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2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AOV网的JDF印刷工作流程建模 被引量:5
1
作者 罗如柏 周世生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7-12,共6页
针对印刷工作流程的控制问题,首先在研究JDF(job definition format)标准的基础上,基于AOV(activityon vertices)网提出了JDF-AOV网,以描述JDF印刷工作流程中各过程节点在执行时的相互依赖关系;然后定义了'JDF资源关联矩阵'以... 针对印刷工作流程的控制问题,首先在研究JDF(job definition format)标准的基础上,基于AOV(activityon vertices)网提出了JDF-AOV网,以描述JDF印刷工作流程中各过程节点在执行时的相互依赖关系;然后定义了'JDF资源关联矩阵'以完整地描述各过程节点资源的消耗与生产,并且定义了'JDF资源可用性数组'以描述所有资源的可用性;最后利用此三者组成的递阶JDF-AOV模型对JDF印刷工作流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模型可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程网络图 作业定义格式 印刷工作流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AOV图及二叉树的梯形图与指令表互换算法 被引量:39
2
作者 葛芬 吴宁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754-758,共5页
通过对可编程逻辑控制器(Programma blelogic contro ller,PLC)的梯形图语言及指令表语言的分析,提出了基于AOV(Activity on vertex)有向图和二叉树实现梯形图与指令表程序相互转换的算法。转换算法将梯形图映射为AOV图,并由其建立二叉... 通过对可编程逻辑控制器(Programma blelogic contro ller,PLC)的梯形图语言及指令表语言的分析,提出了基于AOV(Activity on vertex)有向图和二叉树实现梯形图与指令表程序相互转换的算法。转换算法将梯形图映射为AOV图,并由其建立二叉树来表示指令间的逻辑关系,通过遍历二叉树实现PLC梯形图与指令表的转换。文中给出一个转换实例,介绍了算法思想及其实现步骤。该算法具有通用性,适于复杂控制逻辑的梯形图,已成功用于水电自动化监控系统中的PLC编程软件平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梯形图 指令表 aov 二叉树 可编程逻辑控制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AOV网的抽象工作流模型 被引量:2
3
作者 陈谊 新吉乐 +1 位作者 孙悦红 李海生 《计算机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90-92,共3页
针对项目管理中的工作流控制需求,提出一个基于顶点活动(AOV)网的抽象工作流模型。给出该模型的形式化定义以及各结点的时序关系,阐述工作流的设计与执行规则,包括分支设计规则和回路设计规则,定义工作流图分支结构中汇聚结点的时序同... 针对项目管理中的工作流控制需求,提出一个基于顶点活动(AOV)网的抽象工作流模型。给出该模型的形式化定义以及各结点的时序关系,阐述工作流的设计与执行规则,包括分支设计规则和回路设计规则,定义工作流图分支结构中汇聚结点的时序同步规则,并给出一个优化的回路检测方法。实例应用结果证明了该模型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作流模型 顶点活动网 形式化描述 工作流管理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森林类型土壤有机碳特征及固碳潜力分析
4
作者 王晓月 陈文斌 +1 位作者 牛健植 伦小秀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75-183,共9页
