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75篇文章
< 1 2 3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ffects of Lignite and Biochar on Enzyme Activity and Organic Carbon in Zn-contaminated Black Soil
1
作者 Dai Jianjun Liu Zhaoting +1 位作者 Su Dezhen Wang Jingyi 《Journal of Northeast Agricultural University(English Edition)》 2025年第2期23-36,共14页
In order to explore the remediation effects of lignite and biochar on Zn-contaminated soil,this experiment studied the impacts of adding lignite and biochar on soil respiration,soil enzyme activity,and organic carbon ... In order to explore the remediation effects of lignite and biochar on Zn-contaminated soil,this experiment studied the impacts of adding lignite and biochar on soil respiration,soil enzyme activity,and organic carbon in Zn-contaminated soil through soil culture experiments,which provided a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 remediation and improvement as well as for the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Zn-contaminated soil.The study was an L8(4×2^(2))orthogonal experimental design with eight treatments,in which there were four levels of Zn contamination concentration(Z0:0;Z1:125 mg•kg^(-1);Z2:250 mg•kg^(-1);Z3:500 mg•kg^(-1)),low-Zn(125-250 mg•kg^(-1))and high-Zn(500 mg•kg^(-1)),two levels of lignite(H0:0;H1:13.33 g•kg^(-1)),two levels of biochar(C0:0;C1:3.33 g•kg^(-1)),with four replicates per treatment.The results showed that lignite or biochar and their interaction had extremely significant effects on both respiration rate and accumulation in Zn-contaminated soil.Among the high Zn-contaminated treatments,the mixed application of lignite and biochar(Z3H1C1 treatment)had the fastest soil respiration rate and the highest soil respiration accumulation.Lignite,biochar and their interaction had significant or extremely significant effects on sucrase,catalase and polyphenol oxidase activities in Zn-contaminated soil.Among the high Zn-contaminated treatments(Z3),the addition of biochar alone had the most significant effects on the increase of soil sucrase and catalase enzyme activities,while the mixed application of lignite and biochar had the most significant effects on the increase of soil polyphenol oxidase activity.Lignite,biochar and their interaction had significant or extremely significant effects on the total organic carbon,active organic carbon and microbial carbon content of Zn-contaminated soils.Soil total organic carbon content in general peaked at day 80.Among the high Zn-contaminated treatments,the addition of biochar alone had the most significant effects on the total organic carbon content of the soil,while the mixed application of lignite and biochar had the most significant effect on the microbiomass carbon cont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Zn pollution LIGNITE BIOCHAR enzyme activity organic carb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dsorption of 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 on three activated carbon samples:Effect of pore structure 被引量:11
2
作者 李立清 宋剑飞 +3 位作者 姚小龙 黄贵杰 刘峥 唐琳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2012年第12期3530-3539,共10页
