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26篇文章
< 1 2 1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ctivated persulfate by DBD plasma and activated carbon for the degradation of acid orange Ⅱ 被引量:1
1
作者 Weigang CHEN Haixia WU +2 位作者 Jiawei FAN Zhi FANG Shaohua LIN 《Plasma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CIE EI CAS CSCD 2020年第3期59-65,共7页
In this study, the effect of activated peroxydisulfate(PDS) by dielectric barrier discharge(DBD) plasma and activated carbon(HGAC) on the removal of acid orange Ⅱ(AOⅡ) was investigated. The effects of applied voltag... In this study, the effect of activated peroxydisulfate(PDS) by dielectric barrier discharge(DBD) plasma and activated carbon(HGAC) on the removal of acid orange Ⅱ(AOⅡ) was investigated. The effects of applied voltage, PDS dosage, HGAC dosage, initial pH value, and inorganic anions on the removal rate of AOⅡ were discussed. The main free radicals degrading azo dyes during the experiment were also studied.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 that the removal rate of AOⅡ in DBD/HGAC/PDS synergistic system is much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single system. With the applied voltage of 16 kV, HGAC dosage of 1 g l-1, PDS and AOⅡ molar ratio of 200:1, initial pH value of 5.4 and concentration of AOⅡ solution of 20 mg l-1, the removal rate of AOⅡ reached 97.6% in DBD/HGAC/PDS process after 28 min of reaction.Acidic and neutral conditions are beneficial for AOⅡ removal. Sulfate and hydroxyl radicals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removal of AOⅡ. Inorganic anions are not conducive to the removal of AO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BD plasma ACTIVATED carbon PERSULFATE SULFATE radical acid orang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egeneration of Acid Orange 7 Exhausted Granular Activated Carbon Using Pulsed Discharge Plasmas 被引量:1
2
作者 王慧娟 郭贺 +1 位作者 刘永杰 依成武 《Plasma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CIE EI CAS CSCD 2015年第10期881-886,共6页
