二聚体(D-D)和纤维蛋白原(FIB)变化,分析其意义。方法选取2016年12月至2017年12月采用CDT术治疗的18例急性LEDVT患者,治疗中每隔8 h检测患者血浆D-D、FIB浓度。计算每例患者D-D峰值、D-D上升速度、FIB下降速度及D-D增高时间,统计学分析D-D、FIB变化规律,以及D-D峰值、D-D上升速度、FIB下降速度及D-D增高时间之间相关性和线性关系。结果 CDT术后18例患者中13例(72%)疗效评价为优或良,无严重出血并发症发生。CDT治疗中尿激酶微泵速度不变情况下,D-D先上升后下降,FIB持续下降;尿激酶微泵速度减半后,D-D下降速度变缓,FIB逐渐上升。统计学分析显示,D-D峰值与D-D上升速度呈正相关(Pearson比0.88,P<0.01),D-D峰值与D-D增高时间呈正相关(Pearson比0.80,P<0.01),D-D上升速度与D-D增高时间呈正相关(Pearson比0.62,P=0.01),D-D上升速度与FIB下降速度呈正相关(Pearson比0.49,P=0.04),D-D峰值与FIB下降速度呈正相关(Pearson比0.76,P<0.01),D-D增高时间与FIB下降速度间无相关性。结论急性LEDVT患者CDT治疗过程中血浆D-D、FIB会产生规律性变化,监测和分析D-D、FIB变化规律,有助于提高CDT疗效,减少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导管接触溶栓 D-二聚体 纤维蛋白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介入治疗576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被引量:21
13
作者 顾建平 何旭 +4 位作者 楼文胜 陈亮 苏浩波 陈国平 宋进华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2期1261-1264,共4页
目的:评价介入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疗效。方法:576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行介入溶栓术,对其中226例作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59例作经导管血栓抽吸术、119例作机械性血栓消融术、92例作髂股静脉腔内成形术、71例作髂静脉及股... 目的:评价介入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疗效。方法:576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行介入溶栓术,对其中226例作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59例作经导管血栓抽吸术、119例作机械性血栓消融术、92例作髂股静脉腔内成形术、71例作髂静脉及股总静脉支架植入术。根据病程、症状及造影表现,每例选择2~6种介入治疗方法。随访6个月~3年。结果:治疗疗效为:优170例(29.5%),良269例(46.7%),中126例(21.9%),差11例(1.9%)。平均住院天数为9.5天。89例取得6个月随访资料,其疗效判断为优34例(38.2%),良45例(50.6%),中4例(4.5%),差6例(6.7%)。结论:介入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疗效较好,可缩短病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静脉血栓 下肢 介入治疗 导管消融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诊断下肢静脉病变的价值 被引量:19
14
作者 张云山 贺声 +4 位作者 朱世华 程琳 贾文凯 沈燕华 魏丽京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2002年第7期695-696,共2页
目的 评价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 (CDFI)检测临床下肢静脉病变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临床下肢静脉病变 90例 10 7条下肢静脉进行CDFI检查。结果 CDFI可迅速清晰地显示下肢静脉的解剖图像 ,其中检出 61例 64条下肢静脉有血栓形成 (急性血栓... 目的 评价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 (CDFI)检测临床下肢静脉病变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临床下肢静脉病变 90例 10 7条下肢静脉进行CDFI检查。结果 CDFI可迅速清晰地显示下肢静脉的解剖图像 ,其中检出 61例 64条下肢静脉有血栓形成 (急性血栓 3 1例 ,慢性血栓 3 0例 ) ,8例 9条深静脉瓣功能不全 ,3 1例 3 4条为下肢静脉曲张。结论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有一定的声像特征 ,CDFI检出敏感性高 ,可对血栓作出位置、范围和管腔阻塞程度的判断 ,是帮助临床选择治疗方案和客观评价药物疗效的重要方法。判断有无深静脉瓣功能不全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 深静脉血栓形成 深静脉瓣功能不全 下肢静脉曲张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分子肝素钙联合血栓通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45
15
作者 兰金耀 项华明 +1 位作者 樊晓明 戴朝波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193-1196,共4页
目的:研究低分子肝素钙联合血栓通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疗效。方法:182例进行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91例)和观察组(91例)。对照组患者采用低分子肝素钙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低分子肝素钙联合血栓通治... 目的:研究低分子肝素钙联合血栓通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疗效。方法:182例进行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91例)和观察组(91例)。