To investigate the influence of the activated carbon pore structure on the adsorption of 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 (VOCs), three commercial activated carbon samples were chosen. The fixed-bed thermostatic adsorptio... To investigate the influence of the activated carbon pore structure on the adsorption of 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 (VOCs), three commercial activated carbon samples were chosen. The fixed-bed thermostatic adsorption experiments were conducted under certain conditions, where toluene, acetone, and 1, 2-dichloroethane acted as adsorbents. Then, the incidence relation between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and the activated carbon pore structure was analyzed. After that, the results of the correlation analysis were verified in accordance with fractal theory and adsorption characteristic curve analysi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pore diameter gradient is helpful for strengthening the intemal diffusion. Under the same condition, the adsorption of organic gases tends to be selective, and the positions of toluene, acetone and 1, 2-dichloroethane adsorbed on the activated carbon are mainly in the ranges of 1.27-1.49 nm, 0.67-0.84 nm and 1.39-1.75 nm, respectivel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dsorption capacity and activated carbon pore volume can accurately explain the spreading process of the adsorbents in the activated carb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ctivated carbon 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 ADSORPTION pore structure SELECTIVITY
在线阅读 下载PDF
Water vapor adsorption in activated carbon modified with hydrophilic organic salts
3
作者 姚小龙 李立清 +1 位作者 李海龙 池东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15年第2期478-486,共9页
Five different kinds of hydrophilic organic salts were used to modify commercial activated carbon in order to prepare hydrophilic carbon materials. Properties of the samples were analyzed by surface area analyzer and ... Five different kinds of hydrophilic organic salts were used to modify commercial activated carbon in order to prepare hydrophilic carbon materials. Properties of the samples were analyzed by surface area analyzer and SEM-EDX. The hydrophilic organic salts with different properties were introduced into activated carbon and significantly affected the properties of the samples.During adsorption experiments, the water vapor adsorption amount in modified samples increases by 0.57-17.12 times in temperature range from 303 to 323 K and at relative pressure below 0.50. Water molecules combined with surface hydrophilic groups through H-bonding exhibit good thermo stability. The effects of temperature, oxygen content and properties of the hydrophilic organic salts on water vapor adsorption were studied. It is indicated that water vapor adsorption in modified samples is mainly affected by the surface oxygen content. The carboxylate radicals in the hydrophilic organic salts greatly affect the micropore structure of the modified samples, while the metal ions in them exhibit limited influence. Different adsorption capacity of modified samples can be explained with the electronegativity of elements presented by Pauli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ater vapor ADSORPTION activated carbon MODIFICATION hydrophilic organic salt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活性炭对铜绿微囊藻胞外有机物的吸附规律 被引量:1