In this paper, a pulsed discharge plasma (PDP) system with a multi-needle-to-plate electrodes geometry was set up to investigate the regeneration of acid orange 7 (AO7) exhausted granular activated carbon (GAC).... In this paper, a pulsed discharge plasma (PDP) system with a multi-needle-to-plate electrodes geometry was set up to investigate the regeneration of acid orange 7 (AO7) exhausted granular activated carbon (GAC). Regeneration of GAC was studied under different conditions of peak pulse discharge voltage and water pH, as well as the modification effect of GAC by the pulse discharge process, to figure out the regeneration efficiency and the change of the GAC structure by the PDP treatment. The obtained results showed that there was an appropriate peak pulse voltage and an optimal initial pH value of the solution for GAC regeneration. Analyses of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 (SEM), Boehm titration, Brunauer-Emmett-Teller (BET), Horvath-Kawazoe (HK), and X-ray Diffraction (XRD) showed that there were more mesopore and macropore in the regenerated GAC and the structure turned smoother with the increase of discharge voltage; the amount of acidic functional groups on the GAC surface increased while the amount of basic functional groups decreased after the regeneration process. From the result of the XRD analysis, there were no new substances produced on the GAC after PDP treatm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ulsed discharge plasma acid orange 7 granular activated carbon REGENERATION pore structure functional group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碱改性污泥生物炭去除酸性矿山废水中的Cd(Ⅱ)
3
作者 杨江峰 许良全 +3 位作者 李子建 张华 周记名 卢许佳 《矿冶》 2025年第1期124-134,共11页
采用NaOH溶液对原始污泥生物炭(SBC)进行改性,制备改性污泥生物炭(NSBC),并将其用于去除酸性矿山废水中的Cd(Ⅱ)。通过批量吸附试验,研究了溶液初始pH值、共存离子、吸附时间及初始浓度对Cd(Ⅱ)去除的影响,并探讨了去除Cd(Ⅱ)的潜在机... 采用NaOH溶液对原始污泥生物炭(SBC)进行改性,制备改性污泥生物炭(NSBC),并将其用于去除酸性矿山废水中的Cd(Ⅱ)。通过批量吸附试验,研究了溶液初始pH值、共存离子、吸附时间及初始浓度对Cd(Ⅱ)去除的影响,并探讨了去除Cd(Ⅱ)的潜在机理。结果表明,与原始污泥生物炭(SBC)相比,碱改性后的污泥生物炭(NSBC)表面多孔且含氧基团数量增加。NSBC在溶液pH值为4.0~7.0时对Cd(Ⅱ)的去除率保持在95%以上,且具有较强的抗离子干扰能力。SBC和NSBC对Cd(Ⅱ)的去除行为符合拟二级动力学模型和Langmuir模型。在投加量为0.5 g·L^(-1)、溶液pH值为4.0、温度为25℃的条件下,SBC和NSBC对Cd(Ⅱ)的饱和吸附量分别为67.44 mg·g^(-1)和196.62 mg·g^(-1)。NSBC对Cd(Ⅱ)的去除机理包括含氧基团的络合、矿物的溶解-沉淀及静电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炭 NaOH改性 Cd() 酸性矿山废水 吸附性能 潜在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禽用饲料中苏丹红、罗丹明B和酸性橙Ⅱ等6种染色剂含量
4
作者 李宏 贺习文 +3 位作者 晁娟娟 李俊 武治勇 杨森 《中国饲料》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18-124,共7页