研究不同森林类型土壤有机碳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对提升森林碳汇及水土保持功能具有重要意义。笔者对不同森林类型土壤有机碳及活性有机碳组分分布进行观测分析。选取鹫峰国家森林公园侧柏林、油松林、栓皮栎林和油松栓皮栎混交林4种... 研究不同森林类型土壤有机碳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对提升森林碳汇及水土保持功能具有重要意义。笔者对不同森林类型土壤有机碳及活性有机碳组分分布进行观测分析。选取鹫峰国家森林公园侧柏林、油松林、栓皮栎林和油松栓皮栎混交林4种森林类型0~60 cm土层土壤为研究对象,解析森林类型对土壤固碳的影响,并利用冗余分析确定土壤有机碳变化的关键因子。结果表明:1)除20~40 cm土层外,4种森林类型对各土层的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均有显著影响,且油松栓皮栎混交林和栓皮栎林的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明显高于侧柏林和油松林(P<0.05);2)不同森林类型对土壤活性有机碳质量分数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土壤表层,且油松栓皮栎混交林和栓皮栎林活性有机碳质量分数高于侧柏林和油松林;3)土壤全氮是影响侧柏林、栓皮栎林和油松栓皮栎混交林土壤有机碳及活性有机碳分布的主要影响因子,土壤速效钾和速效磷是影响油松林土壤有机碳及活性有机碳分布的主要影响因子。油松栓皮栎混交林和栓皮栎林具有较强的固碳能力。结果可为研究区水土保持固碳增汇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有机碳 活性有机碳 森林类型 垂直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PAP的不同负重跳深练习对短跑运动员爆发力和肌肉募集特征影响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刘瑞东 张俊杰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79-86,共8页
激活后增强效应(Post-activation potentiation, PAP)一直是运动训练领域热门话题,当前对诱导出最佳PAP的诱导练习形式、最佳恢复时间以及诱发PAP的解释机制尚无定论。通过施加不同负重跳深练习(无负重组[DJ]和20%体重的负重背心组[WDJ]... 激活后增强效应(Post-activation potentiation, PAP)一直是运动训练领域热门话题,当前对诱导出最佳PAP的诱导练习形式、最佳恢复时间以及诱发PAP的解释机制尚无定论。通过施加不同负重跳深练习(无负重组[DJ]和20%体重的负重背心组[WDJ])来探究PAP对下肢垂直爆发力影响。研究发现:(1)在提升垂直跳跃(CMJ)表现方面,DJ组诱导PAP最佳恢复时间为4~8 min;而WDJ组诱导PAP最佳恢复时间为8~12 min,说明DJ组练习对诱导PAP最佳时间要早于WDJ组;(2)与DJ组相比,WDJ组能更大程度激活运动员大腿肌群(股直肌和股二头肌)募集程度,尤其是股后肌群;而DJ组能更大程度激活运动员小腿肌群(腓肠肌)募集程度,说明“负重”因素能改变下肢肌肉的发力模式影响跳跃表现;(3)DJ和WDJ组练习均能在提升CMJ运动表现的同时,显著提升肌电RMS和MPF,说明高阶运动单位募集是PAP的解释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活后增强效应 跳深 短跑运动员 爆发力 肌肉募集 垂直跳 肌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直立特厚煤层采动应力分层分区特征及对矿压活动的影响规律
6
作者 李浩荡 卢安良 +5 位作者 刘旭东 杨立韩 周雨 钟涛平 宋大钊 李振雷 《煤炭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853-2865,共13页
明确近直立特厚煤层采动应力时空演化特征是研究矿压显现规律和防治冲击地压的关键科学问题。以乌东煤矿为研究背景,综合采用数值模拟和现场监测分析的方法,系统研究了近直立特厚煤层水平分段开采的采动应力空间分布特征、微震活动时空... 明确近直立特厚煤层采动应力时空演化特征是研究矿压显现规律和防治冲击地压的关键科学问题。以乌东煤矿为研究背景,综合采用数值模拟和现场监测分析的方法,系统研究了近直立特厚煤层水平分段开采的采动应力空间分布特征、微震活动时空演化规律及其与冲击显现的耦合机制,结合现场微震监测数据与5次典型冲击案例,验证了数值模拟结果的可靠性。讨论了近直立煤层矿压活动的原因,并定量对比了与水平/缓倾斜煤层在应力分布模式、震源机制及冲击特征的本质差异。