4
作者 孙凤 吴磊 +4 位作者 叶硕 邓鑫 张朝阳 王彤 丛海兵 《中国环境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546-1555,共10页
重点考察了粉末活性炭对不同生长期铜绿微囊藻溶解性胞外有机物(EOM)的吸附去除效果,探究活性炭对不同时期铜绿微囊藻EOM特征性有机组分的去除率及吸附规律.结果发现,粉末活性炭对铜绿微囊藻EOM的有机组分协同去除率较低,仅为18.07%~34.... 重点考察了粉末活性炭对不同生长期铜绿微囊藻溶解性胞外有机物(EOM)的吸附去除效果,探究活性炭对不同时期铜绿微囊藻EOM特征性有机组分的去除率及吸附规律.结果发现,粉末活性炭对铜绿微囊藻EOM的有机组分协同去除率较低,仅为18.07%~34.85%,且对EOM中的不同物质组分呈现藻毒素>腐殖酸>蛋白质>多糖的明显吸附率差异.各物质组分在不同生长时期具有不同的易吸附型结构占比,因此导致不同时期吸附量也存在一定差异性.多糖中易吸附结构主要释放于对数期,蛋白质中易吸附结构多分泌于稳定期,藻毒素中多分泌于稳定期和衰亡期,而腐殖酸在各时期的结构类型占比差异并不显著.活性炭对铜绿微囊藻EOM的吸附过程遵循分子尺度选择吸附原则,以中低分子量物质为主,对高分子量物质吸附性极差,这也是导致活性炭对藻源污染物去除率低下的重要因素.本研究对于蓝藻爆发全周期藻源污染物的有效防控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绿微囊藻 胞外有机物 活性炭 吸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期增施有机肥对土壤物理特征、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及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5
作者 杨永辉 张运红 +5 位作者 高翠民 刘昊 潘晓莹 何方 韩伟锋 武继承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07-115,共9页
增施有机肥对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保水保肥能力,提升微生物活性和土壤质量均具有重要作用,但长期增施有机肥对土壤物理特性、水分参数、微生物特性及其相互关系尚不清楚,需要系统研究以确定长期施用有机肥对于土壤理化特性及其生物... 增施有机肥对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保水保肥能力,提升微生物活性和土壤质量均具有重要作用,但长期增施有机肥对土壤物理特性、水分参数、微生物特性及其相互关系尚不清楚,需要系统研究以确定长期施用有机肥对于土壤理化特性及其生物特性的综合作用效果。本研究在河南省节水农业禹州试验基地开展长期定位试验(2006年小麦播种时开始),采用CT扫描技术定量分析长期施用有机肥(腐熟鸡粪750 kg·hm^(-2))对0~40 cm土层土壤孔隙的影响,同时测定分析0~10 cm土层的土壤团粒结构、土壤水分参数及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和土壤酶活性等指标。结果表明:随着土壤团聚体粒级的减小,不同施肥措施的土壤团聚体含量表现为逐渐增加的趋势。与单施化肥相比,增施有机肥的>0.5 mm粒级的团聚体含量提高了70.1%,0.25~0.5 mm和<0.25 mm粒级的团聚体含量分别减少了34.2%和26.5%;增施有机肥提高了水稳性大团聚体含量和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提高了土壤结构稳定性。随土层的加深,土壤孔隙数目呈现逐渐增加的趋势,土壤孔隙度则表现为逐渐降低的趋势,土壤孔隙成圆率则表现为逐渐增加再降低的趋势。长期增施有机肥提高了0~100 mm、200~250 mm和250~300 mm土层的孔隙数目,0~100 mm、150~200 mm和250~400 mm土层的土壤孔隙度以及0~150 mm和155~200 mm土层的孔隙成圆率;长期增施有机肥可提高土壤饱和导水率、土壤持水能力、供水能力、田间持水量及有效水含量,且提高了小麦不同生育时期的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和氮、土壤蔗糖酶、纤维素酶、脲酶及蛋白酶活性。综上所述,长期增施有机肥改善了土壤理化性质、提高了土壤结构稳定性和土壤水分参数,同时提高了微生物活性和土壤酶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肥 土壤结构 土壤有机碳 土壤水分参数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 土壤酶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库布齐沙地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碳组分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6
作者 姚彤 白珩 +3 位作者 季晓莲 李蒙 胡斯乐 康永祥 《西北林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53-161,共9页
以库布齐沙地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小叶杨林地、沙蒿草地和马铃薯农田)的土壤为研究对象,沙地为对照,对比研究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0~100 cm土壤有机碳(SOC)、微生物生物量碳(MBC)、易氧化有机碳(EOC)以及可溶性有机碳(DOC)的分布特征,并探... 以库布齐沙地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小叶杨林地、沙蒿草地和马铃薯农田)的土壤为研究对象,沙地为对照,对比研究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0~100 cm土壤有机碳(SOC)、微生物生物量碳(MBC)、易氧化有机碳(EOC)以及可溶性有机碳(DOC)的分布特征,并探究其与土壤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以期为沙地脆弱生态系统土壤碳循环研究以及沙漠化土地治理工作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1)各典型土地利用方式下,SOC含量及储量分别为0.5~8.1 g/kg和1.76~22.57 t/hm^(2),均表现为草地>林地>农田>沙地。