本研究基于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PLC-MS/MS)结合QuEChERS快速净化方法,旨在建立禽用饲料中苏丹红等6种化工染料的定量分析方法。样品用乙腈提取,C_(18)+PSA净化材料净化,净化液经Hypersil GOLD C_(18)反向色谱柱分离,在电喷雾离子... 本研究基于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PLC-MS/MS)结合QuEChERS快速净化方法,旨在建立禽用饲料中苏丹红等6种化工染料的定量分析方法。样品用乙腈提取,C_(18)+PSA净化材料净化,净化液经Hypersil GOLD C_(18)反向色谱柱分离,在电喷雾离子源(ESI)正、负离子双扫描模式下多反应监测(MRM),以标准曲线外标法定量。结果表明:6种化合物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R^(2))>0.999,4种苏丹红和酸性橙Ⅱ检出限(LOD)为0.5μg/kg,定量限(LOQ)为1.0μg/kg,罗丹明B LOD为0.05μg/kg,LOQ为0.1μg/kg。添加回收率为90%~110%,相对标准偏差<10%。本研究方法具有快速、灵敏等优势,可实现禽用饲料中6种化工染料的准确定量分析,为禽用饲料的质量安全提供技术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禽用饲料 苏丹红 罗丹明B 酸性橙 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 QuEChER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钙(Ⅱ)和铜(Ⅱ)吡嗪-2-甲酸配合物的合成、结构和性能研究
5
作者 陈美娟 郭铭成 +1 位作者 谷长生 郝晓敏 《化学研究与应用》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851-1860,共10页
配体吡嗪-2-甲酸将其与CaCl_(2)和CuSO_(4)·5H_(2)O在水溶液中反应得到了两个新的单核钙和铜配合物。并通过X-射线单晶衍射、红外和元素分析表征了其晶体结构。配合物1为一个Ca(Ⅱ)离子与二个配体和四个配位水分子形成的单核结构,... 配体吡嗪-2-甲酸将其与CaCl_(2)和CuSO_(4)·5H_(2)O在水溶液中反应得到了两个新的单核钙和铜配合物。并通过X-射线单晶衍射、红外和元素分析表征了其晶体结构。配合物1为一个Ca(Ⅱ)离子与二个配体和四个配位水分子形成的单核结构,配合物2为一个Cu(Ⅱ)离子与一个配体和一个配位水分子形成的单核结构,单核结构之间通过O—H…H、N—H…H氢键作用组装成三维超分子网络结构。测试了配合物的紫外可见光和荧光吸收及配合物2非均相类Fenton试剂的催化性质。测试结果表明,两个配合物在不同溶剂中紫外可见吸收峰均在268 nm,配合物1固态荧光发射峰在414 nm和441 nm及配合物1和2在不同溶剂中荧光发射峰均为364 nm。含Cu(Ⅱ)的配合物2对甲基橙(MO)溶液可以达到81.76%的降解率,显示了良好的类Fenton催化性质,表明其是一种潜在的催化降解有机污染物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配合物 Cu()配合物 吡嗪羧酸 催化降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PLC法同时测定食品中酸性橙Ⅱ和碱性嫩黄O的含量 被引量:12
6
作者 李莎 王银花 +2 位作者 叶麟 申光辉 张志清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234-238,246,共6页
建立了同时检测食品中酸性橙Ⅱ和碱性嫩黄O两种非食用色素HPLC方法。样品经V(甲醇):V(水)=70:30超声提取,经C_(18)小柱净化后上样。色谱条件采用Kromasil C_(18)色谱柱(4.6 mm×150 mm,5μm),流动相为V(甲醇):V(50 mmol/L乙酸铵)=50... 建立了同时检测食品中酸性橙Ⅱ和碱性嫩黄O两种非食用色素HPLC方法。样品经V(甲醇):V(水)=70:30超声提取,经C_(18)小柱净化后上样。色谱条件采用Kromasil C_(18)色谱柱(4.6 mm×150 mm,5μm),流动相为V(甲醇):V(50 mmol/L乙酸铵)=50:50溶液,流速1.0 m L/min,检测波长450 nm,柱温35℃。结果表明:酸性橙Ⅱ和碱性嫩黄O在进样浓度2.5~12.5μg/m L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线性方程分别为Y=2×10~6X-1 240.1(r=0.999 9),Y=7×10~6X-5 284.2(r=0.999 6),二者检出限分别为0.120和0.032 mg/kg,在5类食品中的加标回收率分别为80.33%~90.47%和80.17%~102.64%。经方法学评价和抽样分析,该方法简便准确,重复性好,可作为食品安全检测中同时检测酸性橙Ⅱ和碱性嫩黄O参考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品安全 酸性橙 碱性嫩黄O HPLC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铁(Ⅲ)-柠檬酸盐配合物光解引发橙黄Ⅱ的脱色 被引量:12