研究表明:近直立特厚煤层采动应力场呈现典型三维非对称分布,水平构造应力主导的应力集中区具有显著分层分区特性。垂直方向上,开采层位下方形成范围25m的应力集中带,峰值位于层位下方8m;走向上,超前应力影响范围达60m,峰值位于工作面前方10m;倾向上,巷道两侧35m为卸压区,上下方呈现双驼峰型应力集中区。微震事件分布呈现超前和横向扩展特征,微震频次随能级增加呈指数衰减,高能事件集中分布于工作面前方50~75m、两侧30~40m的高梯度应力区,能量密度与应力梯度呈显著正相关。冲击显现以巷道顶板下沉和底板鼓起为主,破坏形态与巷道上下方应力集中区强相关。不同于水平煤层垂直应力主导的工作面超前和巷道两侧应力集中以及顶板破断诱发矿震扰动,近直立煤层微震事件主要源于高水平构造应力驱动下的煤岩局部破裂,形成独特的高静载+矿震扰动致灾模式,而静载集中和矿震扰动区近似重叠,导致近直立煤层巷道顶底部破坏为主的冲击显现特征。研究结果为明确近直立特厚煤层开采矿压规律和冲击地压特征的基础问题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直立特厚煤层 采动应力 矿压规律 微震活动性 冲击地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改进AOV网的轻量级工作流模型研究与设计 被引量:4
7
作者 於正琳 孙精科 《计算机应用》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262-265,269,共5页
针对现有工作流模型在应对大型复杂系统时的不足,引入轻量级模型的概念,提出一种基于改进AOV网的轻量级工作流模型以满足大型复杂业务流程的工作流管理需求。在对模型进行详细定义与设计的同时,给出了流程调度中关键的两个算法——分支... 针对现有工作流模型在应对大型复杂系统时的不足,引入轻量级模型的概念,提出一种基于改进AOV网的轻量级工作流模型以满足大型复杂业务流程的工作流管理需求。在对模型进行详细定义与设计的同时,给出了流程调度中关键的两个算法——分支的调度算法及汇聚的同步算法以确保流程的准确运行。通过对一个具体实例的流程建模分析,体现了模型的轻量级优势并采用图论的分析手段对模型进行静态及动态验证,证明了模型的合理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作流 轻量级模型 aov 建模 调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力馈能主动悬架稳定性分析 被引量:2
8
作者 陈丽 许丽 +1 位作者 周冉 孙凤 《沈阳工业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98-304,共7页
为了提高车辆行驶平顺性和安全性,提出了一种新型磁力馈能主动悬架,并研究其稳定性。采用BP神经网络PID控制算法(BP-PID)搭建磁力馈能主动悬架控制系统,利用MATLAB/Simulink进行理论仿真。建立B级和C级随机路面,仿真分析不同速度、不同... 为了提高车辆行驶平顺性和安全性,提出了一种新型磁力馈能主动悬架,并研究其稳定性。采用BP神经网络PID控制算法(BP-PID)搭建磁力馈能主动悬架控制系统,利用MATLAB/Simulink进行理论仿真。建立B级和C级随机路面,仿真分析不同速度、不同等级下,磁力馈能主动悬架的稳定性。结果表明,相比于被动悬架效果和PID控制的磁力馈能主动悬架效果,采用BP-PID控制可明显提高悬架稳定性。B级随机路面60 km/h时车身垂直加速度改善了45.90%,证明了BP-PID控制的合理性,可有效提升悬架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力馈能主动悬架 比例积分微分控制 反向传播神经网络 被动悬架 车身垂直加速度 悬架动行程 轮胎动位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冬小麦-夏玉米轮作田沟金针虫垂直活动特征
9
作者 赵花荣 任三学 +4 位作者 齐月 张玲 田晓丽 杨超 胡丽丽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67-479,共13页