2)土地利用方式、土层深度对MBC、EOC和DOC具有显著影响(P<0.05),MBC、EOC和DOC含量分别为3.29~274.49 mg/kg、0.10~2.11 g/kg和19.04~225.48 mg/kg,均表现为草地>林地>农田>沙地;在垂直分布上,草地表层土壤(0~40 cm)MBC含量显著高于40~100 cm土层,林地、农田以及沙地在0~20 cm土层含量较高,存在明显的表层聚集现象;EOC含量在土层上的分布特征与SOC较为一致,而DOC含量在各土地利用方式中均表现为随土层深度增加而降低,且在不同土层间具有显著差异(P<0.05)。3)敏感性分析表明,MBC对土地利用方式及其土层变化的响应大于其他有机碳组分。此外,冗余分析显示,全氮(R^(2)=0.76,P=0.001)、硝态氮(R^(2)=0.56,P=0.001)以及pH(R^(2)=0.42,P=0.001)为影响碳组分变化的主要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方式 土壤有机碳 活性组分 敏感性分析 库布齐沙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层土壤有机碳储量、稳定性以及对人类活动响应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7
作者 王高起 袁丹 +2 位作者 吴萍 秦树平 胡春胜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35-448,共14页
土壤是陆地生态系统最大的有机碳库,对全球气候变化有着重要的调节作用。目前,大部分关于土壤有机碳储量与周转方面的研究仅关注0~1 m土层土壤,对1 m以下的深层土壤有机碳储量、稳定性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响应还缺乏系统总结。鉴于此,本文... 土壤是陆地生态系统最大的有机碳库,对全球气候变化有着重要的调节作用。目前,大部分关于土壤有机碳储量与周转方面的研究仅关注0~1 m土层土壤,对1 m以下的深层土壤有机碳储量、稳定性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响应还缺乏系统总结。鉴于此,本文系统总结了深层土壤有机碳储量、来源、组成、稳定性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响应规律等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在全球范围内,深层土壤有机碳储量为29.9~219.6 t·hm^(−2),占土壤有机碳储量的15%~84%。深层土壤有机碳的年龄为4800~28100 a,周转时间为1000~4285 a。深层土壤有机碳的稳定性显著高于表层,主要原因是深层土壤中的氧气含量远低于表层,另外深层土壤有机碳大部分被矿物保护,其化学组成更趋惰性。影响深层土壤有机碳稳定性的关键因素包括:氮肥过量施用、种植制度转变和地下水位波动。虽然深层土壤有机碳的矿化速率显著低于表层,但人类活动导致的硝酸盐淋失、种植制度转变以及地下水位波动已在一些区域显著降低了深层土壤有机碳的稳定性,对全球气候变化可能造成深远影响。未来亟需:1)评估区域/全球深层土壤碳库储量及其稳定性;2)阐明深层土壤有机碳库储量及其稳定性对人类活动的响应机制;3)量化人类活动导致的深层土壤有机碳释放对全球变暖的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气候变化 深层土壤有机碳 碳储量 碳稳定性 人类活动 矿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宁夏贺兰山东麓葡萄产区土壤有机碳库空间变异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1
8
作者 王玉霞 杜灵通 +4 位作者 易志远 罗霄 苏丽 乔成龙 薛斌 《草业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41-53,共13页
干旱荒漠草原区垦殖葡萄园不仅能推动经济发展,而且具有增加生态系统碳汇的潜在价值。本研究以宁夏贺兰山东麓葡萄产区为对象,基于2023年5-7月在0~100 cm土壤剖面每20 cm深度采集的土壤样品,不仅测定土壤有机碳(SOC)含量和总碳含量,还... 干旱荒漠草原区垦殖葡萄园不仅能推动经济发展,而且具有增加生态系统碳汇的潜在价值。本研究以宁夏贺兰山东麓葡萄产区为对象,基于2023年5-7月在0~100 cm土壤剖面每20 cm深度采集的土壤样品,不仅测定土壤有机碳(SOC)含量和总碳含量,还测定耕作干扰较强的表层土壤(0~40 cm)中SOC的活性、中性和惰性组分含量,采用地理空间插值和单因素方差分析,开展不同土壤类型区和典型葡萄园的SOC库特征研究及影响因素分析。结果表明:1)该产区0~100 cm剖面的SOC含量为3.0~11.1 g·kg^(-1),土壤养分缺乏,平均SOC密度为52.85 t·hm^(-2),具有中等变异程度;其中0~40 cm表层土壤的SOC富集系数大于1,即表层土壤碳固持能力更强;2)受葡萄垦殖活动的碳输入影响,整个葡萄产区表层0~40 cm的土壤总碳、SOC、活性SOC和惰性SOC含量呈西高东低的分布,具有较强的空间异质性特点;3)产区土壤碳库稳定性较强,不仅无机碳占总碳比例高达74.8%,而且SOC中的惰性组分含量达50%,土壤碳库活度较低;4)受制于土壤发育背景差异,不同土壤类型对SOC特征的影响较大,虽然风沙土的SOC密度高于灰钙土,但风沙土的SOC含量低于灰钙土,且风沙土的碳库活度也最大,其SOC的稳定性较差。以上认识可为宁夏贺兰山东麓葡萄园生态系统碳汇核算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贺兰山东麓 葡萄园 垦殖活动 土壤有机碳 碳密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林下植被管理对杨树人工林土壤性质及有机碳组成的影响 被引量:1
9
作者 石尚 于水强 +2 位作者 喻曼曼 黄越 王国兵 《森林与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54-263,共10页