7
作者 吴峰 朱凡 +1 位作者 邓南圣 向武 《应用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546-550,共5页
利用苯作为捕获剂确证铁 (Ⅲ ) 柠檬酸盐配合物光解产生了羟基自由基 ,对染料橙黄Ⅱ在铁 (Ⅲ ) 柠檬酸盐配合物引发下的光化学脱色规律和机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在 12 5W高压汞灯 (λ≥ 36 5nm)照射下 ,铁 (Ⅲ ) 柠檬酸盐配合物... 利用苯作为捕获剂确证铁 (Ⅲ ) 柠檬酸盐配合物光解产生了羟基自由基 ,对染料橙黄Ⅱ在铁 (Ⅲ ) 柠檬酸盐配合物引发下的光化学脱色规律和机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在 12 5W高压汞灯 (λ≥ 36 5nm)照射下 ,铁 (Ⅲ ) 柠檬酸盐配合物光解产生的羟基自由基可氧化橙黄Ⅱ分子发色团使其脱色 ;8mg/L橙黄II溶液光照 1h后可脱色 6 0 %~ 70 % ;在 8~ 5 0mg/L初始质量浓度范围内 ,橙黄Ⅱ的脱色速率随初始浓度降低而升高 ,脱色过程符合表观一级反应动力学规律 ;体系 pH值在 4 0~ 6 0之间脱色效果较好 ,而在Fe(Ⅲ )绝对浓度一定的条件下 ,铁 (Ⅲ )与柠檬酸盐摩尔比小于 1时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Ⅲ)-柠檬酸盐配合物 橙黄 光降解 脱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离子对-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多反应监测快速测定肉制品中的酸性橙Ⅱ、酸性橙Ⅲ、酸性橙AGT 被引量:8
8
作者 张水锋 林珍珍 +3 位作者 陈小珍 张东雷 曹慧 王立世 《分析测试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1229-1235,共7页
建立了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PLC-MS/MS)测定肉制品中酸性橙Ⅱ、酸性橙Ⅲ、酸性橙AGT的快速分析方法。用含5%氨水的乙腈溶液对样品进行提取,采用弱阴离子交换柱富集净化,在ESI负离子源模式下采用多反应监测(MRM)模式进行检测。通过... 建立了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PLC-MS/MS)测定肉制品中酸性橙Ⅱ、酸性橙Ⅲ、酸性橙AGT的快速分析方法。用含5%氨水的乙腈溶液对样品进行提取,采用弱阴离子交换柱富集净化,在ESI负离子源模式下采用多反应监测(MRM)模式进行检测。通过在流动相中加入离子对试剂乙酸二己基铵(DHAA),使目标物在C18色谱柱上实现了分离,并有效改善了目标组分的离子化效率,使监测离子对更加稳定,确保了检测结果的稳定性和灵敏度。该方法分析时间小于6 min,线性范围为5.0~300μg/L,相关系数(r)大于0.999,检出限(LOD,S/N=3)为20.0~50.0μg/kg,定量下限(LOQ,S/N=10)为70.0~170.0μg/kg,方法回收率为83%~89%,精密度RSD≤7.5%。该方法快速、灵敏,适用于肉制品中3种酸性橙污染物的检测与确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 多反应监测 酸性橙 酸性橙Ⅲ 酸性橙AGT 离子对 肉制品 食品安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酸性橙Ⅱ纯度标准物质的研制 被引量:9
9
作者 周瑾艳 黄彦捷 +5 位作者 许俊斌 黄梓宸 陈玲 林铿 花秀兵 王世超 《计量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1163-1170,共8页
质量平衡法是确定有机类标准物质纯度的经典方法,利用质量平衡法研制了GBW(E) 100373酸性橙Ⅱ纯度标准物质,介绍了标准物质样品的制备、均匀性检验、稳定性检验、定值、不确定度评定及比对和验证等严格的研发程序。最终获得了纯度认定值... 质量平衡法是确定有机类标准物质纯度的经典方法,利用质量平衡法研制了GBW(E) 100373酸性橙Ⅱ纯度标准物质,介绍了标准物质样品的制备、均匀性检验、稳定性检验、定值、不确定度评定及比对和验证等严格的研发程序。最终获得了纯度认定值为99.2%,相对扩展不确定度为1.0%(k=2)的酸性橙Ⅱ纯度标准物质,可以在食品和化妆品分析中的仪器校准和方法评定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计量学 酸性橙 食品成分分析 标准物质 纯度 质量平衡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分子有机酸对生物炭吸附Cu(Ⅱ)的影响 被引量:5
10