基于河北固城农业气象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2019—2020年、2021—2022年冬小麦-夏玉米轮作田沟金针虫在土壤中分层调查数据,引入虫口重量指标,结合虫口密度指标,揭示沟金针虫在冬小麦-夏玉米轮作田为害-休眠动态变化,讨论沟金针虫在... 基于河北固城农业气象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2019—2020年、2021—2022年冬小麦-夏玉米轮作田沟金针虫在土壤中分层调查数据,引入虫口重量指标,结合虫口密度指标,揭示沟金针虫在冬小麦-夏玉米轮作田为害-休眠动态变化,讨论沟金针虫在土壤中垂直活动特征、气象条件与其相关性以及对冬小麦产量影响。结果表明:沟金针虫在冬小麦-夏玉米轮作田存在3个为害期和3个休眠期,且交替出现。3个为害期出现在冬小麦返青-拔节期、夏玉米幼苗期、冬小麦秋苗期,3个休眠期出现在冬小麦越冬期、冬小麦成熟-收获期、夏玉米灌浆-成熟期,3个为害期中以冬小麦返青-拔节期最为严重。冬季偏暖及春季回暖早,沟金针虫表现出晚下早上特征,使得沟金针虫冬季休眠期缩短而为害活动期延长;土壤温度、湿度以及食源关系共同影响沟金针虫为害、休眠以及取食活动,其为害适宜土壤重量含水率约为15%~18%,适宜土壤温度为14~18℃。分析沟金针虫为害与冬小麦减产率可知,虫口密度每增加10 m^(-2)或虫口重量每增加1.0 g·m^(-2),可导致减产率增加5.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沟金针虫 垂直活动 冬小麦 夏玉米 轮作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京北郊低对流层挥发性有机物垂直分布特征及对臭氧生成的潜在影响 被引量:1
10
作者 施双双 朱彬 +2 位作者 沈利娟 杨思琪 王红磊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13-527,共15页
在各地臭氧(O_(3))污染呈现多发态势的背景下,垂直方向上挥发性有机物(VOCs)对O_(3)生成的潜在贡献尚不明晰。利用南京北郊2020年10月17日至11月15日低对流层(高度为0~1000 m)强化探空数据,探讨了VOCs垂直分布特征及其对O_(3)生成的潜... 在各地臭氧(O_(3))污染呈现多发态势的背景下,垂直方向上挥发性有机物(VOCs)对O_(3)生成的潜在贡献尚不明晰。利用南京北郊2020年10月17日至11月15日低对流层(高度为0~1000 m)强化探空数据,探讨了VOCs垂直分布特征及其对O_(3)生成的潜在影响。结果表明:①VOCs总含量(体积分数,下同)随着高度的升高而降低((73.4±26.1)×10^(-9)~(50.4±20.3)×10^(-9)),各高度上烷烃占比最大(64.3%~71.6%),烯烃占比随着高度的升高而逐渐减小(3.4%~9.9%),芳香烃、卤代烃和乙炔占比无显著变化;交通排放和低边界层致使早、晚VOCs廓线垂直梯度大,低层VOCs积累且烷烃占比增大,而午后VOCs各组分垂直分布较均匀。②受大气层结影响,白天混合层内以烷烃和烯烃的光化学反应为主,OH自由基损失率(L_(OH))分别为3.3和2.7 s^(-1),占比分别为42.8%和35.1%;稳定边界层和残余层内均以烷烃和芳香烃的光化学反应为主。③午后混合层内VOCs的OH自由基损失率、臭氧生成潜势(OFP)与O_(3)含量成正相关关系,代表局地VOCs和O_(3)关系特征;早晨稳定边界层和残余层内无显著相关性;光化学反应活性较大的VOCs组分对O_(3)生成的潜在贡献主要集中在低层,以乙烯和丙烯为主;低对流层上部对O_(3)光化学生成的潜在贡献主要以低活性的烷烃为主,二甲苯/乙苯比值(X/E)分析表明,高层气团老化程度较高,可反映区域大气特征。限制化工厂排放、提升机动车排放标准和燃油质量是改善南京地区O_(3)污染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挥发性有机物 垂直分布 臭氧 对流层 光化学反应活性 南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主观垂直感知障碍对脑卒中患者功能影响的回顾性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王昊懿 史亚伟 +1 位作者 鲁俊 许光旭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68-73,共6页