为探明不同林下植被管理模式对杨树人工林土壤性质、有机碳组分的影响,并筛选出杨树人工林有效的林下植被管理模式,以多年生杨树人工林为研究对象,设置保留林下植被、清除林下植被、保留单一植物和种植固氮植物4种林下植被管理模式,采集... 为探明不同林下植被管理模式对杨树人工林土壤性质、有机碳组分的影响,并筛选出杨树人工林有效的林下植被管理模式,以多年生杨树人工林为研究对象,设置保留林下植被、清除林下植被、保留单一植物和种植固氮植物4种林下植被管理模式,采集0~20 cm表层土壤样品并测定土壤理化性质、水解酶活性、有机碳组分含量。结果表明:与保留林下植被相比,清除林下植被显著降低土壤含水量、铵态氮(NH_(4)^(+)-N)、硝态氮(NO_(3)^(-)-N)和微生物量氮(MBN)含量(P<0.05);种植固氮植物能使土壤表现出较高的NH_(4)^(+)-N和NO_(3)^(-)-N含量、较低的土壤含水量并显著提高土壤有效磷含量(P<0.05);保留单一植物可保持中等的土壤水分和养分含量,但MBN含量显著低于保留林下植被(P<0.05)。清除林下植被的土壤酶活性较低,β-1,4-葡聚糖苷酶(BG)活性显著低于种植固氮植物,β-N-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NAG)+亮氨酸氨基肽酶(LAP)活性显著低于保留林下植被;保留单一植物和种植固氮植物均显著提高了酸性磷酸酶(AcP)活性(P<0.05)。与保留林下植被相比,种植固氮植物可显著提高土壤有机碳和易氧化有机碳含量(P<0.05),清除林下植被的土壤有机碳和微生物量碳(MBC)含量最低(P<0.05)。土壤有机碳组分与土壤含水量、pH值、NH_(4)^(+)-N、NO_(3)^(-)-N、MBN含量、BG、BX和AcP活性之间存在显著相关关系(P<0.05);BG和MBN是土壤有机碳组分变化的主要影响因子。综上所述,保留林下植被和种植固氮植物可以保持较高的土壤养分含量和酶活性,并提高土壤总有机碳含量,有利于提高土壤质量并增强土壤的固碳能力;清除林下植被则与之相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杨树人工林 林下植被 土壤有机碳 酶活性 土壤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极河流可溶性有机碳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评价 被引量:1
10
作者 植殷 杨亚宁 +5 位作者 王世杰 郑磊 刘仲娌 吕行 晏明全 肖峰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2期5888-5899,共12页
北极河流可溶性有机碳(Dissolved Organic Carbon,DOC)输出是北冰洋碳循环的重要组成过程,探究北极DOC浓度变化的影响因素具有重要意义。在定量分析北极DOC浓度变化的影响因素中,冻土融解过程常被忽略,因此有必要开展北极冻土融解过程与... 北极河流可溶性有机碳(Dissolved Organic Carbon,DOC)输出是北冰洋碳循环的重要组成过程,探究北极DOC浓度变化的影响因素具有重要意义。在定量分析北极DOC浓度变化的影响因素中,冻土融解过程常被忽略,因此有必要开展北极冻土融解过程与DOC浓度变化的研究。以北极六大流域多年冻土区为研究对象,基于DOCUVFW方法,结合遥感影像数据计算2003—2020年河口DOC浓度,采用广义相加模型评估了冻土融解深度对河口DOC浓度的贡献,并进一步分析了冻土的土壤特性对DOC迁移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1)2003—2020年期间,北极地区通过河流由陆地汇入海洋的DOC浓度从76.7μmol/L增加到101.3μmol/L,呈显著上升趋势。(2)冻土融解深度对DOC的影响在初始融解期保持平缓,随后在快速融解期呈现明显的增加趋势,贡献率为22.2%—77.1%,完全融解期呈现略微下降的趋势。(3)根据K-means将北极流域土壤分为4类,排水能力强的土壤导致河口DOC对活动层融解响应迅速,排水能力弱的土壤则促进土壤有机碳向DOC的转化;吸附能力强的土壤致使活动层融解后期DOC输出减少,吸附能力弱的土壤则促进河口DOC浓度持续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溶性有机碳 冻土活动层融解深度 广义相加模型 冻土土壤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稻油复种不同措施下土壤有机碳组分积累及其稳定性特征 被引量:1
11
作者 舒业勤 彭复细 +5 位作者 雷文硕 姜彤彤 陈玉梅 刘伟民 张振华 夏银行 《土壤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95-503,共9页
复种油菜是南方稻区促进稳粮增油的重要种植模式,研究秸秆全量还田下,稻油复种不同种植措施对土壤有机碳积累及其稳定性特征的影响,对深入解析稻田土壤碳循环、充分利用冬闲田种植油菜具有重要意义。基于田间定位试验(8年),以水稻-水稻... 复种油菜是南方稻区促进稳粮增油的重要种植模式,研究秸秆全量还田下,稻油复种不同种植措施对土壤有机碳积累及其稳定性特征的影响,对深入解析稻田土壤碳循环、充分利用冬闲田种植油菜具有重要意义。基于田间定位试验(8年),以水稻-水稻-冬闲(稻稻闲)为对照,探究水稻-水稻-油菜(稻稻油)、水稻-油菜翻耕(稻油翻)和水稻-油菜免耕(稻油免)三种稻油复种处理下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积累特征。结果表明:相对稻稻闲,稻油复种各处理使有机碳含量在0~20 cm土层增加5.28%~25.13%,尤其稻稻油处理,在20~40cm土层增幅为18.48%~43.97%,其中稻油翻和稻油免处理达到显著水平;稻油复种均显著提高了不同层次土壤中矿物结合态有机碳(Mineral-associated organic carbon,MAOC)含量。同时,在0~20 cm和20~40 cm土层中,稻油复种各处理均显著降低了有机碳中颗粒态有机碳(Particulate organic carbon,POC)的比例,提高了其MAOC的占比,且在两个土层中提高比例分别为2.31%~7.49%和1.56%~2.66%。其原因可能是稻油复种不同程度地提高了0~20 cm土层中有机碳转化相关酶(β-葡萄糖苷酶、β-1,4-葡聚糖酶和漆酶)活性以及微生物生物量碳,进而促进土壤颗粒有机碳向矿物结合态有机碳的转化。综上,秸秆全量还田下冬季复种油菜促进了稻田土壤有机碳的积累,且提高了矿物结合态有机碳的占比,增强了土壤碳库的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油复种 有机碳 有机碳组分 酶活性 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质材料活化过硫酸盐降解有机污染物研究进展
12
作者 李顺阳 代朝猛 +3 位作者 张峻博 胡佳俊 郭冀峰 张亚雷 《精细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161-1173,1230,共14页
过硫酸盐(PS)具有性质稳定、氧化性强等特点。近年来,基于PS的高级氧化技术(PS-AOPs)受到了广泛关注,特别是在有机污染物治理领域中的应用成为研究热点。PS-AOPs通常需借助活化剂才能高效去除有机污染物,而碳质材料凭借绿色高效、成本... 过硫酸盐(PS)具有性质稳定、氧化性强等特点。近年来,基于PS的高级氧化技术(PS-AOPs)受到了广泛关注,特别是在有机污染物治理领域中的应用成为研究热点。PS-AOPs通常需借助活化剂才能高效去除有机污染物,而碳质材料凭借绿色高效、成本低廉等特点成为此类活化剂的典型代表。该文简介了PS降解有机污染物的自由基和非自由基路径,并对比分析两种路径的优缺点;重点综述了碳质材料的类型,包括原始碳质材料和非金属掺杂型、金属及其氧化物负载型、共掺杂型碳质材料等,阐述了其制备方法(管式炉热解法、煅烧热解法、溶剂热法、共沉淀法、化学气相沉积法等)和影响因素(pH、温度和水基质等),分析了碳质材料耦合光催化、微波催化、超声波催化、电催化等技术的进展;最后,总结了PS-AOPs技术未来发展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并展望其相关研究的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过硫酸盐 高级氧化技术 碳质材料 活化剂 有机污染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圈围对海岸带湿地土壤有机碳及活性碳组分的影响