对照组患者采用低分子肝素钙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低分子肝素钙联合血栓通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效果,治疗前后PT、APTT、PLT水平及血液流变学,治疗后并发症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后1 d的PT(12.10±2.15)s、APTT(13.29±2.28)s高于对照组1 d的PT(11.19±2.15)s、APTT(12.26±3.12)s,3 d的PT(39.54±3.42)s、APTT(45.12±3.52)s高于对照组3 d的PT(37.43±3.12)s、APTT(39.13±3.12)s,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患者总有效率(92.31%)高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75.8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全血比高切黏度(4.52±1.03)mpa/s,全血比低切黏度(5.04±1.02)mpa/s,血浆比黏度(0.95±0.09)mpa/s明显低于对照组(5.43±0.95)mpa/s、(7.80±1.10)mpa/s、(1.47±0.11)mpa/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给予低分子肝素钙联合血栓通治疗临床效果比较显著,改善患者的PT、APTT、PLT水平,降低血液黏稠度,并发症低,安全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深静脉血栓 急性 低分子肝素钙 血栓通 血液流变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多种介入技术联合治疗 被引量:11
16
作者 朱亮 张希全 +5 位作者 孙业全 王义平 潘晶晶 刘焕亮 郝斌 任可伟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582-586,共5页
目的探讨急性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多种介入技术联合治疗的临床价值及效果。方法本组291例全下肢DVT患者。髋上髂、股静脉段血栓清除,局麻下逆行穿刺患侧股静脉,导丝引导下插入12~14 F鞘管直接机械性血栓抽吸;髋下股、腘静脉段血... 目的探讨急性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多种介入技术联合治疗的临床价值及效果。方法本组291例全下肢DVT患者。髋上髂、股静脉段血栓清除,局麻下逆行穿刺患侧股静脉,导丝引导下插入12~14 F鞘管直接机械性血栓抽吸;髋下股、腘静脉段血栓清除,采用多种介入技术联合处理,即经健侧股静脉顺行穿刺插入4~5 F Cobra导管,导管辅助下亲水超滑导丝插至患侧髂、股静脉内,采用穿线或导丝抓捕技术,将导丝经患侧股静脉穿出体外,建立工作导丝通路,再沿工作导丝由健侧置入翻山鞘管至患侧髂、股静脉内,加长亲水超滑导丝在翻山鞘管支撑下轻柔的越过瓣膜插至患侧股、腘静脉内,DSA监视下Fogarty拉栓球囊沿导丝顺应静脉瓣膜方向将血栓拉至患侧髂静脉内,再经患侧股静脉进行机械性抽吸血栓。对存在的髂静脉狭窄或闭塞,行PTA或支架植入治疗;腘静脉以下血栓行溶栓治疗。结果手术成功率100%,术后1~3 d患肢肿胀、疼痛均开始消退或减轻。血栓完全清除率86.3%;出院时健、患肢膝上、下15 cm处周径差分别为(1.64±0.43)和(0.97±0.42)cm,176例合并髂总静脉狭窄或闭塞行PTA和支架植入治疗。279例随访3~12个月,水肿、色素沉着、溃疡等后遗症发生率分别为8.24%、3.94%、0;彩色多普勒超声复查静脉通畅无附壁血栓89.3%;临床总有效率98.2%。结论多种介入技术联合治疗急性全下肢DVT,血栓完全清除率高,最大程度保护静脉瓣功能,住院周期短,是安全有效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静脉血栓形成 下肢 取栓 介入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研究—附62例报告 被引量:8
17
作者 邓国三 陈云瀛 +2 位作者 黄广香 邝石峰 匡斌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233-234,共2页
目的:探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致病因素、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方法:总结和分析我们1993年6月至1998年7月收治的62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病例。结果:62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病例,手术、外伤、制动引起29例,妊娠、产褥期12例,下肢深静... 目的:探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致病因素、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方法:总结和分析我们1993年6月至1998年7月收治的62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病例。结果:62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病例,手术、外伤、制动引起29例,妊娠、产褥期12例,下肢深静脉炎引起6例,恶性肿瘤引起3例,口服避孕药物引起2例,不明原因9例。58例经药物治疗,随访1年,40例完全治愈,18例下肢仍有不同程度的肿胀。4例行手术治疗,随访6个月,2例效果满意,2例术后2个月复发,下肢再度出现肿胀。结论:引起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大部份病例药物治疗效果满意。手术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效果不稳定,要严格掌握其适应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致病因素 临床表现 诊断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下肢深静脉血栓并发急性肺栓塞的肺内血栓分布特点及血管腔内治疗的临床效果 被引量:8
18
作者 刘向东 赵家宁 +2 位作者 梁玉龙 吴文娟 吕鹏飞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CSCD 2014年第12期771-774,共4页