目的探讨脑卒中主观垂直感知障碍对视空间认知、平衡、步行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以及视空间认知和侧倾行为的中介作用。方法2023年2月至12月,选取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康复医学中心收治的脑卒中患者96例,分为垂直感知障碍... 目的探讨脑卒中主观垂直感知障碍对视空间认知、平衡、步行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以及视空间认知和侧倾行为的中介作用。方法2023年2月至12月,选取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康复医学中心收治的脑卒中患者96例,分为垂直感知障碍组(n=53)与非垂直感知障碍组(n=43)。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侧推评估量表(SCP)、Burke侧倾量表(BLS)、线等分试验(LBT)、线段划消试验(LCT)、星消试验(SCT)、主观视觉垂直感知(SVV)、Berg平衡量表(BBS)、Holden步行功能分级(FAC)和Barthel指数(BI)进行评定。结果垂直感知障碍组SVV方向性和稳定性,NIHSS、SCT、SCP、BLS、BBS、FAC和BI评分差于非垂直感知障碍组(|t|>2.414,Z=-3.481,P<0.05)。两组SVV,SCT、BLS和BBS评分两两相关(|r|≥0.273,P<0.05)。控制年龄和性别后,SVV方向性对BBS评分无直接作用(β=-0.011,P=0.920),但可通过BLS的部分中介效应(效应量=-0.173,95%CI-0.278~-0.076),以及SCT和BLS的链式中介效应(效应量=-0.073,95%CI-0.137~-0.027)两条路径对BBS评分产生影响。结论主观视觉垂直感知障碍影响脑卒中患者的视空间认知、平衡、步行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主要通过视空间认知和侧倾行为的中介效应影响脑卒中患者的平衡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主观垂直感知障碍 平衡 视空间认知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中介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硬化竖向屏障材料在Cr(Ⅵ)污染液作用下工程性能及微观结构演化 被引量:1
12
作者 程鑫 江文豪 +3 位作者 黄啸 李爽 王应富 李江山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225-238,共14页
为评估矿渣-水泥-膨润土(slag-cement-bentonite,简称SCB)和氧化镁激发矿渣-膨润土(magnesium oxide activated slag-bentonite,简称MASB)两种自硬化材料作为Cr(Ⅵ)污染场地竖向屏障的工程可行性,研究了SCB和MASB试样在K_(2)CrO_(4)溶... 为评估矿渣-水泥-膨润土(slag-cement-bentonite,简称SCB)和氧化镁激发矿渣-膨润土(magnesium oxide activated slag-bentonite,简称MASB)两种自硬化材料作为Cr(Ⅵ)污染场地竖向屏障的工程可行性,研究了SCB和MASB试样在K_(2)CrO_(4)溶液作用下工程性能和微观结构的演化规律。首先,对浸泡试验后试样的质量、外观、变色层厚度、无侧限抗压强度和渗透系数变化情况进行测定。随后,基于宏观试验结果对部分试样开展了X射线衍射(X-ray diffraction,简称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简称SEM)、傅里叶红外光谱(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oscopy,简称FTIR)和元素形态顺序提取等微观测试。结果显示,SCB和MASB试样的质量以及变色层厚度均随浸泡时间和污染液浓度的增加而增大,其主要原因在于CaCrO_(4)和MgCrO_(4)等物质的生成及试样中CrO_(4)^(2-)的物理吸附。SCB和MASB试样的无侧限抗压强度随浓度增大而降低,渗透系数则随之增大而增大。当污染液浓度为0.5 mol/L时,SCB和MASB试样的强度分别降低42%和60%,渗透系数分别增大超过10倍和100倍,这主要是由于在K_(2)CrO_(4)溶液作用下,水化产物生成量减小,试样致密性降低。综合分析表明,尽管SCB和MASB两种自硬化材料在自来水下具有较好的工程性能,但其与K_(2)CrO_(4)溶液的化学相容性差,易因Cr(Ⅵ)污染液作用而劣化。因此,当污染场地内Cr(Ⅵ)浓度较大时,两种材料均无法直接满足使用要求,需开展改性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硬化竖向屏障 矿渣-水泥-膨润土 氧化镁激发矿渣-膨润土 Cr(Ⅵ)污染液 宏观试验 微观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NMPC的智能汽车变道避撞控制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王衍学 裴如庆 冯剑波 《浙江工业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90-298,共9页
