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国产活性炭-甲醇吸附式制冷性能研究 被引量:31
1
作者 王如竹 戴巍 +2 位作者 周衡翔 吴静怡 贾金平 《太阳能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2期155-161,共7页
建立了一套活性炭-甲醇吸附容量测定试验台,对国产活性炭的吸附性能进行了测试,得到有关吸附方程式Dubinin-Astakhov(D-A)的关联参数,并对国产活性炭-甲醇吸附式制冷循环进行了模拟计算,讨论了循环COP及... 建立了一套活性炭-甲醇吸附容量测定试验台,对国产活性炭的吸附性能进行了测试,得到有关吸附方程式Dubinin-Astakhov(D-A)的关联参数,并对国产活性炭-甲醇吸附式制冷循环进行了模拟计算,讨论了循环COP及单位质量活性炭制冷量Qf等主要参数。与国际上流行的活性炭AC-35相比,国产活性炭材料作为固体吸附式制冷机的吸附剂;具有与AC-35相近的COP,但单位质量制冷量Qf较AC-35差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性炭 甲醇 吸附式制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有潜力的吸附式制冷工作对——活性炭纤维-甲醇 被引量:15
2
作者 王如竹 贾金平 +2 位作者 滕毅 朱英华 吴静怡 《太阳能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2期222-227,共6页
吸附式制冷具有无CFCs问题、可利用低品位热能驱动、价格效用比高等一系列优点。由于一般吸附剂吸附/解吸时间长和单位质量制冷功率小使吸附式制冷的产品化受阻。活性炭纤维是一般吸附剂活性炭的较好替代物,其对甲醇的吸附容量为... 吸附式制冷具有无CFCs问题、可利用低品位热能驱动、价格效用比高等一系列优点。由于一般吸附剂吸附/解吸时间长和单位质量制冷功率小使吸附式制冷的产品化受阻。活性炭纤维是一般吸附剂活性炭的较好替代物,其对甲醇的吸附容量为活性炭的2—3倍,而吸附/解吸时间仅为活性炭的1/10左右。对紧凑式吸附式冰箱,活性炭纤维-甲醇是一种好的工作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性炭纤维 甲醇 制冷剂 吸附式制冷循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活性碳-甲醇吸附式制冷单元的工作原理和制冷性能 被引量:4
3
作者 王如竹 李永强 《低温工程》 CAS CSCD 1994年第6期18-23,共6页
报道了活性碳-甲醇吸附式制冷单元的工作原理,以及初步试验结果。采用内盛90g活性碳/23g甲醇工质对的单元管,在冷凝和吸附温度分别为34℃和20℃、解吸温度为83℃时,其制冷量不低于6.3kJ,制冷功率最初为20W,... 报道了活性碳-甲醇吸附式制冷单元的工作原理,以及初步试验结果。采用内盛90g活性碳/23g甲醇工质对的单元管,在冷凝和吸附温度分别为34℃和20℃、解吸温度为83℃时,其制冷量不低于6.3kJ,制冷功率最初为20W,并随时间而逐步衰减,总制冷时间为600s.该试验数据为活性碳-甲醇吸附式制冷机的设计提供了技术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性碳-甲醇 吸附式制冷 工作原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污泥基活性炭-甲醇工质对吸附/解吸特性 被引量:5
4
作者 公绪金 董玉奇 李伟光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3626-3634,共9页
将市政生物污泥资源转化与吸附制冷能效提升相交叉融合,通过炭素前驱体进行复配、KOH催化炭化及磷酸催化活化相结合的压块炭改进工艺对污泥基活性炭的孔结构进行原位调控,制备了4种新型污泥基活性炭(WNC-4/3/2/1);对比研究了以污泥炭和... 将市政生物污泥资源转化与吸附制冷能效提升相交叉融合,通过炭素前驱体进行复配、KOH催化炭化及磷酸催化活化相结合的压块炭改进工艺对污泥基活性炭的孔结构进行原位调控,制备了4种新型污泥基活性炭(WNC-4/3/2/1);对比研究了以污泥炭和甲醇制冷剂为工质对的吸附制冷床的吸附/脱附循环、制冷量及制冷功率变化特性.结果表明:KOH和磷酸浸渍过程可分别促进微孔及中孔结构的发育,WNC-4的总孔、微孔及中孔容积分别达到0.6960,0.1641和0.5319cm^(3)/g.比表面积与孔结构容积水平的同步提升与甲醇制冷剂吸附/脱附量呈良好的相关性(R^(2)>0.90).基于Langmuir吸附等温模型(R^(2)=0.9939)计算的最大吸附量Q_(L)^(*)达到(552.67±23.83)mg/g;基于Sokoda-Suzuki方程计算的40min内的平衡吸附量和脱附量分别为(372.94±9.504)和(412.55±8.309)mg/g.脱附温度为100℃时,WNC-4吸附制冷系统的稳定脱附量、制冷量和制冷功率分别达到(328.81±10.74)mg/g,(300.34±9.81)kJ/kg和(600.68±19.62)kJ/(kg·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市政生物污泥 活性炭 吸附制冷 甲醇 制冷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活性炭-甲醇系统Sakoda-Suzuki方程的修正 被引量:1
5
作者 李本强 张吉礼 马最良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0期1587-1590,共4页