作者 周丹丹 梁妮 +3 位作者 李浩 张迪 吴敏 潘波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1923-1930,共8页
采用室内实验方法,研究了两种低分子有机酸(草酸和柠檬酸)对生物炭(热解温度200、300、400、500℃)吸附Cu(Ⅱ)的影响。结果表明:柠檬酸浓度在10 mg·L^(-1)以下时,其在生物炭表面的吸附为Cu(Ⅱ)提供了更多的吸附位点,从而促进了Cu(... 采用室内实验方法,研究了两种低分子有机酸(草酸和柠檬酸)对生物炭(热解温度200、300、400、500℃)吸附Cu(Ⅱ)的影响。结果表明:柠檬酸浓度在10 mg·L^(-1)以下时,其在生物炭表面的吸附为Cu(Ⅱ)提供了更多的吸附位点,从而促进了Cu(Ⅱ)吸附;柠檬酸浓度增大以后,堵塞生物炭的内部孔隙,从而抑制了Cu(Ⅱ)在生物炭上的吸附。草酸浓度在0.5~50 mg·L^(-1)范围内,对生物炭吸附Cu(Ⅱ)始终为抑制作用,这与液相中的草酸与Cu(Ⅱ)的强络合、固相吸附的草酸竞争Cu(Ⅱ)吸附位点(比如占据含氧官能团、生物炭内部孔隙)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炭 草酸 柠檬酸 Cu() 吸附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碱性橙Ⅱ染料快速检测显色剂筛选及显色条件的优化 被引量:5
11
作者 纪淑娟 张庆欢 沈昳潇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0期394-398,共5页
利用碱性橙Ⅱ的显色特性,考察碱性橙Ⅱ染料的快速检测的最佳显色条件。通过对不同显色剂显色效果与吸光度变化的观察分析,筛选确定铁氰化钾-三氯化铁显色体系为最佳显色剂。在此基础上对显色反应的条件进行优化。结果表明,铁氰化钾和三... 利用碱性橙Ⅱ的显色特性,考察碱性橙Ⅱ染料的快速检测的最佳显色条件。通过对不同显色剂显色效果与吸光度变化的观察分析,筛选确定铁氰化钾-三氯化铁显色体系为最佳显色剂。在此基础上对显色反应的条件进行优化。结果表明,铁氰化钾和三氯化铁的适宜体积配比为铁氰化钾(3g/L):三氯化铁(4.5g/L)=1:1,在755nm波长处测定吸光度优化最佳条件,适宜反应条件为反应时间20min;反应温度50℃;显色剂用量0.7m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碱性橙 比色法 快速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质谱法测定食品中的酸性橙Ⅱ与酸性金黄 被引量:10
12
作者 吴海智 周丛 +5 位作者 袁列江 林源 肖泳 冉丹 童杨 司士辉 《分析测试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1387-1392,共6页
建立了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质谱法测定豆制品、蔬菜制品、辣椒制品、熟肉制品、水产品、火锅底料等食品中酸性橙Ⅱ和酸性金黄的分析方法.样品经均质后,采用70%乙腈水溶液超声提取,WAX固相萃取小柱净化后,过0.22 μm聚四氟乙烯有机滤膜,... 建立了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质谱法测定豆制品、蔬菜制品、辣椒制品、熟肉制品、水产品、火锅底料等食品中酸性橙Ⅱ和酸性金黄的分析方法.样品经均质后,采用70%乙腈水溶液超声提取,WAX固相萃取小柱净化后,过0.22 μm聚四氟乙烯有机滤膜,在Thermo Hypersil Gold aQ柱(100 mm ×2.1 mm,1.9μm)色谱柱上分离,乙腈-水为流动相梯度洗脱,采用电喷雾离子化(ESI-),多反应监测模式进行检测,基质加标标准曲线外标法定量.结果表明:酸性橙Ⅱ和酸性金黄在6类食品样品中均显示较好峰形,线性范围为1.0~20 μg·L-1,相关系数均大于0.995,对于豆制品、蔬菜制品、辣椒制品等含油脂较少的食品,酸性橙Ⅱ和酸性金黄的定量下限(LOQ,S/N=10)分别为1.4,1.0 μg·kg-1;对于熟肉制品、水产品、火锅底料等含油脂较多的食品,酸性橙Ⅱ和酸性金黄的定量下限(LOQ,S/N=10)分别为2.0,1.4 μg· kg-1.在6类食品样品中分别添加酸性橙Ⅱ和酸性金黄进行加标回收实验,测得回收率为65.8% ~ 99.0%,相对标准偏差(RSD)为2.4% ~6.0%.该方法具有基质干扰小、灵敏度高、适用性强、准确可靠等特点,适用于食品中酸性橙Ⅱ和酸性金黄的定量检测及确证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酸性橙 酸性金黄 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质谱法 食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食品中的酸性橙Ⅱ 被引量:22
13
作者 徐琴 刘琳 +3 位作者 傅余强 牟志春 蔡发 林洪 《食品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219-222,共4页