针对无人驾驶车辆仅采用转向主动避撞控制策略难以应对复杂交通环境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非线性模型预测控制的变道轨迹规划与跟踪控制方法,实现了无须预先定义轨迹的实时轨迹规划。首先,分析了在高速公路上需要进行变道的场景,针对车... 针对无人驾驶车辆仅采用转向主动避撞控制策略难以应对复杂交通环境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非线性模型预测控制的变道轨迹规划与跟踪控制方法,实现了无须预先定义轨迹的实时轨迹规划。首先,分析了在高速公路上需要进行变道的场景,针对车辆在变道过程中不仅涉及横向位置的变化而且还与纵向速度有关的问题,建立了车辆横向和纵向联合非线性预测车辆模型;然后,基于模型预测控制算法可以考虑各种复杂约束、非线性等前提以实现系统性能最优控制的优势,设计了基于非线性模型预测控制(NMPC)的变道避撞控制器;最后,利用Matlab和Carsim联合仿真平台对所提方法进行了验证。仿真结果表明:所提出的方法不仅可以使车辆在复杂交通环境下成功地进行变道,而且能在变道过程中保持车身稳定、变道轨迹平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避撞 多约束优化 非线性模型预测控制 横纵向联合车辆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速动车组一系垂向半主动悬挂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曹洪勇 付彬 +3 位作者 王旭 刘彬彬 Di Gialleonardo Egidio Bruni Stefano 《力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2423-2435,共13页
轻量化是轨道交通车辆发展的重要方向,可降低车辆能耗和运营维护成本.然而车体轻量化改变了车体弹性模态频率,增大了车体结构振动,造成车辆垂向舒适性恶化.提出了一系垂向半主动悬挂策略,即采用可变阻尼减振器替换原有一系垂向减振器,... 轻量化是轨道交通车辆发展的重要方向,可降低车辆能耗和运营维护成本.然而车体轻量化改变了车体弹性模态频率,增大了车体结构振动,造成车辆垂向舒适性恶化.提出了一系垂向半主动悬挂策略,即采用可变阻尼减振器替换原有一系垂向减振器,通过对减振器阻尼特性进行实时控制,改善车体刚性和一阶弯曲模态振动.分析了车体刚性和弹性振动与构架振动的耦合关系,在此基础上对一系半主动悬挂的工作原理进行阐述.改进了经典的车辆垂向动力学模型,通过模型计算验证了车体和构架的多种耦合振动关系.对磁流变阻尼减振器的动态特性开展试验测试,建立了该减振器的动力学模型,实现对磁流变阻尼减振器非线性特性的准确预测.以国内某高速列车为原型,建立了完整的车辆动力学模型,并结合磁流变阻尼减振器动力学模型,对一系半主动悬挂的控制策略和应用效果展开研究,得到了两种易于工程应用的控制方法.结果表明一系半主动悬挂对车辆垂向振动,尤其是车体一阶弯曲振动具有显著的控制效果,可改善车辆垂向舒适性指标约3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系半主动 垂向舒适性 车体一阶弯曲 磁流变阻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氧化型VCSELs的可靠性及失效分析
15
作者 张玉岐 赵佳 《光通信技术》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60-65,共6页
为了研究氧化型垂直腔表面发射激光器(VCSELs)的可靠性寿命模型和失效模式,对含有AlGaAs/GaAs量子阱的氧化型VCSELs进行了不同应力条件的老化实验,使用外推函数求得VCSELs的失效寿命,进而求得了不同应力条件下的中值寿命,并结合VCSELs... 为了研究氧化型垂直腔表面发射激光器(VCSELs)的可靠性寿命模型和失效模式,对含有AlGaAs/GaAs量子阱的氧化型VCSELs进行了不同应力条件的老化实验,使用外推函数求得VCSELs的失效寿命,进而求得了不同应力条件下的中值寿命,并结合VCSELs的结温获得准确的寿命模型。最后,采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分析了氧化型VCSELs的主要失效特征和原因。测试与试验结果表明:含有AlGaAs/GaAs量子阱的氧化型VCSELs的寿命模型参数激活能为0.55 eV,电流加速因子为2.01;氧化型VCSELs失效原因主要与具有内在应力的氧化层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型垂直腔表面发射激光器 可靠性 寿命 激活能 失效模式 氧化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琼东南盆地Ⅱ号断裂带新生界多期热流体活动与天然气运聚特征 被引量:5