目的探讨下肢深静脉血栓并发急性肺栓塞的肺内血栓分布特点及血管腔内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对8例患者首先行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以防止下肢深静脉血栓再次脱落,在此基础上行肺动脉造影,观察肺动脉血栓分布情况,利用导丝导管迅速开通栓塞... 目的探讨下肢深静脉血栓并发急性肺栓塞的肺内血栓分布特点及血管腔内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对8例患者首先行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以防止下肢深静脉血栓再次脱落,在此基础上行肺动脉造影,观察肺动脉血栓分布情况,利用导丝导管迅速开通栓塞血管,恢复栓塞血管内血流,每24h给予50万U尿激酶,连续72h肺动脉小剂量置管溶栓,24h后行肺动脉造影,观察残留血栓分布,及时调整溶栓导管位置。72h时再行肺动脉造影,观察肺动脉血流恢复情况并拔管,根据DSA图像应用血管造影机自带容量测量软件工具计算血栓残留量;对下肢深静脉血栓有症状者利用导丝导管对栓塞血管迅速开通,观察血栓开通后下肢症状缓解变化。治疗期间每隔24h抽血行血凝分析1次,观察患者术后是否有渗血、出血增加的现象。结果对8例患者共栓塞肺动脉分支24支,其中双肺动脉4个大分支栓塞患者1例,双肺动脉3个大分支栓塞者6例,双肺动脉2个大分支栓塞者1例。治疗后72h肺动脉造影显示血栓残留量〈20%者20支,20%~50%者2支,〉50%者2支。患侧下肢深静脉血栓经血管腔内治疗后下肢肿胀、疼痛均有不同程度缓解,72h后症状基本缓解。治疗期间8例患者的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国际标准化比率均在正常范围之内,未出现渗血、出血增加的现象。结论下肢深静脉血栓并发急性肺栓塞得到及时治疗的患者血栓分布以肺动脉3支分支血栓多见,血管腔内治疗及小剂量置管溶栓治疗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深静脉 血栓 急性肺栓塞 血管 腔内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颈静脉导管血管内溶栓联合足背静脉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 被引量:23
19
作者 钱结胜 李征然 +6 位作者 姜在波 朱康顺 关首海 周斌 许长谋 何可可 单鸿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266-269,共4页
目的探讨经颈静脉途径血管内溶栓联合足背静脉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可行性与疗效。方法18例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治疗组)采用经颈静脉穿刺后,置管造影并植入滤器,留置导管持续血管内溶栓同时联合足背静脉溶栓;而同期有16例患者(对照... 目的探讨经颈静脉途径血管内溶栓联合足背静脉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可行性与疗效。方法18例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治疗组)采用经颈静脉穿刺后,置管造影并植入滤器,留置导管持续血管内溶栓同时联合足背静脉溶栓;而同期有16例患者(对照组)仅行足背静脉溶栓。结果治疗组溶栓时间为(6.6±2.3)d,对照组为(8.2±1.4)d;所用尿激酶总量治疗组为(552±224)万u,对照组为(700±166)万u。联合溶栓能显著减少溶栓时间与尿激酶用量(P<0.05)。治疗组溶栓前后大、小腿周径分别减小(4.6±2.1)cm、(4.0±2.1)cm,对照组分别为(3.2±1.7)cm、(2.7±1.5)cm,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完全溶通率为66.7%,对照组完全溶通率为31.3%,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4例患者在血栓完全溶通后从原穿刺处将滤器取出。结论经颈静脉途径导管内溶栓联合足背静脉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安全、效果好,完全溶通后可从原穿刺处回收滤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导管内溶栓 颈静脉 足背静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二聚体及纤维蛋白原监测在导管接触溶栓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应用 被引量:25
20
作者 刘强 程英升 王永利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1031-1035,共5页
目的分析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LEDVT)导管接触溶栓(CDT)过程中血浆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FIB)值变化,评估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12月至2016年12月采用CDT治疗的18例急性LEDVT患者,溶栓前、开始后每隔8 h、结束时检测... 目的分析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LEDVT)导管接触溶栓(CDT)过程中血浆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FIB)值变化,评估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12月至2016年12月采用CDT治疗的18例急性LEDVT患者,溶栓前、开始后每隔8 h、结束时检测患者血浆D-D、FIB值。计算D-D峰值、上升速度,FIB下降速度,D-D增高时间及血栓溶解率并予疗效分级。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D-D、FIB值变化规律,D-D峰值与血栓量、D-D上升速度与血栓溶解率、D-D上升速度与FIB下降速度、D-D增高时间与血栓溶解率相关性。结果 18例患者平均血栓溶解率为78%,6例血栓完全溶解。疗效分级优、良13例(72.2%),未发生颅内出血等严重并发症。术中尿激酶剂量不变情况下D-D值先升后降,FIB值持续下降,尿激酶剂量减半后D-D值下降变缓,FIB值逐渐上升。D-D峰值与血栓量呈正相关(r=0.81,P<0.01),D-D上升速度与FIB下降速度呈正相关(r=0.49,P=0.04),D-D上升速度与血栓溶解率呈负相关(r=0.08,P=0.08);D-D增高时间与血栓溶解率呈负相关(r=-0.35,P=0.16)。结论 CDT治疗急性LEDVT过程中监测分析血浆D-D、FIB,有助于指导溶栓药物应用,延长溶栓时间,提高CDT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导管接触溶栓 D-二聚体 纤维蛋白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