建立食品中非食用色素酸性橙Ⅱ的高效液相色谱快速检测方法。样品用饱和乙腈提取,经饱和正己烷萃取除去油溶性色素及杂质,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柱分离,二极管阵列检测器(DAD)检测,结合标准物质保留时间和DAD光谱图进行定性分析,外标法定量... 建立食品中非食用色素酸性橙Ⅱ的高效液相色谱快速检测方法。样品用饱和乙腈提取,经饱和正己烷萃取除去油溶性色素及杂质,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柱分离,二极管阵列检测器(DAD)检测,结合标准物质保留时间和DAD光谱图进行定性分析,外标法定量。色谱柱为AgilentZORBAXSB-C18(150mm×4.6mm,5μm),流动相为乙腈-体积分数0.3%醋酸溶液进行梯度洗脱,检测波长为484nm,线性范围为0.01~1.0μg/mL,相关系数R2=0.9997。采用本方法对乳制品、辣椒粉、辣椒酱、卤肉制品、卤蛋、卤豆腐干6种常见基质进行验证,结果表明,HPLC-DAD测定食品中的酸性橙Ⅱ,对于1.0g样品定容至5mL、进样量为20μL时,检出限为0.05mg/kg;添加标准回收实验表明,本方法在添加水平分别为0.05、0.1、0.2mg/kg时的样品平均回收率在74.9%~100.0%之间,相对标准偏差(RSD)在1.41%~8.64%之间(n=6)。本方法准确、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品 酸性橙 高效液相色谱法 二极管阵列检测器 测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PLC同时检测酸性橙Ⅱ和碱性嫩黄O色谱条件优化 被引量:4
14
作者 李莎 雷智棋 +1 位作者 朱红 张志清 《中国酿造》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65-169,共5页
该研究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检测食品中酸性橙Ⅱ和碱性嫩黄O的方法,对高效液相色谱中色谱柱、柱温、流动相种类及比例、流速、波长等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及优化,得到色谱检测条件为:色谱柱为Kromasil C_(18)(4.6 mm×150 mm,5μm)... 该研究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检测食品中酸性橙Ⅱ和碱性嫩黄O的方法,对高效液相色谱中色谱柱、柱温、流动相种类及比例、流速、波长等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及优化,得到色谱检测条件为:色谱柱为Kromasil C_(18)(4.6 mm×150 mm,5μm);流动相为甲醇-50 mmol/L乙酸铵溶液=50∶50(V/V);流速:1.0 m L/min;检测波长450 nm;柱温35℃。在此最佳条件下,碱性嫩黄O及酸性橙Ⅱ的分离度好,且峰型正常。结果表明,该方法适合食品中碱性嫩黄O及酸性橙Ⅱ的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品 酸性橙 碱性嫩黄O 高液相色谱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酱卤肉制品中酸性橙Ⅱ检测方法的优化 被引量:5
15
作者 冯寅洁 乔勇升 +1 位作者 纪晨 陈伟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8期237-241,共5页
优化了固相萃取-高效液相色谱检测酱卤肉制品中酸性橙Ⅱ的方法。样品经过石油醚去油后,用氨水-乙醇-水溶液(体积比20∶70∶10)提取,70℃水浴浓缩,调节pH至5~6,通过Cleanert PWAX弱阴离子交换柱净化和富集,60℃水浴挥干洗脱液后用水溶解... 优化了固相萃取-高效液相色谱检测酱卤肉制品中酸性橙Ⅱ的方法。样品经过石油醚去油后,用氨水-乙醇-水溶液(体积比20∶70∶10)提取,70℃水浴浓缩,调节pH至5~6,通过Cleanert PWAX弱阴离子交换柱净化和富集,60℃水浴挥干洗脱液后用水溶解定容,借助Thermo Hypersil Gold C_(18)色谱柱(250 mm×4.6 mm,5μm)分离,20 mmol/L乙酸铵溶液-甲醇(体积比35∶65)为流动相,以1 m L/min的流速等度洗脱。结果表明:酸性橙Ⅱ在0.1~5μg/m L内线性良好,相关系数(r)大于0.99995,检出限为0.01 mg/kg。对鸭翅空白样品分别进行0.5、1.0、1.5、2.0 mg/kg四种水平的加标回收实验,酸性橙Ⅱ的加标回收率为80.8%~86.3%,相对标准偏差为2.1%~4.7%(n=6)。该方法去除了样品中的基质干扰,较好地提取了酸性橙Ⅱ,选用的固相萃取柱净化和富集效果理想,具有灵敏度高、可操作性强、重复性好、适用于批量检测等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酱卤肉 酸性橙 固相萃取柱 高效液相色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丙烯酸钠配合-超滤分离Hg(Ⅱ)、Cu(Ⅱ)和Cd(Ⅱ) 被引量:5