16
作者 黄向胜 闫琢玉 +2 位作者 张东峰 黄合庭 罗程飞 《岩性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67-76,共10页
运用流体包裹体、有机地球化学分析和压力模拟手段,综合研究了琼东南盆地东部Ⅱ号断裂带新生界多期热流体活动及天然气运聚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琼东南盆地东部Ⅱ号断裂带BX19-2构造天然气主要为烃气和CO_(2),烃气为煤型气和油型气的... 运用流体包裹体、有机地球化学分析和压力模拟手段,综合研究了琼东南盆地东部Ⅱ号断裂带新生界多期热流体活动及天然气运聚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琼东南盆地东部Ⅱ号断裂带BX19-2构造天然气主要为烃气和CO_(2),烃气为煤型气和油型气的混合气,但不同气层中天然气组分含量差异较大,浅部三亚组气层为相对高含量的烃气(体积分数为83.93%)和低含量的有机成因CO_(2)(体积分数为7.11%);较深部的陵水组气层为含量相对较低的烃气(体积分数为16.10%~76.63%)和含量相对较高的幔源CO_(2)(体积分数为18.70%~81.56%)。(2)流体包裹体和岩石地球化学参数显示烃气运移与3期热流体活动相关,每期热流体的活动深度及引起的热异常程度均存在一定差异。3期含烃热流体活动的时间分别为中新世晚期(约8.8 Ma)、上新世(约4.5~4.1 Ma)和第四纪(约1.1~0.1 Ma)。(3)热流体是以断裂为主要通道发生垂向高效快速充注。来自宝岛凹陷深部的幔源CO_(2)在上新世晚期—第四纪(约2.2~0.5 Ma)发生充注,并驱替了陵水组储层的烃气。因此,宝岛凹陷Ⅱ号断裂带附近的圈闭可能具有钻遇高CO_(2)含量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气成藏 多期热流体活动 垂向运移 流体包裹体 幔源CO_(2) 三亚组 陵水组 新生界 Ⅱ号断裂带 琼东南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发酵豆制品的抗氧化活性研究 被引量:8
17
作者 吴非 刘丽平 曾婷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1期53-56,共4页
采用测定抗氧化活性值(AOV值)的方法,比较了市售几种豆制品的抗氧化活性。用不同的乳酸菌和霉菌菌株发酵豆乳,在不同的发酵温度和时间下,研究发酵豆乳的抗氧化活性变化。结果表明,豆制品水溶性组分的AOV值高于醇溶性组分的AOV值;发酵豆... 采用测定抗氧化活性值(AOV值)的方法,比较了市售几种豆制品的抗氧化活性。用不同的乳酸菌和霉菌菌株发酵豆乳,在不同的发酵温度和时间下,研究发酵豆乳的抗氧化活性变化。结果表明,豆制品水溶性组分的AOV值高于醇溶性组分的AOV值;发酵豆制品的抗氧化活性明显高于非发酵豆制品;乳酸菌和霉菌发酵都能够使豆乳的抗氧化活性提高,不同菌株提高的程度不同,霉菌发酵提高的程度更大。温度对总状毛霉和乳酸菌发酵豆乳的抗氧化活性变化有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酵 抗氧化活性 抗氧化活性值(aov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根据现代地壳垂直运动划分中国大陆活动地块边界的尝试 被引量:18
18
作者 李延兴 杨国华 +1 位作者 杨世东 郭良迁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11-16,共6页