目前吸附制冷研究中广为采用的吸附速度方程是Sakoda-Suzuki方程,对于确定的工质对,该方程中的吸附速度常数一直被认为只是温度的函数.采用改进的静态重量法进行活性炭甲醇系统吸附速度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吸附速度常数还随着系统压力... 目前吸附制冷研究中广为采用的吸附速度方程是Sakoda-Suzuki方程,对于确定的工质对,该方程中的吸附速度常数一直被认为只是温度的函数.采用改进的静态重量法进行活性炭甲醇系统吸附速度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吸附速度常数还随着系统压力的升高而减小.据此,对Sakoda-Suzuki方程进行修正,提出新的吸附速度常数表达形式,并利用微孔吸附机理分析系统压力对吸附速度常数产生影响的原因.修正后的吸附速度方程与试验结果更为接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吸附制冷 活性炭-甲醇 吸附速度 Sakoda-Suzuki方程 吸附速度常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孔结构分布对活性炭-甲醇工质对吸附制冷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3
6
作者 公绪金 董玉奇 《制冷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48-57,共10页
本文通过前体物复配、催化炭化、CO2接触氧化与梯度催化活化相结合的改进工艺,对压块活性炭的孔结构进行原位调控,制备了中微孔同步发达的GHUM型与中孔发达的SX-100型活性炭;以微孔炭GDWK-02为参比,研究了孔结构分布调控对活性炭-甲醇... 本文通过前体物复配、催化炭化、CO2接触氧化与梯度催化活化相结合的改进工艺,对压块活性炭的孔结构进行原位调控,制备了中微孔同步发达的GHUM型与中孔发达的SX-100型活性炭;以微孔炭GDWK-02为参比,研究了孔结构分布调控对活性炭-甲醇工质对的吸附/脱附特性及制冷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中微孔同步发达的GHUM炭孔结构促进了对制冷剂的凝聚与扩散作用,对甲醇的吸附量((368.04±4.64)mg/g)、脱附量((375.92±7.38)mg/g)及表面扩散系数(299.32±123.16)较SX-100和GDWK-02均有所提升;且脱附温度为100℃时,GHUM型吸附床内部传热温差高达50℃,制冷室平均温度维持在(23±1)℃,系统制冷量和制冷功率分别可达286.12 kJ/kg、357.65 kJ/(kg·h),满足夏季制冷送风空调系统维持室内恒温的需求,且显示了良好的传热和制冷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吸附式制冷 吸附工质对 活性炭-甲醇 孔结构分布 制冷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抗冻太阳能冷管的试验研究
7
作者 赵惠忠 刘震炎 +3 位作者 张敏 马晓东 张波 张杰 《河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320-323,共4页
根据固体吸附制冷原理,利用太阳光作为热源,采用活性炭-甲醇作为工质对,首次研制成了抗冻型太阳能冷管,该冷管制冷温度可以达到-5℃以下,单支抗冻型太阳能冷管制冷量可以达到100 kJ,制冷系数COP达到0.11.
关键词 抗冻型太阳能冷管 吸附式制冷 活性炭 甲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肋板式吸附床传热性能的数值模拟
8
作者 邓艳芝 凌祥 《低温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26-30,42,共6页
设计了新型肋板式结构吸附床,建立了吸附床在非第一类边界条件的三维传热传质数学模型。应用计算流体动力学中有限控制体积方法对吸附床内传热特性进行了模拟计算,并通过研究吸附床内温度随时间的动态变化,分析了换热流体参数和吸附剂... 设计了新型肋板式结构吸附床,建立了吸附床在非第一类边界条件的三维传热传质数学模型。应用计算流体动力学中有限控制体积方法对吸附床内传热特性进行了模拟计算,并通过研究吸附床内温度随时间的动态变化,分析了换热流体参数和吸附剂导热系数变化对床层传热特性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吸附剂的导热系数,换热流体流速、温度对床层传热特性影响显著且肋板式吸附床传热效率高,吸附床内温度分布均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吸附制冷 肋板式吸附床 活性炭-氨 数值模拟 传热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aCl_(2)/石墨烯复配对活性炭-甲醇工质对吸附解吸特性的影响
9
作者 公绪金 王君竹 董玉奇 《制冷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04-113,共10页
为同步增强活性炭-甲醇吸附制冷系统的热质传递能效,本文在压块活性炭制备工艺中引入炭素前驱体原位CaCl_(2)浸渍嵌合与石墨烯复配过程,制备了中、微孔同步发达的新型炭材料CA-GC及石墨烯复配炭SC-GC;并对其吸附/解吸特性、导热系数及... 为同步增强活性炭-甲醇吸附制冷系统的热质传递能效,本文在压块活性炭制备工艺中引入炭素前驱体原位CaCl_(2)浸渍嵌合与石墨烯复配过程,制备了中、微孔同步发达的新型炭材料CA-GC及石墨烯复配炭SC-GC;并对其吸附/解吸特性、导热系数及制冷特性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CaCl_(2)浸渍嵌合显著提升了炭表面及炭骨架内部的钙氧化物吸附点位丰度(灰分达到19.38%),从而显著提升了CA-GC的Sokoda&Suzuki平衡吸附量((533.38±6.97)mg/g)和导热系数((1.058±0.77)W/(m·K))。石墨烯的复配过程进一步强化了复合炭材料SC-GC的导热系数((2.61±0.15)W/(m·K))和平衡吸附量((712.84±30.66)mg/g)。当解吸温度为100℃,循环时间60 min时,基于SC-GC构建的吸附制冷床连续制冷循环脱附量、制冷量和制冷功率分别达到(533.10±14.17)mg/g、(486.95±9.79)kJ/kg和(973.86±15.28)kJ/(kg·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吸附制冷 活性炭 甲醇 导热系数 制冷功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