16
作者 曾坚贤 贺勤程 +1 位作者 孙霞辉 郑立锋 《应用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1444-1450,共7页
以聚丙烯酸钠为配合剂,研究了Hg(Ⅱ)、Cu(Ⅱ)和Cd(Ⅱ)混合溶液配合-超滤分离行为。考察了pH值和负载比LR对混合体系分离的影响,结果表明,pH=5适宜分离;当LR从0.01增大至2时,金属离子分离系数SHg-Cd和SHg-Cu逐渐增大,LR=2时达到最大值。... 以聚丙烯酸钠为配合剂,研究了Hg(Ⅱ)、Cu(Ⅱ)和Cd(Ⅱ)混合溶液配合-超滤分离行为。考察了pH值和负载比LR对混合体系分离的影响,结果表明,pH=5适宜分离;当LR从0.01增大至2时,金属离子分离系数SHg-Cd和SHg-Cu逐渐增大,LR=2时达到最大值。在pH=5、LR=2、体积浓缩因子为15和各金属离子的初始质量浓度为30mg/L时,截留液中金属离子的质量浓度ρr,Hg、ρr,Cu和ρr,Cd分别为435.3、42.6和34.2mg/L;SHg-Cd、SHg-Cu和SCu-Cd基本不变,依次为229.3、184.3和1.2,即Hg(Ⅱ)得到选择性浓缩。浓缩液的洗涤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洗涤液体积增大,ρr,Hg基本不变,ρr,Cu和ρr,Cd分别下降至12.54和4.73mg/L。收集含Cu(Ⅱ)和Cd(Ⅱ)的各渗透液,调节LR=0.033和pH=5,浓缩16倍时,ρr,Cu从27.34mg/L升高至430.9mg/L,ρr,Cd从27.83mg/L仅升高至61.5mg/L,SCu-Cd为95.8,Cu(Ⅱ)获得选择性浓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g() Cu() Cd() 聚丙烯酸钠 配合 超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光同时诱导水中Cr(Ⅵ)的还原与橙黄Ⅱ的氧化 被引量:2
17
作者 丁世敏 封享华 +2 位作者 吴峰 邓南圣 Nikolai Bazhinc 《应用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8期813-817,共5页
利用照明金属卤化物灯为光源,研究了含Cr(Ⅵ)和染料橙黄Ⅱ模拟混合废水中Cr(Ⅵ)的还原和橙黄Ⅱ的氧化脱色;讨论了pH值、Cr(Ⅵ)、橙黄Ⅱ初始浓度对光反应的影响;对反应机理进行了初步探讨。实验表明,卤灯照射Cr(Ⅵ)和橙黄Ⅱ混合溶液能同... 利用照明金属卤化物灯为光源,研究了含Cr(Ⅵ)和染料橙黄Ⅱ模拟混合废水中Cr(Ⅵ)的还原和橙黄Ⅱ的氧化脱色;讨论了pH值、Cr(Ⅵ)、橙黄Ⅱ初始浓度对光反应的影响;对反应机理进行了初步探讨。实验表明,卤灯照射Cr(Ⅵ)和橙黄Ⅱ混合溶液能同时实现Cr(Ⅵ)的光还原和橙黄Ⅱ的脱色,同时提高Cr(Ⅵ)和橙黄Ⅱ的浓度更利于Cr(Ⅵ)和橙黄Ⅱ的处理;酸度越大,Cr(Ⅵ)的光还原率和橙黄Ⅱ的脱色率越大;Cr(Ⅵ)浓度越大,Cr(Ⅵ)还原率越小;反应初始速率越大,橙黄Ⅱ的脱色率越大;橙黄Ⅱ浓度越大,Cr(Ⅵ)的光还原率、橙黄Ⅱ的脱色率及反应初始速率越大。橙黄Ⅱ是影响反应速率的主要浓度因素,发生反应的首先是橙黄Ⅱ吸收光能成为活化状态,然后Cr(Ⅵ)与激发态橙黄Ⅱ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利用可见/紫外光诱导水中高价重金属(如Cr(Ⅵ))的还原和有机污染物(如偶氮染料)的氧化,能实现对重金属和有机污染物的同时处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染料 橙黄 Cr(Ⅵ) 光还原 光降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凹凸棒土-腐植酸复合体对Pb(Ⅱ)的吸附特性及机理研究 被引量:5
18
作者 王意锟 郝秀珍 +2 位作者 王玉军 周东美 张焕朝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2324-2327,共4页
通过吸附实验,研究了凹凸棒土-腐植酸复合体对Pb(Ⅱ)的吸附特性及机理。结果表明,复合体对Pb(Ⅱ)的吸附量显著高于各自单一的吸附量;当pH>4,凹凸棒土-腐植酸复合体对Pb(Ⅱ)的吸附量有所增加,这与其等电点有关;凹凸棒土-腐植酸复合体... 通过吸附实验,研究了凹凸棒土-腐植酸复合体对Pb(Ⅱ)的吸附特性及机理。结果表明,复合体对Pb(Ⅱ)的吸附量显著高于各自单一的吸附量;当pH>4,凹凸棒土-腐植酸复合体对Pb(Ⅱ)的吸附量有所增加,这与其等电点有关;凹凸棒土-腐植酸复合体较凹凸棒土上Pb(Ⅱ)的解吸率小,且解吸率随Pb(Ⅱ)吸附浓度升高而降低;凹凸棒土-腐植酸复合体溶液中溶解态腐植酸的量较单一腐植酸溶液有显著增加;红外光谱(IR)表明凹凸棒土-腐植酸复合体在吸附Pb(Ⅱ)后,大量特征峰变宽或消失,而腐植酸吸附Pb(Ⅱ)后仍可发现羟基等基团特征峰,说明腐植酸、凹凸棒土-腐植酸复合体的某些表面基团虽然相同,但混合物的基团更易与Pb(Ⅱ)结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凹凸棒土 腐植酸 Pb() 吸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丹参多酚酸盐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及其对AngⅡ、UA、VEGF的影响 被引量:15