研究了中国大陆地壳垂直运动的特征 ,提出利用中国大陆现代地壳垂直形变速率图划分活动地块的思路和原则 ,并把中国大陆划分为东西 2个 I级地块 ,东北、华北、华南、西藏、甘青藏和新疆 6个 级地块和 1 6个 级地块 .本文划分的活动地... 研究了中国大陆地壳垂直运动的特征 ,提出利用中国大陆现代地壳垂直形变速率图划分活动地块的思路和原则 ,并把中国大陆划分为东西 2个 I级地块 ,东北、华北、华南、西藏、甘青藏和新疆 6个 级地块和 1 6个 级地块 .本文划分的活动地块边界与新构造活动的图象在总体上是一致的 ,局部地区有些差别 .这表明 ,中国大陆地壳现今活动是第四纪以来新构造活动的继续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壳垂直运动 活动地块 中国 大陆地壳 划分 新构造活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栽培技术优化对冬小麦根系垂直分布及活性的调控 被引量:20
19
作者 李华伟 司纪升 +3 位作者 徐月 李升东 吴建军 王法宏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1136-1144,共9页
为探索优化小麦根系构建,促进小麦根系功能发挥,以达到小麦高产高效的栽培技术,于2012—2013和2013—2014年度小麦生产季,通过大田试验,比较研究了鲁原502在旋耕-基肥撒施(RT-SF),深翻-基肥撒施(PT-SF)和苗带旋耕-间隔深松-分层深... 为探索优化小麦根系构建,促进小麦根系功能发挥,以达到小麦高产高效的栽培技术,于2012—2013和2013—2014年度小麦生产季,通过大田试验,比较研究了鲁原502在旋耕-基肥撒施(RT-SF),深翻-基肥撒施(PT-SF)和苗带旋耕-间隔深松-分层深施肥(SRT-SS-DT)3种栽培技术下产量及其构成,研究麦田0~90 cm内不同土层根系形态分布及生理特性的差异。与RT-SF和PT-SF处理相比,SRT-SS-DT处理显著提高了小麦的千粒重及单位面积穗数,使最终产量提高了3.96%~13.29%。SRT-SS-DT处理促进了小麦根系生长发育,拔节后15~60 cm土层内的根长密度和根干重密度、30~75 cm土层内根系总吸收表面积和活跃吸收面积较其他处理显著提高,尤其是在施肥层(15~30 cm土层)。开花后20 d,15~30 cm土层SRT-SS-DT的根系总吸收表面积和活跃吸收面积较RT-SF提高了66.3%和56.5%,较PT-SF提高了75.9%和59.8%。SRT-SS-DT增强了15~90 cm土层的根系活力,同时减缓了生育后期根系活力的下降,开花期至花后20 d,15~30 cm土层根系活力下降值在SRT-SS-DT处理下较RT-SF和PT-SF降低了28.5%和14.9%。此外,在花后20 d,SRT-SS-DT处理小麦15~90 cm土层根系表现较低MDA含量和较高SOD活性,尤其是15~30 cm土层,根系SOD活性分别比PT-SF和RT-SF处理高20.6%和10.9%。15~90 cm土层根系活力和根干重占比与小麦产量呈显著正相关。结果表明,通过对苗带旋耕、间隔深松和分层深施肥等栽培技术的集成和优化,可以有效扩展深层土壤根系的分布,提高深层土壤根系的活性,尤其是施肥层,有助于小麦产量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栽培技术 小麦 根系活力 根系垂直分布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含镉废水人工湿地处理系统中基质微生物数量和酶活性研究 被引量:9
20
作者 张超兰 韦必帽 +3 位作者 刘敏 李磊 李忠义 高畅 《水资源保护》 CAS 2010年第4期57-61,共5页
构建了美人蕉-红蛋(MH)和彩叶草-风车草(CF)两种不同植物组合的复合垂直流人工湿地系统,以不种植物的垂直流人工湿地系统(CK)为对照,研究不同湿地系统基质微生物数量和酶活性及其与无机废水中镉的去除效果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在... 构建了美人蕉-红蛋(MH)和彩叶草-风车草(CF)两种不同植物组合的复合垂直流人工湿地系统,以不种植物的垂直流人工湿地系统(CK)为对照,研究不同湿地系统基质微生物数量和酶活性及其与无机废水中镉的去除效果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在不同的植物系统中,微生物数量和酶活性为:MH〉CF〉CK;在同一个湿地系统中为下行池大于上行池;在有植物的系统中其微生物数量和酶活性的垂直分布为0~5 cm〉5~15cm〉15~20 cm;基质中真菌、放线菌数量和蔗糖酶活性与镉去除率呈显著正相关,而细菌数量和脲酶活性与镉去除率相关性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垂直流人工湿地 微生物 酶活性 去除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