13
作者 刘君恬 邹维娜 +3 位作者 袁琳 王栋 王崚力 褚向乾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4213-4222,共10页
受海岸圈围的影响,海岸带湿地土壤理化环境发生剧烈改变,进而影响湿地生态系统土壤有机碳(Soil Organic Carbon,SOC)含量及其固碳功能。为了揭示海岸圈围及圈围历史对海岸带湿地土壤有机碳的影响,以上海崇明岛东部海岸带区域为典型研究... 受海岸圈围的影响,海岸带湿地土壤理化环境发生剧烈改变,进而影响湿地生态系统土壤有机碳(Soil Organic Carbon,SOC)含量及其固碳功能。为了揭示海岸圈围及圈围历史对海岸带湿地土壤有机碳的影响,以上海崇明岛东部海岸带区域为典型研究区,比较了海岸带区域受潮汐影响的滨海湿地及不同圈围历史内陆湿地土壤理化因子、SOC含量及溶解性有机碳(Dissolved Organic Carbon,DOC)、微生物生物量碳(Microbial Biomass Carbon,MBC)、易氧化有机碳(Easily Oxidized Organic Carbon,EOC)的含量变化,分析了海岸圈围及圈围历史对海岸带湿地SOC及其活性组分变化的影响规律,并提出基于陆海统筹的海岸带湿地保护与管理建议。研究结果显示:(1)海岸圈围后,土壤电导率(Electrical Conductivity,EC)、总氮(Total Nitrogen,TN)含量、黏粒等理化因子均降低,随着圈围年限的增加,EC逐渐降低,而TN含量和黏粒则先下降再上升;(2)海岸圈围后,湿地SOC、DOC含量降低,且随圈围年限增加呈先下降再上升的趋势,MBC和EOC随圈围年限增加呈先上升后下降再上升的趋势,SOC、DOC、MBC和EOC之间呈显著正相关关系;(3)海岸带内陆湿地土壤的MBC/SOC、DOC/SOC和EOC/SOC均显著高于滨海湿地,且随圈围年限的增加均呈先上升再下降的趋势。研究结果有助于了解圈围对海岸带生态系统土壤有机碳的影响,为陆海统筹下的海岸带湿地碳汇功能提升和保护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服务我国的“双碳”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岸带 湿地 圈围 土壤有机碳 活性碳组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浓度CO_(2)对土壤有机碳矿化的影响
14
作者 汪若瑶 李媛媛 +3 位作者 夏彬 高子惠 赵允格 许明祥 《土壤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84-494,共11页
土壤气体CO_(2)浓度常高于大气,目前土壤有机碳矿化相关研究多在大气或模拟大气CO_(2)浓度增加条件下展开,可能导致研究结果与土壤剖面实际有机碳矿化过程有所偏差,土壤中高浓度CO_(2)如何影响有机碳矿化尚不清楚。采用室内培养试验,设... 土壤气体CO_(2)浓度常高于大气,目前土壤有机碳矿化相关研究多在大气或模拟大气CO_(2)浓度增加条件下展开,可能导致研究结果与土壤剖面实际有机碳矿化过程有所偏差,土壤中高浓度CO_(2)如何影响有机碳矿化尚不清楚。采用室内培养试验,设置CK(400μmol·mol^(-1),大气水平)、800、2000、4000、6000和8000μmol·mol^(-1)6个CO_(2)浓度梯度,研究不同浓度CO_(2)对土壤有机碳矿化的影响。结果表明:1)土壤中高浓度CO_(2)(2000~8000μmol·mol^(-1))显著抑制土壤有机碳矿化,矿化速率降低6.27%~45.61%,累积矿化量降低1.72%~40.82%;2)土壤中较低浓度的CO_(2)(800μmol·mol^(-1))显著促进土壤有机碳矿化,矿化速率增加4.26%~16.75%,累积矿化量增加17.37%~48.43%;3)土壤中CO_(2)浓度影响了活性有机碳组分的含量,在一定CO_(2)浓度范围内,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MBC)含量较CK显著增加,可溶性有机碳(DOC)含量较CK显著降低,易氧化有机碳(EOC)含量变化不显著;4)CO_(2)浓度与有机碳矿化特征、EOC显著负相关,与DOC显著正相关,与MBC无显著相关性;5)在温湿度适宜条件下,CO_(2)浓度对土壤有机碳累积矿化量贡献率达22.93%。综上,高浓度CO_(2)通过影响土壤有机碳易利用性碳源,显著抑制了土壤有机碳矿化,可能是维持土壤有机碳稳定的重要因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浓度CO_(2) 土壤有机碳 有机碳矿化 活性有机碳组分 有机碳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森林类型土壤有机碳特征及固碳潜力分析
15
作者 王晓月 陈文斌 +1 位作者 牛健植 伦小秀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75-183,共9页
研究不同森林类型土壤有机碳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对提升森林碳汇及水土保持功能具有重要意义。笔者对不同森林类型土壤有机碳及活性有机碳组分分布进行观测分析。选取鹫峰国家森林公园侧柏林、油松林、栓皮栎林和油松栓皮栎混交林4种... 研究不同森林类型土壤有机碳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对提升森林碳汇及水土保持功能具有重要意义。笔者对不同森林类型土壤有机碳及活性有机碳组分分布进行观测分析。选取鹫峰国家森林公园侧柏林、油松林、栓皮栎林和油松栓皮栎混交林4种森林类型0~60 cm土层土壤为研究对象,解析森林类型对土壤固碳的影响,并利用冗余分析确定土壤有机碳变化的关键因子。结果表明:1)除20~40 cm土层外,4种森林类型对各土层的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均有显著影响,且油松栓皮栎混交林和栓皮栎林的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明显高于侧柏林和油松林(P<0.05);2)不同森林类型对土壤活性有机碳质量分数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土壤表层,且油松栓皮栎混交林和栓皮栎林活性有机碳质量分数高于侧柏林和油松林;3)土壤全氮是影响侧柏林、栓皮栎林和油松栓皮栎混交林土壤有机碳及活性有机碳分布的主要影响因子,土壤速效钾和速效磷是影响油松林土壤有机碳及活性有机碳分布的主要影响因子。油松栓皮栎混交林和栓皮栎林具有较强的固碳能力。结果可为研究区水土保持固碳增汇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有机碳 活性有机碳 森林类型 垂直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机无机肥配施增加土壤团聚体中芳香碳比例和土壤养分有效性