19
作者 江宗朋 季祥武 +3 位作者 张爱元 张俊刚 赵春华 官宝礼 《山东医药》 CAS 2012年第13期25-27,共3页
目的研究丹参多酚酸盐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的疗效及其对血液中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尿酸(UA)、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A(VEGF-A)水平的影响。方法将60例UAP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抗心绞痛治疗,干预组在... 目的研究丹参多酚酸盐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的疗效及其对血液中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尿酸(UA)、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A(VEGF-A)水平的影响。方法将60例UAP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抗心绞痛治疗,干预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丹参多酚酸盐注射液。比较两组临床疗效、血液中AngⅡ、UA、VEGF-A水平及心电图改善和药物不良反应情况。结果干预组临床疗效、血液中AngⅡ、UA水平及心电图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均未发生严重药物不良反应。结论丹参多酚酸盐注射液治疗UAP安全、有效,并可降低血液中AngⅡ、UA水平,但对VEGF-A水平无显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绞痛 不稳定型 丹参多酚酸盐 血管紧张素 尿酸 内皮生长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铜(Ⅱ)与2-羰基丙酸水杨酰腙配合物的合成、晶体结构和抑菌活性 被引量:43
20
作者 何水样 曹文凯 +4 位作者 陈军利 赵建设 史启祯 王汝贤 孙杰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991-995,共5页
以 2 -羰基丙酸水杨酰腙作为配体与五水硫酸铜进行反应 ,制得配合物 Cu(C1 0 H8N2 O4 ) (H2 O) 2 (1 )和Cu(C1 0 H8N2 O4 ) (CH3OH) (H2 O) (2 ) (C1 0 H8N2 O2 - 4为 2 -羰基丙酸水杨酰腙负离子 ) ,测试了配合物 2的单晶结构 .该单晶... 以 2 -羰基丙酸水杨酰腙作为配体与五水硫酸铜进行反应 ,制得配合物 Cu(C1 0 H8N2 O4 ) (H2 O) 2 (1 )和Cu(C1 0 H8N2 O4 ) (CH3OH) (H2 O) (2 ) (C1 0 H8N2 O2 - 4为 2 -羰基丙酸水杨酰腙负离子 ) ,测试了配合物 2的单晶结构 .该单晶为墨绿色 ,属三斜晶系 ,P1空间群 .晶胞参数 a=0 .75 3 8(2 ) nm,b=1 .1 43 1 (2 ) nm,c=0 .75 0 0 (2 ) nm,α=93 .2 6(2 ) o,β=94.46(2 ) o ,γ=94.3 9(2 ) o,V=0 .641 1 (2 ) nm3,μ=1 .73 1 mm- 1 ,Z=2 ,Dc=1 .792 g/cm3,F (0 0 0 ) =3 42 .0 0 ,R=0 .0 3 5 ,w R=0 .0 48,GOF=1 .78.在配合物 2内 ,2 -羰基丙酸水杨酰腙负离子中的 2个氧原子和 1个氮原子、甲醇中的氧原子以及配位水中的氧原子与铜原子配位 ,形成四方锥结构 ,其中来自甲醇的配位氧原子位于锥顶 ;此晶体为外消旋化合物 ,晶体中存在对映异构体 ,两者通过氢键连接 ,形成二聚体 ,成对出现在晶胞中 .根据元素分析、红外和紫外光谱推测配合物 1与 2的结构相似 ;抑菌试验结果表明 ,配合物 1对辣椒疫霉菌和烟草赤星菌分别有 1 0 0 %和 66.0 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合成 铜()配合物 2-羰基丙酸水杨酰腙 晶体结构 抑菌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