16
作者 郭昕宇 赵巍 +5 位作者 吴春艳 唐旭 尹昌 孙涛 郭彬 李艳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095-1108,共14页
【目的】团聚体粒级大小及其有机碳的化学结构,会影响土壤养分的储存与转化,也会影响由胞外酶活性驱动的磷素转化等过程。探究有不同施肥措施对水稻土团聚体粒级比例及相应的有机碳化学结构的影响,为科学施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稻... 【目的】团聚体粒级大小及其有机碳的化学结构,会影响土壤养分的储存与转化,也会影响由胞外酶活性驱动的磷素转化等过程。探究有不同施肥措施对水稻土团聚体粒级比例及相应的有机碳化学结构的影响,为科学施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稻油轮作长期定位试验始于2011年,试验包括不施肥对照(CK)、氮钾肥(NK)、氮磷钾肥(NPK)、有机肥(M)、有机无机肥配施(NPKM)5个处理。2023年5月对油菜进行测产,同时采集土壤样品,用筛分法测定土壤团聚体的组成,分析土壤中磷含量、胞外酶活性及各粒径团聚体中的氮磷钾含量,利用13C-NMR分析土壤有机碳结构组成。【结果】与NPK处理相比,NPKM处理显著增加了土壤有机质及全量和速效氮、钾含量,提高了土壤和各粒级团聚体中有效磷含量,对各粒级团聚体中有机磷含量无显著影响;NPKM处理大团聚体、小团聚体和微团聚体中碱性磷酸酶、脲酶活性分别显著提升(P<0.05)。本试验条件下,NPKM处理获得了较高的油菜籽粒和秸秆产量,是CK、NPK处理的2~4倍左右。与CK、NPK处理相比,NPKM处理降低各粒级团聚体中烷基碳比例,提高芳香碳和羰基碳比例,但是烷氧碳比例仅在粉黏粒级团聚体中增加。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大、小粒级团聚体中芳香碳和羰基碳比例与土壤有效磷、无机磷含量呈现正相关关系,并且分别与脲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存在正相关关系。【结论】与长期不施肥或NPK化肥处理相比,有机无机肥配施提高了团聚体土壤有机碳中芳香碳、羰基碳含量,促进了土壤中有机磷的转化,减少了磷的固定,进而提高了土壤磷的有效性,更有利于油菜的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素有效性 土壤团聚体 土壤胞外酶活性 有机碳化学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期不同有机肥替代20%化肥氮对稻田土壤有机碳组分及肥力的差异化影响
17
作者 彭复细 雷文硕 +5 位作者 牟廷森 陈俊 林娇 姜利红 张振华 夏银行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109-1119,共11页
【目的】施用有机肥是增加土壤有机碳、提升土壤肥力的重要途径。研究不同有机肥等比例替代化肥氮对土壤肥力和有机碳及其组分积累的影响,有助于阐明有机肥提升稻田土壤肥力和促进有机碳固存的机理。【方法】本研究基于10年的长期施肥... 【目的】施用有机肥是增加土壤有机碳、提升土壤肥力的重要途径。研究不同有机肥等比例替代化肥氮对土壤肥力和有机碳及其组分积累的影响,有助于阐明有机肥提升稻田土壤肥力和促进有机碳固存的机理。【方法】本研究基于10年的长期施肥定位试验,选取了其中5个处理:仅施磷钾肥(T1),施氮磷钾肥(T2),以及分别以早稻季紫云英还田和晚稻水稻秸秆还田(T3)、商品有机肥(T4)和猪粪(T5)替代20%化肥氮。分析了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含量,以及碳转化相关酶(纤维二糖水解酶、β-1,4-葡萄糖苷酶和多酚氧化酶)活性,计算了土壤综合肥力指数。【结果】相较于T1处理,T2处理显著提高了土壤综合肥力指数。与T2处理相比,3种有机肥替代处理(T3、T4、T5)的土壤综合肥力指数和有机碳含量分别显著提高4.56%~7.80%和2.34%~5.04%,其中T5处理的提升幅度最大。有机肥替代处理(T3和T4)使土壤矿物结合态有机碳含量提高2.80%~3.91%,且T3和T4处理的提升幅度达到显著水平;T5处理显著增加了土壤颗粒态有机碳含量及其在总有机碳中的占比,增幅分别为18.30%和12.63%。T3和T4处理提高了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以及3种碳转化相关酶(纤维二糖水解酶、β-1,4-葡萄糖苷酶和多酚氧化酶)的活性,促进了有机物料的分解并加速了矿物结合态有机碳的积累;而T5处理由于猪粪有机碳的稳定性指数和脂肪性指数高,增强了对有机碳的保护作用,导致土壤有机碳中颗粒态有机碳的积累量及其在总有机碳中的占比显著增加。结构方程模型分析结果表明,颗粒态有机碳含量是影响土壤综合肥力的主要因素。【结论】在替代20%化肥氮的用量下,3种有机肥均增加了土壤有机碳积累量,提高了土壤综合肥力,秸秆和商品有机肥更利于增强稳定性土壤有机碳组分的积累,猪粪则更利于提升土壤有机碳库中不稳定性颗粒有机碳的积累和占比,因而提升了土壤有机碳的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替代 稻田土壤 土壤肥力 有机碳组分 酶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冰雪灾害对山西太岳山油松林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的短期影响
18
作者 吴晓龙 王勇强 +4 位作者 彭博 李秋梅 齐学诚 刘颖 周志勇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92-99,133,共9页
2023年4月份山西特大暴雪发生后,对太岳山受不同程度干扰的油松林群落进行调查,即建立无干扰(对照,CK)、轻度干扰(MD)、中度干扰(LD)、重度干扰(SD)样地,对比分析灾害发生后不同样地间土壤深度(h)为0<h≤20 cm土层的土壤总有机碳(TS... 2023年4月份山西特大暴雪发生后,对太岳山受不同程度干扰的油松林群落进行调查,即建立无干扰(对照,CK)、轻度干扰(MD)、中度干扰(LD)、重度干扰(SD)样地,对比分析灾害发生后不同样地间土壤深度(h)为0<h≤20 cm土层的土壤总有机碳(TSOC)、可溶性有机碳(DOC)、微生物量碳(MBC)、轻组分有机碳(LFOC)、重组分有机碳(HFOC)质量分数,并明确灾害发生后有机碳及其组分与土壤性质、草本生物量及凋落物生物量、酶活性的关系。结果表明: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质量分数随土壤深度增加而降低。重度受灾样地的土壤有机碳及其活性有机碳组分质量分数均显著高于对照样地。土壤TSOC、DOC、MBC、LFOC平均质量分数较对照分别高29.0%、138.9%、120.0%、212.0%,但四种受灾程度样地间的HFOC质量分数无显著差异。重度受灾样地的0<h≤20 cm土层土壤理化性质(土壤含水率、土壤温度、土壤密度、土壤pH、土壤全氮质量分数)、凋落物生物量(m_(LB))、α-1,4-葡萄糖苷酶(AG)活性均显著高于对照(P<0.05)。轻度及中度受灾样地的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质量分数与对照样地间差异不大。冗余分析结果表明,土壤全氮质量分数、土壤含水率、α-1,4-葡萄糖苷酶活性是影响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质量分数的主要环境因子,土壤全氮质量分数对受灾样地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的变异贡献率最高。冰雪灾害在短期内显著提高土壤活性有机碳质量分数,而土壤惰性有机碳则具有一定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雪灾害 受灾程度 土壤有机碳 土壤有机碳组分 土壤性质 酶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脱硫石膏施用量对黄河三角洲盐渍土活性有机碳和酶活性的影响
19
作者 赵庆斌 董艳红 +6 位作者 朱慧娴 杜海岩 张梦阳 柳新伟 宋祥云 张晓光 李增强 《中国土壤与肥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0-21,共12页
盐渍土的改良利用对于维护我国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利用2年田间定位试验,研究了脱硫石膏施用量对盐渍土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和酶活性的影响。试验处理为施用脱硫石膏0 t·hm^(-2)(S0)、2 t·hm^(-2)(S2)、4 t·hm^(-2)(S4... 盐渍土的改良利用对于维护我国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利用2年田间定位试验,研究了脱硫石膏施用量对盐渍土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和酶活性的影响。试验处理为施用脱硫石膏0 t·hm^(-2)(S0)、2 t·hm^(-2)(S2)、4 t·hm^(-2)(S4)、6 t·hm^(-2)(S6)。采集0~20和20~40 cm土层样品,测定土壤活性有机碳组分含量[可溶性有机碳(DOC)、热水提取态有机碳(HEOC)、颗粒有机碳(POC)和易氧化有机碳(ROC)]和酶活性。结果表明:在0~20 cm土层中,S2、S4和S6处理的DOC、HEOC、POC和ROC含量分别较S0处理提高了17.04%~43.71%、5.45%~28.68%、40.94%~83.46%和8.55%~22.22%,随着脱硫石膏施用量的增加,活性有机碳组分含量增加。在20~40 cm土层中,S4和S6处理的DOC、POC和ROC含量显著高于S0处理。在两个土层中,S2、S4和S6处理的碳库管理指数均显著高于S0处理。在0~20和20~40 cm土层中,与S0处理相比,S2、S4和S6处理的纤维素酶、β-葡萄糖苷酶、多酚氧化酶、总体酶活性分别提高了21.12%~48.60%、37.81%~121.62%、4.73%~44.09%、10.29%~34.56%和11.89%~57.77%、15.98%~93.50%、2.14%~42.62%、5.51%~31.75%,随着脱硫石膏施用量的增加,上述酶活性显著增加。S2、S4和S6处理的蔗糖酶活性仅在0~20 cm土层中显著高于S0处理。在两个土层中,POC和ROC含量均与纤维素酶、β-葡萄糖苷酶、多酚氧化酶和总体酶活性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在0~20 cm中,DOC和HEOC也与纤维素酶、β-葡萄糖苷酶、多酚氧化酶和总体酶活性呈显著正相关关系。灰色关联度分析和通径分析进一步表明纤维素酶、β-葡萄糖苷酶和多酚氧化酶是影响土壤活性有机碳组分的关键酶。综上所述,随着脱硫石膏施用量的增加,表层盐渍土中土壤活性有机碳组分含量和碳转化酶活性显著增加,纤维素酶、β-葡萄糖苷酶和多酚氧化酶活性能够显著影响土壤活性有机碳组分含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渍土 脱硫石膏 活性有机碳组分 碳库管理指数 酶活性 通径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滤片-吸附管串联捕集的气相色谱-质谱法分析卷烟主流烟气全成分
20
作者 李俊杰 刘百战 +5 位作者 张玮 虞桂君 戚大伟 费婷 吴达 束茹欣 《理化检验(化学分册)》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009-1024,共16页
为同时、高效检测卷烟主流烟气全成分,采用自制活性炭吸附管,提出了题示方法,并应用于3R4F参比卷烟的检测。用转盘型吸烟机抽吸卷烟,用直径为92 mm的剑桥滤片捕集卷烟主流烟气粒相物,透过滤片的气相部分通过自制活性炭吸附管(内装0.5 g... 为同时、高效检测卷烟主流烟气全成分,采用自制活性炭吸附管,提出了题示方法,并应用于3R4F参比卷烟的检测。用转盘型吸烟机抽吸卷烟,用直径为92 mm的剑桥滤片捕集卷烟主流烟气粒相物,透过滤片的气相部分通过自制活性炭吸附管(内装0.5 g活性炭)捕集。卷烟抽吸完毕后,收集吸附管及滤片,用二氯甲烷淋洗,加入含2 g·L^(-1)乙酸异丁酯、己酸异丁酯、十一酸乙酯、十七烷酸乙酯的异丙醇溶液(内标),振荡萃取30 min后取上层滤出清液,采用气相色谱-质谱法分析。对检出的未知成分,通过解卷积后采用NIST质谱库检索定性,并辅以保留指数比对确证。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完全捕集卷烟主流烟气全成分,共准确鉴定出257种成分,包括气相成分65种,粒相成分105种,有机蒸汽相(气粒两相共存)成分87种;251种成分的半定量分析结果相对标准偏差(RSD,n=6)不大于10%。建立了19种代表性烟气成分(含气相成分、粒相成分及有机蒸汽相成分)的定量分析方法,19种代表性烟气成分的质量浓度在一定范围内和其峰面积与内标峰面积比值呈线性关系,检出限(3S/N)为3.3~22.4 ng·支^(-1)。按照标准加入法进行回收试验,回收率为79.0%~115%,测定值的RSD(n=6,日内和日间精密度)均小于1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流烟气 活性炭捕集 烟气全成分 有机蒸汽相 气相色谱-质谱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